第一篇: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长阳实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前言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开放式教学策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包含着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开放式策略是对课堂教学有序、有法、有度、有效地多视角的系统分析。
(二)问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知识与日俱增,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多边活动,培养人的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的走向开放的,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定位在如何将教学开放的范畴内。
3.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生活是开放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也应该是开放的。
4.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实践证明:儿童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从而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创造,也才能获得自由的、主动地、全面的发展。
因此,一个以“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
(三)研究假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终身学习,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开放性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的开放性,具有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综合运用等特点,满足了人们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支撑性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放性的人才”。1989年美国政府也提出“经验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开放式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3.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 2 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他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发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顺从守规的思维中,转变为乐于想象、敢于批判、大胆提问、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开放性教学策略”体现在课外、校外时,则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内容及过程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五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从而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的内容需要以开放的教学空间来支撑,要有开放的教学方来实施,同时加以开放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2.科学性原则。课标指出:“有价值”的数学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组织内容、认真筛选教材,寻找教材与研究的切合点。把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绝对弃之于课堂之外。
3.实践性原则。开放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没有现存的蓝本,其丰富的内涵全靠教师、学生去挖掘、收集、整理。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在数学课程的遨游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主体性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个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3 体”的观念,爱护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展览、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开放性原则。“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打破教室空间的束缚,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将数学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广泛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既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于生活,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老师们主要是在行动中研究。广泛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每学期,各研究人员均上了一至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教例来探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然后,经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对该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
(三)研究的内容
在实验中,我们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合,以追求有效的,可操作的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凭借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开放教学内容之策略研究,是围绕新近制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有意义的学习出发,研究生本教材的构建与设计,充分开发和挖掘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用于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时机,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理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作用的活动”。包含方法、方式两个方面。开放教学方法之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双主体关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教法、学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时态。教师则充分组织、引导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营造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和物 4 理环境。
3.教学环境策略研究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此处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所处的客观的物理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我们在开放教学环境之策略研究中,着眼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把握、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同时,积极探索课堂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规律。致力资源整合,为学而用。
4.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要科学、系统和全面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多向、多样化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教学评价之策略,就是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学生学习成果显现方式,激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达成。
(四)研究的过程
三年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通过开放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付出了诸多努力,进行了扎实认真地研究。
1.开放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待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教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始终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功互动,获取了对“时、分”的崭新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家中钟表,并有选择地带上一个到教室。同时,向父母了解有关钟的知识,供课中交流。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钟的认识。如,生1:钟面有时针,分针;生2:有的还有秒针;生3:有些钟表面上没有针,只有跳动的数;生4:有的钟面上有数字1-12;生5:有的没有数字,只有12个分格;生6:我知道分针、时针、秒针都是(手势)这样走的;生7: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8:钟面上还有一小格一小格,短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生9: 5 我知道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生10:我能知道钟面两根针表示的时刻……
开放的教学思想,激活了每一个学生,使主体性充分张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教学情景,开放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教材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现成结论问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有机地带进课堂,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例如:三年级老师教学“乘法应用题”时,以长阳清江为主线,将乘法应用题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串联起来,让学生于情景交融之中学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方法,而且渗透了热爱家乡、美化环境的教育。
(2).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在学生列举出一系列圆形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哪一个物体的面一般非设计成圆形不可?为什么?学生从生活的体验中找到了车轮一般非圆形不可,并充分表达了圆形及非圆形车轮的行驶情况,感悟了圆外部的特征。
师:车轮需要车轴来固定,那车轴应安装在车轮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生:应该装在车轮的中心,因为这样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行驶才平稳。(学生再次感悟了圆心的意义,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征)师:那么怎样找圆的中心呢?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寻找方法。
生1:量圆的宽度,最宽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条线的中心就是圆的中心点。生2:把圆对折几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
师:真聪明!下面我们按照生2的方法,看看是不是可行。(引导学生自由对折,找到折痕交点)你能肯定这个交点就是这个圆的中心点吗?
生:我可以量这个交点到圆边上的距离。
学生经过测量认定,探索出了圆的中心点(圆心)的特征,这一探索过程的开放
又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同一个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这些特征的教学打下了推理迁移的基础,使学生更理性地认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为何要安装在轮心上的现象。开放,使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把火柴盒放置一定的位置后,要求学生在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在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操作以及相互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解题思路:一是外壳四面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二是求4个前面加3个底面再加2个左面的面积之和;三是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前面,再加1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创设大课堂情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如:五年级老师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时,有意安排这样的课前活动:带领学生考察校园,让他们感受校园绿树松柏、空气清新之美,当走到两块(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空地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怎么处理这些空地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要把它打扮的漂漂亮亮。于是学生动手测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了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需要哪些数据?学生带着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引出新课内容。之后,学生又自发成立了假日小队,给这些空地栽上小树。课前的考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来自生活实际,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观察了校园美景,增添了爱我校园的情愫;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开荒绿化,建设美好校园的动机。这些都是关门闭户坐在教室无法受到的教育。
研究内容的开放,使学生在多种不同形态的数学问题信息面前,思维进行加工处理,在主动比较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放练习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使学生在练习中,解题思路多、新、活、简,凸显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开放练习方式。
一是开放练习题的组建。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命题,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现实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不同年级的老师教学简便计算后,让学生结合可简算题的特征,自己出题提供全班或小组同学练习。由于命题过程既要应用简算的特征,又要思考简算的方法,使学生在命题、解题中巩固了解题思路,又体验命题成功的快乐。
二是开放练习题的内容、条件和结果。教学我们尽量多设计情境、条件、问题和结果活跃的开放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行程问题”后,7 设计“两同学同时从家到学校,甲每分钟行50米,乙每分钟行60米。经过15分钟两人同时到校。两家相距多少米?”类似的习题,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⑴两家在学校不同方向的两边50×15+16×15=(50+60)×15=1650米。
⑵两家在学校同一方向的一边60×15-50×15=(60-50)×15=150
⑶两家距离小明家小于1650米,大于150米。
三是练习形式开放。练习不等于书面作业,练习也不等于课尾练习,练习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中有口头练习、操作练习、书面练习;有讲后练、讲前练、讲讲练练;有学生独练、合练等。课堂外调查、统计等。开放练习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4.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把 “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实践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在实际购物中掌握数学知识。并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收获、体会等加以记录,学生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今秋,我们收集了部分优秀作品,整理成集。同时,实践活动在呈现形式上是灵活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我们要求学生把收集、捕捉的各种数学信息,加以整理,以《数学小报》、《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5.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
开放的评价体系是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在评价失败和被评价失败中得到激起。开放评价,我们采用了师生共同对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结果进行评价。教学中努力捕捉评价开放的时机,学生得到的思维结论,教师不轻易评判,而是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或争论,教师则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8 特别对学有创见、思有特点的亮点,更是开放评价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我们的学生会在课间不注意碰破窗户玻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明在教室不小心打碎了一块长方形玻璃,分成了甲、乙两块(图略)。请你帮小明出出点子,怎样去配上这块玻璃?
生1:拿甲块去商店配。因为甲有完整的长、宽,这样配不会错。生2:我认为这样不好,如果在路上一不小心,还会打碎,这样就配不成了。生3:我感觉前面同学讲的方法都可以的,但如果不小心,会划破手,这样不安全,不如用线绳按玻璃长、宽剪下,拿两根短绳去商店配。
生4:我认为只要用尺量一下,记住长、宽,到商店叫师傅配就可以了。……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1).“开放式”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活动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催化剂。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可望又不及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略有差异的指导,给每个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的挖掘,激发了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程,体验数学之美,体验学习成功之愉快;教学材料的自由组合、选择,信息的收集,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克服了被动学习现象。
(2)“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由于教师不仅注意学生今天的知识掌握,更注意学生明天的知识运用,教学中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 9 没找到的技巧,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于教师结合知识点、思维点,充分凭借学生的经验和潜能创设问题情境,因此,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灵感和经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给了学生探索与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特别是开放题的构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切入口。由于开放题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了探索与创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开放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创造知识的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放题的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并能有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开放型的学习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现行教材没有很多现成的开放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保证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能够高质、高效地学习,并带动课外,影响自主学习。
(3)“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互动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由于“开放式”教学注重创设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致力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性、多样性、主体性的师生互动、生生联动、自主内动,以及知识、思维及情感的评价整合,因此,学生处在一种亢奋的学习情趣中,在自然中发挥了自然,提高了素质。
2.“开放式”重新对教师角色进行了定位,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素质。
“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促使了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构建教学程序时,确定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教学目标,能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及个性特征,创造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中能“蹲下来看学生”,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景观。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走出了传统的课堂活动模式的束缚。
总之,实现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变封闭的教学内容为开放的教学内容,变讲解式的课堂教学为问题解决式 10 的课堂教学,变单一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把教室内的数学学习与实践延伸到教室外的数学学习与实践。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但是,在研究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开放的理念,并拥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要有能排除传统分数观教学干扰,杜绝“有开放理想,无开放行为”的教学活动的素质,并具有一种事业精神,投身于开放教学。(2)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致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一是学科素养,以应对来自学生的各种教师无备信息;二是教学技艺素养,使数学教学真正体现使学生生活的需要。(3)在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时,如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有效控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动”、“静”状态,使“动”、“静”搭配教学更富科学性、有效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4)在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时,如何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5)如何调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矛盾。(6)如何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附录:
1.课题组织机构 2.课题资料
3.课题研究成果一览表 4.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主编
《学习生理、心理和策略》 闫金铎 金学方 祁乃成编 《数学课程论》 马忠林编 《数学观与方法论》 周春荔编
《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 人教社 章建跃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数学教师》
执笔:钟鸿裕
二00五年十一月
第二篇: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学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形成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合作开放,这就需要一套与学生发展相融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把数学教学改革推向了高潮,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开放教育的空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较差。目前开放式教学呼声很高,也有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因此,围绕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探索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变量的定义
本课题所研究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指与封闭的教学相对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系统设计。
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属于自变量,需要在研究中概括程序,系统操作;二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属于研究的因变量,需要在研究中定性定量,科学测评。
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相互联系并构成整体的教学方法组成:激励评价式教学、情景导入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式教学、课外活动式教学、自主拓展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自主参与式教学。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内在的对应的影响关系。
创新思维,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给它抽象的定义,而是采用操作定义的方法,从可以观测的操作上去界定。把创新思维分析为五个方面的基本品质构成,并用农村学校可以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测评,使创新思维的定义与测评能够统一起来。
创新思维由以下5个方面的品质构成:
1、新颖性,指思维的独创程度、罕见程度;
2、敏捷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
3、精密性,指思维的周密程度,对各个必要细节增补、添加的程度;
4、深刻性,即逻辑性,指思维活动中抽象水平的程度;
5、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敏和应变程度。其测评的工具主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报告册、学生问卷 超
越 “围
城”
调查表、开放式教学学生数学能力考核、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评价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量化表等。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自主探究与开放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善于合作的思想。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和新课程小学起始年级数学教科书为主要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整个学段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四、国内外开放式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1998 年 8 月,在第一届东亚教育数学会议上,提出了实行开放性教学的观点,日本筑波大学的能田伸彦教授倡导的开放性教学,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000 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桥本吉彦教授作了开放式的教学 ——思维开放、题目开放、过程开放的报告,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各地都有一定的研究,如江苏省对“小学数学例题和习题开放式教学实践”、“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河南省对“小学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学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开放式教学”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但是他们都作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研究的假设与依据
(一)研究的假设
使用激励评价式教学、情景导入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式教学、课外活动式教学、自主拓展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自主参与式教学等八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依据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人本主义的教学、心理学、建构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支撑。
“开放教育”是二十世纪一些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是三十年代在英国萌发的一种“新教育”的模式。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瑞士的皮亚杰称之为“现代教育”,他们的理论给后人极大的启迪:教育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整个人格;主张在生活活动与游戏中学习;要与自然、社会接触,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不仅在“教学”方面要开放,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均应开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六大解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是我们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又一巨大理论支撑。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冯平课题组组长: 杨大会
成 员: 方正仟 王平田雅琴 何平张家湘
杨丹凤 陈 蓉 章 浩 向清江
其中低年级主要研究《学具操作在开放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中年级主要研究《数学问题生活化》;高年级主要研究《开放式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认真学习,转变观念,确立课题意识。从理论上探索小学数学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构建基本理论框架。
2、实验研究阶段(2002年3月至2005年7月)。
按子课题分工,明确职责和实施要求全面付诸实践,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重视过程小结,反思得失,为全面总结作准备。
3、总结阶段:(2005年8至2005年10月)。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对象 本校1-6年级全体学生按照入学时所分班别开展学习,不另外分班;中途转入与转出的学生人数、水平从总体上视作大体持平。
在国家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之内进行教学,不再增加教学时数。
七、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 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
(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实验教师李小隽参加全省数学教学竞赛,《美丽的长阳广场》获得了一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课题实验组组长杨大会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亿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参加宜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均获得一致好评,相关教学案例获国家级一等奖。
(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实验班级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开放式”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到目前为止,课题组11个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10人,占90.9%,其中本科2人,占18.2%,骨干教师6人,占54.5%,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有一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且连续两届认定为市级学科带头人。11名实验教师中1人被聘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自修—反思校本培训实验研究”课题指导专家;2名教师是县新课程培训数学专家指导组成员;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数学教师和宜昌市优秀数学教师;5人次参加县级以上竞赛课获奖,其中1人获省级一等奖,2人获市级一等奖;21人次为县级以上提供示范课或专题讲座,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近60篇课题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或发表或获奖。
八、思考与讨论
1、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并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学科课程素养、教学技艺素养,才能在开放式教学中游刃有余。
2、要排除以分数论教师工作成败的教师评价观,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
3、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各地的教育环境均不相同,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研究时,会出现一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各个教学模式可以综合运用。(如城市的研究可能出现让学生在家里上互联网搜集信息,而农村小学学生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4、我们仅就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研究,但要说明的是,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的品质远不止我们所研究的这些。
5、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模式的完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开展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研究是新课程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它不仅要体现在课内,如怎样构建开放性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还要延伸到课外,如怎样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融入生活用数学,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身边数学,学生活数学,学必需数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反思,超越“围城”是我们不 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主编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陈清容 吕世虎主编 《数学课程论》
马忠林编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
马云鹏主编 《数学观与方法论》
周春荔编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李建萍主编
《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
张天宝等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郭等 《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
人教社 章建跃著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验与研究报告》
吴金根著 《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课题组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浅谈》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浅谈》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处于农村集镇,近年来,本学区大部分优秀学生都进县城就读,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尤其是数学应用题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解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教学。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考试只有简单地套用“类型”解题,缺乏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对解题策略的掌握,老师忽视了对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造成解答应用题错误率之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之浅,解决实际问题策略之弱的现状。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因此,改变老师对应用题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解答应用题方法的指导及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周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但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仍运用传统方法,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学生解题正确率仍很低。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的课题研究是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练习方法。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探索有效的应用题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2、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测验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测验
4、经验总结法。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4、拟定实验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做好记录、搜索、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反思。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为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导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去,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经常与其他数学老师交流学习。这为我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八、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解决问题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①、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②、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九、研究后的问题与思考及建议
尽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表现在: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更新,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今后设想:多参加集体备课、评课等集体教研等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用科研水平的大提高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们课题组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为学校的科研工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王敏
一、课题的提出和实践意义
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就需要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让我们教师真正树立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探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采用“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课后要求师生拓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大胆创新,有序有效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2)实验观察法。选择一些对比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设计研究思路,加强实验观察。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通过实验观察,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更加有效。
(3)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策略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学习洋思课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演练” 先学:关键环节——导读 后教:教师所教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学讨论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当堂演练,本节课的内容必须本节课掌握、消化、巩固,即“堂堂清”。也有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 预习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展示模块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策略
二、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三权”。
1、开拓视野,给学生观察权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2、刨根究底,给学生“探究权”
(1)、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数学实验,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在对其进行分析后运用数学知识来建立模型,并通过各种实验工具得到结论的实验过程。
(3)、开展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耐心倾听,给学生“发言权”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地师生互动,则必须提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提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策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1、培养预习习惯,尽量缩小学习前的差距。
我们学校目前的状况是大班教学,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授课量,却要面对不一样的学生,教师只好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调控教学进度,这样就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局面,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预习,可以比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在布置预习时,任务要明确,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针对没有预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
2、注重过程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它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思维过程时我们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达成要求。要重视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并努力用好这种难得的教学资源;要围绕一个个预设的和课堂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参与、有效学习。
3、开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让学生在激励的氛围中成长。策略
四、加大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力度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组6—8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一般让后几位上黑板展示,前几位进行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 5分钟。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
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
充分地让学生展示、袒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
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
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力度。
策略
五、恰当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1、精彩的课堂评价语 让课堂焕青春的活力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协调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途径的拓宽。
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评价语应情真意切,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
2、有效评价课堂教学,坚持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开展正确的评价,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适时性、激励性和过程性。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基本形成以下教学理念和我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五个一”: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
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
“引导-发现”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讨论-交流”模式这种模式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4、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活动-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5、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方面
我重点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三个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进行了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通过研讨,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进一步细化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有方法,更激情一些。
2、在课堂互动中,要增大互动面,在“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上多一些创新的尝试,在激情引趣上多动动脑筋。
3、教师的表情,课堂教学中,应当把真诚微笑送给学生,用微笑来传递信心、表示鼓励和期待。
这些共识将作为我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也希望这些成果能被大家转化到课堂教学中,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第五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吝店镇中心小学
张亚田
二O一五年一月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缘由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具有强大的直接触动人的灵魂的感染力量。音乐不仅作为思想的载体,而且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及情感世界,使人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逐步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然而,现今的音乐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到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欣赏教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那些世界名曲对于小学生来说太复杂太深奥,学生听不懂也不感兴趣。音乐教学只要把歌唱唱好就行了;而有的教师则尚未找到真正“适合”学生欣赏音乐的好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听音乐,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机械地听,破坏了学生对原来对音乐的兴趣,更不用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品格修养了。为此,我们提出:“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想以此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创造一个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填补欣赏教学“唱”“演”“奏”“动”的空缺。
2)本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欣赏水平服务,为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学发展提供依据。
3)本课题有助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为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2、实践意义:
1)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反复性:音乐欣赏教学的反复性是由音乐的这种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稍纵即逝,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欣赏。2)强调以生为本,动静结合,学生参与。符合心理与年龄特征,听唱融合符合音乐韵律的特性。
3)提倡整合的原则:将新理念与教学行为整合,现有资源:音响、课本、多媒体等整合;听、唱、奏、跳活动统一在音乐体验上。《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
(三)概念的界定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情境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以音乐欣赏活动为载体,通过挖掘课内、课外的学习契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使我们的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成为音乐学习的参与者,创造者。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体
2、探索出符合中年级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欣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和综合的音乐素养。
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音乐课堂进行研究,探索改善教学行为,方式方法或模式。
2、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内涵,特征,提炼出与新课程实施相匹配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模式或策略。
3、深入分析音乐欣赏课现态所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音乐欣赏课的基本课型。
4、认真探索和实践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行为,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五种方法 1)聆听参与,2)节奏参与;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4)乐器演奏参与;5)听唱结合。
总之,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
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所以,此课题将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和生活资源,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生活化教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学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 中修正、完善,以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真实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四、课题研究对象:小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课题方案,多方论证、申报立项。
(3)根据研究内容明确责任分工。(4)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
(1)文献检索,理论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2)实施课题有关方案,根据方案展开音乐教学。(3)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行为表现。(4)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理性分析。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
(1)完善总结(课题名称)实践研究,形成成果并推广。(2)汇集研究资料。
(3)整理好各方面材料聘请领导与专家审议结题。
六、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即将结题。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同时我们也对参加研究的老师做实验前后的比较,认为,本课题已达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题组成员实现了从“教师”到“导师” ;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式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也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获取的全过程。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不仅仅是聆听参与还有节奏参与、体态参与、乐器参与、歌唱的参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音乐的主人。
(三)探索并验证了“五参与”的教学策略,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经过实验探索并验证了一套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五参与”的教学策略:
1、聆听参与
聆听参与昌最主要的方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的“听”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的有意识的听,每一
位学生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它是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2)促使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情感渗透。音乐欣赏中的移情就是通过由音乐及人、由人及音乐的途径,关注音乐内涵,强化音乐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节奏参与
表现节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学生将自己对于乐曲的情绪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可以轻松、完整地表达出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理解。
3、乐器演奏参与
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或固定节奏型,学生可以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
4、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律动和舞蹈是他们喜爱的方式之一。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的情绪与节奏,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学生的听觉、感知、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5、歌唱的参与
“听唱结合”改变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以单一聆听音乐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知道,耳朵听是第一感受,它仅是感官上浅层次的参与,要想真正内化感受必须引入唱,“听唱结合”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
由于教材中涉及到欣赏的内容很多,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进行分类,融入听唱结合。
(1)声乐作品——聆听中跟唱歌词。
(2)将民歌、名曲的曲调编配歌词。如,《口哨与小狗》轻松活动的旋律我配发简单明了的歌词,让学生边唱歌边表演,孩子们乐此不疲。
(3)器乐作品——聆听中哼唱主题。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曲调简洁而富有代表性,可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哼唱,以此强化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引导,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全方面参与的活动中学习了音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乐器演奏,或合作表现歌曲,学生的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四)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课堂效率。
经过实验,学生们对音乐欣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对音乐的专注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用多种方式来感受和体验音乐,初步养成了一定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方法。
另外,通过实验形成了自己典型的欣赏案例,书写实验方案,积累多篇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撰写有关科研课题的论文。
七、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积累学生们音乐鉴赏的经验是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应该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在多方面去营造学习音乐的氛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创造者。
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成员还没有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总结;还缺少专家给我们做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好的经验提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水平还有等加强,更深入地学习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