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使教育领域发生变革,初中生物教学也随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分析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作用,帮助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
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项制高点,带动了整个教育领域多个领域的发展。推进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这是顺应教育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只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课堂得到优化提升,为培养生命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生物知识及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出几点看法。
1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种情况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接受能力强。如果是受到外界的强制才被动展开学习,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搜集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直观而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过去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往往是教师依靠黑板、粉笔和书本,教学环境枯燥无味,所教的知识也不符合学生的天性和心理,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如果将内容丰富的图文声像植入生物教学中,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会大大增强,这样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心理特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再配合几张挂图,整个教学气氛会显得枯燥无比,不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较差。而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一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缓解,教师可以寻找线形动物蛔虫在人体小肠内寄生的场景资料,采取模拟动态的形式配合讲解。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传统生物课堂上,教材是教师的唯一依据,教师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中心,教室是唯一的授课场所,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教材上、教室内,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并且也仅仅掌握了理论部分,学生并没有因此而掌握必要的技能。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生命学的学科,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教学可以由教室延伸至户外,将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再配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资源,让枯燥的生物课本活起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生物学科的应用意识也逐步增强。学生的生物知识与技能可以得到同步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一门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生物课程应当以实验作为基本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新课标的实施,对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尤其重视,针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阶段初中生物教材应当与新课标实现同步,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在实验中探究和调查,这些都可以促进实验的顺利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实验都可以顺利完成的,有的实验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这是现阶段生物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最大瓶颈。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对于受到现实条件影响的不可能进行的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巧妙地讲这些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时空的限制,引导学生可以顺利观看实验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公共实验积极观察和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例如,在生物课程中,显微镜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仪器,它所能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传统课程中,生物教师会将实验的要求及步骤
通过板书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并不能通过这种讲授方式掌握实验的真实情况,如何使用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以及粗细调节器等,这些都不是讲授能够传达的。无论教师讲解的如何清楚,学生也无法通过听讲掌握操作技能,很多学生会在具体操作中不知所措,不能准确进行实验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依靠更加直观而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操作,并从中掌握基本技能,轻松愉悦中收获知识。例如,在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性实验时,需要学生饲养蚯蚓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结构,这些实验并不适合在课堂中开展。为此,生物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在课下开展实验活动,还可以根据蚯蚓的不同阶段拍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课堂中可将这些拍摄的图片以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突破重重阻力,将蚯蚓的探索实验开展地栩栩如生,专业的实验课程自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全面进入现代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学生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学习及交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信息化带来的全新局面,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生物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2]严凤林.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福建中学数学,2004(09). [3]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01).
[4]梁芳.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师生物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陈飞.多媒体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季红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因此,学好生物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操作技能和培养生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当代生物学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 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二、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效率高这两方面。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 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外伤出血的护理时,可设置情境剧,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一人扮演医生,三人扮演伤员,一个动脉出血,一个静脉出血,一个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再如,教学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展示作品,再由此引入到学习花的结构。
(2)直观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实物,仪器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教学微生物时,可借助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到一滴水里的微生物,这些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用实物进行实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便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开花、结实”等生理过程,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教师都可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
2、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 2 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大豆种子的结构”时,教师把提前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其结构。再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型,并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通过对照、观察、体验,从而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教学探索性实验
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又能为普通教学提供分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生物的遗传”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体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时,提问:夏季,我们为何喜欢在树林中行走?不仅是教师的提问,还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挂图提问、围绕实验现象提问、围绕教材内容提问、围绕身边与生物有关的实例提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三、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同样,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认识绿色植物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保护植物和破坏植物的行为;在教学动物资源的保护时,教导学生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关爱动物;在教学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的录像,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规范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迈着新的步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走向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5 4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确实能对生物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虽然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在中小学生物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下面主要谈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应;在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很重要,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才能收放自如地指导学生学习。
备课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备教材。包括本课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让学生掌握,哪些需要了解,教材在章节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变化,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
三是备教法。该课中的难点,通过哪种教学形式才能突破,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记忆深刻,这些都是我们备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生理过程等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备课时采集信息资源主要通过以下办法:
①利用网上的资源。网上有许多图片、课件、教学的文字资料,甚至还有试卷,在需要时我们可以下载。比如:在准备“环境保护”一节课时,可以从环境保护网http://gbj.grchina.net/gbj/documents/solid.htm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可以从http://www.39.net/eden/yyy/ysyy/ysxz/14591.html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资料。
②实地拍摄照片。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很多的生物资源图像,输入电脑中。比如,当出去旅游时,在玩的同时可以收集资料,例如在登山时,将山里那些珍贵的植物拍摄下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在拍照时要注意拍摄植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景别的图片,叶子、花、果实等的特写都将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之中,课堂里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③扫描图片。有一些图片我们在网上找不到,这时还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图片。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呢?在授课过程中通过CAI课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生物的内部结构、生理活动现象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讲“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课时,笔者制作了CAI课件上课时播放,动态地展示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画面中的配音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不可能把每节课都做成CAI课件,因此可以用下载来的课件或者买来的教件
例如,在笔者做的一个“血液”课件里,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物化,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自我介绍”生动、活泼、有趣,它们以第一人称的自我表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些配音图像将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永久记忆。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课堂上,要善于利用从网上搜集的资源。例如在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讨论后,再给他们讲述近亲结婚的危害。讲解备课时从网上找到的内容,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3.信息技术在课后辅导答疑中的应用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是设计巧妙的课后作业,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性。
如初一生物下册关于血型的课后作业题“仅凭血型就可以确定孩子与父母的亲缘关系吗”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有人说“可以确定”,有人说“不能确定,只有DNA才能确定”。到底谁正确呢?学生让我评。我说这样吧,你们上网查找资料,谁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谁就是胜者。第二天,就有同学找我说“找到了答案”。在辅导课上,我公布了该同学的资料,大家听后都明白了其中道理,教室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学会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找资料的方法,也明白了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
4.信息技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给学生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网络的应用既完成了课外实践作业,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该课的课后练习有一道收集资料的习题是: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请你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就这个话题与同学展开讨论。了解艾滋病的情况对学生的生活很有意义,学生也都很关心这个话题,于是我让学生办了一个专栏,主题是“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要求每小组交两至三篇文章,时间是一周,开展班与班的比赛。学生热情很高,除了查找翻阅书本、杂志外,很多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同学们从网上不仅找到了很多文字资料,还找到了很多图片资料,同学们写的文章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办了一期很好的“预防艾滋病”的专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了解了它为什么会传播,知道了自己该怎样预防。他们不但从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
总之,在信息时代,生物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答疑、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中,都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领域当中,它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育的理念、发展和模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进行示范教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演示实验效果,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9102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策略
1.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播放视频、图片等,创设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时,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了解到科学研究和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中学生都喜欢看视频、听故事,所以教师借助电教媒体把生物知识点融进视频和故事中,可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进行示范教学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示范教学,使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实验操作示范,不仅方便,而且直观生动。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在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该实验的完整操作示范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大致的了解,这对于刚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学生尤其重要,这样有助于他们敢于动手尝试,不怕失败,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示范教学对于强化实验操作的效果,提高生物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利的。
3.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按照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显微镜又不能动态地反映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合理运用视频资料和动画,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这节课时,由于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抽象,所以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活动的教具、投影片、课件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对于受精过程,则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个动画,并演示给学生看,也可以用视频呈现这一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提高演示实验效果
在进行生物的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仪器的限制,或者时间、空间受限,呈现的实验往往现象不够清楚和直观,尤其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更是无法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因而影响整个实验演示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实验拍摄成录像或视频,上课时结合演示实验播放,那么就可以把实验现象放大,或是放慢一些转瞬即逝的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演示效果。
例如,在演示八年级上册“发酵现象”实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学生通过录像可以看到培养瓶中气泡的产生,及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通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把实验现象放大,学生能够看清楚实验现象,实验效果也就更直观明显了。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任意选择某一部分内容反复播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实验
重点、难点的理解。
又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遮光植物与见光植物叶片在去除叶绿素后滴加碘液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知:见光植物绿叶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通过既直观又生动的视频演示,学生牢牢记住了“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这一结论。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在生物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是教师,故不应以机器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手段的适度运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做到内容适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记忆所学知识方面有更大的空间。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快速地
集中?W生的注意力,但在使用时要讲究实效,千万不可滥用、乱用,并且注意每次播放视频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分散注意力。
2.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媒体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做到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电教媒体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传统教学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是不可忽略的。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心脏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学生能深刻理解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辨别心脏的外形,以及分清心脏四腔的位置。这些都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把电教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敢于创新,提高课堂实效性
教师在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同时,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理念,敢于创新,想方设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如可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使用微课,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针对性强,简洁生动,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反复观看。
例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学生除了要在实验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外,还要耐心等待绿叶的暗处理过程,因此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且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实验模式,可创新使用微课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微课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可使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对实验的操作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有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实验操作做好铺垫。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学生真正实验操作时就会更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传授课本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对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生物教学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第五篇: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韩珍玉 定山中学 332708 摘要: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体),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化解生物教学难点,达到生物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也体现了初中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改革试验进入使用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开始注重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化解生物教学难点,以便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意义与现状
1、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意义
教学难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是课堂教学中的绊脚石,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知识抽象,不直观、学生缺乏有关的感性认识,难于理解新知识。如细胞分裂、DNA分子结构、血液循环规律;2)内容复杂,知识面广、名词术语多、思维深度较大。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生物进化的原因;3)生疏难懂,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如光合作用中“能量”的变化;4)基础薄弱,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差距较大。如花的受精过程;5)容易混淆,知识内容相近或相似,往往形成差错。如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从上述分析可知:生物学科虽然简单,但初中生缺乏感性认识、知识面广,有时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正确把握分解教学难点显得多么重要,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2、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现状
传统初中生物教师一般是按照教科书、个人经验把握、化解难点。常见的方法有:①使用模型、挂图; ②实物接触; ③黑板画对比 ;④板书小结。这样的效果固然不错,但费时间、组织难、过程长,效果低、不生动,达不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也说明生物课堂教学难点分解再不能“涛声依旧”,否则会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变抽象为具体
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如:七年级生物下册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难点,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制作三维动画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动画演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印象加深,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乐意探究,能很快的体会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 谛。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教学(不真实、缺乏动感)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化复杂为简明
在生物教学中,有的生物学说发生在很久以前,内容多、课时紧,学生难理解。单靠讲述显得事倍功半。例如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难点是自然选择学说。通过课件设计:调查、探究、视频、图片、表格填空等教学环节拉近学生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设计图表分步填空使知识归类,加强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复杂的知识简明化。《生物进化的原因》①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②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③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3、运用信息技术联系新旧知识,化生疏为熟悉
教师要注意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的联系,收集生活图片或视频、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例如七年级生物下册《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变——教学难点的化解就可组合多媒体画龙点睛演示:①学生骑自行车满头大汗图片、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②提出问题:自行车、飞船运动时能量最终来源何处?③破解难点纳入新知识:光合作用将人和动物不能利用的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可供生物利用的化学能。
4、运用信息技术化解知识难点,变静态为动态
新的生物学知识,常常是旧知识的继续,教师应创造以旧知识为桥梁,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大门,但教材有时内容安排上有些例外,3 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师要采取分散难点的办法。例如七年级生物上册“花的受精过程”难点分解①播放大家熟悉的动物生殖视频,探索高等植物如何生殖?②动植物生殖有何共性?展开讨论。③总结:产生生殖细胞,完成受精作用。④设计一个动画:一个黄色的花粉粒飘落到柱头上,开始萌发花粉管,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往下移动,并随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囊。接着两个精子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此时,旁边的注字改为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又进行两次闪烁。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使其可视化,步步分解难点。
5、运用信息技术辨别知识差异,分清易混淆点
初中生物教材往往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形成难点。教师制作课件要加以破解。①展示图片加强直观②分步讲练③列表总结、联系、区别④有时可亲自动手做实验。例如七年级下册生物神经系统可制作课件展示神经元视频微细结构,再进一步展示彩色图片用不同颜色显示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一条神经。然后填表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再鼓励学生用纸做一个神经元,用不同颜色表明神经元、神经末梢、神经纤维、一条神经。
6、运用信息技术体验科学家学习方式,拓宽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
初中生物教材中展示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往往通过图片简单反映,学生难理解,信息技术通过影音和图片资料、虚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批判与思考,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如初一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 4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逼真、拟人化的“光合作用”动画过程,模拟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的探究过程,学生就很快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实质及发现过程。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如何发现与解决问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根据实践经验: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不能为化解而化解,因此,要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达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2]孙永建.《多媒体技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1).[3]王庆东.《初中生物学教学如何突破难点》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4期.[4]《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2745368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