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

时间:2019-05-12 22: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

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

口赵艳艳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从读学写”的任务,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领悟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从“怎样写入手”,要比从“内容入手”更有利于学生积累、吸收、内化课文的语言。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对教师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把握文本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耍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其次要求教师找准切入口,精选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领会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并学习运用,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从读学写”也是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角度。

一、品词析句,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有的课文粗看起来,觉得很普通,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有好多妙词佳句,去掉不行,用其他词代替也不行。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对习作也会大有益处。

有位教师执教《猫》时,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空洞地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的情感,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吧、呀、呢”三个语气词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自己体会出这三个语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由于指导得法,学生不仅领悟了老舍先生喜欢猫的情感,同时也明白了语气词要使用得当。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奥妙时运用了两个策略:一是感受和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的思想情感”,其实这不是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所在,而让学生领悟“如何通过语气词表达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为今后用好这一类词语产生迁移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直接的作用;二是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以此为起点,再回过头来研究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显然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阅读课,必须着眼于语言形式,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穷人》一课中的环境描写也是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的内容。课文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描写: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学生细读这一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不仅了解到当时天气的恶劣,也体会到桑娜一家的贫困与简陋,还能从细腻的环境描写中,感受到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温暖舒适的环境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写出了她的勤劳能干。通过对环境描写的研读,引导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交代,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并且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特点。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法,将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

二、把握结构,提高布局谋篇能力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为题材和体裁不同,在表达顺序、行文结构、组织材料方面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中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的结构特点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

《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研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而课文也正是通过这些句子,连接过渡,有序地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进入、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词语,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写写自己参观或游览西湖某一景点的文章,学生就觉得容易多了。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开头就描写了鲁迅去世后人们纷纷前来吊唁的场景,既让读者体会到鲁迅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同时也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作者触景生情,自然地转入了对鲁迅生前事迹的回忆。作者回忆了四件事:①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②伯父笑谈“碰壁”,抨击黑暗的社会:③伯父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④伯父自己病得厉害,却劝女佣多休息。这几个事例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和个性风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教学时以这篇文章为例,指导学生如果要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就可以通过几个事例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厚积才能薄发。我们要通过对范例的分析、揣摩和模仿,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三、聚焦“空白”,利用课文练习写作

有些课文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教师指导和讲评及时,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请你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老师给大家开了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来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饱经风霜的人力车夫,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又如《穷人》一文中有许多省略号,有位教师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矛盾的心理活动时,抓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七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并写出主人公此时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矛盾、自责的内心活动以及帮助别人的坚定决心,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形式。

基于文本,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补充人物对话、想象心理活动等小练笔,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描写,还可以变换人称和文体进行写作练习,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模仿,学会创造,学会写作。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下面我们就来透过文中描写楚王和晏子的句子探寻藏在文字背后的言语表达的秘密。(你_看这句话能否有用?)学生找出句子后,反______复朗读,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

你看,作者抓住了晏子和______楚王的动作、神态以及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的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两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______声。这就是藏在文字背后的表达的秘密,你们想不想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会不会呢?咱们试试看。出示小练笔:晚上,我一个人在家,偷偷地玩_起了电脑,正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忽______然妈妈下班回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仅供参考,以你能驾轻就熟的为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

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记关注内容、有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中年级重点要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时候要学习运用。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在理解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写段话

高年级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落实

古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落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陶情冶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了古诗词后的写,又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培养合理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思想。读和写的结合,是学生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因此,读和写的落实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显得较为重要。

一、读

1、粗读

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人脑对诗词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从而形成表象。如上《木兰诗》,学生通过粗读,从整体上感受文本,加上自己平时从电影、电视、碟片中看到的东西,可大致知道课文讲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听读

学生从粗读中已感知诗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录音或教师朗读。精彩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形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描绘的图景和情景,文中的美感内涵与学生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某种对应关系,由此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3、品读

品读字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品读中巩固知识,体会意蕴,得到审美享受。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两句笔力千钧的话“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个“蒸”字,学生品出了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的的景象,它像馒头刚蒸好时的蒸气一样,活现了雾气笼罩蒸腾的飘渺之感,写出了水气浩淼,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撼”是用力摇的意思,洞庭湖的水把岳阳城都摇动了,可见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刘方平的《月夜》中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两句,“偏知”写出了诗人的自得,他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一个“新”字,是“初”的意思,它既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欣悦之情,也包含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一个“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鹤推开白云,直冲云霄的气势是何其大啊!它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品读字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加深理解,体味到了诗词的美,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赏诗词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品读句子。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炼,意想丰富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精髓,在反复朗读中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四句,学生在前两句中读出了乡村景色很美,绿绿的树,青青的山,而且树是合的,一种绿树环抱相拥的繁茂、充满生机的情态油然呈现在眼前。后面两句淡到几乎看不见诗,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拿起酒杯边喝边聊农事,但学生在精读以后蓦然发现,这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室外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室内主客之间,看似没有热情四射,实则亲切融洽,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真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啊!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品读后,学生马上联想到了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两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在后两句中,李白和知音一起喝酒,喝得无拘无束,痛快淋漓,是多么开心啊!但现在山花依旧有,自己却只能邀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来一起饮酒并且在月下唱歌跳舞,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当时极度的孤独寂寞,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李白的自得其乐,积极乐观,善于在困苦中自我排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学生初读时没有感觉,但读着读着,一位学生说了:“这两句诗色彩很美。李白的《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四句中,有青、白、橘黄色三种颜色,真可谓色彩鲜明。这里也同样,大漠是黄色的,河水是白色的,烽烟是青白色的,落日是红中带黄的,所以也是色彩鲜明,有画的味道。”另一位学生说“我也觉得有画的味道,有图画的构图美。以茫茫的大漠作背景,天边的是落日,空中的是烽烟,地上的是黄河;近处的是烽烟,远处的是夕阳。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又有一位学生说:“《桥之美》中说‘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流水是线,人家——房屋是面,小桥起联接作用。那这两句也有绘画的线条美:孤烟是直线,黄河是长的曲线,落日是圆形的。”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以前所学的知识,终于体味到了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句话的含义。品读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什么,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更能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沟通,产生审美愉悦并得到情操陶冶,继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二、写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写是对所学知识的表达、创新。因此,在学了一些古诗词后,适当动动笔是较重要的。

1、审清题意,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之前,能否仔细审题,是否明确要求,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自觉性、积极性。我曾经对两个班的学生做过一个小试验:让两班学生写同样题材的小作文——学了《〈归园田居〉其三》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后,谈谈你对陶渊明和孟浩然的人生态度的看法。一个班的学生自己审题后开始写,另一个班先全班一起看题目,看清题意,明确注意点。结果自己审题的这班优秀习作寥寥无几,而另一个班不仅写出了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消极避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另一个是积极入世,——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更联想到了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把握好做人的原则,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照样能做到高洁伟岸,甚至还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边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那些黑都来靠近你这个赤,这样整个社会风气不是能大有好转了吗?有的甚至谈到了自己以前最喜欢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生命在此时达到完美的境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要纯之又纯的人才能达到像陶渊明的这种境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尘世中的人,将来肯定也做不到。所以现在还是觉得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柳宗元的《小石谭记》中的“乃记之而去”更显得实在,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坎坎坷坷,一方面要像苏轼和柳宗元那样在不如意中找闲情雅致,另一方面在找闲情逸致时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淡泊、超脱,现实的失意还会时时涌上心头,但自己仍旧希望能入世,在入世时,做个好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会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长此以往,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鼓励想象。

古诗词本身就是高度概括、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言简意赅,带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给读者留下体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加工改造成生动活泼的“图景”,如《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整段只有30个字,但包含的内容相当多,这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结合过去感知到的事物形象,写成一篇记叙文。结果有好几位学生写出了木兰几十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在朔风凛冽,金柝声声中,木兰和战友们穿着铁甲,月色、雪色、铁衣的反光集在一起,但他们仍旧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保卫国家而战;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木兰英勇善战,终于屡建战功,凯旋而归的情景。如上完杜甫的《石壕吏》后,让学生把它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课文的题目是《石壕吏》,但文章的主要情节都是写老妇人的哭诉,所以中间就有很大的留白成分,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何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成了关键。这就要求学生捕捉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有的学生从开头的“暮投”和结尾的“夜久”中,读出了老妇一再哭诉,官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用心品味后发现老妇的每一句话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这样学生在写作时的想象力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官吏的一句句“呼”“怒”中,在老妇的一句句哭诉中,官吏的凶横残暴和老妇的悲苦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鲜明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在古诗词的改写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为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和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石丽霞

第四篇:读《从战争中走来》随感

张胜

读《从战争中走来》随感

一个时代,一群英雄,一段传奇……

本书以张爱萍为主要人物线索,叙述了以张爱萍为中心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路程,其中不乏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各个历史重要革命先辈的叙述,贴近现实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中又有以张爱萍为典型的革命先烈怀揣着对国家独立、富强以及对在党的光辉旗帜领导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些先辈们革命的理想信念,在现在的一部分人看来,多少似乎又有点太高。但是尽管这些理想信念并不是如一些任所看所想的那么不切实际,革命先烈们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不畏艰险,在重重打击下,坚持走完了他们那一代的中华革命之路,走完了他们的信仰之路,这是多么的可歌可泣,回顾这些历史和革命先辈们的感人品质和事迹,作为21世纪新一代的我们——共和国的接班人,是不是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呢?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新世纪的环境下,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战场硝烟,但革命先烈们的那段历史却是不该被我们所遗弃在历史的角落里不闻不问。饮水思泉,要懂得报答党恩、国恩、人民恩,作为

80后、90后的我们,要想成为共和国的合格甚至优秀接班人,就应该去好好反思,懂得并实践这个道理。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业”时并不容易,共和国的成立和基础的奠定,是多么的不易!从开创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多少先烈前赴后继,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虽然说文化大革命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荒谬,但是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其也有一定的道理,多少革命先辈在自己建立的国家里在文革期间虽受冤屈但是任然坚持了下来,复出甚至在文革期间就任然为党和国家人民服务,张爱萍就是其中一名杰出代表,作为“两弹一星”的总指挥,操劳奔波,为共和国能够在世界上有大国应有的话语权和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切的一切,靠的是什么?是信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塑造了他们的信念、党培育了他们的发展壮大,这种信念为他们建功立业、为国做贡献提供了永不倒塌的精神脊梁。

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的脊梁何在?我们还有革命先辈们那种勇往直前的信念吗?我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这个问题……

笔者:墨武

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第五篇:从读中领悟内涵

从读中领悟内涵

沧县旧州镇中学崔清华

文章摘要: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在教学中必须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启迪想象,放飞情思。使学生再现情景,从读中文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语言文字、感知内容、启迪想象、放飞情思、个性品读。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意象,藴涵着令人深思的内容,渗透着浓厚的感情,传达的作者的喜怒哀惧,寄托着作者的褒贬颂扬,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读中去领悟文本中那岁月浸染的沧桑,那激情燃烧的热枕,那无言以传的神韵,那豪迈奔放的气节。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只用“嘴”去机械地读,而应用“心”去细细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训练,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品评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要做到:

二、指导朗读,感知内容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构成形式,而思想感情则是文章的内涵。对语文教学来说,只会写几个字,理解几个生词是不够的,教师应借助语言文字指导学生去展开思维,使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等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产生切身的体会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只有朗读。通过朗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音韵和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逼真的故事情节;心灵能与作者沟通。即眼与心谋,耳与口谋,有效地快捷地领悟文章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营造一种悲哀低沉的氛围,然后,抓重点段落指导朗读。例如,读凡卡挨打的一段(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用皮带揍了我一顿„„老板娘用鱼嘴戳我的脸„„)语气凝重沉缓,重读“揪”头发、“拖”、“用皮带”、“揍”、“直戳”这几个词,且在“直戳”后面放慢语速读“我的脸”。又如读(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时,气沉声缓,语调沉重悲切而滞涩。这样好像小凡卡就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泣不成声的哭诉。同学们在把握了感情基调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就能深刻体会到老板的残忍凶狠,小凡卡的悲惨凄苦,此时课堂一片寂静,有的同学泪眼模糊,有的同学愤愤然。然后提问:‘‘同学们读了这些内容你的感情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小凡卡这么小,却没有爸妈疼爱,太可怜了;有的说,他很不幸,我比他幸福多了,有那多亲人爱我保护我;有的说,那个老板太凶狠了,他的孩子是宝贝,而不把小凡卡当人看,真不公平;有的说,那时的社会很黑暗,人民很穷,小凡卡不能上学,被迫做学徒工,真悲哀。在这种情境下,我并没有繁冗的讲析,同学们就油然而生同情,进而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产生憎恨,然后借机点拔升主题。

别斯林基说:“感情是对真理的直接观察。”当“书读百遍”之后,学生读流畅了,重音、停顿、过渡、语调等处理的恰到好处了,文学作品就活化成鲜活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了,比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效果尤佳。

二、启迪想象,放飞情思

文本是作者所见所感的再现,那么作者胸中有境,心中有感,而学者又怎样做到眼中有境,胸中有情呢?我想教师要善于通过朗读启迪学生去想象,把语言文字表现的种种物象在头脑中呈现,连缀,加工再造。从而受到景色的陶冶,情感的熏陶,既而放飞自己的情思,感受文章的弦外之音。

我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配乐范读,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随着音乐

容,而是从内容谈开去,问:“作者把羊群拟作白色的大花,那么你还可以怎样比作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像大海上点点的白帆”;有的说,“像蓝天中朵朵白云”等等。教师又问:“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想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你们先做什么呢?”有的说“我想打几个滚,无拘无束地大笑,让牛儿羊儿为我震惊”;“我想高歌一曲,让歌声飘荡在辽阔的草原”;“我想静静的躺在碧草上,仰望蓝天白云去遐想”。多么精彩的回答呀!从学生语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完全理解了内容,好像已置身于无边的草原,享受美丽的草原风光。显然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精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建构起具象,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心相通,情意相牵;更能领悟到《春》的明快,欣喜若狂;《匆匆》的急切,岁月如流水。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繁琐的逐字逐句的分析转轨到通过“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只要随机指导重点点拨,便能使学生明白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

三、别出心裁,个性品读

记得上师范时,有两位老师读《再别康桥》,所运用的语气语调截然不同,一位女老师语调轻柔婉转,似微风轻拂,小溪潺潺,包蕴了康河景色的宜人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而一位男老师读得慷慨激昂,他所把握的是“康河理想”破灭后的慨叹。于此,我想对于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欣赏,不给他们定出格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美读,读出特点,读出个性风采,悟出不同的情感内涵。这也正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之阅读能沟通人们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愉悦。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既要读进去,又要悟出来,沿着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去创造,去开拓,是内容更具魅力,让学生的情思在意象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我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配乐范读,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随着音乐走进了繁花嫩叶间,聆听鸟鸣虫语,感受着流水潺潺,短笛悠悠。接着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而后个别读,大家一起欣赏评价,培养语感。教师切实具体指导,坚持范读为先导。例如“盼望着,盼望着”重读体现作者盼春之情。“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读得舒缓、轻柔,体现风的柔草的软。又如“火、霞、雪、甜味嗡嗡的闹着”重读,展现一幅热烈、奔放、蓬勃的春花图。“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润酿”读时语气轻缓稍长,给人一种温暖、和美之感。描绘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读得声音轻且细,读出雨的细密、轻柔。最后赞春的三个比喻应读得活泼有力。总之,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从读学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4年优秀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科目 小学语文 学校 惠州市XX小学 题目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姓名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日期 2012年10月8日 1 “读”在语文教学中......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基渡村完小 李紫尧 内容摘要:“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在绘本教学中分享悦读范文大全

    在绘本教学中分享“悦”读 ——致远外校与漆桥小学 “百校千师” 英语教研活动报道 六月十五日上午,致远外国语学校与漆桥小学开展了“百校千师” 英语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

    在写中成长

    在写中成长我写教育随笔已坚持多年了,内容有最先的读后感、学习体会、个人日记、到后来的经验总结、成长历程,再到现在的教学反思、管理感悟、教学论文、教育博客。形式有原来......

    生活中的读与写教学工作计划

    生活中的读与写教学工作计划1、现状分析:本班学员虽没有上过学,但他们的语文知识 却并不是空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不少语文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上篇字词联想识字......

    我从平凡中读出了爱

    我从平凡中读出了爱 ——初三(8)班庾璐 我读过许多的诗词歌赋,描写爱的不计其数,我记得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记得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红色经典中读梦

    从红色经典中寻梦 我从小就在红色经典影片熏陶下长大的,如今,那些准备被重拍的电影故事,我几乎都能娓娓道来。因为我青少年时代的梦中偶像,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林海雪原》的......

    在规矩中生活,从规矩中突破

    在规矩中生活,从规矩中突破 观望苍穹,北雁南飞,定成一字人形,因此能御寒而抵南;察看后土,行蚁繁杂,定各蚁严格分工,有规有矩,因而化渺小为强大。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