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2: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其实,数学学习也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动态交流的过程中,听、说便是有效而常用的手段。

数学的读写能力作为数学的一种基本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没有这种素养,便不可能自由地分享公共媒体与网络世界的丰富资源,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那么,数学课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有什么要求、应该怎样训练呢?

一、“听”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

1、明确“听”的要求。倾听时要做到:

一、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

二、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四、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五、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鼓励倾听。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说”的训练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怎样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呢?

1、明确“说”的要求。说话时要做到:

一、数学语言的科学性。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

二、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三、数学语言的有序性。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学生讲解上的有条有理也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请学生当小老师、实践活动后口述操作过程、让学生小结„„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读”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②教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怎样引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呢?

阅读数学教材有两种方法,即预习式阅读和划线式阅读。

预习式阅读。数学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说中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还不成熟,他们阅读时往往是死背“结论”,而不管它的由来。因此,在初次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提出相应的阅读要领,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思考教材,由学生或教师进行目标分析讲解,以讲清学生阅读后的疑难点的方式进行。

划线式阅读。中低年级是为高年级阅读打好基础的阶段。在阅读时教师带着学生边看书边理解边动笔,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解题方法或不懂的例题、难理解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标记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因为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强化分析与理解,消化及吸收。

四、“写”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做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因为作业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手段。而数学作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书面作业。

1、明确“写”的要求。

一、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二、书写格式规范、解题步凑完整。

2、控制好书写数量,以保证学生书写的质量。

3、要“因材施教”

书写训练同样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既要面向全体,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要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书写效果,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书写表现。

4、注意反馈,及时点评。

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老师不能只进行作业正确性的评价,一定要同时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之后针对学生书写的个别差异作相应的指导。使学生的书写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的过程既要得法,还要坚持不懈的训练。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生本教育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听、说基础之上。社会学家兰金曾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说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进行学法指导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说话能力。

一、倾听能力的培养

笔者对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是这样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细心、耐心、用心地听,理解辨析他人的言语,在头脑中思考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形成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倾听是教学中达到“听、说、读、写”的相当关键的一步。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当一年级孩子一入学就要和学生反复多次强调“听”的重要性,“我们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多听、多观察。”这是我经常和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看看‘聪’这个字的结构,“耳”字旁,说明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会用耳朵听,并且是用心在倾听。”这是我和学生们常说的第二句话。要让“倾听”二字深入学生内心,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化作行动。

(二)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靠教师,与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并和家长在习惯培养方面达成一致,用正确的方法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在家就和在课堂上一样,别人在说话时要认真聆听,不能打断别人的话;对于别人说的话要用大脑想一想判断其正确性,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倾听—思考—表达的过程。而家长同样要认真听孩子说话,这是一个彼此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表现。

(三)教师以身作则,运用“暗示”、恰当评价,形成倾听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起榜样作用,应该认真听学生的发言,无论孩子们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地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在无形之中让班中其余的孩子都意识到了“我们要认真去听”。

当教师看到有学生走神了、做小动作没有在倾听,这时就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处理。可以停下课来,目视该学生,当教学进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学生就会有所意识,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当然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任课就要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是什么意思。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小动作加以配合,“老师开始‘扫雷’啦!看看你的眼睛看着我了吗?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了吗?”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立即坐端正眼睛炯炯有神,这时学生倾听学习的状态很好,注意力很集中。当然有时为了让教学继续完整进行,不中断正常的学习,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在教室走动,“顺便”走到没有听讲的孩子旁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这时孩子肯定明白了老师的暗示。不是在全班面前指名道姓,而是个别性提示,这样的方式既提醒孩子认真听,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教师要适时正确地评价学生,对那些能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倩倩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小红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琦琦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教师的这些鼓励性话语,既表扬了认真倾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从而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

(四)充分玩学具,满足学生好奇之心

在数学课中往往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学具在低年级学生眼中就成了“玩具”,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信封中装了一些什么学具,让学生随意地摸一摸玩一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比如一年级《立体图形》这节课,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教师先讲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时的要求,再按四人小组发下一套学具,看着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立体图形,学生都很兴奋,当操作的第一个步骤“搭一搭”结束教师讲第二个操作要求时部分学生很难安静下来,只顾自己玩手中的立体图形根本不听教师讲,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上课之前就把所有学具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玩,有的学生摸一摸,有的学生开始当积木搭,有的把球和圆柱在桌面滚一滚,有的在告诉同伴自己认识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其实无形之中已经自己在实施教学的某些环节了。学生课间玩够了,等到真正上课之时就不会再出现偷偷拿着学具玩,倾听的状态自然就好了许多。像以上玩学具这样的例子在低年级数学课中经常出现,比如《认识时间》让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的小闹钟,在课前要让学生充分玩钟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好朋友之间的闹钟学生都会相互拿来看看玩玩,满足了学生对于漂亮的小闹钟的兴趣,这时开始正式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对于钟面的认识学习。同样课堂上要摆一摆小棒、分一分圆片、三角形之类的操作时就让学生课前先准备好这些,在我的班中学生就把玩学具作为一种课间游戏,把小棒、各种平面图形拼一拼搭成一座房子、拼成一朵花等等,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上课时学生能更专注地听讲了。

(五)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倾听

四人小组合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比如浙教版数学很注重提出数学问题,在低年级数学课本每个单元的第一课设置了单元主题图开展专门的提问课,教师要告诉孩子开展四人小组交流的时候要会听会说,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同学的提问和我的问题相同那么就做个记号,当我说的时候不要重复;一边听要一边思考,他提出的数学问题有价值吗?我认为是个好问题有时间的话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如果程度差一些的孩子不会提问的,就在这时要特别认真倾听同伴们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问的机会,边听边学边思考。

二、说话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说”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低年级教师应如何对学生加强“说”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有序地“说”

在教学中采用“看、听、说”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挂图,进一步创设思维的形象性,让低年级学生听老师有序地说,规范地说,学习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实物,让学生说意、说题,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喜欢感知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各种教具、学具进行师引导有序地“说”的训练,是说话的基础。例如:在教得数是6的加法时,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并说说为什么小女孩写的算式是5+1= 6,而小男孩写的算式是1+5=6。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两个孩子坐的位置不同,看到小棒的顺序也不同,所以写的算式也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有条理地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力思维提供感知,使学生把感性直观现象抽象化,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如看算式说算理,说得数。思维过程是有逻辑性,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感性支柱下,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说的时候也就有条理。例如:教学9+3时,先通过直观让学生知道“和是12”再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理,“因为3可以分成1和2,1和9组成10,10再加2组成12,所以9+3=12”。“说”的训练过程,还要鼓励从不同角度想,不同角度说。如“学生想,因为9+1=得10,所以3可以分成1和2”。这样训练,思维灵活为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就会从会算发展到算得又对又快。此外,训练形式要多样,活动面要大。如师生对练,同桌两个同学对练,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从中达到大面积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训练效率。

(三)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

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有根据地把看到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选择,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结合看图认数,看图计算,进行“说”的训练,在认识1—3时,可以要求学生看图说一句话,“谁在干什么?”或“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如“两个小朋友在浇花”,“河里有3只小鸭”等。让学生反复多练,而且不强求一样,只要符合逻辑,都给表扬,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思维,如果发现学生讲得不对,要及时发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四)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说”。在训练中要注意阶段性的不同要求,要抓重点“说”的能力培养。如:从认识“6”开始,训练学生看图说三句话,这时讲的三句话要求叙述式的。例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树上一共有8只小鸟”。又如:“荷叶上有8只青蛙,跳入水中4只,还剩下4只”。这样为以后学习解答应用题奠定基础。认识8以后,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三句话,这样第三句话又由“叙述式”改为“问题式”实际上就是口述应用题。例如:花瓶里有5朵花,花瓶外面有3朵花,一共有几朵花?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草地上还剩下多少只小鹿?在认识10以后,教师要逐步脱离直观演示,可给学生一样实物或一张图片,再给一个算式,要学生讲三句话。如:4+5,学生可以说“小丽有4支笔,小华有5支笔,两人一共有几支笔?”还可以这样说:“小新有4支笔,又买了5支,小新现在有几支笔?然后过渡到只看算式或实物,就能说出三句话,学习讲三句话,实际上也为学生口述应用题口编应用题,学习解答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刘建芳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那么,语文课程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那就是“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听与读的训练,重在培养理解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重在培养运用能力。四项能力同等重要,不能代替,不可偏颇,然而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求得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和和高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听说读写全面能力提高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努力在实际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尝试和摸索的做法是: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说写为目的,分层递进,培养素质。

一、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加强说话训练是人们最常用、最快捷交际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注意保护其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提示和帮助。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学有所用的技能目标。

听与读都具备理解的功能。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其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而正确的理解来自对语言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在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珍视独特感悟,丰富语言积累,以形式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达到感悟语文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作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听清、听懂,我利用各种机会,要求学生听清,听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能够转述老师及家长的话。同注意说者的语气、内涵,培养语感。为了有意培养听的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我举行各种听的训练活动,加以培养,如举行“道听途说”的游戏,让学生听同学的话,转述同学的话,看传到最后的结果,看是从谁开始传错的。学生在听语的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听这些人言语,再如让学生作小记者,去采访先进人物或到我校参观的客人,听这些人语言,并记录好听来的内容,在班级的板报中转登。在口语交际课上,要求学生在交际中听语,在听语中交际。

由于学生由低年级的识字,学词到高年级的谋段、学篇,到高年级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读的能力。同时,读又是学生由认识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关键一环。新课标注重读中感悟、体验、揣摩、探究、品味,这些都是学生主题心智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正是学生的这些智力操作,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选定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

二、以说、写为目的,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实践语文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

语文素养中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而读又是说写的奠基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能说出题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学习课文的语言范例,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说话,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随时观察,不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又解决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扫除了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使读写相得益彰。在读中鼓励朗读自己的作品,进行一周一次的自己习作朗诵赛,促进了学生写的欲望。在对读的文章评价时,不吝赞美的语言,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孔之见,也给予鼓励的肯定,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对其作文中的不足和错误,则多用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让学生从那商量和亲切的语气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和勉励,从而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强、更加主动去探求新知。

三、以活动为主线,内外沟通,发展个性,体现语文

如果说加强听说读写的密切联系,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体现的是“语文整体教学观”的话,那么,加强语文与社会的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的渗透,积极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个性、提高素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为学生能够成为21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也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要通过“读”、“听”、“写”来共同作用于“说”,逐步使学生在倾听中学习“说话”、在阅读中享受“说话”、在书写中理解“说话”,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听说能力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为着眼点,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充分体现和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教学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以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理解、轻口头表达的现象,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平衡发展,难以适应工作节奏高效率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科技发展高信息化的社会需要。

听说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交际手段。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从加强说话训练、听说结合训练、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加强说话训练说话是人们最常用、最快捷交际的工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注意保护其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提示和帮助。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学有所用的技能目标。

五、听说结合训练在听说训练中,重视听与说之间的关系,要将听说结合训练平等地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老师的说话往往不能听仔细、听明白、听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具体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具体指导,如经常与学生谈论新闻,引导他们养成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习惯,训练他们听说能力;通过快速问答,加强他们的听说能力;通过辩论抢答,深化他们的听说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听广播时能复述基本内容、发表意见时能条理清楚、讨论问题时能听出不同分歧、交谈时能态度自然的目的。

六、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叶圣陶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听、说、读、写必须协调发展。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要将其与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全面推进,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1、使用“说读”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说读”,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必须经过仔细阅读,把握重点,才能条理清楚、祥略得当地说出所读的内容。通过此举,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课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 过“听写”练习,强 化 听 说 能力。

“听写”是小学语文教学 常 用 的 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只侧重考察学生对拼音、汉字的掌握情况,而缺乏全面的知识考察形式。教师应多形式、全方位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察,如采用听写词句、听后复述、写出听后感、歧义句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 “听写”能力进行多方面考察。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也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要通过“读”、“听”、“写”来共同作用于“说”,逐步使学生在倾听中学习“说话”、在阅读中享受“说话”、在书写中理解“说话”,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听说能力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为着眼点,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充分体现和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四篇:看读说写——《秋天》教学设计

看读说写——《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一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 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可以通过“看”、“读”、“说”、“写”进行教学设计。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弄懂图意。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再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景 物,说说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样子;燕子、小鱼、蚂蚁都在干什么。这样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口头表达的条理性。最后 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秋天?学生答出稻子成熟和树叶变黄往下落这两点即可,至于秋天的天空显得更高更蓝一点可在课文中进 一步说明。

二、读——弄懂课文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可采用多种 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 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划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二段可让学生找出表示颜 色的词。“蓝”、“白”、“黄”是秋天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碧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成熟的稻田,真是秋高气爽,丰收在望。这时教师可问:哪些词 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秋天这美丽的丰收景色,我们应用高兴的、赞美的语气去读。

课文三、四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个比喻句都与小动物有关。一是“小鱼藏在树叶底下,……”,二是“蚂蚁爬到上面……”,三是 “稻田那边飞来两只燕子……”这三句话把动物生动活泼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草枯叶黄的秋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游、藏、爬、跑”等几个动词要重读,“伞”、“运动场”、“电报”这几个喻体前要稍作停顿。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 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说”这个环节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看图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说图上有什么。在讲读课文时,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 不同。如(1)“蓝天上飘着白云”和(2)“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这两句比较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两句的不同,再说说加上“高高的”和“几朵”有什么 作用。在句子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说话要说得具体生动。课文结束后,可问:除文中所说秋天的特点,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来了?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感受以 及课外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来回答,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写——强化课堂练笔

学完本课,可让学生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课堂练笔,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学总结:读说背写结合,积累传统文化

今学期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我们班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传统文化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一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读、说、背、写。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读

每学一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治家格言》(节选一)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逢老人》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所以,一开始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到二十遍。到了后来这些篇,就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背诵过以后,我让学生到台前来背,我一个一个的检查,我会在背诵熟练的孩子的书上打一个背过的记号。班里有六十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多,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能背得很好,有的孩子读很多遍都背不过,还有的孩子边背边玩,根本背不到心里去。有时候,我会留下那些到点了还背不过的孩子,等家长来了以后,陪着背熟,我画上记号才能回家。只要有过这样的一次,下几次背诵就都积极许多,因为每个孩子既怕留在这里耽误回家,又觉得丢人,被家长批评。一般情况下,我就让那几个还真没有背熟的孩子回家背诵,签名,第二天我再检查。我当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背过,在记忆里留存文化痕迹。若是蜻蜓点水,若是只抓优秀,恐怕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实现面向全体,也不能培养每个孩子重视这门课程的态度,更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扎实的积累。

四、写

每次背完一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下载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