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环境下体校教师如何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体校教师如何教学
互联网有许多优势,但互联网加下的教学模式并非适用所有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对象,比如体校就有其特殊性。
首先,要进行必要性研究,正确估量网络使用环境,注意效益原则。互联网加教学使用前提是学生有比较充沛的上网时间和宽松的上网使用空间,而体校学生在一周五天里没有上网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基于网络的合作性学习难以展开,互联网教学建设就停滞不前。如果没有支持学生的物质环境,那么教学改革的进程就非常艰难。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稳定的上网完成作业的时间,学校里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房,提供网络支持的教室等。这些支持实施起来很困难也很昂贵,凭教师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赖学校领导的支持。
其次,重视互联网加教学的应用和推广。互联网加教学的目的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它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互联网不应该成为简单的信息集散地,而更多的应当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心中有互联网”,从课前的素材准备到课堂的教学应用中到课后的作业管理,能发挥互联网优势的的就加以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用促建,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能。每周安排一两节固定的网络语文课,教师把课堂的主宰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氛围里感受网站的学习氛围,分享同学的学习成果,评价推荐优秀作品,那样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最值得推广。表面上看学生在日常的课堂课时被压缩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减少了,其实恰恰相反,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背后要付出许多的学习时间,从中收获的也更丰富,能力的锻炼、情感的交流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重视同事间合作
在应用互联网促进教学改革时,教师应该重视从同事间获得接受的精神上、教学上、技术上的支持,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该把自己个人互联网加教学的心得体会、探索困境呈现出来与同事交流,发挥1+1>2的结果,教师因为这样的分享而获益。与同事共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互帮互助,肩并肩工作,创造出一个共同的蓝图,教学改革的路会走得更远。
第二篇:“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开展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开展
摘要:文章先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之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教学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氛围更活跃,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开始主动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针对当今时代的学生而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今时代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记忆和做题的学生,传统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学习任务,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活动需要运用网络知识和学生的自主能力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利用网络课件的智能化,开展个性化教学
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传统教学中因此施教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对三十多个学生,要充分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差异性很困难,虽然教师们是有主观愿望的,但是却缺少客观条件的支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领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网络为依托制作精美的网络课件,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全面的讲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学习“时、分、秒”内容时,学生已经对这个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仍然采用相同的目标和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并不利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所以,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制作为一个网络型教学软件,其中包含了认识时间单位、学会看钟表、练习题和课外相关内容,通过合理安排,学生们具有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便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测试题进行练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还可以看一看课外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在局限于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更丰富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制作虚拟站点,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进行查找,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自身的信息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由学生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整体,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制作条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小组成员查询到可用的信息后便会将其保存到文件中,信息搜集满足需求时,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重组,并以此为依据制作统计图。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积极性都很高,在小伙伴的配合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还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利用网络建立学习网站,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通畅。教育领域面对互联网,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各项功能转化为自己的学习工具,这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在学习应用题单元内容时,笔者将几种应用题类型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网站,在这个网站中有不同问题场景和不同难度的应用题,还有一些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网址登录便可,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老师和学生交流探讨,可以在留言板中提出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并掌握了一项认知工具,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要将其渗透到教学全过程。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一项认知工具,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丽君.“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3):269-270+272.[2]周义元.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7.
第三篇:“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常采用的“六步法”,分析了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般通过项目教学中六步法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是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有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的“六步法”
一体化教学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六步法”来完成授课。通过六个教学环节,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
1.资讯
资讯环节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识读任务书,确定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最终的输出是成果、是任务分析报告。
为了能够明确内涵,需要理解和分析任务书的各项参数,需要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消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使用手机就可以查阅相关的资讯。为了保证效率和检索的正确率,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常用的专业网站或者相关文献库的检索方法。
2.计划
计划环节要求学生编制工作流程,编制仪器设备清单,最后输出检测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于计划,通过教学app蓝墨云班课提供作业指导书和检测方案模板等,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输出。在执行计划时,信息化的发展使小组在线讨论成为现实,而且分工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在进行课程统计时,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工作都会进行统计和评价,形成一个类似档案袋的文件,便于后续的项目总结和评价。
3.决策
决策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加便捷和快速,教师通过点赞成或者批阅,直接实现电子签名授权并开展工作。如果有相关建议,也可通过邮件或者建立线上小组讨论组,直接对该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小组计划的私密性,又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能确保计划的正确性。
4.实施
在信息化背景下,实施环节最大的体现是实时汇报、沟通、监控和答疑。在进行分析检测的过程中,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cnas要求中,现在也允许电子记录,这也是目前分析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适应行业发展。在实施环节中,学生的照片、语音、视频等记录和求助均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意见,也能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数字化资源的课程素材也为实施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来获得关键操作点的学习与实践。
5.评价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信息化背景下,通过app就能够快速地实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反馈
反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总结和编制一个近似项目的检测方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和提出意见、疑问。在互联网+背景下,提交作业一般采用电子文档形式,对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对教师的建议等采用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现场答疑等形式进行。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的,能够快速获得反馈信息,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获取学生关注或提出的下次课堂需要加强或进行授课的内容,师生关系更趋近于一种平等关系。
二、“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六大特性,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了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1.“互联网+”能更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校有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收集、整理、分类放置的电子课件等,学生均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或其他网络终端查阅,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可以与二维码、蓝墨云app结合,实现手机浏览。通过邀请家长加入平台,教师和家长均可以查看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评价结果,包括积分排名、资源阅读情况、撰写的总结、分工等情况。比如,要求学生课外收听一场自己感兴趣的仪器信息网的在线专业讲座并撰写总结,总分10分,纳入平时成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安排。
此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为完成项目做好准备。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均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分工、执行、评价、反馈、求助、答疑、提出要求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开展能够使学生咨询、计划、决策、思考、讨论、表达、总结、创意等方面的能力快速提高。
首先,面对着海量信息和知识,学生须学会如何选择、深入思考挖掘核心知识点,提高了其检索、选择的能力;其次,在项目中,计划和决策环节如果没有合理的表述方法,也不能够得到通过,所以对学生的软件应用、表达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工作方案,得到了全班学生的掌声和赞美;再次,所有成果、过程中沟通等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交流媒介也发生了变化,有视频总结、图文总结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土著”一代的特点。3.“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导向作用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价、决策、导向,构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项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置学习情景,通过超链接或者在线视频、图文,甚至是当前热点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置好引导问题,可以是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等,能更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确保教育的公平。
在评价上,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保密性,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质量。课程采用蓝墨云实时积分排名模式开展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积分悬赏方式,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是以思维方式培养为导向,真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开拓和训练,最终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所以迫切要求广大教师了解 “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以适应他们的诉求。
1.开放心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整个社会,“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慕课、蓝墨云、腾讯等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机构都在进行尝试,这是教育的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必须接受的事实。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要开放心态,不能故步自封。不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即使不能做潮流的领军人,也得作为参与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成为“数字教师”。
2.冷静应对,坚持教育为本
“互联网+”环境下,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其次,学习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需要去辨识与选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冷静应对,不能过分地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失去了教师的知识构建作用。
所以,信息化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师的深度讲解、示范、剖析、点评等在课堂中也是不可获取的元素,在课堂中要加强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为教育所用。
3.提高素养,加强自身信息化知识的储备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页、数字化资源、链接和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料的开发和整合,并在合适的平台上使用和分享,所以前期的教学设计、备课等特别重要。
其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也提高了,比如相关app的使用、试题盒子、慕课平台的使用等,对软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所以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学习。
再次,由于“互联网+”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信息化检索技术、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这对一体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不断冲击,如何构建适合“数字一代”学习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实践,“互联网+”让一体化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开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才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四篇:互联网环境下大学体育实验室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在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其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构建高校体育实验室以及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根据新时期下高校体育实验室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体育实验室建设和体育教学工作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分析,探索出高效可行的体育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体育;实验室;探究
体育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时代元素,在互联网+环境的背景下,其存在的意义和传播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体育传播途径的改变。大学体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光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目前大学体育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初步构建出体育教学体系,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安排和体育活动室以及体能测试室、体育心理测试训练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辅助设施,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高校对体育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不够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没有切实发挥出作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数字体育在体育发展中非常落后,使体育实验室更倾向于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布局,由于体育教学方法的落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没有跟上时代脚步,不够创新,体育课程教材内容非常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完善大学体育实验室教学的方法
(一)规划出符合要求的实验室
大学体育实验室在引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方面:(1)很多大学在体育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必须依靠其他专业学科的实验室,把实验室资源进行统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2)借助实验教学平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环境中,把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依靠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完成网上辅助教学,加强微课程设计,积极引入到各运动项目中。(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把整套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体系很好地支撑起来。
(二)创新发展理念
必须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首先要从观念认识上进行积极转变。从高校领导到体育教师,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凭借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出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教学方案,其中把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教学辅助,然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对体育实验室进行顶层设计。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要切实突出各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把体育教育教学和相关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其次,要重视技术和战术的融合,体育运动中技术和战术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技术是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战术作为保障,即使引入数字化技术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最后,要以体育数字技术来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体育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其中包含体育老师的授课和实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实验室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课内学习和课外的实际应用。
(三)高校体育实验教学创新发展
(1)建立高校体育实验室。随着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体育事业的日新月异,在世界青年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曾明确提出,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构建体育实验室,并且要当作一项重要的公共项目来建设。近几年,一些新鲜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引入高校体育课中,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实验室,使高校培养体育人才更加具有层次性。在课前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新时代大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恰当地调整相关的体育课程体系。
(2)建立体育技能仿真中心。由于在体育实验室进行教学时,教师的讲解经常受到教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上的约束,在当前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方式,在新媒体数字教育平台中,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虚拟仿真中心,可以把体育教师讲解的重要内容,详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体育动作恰当地进行分解,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引进人才的力度,重视教研活动,通过聘请专家举办座谈会的方式,让体育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构建健全的公共体育设施,把公共体育教学和专业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好习惯。
(四)实验室的项目建设
效仿其他院校体育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依靠互联网+环境下创造的各种资源,构建出别具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引入“三位一体”体育实验室实践教学运营观念,在排球和跆拳道的运动项目中,体育教师和实验课程、项目以及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形成完整的综合系统。这种方法不光使体育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创新,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资源,还补充了师资队伍,对于短时间内教师师资不足的现象,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改变了那种只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学习态度。体育课落后于其他学科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约束,体育教学重视体育项目和学生学习的开放,跟一般的文化知识学科相比,体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这种平台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丰富了高校体育的内涵,保持了学科的原本属性,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师资和课程的开放,学校主管部门指定的体育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在各个学校和各个区域进行交流学习。
(2)有效地实现了考核制度的开放,这种方式的确立,使大学公共体育课更加有魅力,使学生乐于主动接受,并且在时间上很自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相同专业不同班级或相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共享资源,并且也使学校的现有资源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三、互联网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效果
首先,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互联网信息的能力要更强,并且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可以在具体的应用实践出体现出来。其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虽然体育课自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倘若单纯地只学习书本上的体育知识,没有经过体育教师有效的指导,那么学习的目的性就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依靠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健全的体育实验学习的平台,不光为学生提供了无空间限制的学习的平台,更加强化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最后,依靠互联网媒体实验室,在体育教学和日常的管理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结语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处于“弱势”位置,体育数字媒体实验室是在媒介融合下产生的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体育实验室不光对学生教学训练发挥着作用,也具有科研和对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积极丰富专业领域,使新媒体在体育教学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芳.“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5):110-112.[2]陈福运,布特.“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1):22-26.[3]陈天霞,张惠芹,胡学龙.互联网+时代高校公共体育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233-235.
第五篇: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的改变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周一副处长曾说过:“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进程,才是真正的信息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校有幸成为省级第一批“信息化试点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春风扑面而来,“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一连串新鲜的字眼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以生为本”是不变的话题。就如北师大陈丽教授在山东青岛“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论坛”中指出的“在大数据时代,技术是一种工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翻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我也不止一次感受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创设教与学的平台,让技术服务于师生。
互联网下教与学究竟有何变化?在参加“一师一优课”的活动中,我教学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和田的维吾尔人》。现在,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改变“篇”的教学,立体使用教材
早在九几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就提出了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基于教师,超越教师。她指出:信息时代到来,课堂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场所。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确如此,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编排的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个不同的天地。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凸显了单元的学习重点。《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要从“一篇教材”中解放出来,纵观“整组教材”“整本教材”,利用互联网,打通阅读教学课内和课外的界限,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基于以上思考,再细读《和田的维吾尔人》。它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纵观整组课文,单元导语中有:“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而单元习作是这样要求的:“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样读来,“如何以课文为载体,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找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点,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成为了本堂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
于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课前学生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懂课文,积累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并以课文为载体,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2.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自学微课《如何当好小导游》,完成进阶练习,让学生利用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借鉴文中的表达方法,初步学写导游词。
3.课堂学生通过反馈预学,进一步梳理文章脉络,读准生字新词。进而借助计算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困惑――如何妙用资料、巧用表达方法来丰富导游词。
4.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说导游词” 加强语文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样,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立体化使用教材,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课前目标与课中目标,用网络平台实现课前预学与课堂解惑的对接。再以学习活动――“争当导游”为主线,线上讨论引导,线下交流沟通,融合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最大化地提升了课堂效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变“教”的理念,促进“学”的主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生听”。“教”真的能把学生“教”会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教师从“知识库”型向“指导师”型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工具。在《和田的维吾尔人》这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1.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时空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课本”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现状。
三、改变学习方式,线下合作促提高
线上交流互动,线下合作引导。信息技术拓宽了学习时空,转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世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调整课堂结构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改变要从“信息技术”开始,从“教学理念”入手,重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且行且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周磊《天空教室:让学习无边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