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第一篇: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例如,如果没有A与B之间的冲突,就不会转化成武器矛,而有矛必然会有盾,矛盾之间不断相互否定,又相互促进其发展,现在演变成导弹与导弹防御体系的矛盾。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这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在人类进步的基石,若想要进步就要不断的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矛盾,解决它们的矛盾。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在对各事物的求知欲中产生,矛盾得到解决后,欲望才能得到释放。矛盾无时不有,欲望的根本动力就会使人去不断解决矛盾,达到顺应宇宙之理的和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矛盾就是动力,任何社会组织,如果没有矛盾,没有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个人之间的斗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在外国不同的党派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念,或不同的利益群体,或不同的人群。党派之间出现矛盾,进行争斗是正常的,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即可,党派之间的互相争斗,能保证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都被兼顾,是现代文明,和平方式的政治协商的有效方法。因此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社会矛盾就没有社会,没有家庭矛盾就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之间的矛盾就没有朋友,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当同事、同学、朋友、同党、恋人、家庭成员之间闹情绪,其实这就是矛盾的开始,是互相了解的开始;没有矛盾也没有感情,感情最深的矛盾最深,因为有了矛盾,才能让对方更加了解对方。

第二篇: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第三篇:谈谈你对忠诚度的理解

谈谈你对忠诚度的理解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美德之一。它即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职业良知。任何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信守和维护忠诚。

忠诚,从字面意义上,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意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于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指向和心理归属,即员工对所服务的企业尽心竭力的奉献程度。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础和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

我对员工忠诚理解,最有效的标志是贡献、投入、创造价值及其有效性,而不是供职时间长短。那些工作时间虽短,价值贡献却很大的员工的忠诚度可能要远高于其他的员工。

忠诚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谱写的,仅有忠实的心和忠实的信念是不足于表现忠诚的。忠诚,代表着尽心尽力,忠诚就要用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行动真正为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忠诚,代表着全力以赴,忠诚就要以组织的利益为至上,忠诚就不能时刻以自己的得失去权衡利益,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

第四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辩证法-矛盾观

矛盾观

原理

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内容:(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二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

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原理

2、矛盾的普遍性

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

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 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

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

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

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内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的事物是没有的。

(3)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普遍 1

性。普遍性、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原理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内容:(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

展,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

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内容: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

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内容:(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 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

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重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为什么:

①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②现实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五篇:第二讲 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二讲

哲学部分

第四篇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理解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把握两种发展观的本质区别;领会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2、难点: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本质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领会事物、认识的矛盾本性,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学时] 4学时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

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内容精析>

一、中心思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长期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全文20个自然段。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露和批评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阶级根源。

二、背景介绍

1、列宁生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

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

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简称马列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1914年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同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无产阶级政党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第二国际大多数党背叛《巴尔塞宣言》,堕落成为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沙文主义的党。一些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为了替自己政治的堕落辩解,他们用

诡辩冒充唯物辩证法,抹煞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欺骗工人参加战争为帝国主义卖命。

列宁为了从理论上批判和揭露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的诡辩论及其思维方法,阅读了大量有关辩证法的著作,并且做了大量笔记。

这些笔记整理汇编后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出版。《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哲学笔记》中的一部分,和《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专门论述辩证法学说的上下篇。

上篇即《辩证法的要素》是讲构成辩证法本身的基本内容,列宁在概括十六要素的实质时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作为下篇《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对这个核心的说明和发挥。该文即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也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的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3、《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地位与意义

(一)科学价值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精确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指明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第一次揭示了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问题。

其次,第一次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说;第一次从论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三、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二)现实意义

当前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三、逻辑结构

全文20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方面来把握:

1、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2、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原文精读]

一、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1、提出命题(§1.1)

列宁开宗明义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所谓‚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就客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所

谓‚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是就主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认识它的内部矛盾,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列宁认为,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物是事物的主要特点或特征,因此,它就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列宁的这一思想是他联系革命实践研究辩证法所得成果的结晶,也是考察哲学史,批评地继承和发展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产物。列宁指出,黑格尔主义的实质也是在于把事物看成矛盾,但不同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思想首次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作了表述。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2、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列宁主要是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1—§7)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之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独立统一体,矛盾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法,也是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列宁还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体事实说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着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矛盾就是思想。

列宁不反对举例子,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并通过特殊表现出来,可以用实例通俗化地证明一般理论。但是他反对用实例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采取客观主义、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8--§9)

首先,列宁指出,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的方面既分又合,既斗争又同一,构成了矛盾。其次,列宁还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由于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自己的运动,要把它当作对立面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是质变,但从发展的总体上来看,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分割,矛盾的统一是矛盾斗争的前提和结果,没有矛盾的统一就没有斗争。对立面的既对立有统一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把事物发展看作是数量上的增减,简单的重复,否认质变,否认‚自我运动‛,认为发展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10)

无论是量变质变规律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引起的,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把握了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正确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从本质上抓住了辩证法。这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分水岭(§11—§12)

列宁在进一步论述对立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是否承认相对和绝对的辨证关系是区别辩证法和主观主义即

怀疑论、诡辩论的分水岭。诡辩论和怀疑论都是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绝对化和片面性的表现形态。

二、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

列宁在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后,进一步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也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1、唯物辨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13)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人们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两重性入手,进一步分析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抽象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这便形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里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深刻矛盾。紧接着马克思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和货币的产生、发展及其向资本的转化过程,这样,马克思就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认为,马克思这种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正确

方法。

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分析,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而且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因此,矛盾分析法应当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

2、任何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14—§15)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人们认识事物或研究人类认识的成果,都必须应用辩证法。这是因为一切事物以及反映它们的每一个命题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

(1)列宁通过三个简单命题着重对其中包含的个别和一般的辨证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①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个别不能脱离一般,另一方面,一般也不能离开个别。列宁以‚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命题为例,提出一般就存在于个别之中,伊万是人的个别,哈巴狗是狗的个别,但伊万又有人的一般属性,哈巴狗又有狗的一般属性。通过千千万万的个别就可以抓住一般的属性。正如列宁所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就是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之中有共性,二者‚相依而存在‛。

②个别和一般具有差别性

列宁指出:‚任何一般都是个别(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只是一般中的一部分,而且一般不是个别的简单的总和,而是对个别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一般比个别更本质、更深刻、更普通。

③个别和一般可以相互转化

列宁指出:‚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这就是说,个别和一般除了相互联系和区别,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和外界隔绝的个别事件是不存在的。个别总要通过一般,把同类事物中的许多个别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同时,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个别事物,通过千万次的相互转化,又把这一类的个别同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同属于一个更普遍的联系之网。这种个别与个别、个别与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性,可见,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又包含了联系的必然性。列宁指出:‚在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概念了。‛

(2)列宁认为任何一个命题不仅包含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还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例如说‚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已经把伊万的年龄、性别、高矮等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与‚人‛这个必然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了。‚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就是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

正因为在一切最简单的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所以列宁得出结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人类认识史的辩证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16—§18)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而认识的辩证法又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史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必然呈现出一个近似螺旋式的曲线。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辩证法的集中体现,由此,列宁以哲学史为例证明了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就是按照辩证法规律辩证发展的。

列宁指出,在哲学史上,把认识看成是‚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并不始于马克思、黑格尔和福尔克曼早就‚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只不过他们不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科学地总结认识史而已。接着,列宁依据唯物辩证法,勾画出了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圆圈,用以哲学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列宁指出:

‚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伽桑狄(斯宾诺莎?)。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这四个圆圈不仅揭示出各个时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过程,而且可以从中看到整个哲学发展的辩证图景。哲学发展史同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一样,它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呈现出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的。

①古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圆圈,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到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

②文艺复兴时代哲学发展是第二个圆圈,它是从笛卡儿的唯理论到伽桑狄的经验论,再到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近代哲学发展是第三个圆圈,它是从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可知论,经过休谟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再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④哲学发展的第四个圆圈,是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经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如果仅就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赫拉克利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霍尔巴赫)、再到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思格斯)。从辩证法的发展看,也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如赫拉克利特)、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再到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这就说明,无论是唯物论还是辩证法,都不是形而上学式的直线前进,而是辩证地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因此,列宁指出:‚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之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

紧接着列宁论述了认识的过程性、全面性、曲折性,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19—§20)列宁在全文最后两段,根据认识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由于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典线,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深化、反复发展的过程。如果把这曲线中的任何一个部分、一个片断,夸大成为独立的完整的直线,就会把人们引向唯心主义。‚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2、阶级根源

列宁还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阶段根源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当人们把直线性和片面性的认识,死板性和僵化性的看法,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唯心主义哲学时,‚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3、唯心主义历史地位

列宁生动形象地把人类认识比作一棵大树,而唯心主义就是生长在这棵大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认识论、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出来。所以它是人类之树上开放出来的一朵花。但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把这个片断夸大到脱离物质,变成神化了绝对,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曲不结果实之花‛。<理论动态>

关注我国哲学界近几年来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研究。<思考与练习>

1、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下载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南理工大学-谈谈你对哲学中矛盾辩证法的理解[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你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模版)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我的中国梦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我的中国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从初中第一次看到这句周总理的话之后,一直用来鞭策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放弃,不要怕苦的座右铭......

    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概念及成因 个人理解 举例说明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

    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说:“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

    谈谈你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谈谈你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