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

时间:2019-05-12 22: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

第一篇: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

课题:《我们在一起》

孔敏 宁阳县洸河学校

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成为了必然。本节课《我们在一起》是泰山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5课《我和我的同学》话题一的内容,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的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感受到品德学科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着手,利用几幅图片配上《童年》这首轻音乐,把校园、教室、学生、丰富的活动一一展现给同学们,引起学生对三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拉进了师生之前的感情,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询问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有什么样的感受?幸福、快乐的感受,除了与老师相处,主要来源于同学之间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层层相扣,过渡自然。

二.联系生活,体验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所以教学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品德学习的归宿。所以,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生活知识与课本内容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通过三个小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生在身边幸福的的事儿。活动1教师从同学们在班级里发生过哪些让他们感到无比幸福,心里暖暖的事情的交流中开始,通过学生交流汇报,得出相互帮助能让同学感到幸福,快乐,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活动2,我结合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排练了一个小课本剧,录成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寻找到幸福的班级体还建立在同学们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中。课前准备中,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尚小,对于尊重这个词理解的并不透彻,为了避免没完没了地对学生进行说教,避免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累,而且还枯燥无味,并且还不能取得好效果的弊端,我认为在品德课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师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深入情境,展开想象,去感受,体验,亲历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爱教育的态度,提升道德情感,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为加深学生对尊重一词的理解,我列出各种情境,让学生来体验,最终让学生明白:尊重就是尊敬、重视、敬重。比如:当别人说话时,认真倾听;跟别人打招呼时要用礼貌用语,不给别人起外号,不能揭别人伤疤;跟别人约和的时间约好的事,要守时守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父母长辈;尊重人格,不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普通的清洁工,只要是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自己,要有自信。理解了尊重,再来分析视频中的小组长错在了哪里,如果换做是自己应该怎么处理,从中感受到幸福的班级体还建立在同学们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之上。

活动3 利用课本中三个同学一起植树的图片,谈话探究,相互合作也会让同学感受到幸福、快乐,并结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合作完成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合作成功给同学们带来的幸福,同学们才能在这个大家庭里快乐成长。

三.强化促进,加深理解

第二个环节中的三个活动都是通过正面强化,感受同学之间幸福的事,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结合课本中出现的图片,让学生做出判断,并分析出理由,通过负面的,错误现象的分析,得出:人与人之间尊重、平等是相互的,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平等的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平等对待你,同学之间的友谊就是建立在这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基础之上的。强化促进,加深理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活动延伸,实践生活

如果说课堂活动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主阵地,那么课外延伸活动便是学生成长的新生长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加强生活、社会体验、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本课中我想对他(她)说这个环节和友谊这种诗歌的颂读,会让学生感悟、内化为行动,在这个充满快乐的校园里、班级里,伸出友爱之手,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让我们在一起,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总之,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品德教育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与社会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训和感悟。只有巧引生活之水,才能在体验中感受快乐!润泽学生心田!

第二篇:引生活之源活课堂之水-教学心得

【摘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内涵丰富而博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是动态的。“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本文主要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生活之源,活课堂之水”。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活

我国现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大多数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引生活之源,活生活之水呢?

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有灵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师生双方在交往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思维在碰撞,创新的火花在喷发,成就了师生平等,互动生成,共享知识,充满灵气的精彩课堂。

在教学《雨后》这首小诗时,我满面微笑地说:“读了这首小诗,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往事。那年我七岁,记得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房前屋后成了水的世界,我和几个小伙伴打水仗,玩得满身都是泥巴,回家被妈妈狠狠批评了一顿,可心里却很高兴……”还没等我说完,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似的,互相说着自己童年的趣事。我接着追问:“受了批评,为什么还这样高兴?”同学议论纷纷“是呀,为什么呢?”“一定是太开心了”“大概是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文中赤脚的孩子们也捕捉到生活的乐趣吗”“捕捉到了”同学们异口同声。此时此刻,教师、学生和文中的小哥哥、小妹妹找到了共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又在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激发出师生的勃勃生机,焕发出课堂的青春和活力。

二、充满情感的课堂有魅力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感情流淌,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教者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

1、“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愿做最弱小者,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你是否也曾经伸出援助之手,保护过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物呢?”同桌交流后,指名说一说,议一议,教师适时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萨沙这一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体验,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文本。

2、“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四十年过去了,还是这一家,还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并写下来。”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积淀在次倾诉,将所有的体会予以表达——时光会令太多的事情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三、贴近生活的课堂有生气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如在教学《卧薪尝胆》时为了让学生走进角色,走进历史,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越王勾践要向越吴王求和,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假如你就是当时吴国的一位谋臣,你会怎么劝阻吴王?”同学们很快进入了情景,如:“大王,千万别答应呀!斩草要除根,我们应该一举灭掉越国。”“陛下,我看越王只是想拖延时间,将来一定会卷土重来,千万不要轻信他的话。”……随后教师趁势引导“谋臣们说的很有道理,可此时的吴王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大臣的劝告。谁来扮演那位得意洋洋的吴王?”学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模式

练习课

知识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归纳整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难点:笔算乘法中的进位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汇报 揭示课题并板书:乘法练习课

1.多位数乘一位数,从多位数的()位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进几。

2.12个5相加的和是(),用乘法算式表示()

3.由16×3=48直接写出下题结果。160×3=()1600×3=()4.计算503×6可以想:()×6+()×6=()+()=()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0乘8大于0乘4.()

2.6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6倍。()3.320乘5的积末尾有一个0.()4.104×5的积的中间没有0.()

5.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6.因数末尾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有0.()7.因数末尾几个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有几个0.()8.一个三位数乘4,所得的积不一定是三位数。()9.0+0+0+0=0×4=0()10.32+34+36+38+40=36×5()11.55+60+65=60×3()讨论:做题时应注意什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三、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1+2+3+4+5=()×()34+35+36=()×()234+236+238+240+242=()×()1000+2000+3000=()×()小组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以后我们做这样的题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四、实践创新,提升能力

1.小强用电脑写日记,他每分钟能打48个字,9分钟打完。小强的这篇日记有多少字?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2.果园里有桃树106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倍。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3.大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89页,又看了5天,每天看96页。大明一共看了多少页?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五、拓展应用,掌握技巧

1.大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89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比第一天的2倍少20页。大明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第四篇: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并从课堂阅读、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模拟操作、实验探究、研究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角色转化等来阐述不同教学环境中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体验式学习实验探究

初探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

张美霞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第二中学

245700)

一、问题的提出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是中国教育教学思想,在中国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实际问题的操作、解释与应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获得学习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也发生着变化: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化学知识的产生和运用过程,使每个人都获得必需的化学知识。作为老师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在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它在体现体验式学习计划的同时也体现 了及时调整体验的作用。体验活动是一个随时变化、因人而异、因景高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模式“具体体验——反思解释——提炼总结——应用检验——及时调整”五个阶段。特点是:①体验学习更在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②体验学习是以学习者内在的体验为基础的一个持续的过程;③体验学习是运用辩证方法不断引起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④体验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个性化知识的过程。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几种教学形式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采用课堂阅读、课堂讨论、实验操作、、模拟操作等形式,使所有参与者对待所讨论事物的态度、感悟都充分表现出来,形成活跃的交流气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觉的几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

1、课堂阅读中的体验式学习

阅读能使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前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的问题,读过之后,(1)能复述阅读内容;(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出重点和关键点,这是阅读层次上的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读懂的内容,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来读。此外,老师还要尽可能创设阅读的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如:在讲到空气成份时,讲述了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等科学家发现并制得氧气的故事,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没有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法国的拉瓦锡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获得了真理,他应用了什么方法、做了怎样的实验、又获得了怎样的结论呢?同学们读完课本的内容就会知道。学生很快有了兴趣,并通过阅读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并体会“定量实验”的必要性,感受“科学实验”的严密性,尊重“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2、课堂讨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课堂讨论很受学生欢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值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问题,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讨论“如何处理尾气”,学生会提出循环使用,再去还原氧化铜、点燃做还原氧化铜的热源等方案,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再如,在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原理后,组织学习讨论“家中突然起火怎么办”,学生会提出五花八门的方案:水灭、土埋、被子蒙等,再问:“若火已烧得很大,你又该如何处理呢?”学生答:打119电话、用湿毛巾封口、撕床单做绳子等。有的学生很冷静,他们提出把着了火的房间门关上。以上一系列问题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可以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去解释,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特别透彻。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过早给出问题的答案,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3、模拟操作中的体验式学习

当有些体验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或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如危险、时间很长)时,则可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就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真实实验的主要特征设计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此情境中通过操作模型来安全、经济、方便地模拟客观世界,对现象进行分析、设想和训练的一种体验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模拟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开展体验活动。如化学中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知识,就可借助多媒体、模型等,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先化分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使用球棍模拟出一个个水分子,由学生来进行拆分和组合,亲身体验分子的断裂和新分子的形成过程。这种体验直观明了,也很好突破了微观构成抽象难理解的难点。

4、实验探究中的体验式学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实验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的内容,而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则能记住90%的内容。这说明学生动手做实验,对所学的知识能领会得更深,记得更牢。

4.1组织学生做好课本上的科学探究实验,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搭建平台。

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按照4~6人组成一个科学探究小组,为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由学生自己按课本上的实验说明完成实验、记录并描述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并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每次完成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都会激动地告诉我:化学实在是太有趣了。

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装置探究环节,我设计了四个小版块——相信你会思考(学生思考表述: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过渡:带着刚才的思考结果,我们来做一回选择);相信你会选择(学生从给出的力求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接二氧化碳的抽取装置。教师过渡: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我们能找到其他仪器来替代吗?);相信你会变通(学生从给出的另一组图示中选择仪器替代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教师过渡:刚才的活动情况表明,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认识已经到了能选择、会变通的地步,如果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做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实验装置);相信你会设计(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并介绍各自设计出兵装置的优点)。“相信你会思考”解决的是知识基础;“相信你会选择”解决的是初步应用问题;“相信你会变通”解决的是灵活应变问题;“相信你会设计”解决的是应用能力问题。四个小版块紧紧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完成了实验探究。

4.2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探究环节,我在演示了“塑料软瓶变瘪”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软瓶变瘪的实质(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软瓶压瘪)之后,并没有停止教学的进程,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原理,利用桌上提供的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设计出了不同的实验: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盖上玻璃片充分振荡,用手试试下班片是否容易拿开;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盖上玻璃片充分振荡,将集气瓶倒置,看玻璃片是否掉下来;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张纸片盖住瓶口振荡,将集气瓶倒置,看纸片是否掉下来;将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倒扣于水中,观察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等等。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的调动——先用塑料软瓶实验,从实验的原理、操作等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不作过多的点评,不作思维的限定,只对集气瓶倒置实验作必要的提醒,达到借助发散思维感悟“化隐性为显性”这一学科思想的目的。

4.3根据教材知识需要补充实验,让各学习小组自己完成,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和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

如:在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气压变化产生的效果,我们连接了这样一套装置(如下图所示),让学生动手体验,推注射器的活塞时,集气瓶内气压增大,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拉伸活塞时,集气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将进入集气瓶中。这个补充实验直观地诠释了这个实验设计的原理,这比老师的讲解更便于理解,让学生印象深刻。

5、研究性活动的体验式学习

为了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或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等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并在课内进行成果展示。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为自己摸索出了学习化学的方法。如,在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外去自制各种指示剂来做酸、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又如在讲完水的净化后,让学生去完成“如何正确选择饮用水”这个探究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好化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环境质量,化学真是太有意思了。

6、社会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

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尽可能地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实地体验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又如对缓慢氧化的认识,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等事例全部来自日常生活,这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控制缓慢氧化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对社会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关注。

7、角色转化中的体验式学习

“角色扮演”可以给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角色和情节展现真实和想象的事件,改变环境真实度,激发学生的想象且刺激学生的感观。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是通过表演来学习,它注重表演的过程,是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重点的。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能力,发散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提高了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也都有提高。运用角色扮演,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在对待、处理某个事件的动机、情感和价值观,效果特别好。如:由学生扮演商场售货员,向顾客介绍某种食品、药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或化肥、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扮演实验室管理员,介绍化学试剂(如常见的酸碱盐)的分类、保存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扮演化验员,为客户化验某种物质的成分、含量等等。

综上所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要比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然而它对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它要求师生关系要融洽。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第二它要求要有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第三它要求体验学习的情境,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体现:苹果,跳一下是可以摘下来的。第四它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缪徐。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13 [2]苏香妹。化学教学的“体验式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16 [3]张克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化学知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33

第五篇:小学品德论文: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

内容摘要

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品德课程当中的有效评价,应当是教师根据小学品德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多元化的评价,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和认识引向深入,使其思想道德情感得到熏陶,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学生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需遵循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为儿童、教师、课程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排队和筛选。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巧引“评价”之水,浇红“品德”之花,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评价促践行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对于低年级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整理本来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生活的能力,《我自己会整理》一课,一位教师通过细心捕捉学生生活中有价值的活动——整理书包,在课堂上首先通过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明白整理的重要性。接着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整理的能力和习惯。上完课后,教师并没有让教学停止在短暂的四十分钟内,而是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如整理图书角,整理文具盒,叠衣服,收拾玩具等等,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等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再通过填写“我会做”的评价表格,贯穿到整个学期,同时让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孩子在本学

期中“自己整理”的表现,最终形成行为上的自觉。又如《我很整洁》一课,可设计评价表格如下:

我每天做到

洗手

梳头

洗脚

刷牙漱口

穿戴整齐

自评

家长评

我经常做到

洗澡

洗头

理发

换衣服

自评

家长评

家长一周点评:

品德学科的魅力在于课堂没有句号。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与生活的有效联结,力求通过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的表现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与典型案例相结合,评价促反思

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差别在于,学习品德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习主体的品德践行。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品德课堂上,我们经常通过观看录像视频,或者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中增强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如教学《好书大家看》一课时,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在评价中采取情理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反思,梳理自己的思绪与内心世界。

1、情景剧:借书**(两位同学因为借书而起冲突)

师:现在,这两位小朋友闹得不愉快了,这种情况,你们愿意看到吗?

2、让学生猜测如果互不谦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让学生通过描绘愿景来引领自己的情感。

师:如果他们谁也不让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1:可能会打起架来。

剪指甲

生2:你抢过来,我抢过去,最后会把好好的书本弄破的。生3:……

师:你们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吗? 生:不希望。

师:那谁来给这两个小朋友出出主意呢? 生1:借书时要有礼貌。

生2:书本那么多,不一定要争同一本,可以先看其他的书呀。生3:要爱护好书本。生4:……

师:你们都是一群善良的孩子,我替两个小朋友谢谢你们!

3、针对本班级的图书角,你平时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么,该如何改进?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向学生讲太多道理,而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起的情感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境因素,让学生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由此唤发出“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在学生的经验、能力、情感需要丰富与发展的时候,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加深的时候,教师参与介入进来,通过将心比心,理性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既丰富了生活经验,又强化了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引发着学生反思,推动了学习进程。

三、与相关活动相结合,评价促成长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是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于每学期期初纳入学校计划,开展有序而有效的活动,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活动的开展及情感的升华。

《美化家园》一课,我结合我校开展的手工社团活动,让学生将废旧材料进行“超级变变变”,进而“变废为宝”。通过评选“最佳创意奖”和“巧手奖”,激发学生回家搜集废旧物品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为了获“奖”,会与家长一起交流,一起创作,锻练了学生的动脑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亲子

关系,环保意识跟着走进全家。其次,我结合学校举行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巧妙地将两者相融通。让学生将自己花心思,花精力完成的作品拿到班级里来,举办一次有意义的义卖,并把自己的所得捐款助弱。在活动中,学生学会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学会感恩,享受着助人的乐趣,收获着快乐的体验,美好的心灵与良好的品德逐步形成,这正是对这群孩子最有效的评价。

四、与课堂表现相结合,评价促实效

《品德与生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赞许与批评,对具体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表达,对于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实际操作等各种学习活动所作的评述,以及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暗示,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所进行的评价。教师要力求让每一次评价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而在传统评价中,有的教师经常使用空泛化,程式化,毫无个性的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很好”,这种评价成了作“表面功夫”的花架子,显得笼统,模糊,虚假无力。有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不做具体的调查或深入的了解便作出判断式评价。这样的评价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

一位教师在教完《春天来了》时,想让学生画春天。师:小朋友,你想用手中的画笔画什么呀? 生1:我想用画小草。生2:我想用画小树。师:(赞许地)真好。

生3:我想画虫子。(学生作恶心状,发出一阵嘘嘘声。)师当场面无笑意,给予否定的评价。

在很多时候,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例子,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作这样评价:“虽然有些人觉得虫子不够漂亮,但它也是自然世界不可缺少的生灵呀,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可爱,更加丰富多彩呢!老师觉得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不仅保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帮助其他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

评价过程不是“作秀”,教师不能仅仅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必有的程序或形式而已,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实实在在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与激励,才能帮助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总之,教学是艺术,评价也是艺术,评价更是品德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法宝。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有很多,要因课而定。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巧引“评价”之水,灵活地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策略,才能使其发挥正向作用,这样才能浇灌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张阿满,《多元评价 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实效》,《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下载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引生活之水,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体验式教学设计

    生活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Enjoy a funny video about Mr. Bean. T:What's he doing now?(Shopping) (评析:通过欣赏憨豆先生夸张滑稽的购物视频,学生进入了一......

    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模式(推荐)

    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断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

    “体验式学习”模式教学反思

    “体验式学习”模式教学反思 “体验式学习”模式教学反思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

    英语学科体验式教学模式

    英语学科模式介绍 英语新授课5p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充分体现我 区三究四学中“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以“预习反馈、目标导入——> 主题探......

    参加体验式教学的感受

    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心灵 , 体验永恒的快乐 摘要: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效和情感......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唐惠兰 摘要:应摒弃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加强体验、感受音乐,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以此理解音乐、爱......

    商务助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

    商务助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 物流交通系 王彩娥 我校商务助理专业是由原市场营销专业和商务文秘专业整合成的。2010年10月与维也纳商业学校(Vienna Business School)正式......

    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写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体验式作文写作,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组织体验式作文学习时,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