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时间:2019-05-12 22: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1、发展: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体体系内产生的技能结构上的变化过程

2、头一尾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

3、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4、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5、平衡: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6、同化: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一体化的过程。

7、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

9、消退 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

10、恢复 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子自动重现的现象

11、类化 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

12、分化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个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13、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4、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5、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6、惩罚Ⅰ 增加刺激,抑制行为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7、惩罚Ⅱ 减少刺激,抑制行为

18、次级强化 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

19、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21、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心向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25、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26、概念学习学习如何根据事物的属性将事物予以适当的抽象名称或归入适当的类型

27、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8、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9、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30、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1、同化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

32、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33、干扰

34、前摄抑制 以前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35、动机性遗忘 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起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里平衡的一种心里防御机制

36、编码 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37、组块 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38、检索 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信息,通过编码进行组织在必要时间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提取

39、组织者 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社工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40、比较性组织者 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41、陈述者组织者 与心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42、认知结构 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43、认知结构变量 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

44、理解 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45、态度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46、起点行为 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

47、隐蔽课程 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48、动作技能 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49、智力技能

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红进行的

50、创造思维 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51、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52、审题 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53、知识掌握 知识的占有,意味着知识已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能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定向

54、定势

55、高原现象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

56、功能固着

57、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58、学习目的 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哪个结果

59、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表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一种关系

60、疲劳 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分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61、焦虑 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62、自我意识

对自我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或衡量

63、因材施教 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64、可教性智能不足 智商50-75

65、禀赋优异儿童 智能超群儿童,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象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66、智能不足儿童 在心智发扎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67、学习困难儿童 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 68、情绪困扰儿童 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69、认知风格 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70、正式学生群体 71、非正式学生群体

72、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73、课堂行为问题 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为

74、民主式领导 以组成团体的成员为主人,并以多数取决的方式处理团体的事务 75、教学设计 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76、凯勒计划

77、自学课件 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包括学习者学习规定教材所必须的全部信息 78、多媒体学习包

79、教学策略 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80、教学顺序

81、评定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82、论文式测验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的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

83、标准测验 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84、智商

85、怯场 一种情绪过于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6、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87、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88、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89、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9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9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9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第二篇: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

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9.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10.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11.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12.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13.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14.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15.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16.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17.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线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18.双眼线索(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 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19.方向定位: 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20.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1.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23.白日梦与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幻想比白日梦要严重。

24.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引导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其脑电纪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相同。

2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6.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7.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8.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9.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0.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31.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32.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3.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34.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5.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36.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37.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38.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39.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40.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4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42.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3.思维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44.思维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45.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6.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个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47.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48.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49.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1.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52.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53.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55.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

56.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57.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8.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59.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60.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1.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6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3.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64.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65.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66.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67.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68.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

69.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70.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71.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72.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7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4.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75.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76.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77.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78.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79.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0.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81.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82.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意识行为中的目标冲突活动及斗争。

83.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84.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85.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86.坚定性(顽强性):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87.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88.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89.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90.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91.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2.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管体验。

9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4.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5.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96.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97.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98.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核心)、想象力、创造力。

99.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00.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01.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10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103.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04.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105.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106.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107.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108.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109.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110.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11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11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13.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11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15.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16.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117.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118.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119.技能的迁移:先学期的技能会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影响的现象。120.发展的共同规律: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

121.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它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122.道德:指为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但也有许多道德准则是人类共有的。

123.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第三篇:心理学概念

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同,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由组织、保持、再认(或重现)这三个环节构成,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各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就是构成一个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了解意志对培养良好的品质,克服不良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黄希庭,1997)。每一个人既有不同于他人的外在行为(工作、学习)的特点,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够支配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内在倾向。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指向性等特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人格心理特征。需要是人脑对心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分类、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人格(动态、自我监控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心理的本质:科学心理观

1、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

2、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

3、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4、心理与遗传求环境。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

4、后像。知觉的几个特点:

1、知觉的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

2、知觉是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的加工。

3、知觉是有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

2、动作记忆;

3、情绪记忆;

4、逻辑记忆。记忆的品质:

一、敏捷性;

二、持久性;

三、准确性、准备性。思维特性: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间接性,第二个特点是概括性。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理论思维。

2、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①习惯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①对外思维;②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①母语思维;②外语思维。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想象分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幼想:①科学幼想;②理想;③空想。

4、妄想。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

2、组织功能;

3、传递信息功能。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人格的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系统: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无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培养:

注意的规律性: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为求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等、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①注意的广度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②注意广度与知识经验有关;③注意广度与个人活动的任务有关。

二、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程。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

3、和主体状态有关。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2、条件:①一种生疏、一种熟练。②形成的工作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1、定义: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②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③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④与已有的习惯有关。观察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了解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

3、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4、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5、学习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6、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记忆的基本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复习的策略:首先,要及是复习,经常复习。要运用尝试重视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复习。其中尝试重视的时间比例要长一些。这样既可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其次,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系统化。复习时,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教科书,重点之处反复阅读。要边阅读边思考。复习绝不能机械重复和死亡硬背。复习过程中,要经过思考把知识系统化。要把已经学习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根据共同点,归成一大类,根据知识的不同分成几小类,把知识层次化、系统化、网络化。这样的知识,既容易识记也容易提取。再次,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笔记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精确地识记下来,切实地巩固。整理笔记中偶有所得,可有眉批、作注的方式记录下来。遇到新的发现,就做到了温故知新,这就是创造性学习。记忆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三、教给学习科学的记忆方法;

四、讲究记忆卫生。影响创造性思维: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2、知觉情况的影响;

3、思维定势的影响。

4、功能固着的影响;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6、已有知识的影响;

7、人格的影响。思维品质五个标准: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

5、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

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活动;

3、在启发教学中培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4、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

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

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情绪调节的方式:

1、情境调节;

2、认知调节;

3、行为调节;

4、注意转移;

5、适度宣泄。意志与认识、情感和动机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①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识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②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维持自己的注意,加强随意记忆和创造性想象,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思想活动等,这都离不开意志的努力)。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可能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能成为人的意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3意志和动机的关系:人的意志行动的发生和维持都与动机有着紧密的关系。总之,认识、情感、动机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任保意志过程都要受到理智、情感和动机的影响,而理智、情感和动机过程也要受到意志的影响。最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性的决策不可没有情绪的参与。人格的培养:

1、人格与家庭教育:①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②家庭的气氛。

2、人格与学校教育:①校园文化;②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3、人格与社会教育;

4、人格与自我教育。学习动机的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①明确学习目的;②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兴趣和爱好;③以正确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④增强自我效能感。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有效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③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⑤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需要的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5个由低到高发展的层次,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英国心理学家弗农1960年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论。

第四篇:心理学概念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5、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班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体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6、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认识策略:认识策略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技能。

2、效果律: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期望事项: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习的期望。

4、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5、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6、泛化:泛化指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有机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且对相关的类似的刺激也进行反应。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发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诱因: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是指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呈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唤醒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4、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与趋势。

5、归因: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行动)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并推论其

原因的过程。

6、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称自我能力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垂直迁移: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同化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直接将原有的认识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认识结构:认识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5、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也称组织者,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

6、学习定势: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六

1、知识: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3、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

4、知识直观:知识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5、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6、遗忘:遗忘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

1、技能: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练习: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5、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潜在的、简缩的形成过程。

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得、存储、提取、运用信息等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3、元认识:元认识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各种方法。

5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材料进行细致地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的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

2、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5、排列问题:排列问题是指给出所有成分,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他们,通过排列达到奴婢状态。

十1、态度: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从众:从众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5、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不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他人、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6、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并能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判断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十一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全安宁。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来的资料,对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症断的过程。

4、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时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思考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去做就会引起当事人极度焦虑。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运用一定形式的测验,通常是自陈式量表,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心理特点和状况。

6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能够很好地适应。

十二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骄傲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3、教学环境: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进行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除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由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和教师特征等组成的社会环境。

4、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指教师不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景,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5、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也叫探究学习,是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6、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

程。

十三

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

3、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4、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十四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指有效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测量:测量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测验指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特征。

4、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指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5、信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6、效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

十五

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景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3、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指有专长的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4、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常识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5、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6、组织监控能力:组织监控能力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反馈的能力。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总结

填空: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4.处在关键期的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5.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衡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运算

6.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7.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心理自我

8.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9.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0.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是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的

1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1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4.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 15.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

16.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18.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19.问题解决得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给定、障碍、和目标。21.创造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2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环境、智力和个性

2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 2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10岁以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5.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要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6.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27.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

28.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通过研究发现的。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环境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6.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问题解决得特征是:认知性操作、目的指向性、操作系列性。

9.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10.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1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评价性会谈的技术有哪些?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六种。

1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材料;描述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作出决定。功能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严谨程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16.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可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

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2.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以上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意义: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儿童作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地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说:五个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7.简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第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动物只有在清楚的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第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其

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

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10.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足的满足,反而使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1.简述遗忘的原因: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银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12.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再次,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新性思维策略。

14.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15.一个有效的自编测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有哪些: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可后评价的差异。

17.怎样理解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质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随后,随机的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该班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下载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的起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

    教育心理学总结

    一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教育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简答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 (2) (3) (4)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

    教育心理学 总结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

    教育心理学总结

    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包括学的心理和教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

    教育心理学总结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心理 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学A总结

    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编码: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