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概念形成实验报告(大全)
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
要 摘要: :本实验旨在比较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的某些特点,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使用叶克斯选择器,通过向一名被试展示设计好的,按简单与复杂空间位置概念的操作的规律来研究被试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验证了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词 关键词: :概念
空间位置
假设检验 1 1、前言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思维的基础。概念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
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与可变属性,概念学习就就是通过对概念定义属性的辨认、识别与类化来辨别正反例的。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把一个概念所有的正例识别为正例,所有的反例识别为反例时,就可以说就是学会了这个概念(郭建鹏,2010)。对于概念形成与结构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最终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奠定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为教育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准确迅速地掌握概念提供指导。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特别就是认知心理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概念形成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杨治良,1986)。
目前认知关于概念形成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一就是通过假设验证来形成概念;二就是由典型例证学习概念。认知心理学家罗斯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就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而不就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这就就是说,概念就是一组对以往遇到过的、存在记忆中的该概念的一些范例构成的。而假设检验理论就是把学生瞧做就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就是通过提出与检验各种假设来解决种种问题的,包括概念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始终不断地对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对之加以检验 唐彦(1992)认为鉴于自然条件下形成概念的无关因素不易控制与掌握,所以1920 年 hull 首创了“人工概念” ,用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迄今为止 ,这种方法仍然为理学家们研究概念形成所采用。心理学家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而且也对人工概念的研究方法与模型进行了探索、1956 年 Bruner 报告了
她们用人工概念的方法进行的合取概念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除了其开创性意义以外,这一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就是指出并运用了“策略”这一概念,至今,“策略”已被认知心理学家们所普遍接受与运用,成为探索认知过程的内隐机制的重要线索。二就是总结了被试在形成合取概念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认为被试所使用的策略不外两类四种,即同时性扫瞄,继时性扫瞄保守性聚焦与赌注性聚焦、设计实验中的一个主要间题就是使受试者的思维过程外表化。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就是一种人工概念。
认知心理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概念形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的同时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与实验。国内的有关研究揭示了人工概念与真实的科学概念形成的总趋势。杨治良教授发现人工概念形成的总趋势 就是渐进——突变,无明显高原现象,而母小勇、张莉华、樊琪等人证实了真实的自然科学概念就是一个渐进——高原——突变的过程,宋广文、王平等研究的社会科学概念形成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王平,2004)。概念形成的趋势就是否仅限于这三种。本的实验目的就就是继续探寻概念形成过程的趋势与规律。2、方法2、1 1、被试
心理学院 2010 级学生一名 2 2、2 2、仪器与材料
叶克斯选择器 EP702,种不同的空间位置设计图,笔,记录纸。2、3 实验设计
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就是不同难易程度的空间位置选择,因变量就是被试反应的错误次数。2、4 4 实验 程 序
(1)简单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实验:主试先确定好要被试形成的较简单的空间概念,即声音与哪一个符合一定空间位置关系的电键相连,并按这一原则设计几种具体方案,拍好程序顺序。让被试坐在屏风前,主试在屏风后面操作:推出几个活动电键,并使其中一个与声音相通,然后对被试说:“这些电键中有一个按下时就会听到声音响,请您找出与声音连接的就是哪一个电键。如果先按得一个键没有声音,就接着按另外的键,直到您按响了就算做完一遍。猜测声音与电键位置的关系。第二
02468101214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遍我换几个电键,做法与第一遍一样。实验就这样做下去,直到您连续三遍第一下就按对并且能说出声音键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止。您的任务就就是要尽快找出每次实验中声音键与其她电键所处的空间位置关系。虽然每次给您的电键位置与数目都不同,但要您找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相同的在每次按键的前后请说出您自己的想法。”主试要记下被试每次找到声音键所用的遍数,并随时记下被试的口头报告与表情。
(2)中等与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实验:主试先确定被试形成的声音键的中等与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指导语、操作、记录等同上。3、结果 根据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表 1 被试实验记录表 空间位置 总次数 每次错误次数 简单 5 2
0
0
0 中等 5 0
0
0
0 比较复杂 22 0
0
0
0
0
0
0
0
0 复杂 4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表 2 被试表现 空间位置 疑问的次数 被试表现过程 简单 1 轻松 中等 1 轻松
微笑 比较复杂 7 疑惑
表情认真
不断尝试
注意力集中 复杂 13 困惑
表情越来越严肃
有些想放弃
不断尝试
图 1 不同空间位置随尝试次数的错误次数的变化
根据上图与上表,我们可以瞧出:随着空间位置复杂程度的增加,被试想要形成概念就需要更多的尝试次数,以及每遍按错的次数也会更多,提出的疑问尝试也更多。
4、讨论 我们根据被试数据与口头报告可以知道,由于被试最初并不了解对应规律,所以在早期被试的按键选择都以猜测为主,而口述中对于目标小灯出现位置的说法也很不确定,但在经过很多次错误证明被试对规律的概念错误时,被试对于目标小灯位置的表述逐渐统一,这可以说明在概念形成初期,大脑会将所有与目标事物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之后,由于大脑不断遭遇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的目标事物对最初概念产生的矛盾,大脑就会对事物的属性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区分,将目标事物间相同的一个属性作为判断就是否为目标事物的主要特征,而将其她属性的变化忽略不计。这就就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抽象化,此时形成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初等概念。在形成初等概念后,被试会对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在之后同一组其她亮灯情况中,被试会继续按照这一概念进行选择,通过不断被告知判断正确,被试形成了较初等概念更为稳定的中等概念,这一过程被称为类化。当被试完成一组实验,掌握了一个空间位置的概念之后,实验会要求被试进入下一个实验组别,去掌握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位置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被试仍然会套用之前掌握的概念,在不断遭遇判断失败后,被试就可以确定之前掌握的概念仅适合前一组,而对正在进行的实验组别无效,此时被试完成了某一概念与其她概念的区别,了解了已形成概念与其她该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目标事物概括较为全面的高等概念,此过程即为辨别。就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这也满足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理论。
但在复杂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由于其规律有先后顺序之分,每一次目标小灯出现的位置既与前一次有关,也与后一次有关,使得被试在寻找对应规律的过程中无法单独通过分析单词目标小灯出现位置得到完整的对应规律。此外,被试还会对之前被自己否定的一些假设继续使用,从被试口头表述来瞧,被试之所以会对错误假设进行再使用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二种可能:一种就是实验次数过多,使得被试遗忘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结论,造成了重复使用,;另一种可能就是被试认
为已经思考到所有可能的对应规律,但仍然遭遇多次失败,在无法找出新的对应规律之前,被试只能寄希望于对原有假设进行重复验证与合理改进以找到正确的对应规律。
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王平(2004)选取认知方式这个变量,探讨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两种不同认知方式下概念形成过程的差异。尼贝尔考夫(N e b e l k o p f)等用两种传统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场独立者与场依存者的差异,结果就是独立者的学习曲线就是渐进——突变,而依存者的学习曲线就是渐进的。其次就是被试因素,被试的年龄阶段、日常 经验、科学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由于概念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本实验中主要研究的就是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所以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力,运用一些其它材料与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概念过程中人的不同思维策略进行探索研究。5、结论
概念的形成遵循尝试错误——假设——检验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郭建鹏、概念学习理论及其条件述评[J]、心理研究, 2010,(02)、樊琪、自然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外显与内隐学习的比较[J]、心理科学, 2001,(06)、杨治良、概念形成渐进—突变过程的实验性探索[J]、心理学报, 1986,(04)、唐彦、合取概念形成过程的年龄差异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1992,(02)、王平、不同认知方式的大学生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4,(03)、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第二篇:心理学概念
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同,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由组织、保持、再认(或重现)这三个环节构成,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各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就是构成一个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了解意志对培养良好的品质,克服不良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黄希庭,1997)。每一个人既有不同于他人的外在行为(工作、学习)的特点,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够支配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内在倾向。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指向性等特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人格心理特征。需要是人脑对心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分类、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人格(动态、自我监控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心理的本质:科学心理观
1、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
2、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
3、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4、心理与遗传求环境。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
4、后像。知觉的几个特点:
1、知觉的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
2、知觉是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的加工。
3、知觉是有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
2、动作记忆;
3、情绪记忆;
4、逻辑记忆。记忆的品质:
一、敏捷性;
二、持久性;
三、准确性、准备性。思维特性: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间接性,第二个特点是概括性。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理论思维。
2、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①习惯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①对外思维;②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①母语思维;②外语思维。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想象分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幼想:①科学幼想;②理想;③空想。
4、妄想。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
2、组织功能;
3、传递信息功能。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人格的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系统: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无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培养:
注意的规律性: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为求新颖丰富;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等、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5、利用间接兴趣。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①注意的广度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②注意广度与知识经验有关;③注意广度与个人活动的任务有关。
二、注意的稳定性:
1、定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程。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
3、和主体状态有关。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2、条件:①一种生疏、一种熟练。②形成的工作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1、定义: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②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③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④与已有的习惯有关。观察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了解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
3、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4、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5、学习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6、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记忆的基本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复习的策略:首先,要及是复习,经常复习。要运用尝试重视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复习。其中尝试重视的时间比例要长一些。这样既可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其次,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系统化。复习时,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教科书,重点之处反复阅读。要边阅读边思考。复习绝不能机械重复和死亡硬背。复习过程中,要经过思考把知识系统化。要把已经学习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根据共同点,归成一大类,根据知识的不同分成几小类,把知识层次化、系统化、网络化。这样的知识,既容易识记也容易提取。再次,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笔记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精确地识记下来,切实地巩固。整理笔记中偶有所得,可有眉批、作注的方式记录下来。遇到新的发现,就做到了温故知新,这就是创造性学习。记忆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三、教给学习科学的记忆方法;
四、讲究记忆卫生。影响创造性思维: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2、知觉情况的影响;
3、思维定势的影响。
4、功能固着的影响;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6、已有知识的影响;
7、人格的影响。思维品质五个标准: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
5、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
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活动;
3、在启发教学中培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4、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
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
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情绪调节的方式:
1、情境调节;
2、认知调节;
3、行为调节;
4、注意转移;
5、适度宣泄。意志与认识、情感和动机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①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识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②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维持自己的注意,加强随意记忆和创造性想象,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思想活动等,这都离不开意志的努力)。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可能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能成为人的意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3意志和动机的关系:人的意志行动的发生和维持都与动机有着紧密的关系。总之,认识、情感、动机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任保意志过程都要受到理智、情感和动机的影响,而理智、情感和动机过程也要受到意志的影响。最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性的决策不可没有情绪的参与。人格的培养:
1、人格与家庭教育:①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②家庭的气氛。
2、人格与学校教育:①校园文化;②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3、人格与社会教育;
4、人格与自我教育。学习动机的激发: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①明确学习目的;②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兴趣和爱好;③以正确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④增强自我效能感。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有效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③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④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⑤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需要的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5个由低到高发展的层次,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英国心理学家弗农1960年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论。
第三篇: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行为塑造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10级金融学2班
实 验 者:彭芙蓉
学 号 :1011030071 实验时间:2012年12月7日——2012年12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早晨起床给我发短信 2,晚上睡觉前给我打电话 3,打完电话后给我发短信
1.实验名称:塑造男朋友定时给女朋友发短信,打电话的行为 2.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让男朋友养成良好的关心女朋友的习惯,每天醒来和 每天睡觉前都要和女朋友沟通,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 日必修功课的一部分,每日的任务和牵挂,增加女朋友的不可替代性,从 而使恋情 更加稳固。2.2实验原理:(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混合使用
(2).动机理论(例如:强化,惩罚)2.3实验设备:手机
2.4主被试:主试:彭芙蓉(tel: ***)
被试: 邢国辉(tel: ***)3.实验过程:
12月7日—12月11日,主试每天早晨醒来(大概九点或者更早)主动给被试发信息,每天晚上睡觉前先主动给被试打电话,然后发短信。晚上睡前给被试打电话,打完电话后发短信。均无回复。12月12日,主试早晨九点之前都没有给被试发信息,被试在10点左右给主试发了信息:询问为什么今天没有收到信息,表示很不习惯,希望收到早安短
信。此时,主试表明:以后想要收到信息,就必须回复主试,并且晚上主动打电话,发短信。
12月13日—12月17日,被试表现很好,有三天晚上主动给主试打电话,有两次回复了主试的晚安短信(在主试编辑给被试的短信之前收到了被试的信息)。主试依然给被试发早安短信,被试均回复了,虽然内容简洁。
12月18日—12月26日,实验逐渐进入稳定阶段,主试被试互动和谐,被试在威逼利诱之下完成了此阶段的实验,8天均回复早安信息,7天就在双方约定的时间主动打电话,有5天积极发晚安信息。被试表现不好,主试会责备(很严厉),而且威胁被试说不去看他(主试假期回家可以路过被试所在地,也可以直接回家),被试表现好,马上表扬,鼓励其积极向上,继续保持,主试承诺给被试一份礼物。
12月27日—12月28日,主试不再主动给被试发信息,打电话,被试两天内均主动打电话,发信息,信息质量很高。被试表示不习惯,要求想之前一样感觉幸福。第二天被试很沮丧,表示很怀念之前的实验,观念开始转变,不再仅仅把它当场一个实验。
12月29日—12月30日,主试被试互动规律,圆满的完成了实验,被试表示很开心,虽然每天多了几个任务,但是愿意去完成。不仅被试养成了实验中的习惯,主试也是。在实验结束之后,主试被试决定继续保持这个有利于恋爱关系的好习惯。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果
4.1实验结果:实验圆满完成,超出了预想的实验结果,不仅仅是被试养成了每天关心女朋友的习惯,主试也养成了每天关心男朋友的习惯,只要有一方没有按照约定,另一方就会不习惯(比如,主试如果早晨10点左右没有收到被试的信息,会很不习惯,不舒服)。使异地恋更加稳固,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每天交流,解决一些小小的矛盾,防止积小成大。4.2实验结果分析:(1)从实验对象来看:主试和被试关系特殊,实验难度不是很大,情侣之间可以指责,反抗,批评,建议,交流实验心得,没有难言之隐。被试非常配合,如果不配合,可以强制其配合,不似其他实验对象(比如同学),如果其不配合或者中途放弃的话,主试无能为力,在沟通方面,显然是情侣关系更好处理。
(2)从实验原理来看:本实验原理是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外加一些都动机理论(强化,惩罚等)这两个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面广,操作简单易行。
(3)从理论的可实施难以程度来说:动机理论,被试具有可驱动型,无论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强化,惩罚的可实施性代价低,效果好。
(4)从实验过程来看:由于主试被试的特殊关系,是的实验过程非常顺利。
(5)从实验结果来看:由于这个实验室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似减肥,戒烟等这样的活动是单向的,所以在塑造被试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塑造了主试的行为,实验结果从单向变成了双向,超出了实验预期。
参考文献: 詹姆?w.凯乐特(2010).心理学导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篇二: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 准确性 控制因素
一、导言
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 2.1被试
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2.2仪器和材料
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6张白纸,编号为甲
1、甲
2、甲3和乙
1、乙
2、乙3;两只铅笔。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2.4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1.让甲组被试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空白白纸,挡板和划有标准线段的白纸(线与桌边垂直),要使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见自己画的线和画线的手。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示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竖线,用笔在白纸上
划竖线,要求按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只要你觉得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画的线。一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向
移动纸,但是你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2.主试换一张白纸,在对此被试说: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
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并且记住这种感觉,和结果对比,如果这次
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点。总之,要求你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这样一共画100 次。我相信你会越画越准的。“
每当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如“长了”或“短了”, “正好”(以20±1mm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现在再画最后20条线,这回我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要尽量画的准些。” 4.乙组被试与甲组被试的实验同时进行,画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 {1}告诉乙组被试,除了这一点外,和给甲组被试的指示语都相同。
三、结果
在实验时候,由于有九组无反馈组为了和有反馈组匹配,所以除去了一组的数据。
展现的平均值(加粗字体)的差异
表2 表二进行了t检验,sig<0.01,所以在经过反馈之后有反馈组和无反馈组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
表3 只单看甲组,经过反馈之后划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但是不能排除练习效应。
四、讨论
经过本次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我们所期望的并不大相同,实验中各个被试者的特质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导致个体差异无法忽略也无法控制排除。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有些被试产
生疲劳效应,和主试之间是同学关系比较亲切可能对实验抱有不太认真的态度。由于是教学实验,条件有限,同一间屋子里同时进行着多组实验,这样,室内嘈杂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两组被试的注意力,而且,噪音也会影响被试完成任务的耐心和效率。另外,由于实验并不是由同一主试进行的,因此实验条件并没有标准化,主试的指示语,主试给出反馈的语气,主试对被试的要求,例如:手要以前臂的中点为支点等都会有所不同,严格说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实验分成多组进行,当有的组提前做完实验时,剩下的被试会感到焦虑,因此也不能集中精神于当前任务上。所有以上问题都是本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不良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尽量避免。
第四篇: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法
1·基本形式和要求
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或附录。 一般摘要,参考文献不要注明第几,而引言等若需要可注明第几,如1引言,2方法……
若再要分段可分别标为1.1,1.2及2.1,2.2……
2·题目
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要言简意赅,最多不超过20个字.说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最典型的题目就是指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摘要
概括文章要点的短段。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50个字。好的摘要应该包含以下信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前人对该问题的争论;本研究的被试、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摘要中最后还要写出3到5个关键词。
引言
在引言中一般要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然后,应指出该问题的背景材料,最好能指出这类实验的来龙去脉。最后,应指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或者说明本实验做什么,试图证明什么。
3·方法
方法部分主要说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它必须详细,以便其他实验者能够参照实验的研究条件,复核该实验结果。方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试、仪器或材料、实验程序。
被试。主要说明选择被试的方式,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等情况,以及被试的数目和怎样分组等(对实验组不必罗列个人名单
和个人情况,只要对该组有所说明即可)。
仪器或材料。包括用来测试被试的所有设备和问卷、词组表等材料。要标明设备的型号等细节,有时由于型号不同,同类仪器作出的结
果也不同。如果材料过长,可以在附录中详细列出。
实验程序。即实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研究者对被试做了什么,包括实验的原则、方法步骤、指导语、控制的变量等。这部分要写清
楚、确切,以便他人随时重复验证。
4·结果
结果部分主要说明实验者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处理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无需列出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者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加工,然后在这一部分以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形式将结果表示出来。不管是描述性统计还是推断统计,除了用数据加言语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图或表来说明。作者还可以对统计结果及图或表进行简要说明。
5·讨论
实验者可以对结果部分的有关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指出事先的实验假设是否可靠。如果结果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或各部分有矛盾,实验者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实验者可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如果实验得到意外的结果,实验者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理论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但事实上却什么也没发生时,也应在这一部分一并进行讨论。另外,这一部分还可以对本实验的程序(实验设计)、使用的仪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结论
这部分说明本实验结果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问题,一般用简洁的条文形式来表述。实验者必须注意,结论应以实验所得的结果为依据,确切地反应整个实验的收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在文章的最后,心理学的期刊杂志要求实验者列出所有参考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发表日期等。要注意的是,实验论文不同于学术著作。著作的参考文献要包括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而在实验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实验引用过的文章才能被列入。 期刊:作者、文章名字、刊名、期号,页码。
著作:著者、书名、版次(初版码),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附录
附录一般包括了实验的原始数据和记录,以及实验的具体材料(如果材料较长的话)。对学生来说附录一定不能少,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形式,原始数据等作检查。但在正式的心理学刊物上,由于篇幅所限,实验者往往无需列出这一部分。
2、教学实验报告的常见问题
忽视题目和摘要引言过于简单结果部分常出现原始数据结果多是描述统计,缺乏推断统计讨论缺乏自己的见解没有参考文献
并不是学生忘了写参考文献,而是除了相应的教科书,他们确实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的资料。
本次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测量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实验方法: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从手背至肘部分别为A、C区。测量前做好标记,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的感觉为两点时就报告为‘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为‘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3、采用恒定刺激法来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为7-15mm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1mm。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顺序进行排列。
4、每隔50次,休息几分钟。被试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相对持久的两点后像(即只有一点或相距很近的两点,也报告为两点),此时应让被试适当休息。每隔10次,插入一个一点刺激,看看被试是否出现了两点后像。
结果分析
分别求出不同区域的两点阈
问题与讨论
文后应注明
主试:
被试:
观察记录核对:
第五篇:心理学概念解释
一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5、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班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体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6、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三
1、认识策略:认识策略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技能。
2、效果律: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期望事项: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习的期望。
4、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5、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6、泛化:泛化指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有机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且对相关的类似的刺激也进行反应。
四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发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诱因: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是指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呈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唤醒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4、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与趋势。
5、归因: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行动)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并推论其
原因的过程。
6、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称自我能力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五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垂直迁移: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同化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直接将原有的认识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认识结构:认识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5、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也称组织者,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
6、学习定势: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六
1、知识: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3、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
4、知识直观:知识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5、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6、遗忘:遗忘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
七
1、技能: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练习: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5、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潜在的、简缩的形成过程。
八
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得、存储、提取、运用信息等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3、元认识:元认识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各种方法。
5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材料进行细致地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的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
九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
2、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5、排列问题:排列问题是指给出所有成分,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他们,通过排列达到奴婢状态。
十1、态度: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从众:从众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5、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不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他人、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6、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并能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判断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十一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全安宁。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来的资料,对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症断的过程。
4、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时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思考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去做就会引起当事人极度焦虑。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运用一定形式的测验,通常是自陈式量表,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心理特点和状况。
6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能够很好地适应。
十二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骄傲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3、教学环境: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进行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除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由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和教师特征等组成的社会环境。
4、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指教师不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景,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5、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也叫探究学习,是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6、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
程。
十三
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
3、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4、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十四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指有效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测量:测量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测验指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特征。
4、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指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5、信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6、效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
十五
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景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3、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指有专长的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4、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常识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5、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6、组织监控能力:组织监控能力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反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