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9-05-12 23: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篇: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访华中师大马敏委员

“刷”地打开电脑,熟练地找到一个给全校新生上入学第一课的PPT,翻到其中一页,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指着屏幕,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今年两会最关注的话题!”

上面记录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深扎在湖北恩施大山深处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费宝莉的心路历程:“我们朝阳村离两千多公顷的原始森林不远,我总是害怕夜里有狗熊、野猪等野兽突然跑出林子,害怕哪个孩子一不小心就被叼去了。我每天晚上都查寝,帮他们掖好每一个被角,关好每一扇门窗。”

马敏说,这些位居教育“神经”最末端的简陋教学点,是他眼中严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到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44所,减幅达62.2%,这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从2013年开始,马敏发起并参与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雷万鹏教授主持的农村教学点发展调研后发现,我国城乡小学之间的巨大鸿沟远不是他之前倡导教育信息化就可以弥补的。“教育部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但我们调研发现,只有21.3%的教学点教师使用投影仪、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媒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

此外,农村教学点还存在公用经费不足、教师结构老化、缺乏培训机会等问题。

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农村教学点又怎样从“小而差”蜕变成“小而美”?这成为马敏今年两会最想探讨的话题。为此,他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委员联名发起、许多政协委员联署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的建议》。

马敏建议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工程,对于需要关闭的教学点,应在学生分流、校车服务、校产处置等方面实施配套政策;对于处于过渡期的教学点,应在校舍稳固、儿童安全、师资供给等方面充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对于永久保留的教学点,应当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基建设施和学校管理方面实施倾斜性政策。同时,在小班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乡土特色课程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推动农村教学点特色化发展。

马敏说,好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窘况也要缓解。“要在工作条件、津贴补贴、食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单列一定指标用于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为他们‘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根据农村教学点的乡土性和班级规模小的特点,增强教师培训的实用性。还要强化校际联系,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联校走教’‘强弱捆绑’等模式,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农村教学点发展,打通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篇: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特别提出,义务教育在全面普及之后就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均衡发展上,这里想强调的是,均衡发展主要的任务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这是纲要提出的规定。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我们在研究规划纲要有关目标的时候,我们提出到2020年。从范围上来看,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全国大部分的县域内实现符合当地、特别是省标准的阶段性均衡发展的目标。在程度上,是在县域内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均衡。需要强调的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条件的地、市域内也要实现均衡。从整个区域来看,东西中部也要相应缩小差距。要强调的是,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首先实现均衡发展是由我们义务教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目前区域间、城乡间、区域内学校之间还存在着差别,有些差别还是比较突出的,这种情况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决定的,也是由历史和现实多种情况形成的,所以我们首先在策略上,在县域内实现均衡。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目标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因为均衡是相对的,会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提出更高的均衡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在按照这样的目标规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比如:生均教育经费,要做到城市小学与山沟里的小学教学点完全一样,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才算是均衡发展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均衡发展”就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伪命题。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 “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特色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推进教育均衡,主要靠政府;建设学校特色,主要靠学校。应当鼓励在均衡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确保资源的均衡配置,而不要过多干涉学校打造特色。学校则应在完成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达到最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能拉动学校整体发展的、让多数学生受益的学校特色。有的地方,在行政性文件中规定了学校应选择的特色,不鼓励文件规定以外的特色,这实际上容易造成“千校一面”。我们反对“千校一面”,但也反对设计出固定的几种模式来,要求大家只仿效这几种模式,不能生成其他模式,造成“千校一面”,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千校千面”。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低层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强调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有学上”,主要解决教育机会的均衡;较高层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强调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上好学”,要全面解决教育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的均衡;在更高层面上,可能还会有一个阶段——“上好的、有特色的学”,目前有一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该阶段。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在我们对以上几个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后,要在实践中着重处理好下述几组关系:第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第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第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创新发展的关系。

第三篇: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可行的措施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

二、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

三、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

四、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

五、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

六、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

七、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

八、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

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基础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政府和财政应采取制度和政策缩小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差别,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一是“提质量”。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区域

三是“重配置”。教育经费、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

四是“建机制”。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

第四篇:区域医疗联合体 资源下沉 协同发展 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区域医疗联合体 资源下沉 协同发展 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

公里”

资源下沉

协同发展 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新常态催生新目标,新动力推动新发展。近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顺应医改新形势,围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率先成立河南省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持续构建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着力打通“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探索医联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医疗机构有发展、广大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效应。六大措施:

一、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奠定分级诊疗基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自2012年,相继成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医联体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大类,目前成员单位已达 79家,服务郑州五区五县市的500多万人口。同时,先后与驻马店、开封、安阳、南阳等19家县级医院建立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合作关系。5家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分别是通过采取整体并入、托管和成立院中院等不同形式,建设的郑州市皮肤病医院、郑州市康复医院、高新区医院、马寨医院、豫欣老年病医院等各具专业特色的分院。医院本部以“优化资源,分级诊疗”为战略目标,明确区域内各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协同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基础。

二、培育学科优势,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三大支撑点。一是打造技术高地。以高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为重点,以流程再造为措施,筹划建立起一系列医疗服务体系,促进精准医疗实现新突破。二是构建质量安全可持续体系。坚守质量与安全底线,重点把握好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危急值跟踪、危重症管理、医患沟通和潜在风险掌控等六大保障措施,切实营造让病人安全放心的医疗环境。三是完善医教研基地。医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基地暨考官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河南省医学学术交流基地。高标准新建设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暨门诊综合楼业已投入使用。

三、实行同质化服务,为基层首诊提供保障。为促进交流互动,建立了医联体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护士协会,强化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护理、院感巡查指导,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围绕成员单位医疗需求,目前共选取17项适宜技术在医联体内进行推广,集中传授与个案指导相结合,快速提高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截止2015年底,医联体内开展质量巡查57次,出具质量巡查报告60份,有200余位专家参与了质量巡查工作,行程累计达到4000多公里。

四、强化全科医生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依托五大培训基地,采用基层医生临床技能培训班、疑难病例讨论、外出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以及医联体内部培训、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拓宽视野、提升技术水平。同时,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进修、学习人员免费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餐费补助。目前常态化培训机制已经形成,共培训基层医生上万人次。

五、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着力打造涵盖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在内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远程诊断中心,向成员单位投放远程相关设备102台,构建远程服务网络,扩大医联体服务半径,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快速下沉通道。远程会诊中心向上对接301医院,形成国家、省市、县乡三级医联体会诊体系。

六、推进精细化管理,开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医联体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医联体内双向转诊、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等业务管理服务工作;开辟1个号码、6条专线,两部内线,配备6辆转诊转运车,链接急诊急救资源,实行24小时在线服务,为医联体内转诊患者实行免费接转诊服务;对转诊车辆实行GPS定位管理,为转诊医师建立转诊患者信息反馈制度,与接诊科室建立转诊患者日通报制度,并建立了双向转诊日报、月报制度、分析讲评制度以及转接诊服务质量考评制度,促进患者下转,监督服务质量,打造医联体急危重症抢救、治疗、康复的绿色服务通道。

同时,启动医联体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医联体内,片医小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组建医联体签约医生团队,以高血压、糖尿病为试点病种,为居民提供有偿的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从而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居民就医秩序,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分级诊疗。

三大突破:

突破之一:从“竞争”到“协作”,实现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医院以“管理、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和信息化”为纽带,与医联体构建起技术设备共建共享、人员流动灵活顺畅、带动帮扶基层医院长效机制。全院一体化管理,对双向转诊、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的统筹调派职能。据统计,三年来医联体整体业务收入、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基本实现翻一番。2015年,医联体内门急诊服务近670万人次、出院30余万人次、开展手术5万多例,实现收入30多亿,较2014分别增长31.2%、25.3%、23.8%、29.4%,基层医疗机构增幅明显。医联体2012—2015整体运行情况对比项

目 2012

2013

2014

2015业务收入(亿元)

11.7

15.7

22.4 31.2门急诊人次

2900294

3373434

5275196

6687142出院人次

111856

132925

225415

307014

第五篇: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架桥铺路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

省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到位的问题,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大荔县立足其农业大县广阔的农资需求空间,以及广大农民对农业适用技术的迫切需求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陕西荔民公司用理念整合资源,用农资销售助推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以“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埋单”为基本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瓶颈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以完善的农资销售服务促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模式,被誉为“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契合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而且符合支持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基本要求。最近,我们深入大荔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深深植根于渭北高原沃土,并在一些县区复制推广。

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内涵、流程、特征及成效

(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内涵

所谓“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大荔县的荔民科技服务模式,是“县为单元、直营联盟、连锁经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密集覆盖、全程服务”的农技农资双连锁的服务模式。它是根据国家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把过去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为推动、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传统农技推广体制、以及“110”服务体系、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同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物资与技术配套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全天候、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农”的一种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该模式的核心是探索创立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制,通过“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埋单”的服务方式,实现了“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110”和科技培训的有机融合,把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内生力和技术的辐射力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到了“零距离” 服务,达到了农民满意、专家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四满意”效果,走出了一条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有力地助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运作流程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成功运行体制,主要得益于科学构建了农资连锁经营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这两大网络。如图所示: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技农资双连锁运行流程图

一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确保农资优质价廉送到 农民手中。荔民公司在大荔县城设立了农资连锁经营总部,主要负责与供应商的联络及农资采购,并采取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服务“六统一”方式,向乡(镇)农资连锁经营中心店、村连锁店配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村级连锁店主要负责为广大农户提供便捷服务和优质农资产品。

二是构建农技连锁服务网络,确保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及时有效地推广到农户的大田上。具体做法是,由县政府出面协调,从县农技单位选派公司需要的果业、红枣、设施农业等方面专家,经考核与双向选择后录用,公司总部组建了拥有30多人的专家团队,主要从事网上答疑、咨询、下乡讲课、田间技术指导等服务。乡镇科技特派员一般由乡镇农业干事兼任,主要搞好技术宣传与推广。村级联络员主要是分发科技资料、办黑板报、建立科技示范田,不定期召集群众举办培训会。

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技服务网络主要有10项免费服务方式:专家团电话咨询;科技110热线电话“出诊”;网络视频咨询;专家不定期进村授课;科技报刊免费入户;黑板报农情预报;手机短信群发;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科技示范样板田;提供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对需要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首先在示范样板田中进行试验示范,定期组织现场观摩,通过示范引领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三)基本特点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注重将政府拥有的专家资源与民营企业的市场要素配置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指导作用,以“诸多农业科技免费服务”为纽带,以农资农技双连锁为主要形式,把政府的推动力、企业的内生力和技术的辐射力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机制与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推动力为手段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机融合,为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从调查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示范引领及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增强。2007年7月荔民公司开始创建,2008年连锁店发展到34家,2010年发展到150家,覆盖了该县所有乡镇,全县四分之一的行政村开办了连锁店、聘请了技术员,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些村长期存在的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难题,惠及了数十万农户,而且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11年,该模式在渭南市实现了全覆盖,并逐步发展到省内王益区、周至、眉县、户县等地乃至甘肃等省。

二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及高效应用日趋明显。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的农技推广体系,受制于工作经费不足和交通工具缺乏,仅能推广至乡镇及行政村村委会周边区域,由行政村到自然村的“最后一公里”则难以逾越。荔民公司充分依托自身的农资营销以及农技咨询、培训、示范网络,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助推了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推广。

三是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调研发现,“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最直接的好处,不仅是把比市场价低15-25%的优质、高效、绿色、放心的农资送到农民手上,而且把方便及优质服务让给农民。

四是在科技推广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打破原有的政府“单打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局。为促进该模式顺畅运行并发挥更好作用,县政府专门设立了“技企结合”办公室,研究扶持政策并抓好落实,从而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四)主要成效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经过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各方普遍受益。

一是以惠民利民赢得农民满意。该模式连锁经营,一方面公司直接从厂家低价批量进货,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低价直销给农民,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主要靠低价厂家进货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公司建立了“农民有需求、服务包满意”完善的农技咨询、培训及示范推广服务网络,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多年来基层农技部门网断人散,新技术新成果难以真正落实到大田这一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以薪酬博得专家(干部)赞赏。“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始终把农民和专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荔民公司把农资利润份额中的5%作为专家、特派员、联络员等技术人员的补助以及各种费用。该县红枣局工程师周爱英2008年4月被聘为驻公司总部专家团专家,在编辑《荔民科技报》等宣传资料的同时,经常下乡出诊、到田间实地指导作物管理及操作技术,既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体现了个人价值,又提高了收入,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

三是公司在服务农业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靠质优价廉薄利多销广覆盖的农资连锁经营,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效应,加速了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省内加盟店已达200多家,并在甘肃、山东等外阜市场成功导入。与此同时,荔民公司的营业额连续几年逐年迈上新台阶。

四是以实际效果获得政府肯定。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农技单位经费短缺以及长期以来适用技术推广难以到位的突出问题,而且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了全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8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2009年升至3851元,2010年增至4660元,2011年攀升为5300元,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

二、创新探索及成功经验

(一)找准了农业科技推广中农资与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契合点,从根本上解决了技物结合的难题

“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农资销售和农技推广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店面直接服务与田间技术指导融合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农户防虫治病、播种施肥等现实需求,而且还满足了农户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等潜在需求。这是基于,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是特殊商品,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农资特别是新型农药的科学应用实质上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农资的这一特殊性,决定其应用和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具有广泛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从这一共性出发,农资销售及其应用,本身就需要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机结合与融合。该模式确定的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较好地把握了农资使用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脉搏,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推广和农资销售有机结合的难题,也从本质上消除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二)切准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真实心态,挖掘了技物结合的深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耕田种地需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绝大部分农民的普遍认识,然而,广大农民又最重现实,只有其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先进技术成果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时,才愿意接受和推广应用。在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选用优质农资上,大部分农民都愿意效仿“种田能手”等有经验种养大户的做法,跟着他们一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对此,荔民公司从吸纳和培养会员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村、中心村培养并树立起一批种养能手、致富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用典型样板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这样切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心态,让农民亲眼看到科技入户入田的效果,并在实际耕作过程中使农民群众得到及时和实地指导,把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变成了现实,既通过销售农资实现盈利,又助推了农业科技快速普及,从而实现“双赢”。

(三)找准了发展现代农业与搞好农民科技培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加大了技物结合的力度

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效。而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从各地多年的生产实践看,搞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及作物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农民科技培训,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融入到农资连锁销售体系之中,并将农民科技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步伐的一种有效方式,切中了农民接受新知识、迫切需要新技术的要害。也就是说,该模式实行的技术培训、新知识传播和农资销售双连锁,找准了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科技培训的有效结合。

(四)探索了农业生产中技物结合的新体制新机制,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是搞好农民科技培训的根本目的。然而,多年来囿于种种原因,科技培训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但经济收益却不尽如人意。从近年来农民培训的实践看,培训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按现行政策,培训一个农民国家需要补助300多元经费。按目前小麦每斤1元钱计,经培训农民种植小麦增产量超过300多斤才算产生了经济效益。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立并推行的农技农资双网络连锁经营方式,利用农资销售、电话网络咨询、授课培训、示范观摩等有效途径培训农民,国家不花一分钱,并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说是目前大幅提升农民科技培训效率的最佳体制机制选择。

三、深刻体会及有益启示

启示一:“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广泛应用

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科技如优良品种、先进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等武装农业,且不断地进行创新;用现代的组织制度和经济管理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技及管理方式培训广大新型农民。该模式农资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的这种双连锁经营方式,正好弥合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较好地弥补了现行农村体制下传统农业发展所不具备的这一难题,不仅使分散管理经营的土地获得了较好的科技技术支持,而且也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目前我国现行农村经营制度下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式尝试。

启示二:“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较好地把握和促进了信息流、物流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该模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应用于田间管理、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超前的市场信息需求动向,使群众根据市场信息需求,提前谋划,不仅引导农民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强了他们闯市场、提效益、增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此外,该模式农技农资双向流通经营方式,还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合理配置了资源,使诸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走向百姓家里,在渭南和三秦大地生根发芽,成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启示三:“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的有益探索

现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一家一户经营,农户承包地块分散零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现行体制下政府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以及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立足于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有效解决了政府农技推广最终入田到户的难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该模式的有效运行及其规模扩大、实力壮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不断探索、创新和改革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实践过程。启示四:“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成为我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

目前,我省和全国一样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必然导致土地、水资源更加趋紧,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践证明,“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顺畅运营,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步伐,促进了大荔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显示了农业科技入户入田以及示范推广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该模式还积极引进生物工程、信息网络等农业新技术及管理方式,大大加快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立体种养等农牧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能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该模式已在我省多地复制推广,可以预测,该模式经不断实践完善,完全可能成为农村科技示范推广服务的一种有效载体。启示五:“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初步实践 物联网是以电子标签和电子编码(EPC)为基础,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实物互联网络,其宗旨是实现全球实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按照今年中央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建设基于信息和智能化管理的农业产业系统,也就是说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调查中,我们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就是致力于借助简单的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递,一是解决好让农民群众买到放心、用得安全、获得廉价质优的农资和农副产品;二是让农民获得及时快捷无偿优质的技术指导、新技术新成果普及应用、农作物病虫及家禽疫病预报和防治;三是在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有偿服务中发展壮大了荔民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可以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初步实践,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实性,在物联网技术的探索、应用和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我省甚至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上的探索和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关于我省农村科技推广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下目前已在渭南市实现了全覆盖,并已辐射全省各地,省内加盟店已有200家,呈现出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发展态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我省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我们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运行、示范和引领功能,选择当地有一定实力的涉农企业以及乐于服务“三农”的企业法人,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复制、推广并在实践中予以完善;

二是建议省科技厅把“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列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予以支持研究,加快示范辐射及复制推广步伐,使该模式真正成为现阶段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是有关部门应把示范推广“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好的县列入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予以重点支持,使其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是应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进一步发挥“专家大院”、“110”服务体系和星火科技“12396”热线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作用;

五是借鉴“大荔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及国内外成功做法和经验,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科教单位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六是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加大技物结合的力度,拓展技物结合的广度深度,加快形成以县为单位的“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科技示范推广格局。

调研组成员:蔡理让 曹可清 赵子厚 李凡

下载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