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时间:2019-05-15 11: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第一篇:“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践

2016-08-05 14:32:37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王继新 施枫 吴秀圆

摘要: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城学校人数剧增,学校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该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作者与研究团队在湖北省咸安区、恩施州等多个地区展开的以“„互联网+‟教学点”为主题的实践探索与案例成果,包括双轨数字学校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以及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并形成了“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模式”、“三式”破“三难”的恩施模式等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同时,该文也总结出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领导力有待提升;保障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等。最后从“两化一体”协同推进与UGBS协同协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原有的教学点逐渐消失,同时也有大量学校因规模减小而变为教学点。因此,教学点作为一种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发展而设置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1],在农村教育中一直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多数教学点缺乏师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又将怎样呢?面对目前教学点存在的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又能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呢?为此,我们开展了“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以期在实践中寻找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与策略,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最终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一、做法与创新:“互联网+”教学点

面对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大量学生由农村转向城市以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教学点由于师资短缺导致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解决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应该让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心中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因此,面对目前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来寻找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关键。

(一)整体架构:双轨数字学校探索

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尝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迈克尔·巴伯(Michael Barbour)曾在分析北美中小学远程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在线学习的角度提出了探索农村虚拟学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希望以此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2]。双轨数字学校就是为解决目前农村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虚实结合的学校,并由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这不仅实现了基于现有条件的实体学校与基于网络的虚拟学校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基于数字资源的本地课堂教学与基于同互动的异地课堂教学之间的同时并进。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优秀师资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聚合,并通过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等形式为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可以在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混合中促进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齐、开好课。

1.体制创新

双轨数字学校作为一所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虚实结合学校,它包括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即1个城镇中心学校带M(1-3)个教学点,1+M共同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N个教学共同体构成一个双轨数字学校。中心学校负责管理教育局指定的M个教学点,承担对相应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与教学点共同负责具体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了对数字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我们在数字学校成立了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由校长执行具体的管理职能,同时设置教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后勤保障部五个部门,分别负责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教学应用与评估、学生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以及经费与技术保障等职责,共同保证数字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2.机制创新

从机制上说,双轨数字学校实现了协同创新机制、应用导向机制和技术支持机制等多种机制的建设与创新。(1)协同创新机制。数字学校建立了“政府为主导,师范院校、企业、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与企业建设运营相结合、高等师范教育与一线教学融合、网络教学与日常教学融合、网络信息化服务与课堂服务融合的具体机制,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在教学点的高度共享和优质教学信息的高效流动。(2)应用导向机制。数字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整合教育产业、科研力量,以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为基准,紧紧围绕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所需的服务展开各种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开发。(3)技术支持机制。整合现有市场力量做好硬件维护、软件使用、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保障数字学校能够正常、持续、稳定地运行。

(二)多种模式结合下的混合式教学

针对教学点目前存在的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音乐美术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问题,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提供了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以及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的课堂形式,并展开了教学实践。其中,多媒体课堂主要通过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学点教师的本地教学(语文、数学等)提供支持,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则是为解决目前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而开展的。

1.多媒体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教学点本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或直播课堂等形式获取资源,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教学点的输送,为教师本地课堂教学提供重要补充,即将丰富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到自身的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讲授当中,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还鼓励本地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通过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与企业的协作共同建立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本地化数字课程,以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持。

2.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使中心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与教学点辅助教师所在的“直播课堂”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的输送,并实现本地课堂与异地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形式。即针对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选择城市中心学校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通过宽带网络向周围M个教学点同步直播,并支持各教学点与中心校之间的课堂互动,以帮助教学点开展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中心校主讲教师同时为本地学生和对接教学点学生上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点辅助教师则负责维持课堂秩序,组织并辅导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教学点,还能够改变传统资源点播中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实现教学点学生与异地学生及主讲教师之间的实时互动。

3.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需要教师在中心校和多个教学点之间同时展开教学,很难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以照顾教学点学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活动,难免会遇到很多课堂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也成为影响同步混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步专递课堂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与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类似,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也是中心校主讲教师负责对接教学点的课堂教学工作,并实现城乡师生之间的交互。不同的是,在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即教学对象仅仅是对接教学点的学生。一方面,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另一方面,可以使主讲教师针对教学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照顾教学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

总体来说,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教学点教师进行语文、数学等课程讲授的重要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由于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因此单纯利用多媒体资源仍然无法达到开齐、开好的目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但在照顾学生差异、安排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尚显不足;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缺陷,提高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中心校主讲教师长期面对无学生的空旷教室进行课堂讲授,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课堂发挥。因此,每种课堂组织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需要将多媒体课堂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将优质数字化课程引入教学点,丰富传统本地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实现城市优秀教师向教学点的引入,保证教学点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正常开设,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

1.城乡学校牵手

对于农村教学点来说,教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为仅有几十名学生甚至十几名学生的教学点配备所有学科的师资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师资向教学点的输送。即通过城乡学校牵手在农村教学点与城市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以中心校为中心向周围多个(1-3个)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内容。这样,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就可以跟城市中心校的学生共同上课。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城乡学校牵手构建城乡教学联合体,其目的不仅仅是将城市中心校的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更重要的是实现城市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教学点与教学点之间的实时交互,从根本上促进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2.城乡教师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中心校主讲教师的讲授,还需要教学点辅助教师的配合,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的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课下作业的安排与督促等。因此,城乡教师及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是提升同步混合课堂与同步专递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以同步课堂为中心,建立了连接城市中心校主讲教师与农村教学点辅助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使他们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形式针对同步课堂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可以帮助教学点教师及时进行课前准备,发现同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与实践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同步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还能够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传递与习得,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

3.城乡学伴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不仅可以帮助教学点开齐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还能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因此,为充分发挥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这一优势,我们开展了城乡学生结伴牵手的活动,即在上课之前让城乡学生通过交互设备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下也能够交流彼此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城乡学生牵手的活动可以使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与城市中心校的学生结为朋友,不仅能够提高城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其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共同发展。同时,城乡孩子的牵手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即农村孩子可以帮助城市孩子更好地了解农村的新鲜事物,城市孩子则可以帮助农村孩子了解城市、开阔视野,最终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成长。

4.家校牵手

针对目前教学点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薄弱,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发展堪忧的现状,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建设了亲子桥,以实现家校共建,促进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里,我们为每个教学点免费安装可视电话,实现外出打工父母与学生、教学点的互联。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使教学点的孩子随时与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进行亲情沟通,感受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保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实时沟通,让家长通过可视设备随时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最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下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众多先进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与传统的媒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在教育领域,全媒体的发展也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因此,对农村教学点来说,提供基于全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是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灵活生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全媒体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个体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全媒体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优质的全媒体资源应该充分考虑其对用户的适切性。在利用全媒体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探索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点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特点,设计真正满足教学点师生需要的适切性资源。

二、问题与反思

总体来说,“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已经顺利展开,在促进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实践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湖北行动的持续推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与时俱进

教师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最终效果。在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形式的教学中,都需要城乡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能够恰当应用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配合课堂教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在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更要掌握技术与教学法及学科内容相整合的知识,并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并通过专业培训、理论研修、实践演练、校本教研、总结反思等途径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教师整合知识的积累与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要,提高实践效果。

(二)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领导力有待提升

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是影响“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关键因素,他们的观念如果不更新,我们的工作也无法推进。目前,大部分教育领导者在通过双轨数字学校的方式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不乏不作为、怕作为、不了解的教育管理者。因此,开展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领导力培训,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背景、应用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进而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对提高教学点及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保障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

完整而健全的保障机制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逐步开展,并保证推进工作持续稳步进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为了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与稳步推进,需要在财政、技术和人员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即通过财政保障机制为双轨数字学校的建设与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技术保障及时维护、更新和改善相关的技术方案,维持数字学校的正常、持续、稳定运转,通过恰当的人员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为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制定混合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线上线下教研管理以及中心校和教学点教学活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双轨数字学校工作的持续推进与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第二篇:城镇化进程与教育均衡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基于政府责任视角的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镇化,国家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镇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统筹两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城镇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其中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显著。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问题至关重要⑴。本文分别对城镇化的含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内涵、统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可行性、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做了分析,并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分析了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关键词:城镇化 城乡职业教育 统筹 政府责任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城镇化进程

所谓城镇化进程,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⑵。

(二)城镇化进程的内容

城镇化进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三)城镇化进程的核心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与内涵

从上述城镇化的含义、内容及核心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高素质劳动力、与就业是紧密相关的,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订单式的培养技能型劳动力的场所,在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进程水平的高低。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长期以来的“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居民在许多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城乡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严重的非均等化,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在城镇化进程中,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压力。尤其是近30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效率优先的政策导向被无限放大,进而使得城乡居民在享受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差距日益扩大,这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人的素质的差距是当前城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未接受职业培训的占3/4以上,接受过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⑷。太多的证据和经验表明,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富民增收的主要举措,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对“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即运用特定的制度安排,以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为重点,使城乡居民可以平等享受职业教育资源,最终达到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的目的。统筹⑶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⑸。其含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政府主导、多方配合的一种行为;二,其对象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重点是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三,其目标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可以平等享受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可行性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在许多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批涌向城市的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给城市的更快发展带来了压力。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但当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困境重重,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其均衡发展的主要困境如下:其一,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够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其二,职业教育受多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十分严重,单城市内部或者农村内部就存在体制分割问题,城乡统筹更是困难;其三,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师资力量的分均衡发展呈现“马太效应”;其四,用人单位的歧视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普教或者进城上职教,由此又产生了“择校”问题。

在重重困境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仍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其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农村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意识到缩小城乡差距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使各级教育差距的缩小,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始终是大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出台,可以看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政策走向,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发展好职业教育的必行之路,;其三;随着人们就学观念的转变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愈来愈好,农村职业教育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大力关注。

四、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使其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

面做起:第一,强化顶端设计,破除旧体制机制的障碍(如户籍制度),即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套平等入学的制度体系;第二,依靠制度创新,且要有政策保障,依法执教。建立统一的教育投入制度、教师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第三,加快乡村教育,转变乡村职业教育的落后面貌;第四,加强政府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资源配置上的责任;第四,推进城乡区域的职业教育的互动和合作。

五、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和作用分析 城镇化的一大主要趋势是城乡一体化,即建立公正公平的一元经济社会,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利益,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差别。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还处于辅助地位,不能起主导作用。政府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产生城乡发展差距的主要推动者,阻碍城乡统筹的许多问题在于政府自身,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认识到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制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各级政府应该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将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第二,在经费投入和均衡配置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问题上,各级政府应着力向乡村职业教育倾斜⑹。财政是政府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充足的经费及资源支持是加快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保障。目前,城乡职业教育在教学水平,师资力量,财政投入,教学设施器材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首先应该加大物质上的支持力度,其次,按照财权与事权对称的原则,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权分配格局,增加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同时把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经费作为劳动力市场经费支出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之中,并建立起逐年增加的制度。

第三,积极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应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目标,对于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省级统筹,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在结构布局上,推进城

乡、区域合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现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各级政府统筹协调的力度不够,条块分割严重。因此,在省直管县行政区域内,应强化省级政府在此方面的责任;在非省直管县行政区域内,要强化市级政府再次方面的责任;注重县级政府在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中的作用。

第四,任何事情都是处在相互联系与发展之中的,联系是普遍的。同样,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中,只强化政府在此方面的责任是不够的,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城乡其他方面的均衡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进行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配套改革。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城乡居民在公民身份上达到统一,为城镇化进程中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⑺。再者,要有保障城乡居民就业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第五,要建立与政府相配套的行政问责制度和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育中介组织,即责任细化后的落实追究制度。这样的逐级检查与监督问责,可以使各级政府减少懈怠,切实的做好相关工作,即分工细化,权责分明⑻。其中,教育中介组织的监督也必不可少,国外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设立相关职业教育的教育中介组织,对政府及学校的活动加以评估鉴定,对城乡职业教育快速协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各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等群体的多方监督与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六、小结

城镇化进程中,科技水平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它关系到城镇化的水平高低。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及可行性,在此过程中,应以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协调合作和多种社会力量的多方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勇鹏.我们需要怎样的城乡教育公平?——兼谈对我国“城 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性的一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45-47.[2].城镇化进程含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93140.htm

[3].董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研究[J].理论经纬,2009.[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EB/OL].http///20010907/3000630.shtml

[5].郭阳,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背景[J].职教论坛,2011:18-21.[6].潘红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对河南息县等四县(区)的案例分析[J].摘自人大复印资料,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2010:21-24.[7].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8].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2-93.

第三篇: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统筹与均衡

在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统筹与均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1日 08:5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向春玲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及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而引起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该是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中国的城市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000年达到36%,年均增长 0.8个百分点。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30%向60%增长的加速发展时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近6.7亿,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近10年间有将近2亿人进入城市生活。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6.9亿,城镇化率达51.27%,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时期,也标志着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源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中国的城镇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一,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转移人口最多的城镇化。从国际社会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把几亿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按部就班经过了上百年历程完成的城市化,而今天的中国城镇化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镇。第三,在资源利用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工业化、城市化是通过对别国的殖民、对世界资源的利用完成的,而中国的城镇化所依赖的是自己国家的资源。中国的城镇化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经验,但不能照搬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模式,也不能固守中国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城镇化模式,应因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各地的区情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实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流动加快、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关系和区域关系变化等方面的系统工程。2008年国际社会金融危机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及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当前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预计我国要在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65%时基本完成城镇化。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还有2.5亿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居住、生活、就学、就业、交通、通讯等刚性需求还会大量增加,这种状况不仅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而且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和生活方式变革还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城镇化发展必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仅是靠工业化,而且需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时,将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大发展。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将起主导作用,成为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后续动力。特别是金融危机迫使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充分就业、扩大内需、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满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都有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可以促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城镇化也是一个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过程,进城农民通过实现就业,可以提高收入;留在农村的农民,通过增加土地面积也实现土地收入的增值。城镇化也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促进乡村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过程。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出现了空间规模向外扩张、产业和人口向外转移的现象,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目前我国在原有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出来。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的体现,城市群必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对于中国下一步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城镇化发展规律、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乱象”,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超常规发展,资源与人口、城市与乡村发展失衡,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出现了“城市病”,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城市盲目扩张,耕地减少。一些城市在追求向大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的问题。出现了建高楼、大广场、大马路、大酒店、大房子,越大越洋越好,不考虑实际需求,甚至出现土地被圈占闲置和楼房空置浪费现象。城市空间过度扩张、占用耕地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一些地方以非市场化的方式低价征用土地,高价出让获得差价收益,将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变现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造成耕地大量被占用。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紧逼18亿亩耕地红线。

城市人口剧增,一些农民“被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推动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制度安排能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否则将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土地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出现对农民房屋的行政性强拆,强迫农民进城和强迫农民上楼。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将农民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而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其他要素都不变,从而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密度过高,而部分城市管理能力滞后。上个世纪50―70年代,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病”,如今也开始在我国显现苗头。例如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房价飙升、空气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

存在着城镇化超速发展的“大跃进”现象。城镇化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个渐进化过程。然而,有些城市把加快城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政绩工程,有拔苗助长之嫌。有的省份提出来,城镇化率2011―2015年要从45%提高到54%,到2020年达到64%左右,要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国家“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严重违背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衰退,农民权益受损。城镇化发展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但是,却出现了农村的凋敝,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被边缘化。例如,大量农村青壮年群体进城,弱化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老人的养老和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现。另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批具有知识和文化的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因为农民工身份,不能参加城市的民主选举活动;他们由于身处城市而没有机会再来参与村务决策和治理,流动的农民工的自主权利难以实现。近年来,有些省在农区为了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尊重农民意愿,强制性拆村并居,导致农民“被上楼”,导致农民的生活习惯将被迫改变,农民的生活负担也会相应增加,农民种地养殖更不方便。而且村改居后产生的大量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农民将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稳定。

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我国城镇化人口的统计按国际惯例进行,即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 6个月,便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实际上,他们中绝大部分没有真正变成城镇居民,无法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实上没有完全市民化,有人称之为“半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如何为农民工提供城市生活必需的公共产品,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这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要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支撑城市化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都到了极限,人口和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历史名城中的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着“建设性破坏”,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城市发展、城市建筑和城市布局趋同,出现千城一面、城市风貌雷同的现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的挑战。

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但是,城镇化不是搞运动,不是大跃进,它是一个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把城镇化速度确定为每年0.8%,低于过去10年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其中的重要导向就是要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克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要地不要人的发展方式。中国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城镇化进程中,从系统观念出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产业为支撑。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成为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进入到高级阶段,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相对的发展差距,这也会导致各地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产业动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人口的集聚,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城镇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即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政府财政要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入,通过对中小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建设的加快,努力实现小城镇的小城市化,中小城市的大城市化,大城市的国际化,全面实现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这样可以分散人口向特大城市的流动,我国的“城市病”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现代化战略角度推进制度改革。第一,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第二,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对于进城农民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而又不愿意种地的农民,给予其对土地的处置权,以摆脱土地的束缚。这也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第三,建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政府向进城农民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就业、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和各种福利,积极帮助进城农民在城市安家乐户。

走低碳城市化之路,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积极推进企业节能减排,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在城市生活上,调整能源结构,减少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使用,尽量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通过合理规划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积极实行“公交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居民原来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减少生活垃圾等带来的污染;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

加快新农村建设,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城镇化并不是城市人口越多越好。即使城市人口达到70%,仍然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因此,要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村村通”工程,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交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会的延伸,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发展要兼顾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加强城市功能向农村的辐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引导城乡对话,实现城乡和谐互动。

第四篇: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

策研究

XX市XX塘区教育局局长陆XX给我们做了题为“”报告,使人收获颇丰。

XX市六县八区,义务教育还算发展均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也都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校经费问题,乡镇经费投入还是相对不足的;第二,在教师方面,农村学校的缺编不大,但是更多的人宁愿无编也要待在城里;第三,乡镇中小学学生的礼仪、礼貌、气质都没城里的孩子好,而且问题学生相对较多。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首先,增加投入,扩容增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到城区,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也成了一个问题,必须相应的增加投入,扩大学校容量。

其次,利用区位优势,“学在XX”。XX市的众多高校都集中在XX区,因此这里有浓郁文化背景的撑托,XX区的中小学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发展自己。

再次,注重城乡的均衡发展,鼓励优秀教师到乡镇或城区任教。

最后,要树立文化立校的意识。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本校特色文化。如XX路小学的经典诵读和XX路小学的科技教育。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会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会

各领导、各校长、同志们: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验收工作在即,上一阶段大家都很努力,也很辛苦,各学校从办学条件到学校管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刚验收的县市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自满,更不能自卑,要进行短平快的提升,为此,我讲以下四点:

一、迎验工作的重点和方式

1、两个层次各有侧重点:县级主要看政策的保障和经费的投入,5个组中有一个组专门查看县级评估资料,到时教育局均衡办、基教科、计财科、人事科、教研室、电教馆等科室负责人及资料员要陪同并做好相关解释说明工作;学校主要看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5个组中有四个组到学校实地验收查看学校的内部管理。每个验收组2个专家,校长督学要全程陪同,其他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工作。

2、抽验方式重点抽查的学校:此次验收乡镇全覆盖,计划每个中心学校抽查至少1所,城区中小学计划普查,同时抽查1所民办学校。需要说明是,抽查的重点是薄弱学校、偏僻学校和教学点,特别是只能做到八项或九项达标的学校,教学点的重点是拟撤并的教学点。所抽查学校要代表不同类型,十项达标的学校也可能查到。365所学校都有可能查到。

3、专家经常要交流的问题:校长:还有可能问到均衡发展的含义?你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学校的亮点是什么?县内学校有没有大班额及县政府采取的措施?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有没有差异?县政府有何措施消除城乡之间教师的差异?县政府推进均衡发展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学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使用情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情况?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及三风一训?学校开展的师生活动有哪些?学生:上下学的时间及交通工具、组织考试及成绩、作业量、参加了学校的活动情况、到功能室上课活动情况、补课加班、就餐就寝、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情况。

二、迎验还需注意的事项

1、解说词还需再精练。校长解说词要重点突出,达标情况要围绕场境的变化去介绍,重点要向介绍素质教育活动、学校特色等情况。还要介绍学校的规划、整改和提升方案(可以是办学条件方面,也可以是内涵发展方面的);要注意准确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准确、面对指评要诚恳、整改问题态度要到位。不要说消极的话、与均衡发展验收无关的话。

2、学校接待要规范。注重仪表,正装门口迎接;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提供饮水,送湿毛巾;分工明确,陪同人员要有胸牌;有问必答,尽可能使用普通话。

3、安保工作一定要到位。保安要着装规范;灭火器配备到位,放置规范;注意用电安全,各室内外不得有裸露的电线,未封闭的线盒开关,配电盒要上锁,同时每层楼要有安全疏散示意图等。

4、校园门牌标识要齐全。大门口两牌放置位置要合适、各室门牌要统一、温馨提示要到位。

三、迎验前的工作重点

1、提升校容校貌。消除死角死面,食堂、宿舍、厕所、教学楼后、楼梯是重点;各室要内粉,办公室会议室要贴砖;做到已绿化修剪到位,消除杂草、杂物,未绿化要翻耕到位;道路与绿化区隔离要修路沿石;室内物品存放要整齐,无用杂物要报废清除;各室卫生要责任到人,高标准打扫干净,卫生做到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校园显性文化要得体,简洁大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围绕学校特色。切记花花绿绿,文不对题、有错别字及照抄别人、下载等现象。

2、规范功能室的管理使用。所有功能室要整修;储藏室、仪器室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分类存放;实验室柜卡要与柜内仪器一致;学生实验报告要批阅;各室要有活动计划或教学计划;新增图书要单独登记;计算机教室要有空调。

3、抓实资料建设。各中心校要组织专门人员逐校逐项核对。要做到活动记录详实;人、表、物吻合;上下年衔接;到校工作表与校情完全一致,一式五份待查,工作表中的三残儿童入学要以学区进行说明;资料要高标准装订成册,有封面封底,总目录和分目录。

4、补弱提强,全面准备。所有学校要确保过“一个门槛”,目前达不到八项以上学校,所缺项要做到有规划或采购相关资料。所有达标学校要核查十项指标有无错漏,无误要围绕规范办学、素质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以迎接国检。下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规范办学、素质教育活动、功能室的管理和使用等三大主要任务。

四、迎验需要交流的问题

1、学校办分校的问题:是区域整合资源的一种方式,城区和农村都有,目前是以强带弱,将来要逐步独立。分校必须是独立成院,在别的学校附设几个班不能算分校。

2、学生合理分流的问题:是区域整合资源的一种方式,可以解决目前的大班额问题,今后要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依据学校资源重新划学区,重新分配生源,限招起始年级学生,逐步消除大班额。目前的分流要双方学校据实汇报,不要改动资料。分流是义务教育阶段内部合理分流,是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得向非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分流

3、六年级学生借用中学教室上课的问题:部分学校因中心小学建设拆除了原有危房,在建教学楼或运动场,初中不得再附设六年级。

4、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有方案,不得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

5、随迁子女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与择校生问题(两为主)

6、规模学校设备配置的标准:实验室小学24班以上2个;初中24班以下1套,24-36班2套,36-48班以上4套。音乐、美术,体育器材室小学1个;初中36班以下1个。

7、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标准和使用要求:公民办小学每年生均625元,初中每年生均825元。教学点不足100人的按62500元拨付。

8、私自聘用代课教师和保安的问题:缺编未补,不得聘用编外人员。规模学校要通过保安公司聘用,村小教师可以轮流值班。个别缺编学校可以聘用刚退休教师。

下载“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庄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五龙中心校中庄小学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五龙中心学校中庄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方案为了认真贯彻《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2010—2020)》和《甘肃......

    XX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XXX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带领广大教职员工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

    御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御风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近年来我校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培养“知感恩 有担当......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

    新铺镇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新铺镇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区域义务......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回望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条以推进机会均等为主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

    市中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报告

    市中中心小学整改方案根据滨城区教育局下发的省督导反馈意见,我们对照学校实际情况展开了自查自纠,现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们将......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复核中需注意的

    关于义务教育发展 基本均衡县市级复核工作需注意问题的 紧急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局属各学校: 根据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通知,3月25日——27日,将由市教育局领导李振龙带领一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