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

时间:2019-05-12 23:0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

第一篇: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

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

音乐教育以情激情的教育,感染力十分强,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人们的心声,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中文教育它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由于具有了这些特点,语文教育构成了多层次结构的学科,音乐教育和中文教育它们共同具有音乐美和情感美,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运用,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手段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比枯燥的说教、反复的练习,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音乐中旋律的高低、快慢,乐器的改变、节奏的快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的高涨,其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处于最佳状态。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完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完美的享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多半是运用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达到学习理解的目的,小学生还处于运用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学习的时期,在中文教学中穿插音乐内容,能诱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乐意地去接受知识,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利用音乐教育手段,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始终在轻松的、欢快、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同时,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把合适的内容配上适合的情景音乐,通过营造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理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情景音乐的影响下,语文课充满了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也不是“填鸭 式”地学习知识。

将音乐教育手段运用在中文教学中,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熏陶式教育,在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节奏、不同情调的音乐内容,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通过运用音乐音调和旋律的变化,达到学习语文情感意味的目的,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从而让学生在音乐的美中,学习语文知识,达到对语文审美的能力。而音乐具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生字、生词、段落、句型,通常人认为十分枯燥、乏味、呆板。而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十分丰富,情绪极易产生变化,情绪色彩非常浓厚,如果加以活泼欢快的乐曲、节奏,语文课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就调动起来。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直接指导着、调控着他们的行为、驱动促使他们去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而拥有轻松愉快的情绪,会有利于人们以积极的形态去做一些事情,他们更愿意去思考、去学习、去畅想、去交流。

语文课里响起了音乐声,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论记忆力、还是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受情绪相当大的影响。用音乐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情绪,实际上是以情激情的教学效应,这样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思维敏捷,致意力集中,记忆力会加强,知识自然就容易掌握。简 单、重复、公式化、凝固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大脑疲劳,甚至抗拒接受外来的知识,相反,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音乐中的情绪性正好 满足于大脑的这种需要。如果在教学中只注意知识的堆砌,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使用重复法,这种单调的刺激,只能使大脑僵化,记忆力减退,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减退。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感染力十分强,对于音乐教育的情感熏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思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倾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心灵因此而美化。”音乐以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不同节奏构成协调的美的世界,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协调力,它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心、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的系列的心理反映。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性情,陶冶学生情操,将文学作品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时,充分运用文 学塑造的形象配以合适的音乐背景引导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共鸣,在老师的积极的情感影响下,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让他们在自觉自愿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将音乐教育手段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愉悦的声响功能,能引起学生的激动、联想、想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乃至灵魂的陶醉,音乐是打动人情感的工具,它生动真挚,它是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情感的有力帮手。

音乐能发挥其情感作用,动之以情,自然而然,潜移默化,把儿童逐渐引入美的世界,让儿童的心灵直接承纳美的陶冶和滋润。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将活泼轻松的音乐带入语文课堂,创设平等、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就,使学生敢 说、敢想。积极活泼欢快的音乐能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安全感、心理自由感。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感,会使班级形成融洽、和谐、健康 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和善于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提出疑问,从而建立互动性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美妙的音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调动学习激情,使师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

学习字词句是掌握语文的基础,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落组成文章,学习语文,掌握好字、词、句是关键,对于儿童来讲,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能熟练地 记住字词,很不容易,于是很多老师利用一成不变的反复读写,以达成让学生掌握的目的,这样一来对孩子学习的兴趣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一种负担。其实,在学习字、词时,运用音乐的节奏变化让学生反复练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他会有兴趣地反复练习。

爱唱、爱说、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喜欢即兴哼哼哈哈地唱,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在进行古诗、歌谣教学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行性,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所学内 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古诗、“唱”儿歌。也许,每一个学生唱的旋律不同,这并不重要,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唱”中去,他会像唱自己很熟悉的歌曲一样,歌谣、古诗、短文就很快地记住了。满堂课“读”下来,比起在课堂上偶尔让学生唱一唱的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非常重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用音乐导入课题,“投石激浪”、“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入缤纷的语文课堂。

许多语文课文是表现人的情感的,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应把“情”放在首位,以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人文精神熏陶的目的。

选用合适类型的音乐作品,导入相关的主题,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音乐环境中培养情感这类课程成功的关键。

所学过的知识,需要反复练习,才得以巩固许多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得散漫,其实,运用音乐的手段,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如学生长时间在做练习时,容易使大脑疲劳,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听一听,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放松,更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现代语文教育手段应纳入多种学科教学特点,特别是音乐教育手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音乐作为铺垫、作为点缀,灵活地贯穿在课堂语文 教学中,能有效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美妙韵律的世界里学得轻松,在轻松的环境里学得积极,在积极的心态下学到主动,在主动学习的模式下学得有效力,在高 效率的学习中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音乐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是比较理想的美育教育、素质教育手段,愿更多的同仁参与到“音乐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中来,一起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发展、创新 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尽一份职责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共识,但应当以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流程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互联网”的阶段,正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尚待时日。

在体制机制方面,顺应信息化规律、释放信息技术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模式还远未确立,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用信息技术来巩固原有的管理逻辑。

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2.0,将更需要数据领域的人才,也更需要教师具备“数据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进入一个既要提速又要提质、既要创新又要普惠、既要均衡又要充分的2.0版发展时期,在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时,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教育信息化2.0的颠覆与创新 2017年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我国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可以说,教育信息化2.0将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重要指引。那么,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本质区别?高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何重点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特为本刊撰文,总结教育信息化1.0的阶段性特点,展望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及其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构想,201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建设、应用,201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重点是融合、创新。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了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会暨教育大数据应用研讨会上指出,以“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教育信息化从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1.0时代进入到以“信息化教育”为重点的2.0时代,并且从教育资源、教师能力、发展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中的重要转变。总体上,2.0时代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

教育信息化1.0时代重点关注量变,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步受到重视,各地在逐步完善的硬件设施基础上,打破原有“批量生产”式的流水线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初步形成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例如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鼓励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提供符合信息化课程标准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在地区和学校层面,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水平,培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积极推动示范学校的创建,信息化教育的雏形开始显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重点关注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

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共生的融合的整体。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教育信息化2.0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从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从教育管理上看,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总体上就是要推动由“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型发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2.0时代高校的四大任务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即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对于高校而言,教育信息化2.0意味着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固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更需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新型特质,人才培养的宗旨应该是能力先于知识,而不是知识先于能力。因此,2.0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点在于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究型教学。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施严格规范的形成性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并突破高校围墙实现开放式共享;在教学空间方面,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深度融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学习规划、精准教学等智能化服务。

第二,科学研究范式创新。在1.0阶段,基于互联网的科研文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在我国高校已经比较普遍,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也在很多高校得到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为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彻底改变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范式。进入2.0阶段,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基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型科研、基于模型归纳的理论型科研、基于模拟仿真的计算型科研范式将逐步过渡到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科研中的深度利用将成为常态,高校科研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创新。进入2.0阶段,高校管理创新的步伐必然大大加快,再造利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管理方式改革的主要动力。在机构设置方面,高校管理体系将逐步由传统的科层式组织管理体系过渡到更加扁平化、更加灵活开放的治理体系。在管理业务方面,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将更为普遍,大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业务流程将会取代传统流程,管理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在决策支持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将在高校管理中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将依赖于“数据说话”。在师生服务方面,更加灵活、更具个性的服务将会得以广泛实现,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利用水平将逐步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第四,高校育人文化重塑。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必将导致高校育人文化的重塑,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极大缓解,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将更加普遍,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使师生互动更加频繁、高效,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文化将逐步弱化,教学相长、师生共助的文化理念将深入人心。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实现教育治理的“流程再造”。从构建教育内部的结构和优化外部的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2.0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水平,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人工智能将引发“零点革命”

人工智能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机器革命?有人说是前者,也有人说是后者。

但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给出的答案是,零点革命。

在12月16日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智库网和中国教育智库联盟联合主办的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杜占元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给出了他的前瞻性见解。

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作为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教育部领导,杜占元首先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成效总体超出预期的秘诀,也就是“一个核心理念”和“两个基本方针”。

其中,核心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而第一个基本方针是,从应用切入深度融合,而非技术驱动;

第二个基本方针则是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产业界力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们是基本上在没有中央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像校园宽带接入基本都是依靠产业界的投入和支持。”

那么,这些经验在教育部将要实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还能适用吗? 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在此过程中,要做好3项重点工作:

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

要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杜占元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度变革

杜占元将演讲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分析“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度变革”部分。

他认为,信息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存在本质区别,信息技术可被看做工业技术的顶峰,是由机器革命延伸而来,“但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

他还给这个新革命起了个名字,叫“零点革命”。

为什么叫零点?杜占元解释,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智能,所以人类的诞生起点是智能,人工智能也可以被视为回到原点的革命,只不过人类的智能是由大自然进化引发的结果,而人工智能则是人为回到原点。

对人工智能的地位进行重新界定后,他又进而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间的3个关键命题。

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师?

前段时间,有研究人士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其中,教师的被淘汰概率是0.4%。看上去教师拥有自身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

“但未必考虑到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影响。”杜占元认为,上述预测是建立在未来人工智能停留在通用和基本机器人的假设基础上,如果智能化推动了个性化,诞生个性化机器人的话,“我们将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杜占元大胆预测,也许若干年后,智能助理将成为可能,相当于我们身边会有高度个性化、智能化的机器人助理,届时,教师行业也将是另一个景象,“人机结合可能将是我们迎接智能时代最普遍的形式。”

《纽约客》封面: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 图片来源:搜狐

人工智能将对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3:0完胜世界冠军柯洁,人工智能AlphaGo名满天下,但新一代的AlphaGo Zero又以100:0的成绩,战胜了AlphaGo。

更令人吃惊的是,原来的AlphaGo需要与人类专家进行成千上万次对弈才能“学会”战胜围棋大师,但Alphabet Zero则截然不同,它仅仅通过自学就能战胜强大的AlphaGo。

接着,又有专家预测,迁移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据媒体报道,“迁移学习”类似中国成语里的“触类旁通”,就是机器将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和能力,迁移到一个新的有一定关联的领域里再应用,这样在新领域里,它就能省去大规模数据训练,只需一小部分数据就能迅速“成才”。

“像这些新进展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在面对新技术发展时,可能有很多重大问题去思考。”杜占元预测,人工智能不仅将替代人的智能,还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而言,就比如精准记忆,我们还需要像以前那样吗?

如果机器能够思考,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未来,假如机器都能思考了,教育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杜占元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机器都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将很难适应,那时,还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提出问题的能力。机器虽然在未来也可以提问,但可能只是模仿人类的问题,而非那些深层次、由好奇心驱使而提出的问题。

人际交际能力。人际交往是机器很难替代的领域,其中,最核心的素养是人类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对对方情感的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这些,而非单纯了解心理知识。

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五,谋划未来的能力。不少伟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擅于深谋远虑,站得高看得远,但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结

在演讲最后,杜占元表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变革还远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很多变革我们可能还远远没有认识到。”

从他本人观察来看,面临的挑战要大于以往任何时候,他认为,要想迎接好“零点革命”的挑战,就需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多方协同。

为此,他呼吁,能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他也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制定一个专门的经费渠道给教育科学领域研究,希望通过自然科学手段推动教育科学、人才培养、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展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 “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盲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墙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信息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名称:

信息360A16-09-2018-0011-1 生成2018-04-18 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索日机引: 期: 构: 发文教技〔2018〕6号 信息教育信息化 字类号: 别:

内容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概述: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五篇:小学德育管理制度2.0

第九小学德育管理制度汇编

达拉特旗第九小学 2017年8月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基本任务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主要职责: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与关心全体学生,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和生活的教育与管理;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制订并实施班级工作计划,做好班级工作总结;向校长和德育处等有关学校职能部门汇报班级管理工作。

2.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小学生守则》等有关法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

3.协调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和各科教师联系,组织科任老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科活动和课业负担。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参加各学科活动,注意学生各学科学习的平衡发展。

4.指导并帮助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协助学校贯彻体育与卫生工作条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5.建设好班集体。班主任要全面教育、管理指导班级学生,制订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奋斗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发挥团队、班级干部的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实例,树立好榜样,努力打造出一支较强的班干部队伍,把班级建设成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的文明集体。支持学校德育处工作与活动,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协调工作。

6.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找学生个别谈话;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歧视后进生,要重点关心和帮助在品德、学习、健康、家庭、心理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努力帮助每个学生进步。

7.配合德育处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奖惩工作,了解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每学期末写好学生操行评语,组织好优秀学生的评比、奖学金、助学金的申报工作,并做好相关的材料记载。对违纪学生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对个别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学生初步做出处分建议,交学校德育处处理,对受处分后确有悔改并进步明显的学生,提出撤消处分建议,交学校德育处审批。

8.妥善处理班级学生偶发事件,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9.做好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通过家长会、电话或信函等形式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爱好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和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在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

10.按时参加学校、年级召开的班主任会议和开展的活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全校性活动、课间操、大扫除等按时到岗到位,做好组织教育工作并督促检查;认真组织、积极带领本班学生完成学校和年级布置的其它各项任务。

11.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二、温馨教室、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

(一)温馨教室评选办法 1.班级卫生净化。

讲桌、课桌椅、学具排放整齐。卫生打扫用具摆放有序。地面无 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污渍,门窗等无积尘,卫生无死角,教室内只能放置一个纸篓,并及时处理垃圾。学生每天打扫

教室,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物和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教室、保持教室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班级布置美化。

(1)整体环境教室整体环境布置温馨、美观、大方。整体美观、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身健康,能充分体现团队性、教室环境布置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字规范、内容积极向上、布局合理生动。

(2)“班务栏”、黑板报和班训等布置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学校的要求。

3.班级管理制度化。

(1)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对等。

(2)由教师治班逐渐过渡到制度治班,并形成监督班级规章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

4.班级活动经常化。

(1)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活动有特色,学生参与面广,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班、队活动设计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新颖,富有吸引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体现教育的生成过程。

5.文化氛围人性化

(1)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热情、真诚、公正,不偏袒,讲究实效。

(2)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一种非权势的状态,体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师生之间积极相待,交流和谐。

(3)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关爱、理解、宽容所有学生。

(4)学生用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回报教师的爱。尊重教师,形成良好的尊师氛围。

(5)温馨班级要有自己的班级理念、班徽、口号、班歌,科任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进步,创建有效课堂,让学生热爱课堂。

(6)课间文明休息,文明游戏。

(7)全班学生整体面貌体现举止优雅、语言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不骂人,不打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6.否定性指标(一票否决)。

(1)教师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教师有体罚学生的现象或侮辱学生的言行。

(3)近两年内有明显的师生冲突,学生、家长反响强烈。

(4)教室设施有安全隐患,师生没有安全感。

4.评比方法:

(1)各班必须都要参加申报、评比活动,评比结果分为三等:95分以上为优秀“温馨教室”、80分以上为合格“温馨教室”、80以下为不合格。

(2)班主任通过自评、互评和学校考评的形式产生最终结果。

(3)被评为校优秀“温馨教室”的班级将推荐参加旗级“温馨教室”的评选。

(二)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1.评选条件

(1)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深受师生好评。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学习培训活动,具有强烈的上进意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思路,班级工作有创新。

(3)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班级纪律井然有序,班级内部整洁,各项常规教育工作规范开展。

(4)热爱班主任工作,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班级凝聚力强,班风好,所教班级各项工作名列前茅。

(5)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成绩突出。能够认真及时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6)积极协调各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各项教育学习任务,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2.评选办法

(1)学校每年(学期)举行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班主任所在班级为优秀班集体。

(2)对优秀班主任进行奖励,在上级评优选先活动中优先考虑推荐。

(3)评选总分由班主任班级管理成绩、个人教学成绩、班级学科总成绩、个人荣誉、民主评议等几方面构成。

①班级管理成绩:按照学校平时班主任量化考核成绩计分。

②个人成绩:按学校大考的所记成绩来计分。

③班级学科总成绩:班级总分第一名记2分。④个人荣誉:近一年来,在区、市、旗优质课竞赛中,获区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4、3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3、2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 3、2、1分;在课题立项或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获奖,分别按各级优质课竞赛三等奖的分值计分。获得区、市、旗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的教师,分别按各级优质课竞赛二等奖的分值计分。各级各类奖项分值可以累加。

⑤民主评议:实行教师投票,每得一票积1分。

⑥以上六项所得分累加为本人得分,由高到低确定。在班级管理或毕业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班主任,学校有权增加指标将该教师直接确定为“优秀班主任”。

3.注意事项:

(1)如果存在不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纪律或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学校有权取消其评优资格。

(2)如果存在学校安排的工作不认真履行、限期上交材料的不按时上交、在教案、作业检查中存在重大问题等情况,在各类优秀评选活动中,学校领导有实行一票否决的权利。

第二章

德育处工作

一、德育工作制度

1.德育工作要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指南》,认真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政策法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养成教育等。

2.建立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长、德育处、少队、班级的四级责任教育网。校长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负责德育目标的制订与督导;德育处负责日常德育工作的监督、管理与协调;少队负责逐日的检查、评比、协助处理偶发事件;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家访和后进生的跟踪转化及工作档案的整理。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

3.政务主任全面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制定每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定期检查。组织各种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4.少先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变化,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能,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定期召开会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班主任要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发育状况。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开好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以正面教育、启发引导、表扬鼓励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寓教于乐。严禁挖苦、讽刺、侮辱、孤立、打击、训斥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科任教师要协助班任老师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要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7.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包括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警校共建等。

8.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最少召开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应定期做好家访工作。

9.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等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10.认真执行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制度,建好特殊学生档案,定期举行运动会(一般1年举行一次)。

11.做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的评选工作。

1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和班级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做好家访工作,并做好记录。

13.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讨论研究德育工作,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德育管理和教育。

14.每周一上午举行升国旗仪式,要完善国旗下讲话制度,使国旗下讲话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

15.班主任应按要求认真填写素质评价手册,并在学期结束后上交德育处。

二、德育副校长岗位职责

在校长的领导下,分管全校德育处、少队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及各项政策法规,组织实施依法治校工作。

二、组织实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三、草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提交行政会讨论,并负责学校大型活动组织工作。

四、审定处室制定的教育工作计划,审定少先队的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

五、领导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与评定,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六、负责学校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工作。

七、协助校长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体育卫生及其他临时性工作。

八、完成校长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德育处主任岗位职责

德育处主任在校长、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主持德育处的工作,具体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学生德育工作和学校教职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副主任在主任的领导下工作。

1.协助校长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负责全校教师的师德培训、班主任的培训、考核和班级纪律卫生的考评;审批班主任工作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2.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日常行为状况,通过师生座谈、评教等收集学生对各位教师、班主任工作的反映。帮助教师和班主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3.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德育工作的指示,研究我校学生实际,制定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

4.组织好班级值周、升旗仪式及校会,抓好教室、公寓卫生纪律,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督促。领导全校安全工作。组织安排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医务室搞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

5.负责组织安排学生课间操活动、运动会、军训工作。6.负责学生和班级的评先表优、处理违纪学生,负责检查督促全体教职工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处理教职工的违纪事件,对违纪人员提出处理意见交校长审批。

7.认真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健全完善社会教育网络,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定期检查班主任家访情况,掌握各年级召开家长会情况,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深做细,使效果显著。

8.完成主管副校长交待的临时任务,协助教务处、教研处、少先队等处室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四、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在学校校长室和德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少先队的全面工作,以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使三风(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其主要职责是:

1.全面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开展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

2.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及上级有关少先队的工作指示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期末写出工作总结。

3.负责筹备并组织开展好“十.十三”少先队建成队日、“六.一”儿童节等活动,做好新队员入队工作,指导队员做到“三会”(会唱队歌、会敬队礼、会佩红领巾。)

4.加强少先队的组织建设,选拔培养队干部。聘请中队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指导各中队开展好工作。(各班班主任为中队辅导员)。大队委设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2名、宣传委员3名、劳动委员3名、体育委员3名、纪律委员3名。

5.做好少先队队室的布置,队室的布置要规范并保持经常整洁。

6.定期整理大队部档案,妥善保存。

7.负责学校各中队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和总结。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并指导红领巾监督岗做好值勤工作,加强少先队员的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8.组织、指导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建设,出好红领巾板报专刊,办好红领巾广播站。

9.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督促、指导辅导落实中队活动。

10.训练好国旗礼仪队,组织好升、降旗仪式,并做好国旗下的讲话。

11.协助主任组织校内、外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12.协助德育主任抓好体育军训等工作,检查学生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搞好学生的身心保健和流行病预防工作。

1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协同校医做好师生卫生保健工作。

14.协助主任组织全校或年级会议,具体负责会场布置工作。

15.协助主任进行纪律检查和奖惩,并认真做好记录。16.协助德育主任做好三好生、九小之星、美德少年、优秀学生干部、模范班集体的评选工作。

17.协助德育主任做好对年级组、班主任的考评和模范年级主任、班主任的评选工作。

18.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主任和有关部门反映。

19.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德育工作

一、家访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调动家长积极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制定每学期家访计划。

二、对受到奖励、处罚或其它有突出变化的学生,要安排临时必要的家访,新生班要进行全面家访。

三、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确定每次家访具体目标,做好家访的访充分准备。

四、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政策,报告学校教育计划,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介绍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用教育学、心理学或其它科学知识影响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班主任要诚恳、热情地抱着对学生负责、教育学生的态度,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讲究科学方法,避免争执或告状式家访,调动家长积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

六、指导家长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

七、家访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形象,仪表端正,举止文明,不索要财物、收受礼品。

二、班会制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创一流教育管理水平,特制定班会制度。

1.班会课是班主任实施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形式,班主任 要 提高对班会课的认识,上好班会课。

2.每学期要有班会的总体计划和总结,每次班会要认真准备、实施,有教案、有记录。

3.每周一第七节课为学校统一班会时间。

4.配合当前形式、任务根据学校统一教育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针对班级学生中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

5.主题班会,要主题鲜明,有针对性,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严密的序列、步骤,有计划性,避免随意性。

6.班会课要形式多样,新颖活泼,适合学生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觉意识。

7.班会课的质量作为学校评估班主任工作的依据之一。

三、升降国旗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都应尊重和爱护。为维护国旗的尊严,增强全体师生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国旗法制定本制度。

一、升旗仪式在每周星期一上操时间举行(寒暑假除外,遇有恶劣天气可不举行)。

二、举行升旗仪式时,参加仪式的师生,整齐列队,面向国旗,肃立致敬。

三、升旗仪式程序是:

1.出旗:旗手持旗,护旗手在旗手两侧,齐步从侧面走向旗杆,在场师生立正。

2.升旗:升旗时应使国旗在国歌中徐徐升至杆顶,在场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3.唱国歌:由各班宣传委员或文艺委员指挥,齐唱国歌。4.国旗下讲话:由校长、教师作简单、短小而有教育意义的讲话或由学生代表诵读誓词。

四、每日傍晚,由旗手和护旗手将国旗徐徐降下,不得使国旗落地。

五、升旗不举行仪式时,凡经过现场的师生员工都应面对国旗自觉肃立。

六、旗手、护旗手要由各班选出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轮流担任,并经过严格训练后方可执行升降旗任务。执行任务时,旗手、护旗手要庄重整洁。

七、国旗降下后要有专人保管,不准损坏、玷污,国旗更不能丢失。

第四章

学生管理 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修订)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8.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9.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10.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3.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14.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15.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7.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18.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19.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20.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第一节

学生常规要求

一、上学

1.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队干部戴好职别标志。2.上学前检查书包,带齐当天的课本和学习用品。3.背上书包离家上学,要跟家里人说。

4.不在上学路上逗留,遇见亲友、长辈主动打招呼。5.按时到校,有事、有病要向班主任请假。

6.值日生到校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

7.进校后不得随便离开学校,有事外出学校必须得到老师允许。8.早上进校,遇见老师问“老师早”,中午进校遇见问“老师好”,下午放学遇见老师问“老师再见”。

9.按时上学,不迟到,也不早退。

10.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在校门止步,放学接孩子到校门外指定路口。

二、上课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书本、文具盒一律放在课桌左上方。

2.上课铃响,立即迅速进入教室等候教师上课,迟到者经教师问明原因,同意后方可入座。

3.教师进教室,值日班长喊“起立”,师生互相问好,待老师回礼后,学生即可坐下。

4.上课精神饱满,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写字姿势准确,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未经老师同意不得离开座位和教室。

5.要发言先举手,不要用肘撞课桌,发言时身体直立端正,讲普通话,声音响亮,姿态自然。发言完毕,待教师示意坐下后方可坐下。

6.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到按时完成,不拖拉,不乱作,不潦草,不粗心,不抄袭,卷面整洁,行款格式符合规范要求。7.上课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说话、吵吵闹闹、离开座位,不得做与课业无关的事。

8.不懂不装懂,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评论意见。9.老师宣布下课时,班长呼“起立”,待老师离开教室或教师允许后,方能出入。

三、课间操

1.课间操时,各班在走廊安静列队,按规定路线行走,行走中静悄悄地不推不拉,不哼不谈,保持队伍整齐,安静地行进到操场。

2.遵守课间操秩序,进场和退场要精神饱满,脚步合拍,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

3.举行升旗仪式时,态度严肃、立正、行队礼、双目注视国旗。

4.课间休息,只限在教室、班级走廊远眺绿色植物,不能高声喧哗,不怪声呼叫,不调皮打闹。

四、眼保健操

1.眼保健操乐声响起,学生停止其他一切活动,安静做好做操准备。

2.做操时心神集中,穴位、动作准确。

3.任何学生不得借口不做眼保健操。

4.严禁做操时讲话、看书、做作业或发资料。

五、课间 1.课间服从值日教师和值日生指导,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课间放松活动。

2.课间注意休息,同学之间友好团结,自觉运用礼貌语言,以礼待人。不打架、不骂人、不随便走出校门。

3.不随便进入教师办公室和别班教室。若要进入办公室,先报告,经同意后,方可进入。

4.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丢果皮、纸屑、杂物,剩余食物,要倒在指定的地方。纸屑果壳入篓,不乱涂墙壁、地面和黑板,不乱吃零食,不喝生水,不把杂物丢在大便或小便池里,防止堵塞。节约用水,随手关好水龙头。

5.保护绿化,不攀折树木,不采摘花果,损坏公物要赔偿。

6.课后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7.不给同学起外号,不说粗话、脏话、不追逐打闹,不猛力推拉,不做坏事。

六、就餐

遵守就餐纪律,按顺序排队买饭菜,不得拥挤、哄闹,不得夹塞,不得替别人打饭,不准擅自进入食堂操作间,爱护餐厅公物。

节约粮食和用水。保持食堂的清洁,吃剩的饭菜要倒入缸内,不得将吃剩饭菜倒在桌上、地上、窗外或水池内。必须在餐厅就餐,不得在院落、宿舍、教室等处用餐。讲究文明礼貌,尊重工人劳动,不得围攻、辱骂工作人员,台有违犯给予纪律处分。

七、集会

1.按时集队,集队进会场,队伍要整齐,行进要安静;按指定地点坐好。

2.遵守会场纪律,不迟到早退,不交头接耳,不看书阅报,不做小动作,专心听讲。

3.对重要报告,要认真做笔记。4.会议期间因故离开会场时,要请假。5.散会时,有纪律依次离场,不得争先恐后。

八、课外活动

1.积极参加文娱、体育和科技活动,体育委员组织学生在本班教室走廊安静排队,有秩序地轻声漫步,按时将队伍带到指定地点,并在辅导老师指导下有秩序地活动。

2.课外活动时间要活动,不得在教室里写作业,或做其它的事。

3.活动时间要自觉遵守纪律,不得妨碍别人或别班的活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4.参加各项比赛活动,要服从裁判员、评判员的决定,发扬风格,增进友谊。

九、放学

1.放学要按时回家,不在学校和放学路上玩耍逗留。2.值日生要做好值日工作,打扫环境(课室、包干区等)整理清洁工具,关好电灯、关好门窗。

3.放学因事不能按时回家,要给父母打电话告知。4.到家后要有礼貌,向父母问好。

5.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6.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做有益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注意安全。

十、晚上

1.认真复习功课,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2.认真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初步弄清课文内容和有疑惑的地方,做好预习笔记。

3.听从家长和长辈的教育,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4.主动向家长汇报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5.每天晚上保证有十小时睡眠时间。

十一、学生课余生活的常规要求

1.要养成课间休息的良好习惯,不做危险的举动。2.要充分利用课间休息,不在课间看书、做作业。3.要进行适量的轻松愉快活动,不搞得满头大汗,影响上好下节课。

4.要遵守秩序,课间不要大声喧闹,奔跑,追逐;不妨碍他人休息。5.要遵守学校各项纪律和规定,不打人、骂人,不串班、出校门等。

6.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要在开始上课后再做课前准备。

7.要打开教室门窗,流通空气,不在教室内活动,搞得尘土飞扬。

8.要保持室内外整洁,不乱抛瓜皮、果皮、纸屑等杂物。9.要使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不讲土话、粗话、脏话。10.要让老师好好休息与工作,不随便进入办公室。

十二、学生集队与集会的常规要求

1.凡参加集体活动,均须整队进行,保持队伍整齐安静。队伍行进应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做到“三不”,不讲话,不拥挤,不吃零食。

2.做广播操应整队进场,按节拍行进,队伍保持整齐划一,动作坚持到位,整齐有力。

3.集会做到:按时整队入场,按指定座位入座;开会时专心听讲,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不吃零食,不随便离开座位;会议结束,不拥挤,不翻越凳子,按次序退场。

十三、关于爱护公物的常规要求 1.加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日常教育。2.出借学校一切物品均须履行出借手续,不得随便拿用,更不得私自拿出学校。

3.课桌凳固定使用,安放整齐,不得触碰墙壁,如发现人为损坏应及时教育,并予以赔偿。

4.课桌凳、墙壁、讲台须经常保持整洁,完好无损,不得用刀刻画“分界线”,不得在墙壁上留下任何痕迹,尤其是写字课更应注意,一经发现影印,须立即擦去。

5.教师在上课时切忌有用揩刷指字,棒拍打讲台、黑板,防止留下痕迹。

6.报章杂志、课外读物、参考资料,原则上在阅览室阅读,如要借走,须履行出借手续,逾期不归或损坏遗失,应予以赔偿。

7.体育用品、图书资料、电教设施、音乐器材、教室门窗等都应爱护,不要随便拨弄,当心损坏。

8.人人动手绿化校园,每个花坛花圃包到办公室,包到班级,经常中耕除草,清除垃圾、杂物。

9.人人爱护花木,做到不攀折、不践踏、除管理外不进绿化区,如有损坏,除严加教育外,还须赔偿。

10.凡损坏公物者(包括电教器材、门窗、音体美设施、台凳、书籍、花木等)都应向总务处书面说明情况,故意损坏者还须写出检查,然后履行赔偿或罚款手续。

十四、学生值周制度

值周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而且值周班的学生还了解、领会了学校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和要求。在值周过程中,不仅要协助学校一些部门做一些管理工作,而且要在管理工作中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目的。四、五、六年级各班轮流值周,值周班级既要参加学校劳动又要进行综合检查,具体规定如下: 值周要求:

1.礼貌待人,以身作则。

2.轮到值日,早上、中午提前到校,课余走出教室,巡视校园。

3.主动站好指定岗位,督促检查规定地段的环境卫生,维持课余生活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向值日组长和值日老师汇报。

4.检查公平,记载齐全,按时公布,正确无误。5.值日结束,办好移接手续。

一、校门值勤(2人,设组长1人)

1.担任礼仪的同学必须穿校服、戴红领巾,仪表端正、服装整洁,同时佩带值周标志。

2.坚守岗位,不随便离岗,上下岗准时。3.每天站岗时间: 早晨:7:40—8:10

下午:14:10—14:30(春季)

14:30—14:55(夏季)

4.检查进出学校同学仪表仪容,要求穿校服、戴红领巾,不带挂件,背学生书包,佩带胸卡。负责检查迟到的同学,无卡进出的同学及其他违纪现象,做好记录并报告给德育处少队辅导员。

5.做好礼仪规范示范,见到老师要立正问好,接待来宾有礼貌,做到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6.值日班长负责每天反馈检查结果。

7.每周五下午值周班长将值周检查记录表上交德育处。值周标志等收齐整理好每周五下午交回德育处。

8.少先队队干部轮流值周,负责检查、督促值周班工作和检查反馈情况,处理学校突发事件,负责中午学校各活动点秩序。

二、卫生检查组10人(设1组长卫生委员、副班长必须参加。)

1.环境区检查4人,教学楼内、教室6人;

早上7:50分组督促各班及时打扫卫生。①早预备前7:50起分组检查各班教室、环境区。②课间及中午不定时检查各班保洁情况1—2次。③放学后检查各班教室和环境区的卫生。

大课间及中午查各教室保洁及校园保洁管理

2.升旗、广播操期间检查教室关灯情况及教室内有否滞留的同学并记录。

3.卫生大扫除日于下午4:50(春季),5:20(夏季)到德育处集合检查全校卫生打扫情况。

三、校园环境管理(各楼层安全监督员9人,设1组长,校园巡查员4人)

1.对校园安全、学生活动进行巡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安全监督员分两组进行)。

2.在放学、大课间出操、升旗时每个楼层3人,佩戴标志,负责维持上下楼梯秩序,制止打闹、大嚷大叫、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

四、升旗、出操、眼保健操检查(8人,设组长1人)

1.升旗仪式检查各班人数、唱国歌情况、穿校服、佩戴红领巾情况及升旗纪律。

2.第一节下课分组检查各班做眼保健操情况。(人数,纪律等)

3.出操时检查各班出操纪律、人数、状态、着装。

五、文明用餐、文明午休组(4人,设组长1人,由班级日托生承担)

1.中午11:40到餐厅检查同学们文明就餐情况(排队、不乱扔、乱倒生剩菜、剩饭情况)

2.中午12:15检查学生午休情况,分三组进入公寓楼、教室进行检查。

六、行为规范

1.严厉制止乱扔垃圾现象。值周学生重点督查在校门外买零食的学生,垃圾甬道口、东西楼梯中间楼梯卫生。

2.制止说脏话打闹现象。

3.制止同学间因小的纠纷而造成的打架行为,如有不服从管理的向政务工作人员反映并做及时处理。

七、对值周班、值周班同学考核

1.值周班一周总分为100分。班主任、班干部负责对值周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优、良、合格、差。将情况记录在班级手册上,供班主任期末综合评定使用。

2.德育处指导、监督值周班的工作。德育主任进行各方面的考核。

3.值周班班长每周五下午报送本周的检查汇总表。

4.值周工作结束后,班主任要协助班长对值周工作进行总结,对在值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应及时反馈到德育处,德育处将在班级评比总结中给予表扬。

5.对在值周工作中出现的脱岗、串岗、不负责任者,德育处将取消其评优资格,并在班级量化评比中扣5--10分。

6.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的文明监督队对值周班的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7.每个年级值周工作结束后,将评出优秀值周班级两名,给予通报表扬及适当奖励。

十五、学生请假制度

1.学生应自觉按学校规定时间到校学习或参加活动,不迟到,不早退。

2.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到校,必须凭医生或家长证明向班主任请假,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请假者,须事后办理补假手续,无正当理由的作旷课论处。

3.学生请假两天以内,由班主任批准;两天以上七天以内由教导处批准;七天以上,由校长批准。一学期内病事假累计不得超过上课总时数的三分之一,超过者,应办理休学手续。

4.学生请假期满后,须及时办理销假手续,如需继续请假,应办理续假手续。

十六、学生防近防病措施

1.坚持每天两次做好眼保健操,提高眼保健操质量,每学期进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

2.做好学生视力普查,每学期期初、期末各一次,发现近视新发病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每两周调换学生课桌椅一次,以防止斜视。4.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要(看书时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写字时手指离笔尖一寸)三不要(不要在强光、弱光下看书,不躺着看书,不在车上看书)5.各任科教师都要做到按时下课不拖堂,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连续用眼时间。

6.搞好教室采光、课桌椅配备要符合保护视力要求。7.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向学生宣传卫生知识,举办卫生知识专题讲座。

8.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早晚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乱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

9.发现传染病,立即采取消毒、隔离、治疗措施,必要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并做好调查、登记工作。

10.配合医院做好预防、接种、体检工作。

十七、遵守交通规则常规要求

一、学会走路、遵守行人规范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右边行走。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车行道,须注意来往车辆,不准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3.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的护栏。4.不准在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5.不准在路上肩平肩平行行进。

二、骑自行车须遵守行车规范 1.转弯前必须减速慢行,向后观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

2.超越前车,须在被超车的左侧超车,不准妨碍被超车的行驶。

3.不准双手离把,不准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行驶。4.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5.不准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三、乘车时须遵守乘车规范

1.乘坐公共汽车等须按指定地点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依次或排队上车。

2.不准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3.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4.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坐在车厢栏板上。

十八、体育锻炼制度

1.统一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赛,都得积极参加。

2.严格执行体育课常规,打预备铃,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打上课铃后,向体育老师报告人数,下课时全班集合整队清查人数,由体育老师小结、宣布下课。

3.上体育课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时,全体学生必须做到快、静、齐、一切行动听指挥。4.爱护体育器具,借用器材要严格履行借还手续,遗失或人为损坏器材者要照价赔偿。

5.参加体育锻炼时,既要刻苦,也要适量;既要勇敢顽强,也要小心谨慎,保证措施要坚决落实,不做危险动作,严防体育事故发生。

十九、卫生制度

1.教室、卫生区坚持每天清扫,每天放学后由值日师生进行检查评分,做到地面无脏物,沟渠无污水、桌面无灰尘,室内无杂物。

2.讲究公共卫生,保持环境整洁。不乱丢果皮纸屑,不倒垃圾脏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门窗及其它设施上乱刻乱画。

3.教室坚持开窗通风,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4.开展经常性的防病防疫工作。

5.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

6.讲究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吸烟,不喝酒;饭后半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不用他人的碗、筷、茶杯和毛巾。

7.注意保护眼睛,坚持用眼卫生,做到看书、写字脊椎不弯曲;不躺着看书;不在强烈的阳光下或光线暗淡的地方学习;不在行驶的车船上或在行走时看书,用眼时间不宜过长,要坚持做眼保健操;看书时眼睛与书本要保持30分左右的距离;要定期检查视力,要及时矫治眼病。

8.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按时作息,作到劳逸结合。

二十、保护公物规定

1.保护学校的建筑设施、教学生活用品、文娱体育器材、劳动工具、花草树木,发现破坏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学校。

2.爱护教室、桌椅,人人有责,损坏或遗失要照价赔偿。

3.损坏公物的赔偿办法如下: ⑴不慎损坏,主动承认者,酌情或照价赔偿;⑵故意损坏者除照价赔偿外,学校将根据情况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章

小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安全须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尽快把我校办成秩序井然,质量一流的高品位学校,特拟订下列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学生出操、集会管理制度

1.集合铃声响后,学生应立即在教室外排成路纵队,在教师带领下按指定楼道上、下楼。2.同层学生一起下楼,做到安静、整齐,勿前推后挤。走到操扬后,按指定地点站立,由班长或体育委员整好队。

3.全体学生做操时必须按口令,动作规范准备。做操完毕,各班应按队列顺序回教室(上楼走法同下楼)。

4.若集会,在广播操队形的基础上,向前向中间靠拢。散会时,按队列顺序依次出场,不得拥挤。

5.值日、值周教师在出操、集会过程中应监督、巡查,班主任应跟随本班学生队伍上下楼梯,对学生加强管理和服务。

二、学生上学、放学管理制度

1.每天早上值周教师必须提前30分到校,和监督岗的学生一起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并且负责检查学生佩戴校牌,红领巾等情况。

2.中午、下午放学铃响后,学生在任课教师带领下排队下楼(同上)并由教师送出校门。

三、学生课间活动管理制度

1.抓紧做好课前一切准备,自觉维护课间秩序,不讲粗话,不玩教具,不打牌下棋,不在教室内外追逐,特别是拐弯处不急跑。

2.课间十分钟全体学生(中午时间日托生)一律不准出校门,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严禁剧烈运动,不做危险性游戏,违者轻则班主任批评教育,重则全校通报批评。3.值日教师和监督岗学生应各尽其职,经常巡查,坚决杜绝攀爬走廊护墙,沿楼梯栏杆下滑等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四、室外活动课管理制度

1.上体育课大多是全身性运动,活动量大,还要运用很多体育器械,因此,课前老师必须检查学生的穿戴,要求学生穿运动鞋,不带小刀、钩针等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物品。

2.体育老师必须按教材内容,认真备课,准备器材,备课中考虑到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开始部分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活动时,根据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安全保护方法,如进行跳高训练,器械下面必须备好海绵垫子;进行投掷训练时,要求学生必须按老师的口令行动,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对于难度较大的动作,必须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结束部分要做整理运动,整队、点名,确保安全。

3.课外活动课,班主任应带领学生到指定地点,根据学校安排有秩序地组织活动,并来回巡视,及时制止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和动作。

学生偶发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安全压倒一切”已成各界仁人的共识。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本着“杜绝事故的发生,消减伤害程度”的安全工作准则,现特制定我校《学生偶发事故应急处理办法》,请全校各位教职员工在处理学生安全偶发事故时,严格照办。1.现场处理。推行“首问责任制”,“首问”人要担当第一责任人,果断地处理现场,要针对不同的现场作不同的处理,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情境而宜,减少损失,缩小事态,同时先处理后汇报或边处理边汇报。

2.及时汇报。学生在校内发生了偶发事故,“首问”人要及时向学校有关老师(班主任)、领导汇报,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帮助、配合、支持教师出点子、想办法,尽快找到解决偶发事故的途径和方法。

3.即送医院、联系家长。学生偶发事故发生后,切不要麻痹大意,就是表面出点血,有点肿块,也要想到有否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处理的必要,如送医院要尽快与家长取得联系,要考虑送好的医院,不要送私人诊所。电话或派人告诉当事人家长时,要注意内容的表述(不要讲得太重),注意语调的温和(不要讲得太急),其原则是不要给这位家长有很多的焦虑感。

4.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内发生偶发事故时,要冷静,不要慌张;要原则,又要灵活。班主任、“首问”人要共同做好对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这一环节的工作,要真实地填好《安全事故汇报表》,便于掌握情况,分析因果,明辨是非,以利于协调解决。

5.协调解决。解决问题前,班主任要作必要的家庭访问,做好思想工作,解决问题时,一般由班主任前头组织,要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分析事故起因,分清事故责任,使事故当事人几方都愿意接受。

我们要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及时、即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防患于未然。发生了事故,我们要按以上办法去处理,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随机应变;既要理直气壮,又要做好工作。

小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一、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

1.新生入学后,及时建立特殊学生体质档案。2.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做好师生保健工作。

3.做好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疾病防治的调查研究和资料统计积累工作。

4.重视做好教学卫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做好防近、防病的宣传工作,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卫生讲座。定期地进行一些常见病、传染病和一般的卫生小常识的介绍,定期检查学生视力,切实采取措施控制近视眼发病率。

6.实行卫生检查评比,督促师生做好经常性的卫生清扫工作。

二、重视教学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一)对教师要求 1.向学生和家长经常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

2.随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

3.板书要字体端正清楚,大小适中。4.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上课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下课后动员学生走出教室。6.不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二)对学生要求

1.注意看书、写字姿势,做到眼睛离书一尺,胸离课桌一拳,握笔时手指距离笔 尖一寸。

2.按时做眼保健操,做到认真做、穴位准。

3.课间十分钟不看书报,不写字,自觉走出教室,休息或远眺。

4.用眼时间不能过长,一般用眼40分钟要休息一次。5.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方和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在卧床、乘车、走路时看书看报。

6.早睡早起,注意休息,每天保证十小时睡眠时间 7.发现近视,要积极矫治。

三、加强个人卫生 1.全体师生必须做到人人讲卫生,人人搞卫生,人人管卫生,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

2.个人卫生要做到定时作息,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服、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

3.不喝生水,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吸烟,不用公共茶杯,不乱扔果皮纸,不随地吐痰。

4.认真做好广播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广播操和课外活动的出勤情况、锻炼质量,由班主任协助检查、记载,体育组负责抽查,政教处负责统计汇总。

5.对生病学生,体育教师要安排他们进行适当的医疗保健活动,促使他们早日恢复康复。

学生外出活动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外出活动前的申报制度,活动组织部门事先向校领导和主管部门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2.活动组织部门负责对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进行事前安全教育,增强师生遵纪守法和安全防范意识。

3.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组织者必须做好活动前的踩点工作,制定安全措施,应急预案。

4.活动租用车辆,必须租用公交公司或旅游公司的车辆,车上必须配备教师或家长志愿者,严禁超载。5.任何部门、科室一律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盈利性、商业性庆典活动。

6.学校内组织大型活动,要做好场地的规划工作,安排好疏通、疏散通道,并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做到活动有序运行。

7.学生外出活动,如遇突发情况,现场负责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同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控制事态的扩展。

学生奖惩管理制度

一、学生奖励范围:

1.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显著者。

2.模范遵守校规校纪敢于向不良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者。

3.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在师生中或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者。

4.积极参加各次公益活动者。5.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成绩优良者。

6.有其他先进事迹者。

二、奖励方法: 1.口头表扬。

2.通报表彰。3.颁发奖品。4.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并报请上级机关给予嘉奖。5.学生受奖励情况一律填入学生学籍档案,并通知学生家长。

三、学生处罚条例

违反校纪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必要处分。

1.批评教育:

(1)发现学生不尊重师长,不遵守校规校纪都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

(2)对因有较明显的违纪而对学生进行的批评教育,班主任应逐一记录在班级日志和学生素质情况汇报单上,并记录学生改正情况。

2.警告。

(1)批评教育一学期累记超过10次以上仍无效者。(2)严重违记,打架斗殴,有小偷小摸及其他不良行为经教育帮助仍毫无悔改者。

(3)严重损坏公物隐瞒不报者。

警告由班主任上报材料报教导处确认,备案并口头通知学生家长,记入本人学籍表。

3.记过。

(1)经警告后仍无效果者。

(2)不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者。记过以书面形式进行,由班主任上报材料,教导处主任确认批准,全体师生大会宣布,并书面通知学生家长。

4.行政处分撤销。

受处分学生如有明显进步,错误确实改正,可予以减轻或撤销处分。撤销处分必须填写“申请撤销处分登记表”,履行书面申报审批手续,并予以公布。撤销处分的审批权限,哪一级给予的处分,仍在哪一级申请,由其考察,组织评议,审批撤销、予以公布上报备案。

第六章

班级管理

一、班级量化实施细则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我校“从严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原班主任量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现公布如下:

第一部分 班级工作

第一项:班、队会

按要求开好班、队会,班、队会时间不得挪做它用,违反者每次扣10分。

第二项:文明礼仪

1.有下列行为的每人次扣1分

(1)在校园内高声喧哗、起哄、讲脏话。

(2)不按要求着装,辱骂师长,欺负同学,打架滋事。

(3)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4)故意破坏公物、公共设施的。

(5)打饭、打水插队的。

2.出现下列情况每人次扣1分

(1)学生不穿校服、不戴红领巾及其他违纪时拒绝报告谎报姓名班级的。

(2)在教学楼内吃零食,乱写、乱画、乱张贴破坏环境卫生的。

3.教室常明灯、乱动教学设备,每班次扣5分

第三项:板报

每月出一期,每少一期扣5 分

第二部分

学习纪律

第四项:上课纪律

学生课堂有任何违纪现象,如发现一人次扣5分。

第三部分 公共秩序

第五项:午休纪律

1.午休时仍在大声吵闹、唱歌、起哄或尖声怪叫的,每人次扣5分,集体的扣10——30分;虽非大声吵闹,但仍影响他人休息的学习的,每人次扣3分。

2.午休时间在宿舍做其它事情的,影响他人休息学习的每人次扣3分。

3.除请假外,午休时间不在宿舍休息而在教室逗留的每人次10分。

第六项:集合评分标准

1.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行动迅速、队伍整齐。

2.开会时保持安静。

3.不无故离开会场。

4.不在开会时吃东西,扔垃圾。

凡违反以上要求,每项每人次扣3分,集体的每项扣5——20分

第七项:进出校门

根据学校规定,学生无假条离校或进出校门无胸卡的,冒签姓名蒙骗门卫或值班人员进出校门的。

违反以上要求,每发现一人次扣3分。

第四部分 出操

第八项:凡出操要求集合迅速,动作到位,每缺一人扣2分,迟到的每人次扣1分(病事假学生除外),不迅速不及时的扣5分,队伍较乱的扣5——10分,口号不响亮的扣5分。遇恶劣天气出操铃即为上课铃,按上课对待。

第五部分 清洁卫生

第十一项:教室

1.天花板、墙壁、门窗无蜘蛛网、灰尘、无乱写乱画现象。

2.下课后黑板要擦干净,地面等无粉尘。

3.讲台保持干净,不准放杂物。

4.教室地面、窗台干净,无痰迹、污渍玻璃干净。

5.桌椅摆放整齐,桌面书籍有序,窗台上不准放杂物,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每一项不合格扣2分。

第十二项:环境区

1.地面干净,无任何废弃物及垃圾。

2.无杂草

每一项不合格扣3分。

第六部分:其他奖惩

第十四项:奖分范围

(1)好人好事,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奖2——10分

(2)保质保量完成学校任务,奖3——5分

(3)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取得名次的奖量化3——20分

(4)其它名次的酌情奖3——10分

(5)获文明餐桌的奖2分

第十五项:扣分范围

(1)受学校警告以上处分的扣10——50分。

(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分别扣10、20、30、分)

(2)违反学校其他各种纪律或规定的,酌情扣分,同一错误累犯的加倍扣分。

第七部分 班主任量化标准

下载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对小学中文教育的帮助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日记_Flex中文帮助总结

    总结:布局结构框架  设计表现界面  添加行为、链接数据个人认为:通常使用CSS来控制将是最棒的结论:数据绑定具有及时性。 ===================================== ==========......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网络化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帮助

    浅谈网络化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帮助 何晓芸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科技的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紧随着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我们的教......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五篇材料)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

    “大学”DIY 教育2.0时代

    转载者注:现在的学生真是太幸福啦! “大学”DIY 教育2.0时代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实习生 李顺 2010-07-22 00:10:18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c......

    小学音乐经典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如何上好第一节音乐课 音乐科组黄裕迪 很高兴来到龙外的大家庭,这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我来说是一个大的舞台也是一个挑战,刚进校时我向老教师和前辈们请教过,他们......

    小学音乐《对鲜花》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本课歌曲《对鲜花》的情绪很活泼,又包含了自然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去体验歌中的情趣,共同去创造和表现歌曲的内容,挖掘学生对歌曲内容及......

    小学音乐教案《对鲜花》

    小学音乐教案《对鲜花》 教学内容: 歌曲:《对鲜花》 教材分析: 歌曲《对鲜花》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首汉族儿童歌曲,既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又充满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互联网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帮助

    互联网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帮助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技术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领域,也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手机、电视、互联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