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和鄂教科函〔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利用3年时间 ,初步建立“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应用广泛、效益显著”的城乡教育信息化体系,探索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试点选题: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
三、工作内容(一)宽带网络校校通
1、规范推进校园网建设.乡镇以上学校全部接入光纤,所有小学接入宽带,边远教学点能够接收远程教学资源,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校园网达标建设,乡镇以上学校全部设置主控室,配备专业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统一机柜,统一标识;网络布设到班级、备课组.校园网应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备课、校本资源等基本应用平台,提高校园网使用效益.2、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在现有市直和镇区学校实现 “班班通”的基础上,推进“班班通”向乡镇以下学校延伸.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同时通过对闲置设备的调配,使农村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有计划加强教师计算机配备,满足教师备课、研修需要.实现备课、上课、学习一机多用.3、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我市小学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二)优质资源班班通
建设校本资源库.利用薄改资源库平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网等,市直及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完成校本资源库框架设计和管理平台部署,并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含光盘资源)进行整合.从2013年起,形成常态机制,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鼓励各学校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资源库.深化培训和指导,实现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普遍应用.(三)网络学习人人通
鼓励教师和学生拥有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加快普及专职教研员、培训教师和名师骨干引领的网络研修活动,推动城乡对口支援学校教师之间开展网络教研.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建立网络工作室.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30%以上,2014年底达到50%以上.2、普及学生网络学习模式.倡导各学校利用天开班级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建立班级空间、个人空间,开展书香班级、学生博客评比,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开设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四)教育信息中心建设
1、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市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做好麻城教育政务网、教育信息网、教育科研网三个子网建设,建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三网和两平台建设,为全市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实现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教研工作网络化目标,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平台.2、以薄改资源库为依托,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麻城本地特色、支持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以“外置”与“自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既要依靠国家要建设的基础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麻城资源库中心要积极与之对接,也要我市自行收集、制作的各学科优质备课、课例、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资源,从而形成资源应用模式和自增长机制.(五)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缩小城乡差异.1.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2.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电教机构和工作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市直学校和乡镇中小学应成立电教中心,其负责人相当于处室副主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应至少配备专职电教维护人员1人,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按每增加12个班增配1人.学校应根据需要选聘若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作为电教中心或电教组兼职人员,负责应用研究指导和资源建设任务.持续开展电教专业人员能力培训,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研究,建立全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能力.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推广交互课堂、网络研修、资源应用为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举办“班班通”交互课堂观摩评比活动,逐步提高多媒体课时覆盖率.四、进度安排
1、①2013年1月,召开教育信息化座谈会,讨论试点方案,确定各学校资源建设学科、年级;②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培训;③对学校宽带接入进行调查.2、①2013年2月,开展全市薄改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培训;②各乡镇开展班班通应用培训;③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3年春季用),汇总后上传至薄改资源库平台及发至各学校
3、①2013年3月-5月,确定学校宽带接入提供商,到各中心小学、完小、高小安装宽带;②各乡镇完小、高小完成各教室网络布线,为班班通做准备;③ 各乡镇开展薄改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培训;④各有关学校进行适合我市学科资源库建设;⑤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⑥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各学校开展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4、2013年6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5、①2013年7月,签订各乡镇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合同;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3年秋季用),更新至薄改资源库.6、①2013年8月-11月,完成部分各乡镇中心小学、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建设任务;②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③各乡镇小学开展班班通应用培训、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培训.7、①2013年12月,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活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评比竞赛;②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30%以上;理工、师范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20%③市教育局对各单位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评比.8、2014年1月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4年春季用)更新薄改资源库.9、①2014年2月,三中、五中、实验高中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10、①2014年3月-5月,完成部分各乡镇中心小学、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建设任务;②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培训;③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开展我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11、2014年6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12、①2014年7月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②开展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平台使用培训
13、①2014年8月-9月,完成麻城教育政务网、麻城教育信息网、麻城教科研网升级改版任务.②启动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平台使用
14、①2014年10月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15、2014年11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竞赛、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评比
16、①2014年12月,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活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评比竞赛;②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4年底达到50%以上,各学校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修;理工、师范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注册2014年底达到40%;③对我市试点工作进行小结.五、具体措施:(一)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印发《麻城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确保试点工作落实到位.(二)加强调查分析,确保试验实效.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现状,积极探索促进我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注意实验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三)建立稳定、规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原则,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乡镇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薄改计划项目资金及市级政府财政资金配套.二是落实鄂财政发[2007]157号文件精神,在公用经费项目下设信息技术服务费科目,单独预算,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及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三是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设模式,拓宽教育信息化经费筹措渠道和项目建设空间.四是是积极争取在外麻城籍成功人士企业家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资助.(四)建立实验基地,发挥辐射功能.依托我市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立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的实验基地,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验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并进一步发挥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五)健全帮扶制度,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开展“百校联百校”、“启明星计划”、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探索城乡师资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市级的网络交流与研讨活动,推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日常交流,特别是对口帮扶校之间的经常性交流,促进交流与合作,带动整体发展.(六)建立培训制度,强化全员培训.制订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分层、分步”的原则,采用市、校两级联动的培训模式,通过网上培训、集中培训、混合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对农村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工作.六、条件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1.麻城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试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教育信息化全市综合试点组织机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景浩(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副组长:张云飞(市教育局局长)成员:由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广电局、楚天视讯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供电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2.麻城市教育局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制订《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书》,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局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局财务科负责协调市财政局对试点工作经费实施保障;局教育督导室负责对试点工作的检查督导;教科院负责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推广应用和工作指导;局教师管理科负责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其他处室根据自身的职能,分别负责相关的试点工作.3.装备站(电教馆)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教科院、电教馆、教师管理科分别从网络教学应用、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教育科研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技术和业务指导.4.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负责根据《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推进或选择试点学校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单位的试点工作.5.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确定具体工作部门和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各项组织实施工作.(二)落实经费.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麻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落实专项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给予优先支持和奖补措施.各乡镇中心学校要主动争取专项投入,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并不断提高投入比例.要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适度加大软件资源和培训投入.坚持经济、实用原则,做好设备添置和更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三)建立制度.市教育局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以制度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各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保证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四)监督检查.市教育局将加强对全市开展试点工作情况的检查督促,并把其作为对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设工作和落实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未开展工作或工作不扎实和单位予以批评和纠正.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检查督促制度.麻城市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二篇: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十堰市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2012年初经省教育厅推荐、市政府批准同意,市教育局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进行了申报。教育部于2012年11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确定十堰市为湖北省唯一的地市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内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探索”,试点为期三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提出“试点区” 要着力创新机制,明确试点目标、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措施、责任主体、预期成果。要立足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率先启动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云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2015年年底接受国家教育部的验收。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和《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科函〔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现状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125所,其中市直
25、东风分局
27、丹江口市117、郧县245、郧西县169、房县142、竹山县155、竹溪县183、张湾区
32、茅箭区
18、十堰开发区
4、武当山特区8所。“十五”期间,十堰市作为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市)两级教育城域网,开通教育门户网站。到“十一五”末,全市大部分城市中小学和全部农村初中初步建设了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乡镇中心以上中小学接入市、县两级教育城域网,初步形成“校校通”。通过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卫星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市教育技术中心搭建的城域网资源服务平台,国家、湖北省数字教育资源也可直达每所地面网络“校校通”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得到普及。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的“班班通”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240余所中小学约2200个教学班已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班班通”。市直、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建设。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在首届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十堰教育信息网荣膺“全国五十佳网站”称号。在2009、2011、2012年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中,十堰教育信息网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一的成绩被省教育厅连续三次授予“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优秀网站” 称号。到“十一五”末,辖区全部高中、初中及部分中心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从2004年起,全市初中毕业生均通过网络参加统一的信息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列为中考考核项目。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教育网络中心都分别搭建了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教育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职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全市初步实现了教育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二、教育信息化试点到十二五末的工作目标
1、与网络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战略合作,科学规划全市教育单位网络接入,实现教育网光纤线路全部覆盖到校,完成网络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工程。宽带校园网络、多用途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普及。
2、完成市直、东风分局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校园网络中心及计算机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及更新;充分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薄弱义务教育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政策,全面落实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 “班班通”工程。全市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中小学“班班通”普及率力争达到100%。
3、完成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计划,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得到推广,全体教师能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自主培训提高。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4、依托基于国家教育云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优质教学资源随时课堂应用。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协作教研”等教学活动试验得到深入开展。
5、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我市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应用得到落实。
三、各项工作推进安排
1、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工作基础:我市目前现有教学点308所(省教育厅2010数据库),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
11、郧县112、郧西县
37、房县
18、竹山县
42、竹溪县72、张湾区
8、茅箭区
6、武当山特区2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市原有585个教学点(2005年)配备过简单的DVD光盘播放设备和教学光盘,经多年使用设备基本已损耗。
工作任务:为30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新的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本项目按省教育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组织实施模式和渠道,各县(市区)负责具体实施。
进度安排: 2013年3月启动,年底前全部完成。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项目实施范围为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中所确定的全部教学点。设备建设所需经费估算每教学点约2万元,共计616万,基本硬件配置经费由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解决。项目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更新费用由地方财政统筹解决。
2、加快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条件下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工作基础: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从2010年开始,省教育厅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已为6个项目县(市)安排资金12000万元(省、每县各1000万),为3个项目区安排资金700万元(武当山100、张湾400、茅箭200万)用于学校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其中各县市2013年前可解决75%以上班级的“班班通”。市直学校、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 的初步建设。网络接入方面,全市目前已有562所学校接入光纤358条、接入ADSL 221条,每校互联网接入带宽在2—20兆不等。全市教育系统2012年投入网络使用费用248.9万元。当前的困难和差距:市直、东风分局中小学原有信息化设施部分已老化,东风分局中小学约600个班的“班班通”需启动资金;各县(市)还有约20-30%的村级小学“班班通”未覆盖到位,教师电子备课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比例标准较低。
工作任务:全面普及互联网光纤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宽带网络接入;完成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实现中小学所有教学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备课按任课教师城镇1:
1、乡村2:1的比例配备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努力按最大班容量学生1:1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全面推进校园网与“班班通”工程同步建设,为全方位信息化教育云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
进度安排:在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初步完成市直及张湾区、茅箭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2014年完成东风分局、十堰经济开发区学校及各县(市区)遗留的义务教育学校 “班班通”工程;2015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及更新,完成全部学校“校校通”网络带宽向光纤10兆以上接入过渡。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年需投入约600万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网络应用资金。县(市区)财政每年需制定预算,解决前期“薄改” 工程“班班通”遗留的缺口和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更新经费,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应用资金。
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建设及应用
工作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2008年以来,通过“十堰市教师行动网” 建立过类似“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学习,并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部分学校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有网络学习经历。
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在未来信息化领域中的普及,开发“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APP)。
进度安排:2013年,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订我市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方案,确定部分中小学进入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进行“教师空间、在线教学”应用试验。2014年,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平台中的应用范围。2015年,在全体师生中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应用。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人人通”平台开发及应用推广资金10万。县(市区)财政每年需投入一定的应用推广资金(教师每年人均按100元预算)。
4、推进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试验
工作基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湖北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卫星下传的教学资源可通过城域网到达每所学校。经过近七年的应用实践,我市各级义务教育中小学对远程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已比较熟悉。
工作任务:在全市中小学中进一步落实现有基于城域网的国家、省教育厅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技能和应用水平;依托国家建设的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运用平台提供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教研四个类型的应用模式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试验;建设我市自己的教育资源库与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
进度安排:2013年结合“薄改”项目“班班通”建设应用培训,在全体中小学教师普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和“湖北教育网台”的市级网址链接、下载及应用知识;启动我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开发项目;了解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功能及使用方法,并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县(市区)各确定1-3所学校进行应用试验。2014年在全市确定半数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广。2015年在全体学校全面推广国家教育云资源的应用。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卫星教育资源网接收、发送设备升级维护及应用推广经费10万,市级教育资源库开发经费30万元。
5、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 工作基础:2005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了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在我市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教育部正在加快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实行服务。
工作任务: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积极推进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的五级应用。并积极将本级教育管理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
进度安排:2013年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育数据库的录入及应用培训,并在全市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推广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2014年完成我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级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2015年达到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应用的目标。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培训费用5万。各县(市区)财政要参照适当预算。
6、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工作基础:按新的统计,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019所,教师20866人,规模以上中小学711所(不含教学点308所)。近5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人数达14101人,约占68%;近5年来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人数达9026人,约占43.3%。
工作任务:按照“全员参加、层次分明、突出应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经费,按市属和县市区行政管辖三年内完成“12221培训工程”既:规模以上中小学每校1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每校主要学科2名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每校2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全市2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以及每校主要学科1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
进度安排: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初步信息化能力培训,3000名学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1500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包括308所教学点每校一名教师),1500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2014年完成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2015年,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 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2500名教师培训经费25万(每年人均100元)。各县(市区)财政要按辖区教师编制参照进行预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十堰市教育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2、相关职能科室要步调一致各负其责:市教育局办公室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科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规划部署;计划财务科做好信息化试点的经费预算和落实;人事科、教师管理科组织好信息化试点工作的人员调配;基础教育科、职成教科组织好中小学、中职学校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应用管理;局党办做好教育信息化与市政府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协调;教育督导办组织好各地和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工作经费落实、项目应用的督导检查。
3、市教育技术中心设立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办公室和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并做好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技术支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好信息化试点教师信息化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市教科院做好信息化试点中小学学科教师资源应用研究和管理。
4.各县(市区)教育局、东风分局和市直学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地本单位的试点工作。
5.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定具体工作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和各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
6、各地相应成立县(市区)、学校两级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交流研讨活动并组织巡回检查指导。
(二)提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部、省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试点期间的三年内每年预算专项经费,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单位要主动争取专项投入,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适度加大资源应用和培训投入。坚持经济、实用原则,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建立规章制度。
市教育局组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以制度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各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保证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严格督导检查。
市教育局将加强对全市开展试点工作情况的督导检查,并把试点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设工作和落实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各地、市直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检查督促制度,以保障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有效落实。
附:
十堰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朱华伦 十堰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 刘端文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 员:沈培军 张西庆 姚守义 陈长全 李德才 闻富安 岑红鹰 徐凤阳 马建武 潘智勇 王稼祥 胡晓钟 乔星明 郑 毅 庹明国 肖政基 何顺平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十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十堰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十堰市教育局党委办公室主任 十堰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十堰市教育局计划财务科科长 十堰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十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主任 十堰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科长 十堰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 十堰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 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十堰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 十堰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第三篇:田家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信息化环境下“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实施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试点内容:
信息化环境下“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的探索
三、试点目标:
1、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熟练教学技能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树立教师终生发展理念。
3、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快速深度融合,加速教学改革步伐,增加教育科研的成果,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高效课堂。
4、利用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提供的智能导航,帮助学生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通过信息化环境下“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学习。
5、完善学校网站建设,依托网站,实现互动探究性学习。依托专题网站,实现人与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充分交互。课堂上形成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
四、现状分析: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大洼县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路网建设7000平方米。学校共有8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9个班,小学55个班,在校学生3585人。现有在职教师272人,其中县级以上优秀、骨干教师9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93人,学历达标率100%。专任教师全部获得辽宁省计算机一级和二级培训证书。
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省级教育信息化培训、学习。目前,专任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90%的专任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75%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校有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11个,计算机400余台,生机比为9:1。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数量占班级总数的100%。各实验室、大小会议室也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互联网20MB光纤接入,教学办公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学校建设了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学校网站、智能广播系统、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学校在2010年加入辽宁省实验学校协作体后,投资100万元与之共建了同步远程互动教室,实现了两校师生,在城乡两地,同上一节课。利用这一远程交互平台,双方可以开展论坛、讲座、研讨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解决了城乡之间由于空间距离带来的交流阻碍,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现代化的交互平台。
学校有各种教学光盘超过1.2TB,有教师自制课件光盘150G,学校信息网拥有各学科教学资源超过10TB,教师在学校网站上可发布自己的 2
博客,实现与校内外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借鉴全国课改名校经验,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探索并尝试运用了“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目前,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模式,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效果显著。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有所呈现。
2、需建设和完善的方面:
完善校园网建设,互联网光纤接入,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接入传输速率不低于100M,网络到桌面传输速率1000M,网络信息点覆盖全校所有教学场所。添置服务器、交换设备、防火墙等。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师生使用,增加台式机350台,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使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1。建立校园电视台和闭路电视系统。
完善学校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每个普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除具备课件播放的功能外,还应具备电视节目接收、可播放国家及当地主要教育频道和校园教育节目、网络浏览等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室升级,增加学校电子白板的数量;增设数字实验室、录播教室、学科专用教室、科技活动教室、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需要。
设立网络平台,每个班级和教研组有自制的主页,每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账号,使教师能够在此平台上备课、教学、答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试评价;教师能够在平台提供的网站上设置探究性学习的界面,是学生能够在此界面上,探究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网上互动。
提高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3
能力。全体教师每年至少参加4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与学习。使各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网络进行集体电子备课、教研,能够熟练的单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五、实施计划: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落实各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工作部署会精神。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全校师生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2、加快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和学校网站建设,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管理。完善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省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三学苑”资源为教学服务。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平台,及时整理、逐步充实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建设数字实验室,建立数字图书馆,完善教师空间、班组空间、学生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师教研平台”上发表教案、课件和论文,教师在“教育博客”网站上发表文章。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网络化,提高教育效益。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建立我校电子题库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3、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强信息技 4
术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要专人负责管理,专人负责维护,确保正常使用。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将学校电脑房建成“绿色机房”。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努力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载体,成为现代学校管理、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良好平台。
4、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数字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中国教育信息网、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盘锦教育信息网等官方网站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动教室,实现与辽宁省实验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
5、构建综合素质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信息素养。建立跨地区学校合作关系。我校已加入辽宁省实验学校协作体,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省实验学校优质资源,服务于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经常派教师到省实验学校培训、学习、听课,定期请省实验学校老师来校上课、讲座,指导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互动教室,与省实验学校进行同步教学,让我校的学生与省实验学校的学生同上一节课,接受优质教育。省实验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教学研讨、专家讲座、教研活动时,我们将组织教师通过互动教室认真收看并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强化教师信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以此令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全实现电子备课,5
能够灵活自如的利用多媒体上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课,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比赛,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数字化高效课堂。借鉴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全国课改名校的经验,探索田家学校高效课堂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 “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不同程度地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在备课过程中,教研组采取信息手段,网上集体教研,由主备人将导学案发布到网校教研界面,全组参与讨论研究,进行修改之后,主备人根据研讨后的导学案,制作课件或设计学生学习的平台,在课件或学生学习的平台上体现分组,问题设计上体现分层。
课堂教学分为六步,①检测,即课前一练,通过检测旧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平台上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制作幻灯片准备在课堂上展示。②定向,指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解读学习目标。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自学,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组学,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平台上的智能导航工具展示学习目标及例题,将自主学习的问题通过幻灯、网络平台等,展示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通过网络收集的资源,利用国家数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并作展示的准备。④展示,学生对自 6
学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讨论结果以及习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展示。教师通过播放动画、音乐、影片,展示图片、实验过程、知识结构图等,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批改和点评,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⑤反馈,即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进行达标测评。利用教学平台出示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网上解答。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批改、评分。⑥总结,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总结学习收获。学生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总结,教师利用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
坚持经常开展“田家教学模式”研讨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教研组长观摩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定期进行备课、说课、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等比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大融合活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7、重点选拔培养,构建名师讲堂。在校骨干教师队伍当中,重点选拔培养,利用其具备的优秀教育教学能力,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平台,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培训,使其灵活掌握信息技术,能更有效的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为我校构建名师讲堂,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7——11月)申报、宣传阶段
制订试点申请方案,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批准后,按试点实施方案落实。在全校进行宣传、学习,使全校师生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及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7月)实施阶段
根据试点实施方案具体操作,建设信息化环境,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田家教学模式”——“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校教师实现通过多媒体操作播放电子课件,进行多媒体基本应用。
各学科教师运用电子课件或教育平台展示学习目标、研讨题、测试题和知识结构图等文字性材料。语文学科利用mp3或flash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英语学科展示与单词、对话相关图片,播放听力训练,理化生学科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辅助教学,等等。通过这一阶段实验,教师能完成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的基本应用。
2013年3、4月,侧重在“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中第一步(检测)和第二步(定向)应用信息化手段。
课前,根据教师在网络平台的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语文学科的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名言警句、文学名篇等,历史学科的历史小故事,地理学科中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等资料,理科中的科学家事迹、生活中的科学等。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
课上,教师通过平台或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013年5——7月,侧重在第四步(展示)和第六步(总结)应用信息化手段。
展示汇报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汇报。重点在班内大展示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批改和点评。结合教学内容,教师 8
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音乐或视频。例如,语文学科涉及的历史故事、文学名著、著名作家有关的影片,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操作过程,数学学科中几何图形动画,历史学科中帝王将相故事、重大历史事件的影视片,地理学科中地形地势、风景图片,等等。
每名同学要对自己在本节课上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可先在小组内总结,再由几个不同层次的同学总结,或每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总结。总结时,学生要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师也可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利用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
2013年8月——2014年1月,侧重在第三步(自学)和第五步(反馈)应用信息化手段。
自主学习时,教师利用幻灯片或教育平台展示研讨题。合作探究中,学生可借助网络资源分析问题,寻找答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随堂训练题,可用幻灯片或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利用电子白板或网络平台答题,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批改、评分。
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中全面应用信息化手段。
在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分段实施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电子白板,应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提供的教学信息资源,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探究,提高信息素养和学习成绩。
2015年2——7月,信息化环境下的“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更趋完善,为总结推广奠定基础。
通过各种教科研活动、业务培训、教学比赛,“分组分层”教学模 9
式逐步完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信息化在教学中应用更加广泛,达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三阶段(2015年8——12月)总结推广阶段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试点成果,树立典型,在全校推广。
七、预期效果:
1、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2、“田家教学模式”取得长足进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分组分层”六步教学法在全校广泛应用。
3、教师在国家、省、市优质课、课件制作等比赛中获奖人次逐年提升。
4、学校形成完整的电子备课集、多媒体课件集,有完善的电子题库、课堂教学实录录像。出版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案汇编、论文汇编和试题汇编等。
5、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立教师之间、教师和外校的互联互通,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研实效,使我校信息化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八、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信息中心、教务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
2、制度保障: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试点工作,将对教师在试点工作应用上的考核纳 10
入教师业务考核,和评先选优挂钩。
3、设施保障:加快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网建设,完善校园网站,购买教学硬件、软件资源。完善学校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进行多媒体教室升级,增加学校电子白板的数量;增设数字实验室、录播教室、学科专用教室、科技活动教室、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需要。设立网络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网上互动。
4、经费保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县教育费附加;争取上级部门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争取财政补贴等。用于信息化设备维护与更新、购买教学资源和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开销。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家学校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四篇: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
XX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XX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试点区域。为切实抓好区域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对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支柱产业,促进我县经济、科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经济工作的结合,提高企事业单位应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和产业群为主攻目标,全面提高我县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能力,为我县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投资贸易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二、试点目标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知识产权管理
工作体系建设有明显进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体系是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保障。我县是全省首批试点区域,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配置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建立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网络,形成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二)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要求,结合本区域实际,引导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专利法规定的“一奖两酬”和其他政策。
(三)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拥有量有较大的提高。通过试点,区域内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企事业单位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显著增强。试点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贸易、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较好的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五)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较大改善。企事业单位领导、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
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水平和力度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及时有效地得到制止和查处,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良好的区域知识产权法制环境有力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试点内容
(一)加强机构与制度建设。
根据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和协调全县的知识产权工作。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网络,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经济工作目标管理之中。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二)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
各单位在科技计划的制定、项目申报、评审、项目下达、合同签订、中间检查和组织验收等阶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和科研目标的准确性,优先扶持我县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的实施,促进其产业化。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
(三)建立扶持与奖励机制
扶持专利的申请,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对我县专利申请进
行资金资助。对成果完成人、职务专利权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同时鼓励将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强行政监督检查,依法保护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
(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按照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型的原则,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培训,并将知识产权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利用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工作,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五)推行知识产权工作“四落实”
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做到机构、人员、制度和经费四落实。提高企事业单位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科研人员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着力帮助企业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选择正确的创新目标和重点方向,应用知识产权手段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和高新技术企业群。
(六)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充分利用有关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以及网络等渠道,促进专利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实现产业化。
(七)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以我县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企业营销战略结合,开展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与应用,努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竟争能力。
(八)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和健全我县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和政府、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充实力量、加强培训,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手段,重点抓好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侵权和假冒的查处力度。
四、试点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为使我县的知识产权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县科技局,负责试点的日常工作,梁武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XX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宝平XX政府县长
副组长:任建斌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马晓全XX纪检委书记
陈平XX政府副县长
成员:郝秀菊宝鸡市科技局副局长
杨恩亮省知识产权局协调处处长
马天顺宝鸡市专利管理处处长
梁武全XX科技局局长
XX经贸局局长
XX乡企局局长
XX技术监督局局长
五、保障措施
(一)实行例会制度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1-2次联席会议,检查、指导、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席会议的主要议题由XX人民政府根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成员检查情况,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优惠政策
对试点区域内的单位及个人在申请专利方面,省知识产权局将从全省专利申请基金中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 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
(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功能:(1)在医疗单位内建立起以财务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单位内部医疗、药品、人事、资产、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在医院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3)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动态监管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4)按照确定的各医疗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诊疗目录,限定其诊疗范围,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5)通过药品管理系统,确定各医疗单位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限定用药范围,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使用,规范医疗单位的用药行为。(6)实现影像图像和影像报告等数字化存储、传递,并在医院之间共享。(7)实现实验室检查报告无纸化传输,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差错。
2、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卫生许可和监督执法、应急指挥、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信息等模块。对疾病监测预警、传染病报告处置、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其中新开发的系统必须与上级已统一开发的公共卫生系统软件实现链接和系统集成共享)系统功能:(1)通过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断更新,实现对全县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2)医生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治,并可避免重复检查。(3)实现对疾病的自动分类筛查、对特殊疾病及时报告、追踪。(4)实现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自动生成并归口提示,提高管理能力水平。(5)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6)动态反映公共卫生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3、新津卫生信息网
《新津卫生信息网》是卫生系统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介绍和宣传新津卫生、反映工作动态、公开卫生政务信息、公布卫生服务流程、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实现卫生电子政务等。在不断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查询窗口、网上论坛等功能。
(四)一张健康卡
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计划免疫、历次体检、保健、随访以及门诊住院治疗等一生中重大健康信息。居民办理健康卡后,可通过健康卡网上挂号,查询医疗费用、检查结果及既往就诊信息等。居民健康卡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卡对接,未来托展与银行卡的绑定,实现刷卡、缴费、结算和自动转帐等功能。
三、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间及成效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 “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阶段见成效”的方法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县卫生系统信息一体化。
(一)、第一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完成时间
1、建设内容:
(1)、确定网络通信公司,完成县信息办、县卫生局网络管理中心到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内外网络铺设。
(2)、确定软件功能需求,招标确定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并扩展功能,合作研发以医疗、药品和财务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医疗和公共卫生县级管理平台。
(3)、购置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托管到县信息办的设备和卫生局网络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4)、分步完成在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1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10家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试运行。
2、阶段成效
实现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在医疗卫生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卫生局实现对全县所有医疗单位医疗行为、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等全面监管,对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具体如下:
(1)、所有医疗单位实现对本院医疗、药品和资产财务、人事计算机管理;
(2)、通过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疫苗进货渠道,保证药品疫苗质量;
(3)、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限定用药范围,规范用药行为;
(4)、卫生局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其诊疗目录和诊疗价格,确保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记录药品流通去向,必要时跟踪药品疗效,按上级指示及时追回被查封药品;
(6)、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生成的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人事统计报表,适时了解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人员资质和变动情况;
(7)、逐步建立病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居民就诊及健康状况,为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下基础;
(8)、卫生局通过公共卫生县级平台,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儿童计划免疫、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9)、卫生局实时掌握县域内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0)、依托比较健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以慢性病、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信息化管理。
3、完成时间
2008年4月发布软件招标公告,2008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设并开始试运行,2009年3月进行验收。
(二)、第二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实施时间
1、建设内容:
(1)、在卫生局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将多屏图象处理、信号切换、网络等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形成的一个具有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信号处理与控制的系统。该系统并有应急指挥的音频、视频、监控等设备的布局和接口,能够通过远程动态监视监测现场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信号。并具视频会议功能。
(2)、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以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在县卫生局建立视频会议主会场,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设立分会场,通过网络把主会场和分会场连接起来,达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等功能,并与市卫生局、县信息办视频会议系统连接。
(3)、县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与×××级卫生管理平台和县级各相关部门连接,实现信息互通。(4)、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5)、将所有标准化村卫生站接入系统管理平台。(6)、在×××医院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电子病历系统(CPR)、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等模块。
6、在《新津卫生信息网》、社区触摸屏上开通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功能,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等。
2、阶段成效:
(1)、县卫生局及卫生单位实现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监控、远程指挥等,提高卫生行业的应急处理能力;
(2)、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3)、实现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县级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4)、医院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等,实现无纸、无胶片的数字化信息传送,并可实现全县各医疗单位之间检验、影像等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惠及人民群众。
(5)、居民使用健康卡。
(6)、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全覆盖。
3、实施时间
2009年4月-2010年12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审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督促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经费保障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投入的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投入和卫生系统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单位要将业务收入的1—3%作为信息化经费列入支出预算,由卫生局统筹安排,确保我县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保障
实施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的革新,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功能不断完善,必然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卫生局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并将卫生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县的专项目标进行管理,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四)制度保障
卫生局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密等有关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