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
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
----------------二年级下册教学经验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长铺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任务,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和业务学习,下面我想浅谈一点我的教学经验,那就是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这样就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在强调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应认识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留有广阔的空间,是最宝贵的第一教学资源,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我是这样做的:
1、让文中的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会画些什么,补充了课文的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再如:《从现在开始》一课,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不同情形,配有三幅插图。根据插图可以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的议论纷纷,可以再现袋鼠上任后大家练习跳跃的辛苦,可以分享小猴子做大王后的快乐。这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2、让文中的空白亮起来。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那在学习过程中,小鸭和小鹰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3、让故事的情节丰富起来。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泉水》一文写到:泉水流进水池,泉水流过平地,泉水流到果园,几段内容结构相同,主题一致。结尾“丁冬,丁冬„„”意味深长。我就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延伸文本的情节,练习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再如:《画风》一课,三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画出了大自然中不同形式的风。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形式的风?你也能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吗?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让课后练习活起来。课后练习,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许多具有弹性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花钟》课后有这样的泡泡“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如果只是让学生观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不同表达方法练习语言表达,把观察活动与学习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如:第二课《古诗两首》课后泡泡“我还能背诵其它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不要只让学生把任务带回去,搜集、背诵,还要开展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当然,在教科书的利用中还应该注意教科书的拓展、延伸也不能过滥。教科书的利用与开发无一不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漫无目的任意拓展将会使得语文课不伦不类。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课例:有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堆一堆的大小石子,大小不同的瓶瓶罐罐,还有足够的清水„„上课后,读过一遍课文,花去大量的时间分小组一遍一遍地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把一节语文课变成科学实验课;还有教师在讲《风娃娃》时让学生搜集有关风的知识,对于学生搜集的信息,教师没有经过筛选,任学生汇报。有的说风力、风向,有的说风的灾害风的作用,还有的说风是怎样形成的,风的分类„„;讲到《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就延伸到地震,地震的形成,地震的灾害,地壳的运动„„;讲到《雨点儿》就要唱“春雨,春雨,沙沙„„”;讲到相互关爱主题的就要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诸如此类,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这样的开发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
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
刘浩
10年前,中国网民是3370万,那时候许多人对互联网知之甚少;今天,中国网民总数达4.7亿,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让我们始料不及。
互联网真方便,这是我们的感受,可当你听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现任国务卿希拉里两次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以及看到发生在身边一件件网络热点事件时,又可能会对互联网心存畏惧。互联网来得太快,许多同志对它不适应,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深感自已是网上的弱势群体,充满无奈,敬而远之。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
无论我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互联网依然迅速地、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努力去认识这个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互联网。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全新媒体。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如同报纸、电台和电视,我们称之为第四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互联网具有鲜明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可以瞬间传遍全球;覆盖范围广,没有了国界的限制;互动性能强,所有网民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接受者,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形式多媒体,文字、图片、音视频俱全;信息巨无霸,数字化技术使互联网能承载海量信息。这些特点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全新的、属于普通网民的大众媒体。
我国互联网媒体起步于上世纪末,民营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网发展迅猛,影响遥遥领先。新闻网站起步稍晚,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国家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正迎头赶上。省内新闻网站中国江西网、江西文明网、大江网和今视网各具特色,在网络宣传、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动类社区网站是热点事件的多发地,较为知名的有天涯、凯迪、猫朴、百度贴吧等。近两年呈爆炸式发展的微博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十分突出,成为传播突发事件,形成网络热点的最重要渠道。互联网进入中国仅15年,其拥有的网民规模已大大超越了所有传统媒体,可以预测的是互联网媒体将迅速成为影响最大的主流媒体,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互联网是政府的稀缺资源。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社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资源都不是无限的,互联网也不例外,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却不是资源的垄断者。苏荣书记曾强调“互联网是政府的稀缺资源”,精辟地道出了互联网对政府的重大意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互联网对政府而言不是坏东西,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巨大的社会资源,具有高效、低碳、高科技的特点和鲜明的文化属性;二是非政府力量在互联网上占据重要位置,民营互联网企业稳居互联网媒体前几位,民营资本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等市场更具有难以撼动的优势,互联网资源对政府而言已然稀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不断完善互联网管理法规,各级政府也加大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力度,但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互联网的力量格局,互联网资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如果松懈不作为,政府将越来越被动;三是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第三,互联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互联网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互联网培养了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规模已是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活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有着与现实社会不一样的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认真分析研究网民群体,形成有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推动文明办网和文明上网,对加强社会管理有着重大意义。其次,互联网为社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条件。信息化是互联网的属性,我们要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在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上下功夫,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第三,互联网聚集了大量社情民意和民间智慧。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听取民声,了解民情,汲取民间智慧,及时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实现社会管理、群众工作社会化和科学化。
第四,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媒体是党的喉舌,按照党管媒体的传统,我们管理媒体一般都是采取红头文件的形式,只要管住了总编、台长就管住了媒体的导向。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这个管理模式,作为大众媒体,全国有4.7亿网民(江西有950万),每一个网民都有表达诉求、发布信息的权利,理论上有4.7亿位总编和台长(这个数字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面对这样规模的群体,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起作用,目前我们管理互联网媒体主要靠几部公开的法规(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但互联网技术更新太快,新的功能层出不穷,从实际效果来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者力不从心。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按照“充分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管好互联网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对互联网管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互联网管理开始驶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西方势力打着“人权”和“自由”的幌子指责我们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其实他们是别有用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放任互联网不管,美国也不例外。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不可怕,它实实在在是一个好东西。作为一项科学技术,敌对势力用它来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传播主流声音。各级政府应改变过去保守、被动的信息处置局面,树立“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观念,积极推行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互联网在信息公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受版面、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播和接收成本十分低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及时发布政策规定、民生工程等重要信息,以通俗化的“网言网语”解疑释惑;要注重运用网络多媒体功能,使信息更加丰富,传播效果更加突出,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水平。政务网站是信息发布的主阵地,新闻网站是信息传播的放大器,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了解社情民意。互动是互联网的最大特色。目前,网络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论坛、博客、微博、播客、新闻跟贴、贴吧,国内知名的互动社区网站有天涯、凯迪、猫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土豆、酷
六、百度贴吧等。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微博,新浪和腾讯微博都号称有超过一亿的注册用户,众多热点事件都发源于微博,中国社科院《2010
年中国法制蓝皮书》公布的119宗经典事件中,有78宗案例(超过六成)曾由微博传播,部分热点事件由微博首先披露,较为典型的如唐骏造假门,方舟子遇袭门,李刚门,肖传国手术专利,以及我省的宜黄拆迁事件等。
互联网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相对传统的诉求渠道(如信访、上访),这个平台十分便捷,而且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各级政府应该重视从网络倾听民声、关注民意,以使决策更科学,更符合民意,更能取得预期效果。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难以预料,如果我们从网上先一步获取情报,就能掌握处置事件的主动权,防患于未然。分析近几年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有很多事件最早在网上出现苗头,继而酝酿,直至爆发。
3、缓解社会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矛盾日益突显,利益诉求多元化、复杂化,如果处置不当将激化矛盾,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情绪长期郁积容易以极端的形式暴发,而采取适当方式释放则能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平稳度过。从现实来看,人们表达诉求、发泄情绪的渠道不多、不畅,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社会情绪的释放口、减压阀,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以匿名形式或畅所欲言,或无所顾忌地曝料,表面上这些言论大多是不良信息,一堆垃圾,但这种渲泄满足了不少人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因此,我们可以重点建设和管理好一些网络互动社区,允许网民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畅所欲言,对网民各种情绪化的言论,我们要理性、客观看待,既不能太在意,也不能太大意,充分发挥互联网“减压阀”作用,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4、有序政治参与。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标志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成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个目标,互联网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渠道,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知政府信息,并表达自已的诉求,实现网络问政。在这方面我省有不少成功的实践,如于2008年开展的“苏荣书记问计于民”活动,收到了有效建言4.2万条,其中有许多内容被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问计网”坚持每个月向社会公布涉及全省的问计主题,广泛听取民意,汲取民间智慧。江西文明网推出的民生博客聚集了全省70多名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他们通过博客与公众交流,征求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同时还对网民诉求及时处理、及时反馈,三年来,民生博客共解决了3100多件民生诉求,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民生博客因此入选全国“十大地方新政”,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称号。
三、切实加强互联网的建设
用好互联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是政府管理能力的体现。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我省与发达地区相比起步时间相近,差距也不是太大,迎头赶上是有机会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我省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把互联网建设列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我国网民总数已处在世界首位,但发展不平衡,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省的网民总数是950万,互联网普及率列全国第30位,与我省经济社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海南省是小省,但却是互联网的大省,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知名网站都在那,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远远超过一些发达省市。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抓互联网的建设,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把互联网
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有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互联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网用网。苏荣书记曾强调:“对于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不仅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同志,而且从事其他各项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它、研究它、熟悉它、运用它,善于用网民和广大群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这是领导的一种能力,是一门学问,是领导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响应苏荣书记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在繁忙的工作中多一些学习和思考,把学习互联网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项重要内容亲力亲为,以身作则。领导干部学网用网不仅能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而且对推动互联网在全省的普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互联网建设要集中力量抓重点。我省在政务网站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存在扩大化、重复化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重投入、轻管理,浪费十分严重,还损害了政府形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在思想上重视外,在互联网建设布局上要讲究科学,能抓好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站就很好了;在互联网管理上要建立机制,落实力量,提供保障,把政务网变成沟通百姓、提高效率、公众欢迎的活网。新闻网站建设是互联网建设的重要一翼,省一级应该集中资源和力量把1—2家网站做大做强,市一级只需抓好一家。新闻网站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学会经营品牌“特色店”,不搞“超市”大而全。做足特色内容,打造品牌栏目,网站才能有影响力,才能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第三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扩大,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而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却无法感受泥土与青草的甜香,无法聆听到虫吟鸟叫蛙鸣,他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孩子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化的信息,而对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倍感陌生。在课堂上,虽然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使孩子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但是终究缺少了大自然中那活生生的场面,孩子们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有位外国的教育家说得好:“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师,它的教益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位教师亲近,实在遗憾。”大自然幅员辽阔,绚丽多彩,每一处都有着生动的教育内容。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让教育返璞归真。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切身实践谈一谈我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利用大自然资源的。首先,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一年春天,我在教孩子们贺知章的诗《咏柳》时,我将孩子们带到学校体育场的几棵垂柳下,让孩子们细细观察,从柳枝到柳叶。然后,我朗诵古诗,让孩子们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碧玉”“万条”的意思,领略了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裁剪出这些嫩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真乃是春风孕育万物。
教材内容的编排是顺应时节的,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我在幼儿中班教科学《美丽的菊花》时,我除了让孩子们收集菊花图片,拿到班里办菊花展,我更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坛让孩子们去欣赏触手可及的菊花。我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很快掌握了菊花的特征。有的小朋友说:“老师,菊花的茎是直的,叶是绿色的,菊花开在茎的顶端。”有的小朋友说:“这是黄色的菊花,那是紫色的菊花。”有的小朋友说:“菊花有香味。”有的小朋友说:“菊花的花瓣真多呀!”我顺势利导“你们看菊花花瓣的形状像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小朋友说形状像针,有的说像弯弯的月亮,非常漂亮„„在这深秋里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菊花,孩子们更明白了菊花是秋天里开得时间最长的花,菊花具有不怕冷,耐风霜吹打的特点。在教学中班语言《牵牛花》时,我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儿歌内容,我寻找了各种颜色的牵牛花带到班上,让孩子们观察牵牛花的茎、叶、花的特点,还照了牵牛花爬墙、爬树、爬篱笆、躺在地上的各种照片让孩子们看,可以说儿歌的内容一目了然,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儿歌内容并熟练朗诵。秋天在教学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时,我事先安排让家长带孩子去秋游或去公园游玩,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各种植物的颜色并采摘各种秋叶带到班上进行粘贴画,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由于孩子的亲眼目睹,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当我问到“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美在哪儿呢?”孩子们争相举手,纷纷发言,滔滔不绝地描述出自己看到的美景。教师只适当点拨孩子们就感受到了散文所描写的意境美,明白了秋天那美丽的颜色——绚丽多彩。
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我在班上还设置了自然角,春天我和孩子们亲自栽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孩子们用心观察,见证植物花开花落的全过程。当春暖花开,气候回暖时,我寻来一些蚕卵和孩子们一起饲养,让孩子们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孩子们知道了蚕经过蚕卵→孵蚕→变蛹→化蛾的过程,完成生命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它要进食大量桑叶,明白了春蚕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吃的是桑叶,吐出的却是一缕缕细丝,它无私地将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人类造丝绸。
总之,孩子们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孩子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身边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浓厚的求知愿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大自然中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生息以及丰富的地理环境等,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把传统学习方法和现代的互容互补,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四篇: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作文教学不再是坐在教室里想象大海的宽广,群山的巍峨;也不再是单单去讨论一个人的事迹是否值得一写。我们可以借助视频素材去了解学生视线以外的世界,可以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现如画的美景,还可以借助范文去引导学生去写作。比如:我前几天讲了《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描写一位伟人独特的外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随后,我就上了一堂《怎样进行外貌描写》的作文课,课件中,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图片,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冲击,每一张图片还设计了优差两方面的对比描写,尤其是课件中那一篇篇文笔独特的优秀作文,给学生以全新的精神享受。如果我们自己去找这些范文,也许找不到,也许要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方便的优质资源,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学校远程教育接收站的建立,先进的教育设备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通过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这个平台,每一位老师都建立了自己的空间,并认真写好电子教案,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的保留在空间里与大家分享。)这使我校的办学条件更加完善,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我校的老师通过远程接收网站,可以听到专家讲座,可以收看名师教学,可以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和信息,通过基础教育资源网也可以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前期我们采取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运行方式。周精前老师利用业务学习分别对全镇教师进行分批、分层次培训,指导教师会使用、会下载、会接收,利用远程教育网资源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学校购买教研光盘,让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优秀课例光盘,并组织广大教师收看教育卫星播放的优秀课例,由学校骨干教师带头上远程教育示范课,带动广大教师参加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研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课前,老师们师自觉地事先备课,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合理利用,删除那些无用或多余的资源,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
“班班通”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彰显先进教学设备给课堂带来的无限魅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充分利用 “班班通”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培训,规范使用管理,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老师们都很乐意使用班班通教学,主要原因是:
一、使用班班通资源,方便了老师们的教学。
在课堂上,不管什么学科,我们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无论是相关视频还是相关资料,都方便快捷,而且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大屏幕,教室里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字体大,学生看得更清晰,动态的教学设计更代替老师干巴巴的语言描述。直观展示更有效,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很大的冲击力。而我们也利用班班通这一有效的资源,向学生展示一个有用、有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可以很有效的帮助学生有效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不是利用网络来玩游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班通的资源丰富,有的学科如美术、品德、科技等,以往上这些课,都是老师干巴巴的说教,而今通过班班通也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多彩的世界,信息知识量进一步扩大,了解的内容也更丰富,即使有些问题不是很清楚的或者学生有更多的疑问,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枯燥的问题(就以数学为例),可以利用“班班通”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发他们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示周长的两种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演示的方法进行小组测量,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因此,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架起一座由抽象到具体的桥梁。
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个端点扫成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会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课件可以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找出事物之间的来练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动态变化的自然科学,而这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在教材中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在教学中如何如何将这种动态变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再现出来呢?借助于班班通进行教学就会达到理想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课件,在教学中进行圆的分割、组合动态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过程,从而理解从圆演变为长方形的过程,知道圆和长方形之间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自“三通”安装使用以来,在我们小学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再因为地区局限而得不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我们不再局限在“粉笔+黑板”单一的上课模式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再好的资源如果准备的不充分或者没有及时备课的话,上课时会显得很被动,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张幻灯片的内容是什么。每位教师备课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是所有的班班通课件或者拓展都适合自己,要学会有选择的利用,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班班通的功能,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能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我们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上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