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杜亚群老师语文课有感
听杜亚群老师《蜗牛的奖杯》一课有感
秦都区明德小学
张红媛
自从加入中华路小学名师工作室之后,我便开始了一项享受性的工作—听课。为什么是“享受性”呢?因为,这里的语文课节节精彩,堂堂令人深思。尤其是省级教学能手杜亚群老师的那节《蜗牛的奖杯》令我受益匪浅,至今难忘。这节课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让学生兴致勃勃学语文。
杜老师上课很有激情,语言也十分幽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
(1)导课生动,激发兴趣,使学生自然质疑。本节课刚开始,老师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学生一听,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老师紧接着出示了一个金灿灿的奖杯,问大家:“看到奖杯,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勾起了学生的回忆,话匣子打开了,有人说:“得了第一名。”有人说:“我想到了胜利。”还有人说:“我想到了辉煌的时刻!”杜老师顺势引导:“有一只小动物它就得到了一只奖杯,是飞行冠军的奖杯。”然后出示蜗牛图,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蜗牛。由此,学生自然而然会质疑到“蜗牛怎么会得到奖杯呢?”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导课即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引起了学生的质疑,过渡自然,水到渠成。(2)语言幽默,点评巧妙,使学生兴趣盎然。杜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蜗牛得意洋洋。”时,先让学生读好关键词“得意洋洋”,再让学生感情朗读句子,最后再带感情、带动作读好句子。层层深入,学生越读越有滋味。而这时,又一学生站起来读,读到“得意洋洋”处,断断续续。此时,老师没有批评,而是笑着点评:“你看,这只蜗牛多得意呀!激动得都结巴了!”巧妙的点评博得学生们一片欢笑,笑的同时,感受到了蜗牛得意之甚。在学到蜗牛得到奖杯之后那段时,老师精彩而诙谐的小结更令人拍案叫绝:“你看,蜗牛白天没时间练飞行,晚上还得防贼,天天黑眼圈,最后还与奖杯粘着一起。想当年,小伙子是这样的(指图片),现如今,小伙子成这般模样,是谁把它害了?”教师幽默的语言引起了学生又一阵欢笑。此时,连原本寡言少语的孩子也被调动得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是爱炫耀把它害了。”课文的主旨在学生的自
然表达中突现了出来。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着,思考着,表达着,享受着语文的乐趣。
二、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
这节课,杜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交给孩子朗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老师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给孩子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恰当的读书指导,让学生读得实在,读得精彩。本节课,老师采用了默读、齐读、单个读、比赛读、男女生读、带动作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做到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指导朗读时,老师采用自评、互评、猜测人物心理、带动作、创设情境、巧妙点评等多种手段去指导,不以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朗读,而是倡导学生自然地读出自己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2)语言训练到位,体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杜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拓展:“猜猜还有哪些参赛选手?”由此回答,学生弄清了带翅膀的昆虫有哪些,还感受到了当时强强联手激烈的比赛场面,自然能读好这段了。在学到蜗牛炫耀奖杯那段时,老师也引导学生想象:“蜗牛还会到哪里给谁炫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不但使他们体会到了蜗牛真是得意洋洋,目空一切,而且,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可谓一举两得。在学到“遥遥领先”这个词时,杜老师让学生用这个词说说本班去年的运动会,学生们说得都很恰当。这一造句,做好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让学生触类旁通,扎扎实实的学语文,用语文。
三、让学生灵动地学语文,使课堂生成比预设更美。
杜老师在让学生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先在黑板上贴出了参加飞行比赛的其它小昆虫,在对岸画好了终点,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贴蜗牛图片,贴出与昆虫们的距离来感受蜗牛甩下其它动物之远,从而感受“遥遥领先”的意思。而就在此时,老师发现自己的蜗牛图片方向做反了。这时,老师没有另做,也没有让学生以画代贴,而是抓住时机,幽默自嘲:“哎呀,我怎么老糊涂了,做反了,晕了,不行了,你们来想想办法吧?”此时,学生灵机一动,要求老师只一笔改变了终点的位置,原来的终点变成了起点,起点变成了终点,蜗牛图片的方向就正了。这一课堂小插曲让我感受颇深。其实,老师的这一做法留给了学生思维灵
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生成比我们预设的更美。
总之,杜老师以巧妙的课堂设计,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那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让整个课堂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我享受呢?”在享受的同时,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看到了名师们精彩的课堂背后是那份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比崇敬。我要呼吸,我要努力,我要畅想,我要奋进,我要跟着名师们大踏步往前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枚果实!
第二篇:杜郎口何海燕老师语文课观摩有感
杜郎口何海燕老师语文课
观摩有观
——“乱”就是“宽容” 不让黑板成为老师的专用品,让学生也成为黑板的使用者。把黑板延长、放大,成为每个学生随手可得的学习资源。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拥有和使用课堂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式的学习。
不让讲台成为老师与学生产生距离,让老师回归到学生中间,零距离接触。让师生的思维与情感无缝链接。师生之间空间的距离必然会影响到心灵之间的距离,拆去讲台,使教师地位“降下来”,才可能从形式到实质上拉近师生的距离。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应充分注重给学生更多地展示与分享的机会。教育可能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可以通过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思考、交流、展示、分享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说、去做、去想、去问、去演,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就感、作品感、成功感、快乐感和幸福感。老师的作用与意义在于鼓掌与叫好!我们都习惯于安静、统一的课堂,这无疑对于教师的“主导性的教学”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我们却忽视了活动的甚至是杂乱的课堂同
样会对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培养意义不凡。我相信,能够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跳起来、叫起来、说起来、唱起来、问出来、答出来、写出来、画出来、表演起来、讨论起来、争论起来,让学生做中学、体验中学、合作中学、感悟中学、交流中学、分享中学。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上,不怕自己犯错、不怕同学笑错、不怕老师说错、不怕其他人见错,在勇气中成长、在自信中成熟。
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在于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收获与感受。一节课上完,学生们都没有问题,结束了思考,这恰恰是问题。而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与思考下课,恰恰是一节成功的课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篇:听杜郎口有感
行多远,方为执著;思多久,方为远见
听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报告有感
昨天我有幸在县一中聆听了听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报告,被崔校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执著的创新精神所吸引。我想用六个字感动、思考、决心来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感动:听了崔其升校长的报告,我知道了杜郎口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在师资力量缺乏,成绩特差的条件下,崔校长“临危受命”,经过努力探索,现如今以是旧貌换新颜。不言而喻,相信崔校长为之付出了许多许多,相信杜郎口的老师们也为之付出了许多许多。就像崔校长报告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角色,只要老师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也能够在课堂的舞台上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那么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二、思考:在报告中崔校长一直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细细想想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积极思考、判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亲自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淋漓尽致的说出来。我认为这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观一定会使学生们的表现欲、成就感、认同感得到了充分的夯实,并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绝佳效果。反思自己的课堂,原来我都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常常老师着急学生烦躁,效果很不好。现如今我认识到了必须走课改之路,否则我就成了拉动学生的“纤夫”,那样太累太苦,又扼杀了学生的潜在能力。现在我逐渐成熟了起来,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在六年级最后的复习阶段,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精彩纷呈。例如:在六年级整理复习《修改病句》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就把任务提前安排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找例句说病因,并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准确讲得好,就给这个小组“抽大奖”的机会,学生抽到的奖项:有的是可以不扫地一次;有的是可以和老师合影一张;有的是当一天的班长的机会„„还给在小组间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倾听的学生颁发“合作之星”、“倾听之星”的奖状,以示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打开了生命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进行畅快地交流和探讨,令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产生神奇的变化,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乐在其中!这样的教学难点就在两节课内解决了。课堂上学生自信了许多,勤奋了许多,快乐了许多,我也轻松了许多许多,这就是新课改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三、决心:我将积极推进新课堂,不质疑、不犹豫、快实践、快收益。同时我也会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和大家一起携手,借新课改的春风继续远航,一起去倾听花开的声音!用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行多远,方为执著;思多久,方为远见!
第四篇:听老师报告有感
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学习心得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
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像高老师说的,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第五篇:听语文课反思
听语文课反思
9月25日我们有幸观摩了四位语文教师的观摩课,让人深受启发。四位老师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读文声情并茂,课件制作美轮美奂。教学环节的创新,教学中生发资源的利用,教师的幽默、机智,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任敏老师的一节课,听课教师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从上课效果来看此节最好,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环节的过渡或是处理课堂生发的问题,都是那么自然,激情,教学中既注重了读写结合,最后又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艺术性、逻辑性。下面以任敏老师的《唯一的听众》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的认识。
一、任敏老师课堂语言“三性”的理解 ●准确性
案例 :
1、“从一个音乐的白痴成长一个小提琴演奏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妹妹、父亲认为他是一个音乐白痴,可是后来成长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分析:表面上看两个引领的设问,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引导学生深入的感受老教授的充满智慧的鼓励的程度来说,后者的效果显而易见了。因为后者加上了“妹妹和父亲”,两相比拟,更加突出老教授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所以说,准确的教学语言能引领孩子把思维引向深入。
艺术性
案例一:
任敏老师在执教《唯一的听众》的一个片段:
当任老师引读“老人的哪些做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思考后,找出了三次“平静的望着我”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做了简单的解读。这时任敏老师抓住时机予以评价:“你能够纵观全文,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来你是用心读书思考了,非常好„„”
分析:任敏老师表面是对该学生学习评价激励,实则他从学法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全方位地予以引领,其中的导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该生的学习认知动力的驱动,还包括“警示“其他学生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读书思考,同时,也是自然地过渡到下个学习环节。透其教学的行为,我们醒目地看到此举是把教师、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无不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学艺术的课堂语言?
逻辑性 案例:
任敏老师在教《唯一的听众》一课过程中,课堂“行进”语言罗列。
1、“为什么从一个音乐白痴变为一个小提琴手?”(老人)
2、“老人的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使其成为小提琴手)?”(激励——‘望着我’、语言描写)
3、“老人在什么情况下望着‘我’?当望着‘我’好像说什么?”
4、“从老人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 ·
5、“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给‘我’默默关注,持久支持,爱护鼓励的老教授。这样的一位德高望众的老教授的‘言、行、神’,让唯一的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后改变了他的一生„„”
分析:这是任老师课堂各个环节导读的教学语言。我们联系着看:每一处的课堂的导读语言都不是孤立的,既是上个环节的总结,同时也是下个学习过程的展开和延续,彼此连接,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一组富有逻辑的教学语言构成了这节课导学的主线。
综上理解:我们教师课堂语言首先要做到准确性和艺术性,这是前提和保障,同时也要具有逻辑性,这是学生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