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政治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课题论文
高三政治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课题论文
简化的魅力
河北郑口中学
高三政治组 王宁
在我的高三教学中,顺应新课程学习的特点;围绕学生层次不同,教学要求分类教学,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得目的追求;我实践了简化教学法。
这里简化教学并不是说,把本来复杂多样的知识要求简单化,把学生学习的能力知识要求降低,而是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和不同学生群体,尽量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的结合程序更加紧凑高效。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首先把学生分为基本群体和特殊群体两个层面。
基本群体就是学习政治没有什么困难,但是也不是属于那种政治特别优秀的学生。
特殊群体,分三类,一类是政治偏科的,包括政治不好的和只有政治好的;一类是政治非常优秀的,同时其他学科也比较好的,一类是各科都不好,但是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实际上可能还有别的分类。
简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给出他们学习政治某个课题所需要的学习设计方案,使得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自己学习的路径;显然,这个简化教学,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化,而是因为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从而实现了教学实践的程序化;进而实现了教学实践的明晰和简单高效。
原来我们学校曾经有过分类作业,分类考试的传统;不同的学生通过作业的选择和考试题目的选择,实现了某种意义,实际上是学生被动选择的过程。
因为学生被人为地分为了不同的类别,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简单教学的分类学习方案设计,并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要求学生去选作,选考。而是把学生的分类看成是一个学习方案设计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自然地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层级递进的自我掌握过程;即使是学习成绩薄弱的孩子,在这个学习方案的设计里,每个层面的学习都会有所收获;并不是因为教师的学生分类,而使得学生有了类别的感,而是从学生的分类出发,对知识的呈现进行了分解和重新建构;显然这里能够自然地构建简单化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分类和知识结构呈现的详细了解。
比如讲哲学生活,我们学习矛盾规律。
从矛盾规律的层面来看实际上包括了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的理解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的延伸规律,其实,就是对辩证法规律的矛盾概念的理解。
从层面上看;简单化教学,设计如下环节 第一,知识脉络图。这是第一个层面,老师一上来,就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要给出网络图; 这个网络图不是简单地知识树,而是从理论,命题到概念的一个具体化的脉络图。
一般老师可能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实际上教师给出这个图,并不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必要性,而是增强了学生的目的性。
我们把知识脉络图画出来,设计成学习方案的第一个层面。但是在这个图里面,那些概念的解释,原理的理解,包括一些特别重要的例题的理解,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过,实际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类进行学习设计的特点在这里就有了充分体现;我们把这个图进行扩散,就是知识点演练
矛盾规律的知识脉络图,其实就是全息课文解读的浓缩版本。(见课题成果附录)
第二,知识点演练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脉络图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第一个层面,接下来,知识演练,是根据,自主学习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如果说,第一个层面面向所有群体,这个环节,则是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我们不安排选作,也不安排分类学习;而是在题目设计中设计从低到高的逐步完成的几个环节。
每个类型的题目,包括一个小问题都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
都是要从低到高的层次;这样,每个同学都能进行完整的练习,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练习到最高的层次,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接触到最高层次的知识。
这样的问题设计,是题目本身的逻辑就呈现出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不是单独设计一个选做题目,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
第三课堂拓展。
知识掌握了其实就是运用了,在这个环节,更要重视案例的解剖和问题的锤炼,从低到高的层级甚至答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不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来设计方案,而是运用了基本的类型化的学习路径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显然学习的简单化是采用了一种学习模型的方案。
对于这个问题的拓展研究还需要我们课题的继续深入。
第二篇: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之政治篇
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之——政治必修三教学路径研究
河北郑口中学
王宁
个性化教学课题研究,进入实践阶段,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学科教学的个性化,针对课标要求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主要针对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内容展开。
文化生活板块是高中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是传统政治教材没有涉及或者虽有涉及,并没有形成体系的一个新兴教学内容。
如何搞好文化生活的教学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进行政治个性化教学面对的一个实际难题。
说这个问题是难题,首先因为他是新增加的内容,我们缺少经验,几乎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榜样;所以学科本身的实践探索的难度决定了我们这个课题项目,具有创新的必要性,作为高中必须四本中的一本,这个版块又是必须讲好的,这就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研究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和传统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不同,文化生活的内容广泛而新颖;从教材论述特点来看,论述内容涉及的广度非常广泛,论述的概念、原理体系本身也比经济学和哲学之类的内容要繁杂。
因此,文化生活的的概念的复杂,原理的繁复,内容的新颖,无意是我们教学一线老师对文化生活的印象。
二、文化生活教学的个性化要求 文化生活并不是单纯的讲文化现象,实际上文化生活的道理,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分析文化详细,阐述文化原理。这里显然要求我们做好两件事 第一,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原理。
文化生活设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什么呢,可以看到,文化生活的原理更接近哲学的社会历史领域的哲学,也就是文化生活最有效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从教材的主要观点来看
比如文化的定义就是从物质和意识两个角度来定位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而高中文化定位则侧重于社会意识的层面,这当然是用到了哲学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哲学内容。
从文化的创新、传播、继承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创新的途径是实践,传播的路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否定的规律来看,无意的文化的规律符合并且使用了哲学的表述方式。
另外,文化生活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理,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内容的扩展,当然,我们也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角度来讨论文化的政治社会属性,显然,文化生活知识的学习必须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要讲好文化生活基本原理。文化生活不同于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有自己的道理,从文化内涵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形态,文化创新,传播,文化建设到文化价值观,有着文化本身的道理和原理。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必须要讲清楚,要学生明白,我们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使用文化道理,不能淡化甚至忽视文化本身的知识体系。
三、文化生活教学的基本思路
针对文化生活的特点,我们教学中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师精编讲义
文化生活的教材论述繁杂,无论是学习,还是运用,难度都很大,学生意见也反映文化生活的分散,难记。
我们采用教师精编教材的方式,从课标出发,根据考点和理论体系,把教材繁杂的表述梳理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这无异于重新编写教材,但是我们并不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而是对教材进行整理和重塑。
我们的讲义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也不错。第二,采用多媒体,把教材形象化。
文化生活设计的概念非常多,在各种考试题目中也非常容易考到这些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我们根据教材和讲义,把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多媒体关注两个内容: 第一,教材体系的形象化 第二教材知识结构的完善化 第三,案例教学的多媒体化
文化生活教学较多的设计多媒体教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采用多媒体把复杂,繁杂的文化知识,案例化,形象化。第三,大胆调整教学顺序。
我们本着利用教材而不是单纯依赖教材的目的,根据文化生活需要利用其它科目理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调整了文化生活的教学顺序,我们先讲必须1、2、3,再讲必须三,结果效果非常好。
学生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从经济,政治,哲学多角度理解文化生活的原理和知识;这也证明,个性化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的创新。
第三篇:2013高三政治教学论文
砺青中学—肖丹升
活动讨论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政治、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 “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政治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上来说的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
砺青中学—肖丹升
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
【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 “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四篇:因材施教 努力尝试个性化教学发言稿
因材施教 努力尝试个性化教育
------排埠镇小学校本教研汇报材料
导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总结上学期质量情况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差距、反思不足、激发全镇教师的质量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严峻形势和主要任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个性和共性中和谐发展,在平凡中得以诠释,我镇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先进理念引领下,在校本教研工作中进行了个性化教育的大胆尝试。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因材施教,努力尝试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护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动成长,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战略”策划,“战术”酝酿。新课标明确指出:新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化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是对人的重新审视,是在个性的张扬中建立自信的教学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备课使师生互动根植于充满个性自由的教学土壤里,并且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课堂永远充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教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 一要“备”中有“人”,二要“备”中有物。
我校在教师备课这一环节采取的尝试做法是: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明确规定:
(一)、备课年限:五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必须按《铜鼓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备详案;五年至十五年教龄的教师,采用批注式和纲要式相结合备课;十六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以把纲要式内容融入批注式。
(二)、批注原则:
1、实用性原则。认为有用的才注上去, 不做无用功。
2、简略性原则。要惜墨如金,一目了然。
3、探究性原则。多注自己的思考,学法,延伸性的东西。
(三)、批注方式:
1、批注式指在教科书、参考书和练习上批注内容的处理、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择、环节的把握;
2、纲要式指在备课本上书写课题、总课时、教学要求、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重难点、社会生活实例、分层习题、教材拓展、课后反思或二次备课、板书设计等内容。
(四)、批注过程:教师首先要读透文本,在此基础上再将参考书、课外资料等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后在课本上进行科学可行的批注。
这里介绍几种数学课型的备课方法:
1、利用课件备课(1)采用流水式,重点地方做好标记和提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教学环节更加清楚;(2)摘要式,好处是更加的直观。
2、导学案式的备课,适合于已有一定知识经验的课,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3、板书式备课 它使得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4、创设情境以游览线路为主线式的备课 会让数学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5、表格式备课 一般用于整理和复习课,例如整理加法、乘法几个运算定律和除法、分数、比时,便于学生比较异同点;
6、批注式备课 用于一题多解和思路较复杂的练习课。
我校教导处在每次常规教学检查后,都及时将当月检查通报下达到村小各学校,做到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每一位教师,以便让老师们查漏补缺,调整好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可谓变化无穷,但是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多钻研,就能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备课。有了这种精神,教师的备课才能不为教材所束缚,不被教参所左右,才能激发学生的心智,将课堂变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智育能的场地。
二、个性化校本培训
1、为加强常规教学的管理,新学期伊始,我校校长必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铜鼓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排埠镇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排埠镇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规范》《排埠镇小学教师激励制度》等各项规章,本学期组织召开教代会,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教师考核制度,奖优罚劣,以制度管理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
2、为让老师们,尤其是一些新上岗的教师尽快掌握课标精神,我校在新课标学习上采取了将内容做成PPT,把有所改变的及重点的地方做出标记,组织教师一起学习,其次打印成试卷,人手一份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记不少于5000字的新课标读书笔记等方法来领悟课标精神,再把新课标理念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3、本学期我校迎来8位新教师,为让他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正确引领下,我校教研组在“师带徒”工作上下了不少力气。开学初,教研组指定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教师结为对子,为指导徒弟如何备课好,熟悉备课环节,我们有的师傅手把手地在徒弟的备课本上备下了第一课。师傅们除了主动邀请徒弟到自己的课上听课还深入徒弟的课堂指导教学工作,例如徒弟在公开课前师傅会主动过问他的课前准备、课件、教具、备课、重点环节设计等情况,对他们进行课前指导。课外也是经常在办公室一起探讨交流教学中的困惑及疑难问题,检查徒弟的作业布臵与批改情况。一学期下来,我们的新老师在教学方面的表现都一致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师傅们的认可。事实证明,这种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个性化班级
个性化班级就是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凭借良好的个人素质,创造性地、合理地、最优化地组合班级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班级管理效果。
我校有的班级成立了四人为一组的互助型小组,每组配备一名优秀学生为小老师,其余为组员,互助内容涉及学习、卫生、安全到纪律等方方面面。教师每月对互助小组进行一次评比,在班级中产生一个优秀互助小组、三位优秀小老师、六位进步组员。学科教师对每月评比出的学生都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有的班级一学期下来,已有明显的收效:例如,一学期里班级没有出现打架现象、单元测试由原来的十几人不及格现在只有五、六个了。班级内小组互助这一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四、个性化练习
个性化练习,旨在通过对作业设计的探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与能力;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同时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作业的设计、评价当中去,为孩子创设一个利于成长、利于学习的好环境,改变教师在研修中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解读课标、执行课标的能力。
老师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获取知识时所得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我们就得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发展”。教师布臵课外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性格设计问题,让他们有创造性地自由发挥,满足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让学得好的同学持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学困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因此,我们学校的老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正在尝试以下几种做法,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作业分层设臵、学生自主选择(1)“套餐”型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
(2)“多味”型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写具有不同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基础”型 教师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做不同的作业:可以选择教材上的练习题,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类型自己编题自己做,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在觉得做应用题是件枯燥的事,但又不强求,配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4)“提高”型 满足一些好奇心强、智力开发快的学生的学生需求。
(5)电子作业与纸质作业相结合
电子作业具有方便、快捷,反馈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特点。把电子作业与纸质作业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练习和检测效率。我校写作组的郑立胜老师以及一些高年级的学科教师通过公布电子邮箱、建立QQ群、飞信等方式,与学生在网络中进行信息的交流。
五、个性化辅导
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获,我校在学困生辅导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要求班级科任教师选定几个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单独辅导,明确规定辅导记录上注明辅导的学生、时间、地点、内容、措施、效果等内容,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一段时间下来,老师们发现辅导的学生中有些同学学习成绩跟上了、人也懂事了,个性化的辅导让我们对学困生找到了可循的办法。
六、个性化学科竞赛
为做到及时反馈我校个性化教学的效果,真正体现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我们举行了优秀作业本评比活动,一是评比教师平时分层练习的设计与作业布臵的情况,二是评比学生的书写及解题能力:其次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趣味数学”手抄报,写家乡征文、赞家乡演讲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七、个性化特色课程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体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我校依据校情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利用每周二、三、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开展了艺术、体育加特长的“2+1”活动,(艺术活动:即在低年级进行硬笔书法训练,中年级进行诗歌朗诵训练,高年级进行软笔书法训练;体育活动:即在低年级开设小游戏,中年级开设花样跳绳,高年级开设球类活动等项目;兴趣活动则在全校开设导游、写作、美术、刺绣、鼓号、舞蹈、红歌、竹竿舞、乒乓球等队。
学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根据辅导老师的特长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校特色活动的开设情况及学生年龄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予,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观察,学会操作,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结束语:今天,我们从事着最为人们谋幸福的职业,我们排埠小学的全体教师正在用心让自己在新课程的召唤下扮演好合格的人民教师角色,为他人,也为自己,谱写精彩人生,感受职业幸福。同时我们也深知,与经验丰富的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愿意:心随精英,口服大众。
第五篇:个性化教学课题研究
《历史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题研究方案
辉渠中学 李丽娜 2015.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可见,历史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场课堂教学方式的革命。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在互动中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故此,我进行了《历史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题研究,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自身价值的实现者,让教师成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与实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的。学习是生成性学习,教师的作用是研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发展,让学生体验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及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依据主体性学习理论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形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自主学习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针对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寻找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以下几点都是历史学科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一是带问题看书。对于初中的学生,交代看书的范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看书以免目的不明确。二是查阅资料,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读性书籍目录,让学生有选择地去查阅或者购买来阅读。另一方面就是课堂上遇到的难读的字词、历史名称等让学生去查阅,培养学生查阅书籍的习惯和能力。三是讲历史小故事,通过讲和听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五是编演剧本,针对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根据精彩的历史情节,用身边的简单东西制作道具,编演历史剧,体会和再现历史情节。通过让学生参与、观看和表演历史剧,学生就会切实了解那段历史。(3)如何通过有效的多种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做到我想学,还要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我会学并且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责任,让学生意识到我必须学。学习和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和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论依据的研究。实践法, 对方法论的探索以及运用的研究。经验总结法, 完善方法论及策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定为2015年8月16日——2015年12月15日。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5年8月16日——8月23日
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8月23日——2015年9月1日 按照方案,全面开展实验,收集实验材料,定期进行实验研讨和交流,分析实验过程,反馈研究信息,探讨实验问题,积累实验经验,分析、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经验。
反馈研究信息,探讨实验问题,积累实验经验,分析、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经验。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9月1日——2015年12月15日 整理研究资料,深化总结和推广阶段性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论文,进行课题的结题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专题报告、调查材料、反思、叙事、论文、活动记录等原始资料。
2、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整理、通过报告、竞赛、欣赏、辩论等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