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23:2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

第一篇: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

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

新课程改革只能前进、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学生的旧教学、学习方式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呢?

这里主要谈及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点。这需要了解每一位教师的自身情况,包括:师德、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程度、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以及所拥有的特长等。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为以下几个方面更有效的进行奠定人员基础。

二、合理分配教师们各自的不同任务,当然共同任务还有教学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等,在共同任务完成的基础之上,进行可控新课程改革探索,制定计划,全体协作,共同发展。

三、制定合理化的激励措施、宣传措施。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需要有长期的激励措施,层层推进。

四、深入探究新课程标准,在吸收其他先进学校经验,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前提下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方法。针对于方式、方法,又有可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学生分组上课、讨论、质疑、总结,教师主要进行目标提示、解惑、引导、总结提示;

(2)、充分利用学案,让学生课前主动的、独立的去预习新课内容,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做好这一点,之前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计划;伴随着这一过程,还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教师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家长的监督等,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等。

(3)、要有配套的、系统的练习、测试体系。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对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效果如何更需要通过测试来体现出来,从而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少走弯路。

(4)、指导每一位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句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旧式的教学、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要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而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掌握做人的道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进行“无章法”的、只图“热闹”“好玩”甚至“光顾着玩,忘了学习”式的改!

五、推进过程中,及时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查漏补缺。

六、要有探索精神,勇于试错!

当然,新课程改革随见成效但仍可谓任重道远,其中所遇到的情况会很多,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愧称经验或者建议,希望同仁指正!

2012-3-28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1.新课改“新”在哪里?

新课改从2005年普遍推开,至今已满十年。可是你若问这新课改“新”在哪里,却未必都能说得明白。

新课改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除“大纲”改称“课程标准”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了: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三维目标涉及到以目标分类为特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奥苏伯尔、加涅、安德森等。他们认为,学习是应该分类的,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于是开始了对学习现象的分类研究。

布卢姆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按学习水平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加涅则把学习按结果(学生学习后获得了什么,亦即教学目标)分成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这五类学习结果与布卢姆的三大领域是对应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对应认知领域,态度对应情感领域,至于动作技能,二人的提法是相同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眼熟?是的,我国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就是由此而来并与之对应:知识与技能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和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和加涅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则与加涅的认知策略密切相关。

因为三维目标就是从布卢姆和加涅等人的关于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中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这就是新课改“新”的地方。

也所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也应该是新课改以来教师备课的基础,至少,也要借鉴这一学习理论的成果。

2.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在此之前的教学论,是以哲学和经验为取向的,亦即没有给学习分类。

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就是用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样的教学论,探索总结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宝贵的价值。例如,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最早由孔子提出,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西方,则由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他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而老师的责任是启发学生使他心灵中本来就有的知识得以澄清,教学就等于接生,老师则类似于助产婆,这就是被称为“产婆法”的启发式教学法。而无论古今中外,启发式教学都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但是,这样的教学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可以“致广大”,即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作用;从消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很难“致精微”,即很难从微观上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形成教学常规。即如启发式教学,作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它适用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但是,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呢?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启发么?如果不是,哪些内容需要启发,哪些内容不需要启发?需要启发的内容又应该怎么去启发?对这些问题,原则本身并不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这就需要教师以自身经验,把这些哲学取向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教师们要采取或创造出相应的方法,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的有关问题。这又给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带来了经验的取向,同时也给教学带来随意性和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这也很难形成教学常规而进行大面积推广。

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产生以前的教学论,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到杜威和凯洛夫,都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

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弥补了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的缺失,给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依照目标分类的教学理论,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学习要求,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水平)。

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明确、正确,并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结到一起。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会从无序的状态进入到有序的状态,而教学目标也就真正发挥了它在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而教学论,也由哲学、经验的取向蜕变为科学的取向。所以说,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目标分类有这么重要吗?有。它就像医生给病人的病分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就像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生对病人的病诊断模糊,甚至弄错分类,如把脑血栓诊断为脑出血,或者相反,就是误诊,就会出医疗事故。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不正确即弄错分类,如把规则当言语信息教,或者相反,也是错误,也会出教学事故。

3.要以教学设计取代备课

既然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此巨大的意义,既然如上所说,新课改应该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为基础,那么,在新课改中,当然应该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备课开始。

为了区别于之前在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我们把在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称之为教学设计。

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中,我们应该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取代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

但是,很诡异的,也是很遗憾的,新课改并没有这么做。

尽管新课改已达十年之久,但没有谁,也没有哪一方面明确提出,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尽管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至少借鉴了这一理论的成果。

与此相关的,也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培训也没有培训这方面的内容。我曾在我旗小范围内初步调研,询问几位中小学校长及普通教师,知道不知道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有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回答都是没有。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普遍如此。

不但是教师培训,其他如教育教学论著,专家讲座,乃至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文章,哲学、经验的取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极少有人提到学习的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曾有人在刊物上撰文,提出“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这是荒谬的。依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发现式学习(即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都是学习的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怎么能用其中一种代替另一种?作者明显没有学过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甚至连接触都没有,否则,他断不会如此说。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倒是提到了加涅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也有教学设计的章节,但都是简单介绍,淹没在其他的教育理论内容中,没有突出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加涅明确提出,人类的学习现象极为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因此,必须要对学习做分类研究。这绝对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所以,一个讲座,一部(篇)教育教学论著(文章),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动人,只要没有对学习亦即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那就是哲学、经验取向的,那就是要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用一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就等于是把各种不同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锅里炖,其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沦为正确的废话、深刻的空话、美丽的假话、无用的大话。教师们听(读)的时候,当时可能会觉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等到他们回到学校,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就又可能觉得那些曾经令他们激动不已的学说理念,是如此的难以迁移应用,可望而不可即,好看而不好吃,中听而不中用。课改过程中,充斥着太多的浮躁和喧嚣,而缺少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譬如有专家提出,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步骤六个字,就可构建高效课堂。这不但没有知识的分类,甚至连年级、学科、课型,乃至教师的差别都被云淡风轻地一笔抹杀。据说,在这样的课堂,不但学生学得热烈主动,且教师教得也愉快轻松,因为可以不写教案,不批作业。也据说,在这样的课堂,连物理符号都看不明白的教师可以教物理,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政治教师可以教英语。这一切都何其美妙!可是你自己去试试看„„问题是,你敢试吗?

课改已经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了,至少借鉴了学习理论的成果。如果我们还是只根据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进行备课和教学,不给教学目标分类,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城上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改失去了它的理论基础?而一个缺少了理论基础的教学改革,能成功吗?

不是要否定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探讨了教育的重大问题,揭示了教育的诸多规律,创造、发展、丰富了教学方法,也有着宝贵的价值,不可或缺,需要学习掌握。但是,我们多年来都是在这样的教学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那我们再借鉴一下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给目标分分类,是不是能够锦上添花呢?

学习究竟应该怎么分类?学习的分类与教学目标又是怎样的关系?请看下一篇:《学习分类与教学目标》。

第三篇:关于新课改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地理课堂教学思考

内容提要]: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教改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教学 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七年级“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从北京再到香港该如何选择交通线路呢?选择这些路线各需多长时间,费用多少等等。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

新课改下的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各个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行走在课改的路途上,在近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思五大模块的语文教学正有序地运用于课堂上,现总结如下。

一、听

现在很多新课改的文章都在大张旗鼓的批评老师的讲,甚至将老师的讲压缩在规定的时间内,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实事求是。老师的讲跟课堂内容有关系,跟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关系。高一的学生,很多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准,该给学生补充的就得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听,认认真真的记。比如一字多音的比较、近义词语的辨析、病句修改的要求、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的识记、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文章阅读的方法、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等等。在讲解教材中出现学生陌生的知识时,老师们必须精心给学生讲解,不厌其烦的讲,学生重复的听,听懂为止。

听,实际上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个途径,只是教师的讲多讲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说

说体现出现在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说出自己的理解。但学生能否说好,关键在于老师能否导好,故作为教学中处主导地位的老师在教学中基本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都能有所答。

2.设计问题要注意难易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这样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当遇到所设计的问题学生不愿说时,或者稍作提示降低难度,或想办法激励学生。

4.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设计的不一样时,甚至明显错误,此时老师绝对不能一下子否决,更不能有任何不屑的言辞,应抓住学生的某优点夸奖一番,然后轻轻点出他回答问题的错误之处;或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比较后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就非常喜欢语文课了。

5.语文课堂可以多设计些探究性的话题,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的当堂完成,否则,留成课外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比如讲《归园田居》时这样设计拓展研究: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保持高尚情操而独善其身,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

(1)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客观辩证的考虑。(2)评价一个人不可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及所处的环境。(3)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我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

有人说,没有读书声音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虽这样说有些绝对化,但恰恰说明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须读书。如何指导课堂上的读?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一下做法:

1.上课前考虑好哪些是学生该读的,什么时候读,大约读多少时间,以什么形式读,可能产生什么效果。

2.读后有总结。有错误,或是老师,或是学生,及时加以纠正。丁明利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下面方法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效果较好,即让后一个学生说前一个学生读的优缺点,而后再让这位同学读,反复如此,这样既能高效的进行教学,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读要有模本,或是老师自己的,或是事先录好的音响资料,不可让学生随意地读,要让他们有一个需要达到的目标,或有一个要超越的目标。

四、写

课堂练笔是语文课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和高考联系起来,是本学期高一语文教学中提倡的教学环节。比如在讲《小狗包弟》时,赵红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笔:

2003年感动中国节目组对巴金老人的颁奖辞是“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请模仿颁奖辞,说一说我们心中的巴金。

在教学中,几乎每位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练笔的习题,或仿写,或扩写,或压缩,或片段描写。学生参与积极,兴趣高涨。

五、思

所谓思,实际就是在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时用心去做,动脑筋,勤思考。“听”要听进心里,记在本上;“说”要说出道理,说出新意;“读”要读出美感,读出情趣;“写”要写出规范,写出情感。

新课改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负重向前,只要我们敢于正视,勇于实践,我们一定会沐浴着新课改的春光,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课改。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高中教师,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下载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一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如何把新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课程改革初期的必然产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善......

    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体会1

    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体会(一) 语文学科因其本身的综合性,给予了语文教学改革一个庞大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确为语......

    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体会1

    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体会(2013年4月)永和中学: 吕 春 苗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体会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教学的关注点,从学科知识转移到学 生生命......

    结合实践谈“271”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 张天鹏目前,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的“271”课堂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全国各地不少省市级的重点高中纷纷派遣老师们前去听课和......

    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从美术的角度出发认识美术课程,以认为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画得越像,他(她)的美......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伴我成长 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 王铁红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