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根六尘写作法
常有妈妈问,如何把作文写实?如何提高作文的立意?如何把作文写得生动?如何让文章有的可写?这四个问题,可以当成一个问题来讲。
先来讲一个小故事:在英国,曾经举办过一次短篇小说大赛。参赛作品的有四个要求:一是王室,二是宗教、三是性,四是神秘。结果,有一篇短篇小说获得了头筹。这篇小说大体是这样的:
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这个故事且放在一边。再来看一篇作文,叫《苹果》。
【写作背景】 妈妈感言:在群里听非常老师的课,我可能是受益最大的一个。自从学了“六根六尘”之后,我自以为秘籍在手,在暑假就让孩子用“六根六尘”写作文,每天一篇。孩子选择每天写一种水果。第一天写的还凑合,后来写的连凑合都不算了,基本是逮住一个物品从六个方面描写一下就完事。比如:
一、荔枝
荔枝是一个直径约为3cm的球体,全身布满了半径1mm的小包,像散了一层芝麻,有点扎人,不过有的品种的包是光滑的。荔枝顶部有一个长为0.3~0.7cm的梗。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荔枝凉凉的,我嗅了嗅,有一股清香。我剥开一个,“咔嚓”,一些汁液喷了出来,我的衣服脏了10cm。我将荔枝塞进嘴里,非常甜。我想起苏轼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现在我终于知道苏轼是怎么死的了,是被荔枝甜死的!
二、哈密瓜
哈密瓜是一个横直径7cm、纵直径10cm的椭圆球体。底色为杏黄色,有绿色的、白色的花纹,摸上去坑坑洼洼的。我拿刀“哐当”一声切开哈密瓜,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剖开的哈密瓜有三层,最外部是白色、宽约0.5cm的环形,中心是橙色、宽约2.5cm的环形;中心是直径1cm的圆,里面分布着哈密瓜的瓜籽,我咬了一口,非常的甜。我真想写句诗“日啖哈密瓜三十个,不辞长做新疆人。”
在一次聊天时,我求教于非常老师,老师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却专门抽了一个晚上,确认我在听课后,在群里边讲边亲自写了一篇《苹果》,我看了恍然大悟:原来写苹果是要写苹果的故事。儿子看了老师写的《苹果》说:“要这样写,我也会。”儿子想了一会又说:“可是,我没有老师的这些经历。”我就提醒他,我们家发生的关于苹果的一些小事,儿子也恍然大悟,奋笔疾书起来。【调整思路后的原文】 《苹果》(北京王舒羽)
苹果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物美价廉,家家都买得起,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但是在我心中,苹果代表着我们家的欢乐,有许多幸福的记忆。
关于苹果,记忆中最有趣的事是写苹果。几年前,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苹果的作文,妈妈为了让我写好,特意千挑万选,给我买了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这个苹果像一个小皮球那么大,红得发紫,而且有一股浓浓的香味。
为了让我描写动态的苹果,妈妈将苹果在餐桌上滚来滚去,突然“啪嗒”一声,苹果掉在了地上,摔成了好几瓣。我和妈妈吃了一惊,看看地下的碎苹果,又看看对方,不由得开怀大笑。这次写苹果写出了出乎意料的乐趣,事后想起还会不由地暗笑。
有一次削苹果的经历也让我经久难忘。当时,妈妈教我削苹果,妈妈削出来的皮又薄又长,中间不断。我学了半天,可是削出的皮,又厚又总是断,像在苹果上挖沟。最后,我生气地把刀子和苹果使劲一拍,不学了!这时,妈妈说:“儿子,你看,我给你变个魔术。”妈妈将苹果横着放在桌上,从上往下一切,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苹果核是一个漂亮的五角星,褐色的,每个角都是细细的、尖尖的。我来了兴趣,一连将几个苹果都横着切开,发现都是漂亮的五角星。原来苹果核的形状是这么美啊,怪不得西方将苹果称为“智慧之果”呢!苹果的五星之心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原来一直被当作垃圾的苹果核,也有如此内在的美丽。苹果还代表着一份温馨,苹果时时给我们带来欢笑,即使病中也不例外。有一次,我感冒了,还没好利索,妈妈又病了。晚上,妈妈躺在床上,对我说:“儿子啊,妈妈真难受。”我听了,故意跳起舞来,做出幸灾乐祸的样子。妈妈气得笑,爸爸也笑。
爸爸让我给妈妈削苹果,我拿来苹果和水果刀,然后又拿来一个袖珍的垃圾盒。妈妈惊讶地说:“儿子,你是要用垃圾盒来给我盛苹果?” 我“扑哧”笑了,笑得咳了起来,边咳边说:“什么呀,我是用它来盛苹果皮。”我削好皮,用牙签一口一口地喂妈妈,还不时地馋爸爸,室内一片欢笑。很长时间,看到苹果,我就会想起那天的欢声笑语。
虽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珍贵的、奇异的水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苹果,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水果,还给我许多启迪,承载着许多欢乐。
【非常点评】
要把作文写得更加深入,写苹果不能只是简单地写苹果的相貌、味道,而是要写与苹果相关的故事。于是孩子这篇的《苹果》作文,思路突变。就思想性而言,深入了许多。《苹果》是孩子的原文,原汁原味,未加改动的呈现,目的旨在强调:思路变,作文变;方法变,作文变的道理。
让孩子写苹果,专门拿个苹果让孩子观察,这个思路是短路。一篇作文要有思想性,首先要有故事性。从苹果到苹果的故事,这是本质的提升。写苹果写出苹果的故事,是思想性深入的一个方法。单纯地写苹果,虽然生动,但苹果的故事,却更加感人。没有故事,感人就不存在。
【再来看一篇】
《我的“丑八怪”字典》(山东德州二年级刘欣桐)
今年我上二年级了,老师为了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让我们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回到家里,我问奶奶有没有字典,奶奶一听字典,眼睛里竟然放出了光。她走进她的房间,从一个箱子的最底层翻出了一本字典。
我一看,字典那个丑啊:浑身蓝衣服,其中一个脚还露出了白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字典,页面皱皱巴巴而且发黄,但和我的故事书保护眼睛的黄色是不一样的。里面的字有的大,有的小,还有的像小蝌蚪。这个“丑八怪”老态龙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满眼是皱。我真的点失望!
尽管不满意,我还是把字典放进了书包里。来到学校,我把字典放在书桌上,同学们立即围过来看,“你的字典看起来像我的字典的奶奶啊!”我的同桌说。“你的字典是盗版的吧?”另一个同学说„„
我看了看其他同学的字典,他们的字典真漂亮,花花绿绿的皮,里面的页面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而且是崭新的,再看看我的字典的样子,真是丑八怪。我红着脸把字典放进了书包。回到家里,我把那本丑八怪字典扔在地上,冲着奶奶大喊:“奶奶,你看你给我的字典,同学们都笑话它呢,说它是字典的奶奶,是盗版的!我也觉得它像丑八怪!” 奶奶见我这个样子,摸了摸我的头:“你可不能这样说,这可是奶奶的宝贝呢。”奶奶示意我坐下。我坐下后,奶奶给我讲起了她和那本老字典的故事:
“奶奶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每当看着别的孩子拿着书读的时候,心里就很羡慕。有一次好不容易从邻居姐姐那里借来一本书,可看看上面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就去邻居姐姐那里问,问多了,姐姐就不耐烦了,她说:你自己买本字典,上面的字就会都认识了。我就到卖书的那里去问,一问,买一本字典需要好多钱呢。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钱。我发愁地咬着自己的辫梢,忽然有了主意。等到有人到村子里来收购头发的时候,我狠了一狠心,把自己最心爱的头发给卖掉了,可是这些钱还是不够一本字典的钱,我就到树上去找蝉蜕的皮去卖,砍柳条编柳框去卖,这样,积攒了半年,钱总算凑够了。我就手里攥着这些钱跑到卖书的那里买了这本字典。从此,这本字典就成了我的宝贝,就是凭着这本字典,我认识了很多字,能够读很多我喜欢的书了„„”
听着奶奶的故事,再看看那本字典,感觉它不再是丑八怪了。再看这本字典,好像它从陈旧中弥漫出淡雅的纸香,透射着时间的光泽。这本字典,不只是蝌蚪一样的文字,它还包藏着一些回忆,一些故事。再次抚摸它,甚至能体会到它的温暖!
第二天,我把书包里的那本老字典拿了出来,同学们又聚拢来想再嘲笑一番,但这次在他们还没开口之前,我就给他们讲起了奶奶和她的“宝贝”的故事„„
【一篇微作文】 《我的老师》
我小学的班主任,兼教语文。微胖,唇下有一大痦子。老师有一女,小我两个年级,能弹一手悦耳的钢琴。老师对女儿很温柔,对我从来都是吹痦子瞪杏眼,因为我淘气。在我结束寄读生涯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她却哭得稀里哗啦,那痦子一颤一颤。永远也忘不了她,她的名字叫邓秀宝。
在这四篇作文中,有一个共性:故事性。
再来回顾开头提到的问题:一是如何写实?二是如何让文章有立意?三是如何让文章写生动?再补充第四点,如何让文章有的可写?有一个方法(不是唯一的),那就是要有故事性。有故事性了,就写实了;有故事性了,就有立意性了;有故事性,文章就生动了;有故事性了,作文的字数就有得可写了。特别要强调一点。有些妈妈总在问孩子的立意不高怎么办?立意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操作性不强的概念。可以跟小朋友讲,有了故事性就有了思想性,这个思想性就是立意。所谓的立意,不是姓“高”名“大全”。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但并没有在文字上把父亲写得跟上帝一般。而是通过故事性把一个普通的父亲不普通的一面写出来的。在一开始,讲到了英国的一个短篇小说比赛,十几个字;后来,又讲到了苹果的故事;再后来,又展示了字典的故事;再后来又展示了《我的老师》的微作文。这四篇文字,有的字数多,有的字数少,有的用词造句朴实,有的稍微华美。但都写的很好,好的一个共性,就在于故事性。无论用词华美还是朴实,无论篇幅长短,都有故事性在里面。
有些妈妈问,老师布置的作文里没有故事性怎么办?没有故事性,也要有情节性。比如,英国的那个短篇小说,故事性不是很明显,但有情节。情节的展开,就是故事;故事的浓缩,就是情节。
在爸妈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纠结。一位妈妈发贴子说:儿子的作文虽然不好,但感觉孩子真的有颗童心。孩子的作文是这样的: 《我最喜欢小蝌蚪》
前几天,我捉了几只小蝌蚪,一共五只。
一天上午,我本想看阳台的花,结果不知怎么的,我的两只小眼睛的目光全部吸引到小蝌蚪那里。并且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最小的那只小蝌蚪把头伸到最下面,尾巴朝上,它在干什么了?我以为它死了,就哭了。我用手使劲掰它,它也不动。我便央求妈妈救救它,妈妈说:“死了会浮到水面上。”奇怪啊,竟然有装死的小蝌蚪。
几天后,我把小蝌蚪放到河里,让它找妈妈去了。养小蝌蚪真好玩。
这样的作文应是满分作文。理由是: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不会写作文,都是“分”闹的。在小学阶段,孩子能做到表达清晰、表达生动、表达有趣这三个标准,就非常棒了。表达清晰,就是有结构,思路清楚,一件事情能说清楚。表达生动,就是让人感觉文中所写的,犹如在旁,历历在目。表达有趣,就是让人会心一笑,看后难忘,不至于说像喝白开水一样。而本文这三点都做到了。
---------------------------《学好作文,要做的一些准备》
第二篇:六根六尘写作(推荐)
六根六尘写生动
非常国学:亲子教育
天空是什么颜色?即使不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天空,它也是多样的。秋天的天空可以是蓝色的,黄昏的天空可以是血红色的,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沙尘暴的天空可以是沙色的,而下雨前的天空是灰色的。正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我们几乎把天空统一误认为只有蓝色。
非常国学:功夫作文,六根六尘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眼、耳、鼻、舌、身、意,是身体上的器官,叫六根。分别代表六个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意识系统。
• 色、声、香、味、触、法,是观察、感受的对象,叫六尘。什么叫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
【雪】先用声法来写:
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界,竞然如此!
【雪】用香法来写:
【雪】用味法来写:
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雪】用触法来写:
【雪】用意法来写: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咏风》(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鸟鸣涧》(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 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想永远是春天》
黑龙江阿娜,6岁 一年级。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知更鸟唱着欢快的歌儿从窝里飞出来。是的,春天来了。好美的春天啊!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又听到泉水丁冬的声音,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树叶像涂上一层翠绿的颜料,从树枝上冒出来,鸟儿像春天的报信员“喳、喳、喳”地叫着,向大家报信——春姑娘带给我们快乐啦!
我和小朋友们更是高兴极了!我们在松软的草坪上踢球;在宽阔的广场上飞跑;在广阔的沙滩上放风筝„„
啊,真想永远是春天!
《牯牛降的一天》 于龙静 三年级 8岁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也照亮了牯牛降新的一天。大家都说牯牛降清晨的风景好,所以我们起了个大早。
一出门,一股森林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云雾如一块乳色的幕布,把青山遮盖起来。青山羞羞答答,若隐若现。稍近处,只见满山的竹林迎风舞动着,好像山上长满了绿色的羽毛。山在雾气中,润润的;山因为有了“羽毛”,变得软软的。
我们迎着“幕布”与“羽毛”钻进了山中。山谷里,深涧处,有鸟儿清脆的声音在四处回荡。突然,一只绿色的身影从我眼前闪过,是翠鸟。看那它那匆匆忙忙的样子,仿佛是想去叫醒还在懒睡的万物。
观音堂的水绿绿的,在光照下,又亮亮的。绿如翡翠,亮如钻石。水被风轻轻吹着,好像一块镶着翡翠与钻石的绸缎向远处飘去。
沿着“绸缎”,有一条栈道。如果说“绸缎”是锦幡的话,那栈道便成了锦幡的长杆,一直如影随形、相陪相伴。
走在栈道上,我和妈妈还不停地比赛打水漂。真可谓:一路打水漂,一路有欢笑。
知了的聒噪,让早上的清凉慢慢散去。知了叫得正欢时,中午到了。这时我们也正爬到了牯牛降有名的高山吊桥。走在吊桥上,看着下面深深的峡谷,心中有一点紧张害怕,从这边飞快地跑到对岸,在剧烈的摇晃中,感到很刺激。大汗没干,粗气未定,朝远处望去,陡然心生“一览众山小”的感叹。由“惊”转“精”,果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惊险,哪里会有精彩?
夜色降临的牯牛降,开始是宁静的。但一轮明月洒出银光的同时,也洒出了热闹。蟋蟀、蝈蝈、纺织娘以及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它们“蝈——蝈——蝈”、“蛐——蛐——蛐”地叫着,好像是在举行一个森林演唱会。萤火虫也提着小灯笼,专心致志地看大家表演。
听着这热闹的音乐会,我渐渐进入了梦乡。我会在梦乡里继续等待明天牯牛降的第一缕阳光。
第三篇:六根如何应对六尘
关于六根如何应对六尘的描述
摘自《非常坛经》
修行这部分,释迦牟尼佛首先向我们开示,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外面的尘境──眼睛相对于「色」,即形状、颜色、明暗……等等,灯关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看到「没有颜色」;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记得!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对于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作用会同时发生。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其实六根同时都在运作。
禅法即是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运作时,必须有一个第七根,将这六个活动看得清清楚楚。至于第七根是什么?会不会用?这是否让你感到茫然无措呢?
以眼根为例,眼睛在看时,必须「清楚知道」所见为何;或用耳朵听时,「清楚知道」所听为何,而这个「知道我在看」或「知道我在听」的意念,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照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能「照见」,不但要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要照到五蕴皆空,这样便能度一切苦厄了,但谈何容易啊!
开悟之时,心和境交融在一起,里外合一,内心里头的喜悦,会显现于外,产生一股想要庆祝的感觉,像外国人过万圣节一样,蹦蹦跳跳地好高兴。你能否感染那气氛,完全吸纳到内心里来?一位开悟者,就是那个情境完全投射出去。他一听到时,开悟所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完全产生一种欢喜,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整体都是喜悦的。因此,看到树,树彷佛在跳舞,听到声音,皆是欢庆的乐曲。你能不能油然生出那种情境?生不出即表示你与开悟还没有缘。你先去会意并吸纳那种心境、那种情况,渐渐地,你会清楚学佛的目标在哪里。
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三皈依、受五戒……等,端看心境、心量够不够。他(惠能)的心早已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打开,因此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不执着,本来就「应无所住」,所以境界会现前,他也看得清清楚楚。他完全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存在,你能了解吗?
惠能本来就处在「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中,如同我们处在呼吸的状态里,只是不晓得这叫「呼吸」,然而人家一提,他就开悟了。他的六根完全开放,但对于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受污染,这就是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况。倘若无人引导,便不懂得那境界,现在听了那么一句话,他马上领悟到:「喔!就是这样子!」所以叫开悟呀!
我们的状况刚好相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能大师一样完全开放,然而我们的六根,一根根都被六尘骗出去了,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被色声香味触法带出去游览了,出去就忘了回来。我们是用六根的「识性」,而能大师是用六根的「根性」。例如,大家都安静坐着时,突然间「碰!」一声,我们马上把头转过去,确认没事后,才又回过神来。
你看!一个尘境就把我们骗出去了,所以我们会经常活在恐惧中,因为一有状况,马上反应,这便是六根被六尘骗走了。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这句话即使讲个几百遍,还是不懂。
我们难以全部投入,因为怕被骗了,连拜个师父也一样,拜是拜了,但还是要再等等看有没有更高明的,所以没办法投入嘛!我们对于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皆无法投入,任何状况都一样,能大师刚好相反,任何境界他都全部投入,差别在这里。
投入,是训练自己专心,投入时能够摄心,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一切人事时地物都可以修行。不管在哪里,选择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地方,那个经验来的时候,情况便幡然不同了。
有人喜欢写、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唱,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不管什么事,自己去找,一定找得到。当然,杀、盗、淫、妄、酒这
些要除外,否则,杀人杀得很投入岂不变成杀人魔王、希特勒第二。必须有一个能全然投入而又无副作用的事,那才是一种训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全部为此打开,那种全部投入在某一焦点,叫「都摄六根」,将六根统一在那个点上,然后再超越,就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境。我们看到,能大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而我们呢?很抱歉!你要先训练、投入,才能谈到他这个境界,否则感受不到。
我们常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有一个能照、观照、能观之心、能观之智,有没有?能观的关照,要照的清清楚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要很清楚。没有错,初步是告诉你,要观照得清清楚楚——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有一个能照、能观之智,那个心要观照得很清楚,观照到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都能够收摄住、不散乱。可是这样只能称之为“定”,尚未生智慧。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怎么常生智慧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被尘境转走:一旦被尘境转走,就常生颠倒,就是凡夫,未被尘境转走,心能转境,那便常生智慧,生命一再产生、转化,而我能随时随刻感受得到——佛法的训练就在这里啊!这是关键点,你能不能翻越、突破,成就便在此处。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随时都要能反观回来,六根接触任何外境一定会产生新生命,所以是连续不断的。常生智慧,“常”是不间断的,不是一天二三次,而是一直连续不断产生智慧,即使闭着眼睛也一样,闭着眼只是不让眼根接触色尘境界而已,但耳根仍有接触啊!香味——鼻根、香尘有接触——这一接触有没有产生智慧、产生生命感呢?或者一闻:“嗯!这个檀香不错,那个沉香很好”…… 你又被带走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以后,马上感受到那个生命,那么六尘境界本身是好是坏,可以全不管它。再仔细想想,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所接触——桌子的盛宴是生命感没错,但吃完后扔进垃圾筒里的那一堆,是不是也同样产生生命感?
你要的是生命感啊!尘境是媒介,不必去管。站在这个立场来看,一切染净诸法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生命的本身是绝对平等的,它的种种背景因素可以不论,因为它本来就有无量的因缘组合,是成住坏空.在人则是生老病死;一切瞬息万变,都不实在,那叫“如梦幻泡影”。我们要的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生命感,去体会它,背后的那些不用管,关键在这里啊!
这是体性的部分—诸法实相,不可说嘛!怎么不可说呢?就在这地方,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那个体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普贤体性,无可言传啊!已经讲到这地步了,你必须要有临场感,临场感是没话说的,只能透过例子、比喻去意会,而于任何时地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那个生命的存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啊!我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这个的,而我顶多只能说到这个地步,没办法讲到让它跑出来,因为那种感受是你自己内心的部分。生命感啊,要看自己的了解度,了解到那里,也才感受得到,那是要自己用功的,别人无法代劳。这部分有些人可以感受得到,却讲不出来,那表示他的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不平等、不平衡。
神秀说,心像明镜台一样,这时就要常常把镜子擦得亮亮的,不要让心惹上贪镇痴三毒的尘埃。其最主要的意思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要把心守住,不犯六尘境界,不贪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故云“勿使惹尘埃”。
这地方有个转折,就是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比喻成明镜台;修行在于修心,所以要经常擦拭,使其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被贪填痴与六尘境界所染污。这在“华严”尚属“缘起法界”,而非“性起法界”。它讲的是众生迷惑颠倒时,该如何好好修养身性、历练身心,然而这和佛法修行并无必然的关系。今天好多修行人走的就是这条路,你无法说他错,因为那是具体可行的方法,但离开这点以后,他就不会修了。
神秀是在“缘起法界”里,他用净因缘来消灭染的存在,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使这个心惹上六尘与贪填痴等等,此
尚属缘起法界。在缘起法界里,用净的缘来推翻染的缘,再来成立应有的觉悟境界,但这尚未见到自性,还在擦镜子而已,尚未显现出自性来。
一般人往往把“少欲知足”当成目标,一旦有什么贪欲起,都要极力克制、压抑下来。修行人不是这样!少欲知足是在历练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即修行的诀窍和方法。你知道为什么吗?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很频繁时,你想要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时,初学时会忙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只能用一根。譬如我观照眼根,眼根看任何境界都要投人,达到忘我之境,其他根起什么作用都暂时不管,因为那会分了你的心。这时你必须少欲知足,才有办法专心
现前一念心,即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安住之处。
参话头,是根尘相接触之际,立刻攫住,才叫“话头”啊!因此,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是否得应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才捕捉得到?想具备这种能力,有个方法可以试试看你功夫到否。先拿张毛毯放进浴缸里泡湿后,仅着内衣或寸丝不挂,用毛毯裹身,静坐半个钟头,就这样去警觉—六根全部启动去捕捉接触六尘境界。告诉你,不消半个钟头,毛毯就干了,比用电暖气还快。为什么?当你激起高度警觉性时,血脉贲张,全身冒烟啊!从哪边开始?当身根接触尘境之际,必须去感受那个“第一接触”的感觉,不经过六、七、八意识绕出来,就是那个境界!
凡夫所用的这个方法叫「意识流」,「阿赖耶识」有如计算机的记忆储存,意识流里面储存很多东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马上把讯号传输进去,调出数据比对符不符合,然后说它是什么。「这是什么?」是意识流的作用,华严谓之观照。意识流,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它就是这样子,瞬息万变,要捕捉得很清楚。凡夫是捕捉得不清楚,他觉得不假思索,一看便知。例如毛笔字,有些人一瞄便知出于何人手笔,这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我们可能看了老半天还看不懂。当你在某方面相当深入时,意识会很发达,像泉水般不断涌出,那叫意识流。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的了解。
会听跟不会听,差别在哪里?不会听,用脑筋听;会听,则是会用心听。用心是什么?这等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部打开,很潇洒的,不自己用分别去听。什么叫分别听?「你这样讲,没道理!哼!这样讲,不对!」到底是你在讲,还是我在讲?这显然是你在分别、执着嘛!「谛听」,就是要放下自我,亦即无我,完全接受,这才称得上「会听」。
我们的心量有些是不能包容的,于是“广大”也有界限,到了不能包容的那一边就跨不过去了,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哪些不能包容?想想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譬如喜欢或不喜欢什么颜色、声音,爱吃或不爱吃什么,当你有喜欢或不喜欢时,就有个界限出来了,那就表示心量不够大。吃饭时,一桌两万块,就什么都喜欢,一桌只花两百块,便不喜欢了,这就不叫心量广大。若你能够什么都喜欢,便是什么都能接受,好坏、善恶、是非都能接受,这当中等于没有分别和界限,这时候才能叫作“心量广大”。
佛法所谈的微细、微妙之处,是指这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不思善、不思恶,不起分别,这叫“体性”。证得体性以后,再起无边妙用,需要白的时候就取白的,需要香的就取香的,需要高音的就取高音,而都不需要的时候,就恢复平静,就是本来的样子。根尘刚接触时,本来即不起作用,只因为要起作用,所以才有种种“力用”,那力量的作用才发挥出来,这时候才叫作“依体起用”。所以“体”先证入,“用”才发挥得出来,此时才是遍周法界,因为它能完全穷尽。这是必须先了解“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的部分。
为何心会缘外面的境界而产生喜乐忧愁呢?那是因为你用识性。这里谈般若是讲空性,不讲唯识,所以不触及识。现在我们把识带进来看看,因为你的心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产生喜乐忧愁,这时心就起波浪了,心被境转了,由于是识性在起作用,识性是此岸,所以一切皆苦。只要是用识性,即使得到大乐也是苦,因为它缘生缘灭啊!缘生缘灭,统名之为“苦”,并非痛苦才叫苦。
那么,你能否不用识性,也就是心不随外境,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不随六尘境界而起作用,那时候就根性常住,不用识性了。就像刚才所讲的,我所见到的都是第一义谛,我所见到的这个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没有为什么。然而因体而起用时,可以起这个作用—这是白的,这是绿的,这时就有所谓“第一义谛”和“第二义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只要一著境,就是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被境界转,烦恼即来。烦恼就是这样产生的,著境、被境界转出去。“嗯,不对!不让你牵着走!”如果能马上拉回来的话,“心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时候便是菩提,你已经把它转过来了。
“当用大智慧”,摩诃般若就是大智慧,我们要用这个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尘劳即六根接触六尘的一切境界。不要被它们转掉,要用大智慧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这就称之为修行。你若照这样修行,变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变三毒为三学,最后一定成就佛道。
咖啡本身是无量因缘的组合,而舌根一接触时,这因缘发生变化,产生另外一个新生命,他是在享受生命啊!凡夫享受咖啡尘境,而圣人则是享受新生的生命。对于圣人而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随时都在享受新生命,一如小孩子看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永远充满惊奇。
学佛以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一定的,但是不能一副意兴阑珊、要死不活的模样。你很清楚,但不贪染、不执著。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守心不犯六 尘境界”,守住我们的心,不侵犯到六尘境界;不是不能接触,可以!但却是根尘接触。凡夫则用六识与六尘接触,是为“识尘相荡”,互相激荡,那是凡夫的识性作用。修行人趋向于觉悟的境界,他用六根与六尘接触。他有接触而不是没接触喔!而且清清楚楚,但与识尘相触的那种“互相激荡”不同。
为何我用“相荡”两字来形容?因为我们都是眼见色、耳闻声、舌触味……这五官皆在于讲求刺激,一再地刺激很容易麻木。真正享受生活品位的人不求刺激,对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很谨慎、淡然而且缓慢地去接触。
用激荡、刺激感官的方法,属凡夫行径,修行人则试着让它静下来,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之际,轻轻一碰,有个很大的震撼,那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但却不会去执著。
你若无滞碍、无有妨碍,那就叫“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种解脱并不难,但那个心是很微细的地方,我们要常常观照,就是观照这个地方——我对一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不会有这种执著?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叫随缘不变。“善分别诸法相”即是随缘,种种的事相、法相都分辨得出来,但是真如不动不变,这叫随缘不变。
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的心若是被带动了,那就是凡夫。所以能否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不被转而将它转回来?这时,“能善分别诸法相”是随缘,“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不变,所以我们说“随缘不变”。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一执著,心即被尘境、外境所转,这就是凡夫啦!相反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为外境所转,不仅如此,又能销归自性,将它转过来,这时“即同如来”。这地方就是讲禅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这是前面的结论。“见”,是眼睛见到境界,包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像天气酷热、湿度很大时会感到厌烦,此即见境、思境,一触及那个境界,心就乱了;若能遇境而心不乱,即是真正的定。所以有没有定功,就从这里看。
讲关于学游泳的例子,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有没有那个了解性呢?要去具足这个条件,有了这个了解性以后,才能具备警觉性。
你说:“本来样子有何了不起?我们所见所闻尽是本来样子啊!”但我可以肯定,你的所见所闻绝非本来的样子,因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如摄影一般,摄影以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出来,成为一种影像,是虚幻的,这样的法称“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的样子不是捕捉影像,而是真实地与其融合为
一、浑然一体。
我们有没有进入本来的样子、了解到何谓本然的面目?也就是说,你看这个东西,不用幻境,不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概念、意识来解释,因为用这都只能捕捉到影像而已。能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便即停留在那六尘境界上?能如此,便进入了那个状况,然后再训练如何交融在一起。
执著于外在境界,自性被妄念浮云覆盖,便不得明朗了。“著境”即执著外在的境界,很多经文都谈及这部分,正如《楞严经》所说,“心被境转,即同凡夫”。为何会被境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带走了,那就著境了。反之,"能转境,即同如来”,把它转回来即是不著境,那就明朗了,不为浮云所覆盖。经文的讲法虽异,但所指道理则同。
法海一听,就大悟了。这是六祖第一个得度的弟子。他以偈赞曰:当下这个心原来就是佛,自己没有悟得,还怪它;现在知道定慧的因由原来是心,我定慧双修,可以离诸境界。我们通常讲“心意识”这个心,它能攀缘一切万法,造种种业,现种种境、种种相迷惑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此心王作怪,我们才会迷惑颠倒,所以我们通常很讨厌它,没想到原来它就是佛。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发明”意指起作用,现在话叫“发生”,它发挥作用就变成三身、变成四智。此四智“不离见闻缘”,“见闻”二字就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的那种感觉,五根全部包括在里面,通常简
称“眼见色,耳闻声”,其实是包括了前面五识。从自性的立场来看,自性具有法报化三身;法报化三身起作用,展开成为四智;这个四智离不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缘;这点若能体会,很快就能直接证得佛境界。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是第六意识转过来的,第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执著就是捕捉和输送)。我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都是分别,分别以后,才经过第七意识输送到记忆体储存。所谓妙观察智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没有功用了,所以“见非功”。见,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识性的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通通是识性,所以“见”包括了眼见色的见,耳闻声的闻……六个部分通通涵盖进去了。现在不分别后,就通通不起作用了,所以说“非功”,没有功用。
修行人就从“因地”先转,即六、七识因地转,五、八识要到“成就”以后才能转,所以一个修行人虽然有证有悟,然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他可能还有贪著,要注意喔!
只转六七的人,有个基本定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分别、不执著,亦即现在的情状、现行的部分,他不分别、不执著,然尚有知见,五根还在起作用,阿赖耶识还未完全清净,这就是大通和尚的现状。当下这一念心是见性成佛,是极乐世界,是如来之见,这没有错,转六七时是这种状况。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自己本性是觉的根源、本体,随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冤枉地到处流转。“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若是不进来这里,就会两头执著,不是著这边,就是著那边了。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你知道五蕴法,这五蕴法怎么有我呢?惠能把这个部分先提出来。“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五蕴法中,有一个我在,外现种种相,那么以音声来讲,“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中性的,它没有凡圣 10 的见解,之所以有凡圣之见,乃出于人的分别心,是人的因素。同一个东西,圣人凡夫所见都是一样的,但圣人与凡夫的感受不同,差别在此。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六根应该常常运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古代的文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阅读起来会很烦,既要用又不起用想,既要分别,又要不起分别想,那怎么办呢?用现代话解释,我们便可重新加以定义。这个“用”,诸根起作用是自然状况,但若文字不通达,就会发生误解。诸根要运用,譬如肚子饿了,要不要吃?要啊!但要不起用想。如不明其义,便解释成“肚子饿了,不要吃。”最后问你肚子饿不饿?你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你已将“肚子饿”这个生理机制压抑下去,肚子不饿,是因为你不准它饿,不能吃啊,最后怎么办?死路一条!因为你不知何时该吃嘛。这种状况并非不起用想,而是诸根不会用。
「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凡圣之间都没啦。「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我们还是得举那个例子,假如一直觉得是用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这时所产生的是一种识性,你是用「六识」接触「六尘」境界,而不是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转识成智、舍识用根,就得懂得方法——「我」是透过眼睛来看、透过耳朵来听的,眼睛就像望远镜,耳朵就如电话筒,嘴巴就像麦克风,「我」透过这些工具来看、来听、来跟人说话。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个「我」,那个真我、真如的部分、本我真心,透过六根门头这六个工具来跟外面尘境(色声香味触法)接触。这时,你会过滤出有个真如。那就是此处所言「应用无碍」,应用之间毫无障碍。
由于凡夫多用眼睛看,会被色、被外在境界所吸引、所迷惑,这时,你的眼睛就代表你的心,心被境转了,不打妄想都难啊!假如能修到转六、七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即无分别,这时可说已完全「压抑」下来,变成柳下惠,坐怀不乱。然而一个真正「转」
五、八识的人,他是转过来,而不是压抑。从哪边转呢?直接透过眼耳鼻舌身意
这六个媒介接触外尘境界,这时,知道有一个主宰、一个本来面目在,而此本来面目凡圣皆同,故称「凡圣情忘,能所俱泯」。对于能看、所看都不谈了,它「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本性与外相已然合一,没有不在定中,这便是常在定。转五、八识以后,就恒在定中了。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是整个生命的改变。
缺乏警觉性,即使机缘到了,你都悟不到。就像睡觉,闹钟一响,往往翻个身就按掉,然后继续睡。没有警觉性嘛!你毫无警觉,所以一直丧失觉悟之机。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境界时,你毫无警觉,一直慌乱,得不到真实利益,生活中种种痛苦便一直加深。
心里怎么调整?就是刚才所提的,有个「本然的我」,透过六根门头去接触六尘境界。将此本然的我、真如,体会得愈清楚就愈能超越,生命质量也更加提升。这一点不能体会,则一切罔效,都只是在外围游荡,未入菩提道。你将这部分体会得清清楚楚,展现出去,你将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大受用,在菩提道上得大精进。想要大成就的话,等你用功再讲,里面尚有几处弯必须转,那些弯没转,还是难以成就。
它有特别修法没错,那修法是要教你,我们上课一再提醒,像刚才说的六根门头,那就是密法。谁都可以修,佛法就是这样公开,得不得,在于你会不会,那你会不会修呢?这当中毫无秘密,你不会,就秘密了嘛!会,就不秘密了。你要是会佛法,就得了。
不信,回去试试,用七天时间去经验,随时提醒,我透过眼睛看,透过耳朵听,而不要想「我的眼睛在看,我的耳朵在听」,把观念改一下。试试看,一个礼拜下来,你整个人绝对改观,因为你开始感受那真如的存在。何谓真如?你天天念真如,天天发菩提心,但却感受不到。现在开始如此尝试,一个礼拜下来,保证生命本质绝对改变,但务必天天随时随地提醒,看到东西便警觉:「我透过眼睛在看,我透过耳朵在听。」随时随地六根门头如此运作、如此观想,会的人,就得了。
譬如参禅,「念佛是谁?」不必管佛嘛,是管那个念的主词,主词在哪里。或参「看的是谁?」「听的是谁?」我们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要想「我的眼睛在看,我的耳朵在听」,而是「谁透过眼睛在看?谁透过耳朵在听?」换言之,看的是谁?听的是谁?念的是谁?想的是谁?不要都说:「我!」否则问你:「我是谁?」你就答不出来了。那些附在「我」上的东西都是假的,必须向内来找。要具足此一条件,不在于识字与否。
「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不要执着在相上。这说得容易,但如何不执着于相?如何常离法相呢?各位,不可能啊!为什么?因为你经常执着在那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直以为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一直执着在法相上,那就没办法了。然而你如果能够「我是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就不一样了。你会经常觉得六尘境界所看的叫「缘影」,是无常在变化,它一直在变化。当你能这样感受时,那就离法相了;你所接触的任何境界,会随缘一直过去。每个境界来,不管色声香味触法,一来,就捕捉得住;去,就随它去。而我们总是,来,捕捉不住;去了,才想留住。很多人老是怀念过去,却又捕捉不住当下。
教室里偷吃东西的感觉真好,可是偷吃当时,心跳一百
二、担心被老师抓的心情,已经忘光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所以过后会觉得那个情境很美,这是未离法相而依旧执着。没有那种无常观,所以会执着在法相上。如果你回过头来,「是谁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至于根尘相接的部分不要去管,你要找的是「那个是谁?」一切都回归本体,这样是否会离开法相?
我们往往情境一来,就任凭摆布。乍逢生气情境,若非怒气勃发,便是力求压抑。生气时应当感受它,然后观照它,照得清清楚楚。生气、喜悦,喜怒哀乐等等,尽皆活在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在当下,如此便常离法相,就自由自在,纵横自得。此时有何可立?要立什么?都没有。立亦得,不立亦得。
自性能含万法,称作“含藏识”。若生起思量分别,就叫转识或事识、生起识。它能够生起六识,六识出六门,从六根出来变六尘。就解门上来说,属于唯识,要说明必须花很多时间。所谓一法通,法法通,我想惠能他老人家绝对没看过唯识,可是他就懂。奇怪喔!勉励大家,要像六祖一样,虽然先天不足,望尘莫及,那也要由后天来弥补,端看自己愿不愿意达成这个目标。
因果有其标准存在,但一般人不知道就随便乱讲。惠能此处所言也一样,他谈自性,这个自性是指阿赖耶识、如来藏性的部分,假如是邪,那就起十八邪,六根六尘六识通通邪了;自性若正,六根六尘六识都正了。
“花”是为了沟通而产生的一种语言方便,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花”不过是其中一个境界,这时不要让它与自己产生对立。而不产生对立,是什么现象呢?例如,我见花,还是花见我?你有没有想过?大概都是“我看花”罢。然而主、客若为一体,那“我看花”跟“花看我”应该一样。可是当我们只有一种观念,认为是“我看花”的话,那就主、客体对立了。
看到花时,有主、客体的对立,此法即为世间法,一旦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无二分法与对立性,这时不仅你与花交融于一体,乃至跟整个宇宙、万物都交融一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尘也都交融于一体。那是怎样的状况?说不出来啊!只能感受,这就叫作“付嘱摩诃迦叶”。
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产生分别意识作用,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我们这个世界,须弥山就在你、我之间,在你、我的界限与对立上。
极乐在哪里?就在此处——根尘相接,不产生隔阂障碍,不生物、我对立。“不生不灭”四个字很简单,生了就灭,不生就不灭,任谁都懂,但就是不懂其中的情境。
第四篇:求职信写作法样板
分为推荐信和自荐信两种,它是书面表达的重要体裁之一。写 可按下列七个步骤进行。下面举例说明:
假设你叫李平,你从报上得知某公司欲招聘一名,请你给该公司经理写一份,你的个人资料如下:
1.简况:姓名,李平;年龄,30岁;身高,1.80米;健康状况,良好;业余爱好,游泳、唱歌、跳舞。
2.:199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通中学工作,1996年调至苏州中学工作至今。
3.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与人相处融洽。
4.特长:精通,尤其口语,已将多本中文书籍译成,懂一些日语、能用日语与外宾对话。
联系电话:3654731
联系地址:苏州市人民路一号
第一步:介绍消息来源
介绍消息来源实际上是求职信的开篇交待句,它可使求职信显得自然、顺畅;而不介绍消息来源,会使收信人感到意外、突然,文章也缺乏过渡、照应,本文消息来源可作如下介绍:
Dear manager,I learned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r company wanted to hire an English translator.第二步:表明求职心愿
介绍完消息来源后,应向收信人表明自己的求职心愿,即写信的目的,本文求职心愿可作如下介绍:
I'm interested in this job very much.I'd like to get this job.第三步:介绍个人
某单位需要新人,求职人也有求职心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非你莫属。如果你没有干好这项工作的经历、实力,也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介绍个人 是必不可少的。本文 可介绍如下:
Now I'd like to introduce myself to you.My name is Li ping.I'm 30 years old.I'm 180 cm tall.I'm healthy.I like swimming,singing and dancing in my spare
time.I 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in 1994.Then,I went to work in
Nantong Middle School.In 1996,I began to work in Suzhou Middle School and
I have worked there until now.第四步:摆出求职优势
仅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而没有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也很难求得称心如意的工作。因此,求职时应表明自己除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之外,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长,这样才能稳操胜券。本文可通过如下方法摆出自己的优势:
I work hard and I can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I'm good at English and
especially my spoken English is very good.I've translated many Chinese books
into English.I can understand Japanese and I can talk to foreigners in Japanese freely.第五步:提出获职打算
丰富的工作经验,一定的优势和特长,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如果获职后自以为心愿已了,从此高枕无忧,马虎从事,那也是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显然表明获职后努力工作的决心是感动用人单位的领导从而顺利谋得此项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获职打算可作如下介绍:
If you agree with me,I'll work hard and try to be a good translator.第六步:请求答复联系
如果单位领导同意了你的求职要求,你必然要请他和你联系,以便你及时做好准备,到用人单位应聘或报到。为准确起见,请求答复联系时你还应当提供你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本文答复联系的内容可作如下介绍:
If you agree with me,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me or phone me.I live at No.1
Renmin Road,Suzhou city.My telephone number is 3654371.第七步:表明感激之情
无论你的请求是否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你给用人单位写信就是给对方添了麻烦,因此你应向对方表明感激之情。本文可这样来表明感激之情:
Thank you very much.上述七步内容联成一个整体,再加上下面的信尾,就成为一封完整的求职信。
Yours Truly
Liping
实战训练:
假如你是王林,李明是你的好友,他对Brown先生的公司(firm)感兴趣,打算到该公司谋职(apply for a position)。请根据下面李明的简历表,用英语写一封推荐信,词数120左右。
姓 名李明
性 别 男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济南
婚否已婚
出生日期1968.5.1通讯地址济南市人民路148号
电话6600537
教育程度大学
职业律师
外语水平擅长英语、懂些日语
其 他有三年工作经验,办事认真,待人诚恳,与人相处和睦
Dear Mr.Brown,My friend-Li Ming wants to apply for a position with your firm.Now,I'd like
to introduce my friend to you.Li ping graduated from a college three years ago
and since then he has worked as a lawyer.He is good at English and knows
some Japanese.He works hard and is careful in everything he does.He is honest,kind and easy to get on with.He was born on May 1,1968 in Jinan,Shandong province,China.He is married and lives at No.148 Renmin Road,Jinan city.He shows great interest in your firm.If he is accepted,he will do his best.I'm sure he will be fit for the position.If you agree with him,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im,his telephone number is 6600537.Yours truly
第五篇:素材日记写作法
素材日记写作法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东关小学祝志伟
本人在作文教学中自创了一种叫“素材日记写作法”,现在冒昧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1、教学生写素材日记。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在于提笔无事。素材日记就是让学生用一些简短的语句记叙事件或观点感受,并用连三句话写出最强烈的感受或印象。日记不再要求写几百字,而是每天记下五则即可。学生解下了紧箍咒,更能显神通。
2、交流素材日记本。要想大面积地推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定要做这一步。我每天安排在上午第二节广播体操之后让各小组组长把本组的日记本与其他小组两两交换。让学生在看同学的素材日记同时自己的得失,在比较中学习、思考、比赛、探讨。
3、评比素材日记。每周由学生投票选出本小组的前三甲,然后再由学生投票选出本大组的前三甲。这十二人张贴出相关素材日记,然后再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本班的前三甲,即为本周素材日记小状元、本周素材日记小榜眼、本周素材日记小探花。其余九人为本周素材日记小进士。教师只需做12个相关的奖章进行颁奖就行了。另外再同法评出三个进步最大的潜能奖,同样发奖章。并且记入星级评比中,加上相应的星星。
4、素材日记扩写比赛。可以用周记本来进行操作:同一时间让学生从素材日记中先选出一则誊抄上去,然后再进行扩写。教师收上来批阅的同时也是一次发展巩固。
5、素材作文比赛。由教师出题,学生根据素材日记的活动心得进行选材、重组、写作。
【得以有效实施的几个注意点】
1、要细致关注学生的心理。先解放后提升,不能过急也不能放任。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
2、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各种新颖的手法或组织班级内的良性竞争和比赛调动并有效调整学生的兴趣的热度,勿使其变凉。要使兴趣质变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动力。
3、要逐步提高实施的梯度。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和近期规划,并根据学情实况进行微调或变动整合。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规则让学生明了于心,充分发挥小组长、批改组长、兴趣小组和班级每位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互动和共进。教师可以将能放的权利和任务都教给学生,别舍不得放,他们都可以做得很好。我们老师只要掌握好大方向,做好导的事情就可以了。
5、要适时进行写作的指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思而不能得的时候进行个人或整体的作文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相关指导甚至是讲座。这样才不会令学生产生厌学或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