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上四年级核心素养质量分析
四年级核心素养成绩分析报告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试题分析
核心素养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试题卷面满分100分,主要分为客观题和开放题,客观题总分66分,开放题14分。整个试题主要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阅读素养、实践素养、创新素养五个维度考察学生。现状
1.全区比较
我校综合素养平均分在65%左右,较于全区县水平稍低。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平均水平与全区县比较,相差较多。女生在全区县的平均分之上。
2.校内比较
我校A等级占40%,B等级占44%,C等级12%,没有D等级。高等级(A和B等级)人数百分比达到84%,表示我校核心素养学科成绩相对较好。其中,男生在B等级的人数较女生相差较多。
3.我校情况:在科学素养和实践素养维度较高,人文素养次之,阅读素养和创新素养较低。较全区县情况来看,我校维度得分情况与全区县基本一致。说明,现阶段四年级的核心素养水平基本相当。
亮点与不足
1.我校核心素养成绩分布与于洪区核心素养成绩情况比较,我校成绩集中在60-70之间,在分数段远高于全区县平均水平。高分段80-90之间,与全区县一致。但是,在70-80之间分数占比较低。
2.我校的科学素养与实践素养维度得分较高,表现较好。并且,五个维度的得分差异与全区县比较较小。但是,阅读素养与创新素养两个维度的得分较低,需要重点关注。改进与建议
1. 根据核心的素养的五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培养。
2. 阅读素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建议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3. 创新素养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特色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核心素养需要从低年段开始有目标地进行重点关注,建议各个学科都能将核心素养的观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12-13上四年级作文质量分析
12-13学年第一学期龙山中心四年级作文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作文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校共有284名学生参加测试,总分 6902分,平均24.3分,及格率83.2%,优生率72.5%;最高分为中心校许蓝琦、吴臻瑜28.5分,,27-28分的人数有31人占的比例为10.9%;最低为中心小学吴美玲2分;平均最高分中心小学25.73分,是近几年来我校作文期末测试成绩较好的一年。
(二)试卷特点
本次试卷要求贴近当今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但学生生活天地毕竟狭窄,造成虽然选材丰富多彩,却也难逃一枝独秀的局面。全校82.1%的学生选择“助人为乐(助受伤的同学)”可见一斑,其次为“让座、热爱劳动、帮老婆婆回家等”成绩呈头尖中间大,尾也不小,23-25分的学生占据五成之地。
(三)试卷情况分析
优点:
1﹑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作文时,做到了有话可说,不重复说。2﹑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积累。而且会灵活运用。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文章写得较为具体,表达贴切。字迹清晰工整。
3、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生作文大都是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由于学生对事、物的熟悉,亲身感受,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一篇篇作文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进取的品格。感受到同学们那一颗颗火
热的心,真切的情。透过孩子们的一篇篇文章,我们看到的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上进心。
4、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过渡句、段自然运用。有89位同学在这几方面做得较好。可见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扎实。
5、大部分同学用第三人称来完成习作。
缺点:
1、作文选材比较单一,或内容比较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作文中还存在着语句表达不流畅,冗长拖沓,多病句,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2、套用范文现象存在。这是教师在考前让学生背大量有关方面的范文的结果,这其中也折射出教师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3、只有少数学生写完作文后,会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
4、书写差(20%左右)。在改卷中教师普遍反应作文书写存在书写差的毛病,这是作文这 学生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教师平时对学生写字基本功的忽视(中心所在校除外)。
5、题目。有10%左右的学生作文无题目,这真是教师之过。
6、审题不过关。许多学生写自己,不及格的学生都是败在审题上。
二、思考与建议
1、.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300字的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2、习作中错别字不少,在今后教学中仍需从细微之处抓起。
3、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4、、扎扎实实教写字。这是突破当前学生作文一等卷少的唯一捷径,全校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三篇:13--14上四年级作文质量分析(范文)
13-14学年龙山中心四年级作文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作文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今年四年作文完成得不错,这是同学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题目是半命题作文:------真好。学生写的范围广,不受限制,保证学生都能写出作文,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试卷特点
本次试卷要求贴近当今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但学生生活天地毕竟狭窄,造成虽然选材丰富多彩,却也难逃一枝独秀的局面。全校82.1%的学生选择“妈妈真好”成绩呈头尖中间大,尾也不小,23-25分的学生占据五成之地。
(三)试卷情况分析
优点:
1﹑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作文时,做到了有话可说,不重复说。2﹑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积累。而且会灵活运用。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文章写得较为具体,表达贴切。字迹清晰工整。
3、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生作文大都是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由于学生对事、物的熟悉,亲身感受,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一篇篇作文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进取的品格。感受到同学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真切的情。透过孩子们的一篇篇文章,我们看到的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上进心。
4、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过渡句、段自然运用。有89位同学在这几方面做得较好。可见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扎实。
5、大部分同学用第三人称来完成习作。
缺点:
1、作文选材比较单一,或内容比较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作文中还存在着语句表达不流畅,冗长拖沓,多病句,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2、套用范文现象存在。这是教师在考前让学生背大量有关方面的范文的结果,这其中也折射出教师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3、只有少数学生写完作文后,会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
4、书写差(20%左右)。在改卷中教师普遍反应作文书写存在书写差的毛病,这是作文这 学生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教师平时对学生写字基本功的忽视(中心所在校除外)。
5、题目。有10%左右的学生作文无题目,这真是教师之过。
6、审题不过关。许多学生写自己,不及格的学生都是败在审题上。
二、思考与建议
1、.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300字的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2、习作中错别字不少,在今后教学中仍需从细微之处抓起。
3、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4、、扎扎实实教写字。这是突破当前学生作文一等卷少的唯一捷径,全校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篇: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
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真正的人。核心素养之核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教育要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至少涵盖如下几方面的要素:
一、价值力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可以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与价值,也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教育就是要培植人超越动物的价值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及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对于教育而言,培植学生的价值力,重要的是培养价值判断力、价值持守力、价值创造力,即学生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认同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观,发展创造美好价值的能力。价值力是教育为学生种下的生命的福祉。
二、思维力
人的特性的维持有赖于思维、思想。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 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创造力
现在人们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进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这是核心素养中不能或缺的一个因素。
第五篇: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对这点都不会陌生,但如何切切实实做到却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改变。“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要根据学生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去提供有力的帮助。
例如,《漫画》一课中,内容就是漫画的表现方法学习,如果要引导学生探究,那就需要在课前让孩子们自己浏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课堂上分小组推出自己研究出的漫画作品绘制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什么。这样就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当学生发现了漫画的表现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何种表现方法运用到大家的画面上比较恰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最终的作业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指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在想象训练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绘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今天,构图、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术学习的重点,而强调的应该是“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比如说在教学《十二生肖》时,我在导入环节,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十二生肖”王国里,里面居住着椭圆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各异的生肖动物。这让学生们不禁惊叹, 原来图形真的都能联想成“十二生肖”啊!随之而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自然和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物体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丰富联想?学生有一种迫切地欲望想知道,想去探究。
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
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美术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生画几笔线条、涂几笔色彩,动几刀刻刀、捏几下泥巴或者拍摄几张照片。真正的美术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切实思维变化的审美素养积淀、人文素养培育。要做好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完成以下几点。
(一)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例如,在教学《我做的乐器》—制作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利用各种废弃材料来做好。课堂讨论异常激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做乐器的正确方法。
(二)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尝试——迅速发现”的探究过程。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在教学“废旧物的新生命”时,我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纸杯、胡萝卜段、秸秆段、纸筒等等的工艺龙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三、教学成果
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难以检测的。我们能够检测的只是一些外在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美术的基本功等。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美术,也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那么,“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检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思考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挪移美术教学的重心,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有哪些收获。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教学生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训练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当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那么,“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了。
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传授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恐怕也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说自己在短短40分钟的一个课堂中,能够令学生们把刚学到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所以,我们要尝试从海量的美术文化信息里,检索出可用于课堂的,是以学生心身发展的材料。我们必须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上学习的枷锁,从中酿造出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营养液”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投放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引中。
我们教师在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要试着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每节课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新时代的锁链打成通向自由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