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典型题目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典型题目及分析
一.小升初试题:
请根据文意,猜一猜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古龙先生的小说《绝代双骄》两个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A.小鱼儿与花无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小鱼儿的成长经历更为坎坷。B.小鱼儿能够吹奏折断过的笛子,花无缺则有一支完美的笛子。C.小鱼儿经历过三次骨折并缝过针,花无缺则从来没有受过伤。D.小鱼儿擅于制造骨笛,而花无缺比小鱼儿的技术更高一筹。
1、对应《课程标准》: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2、对应核心素养: ①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②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批判质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二.小升初试题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已知“桀”是一位古代昏庸的帝王,根据材料进行分析,他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统治者? A.夏
B.商
C.周 D.秦
1、对应《课程标准》: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对应核心素养: ①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②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批判质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三.小升初试题
未来的博物院会有哪些来自现在的展品呢?请想象你是一千年后的博物院讲解员,选取一件现在(21世纪)人们常用的物品,为它写一篇200-250字的介绍词。
1、对应《课程标准》:
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能根据内容表达的要求,分段表述。
2、对应核心素养: ①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国家认同: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②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四.小升初试题
根据文章所说,杜甫在人生不同时期的境遇和心情是同的,请你根据文意来
猜猜,以下诗句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杜甫什么时期的生活状态。A.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D.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1)童年时期______(2)游历时期_____(3)战乱时期______(4)安居时期_____
1、对应《课程标准》: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对应核心素养: ①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②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五.小升初试题
此次来访的小伙伴中,有—个中国历史谜,他非常喜爱《三国演义》,对于官渡之战的故事也十分熟悉,你们在交流时,这位外国小朋友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三国演义》里的故事那么精彩,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吗?“你会选择以下哪一个回答?
A.完全可信,因为我从电视剧里亲眼看到过三国时代的历史场景。B.完全可信,因为《三国演义》是名著,名著上记载的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C.部分可信,《三国渲义》是—部小说,他对历史会有—定的虚构成分。
D.部分可信.《三国演义》的原著故事是真实的,但翻译成外语可能会失真。
1、对应《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对应核心素养: ①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②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批判质疑: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第二篇:资料分析典型题目集锦[范文]
一、根据下列文字回答1~5题
按照10亩草场养一只羊的标准计算,锡林郭勒盟20世纪50年代有2.67亿亩可利用草场,20世纪60年代的合理载畜量是2 500万个羊单位;如今,却减少到了1 040.2万个羊单位。而且,草场的实际载畜目前已经达到了2 450.9万个羊单位。据介绍,锡林郭勒草原每年以300万亩的速度在退化、沙化。
1.草原超载量是多少?()
A.135%
B.236%
C.127%
D.83% 2.以目前的退化速度,从20世纪60年代始算,锡林郭勒草原多少年会消失?()
A.90年
B.83.3年
C.65年
D.103年 3.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草场承载量减少了多少?()
A.58.3%
B.41.6%
C.127%
D.59.4% 4.如果每超载100万个羊单位,草原加速退化0.5%,那么在目前以这样的退化速度多少年后草原将退化消失?()
A.33年
B.92年
C.57年
D.86年 5.目前实际承载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多少?()
A.49.1万
B.52.3万
C.1459.6万
D.无法计算 1.正确答案为 A。【解析】(2450.9-1040.2)÷1040.2≈1.36,与A项最为接近。2.正确答案为 B。【解析】由“ 20世纪60年代的合理载畜量是2500万个羊单位”知,20世纪60年代有2500×10=25000万亩,25000÷300≈83.3年,故正确答案为B。
3.正确答案为 A。【解析】(2500-1040.2)÷2500≈58%,与A项最为接近。4.正确答案为 A。【解析】现在有草场1040.2×10=10402万亩,若合理使用草场也会在10402÷300≈35年后消失,又由“如今,却减少到了1040.2万个羊单位。而且,草场的实际载畜目前已经达到了2450.9万个羊单位”知,目前超载2450.9-1040.2=1410.7万个羊单位,肯定加速退化,排除BCD,选A。
5.正确答案为 D。【解析】材料只有20世纪60年代的合理载畜量,而不是实际承载量,故本题无法计算。
二、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1—5题 根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材料,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为107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每平方公里74人,增加了33人。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0.6人,比1964年的232.7人,上升37.8%。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4人,比1964年的47.3人,上升50.9%;其中人口稀少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从每平方公里7.2人,增加到11.8人,上升63.9%。
1.从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长的趋势为: A.人口密度越稀的地区,人口相对增长幅度越大 B.工业越发达的地区,人口相对增长幅度越大 C.人口在原来密度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大致相同 D.工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的绝对数量增长较大
2.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1982年我国的人口比1964年增加了约: A.27.6%
B.33.4% C.44.6%
D.50.1%
3.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当时的人口约为: A.6亿5千万
B.7亿1千万 C.7亿4千万
D.7亿8千万
4.青海省的人口从1964年到1982年,增加了多少? A.60%
B.64% C.70%
D.无法计算
5.从1964年至1982年,全国人口平均每年递增多少? A.2.1%
B.2.4% C,2.5%
D.2.6% 1.正确答案为:A 2.正确答案为:C 3.正确答案为:B 4.正确答案为:D 5.正确答案为:A
三、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1—5题
“十五”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亮点。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产值达49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1%。全省特色产业基地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平均幅度。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20.3%。与此同时,各特色产业基地占地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加大,有些基地已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如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2006年已占湛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3%;阳江五金刀具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8.5%;国家级肇庆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占全市高新企业的总数17.7%,基地工业产业总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20%。
1.2005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是多少?()A.4930亿元 B.4098亿元 C.3929亿元 D.2145亿元
2.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多少?()
A.38.5% B.33.5% C.30% D.20.3% 3.根据上述材料,2006年特色产业基地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最高的是()A.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 B.阳江五金刀具特色基地 C.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 D.肇庆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4.2006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是多少?()A.38.5% B.32.9% C.30.4% D.20.3% 5.根据所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6年,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家 B.2006年,阳江五金刀具厂产值占阳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1% C.2006年,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值占该市总产值的38.5% D.2006年,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占该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33% 1.B 中公解析:4390÷(1+20.3%)≈4098亿元。2.B 中公解析:1650÷4930≈33.5%。3.C 中公解析:A项为33%,B项为31%,C项为38.5%,D项为20%,最高的为C。4.C 中公解析: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1650÷11%=15000亿元。全省工业总产值4930÷10%=49300亿元。比重为15000÷49300≈30.4%。
5.D 中公解析:A项肇庆市高新企业总数为19÷17.7%;B项阳江五金刀具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D项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2006年已占湛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3%。
四、根据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5题。
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从八大类别看,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鲜蛋价格上涨4.6%,水产品价格上涨8.7%,鲜菜价格上涨13.7%,鲜果价格上涨10.3%,调味品价格上涨4.1%。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4%,酒类价格上涨5.3%。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9%。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7%,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0.7%。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其中,西药价格上涨0.5%,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1.4%,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0.9%。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9%,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6.8%,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1.9%,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6.0%,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0.4%,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9.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0.5%,教材及参考书价格下降1.3%,文娱费价格上涨2.1%,旅游价格上涨5.1%,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7%。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5.5%,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7%,租房价格上涨4.7%。
1.2007年1月份,农村与城市居民消费额比为()。A.2∶ B.1∶ C.3∶2
D.2∶3 2.2008年1月份食品类哪种商品同比上涨最大?()A.粮食
B.油脂
C.肉禽及其制品
D.猪肉 3.下列哪种商品价格最有可能下降?()A.汽车
B.冰箱
C.房屋
D.电影票 4.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对烟酒的消费增加了 B.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了 C.所有的消费品价格都上升了 D.住房价格提升最快
5.八大类商品中,哪种商品价格上升最快?()A.食品类 B.衣着类
C.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 D.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1.B
中公解析: 设2007年1月份农村与城市居民消费额分别为x、y,则由“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知道:1.071(x+y)=1.068y+1.077x,即y=2x。
2.D 中公解析: 只需要观察选项中的项目即可,由“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知道猪肉价格2008年1月份同比上涨最大。
3.A 中公解析: 汽车属于交通工具,因为“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9%”,所以汽车价格最有可能下降。
4.B 中公解析: 我们不知道烟酒的消费额,A项错误;因为食品类、居住类价格上升,因此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了,B项正确;“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1%”,所以C项错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超过了“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D项错误。
5.A 中公解析: 观察每段话的第一句就知道食品类价格上升最快。
五、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
2008年全省对外贸易增势呈高开低走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581.4亿美元,增长29.0%,较年初增幅回落10.6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幅略高O.3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出口931.7亿美元,增长23.8%;进口649.7亿美元,增长37.1%。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增势明显减缓,贸易顺差额为282亿美元,增幅比上年回落25.4个百分点。传统市场对外贸易仍占主要份额,对日、美、韩三国及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21.6%、22.3%、17.2%和26.5%,进出口额合计占全省的56.3%。与新兴市场的贸易量增长较快,对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进出口增幅在46.4%一74.8%之间。出口商品结构向优发展。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分别实现出口 136.6亿美元和384.3亿美元,依次增长61.4%和38.5%。农产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上年12.3:18.4:36.9调整为10.7:16.7:41.2。招商引资进展顺利。实际到帐外资82.O亿美元,增长10.2%。
1.2008年该省贸易顺差额比2007年增长()。A.1.4%
B.13.3
C.l.2%
D.12% 2.2007年,该省全年的进出口总值为()。A.1123亿美元
B.1226亿美元 C.l336亿美元
D.ll33亿美元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2008年年初,该省进出口总值增长39.6% B.2008年,该省对美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相较2007年有所下降 C.2008年该省对欧盟的进出口额增量大于对韩进出口总额 D.2008年,该省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主
4.2008年该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了几个百分点?()。A.3.5
B.4.3
C.5.2
D.6.1 5.2008年相对上一年,下列哪类产品的出口增长额最大?()A.高新技术产品 B.农产品 C.纺织服装 D.机电产品 1.C 【解析】2008年该省的贸易顺差额为282亿美元;2007年该省的出口额是:931.7÷(1+23.8%)≈752.6(亿美元),2007年该省的进口额为:649.7÷(l+37.1%)≈473.9(亿美元),故2007年该省的贸易顺差额是:752.6-473.9=278.7(亿美元),故2008年该省的贸易顺差额的增长率是:(282-278.7)÷278.7×100%≈1.2%。
2.B 【解析】2008年该省的进出口总值为1581.4亿美元,增长了29.0%,故而2007年全年的进出口总值是:1581.4÷(1+29.0%)≈1226(亿美元)。
3.D 【解析】由上题所得的结果以及资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每种产品的比重变化,出口比重量增长最多的就是出口增长额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增额3.5个百分点,农产品和纺织服装的出口比重都是减少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了41.2-36.9=4.3个百分点,所以2008年相对上一年,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额最大。
4.C 【解析】2008年初,该省进出口总值增长29.0%+10.6%=39.6%,A正确;2008年,该省的进出口总值的增幅为29.O%,对美国的进出口额的增幅是22.3%,因此该省对美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相较2007年是有所下降的,B正确;根据材料2008年该省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无法得知,C错误;2008年,该省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是41.2%,已知的其他两类产品的出口比重都不超过20%,因此D项说法正确。
5.A 【解析】2008年该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136.6÷931.7×100%≈14.7%,2007年该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36.6÷(1+61.4%)≈84.6(亿美元),依上题计算结果2007年该省的出口额是752.6亿美元,则高新技术产品所占出口比重为:84.6÷752.6×100%≈11.2%,所以2008年该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7%-11.2%=3.5%,即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六、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1—5题
2001年、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各学科学生数(单位:千人)
1.2002年的在校生中,工学学生所占的比例约是()。A.15% B.20% C.34% D.40% 2.2002年与2001年相比,毕业生增长率最大的学科是()。A.教育学 B.经济学 C.管理学 D.医学
3.2002年与2001年相比,在校生增长率超过20%的学科有()。A.3个 B.8个 C.10个 D.11个
4.如果数据中的在校生不包括毕业生,那么2002年高校共约招了()。A.50万人 B.184万人 C.318万人 D.472万人
5.2002年,非新生的在校生占在校生比例最大的学科是()。A.哲学 B.历史学 C.法学 D.经济学 1.C 【中公解析】所占的比例=工学在校学生数/在校生总数%=(3085/9033)×100%=34.15%。2.A 【中公解析】教育学增长率=〔(79.8-52.6)/52.6〕×100%=51.8%。经济学增长率=〔(65.9-57.3)/57.3〕×100%=1.5%,管理学增长率=〔(193.2-139.9)/139.9〕×100%=38.1%,医学=〔(79.5-62.6)/62.6〕×100%=26.7%,故选A项。
3.B 【中公解析】本题计算方法同上题,但不必算出最终结果。4.C 【中公解析】2001年在校生为7190.8千人,也就是一、二、三年级的总数,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到了2002年就成了毕业生,所以2001年三年级的学生有1337.2千人,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共有7190.8-1337.2=5853.6(千人),2001年一、二年级的学生到2002年就成为二、三年级的学生,而2002年在校生(即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总和)共9033.5千人,所以2002年的一年级生也就是新生人数为9033.5-5853.6=3179.9(千人),换算为万人,是318万人。
5.B 【中公解析】各学科2001年在校生除以2002年在校生,所得比值最大者即是答案。
七、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
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招生人数较上年增加速度为()。A.8.1% B.9.8% C.10.7% D.12.9% 2.2001-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差额最大的一年是()。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3.2001-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增长幅度超过20%的年份有()。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4.2001-2008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新生占医学专业在校生比例最低的是()。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8年
5.根据给出的材料,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A.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招生人数一直大于毕业人数。B.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一直在扩招。
C.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在校人数增加人数最多的是2006年。D.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输出人才数量一直在增加 1.C [中公解析]这道题比较简单,关键在于要知道医学专业招生包含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所以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招生人数较上年增加速度为:(443443+538974-410229-477527)/(410229+477527)×100%≈10.7%,所以答案选C。
2.D [中公解析]这道题只需要计算答案给出的四年,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差额最大,所以答案选D。3.B [中公解析]2001-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增长幅度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的增幅超过20%,所以答案选B。这道题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不必按部就班的算出具体增幅来,可以采用逆向思路,用当年的招生数加上当年招生数的20%与下一年相比即可判断出来。4.D [中公解析]这道题首先要知道新生即当年招生人数,另外,只需要计算答案选项中的四年比例即可,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2008年新生所占比例最低,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采用插值法(30%)进行大小比较,只有2008年的比例低于30%,所以答案选D。
5.C [中公解析]
A选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均大于当年毕业人数,所以医学专业招生人数一直大于毕业人数;
B选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均大于上一年招生人数,所以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一直在扩招;
C选项错误,2001-2008年,我国医学专业在校人数增加人数最多的是2003年,此题不需要具体计算每一年的在校人数,从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2003年较2002年在校人数有大幅度增加,所以只要比较2003和2006年在校人数即可,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正确,200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医学毕业人数一直在增加,所以医学专业输出人才也一直在增加。
所以答案选C。
3.2000-2007年,中、低收入国家六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年均增速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分别是()和()。_____________没注意时间限制
A.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B.东亚和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C.欧洲和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D.东亚和太平洋,撒哈拉以南非洲
八、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1—5题
1.表中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最小的城市市区的建成区面积为多少公顷?()A.1246
B.2537.0 C.4649.25
D2997.18 2.表中市区公园平均面积最大的城市是()。A.南京
B.无锡
C.徐州
D.以上都不对
3.2002年,在江苏地级以上城市中,市区游人量较少(少于100万人次)的城市的市区游人量的总和是市区游人量最多的城市的市区游人量的百分之几?()
A.7.32
B.8.05
C.8.67
D.9.23 4.表中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的市区园林非公共绿地面积是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的几倍?()
A.3.91
B.11.32
C.15.81
D.18.22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市区园林绿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的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最小 B.表中公园总面积最大的城市市区的游人量也最多
C.表中市区公园个数最多的城市市区的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也最高 D.表中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的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最小 1.D 【解析】表中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最小的城市是宿迁,市区的建成区面积用比例求,为1 064÷35.5%=2997.18公顷,故答案选D。
2.A 【解析】表中市区公园平均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南京,不必计算可知,故答案选A。3.B 【解析】2002年市区游人量较少(少于100万人次)的城市的市区游人量的总和是78+51+5,除以市区游人量最多的城市苏州的市区游人量1 665得8.05%,故答案选B。
4.C 【解析】表中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最小的城市泰州的市区园林非公共绿地面积为2454-146,除以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146得15.81,故答案选C。
5.D 【解析】说法A错,宿迁市区园林绿地面积最小,泰州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最小;说法B错,南京公园总面积最大,苏州市区的游人量最多;说法C错,苏州市区公园个数最多,南京市区的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最高;说法D正确,泰州市区园林公共绿地面积与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最小,故答案选D。
九、根据下图回答1-4题。
1990至1992年和2000至2002年全球发展中地区饥饿人口的比例示意图
1.1990~2002年间,当地人民食物获取状况恶化的地区是()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B.南亚 C.撒哈拉以南非洲 D.西亚
2.按1990~2002年间的发展趋势,有几个地区将能够达到或超过2015年发展中地区(总体)的目标水平()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亿,该地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2%,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多少亿人()
A.3.30 B.3.96 C.4.02 D.4.82 4.下列说法中,不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是()
I.1992~2002年间,北非饥饿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因人口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II.1992~2002年间,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基本能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III.1992~2002年间,发展中地区的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IV.1992~2002年间,东亚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A.I B.II和III C.I和III D.I和IV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西亚地区的饥饿人口百分比增大了。
2.B。发展中地区(总体)的2015年目标为饥饿人口百分比降至10%。有四个地区按照其发展趋势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分别为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亚、东南亚。3.C。如果按照2%是几何平均值,那么到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将变为亿,因为0.02很小,所以选比3.96略大的4.02。
4.C。I和III都在谈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无法从文中获得。
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注:增速是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加速度。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五市CDP增速比去年同期的增速分别提高了 5.4个、2.6个、2.2个、2个和2.6个百分点。
1.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增长最快的城市是()。求的是总量增长量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广州
2.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哪个组合的陈述可能正确?()。
Ⅰ.2003年上述五个城市GDP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Ⅱ.2003年广州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北京 Ⅲ.2002年同期重庆GDP总量也是第五位 A.Ⅰ B.Ⅰ和Ⅲ C.Ⅰ和Ⅱ D.Ⅰ、Ⅱ和Ⅲ
4.2001年同期GDP总量位居第一和最后的两个城市分别是()。A.上海和天津 B.上海和重庆 C.北京和广州 D.北京和天津
5.2002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均居第四位的城市是()。A.北京
B.天津 C.重庆
D.广州 1.C 【中公解析】所谓GDP总量,指的就是GDP的累计数,也就是图表中用黑色柱状表示的部分,由图表可见,2003年第一季度黑色柱状图最高的城市是上海,故选C。
2.C 【中公解析】由图表可见,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沪-穗-京-津-渝,增速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则为津-穗-京-沪-渝,二者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三个,即穗,京和渝,分别居第二、三、五位,故选C。
3.D 【中公解析】由图表可见,2003年第一季度五市GDP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所以全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也就是说Ⅰ是有可能的;第一季度广州经济总量(748.6亿元)已经超过北京(666.3亿元),那么全年超过北京也是有可能的,即Ⅱ也是有可能的;2003年第一季度五市GDP总量中,重庆是第五位,五市的增速又相差不远,所以2002年同期重庆GDP总量也可能是第五位,Ⅲ也有可能。故三个陈述都有可能,D为正确答案。
4.A 【中公解析】由图表可见,北京市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2.7%,又知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4个百分点,因此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2.7-5.4)%=7.3%; 而北京市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为666.3(亿元),可以算出北京市2001年第一季度GDP总量为666.3÷(1+12.7%)÷(1+7.3%)=551(亿元)。同理可算出其它四市的2001年同期GDP总量,分别为380,1082,394,591(亿元)。可见其中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天津,故选A。
5.C 【中公解析】用与上题同样的方法可算出2002年第一季度五市的GDP总量分别是591,427,1186,430,657(亿元),增速分别为7.3%,12.3%,9.6%,9.2%,11.3%,所以二者均居第四位的重庆,故选C。
十一、根据下图回答1~5题。
1.该市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约增长了()。A.14.1%
B.24.1%
C.34.1%
D.68.5%
2.该市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与2003年同期相比()。A.约增加了3%
B.约减少了3% C.约增加了6%
D.约减少了6% 3.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大的是()。
A.2004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 B.2004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 C.2005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 D.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
4.2003年6月,该市哪一种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相对2002年6月有最大增长?()
A.财产险 B.人身险
C.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 D.无法判断
5.根据四年来该市保费收入的变化,可以推出()。[1]该市的人均收入有较大增长 [2]人们的保险和理财意识不断增强
[3]人们对于人身险的投入明显高于对于其他险种的投入
A.[1]
B.[3]
C.[1]与[2]
D.[2]与[3] 1.A [中公解析]由题意可得: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为229+1802+678=2709(万元),2004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为193+1595+586=2374(万元)。故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09-2374/2374)×100%≈1411%。
2.B [中公解析]由图可得: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1802/2709)×100%≈66.5%,2003年同期为(1504/2154)×100%≈69.8%,故2005年比2003年约减少了3个百分点。
3.A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2004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23%,2004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6%,2005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16%,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13%。故选A项。
4.C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得:2002年的财产险比重约为26%,2002年的人身险比重约为68%,2002年的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比重约为5%。2003年的财产险比重约为22%,2003年的人身险比重约为70%,2003年的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比重约为8%。对比可得,正确答案为C项。
5.B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得,人们对人身险的投入比对财产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投入要高,故[3]是正确的。从图中不能看出人们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和该市人均收入有较大增长,故B项正确。
十二、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1—5题
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73740万人增加到2006年764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4780万人增加到28310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960万人减少到48090万人,年均减少218万人。
1、从2002年到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A.年均增长883万人 B.年均增长760万人 C.年均增长979万人 D.年均增长820万人
2、根据图,无法计算的一项是()。A.城、乡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 B.城、乡就业人员年环比增长量 C.城、乡就业人员年累计增长量 D.城镇失业人数
3、城镇与乡村就业人员比例最高的是哪一年()。A.2002
B.2003
C.2005
D.2006 4、2006年农村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为()。A.58.9%
B.37.1%
C.62.9%
D.41.1%
5、从2002年到2006年,就业总人口每年()。A.增长
B.减少
C.持平
D.不能确定 1.A [中公解析]由题意可得: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为229+1802+678=2709(万元),2004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为193+1595+586=2374(万元)。故2005年6月的总保费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09-2374/2374)×100%≈1411%。
2.B [中公解析]由图可得: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1802/2709)×100%≈66.5%,2003年同期为(1504/2154)×100%≈69.8%,故2005年比2003年约减少了3个百分点。
3.A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2004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23%,2004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6%,2005年6月财产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16%,2005年6月人身险保费收入比同期约增长13%。故选A项。
4.C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得:2002年的财产险比重约为26%,2002年的人身险比重约为68%,2002年的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比重约为5%。2003年的财产险比重约为22%,2003年的人身险比重约为70%,2003年的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比重约为8%。对比可得,正确答案为C项。5.B [中公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得,人们对人身险的投入比对财产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投入要高,故[3]是正确的。从图中不能看出人们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和该市人均收入有较大增长,故B项正确。
十三、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下题
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情况(亿元)
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03年福建全省工业污染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 B.2003年工业污染治理任务最重的是山东省
C.2003年浙江省工业污染治理国内贷款额比江苏省的少 D.2003年北京无需利用外资治理工业污染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A。A项,2003年福建全省工业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于企业自筹的部分占比为11.01÷12.90>11÷13>80%,A正确;
B项,资料中只提供了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情况,不能由此判断2003年工业污染治理任务最重的省份,B无法确定;
C项,2003年浙江省工业污染治理国内贷款额为2.28亿元,江苏省为1.35亿元,C错误;
D项,2003年北京工业污染治理利用外资额的数值没有给出,不能说明不需要利用外资,D错误。
综上,此题应选择A。
十四、根据下面文字材料,完成下题
由以上数据,下列结论中可以推出的是:
A.10-12月“家电下乡”产品中,销售量波动最小的是冰箱 B.10-12月热水器、电磁炉销售量增长较为缓慢 C.2009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逐月增长
D.1-9月“家电下乡”产品中销售量最大的三种产品的销售量之和占比不足75%
B项,由数据可估算,12月热水器、电磁炉销售量比10月增长超过50%,增长较为迅速,B错误;C项,8、9、11月“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下降,C错误;
D项,由99题可知,1-9月“家电下乡”产品中销售量最大的三种产品为冰箱、彩电、洗衣机,销售量之和为10654470+3669241+2665636>10600000+3600000+2600000=16800000台,其余六种产品的销售量之和为1381878+458610+2123015+309335+15823+32993<1390000+460000+2130000+310000+20000+40000=4350000,16800000÷3=5600000>4350000,故冰箱、彩电、洗衣机销售量之和占比超过75%,D错误。
符合题意的只有A。
第三篇: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
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真正的人。核心素养之核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教育要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至少涵盖如下几方面的要素:
一、价值力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可以赋予万事万物以意义与价值,也即所谓的“为天地立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永怀着“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永葆“人成其为人”的底线与标尺。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教育就是要培植人超越动物的价值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及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对于教育而言,培植学生的价值力,重要的是培养价值判断力、价值持守力、价值创造力,即学生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认同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观,发展创造美好价值的能力。价值力是教育为学生种下的生命的福祉。
二、思维力
人的特性的维持有赖于思维、思想。思维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 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创造力
现在人们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进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这是核心素养中不能或缺的一个因素。
第四篇: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对这点都不会陌生,但如何切切实实做到却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改变。“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要根据学生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去提供有力的帮助。
例如,《漫画》一课中,内容就是漫画的表现方法学习,如果要引导学生探究,那就需要在课前让孩子们自己浏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课堂上分小组推出自己研究出的漫画作品绘制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什么。这样就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当学生发现了漫画的表现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何种表现方法运用到大家的画面上比较恰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最终的作业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指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在想象训练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绘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今天,构图、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术学习的重点,而强调的应该是“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比如说在教学《十二生肖》时,我在导入环节,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十二生肖”王国里,里面居住着椭圆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各异的生肖动物。这让学生们不禁惊叹, 原来图形真的都能联想成“十二生肖”啊!随之而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自然和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物体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丰富联想?学生有一种迫切地欲望想知道,想去探究。
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
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美术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生画几笔线条、涂几笔色彩,动几刀刻刀、捏几下泥巴或者拍摄几张照片。真正的美术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切实思维变化的审美素养积淀、人文素养培育。要做好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完成以下几点。
(一)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例如,在教学《我做的乐器》—制作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利用各种废弃材料来做好。课堂讨论异常激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做乐器的正确方法。
(二)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尝试——迅速发现”的探究过程。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在教学“废旧物的新生命”时,我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纸杯、胡萝卜段、秸秆段、纸筒等等的工艺龙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三、教学成果
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难以检测的。我们能够检测的只是一些外在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美术的基本功等。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美术,也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那么,“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检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思考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挪移美术教学的重心,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有哪些收获。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教学生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训练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当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那么,“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了。
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传授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恐怕也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说自己在短短40分钟的一个课堂中,能够令学生们把刚学到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所以,我们要尝试从海量的美术文化信息里,检索出可用于课堂的,是以学生心身发展的材料。我们必须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上学习的枷锁,从中酿造出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营养液”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投放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引中。
我们教师在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要试着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每节课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新时代的锁链打成通向自由的利剑!
第五篇: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国内外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既有研究多停留在表面功效的描述上,对其本质的把握远不够深入,这与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核心素养被寄予的厚望极不相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重要概念深入讨论。
一、检视:有关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
(一)OECD的观点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合组织(OECD)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 研究之后,OECD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年OECD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那么,DeSeCo项目组给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其理论经脉是如何把握的?DeSeCo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导向)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他们指出,尽管这种需求导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回顾既有关于人的素养的研究,其多以学习科学的相关进展为依据,围绕人的发展对素养进行系统刻画,但DeSeCo项目组显然没有这样做。其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和既有学习理论或教育科学理论成就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DeSeCo项目组只是大体上指出核心素养“超越了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即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显然,DeSeCo项目组看到了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高级形态的内容,其不仅包含了方法层面的内容(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也包括了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同时,他们又提到了反思性,应当说,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性质,反思能力或者说通过反思性实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些认识都非常重要,但从整体上看,DeSeCo项目组对核心素养的描述又比较散乱,没有形成严谨的指导性学理体系。笔者认为,他们的逻辑可能在于:刻画人的内在品质,即称之为“素养”,而站在功能论角度描述,就可以称之为“核心素养”。当然,DeSeCo项目组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潜在逻辑给出明确说明。
(二)欧盟的观点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有学者认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在笔者看来,这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描述,既有较强地站在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指向人的内在品质的意图,又具有明显地面向问题解决的功能导向色彩,它在尊重关于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的理念上颇为新颖,在一般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关系的厘清上,也有意无意地下了一番功夫。
总而言之,从积极的方面说,OECD和欧盟的同行们有对教育实践的深刻了解,也有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和较为准确的方向判断;遗憾的是,OECD没有说清楚的,欧盟同样没有说清楚。两家都缺少应有的科学方法的情怀,都是朴素地在表层上进行演绎,不能说明其核心素养思路的合理性,不能证明其给出的框架之完整性,因此都做得还不够。
(三)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受到上述两个代表性观点的影响。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辛涛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另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又如,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素养认识的方法和风格,与OECD和欧盟如出一辙。在关于“双基”、跨学科性、功能指向(问题解决指向)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基本上是对OECD和欧盟观点的进一步解读或是简单翻版,并无太多新意。
二、启示:在把握核心素养之前的思考 无论是OECD还是欧盟,都在两个层面谈论核心素养:一是一般意义的层面,二是学科意义的层面。本文以下展开的思路,建立在两个约定之上:一是所述两个层面既不相同又密切相关;二是讨论过程先从学科意义层面人手,再去推及一般意义层面,即本文的讨论,先从学科核心素养开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跨学科性(综合性)、终身受益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如何在既有学习科学和教育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梳理出核心素养的学理思路,显然非常具有挑战性。
笔者认为,或许从基础教育的特性(本质)人手是廓清核心素养的可取方法。
(一)人的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注重人的教育主要受西方哲学的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界普遍接受的一种教育哲学。也有学者认为,人的教育就是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就基础教育而言,人的教育需要落实到所有课程上去。简言之,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思想”并非简单指思想品德之思想,更指特定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核心思想或思维方法。以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课程为例,如果不把数学课程与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性发展以及人的信仰和态度生成联系起来,数学课程就不可能走向人的课程。
从学习活动的角度看,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用层面,主要表现在抽象概括与逻辑分析能力上,这是接受知识、发现知识或建构知识的基本前提;二是学科层面,主要表现为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学习者能够像学科专家一样深入思考问题时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后者正是下文要谈的学科思维。
(二)寻找学科思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注重“双基”,渐渐成为公认的一贯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激增,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足以构成学生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的基础,因为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老化、过时或得到新的发展,“基础”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本领或方法,简称“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时代,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来说,重要的还有“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如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新“四基”,共同构成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言,“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与价值观”被认为是基础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在全球性教育变革的呼声中,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也可以看成是超越“双基”思想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那么,“四基”或新课改的提法,就是理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全部线索吗?它们是如何诠释“更普遍的基础教育价值”的?从当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趋之若鹜的情形看,大家似乎对其并不满意。在笔者看来,教育史上著名的“形式教育”(思维训练)和“实质教育”(知识教育)的争论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形式教育”强调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科思维比学科知识更易于迁移,更具通用性。当然,现代教育要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必然要求教育者跳出知识与思维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建立在实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统一的。因此,从思维层面上构建学科思维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并通过课程实施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事实上,中国期刊网上日渐增多的冠之以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化学思维、地理思维、历史思维、语文思维等的探索性文献,体现了这一共识的逐步形成。以数学课程为例,无论当下的数学课程是否如此,但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成功的范例,那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本著作自其产生已有两千多年,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因其鲜明的直观性、严密的逻辑性、丰富的思想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业已证明它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
(三)认识学科思维
笔者以为,学科思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学科思维具有较高层次的抽象性。为方便起见,我们在“双基”或“四基”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从人的素养构成的抽象层级来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较低抽象层次的“基础”;基本方法(暂时认为其包含学习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两个部分)属于较高抽象层次的“基础”;学科思维(含态度)应该处于更高抽象层次上,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如此处理,可以看到,人的发展必须经历从低到高三个层次,才是完整的和丰满的,下面两个层次,是学科思维层次形成的基础;反过来,一个获得学科思维的人无疑具备了总揽下面两个层次的能力。针对本文主题,笔者认为,获得学科思维的人具备了某种重要素养,一种能够总揽“四基”的素养,而不仅仅是具备“四基”的素养。这种诠释思路比较清晰,再结合欧盟关于“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的设想,学科思维在其本身的抽象层面上,不仅是完备的而且是跨学科联通的,这或许是欧盟相关朴素观点的由来。当然,这种跨学科性本身是建立在知识体系的完备及跨学科联通的基础上的,离开知识体系的完备及跨学科性就谈不上学科思维的跨学科性。
其次,学科思维的获得过程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系统而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过程才能获得。学科思维所要求的学习形式与过程,需要依赖于体验性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通过体验和抽象概括而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品质,既不停留在“双基”层的掌握上,也不止步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的层面上。
再次,学科思维还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并不直接表现在对劳动力、职业素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奠基,也不完全在于为学生理解和融入社会传递必要的文化认同、社会意识、国家观念等基础知识,而是体现在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养成的对社会或周遭世界的洞察能力上,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理解、融人和参与社会实践和变革的思维能力上;进一步的,获得学科思维的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能”思维,而且要“会”思维,“善于”思维,“自由于”思维。如历史的时空观念、多元联系是理解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的量化思维、逻辑思维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类课程所携带的科学思维则是理解现代社会科技元素和科技创新的基础。
三、尝试:构建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一)内涵构建
人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由此出发,基础教育的核心要义不是培养学生成为单纯的有知识、有技能并掌握方法的人,而是使之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不妨暂时称为有“核心素养”的人。我们尝试这样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它由三个层面构成:最底层的“„双基‟指向”(称为“„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称为“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称为“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概念说明
上述概念界定中的所用术语较多,好在其中“双基”和问题解决两个层面中的术语大家比较熟悉,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仅针对“学科思维层”做些说明。
其一,“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表明,学科思维层次的核心素养,必须在“双基”层和问题解决层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理解和习得,如基础性的解题训练、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发现式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活动等。
其二,“相对稳定的”一方面表明,相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持久的乃至终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要说明,这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必须是经过系统的和较长时间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而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的、稳定的、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且形成习惯,或用布迪厄的术语形容,这种素养即基于特定“场域”生成的“惯习”。
其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表明,学科思维不只是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简单的是某剂解决问题的“处方”,而是探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它是面对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其植根于所学学科内容之中,是学科的灵魂。其四,“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初步得到”是指,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带给学习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的和较为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要将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把握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来,提升到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相关素养的层面上来。因为只有提升到这个层面上来,才能使学习者不禁锢于“双基”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才能超越“双基”和问题解决,步入我们的教育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讲学科所传递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暂特指科学层面的概念。以方法论为例,方法论按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一般科学方法论是指适用于有关领域的各门学科,带有一般意义的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是指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所传递的方法论主要指的是后两种方法论,如数学中的概率思维、信息技术中的迭代思维、物理化学中的守恒思维等思想方法,它们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不可无限泛化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以迭代思维为例。这是一种持续优化的思维,强调在实现若干小周期循环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大周期的循环改进,而不企图一次性成功地达成一个完美结果。具体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描述为:经过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之迭代思维训练的人应该知道,从一个看来不是那么完善的地方开始,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相反,在很多时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科学的道路。于是我们说,这个人不仅掌握了迭代的知识和运用迭代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也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理解世界的认识论和价值论。
(三)三层结构的认识及其关系剖析 本处的方法层,指向“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如“四基”说所指的学习方法,也不等同于诸家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解读。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之“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学习问题”,更包含除“学习问题”以外本学科课程要面对的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指向的设定,得益于OECD之功能论思想;或者说,设定这样的指向,意图是为OECD之功能论提供合理的解释。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作为一层,将基本方法作为一层,将学科思维作为一层,且顺序相叠,是本文的重要思路。既往从“双基”往“四基”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行罗列,虽说也貌似包含了我们所说的三层结构中的某些东西,但并行罗列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给出较好的诠释。层叠结构可以告诉大家,“双基”的训练,是以走向方法为目标的,或者说,基本方法的形成,是以“双基”训练为基础的,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及形成,又是以“双基”训练和问题解决训练为基础的。而若采用并行罗列的形式,似乎暗示诸元素是各自独立的,各自需经历不同的生成道路,这显然有误导之嫌。
三层架构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三层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其中“双基”层最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最为高级,而问题解决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三个层面遵循“向下层层包含,向上逐层归因”的规则,相互依托,又相互归属。三层架构可解读为,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也是学科课程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应的本质之所在,它作为人的内在品质的基本背景,唤醒并照耀着问题解决层和“双基”层,使之一并产生价值和意义,失去了学科思维层的唤醒和照耀,问题解决和“双基”便失去色彩,人便沦为工匠。本文给出的三层架构,既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认知(分类)目标的描述形式,也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的描述形式,这是一个不同于既往的发展目标的描述框架:或许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肇始者们的言外之意?
(四)关于终身受益问题的解读
在核心素养概念的使用中,什么是“具有终身价值”的众望所归?上述三层架构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较清晰的说明。我们自上而下地看,学科思维层为学生带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最为本质,是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最恒久最难忘,会伴随终身。在问题解决层,微观的、细节的、具体的、技巧类的方法可能会忘记,如平面几何之借助辅助线解题之技巧,但宏观的、模式的、有较高迁移性的方法是不会忘记的。在“双基”层,也有可以忘记和不会忘记之分,不会忘记的部分大致有两种,一是具有多层品性的知识,如无限微分的知识,它既是基础知识,又是基本方法,还是一种特定的思维,一般不会忘记;二是一些最为直观的基础知识,如直线、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平衡、温度、细胞、遗传等,这些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终身的话语元素及与这些话语元素相伴的特定的思考模式,同样具有重要的终身价值。
(五)从学科核心素养到一般核心素养
一个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应该表现出形成了关于学科思维和方法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由长期训练而来的,它富有底蕴且自然显露。一个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人,还会对学科知识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归属感及忠诚感,如,对来自数学课程之逻辑方法的信任及忠诚,对物理课程所揭示的物理世界的忠诚及归属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之灵魂,而绝对的僵化的学科素养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科学主义泥潭。关于科学主义的超越,从操作的意义上说,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倡导人文精神,如“在文化背景上的科学思维和实践”;二是寻求学科独特价值与多学科共有价值的协调融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素养的结构性刻画。基础教育学生之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教育课程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核心素养是由学科核心素养推演而来,有了学科核心素养理解的基础,一般核心素养也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