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美术课堂中有效性教学的几个策略
浅谈美术课堂中有效性教学的几个策略
南昌十中
薛征
作为一名教师,轻负优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何为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美术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在美术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美术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创作的方法和步骤,在交流中提出实践中的经验和疑问,先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由教师对学生互相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指点、解答,同时对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
笔者在上校本课程中关于泥塑的第一节课时,在学生对泥没有任何了解前先让他们自己玩泥,使他们初步建立起对泥的感受,然后请他们说说泥的特性以及在玩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泥塑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学生们相互间充分交流后,教师针对学生刚才在玩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随后归纳出泥的特性以及要注意的若干要点。至于泥塑中的技法学习,教师可以先采纳学生们一起归纳的方法来示范一只最简单的泥塑作品,然后学生们在此基本上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有主题的泥塑作品。
归纳起来,“先学后教”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二种步骤:一是学生们通过接触泥,初步了解泥的特性和最简单的泥塑技能;二是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运用泥的特性和个别泥塑方法制作一组有主题的泥塑作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轻松了解了泥的相关知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简单的泥塑方法。这一策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运用“生成性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之前,教师在备课环节通常有预设的教学设计。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延伸通常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做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有时课堂的生成既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想象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有位老师安排的课堂内容是以刺孔的瓶为笔,滴水为线,洒水成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们体验用“瓶”作画的乐趣。但是当教师准备上课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作画工具“瓶子”没带。这时,教师沉默了。一位学生的话马上打破了这片沉默:“老师,我有一支毛笔。”于是,教师顺着孩子的思路往下问:“除了毛笔、铅笔、圆珠笔,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什么东西来画画呢?”学生们热闹起来,“拖把”、“抹布”、“浇花的水壶”、“我的鞋子”、“„„”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人手一个瓶子滴水成画,而是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自由地发挥。由于学生的工具多样,因而得出了丰富有趣的效果:有的学生用水瓶滴出粗细不一的线条,还不时用脚涂抹一下;有的学生拉着拖把在操场上跑,画出了长城;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脚印、手印合作创作„„如果说,这位教师当时按照老思路去对待,也许这堂课就没法上下去,更没有上面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表现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无法预测的。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把预设当机动,以生成作补充,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活化课堂资源,从而达到课堂有效地最大化。
三、设计“游戏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我们就要在美术课堂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后转化为实践能力。儿童最爱做的事便是玩,我们教师就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中所要学的内容和方法寓于游戏中,同时给孩子以鼓励,放手让他们学习、探索和成长。如让学生去玩,玩笔、玩纸、玩泥、玩颜料,甚至是玩石头、玩叶子等,让学生在玩中自觉自愿地接纳课堂中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手脑并用。
如笔者在上三年级《色彩斑斓》一课时,要教学生了解、掌握三原色和三间色。上课时笔者准备了三个装有三原色颜料的透明的一次性杯子和几个空的透明杯子。在课堂中,在了解了三原色的基础后笔者问道:“那我如果把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互相调和的话会出现什么颜色呢?”孩子们有的表示不知道,有的则开始乱猜。笔者把红色的颜料和黄色的颜料同时倒向一只空杯子,“变了!变了!”“变橙色了!”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笔者接着说:“是啊,红色和黄色调和出了橙色,像橙色这样由两种三原色调和的叫三间色。那你想不想知道其他两种颜色调和会变成什么颜色吗?”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趁着学生高兴的劲儿,笔者说:“那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们分成四人小组比赛,看看哪组同学迅速地把三间色调出来,并且快速地记住。”于是,孩子们开始玩起了颜料,一边玩一边记下发现的色彩。有的学生很快把三间色调出来了,并且记住了三原色和三间色,有的学生发现两种颜色加的比例不一样,颜色就不一样。
游戏教学策略的一个作用在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获得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的大脑进行充分的动作,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实施“多元评价”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他可以是对学生该节课表现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等。好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于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而学生对同学作品的评价更是陶冶他们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甚至是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
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街市新貌》一课的教学中,最后的作业是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设计的小店落户在街市上同建特色街道。作品完成后笔者请四人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的作品,并说说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表现,有组长进行汇总。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评价的:生1:我觉得我们的街市非常具有特色,我们选择以树木纹理的瓦楞纸作为整条街的背景色,非常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生2:我觉得林佳楠的那个店面设计得最好了,你看店面的形状就非常特别。生3:我觉得我的店面也不错,我可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而且我觉得我的色彩特别鲜艳。不过好像这个红色的墙面用的不是很好,和这个字的棕色有点叠色了。旁边几个同学附和:“这倒是。”生2:“其实,今天李思金表现也不错,你看平时他都不怎么带材料,可是今天都把材料带来了。”最后,小组长总结说:“今天我们组同学的表现都挺好,都很合作,特别是李思金同学,今天虽然他的设计都是我们帮他完成的,但是他今天把材料都带来了,这就是一个进步嘛。”这是教师在旁边说:“李思金同学不错,有进步了,可你们也很棒,会发现别人的又点了,我建议你们就给自己鼓鼓掌吧!”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自己。在小组评价后,笔者请各小组把作品放在讲台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评价。同学们的评价又是五花八门,不能说他们的评价都非常完美,但这些都是他们对美的理解,不仅单单对作品的美有了理解,而且对人的美也有了理解。最后笔者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棒,老师给每一个学生的书本上都画上一个大拇指吧。”相信教师的这个“大拇指”会激励着学生不断向前。
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笔者深知,作为一位美术老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不断锻炼、探索下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余文森.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6-13(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局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3-5,11-15[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素质提升工程教材编委会.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二篇: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创造性学科。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开发儿童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兴趣和态度,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运用合作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积极评价学生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改中,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视为美术教学中的灵魂,提倡运用多种美术表现形式和各种美术材料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这里就美术课上的教学策略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故事、游戏、视频、歌曲、讨论、范画、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生动的导入,是这节课的“眼睛”,而循序渐进则是教学中须遵循的原则,在教授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进度,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例如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我在导入环节加入了我国航母战斗机歼15飞上蓝天的画面,这满载着几代中国人厚望的歼15立即让学生的大脑高度亢奋。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们讨论未来飞机的设想,孩子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对自己心中飞机的造型、功能等等的描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随后,老师可以从飞机的基本外形、功能、机翼、机身等方面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添加创作,最后全班学生创作出来的飞机形象各不相同,而且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二、自由创作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随学生的爱好、兴趣、情趣任其发展,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表现出更富情感的美术作品。
在教《童话城堡》一课时,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图形出发,如长方形、梯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鼓励学生随意而大胆地画出自己的感受,不必强调学生一定要应用这些基本图形来表现建筑,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课件,组合出多种形状,再进行绘画表现,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教的过程中,也要强调感受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
三、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例如在教《小花饰》一课时,先是发动学生和家人共同收集材料,把生活中废弃的物品收集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了小花饰的制作步骤之后,让学生把这些生活物品拿出来,说一说如何能变废为宝,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索和制作,积累了经验,成长了心志。
四、学会欣赏
欣赏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欣赏中不但有大师的画,还有儿童作品或内容。大师的画,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语言,而学生作品,表现技法易于学生理解,这些作品学生更愿意接受,拉近他们的距离,更容易激励他们,结合他们感悟体验,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欣赏中获得体验,找到自己的共鸣。在《洗澡》一课中,学生对人物的动态把握上信心不足,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对学生作业中表现动物、房子、植物、车、地球洗澡的欣赏,找到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文化内涵的教育
今天的美术课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传统节日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也连接着民族情感的认同,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继承,在不同的节日里制作相对应的艺术作品:如春节――剪窗花,元宵节――做灯笼,端午节――五彩粽子送亲人等,传统的节日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利用美术活动与传统节日结合的特殊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接受,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沉默的美术课堂气氛,迎来丰富活跃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美术素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良好而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俯下身来,把心贴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把情融入学生,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中乐学、好学、会学,在灿烂的课堂天空中添色加彩,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一道美丽有效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小学)
第三篇: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部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就目前局势来讲,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本文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而提供有效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反对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部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就目前局势来讲,仍然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本文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而提供有效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只想着如何将知识授予学生,而同学把知识都掌握了就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了;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或合作探讨将问题解决就认为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但其不是课堂中的全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展现出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通过三维立体设计思维去构建教学工作,如:科学设计、进行、实现这三方面去完成,只有通过有效性思考才能体现出当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与众不同。据著名文学家聂幼犁说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不单纯是让同学学习知识、认识过去,而是让其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现状,为同学未来提供建设性资料,为同学提供开创未来的智慧”。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智慧、情感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让同学通过历史课堂学到与众不同的知识,属于一个接受过程。实际上讲,高中历史课堂给予有效性教学,不仅显示出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以人为本、个性指导的教学课程。有效性教学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还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真正提高同学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版材在不断更新,但都普遍存在一些特点:丰富性、历史性、综合性等,古今中外就是将逝去的事、人、事件等通过文字将其叙述出来,不能再重演。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学生会提出较多问题,而老师在课堂中只能依靠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显得整个课堂枯燥,无法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给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但如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将抽象性问题转变为简单性,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历史课件,增加历史知识,多增添历史主题,将内容扩大化,让同学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历史、解决从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节课(商厦制度与西周封建制),当讲解到西周封邦建国这一内容期间,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西周从建立到巩固政权,利用分封制手段巩固政权,然后到建立宗法制度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表格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制作动态图片,把各个等级用红色、紫色、绿色标出,并给学生讲解西周是如何进行分封制,巩固西周政权。然后让学生分析诸侯如何对下属进行分封制,首先让学生开动思维思考问题,经过逐一回答后老师再揭晓答案,同样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图,将答案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而西周分封形式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让学生一目了然,简单易懂,通过将历史内容直观展现,让课堂从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内容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比较难掌握,这样的现象不利于老师授课,并给授课老师带来极大挑战,一一进行解说会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有效的完成讲课,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将历史内容简单化,利于学生理解,采用情境教学主要依靠老师去实施,在进行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历史课本内容有效的融入感情色彩,创造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场景,并让学生参与情境教学中,让其体验历史内容,不但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材。并让同学心理机能获得较好发展,使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更明确。
例如: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我们现在处于民主时代,对与破坏民主法制的历史应该给予疑问的态度去学习,此时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将“文化大革命”为首的江青、林彪一伙煽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人物进行演绎,抽取文章中造反派“全面夺权的开展”这一情景进行表演,让学生了解历史内容,易于让学生理解历史内容。如学习到“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时历史的黑暗,并不了解封建专制的腐败黑暗。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家》这个内容,把瑞珏之死等故事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适时了解到当时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也就是当前的科学、民主、新文化、道德等,然后逐渐提倡马克思主义。通过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王百胜.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2]王国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517300)
第四篇:关于美术课堂中剪纸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关于美术课堂中剪纸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面对日益拓宽的现代美术,身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美术教师有责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力求以充实的现代教学理念去引领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因而我认为美术课本中的剪纸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通过课堂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及营造良好的剪纸学习环境两方面来实施完成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剪纸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丰富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识。
一、延续和发展剪纸的知识和技巧
1、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剪纸语言
剪纸语言指剪纸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作为剪纸表现媒介,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所构成的可视化的符号系统。如:月牙形、锯齿形、迂回纹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成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和谐等。在剪纸教学中,教给学生必备的剪纸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感到在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的剪纸知识和技能目标是:(1)、认识剪纸工具、材料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2)、学会简单的剪纸造型方法,及一般剪纸图形的装饰手法。(3)、认识并学会初步使用单色剪纸。(4)、初步学习合理的剪纸画面安排。(5)、学会剪、折、贴、裱等手工技能和组合作品的能力。(6)、学生简单分析和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剪纸作品。学生如果不知道如何造型和表现,不会剪刻,不会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不会剪、不会折叠,学生的想象就无法得到表现,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剪纸教学。没有这些方面的基本训练,一味让学生去表现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课例:《对称剪纸》一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轴对称图案,先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对称物品的剪制方法,继而从外形到内部饰纹的剪制就敢于剪了,剪纸语言也能由易到难地深入表现。
2、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剪纸表现
首先剪纸表现是通过剪纸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剪纸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表现和创造的培养,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艺术的基本语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从美术学科角度来看,剪纸教学属于民间工艺活动,是一种通过动手能力的提高来丰富学生高尚的情感和审美导向的艺术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况且,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也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运用多种能力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下雪了》一课中,通过静静欣赏课件中的雪景画面后,出示三个小问题:你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景色是怎样的?你知道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如:雪花是由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在一起形成的冰晶、雪花有两万多种造型以及雪为什么看上去是白色等等。然后学生再学习雪花的剪制方法时,会认真学习六面对称图形的折叠手法,尝试剪出线条和花纹的细微变化,打开得到不同造型的雪花。当每个孩子看着自己手里每一个大大小小不同的美丽雪花,会真心体会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其次,就学生剪纸表现而言,它是学生一种内心状态的外部展示。学生的作品是他感知事物,同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留在作品上的痕迹,这种痕迹都有具体形象和可视的特征。例如学生对雪花形象的学习,是其新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又利用已有的技法剪制各种小雪人来组织安排画面,则体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还反映了他们个人的画面组织、色彩运用、想象力、创造力等剪纸表现能力。
再次,小学生剪纸的表现过程,又是他们集体活动的过程,培养他们和谐的人际交流。如学生剪的《下雪了》的集体作业,作品虽简单,但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协调画面,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使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表现能力越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都将有助于他们剪纸表现才能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剪纸学习环境
1、尊重学龄差异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剪纸教学,在教学的内容上不仅欣赏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还将审美情感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具体内容中。因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和学生能力的不同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即便同一内容的安排上,因人而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和实际能力。例如《十二生肖剪纸——牛》中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表达形式,发展剪纸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地用对称手法剪制各种牛头;也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牛形模板描出外形后用不同的剪纸饰纹及色彩装饰一头牛;或只用黑白两色剪贴装饰自己喜欢的卡通牛等等。通过教师提供的多种制作手法及纸质材料的提供,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对物体的基础形状和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以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挥。总之剪纸教学都应根据小学生学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技巧,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发挥美术课教学特有的美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剪纸教学中的环境和作品
学校环境是学生学剪纸的良好场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经过我们精心的规划和布置,一个整洁有序且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从中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染。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人文环境这一教学资源,唤起学生传统美的感受,这不仅能使学生欣赏优美、和谐的剪纸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同时还可通过人文环境的作用,启发学生逐步了解创设怎样的环境才是美的,怎样去创造,激发学生创设优美环境的愿望。所以对一些年龄大的或有天赋的学生,我鼓励让他们一起用自己的剪纸作品美化环境,使他们不仅会欣赏美、感受美、更会创造美,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例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就在组织学生的剪纸教学时,启发学生观察、回忆生活中有关阅读的画面,回味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阅读的心灵感应,引导他们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剪刻,并从中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感,从而使他的心灵得到陶冶,并渗入到美感的剪纸作品里,不仅使他们处处感到生活的美好,也激发他们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热情。最终达到剪纸教学的目标: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发了剪纸特色课程,就有责任上好这一课程,尤其是美术课程中的剪纸课。剪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而当代小学生可以说是在迪斯尼卡通、日本漫画的熏陶下长大的,对日本和美国的动漫文化知之甚多,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承传和发展民间艺术,上好美术课,让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其中的剪纸艺术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的特点是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健,线条块面高度结合,富有装饰性,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剪纸课教学,可以丰富和扩大小学生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既了解制作剪纸作品的全部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又充分发挥了美术课教学的授业、传技、育人的作用。
总之,剪纸艺术因为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补充。我们全校的孩子们学习了这一艺术形式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实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落实以下两项内容:
1.继续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时间又很短暂,沉闷不变的课堂只会令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遇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求变,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乐趣。例如我在教授《剪纸藏书票》一课时,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引发学生对制作藏书票的浓厚兴趣,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剪纸藏书票的设计,学习形式上体现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根据实际能力剪出图形,可以剪对称的、不对称的、花边、团花„„,甚至可以是文字,作为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与肯定,同时教师对那些想法与众不同,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的作品重点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既要考虑剪纸自身的规律、特点,又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这是实施现代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我在上剪纸课时,始终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剪纸的探索性,注重剪纸教学与小学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如:学生根据神州七号升空创作了剪纸作品,结合世博会吉祥物设计了有趣的剪纸“小海宝”,甚至用纸张折叠特点创造了立体剪纸作品等。教师和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一起提高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学生一同探索,才能不断从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更美的作品。二期课改提倡“以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的艺术课程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剪纸作为美术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部分,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领悟等学习过程中,在获得丰富审美体验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理解与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剪纸艺术又来源于生活,作为一种指尖上的艺术,我愿帮助孩子们的小手变得如魔术师一般灵巧,变幻出他们心中美丽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很少提出能够真正帮助一线美术教师提高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建议,不能联系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
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前,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又为成人后的创造作准备。正如罗恩菲德所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同时,培养学生美术想象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点,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想象能力是学生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如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现实和想象中的玩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
3、延长创作时间。现行课时安排比较适合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而给美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带来了不便,一节课往往要经过导入、讲解、欣赏、作画、作业评价等环节,结果给学生创作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很熟练的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但画面的细节没有,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的形成极为不利。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借鉴了语文作文课的安排,对课时作了调整,一般两节美术课完成一张作品,对于提前完成的学生,要求其尽量使画面丰富。由于两节美术课不安排在同一天,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先收回画纸,以免学生弄丢画纸,第二节课重新发回去作画。
4、积极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它信息量大,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接触相关内容,如图片、范画作品等,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利用音像店的想象画教学光盘,在VCD上进行放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想象画法,在欣赏这块内容中我们把作品图片刻录到光盘中,并且自制课件,利用学校的电脑、视频转换卡连接到电视上进行教学,并对教学中电脑的参与进行了初步研究。
5、合理进行美术思维想象训练。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想象上的惰性,对于简单的问题尚能解决,遇到难题就不想动脑筋,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发极为不利。针对这些情况,本组对学生作适当的思维想象训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条:
(1)图式的各种训练。图式,拉丁语原意指轮廓。轮廓是图形区分最基本的手段,相同功能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图式。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的相应内容进行了这种训练: a一物与另一物的基本图式近似,只需略加修饰就可完成形象创造,如《在石块上画画》一课,根据这块的形状,想象出新的形象;《芋艿雕刻》一课,根根据芋艿的自然形状刻成各种有趣的小玩具。b一些物体与另一物体的局部图式近似,按一定的方式组构起来,完成形象创造,如《蔬果的联想》根据蔬果的形状与一些小动物的局部形象相似,通过适当的削、剪、拼、插等方法制作有趣的动物。另外我们还利用图式的接近和重叠现象,进行图式的变通和视觉隐喻,如《撕纸拼帖》通过撕出的偶然形,重新组合、添加获得新形象,通过以上训练启发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的敏感性,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内容。
(2)对形的夸张训练。物体都有存在的一个常态,常态给人的是一种静止之感,视觉和心理都不会为之紧张和兴奋,偏离常态则会引起人的紧张和兴奋,并竭力使之往返常态。形体的夸张有运动夸张、形状夸张和形式夸张,其中形状夸张在儿童作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物体的变形、过分扩大形状等训练,如《大西瓜》一课,要求学生从“大”字着手,想象大西瓜的各种可能性,有的想到西瓜房子,有的想到西瓜飞船。另外,我们还在各册增加教学内容,如《蚂蚁》,有些学生扩大蚂蚁的形状,在头、身、脚等处画上小蚂蚁,有的用各种线和形来装饰蚂蚁的身体。
(3)造型因素的局部夸张运用。一般美术将造型因素,如形态、色彩、质量感、肌理都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各自特征都在共性之中,在儿童美术想象创作中可将各种造型因素分解后加以夸张训练,使人更深层次地理解视觉形象,发展和丰富了造型语言,给儿童美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层面。A色彩:儿童美术不以模仿客观对象为目的,所以其作品更注重了色彩的主观表现性。对色彩的表现,低段的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描绘事物,如《太阳》一课中,学生用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描绘的形象各不相同;高段学生在训练中加强了色彩的要素——明度、冷暖和纯度要求,并能考虑到色调的表现,学会调配颜色。B线条:线条是儿童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线条的粗细、长短和曲直的组合能产生丰富的效果,线条的训练不需准备太多工具,所以最适合学生练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注意线条的流畅、肯定和清楚。避免用尺子、圆规等工具。C色块:这也是儿童画重要表现手段,图案设计中常用表现方式,块面的形状有变化,色彩力求均匀中有变化。
6、单元化处理教材,确定单元目标。利用美术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我们对教材作单元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以内容为标准归类,这种归类使内容更系统化,一般从具象到想象,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想象创作,如的树叶、树皮、蛋壳、瓦棱纸贴画和图案教学,《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立方体的包装盒》、《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各种各样的房屋》归为透视知识的落实这一单元。(2)以技法、工具材料归类,这种归类有利于技法的训练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如五年级的国画教学,贯穿于每一册的水彩画教学,我们都把它们归为单元。处理后教师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7、加强作品欣赏。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想象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图片体现出来的新异表现形式,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美术想象创作的更新与发展。选择的作品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想象练习。
(二)、探索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
一件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新颖、独特的想象创作构思需要良好的材料和熟练的技法来表现,小学生创作的材料应不受限制,只要能表现出效果都应加以运用。在技法的探索上我们根据不同材料进行了扩展,如水粉颜料可直接涂在画纸上作画,也可和吹塑纸结合制作粉印版画;油画棒可以直接平涂填色,可描绘色彩的过渡效果,也可制作藏色刮画,并可和水彩颜料结合使用。
(三)、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注重素材的积累
美术课程“造型-表现”要求学生记录或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见闻是感想的前提,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才会有内容可创作,同时学生对一事物的熟悉程度对想象创作也至关重要,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临摹或引入的素材太少,都会造成学生对事物的片面认识,从而使作品想象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还应让学生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眼光认识事物,为了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美术日记形式,从记录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三种方式:A、写生式美术日记:儿童有意识地带着记录本直接面对生活场景,通过仔细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最后以取舍性的描绘及感悟性的叙述完成的美术日记。该形式的优点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从无意走向有意,对绘画符号、描述词汇的表达由共性走向个性。B、想象式美术日记:儿童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展开联想,通过夸张、迁移、重组等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绘录自己大胆设想的一种美术日记。C、梦境式美术日记:“日有思来夜有梦,梦中自有惊人作”。儿童的梦是儿童心理的一面镜子,梦中奇异怪诞的境界给儿童的想象添上了翅膀。儿童根据回忆把这种梦的感觉,形象描绘下来,便成了梦境式的美术日记。除此之外,从表现形式分还可分线描型美术日记、彩绘型美术日记、剪纸型美术日记等多种形式。美术日记的辅导方法。A、引导观察,丰富经历。不同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儿童美术日记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历广、见识多的儿童,头脑中贮存的视觉形象丰富,描绘时很快呼之欲出;那些生活经历一般的儿童,视觉形象显得贫乏,苦思冥想不见其效。我国著名美术特级教师候令认为:“特殊经历对儿童的创造至少有二个意义:一是在情感上给予儿童以创作的要求;二是向儿童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形象”。为了丰富儿童的经历,我们主要通过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现场,引导儿童观察,培植其新的视觉形象,使其热爱观察,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新的观察方法。其次,我们还引导儿童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家长一同出去旅游或在家活动的机会,多加观察,多作绘录,在通过有意的观察来丰富儿童的经历。B、注重比较,激发创新。儿童有了丰富的经历之后,是否具备去粗存精,舍旧求新的分析比较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日记描绘的水准。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总是存在着新奇与陈旧、进步与落后、有趣与平淡的差别,而好的美术日记体现出新意来。因此,我们对当天经历的事,通过比较分析以求发现这些事中体现出来的新感觉和新思想。
(四)、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想象氛围
美术教学展示作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种美术活动,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良好的想象氛围,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导处开展各项美术活动:
1、美术比赛:结合各重大节日举行美术比赛,内容包括绘画、制作、编小报等形式,学生参赛面广,积极性高;
2、作业作品展出:画展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好机会,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在此得到充分肯定,展出每月定期,有新作品时不定期展出;
3、建学生画廊:我们利用教学楼的走廊,选择优秀作品,装上画框,贴上作者照片。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7.3~07.8)
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制定课题方案。本阶段主要调查各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家庭的情况,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明确各教师的研究任务,根据实际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结合部分欣赏课探索激发学生想象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训练。课堂中加强学生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研究,学生初步达到根据范画进行变一变、加一加、减一减创作,改变以往作业内容单一的情况。同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7.9~09.1)
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理论体系对想象力的培养的方法以及方式要点进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想象创作技法的研究。这一阶段,各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美术创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主要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作针对性的训练,师生共同探索美术想象创作的新技法。根据课程对美术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结合课外美术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创作热情,营造良好的想象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09.2~09.6)
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工作总结和成果鉴定。总结研究探索过程中的成果;开展学生美术创作的综合练习,完成几幅质量较好的想象作品参加比赛;建学生画廊;开展美术与各学科互相渗透初步尝试;撰写论文,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成立课题组以来,我们选择1—6年级各一班进行实验,其余各班为对照班,通过比较,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本研究,教师达到了以新的观念指导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2、通过本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合理的“扶”与“放”,创设了轻松的想象学习环境。
3、通过本研究,教师做到了合理评价学生的想象作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4、通过本研究,学生可以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养成了积累美术素材和想象的好习惯。
6、通过本研究,学生能达到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美术想象创作,大部分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几种技巧。
7、通过本研究,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要明显提高,部分学生要拿出构思新颖、画面完整的作品,做到合理评价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8、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想象兴趣明显提高。
9、学生的想象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发散性思维想象、创造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从比赛中,实验班的学生获奖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如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的学生有多人获奖,有的还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比赛。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很大,延长作画时间虽然能提高想象创作作品的质量,但两节课不同一天,给学生创作的连续性带来一些问题,学生创作的热情受到影响。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在课余没有时间想象创作。
2、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学校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肤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3、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想象画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4、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深入研究较难,而且各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对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英)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恩·皮尔·科汉:《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柳 斌:《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王小宝:《家庭美术教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美术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课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二.研究的背景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自2000年进入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使课堂讨论甚热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习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三.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我想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让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使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小组内冲突;
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
1.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会议,交流个人课题思路,学习课题资料 2.课题组会议,学习合作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和课题研究得失 3.课题组会议,学习合作学习资料,交流课题研究得失,汇报课题研究课 4.课题研究会议,学习资料,听课题组研究课,写听课反思 5.上交课题研究论文及各项资料
浅谈范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与意义
2010-12-22 13:02:58| 分类: 教学研究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作者:蓝铺中学教师
钦建军
毕业于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美术专业
1、课堂教学中范画的形式
鉴于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对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且有实践经验,以此笔者把课堂教学中的范画分为以下几类:
1.1 步骤范画
通过实习探究观察,笔者发现小学美术课中(新课改)“步骤图”很少,即使有也是画面太小不够清晰,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因此,若教师在课前做好“成品”,把作画的方法步骤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再以语言稍作解释。我认为既直观,又简练生动,定会事半功倍。
1.2 引导范画
它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例如一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我在空中飞》一课,就要充分认识到“导”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做的范画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成新的思维,并逐步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创作。
1.3 比较范画
它主要表现在绘画方法上的正确与错误,学生作业中的正确与错误。如:上三年级构图知识课时,教师仅展示出几种正确的构图范画是不够的,必须展示出有错误的几种构图,两种构图范画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思考,得出结论;此法也常用于课堂作业评价中,即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挂在黑板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做适当的指点;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一些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对何为“优”、何为“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1.4课中范画
它是相对前三种范画形式而言的(前三种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成品”或“半成品”),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且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它有着许多可取之处:如教师在教中国画时,如没有老师亲自在学生面前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和色彩的配置等作具体的示范指导。这时候学生学习美术是有困惑的,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而这种求知欲又没有从老师那学得相应的技能表达出来,势必会减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范画教学成为广大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将美术的相关知识和绘画的技能技巧最直观地、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实验小学的优秀美术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所取得的精彩之道,无一不是在教学中使用了范画。他们以范画为主线,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兴趣浓厚不衰。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倡范画教学,不断地探讨范画教学,不断提高范画教学的教学质量,是每个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小学美术范画的合理运用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教学中,主张“画从谱出”,凡是学画的人,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对画谱或老师传授的每一技、每一法都要反复模仿、推敲,循序甚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范画”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实习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作品附后)。在与指导老师讨论“如何”更好的发挥范画的作用时,以老师多年的经验和笔者实习的亲历发现:最为普遍的是,因“范画”使用不当造成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事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时,就一筹莫展。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人之师,就不可误人子弟,我们应该清晰理性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学习美术界的优秀教学成果,要认真思考、分析和认识范画教学的优劣。把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赋予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习的经历对“合理使用范画”发表自己的浅见。
2.1 制作范画时,要多角度、多方位
小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分析、解决事物中问题的能力。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课《鱼儿游游》范画制作中;发现:学生所画的鱼都是超一个方向游的(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上),是由于老师在呈现范画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且老师的范画单一。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范画时要多角度、多方位,让学生游选择和思考的空间。
2.2 不能把“范画”当作学生素材的来源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在美术教学中所使用的“范画”是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才智的有效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面对“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 ①。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因材施教,引导鼓励他们作画时要表现个性,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如果老师启发不当,“范画”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模式”,这样必然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面对“范画”,老师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 提供“范画”,不是提供“唯一的素材”和“结论”,“范画”也有它客观的局限性,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也要注意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
2.3 在选择“范画”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取向替学生做判断
记得在实习期间,我把自己认为比较经典的范画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却不喜欢。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们作为老师,尤其是还没有多少经验的老师更应该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做出评价,更不能武断地要求学生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就可能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在审美观上给学生带来严重误导。我们要清楚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这是深有体会的,虽然一个班也有那么几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观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鉴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在给学生提供“范画”时,要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我们对“范画”应尽量给予客观地评价,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2.4 要把“范画”临摹和写生创作结合起来
在美术课基础教学中,临摹和写生是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完全把“范画”当作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这种单一地用临摹“范画”代替写生、记忆、想象和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为在临摹中,学生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也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
① 李范 《论美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7月第一版
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使学
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美术教学应该“创造条件,还原生活” ②即: 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尽可能的把实物出示给学生看,把实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5 出示“范画”是应该“适时而止”
实习时,我们实习生不仅要互相听课,而且还得听各年级美术老师的课,所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同学和老师一整堂课就把那范画挂在黑板上“炫耀”,殊不知学生可“乐”坏了,在练习当中,一个班级的大半学生专注黑板„„所以,我认为在教师把“范画”讲解透切之后,它就不能在黑板上久留;若如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体现美术教育的功能?因此,出示“范画”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理解所学内容,从中获得灵感而进行独立的完成作业,而不是把老师的“成品”复制一遍,要“适时而止”,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6 提供的“范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在实习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提供“范画”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如果无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规律,让学生临摹一些所谓“经典”的“范画”,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 ③,用成年人的审美观来取代学生的审美观,尽管用心良苦,但实际上是在“拔苗助长”。只能给学生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作画时学生完全没有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提供“范画”,要遵循先易后难、逐步过渡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并能准确反映出教学要求。临摹“范画”时,要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学其表面。有位老前辈
说的好:“似我者亡,学我者倡”。所以,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
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也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②
杜卫《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一版
③蔡元培著 张圣华主编 《 蔡元培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第一版
3、范画教学的意义
纵观古今,一代又一代的著名画家,无不经过“进谱出谱”的艰难历程,从“ 谱” 中吸取精华继承之,加上自身不懈努力,从而孕酿出为世人所称道的美术作品。范画是美术这门视觉艺术的可视的、直观的、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能使学生了解传统,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形象直观地感受技法等。由此可见,范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范画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产生较强感受与共鸣;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美术的信心。欣赏范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的鉴赏能力” ④。范画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效益。每一张示范作品、每一次教师的示范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范品和楷模,具有学科的辅助效应。在美术教学中,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不容忽视,因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受过技法的训练,才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缓解表现上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范画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范画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语汇的有效工具之一。它能使学生直接获得直观视觉信息,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表现、创作的欲望,有了创作的欲望便去实践。范画有助于小学生有步骤、高效率、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课本上的绘画作品限于篇幅安排,不可能每一节内容都有详细的步骤图,如中学课本第六册工笔花鸟画这部分内容,它仅用三张图来示意荷花的绘画过程,其渲染、罩色的过程交代的很简单,并且牵牛花和一篮花也只有成品,这样既难以使教师讲得很明白清晰,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教师预先准备几幅具启发性、构思巧妙、题裁新颖、线条富于力度的优秀范图与若干构图死板、线条生硬的较差的范图出示于课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之后,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讨论中,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明确鉴别、汰劣择优,从而
④
尹少淳著 《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达到理性的飞跃
范画还有益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绘画中水、墨、色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通过教师的当堂演示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多媒体出示范画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比如:在水墨画的教学中,无论
教师的基本功怎样好,用笔怎样洒脱,也不可能很透彻地让学生看清用笔用墨的正确方法,真正体会水墨的韵味,因为学生对其中细微处的转变仍不能很好把握。但如果教师事先制成了投影片、多媒体软件或用摄像机拍好作画步骤,则上课时只需边放边讲就了,重点、难点部分还可以通过重播、慢放、定格等技术处理来加以突出。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了解了作画的全过程,而且很容易地学会了作画的正确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范画教学,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和实践性于一身,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范画,精心绘制范画,提倡范画教学,不断探讨范画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范画值得引起重视,它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课堂美术教学中别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中坚柱石,有难以抹灭的价值。教师更要充分认识到范画的优越性和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范画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效。综观许多优秀的美术教师,无不广泛利用了范画去补充其课堂教学。教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轻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收获,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范画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只有充分合理地去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根本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津津乐于此道,勤于此道,精地此道,努力做到让教师范画为课堂教学增效添彩,提高教学质量。
谈美术课堂“讲解范画”的重要作用
泉州市鲤城区通政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教学中感受美术,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而美术课堂上老师用“讲解范画”的教学方法,最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后不仅容易理解,也容易学到。其操作性、可行性较强,更主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师生都解决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一、“讲解范画”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美术课堂和以往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明显不同了,好多老师在上“造型·表现”课时,连粉笔都不用动,只依靠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如:他们在课堂上将如何画好本课内容讲得非常精彩,时而提问,时而欣赏,时而讨论,时而分析„„整堂课看似气氛活跃,实则学生对课本中的范画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一脸茫然。其实,如果老师当堂为学生示范一下绘画的过程,在示范中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总结概括作画的步骤和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学生就能在直观的学习和老师的语言提示中掌握到绘画的技巧。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老师要当场作画,自己事先一定要备好课,练好作画的形象及作画的步骤,避免一时画不出,或画出的形象不佳让学生挑毛病,而在现场范画过程中,教师应当说把它看成是艺术创作,投入激情,争取在激情中产生更多的富有启示性的语言,以此来激发授课灵感的导火线和催化剂。
二、“讲解范画”教学的多样性
“讲解范画”的形式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它却具有多样性。我这里列举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范图,然后,老师用教鞭对着范图中的具体形象边画边作描述,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时间不太充足的情况;第二种则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用粉笔现场作画,示范通常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1.步骤范画:老师按照教材的步骤图,边讲解边画在黑板上;2.启示范画:教师将事先设计好的创作图画在黑板上,作画时将构思的方法、作画的步骤及过程和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扩散成新的思维;3.对比范画:老师把学生常见的错误画法和正确画法都绘制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鉴别,使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4.录像范画:有时老师当场作画要准备大量的工具和材料,很麻烦,如上国画课。针对这类课程,老师可以事先用录像机把自己的作画过程拍摄下来,并加入音乐,这种具有生动、直观、声象互补的美感效应,能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老师的真情传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讲解范画”教学的优越性
有一个美术教育专家说过:低级的美术老师既不能讲也不能画,初级的美术老师能讲不能画,中级的美术老师能画不能讲,高级的美术老师能讲能画。在这里,我想对这四种美术老师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1.低级的美术老师既不能讲也不能画。这类老师多为半路出家,一般是由担任其它学科教学转到美术科教学,他们本身对美术不感兴趣,但由于学校缺少美术教师,领导让他们转岗而来,他们对美术专业不甚了解,也无从下手,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又不想进取,便马虎应付了事,这种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效果可言,当然,这种现象目前正在逐渐减少。2.初级的美术老师能讲不能画。这类老师的形成有两个可能性,一种是从其它学科转岗而来,一种是学美术专业但专业不怎么过硬的老师,不过他们都具有语言上的天赋,善长表达、讲解。因此,他们的课堂缺乏专业的支撑,难以将学科知识与技能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只好充分发挥善言的优势,尽量把嘴说破,也不会去示范给学生看,总想用语言来弥补自己专业不足的缺陷。
3.中级的美术老师能画不能讲。这类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性格又属于内向型的,他们可以通过娴熟的技艺在课堂上直观地为学生传授作画的步骤,就是不善于言辞,不知如何向学生讲述作画的技艺及注意的事项,不过这类老师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因为,他们可以用正确的绘画方法步骤及准确的造型描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进而喜欢上美术学科,并从长期观察老师的作画中掌握到一定的绘画技艺与技巧。
4.高级的美术老师能讲能画。这类老师是优秀的,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专业功底好,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强,可以把扎实的绘画功底与准确的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讲解范画”教学形式的特点,如果他们再凭借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就具有了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为学生营造出可听、可视的感官刺激,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课堂,你见到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到知识的喜悦;这种“讲解范画”的课堂也具有直观美、形象美、趣味美,它在课堂中的效果就显而易见;这种“讲解范画”的课堂也就区别于上述的另外三种老师的三种课堂,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所以我们呼吁所有的美术老师要勤学苦练,平常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综合素养,修练好“讲解范画”的功夫,升华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讲授与示范技巧变成一种教学的自觉行为,并使这变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特色,一种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把“讲解范画”教学形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至。
总之,“讲解范画”教学形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待具体课程具体分析,该示范就示范,不要怕老师的示范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因为学生没有基础,如果老师不在范画中为学生打“地基”,就无从谈起让学生自由创作起“高楼”。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讲解范画”做起,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最终达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祖国的新一代作贡献。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xx中心学校 xx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学历史教育长期被社会、家长、学生视为副课,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课改的需要
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贯彻不清,对教学实质把握不准,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使现在的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这些问题严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现实问题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2、学生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教改洗礼之后,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课堂上,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业,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长期以来,学生学得无趣、学得痛苦,学习上高耗低效,学生对学习缺乏欲望和幸福感,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教授著《新概念—有效教学》。国外看,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学者的理论有余、实践经验不足的现实,如何让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长期以来,受因应试教育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社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和学校领导把历史看成是“副科”,忽视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从学生的学习和态度来看,思想上受社会、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历史知识的繁难偏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认真。从教师的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体现的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的“填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上现象,直接导致目前历史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更为重要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宗旨,力求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
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理论”,初步建立一套适合教情、学情的来源于自身教学实践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艺术的升华。
创新之处:本课题拟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合作活动教学、情景体验的创设以及巧设问题情境四个方面,研究如何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问题。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
1、初中历史:山里乡中心学校七-九年级历史学科。
2、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多媒体教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为教学单位的,以4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
3、“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4、“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6、“策略”是指为有效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程序性方法和操作手段。“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7、“初中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的生态课堂。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和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时应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3、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4、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学活动围绕学习活动、教学进程、进度、节奏等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转移;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二)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认识“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意义,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
2、科学性原则。以我校学生实际开展研究,始终遵循课题科学化管理,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课题研究。
3、实践操作原则。学校教研组积极开展“同课异教”“一课多讲”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4、广泛性原则。该课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的现状,以成就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我校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5、评价激励原则。在课题阶段研究中,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并给予表彰奖励,并将选出的优秀课例、论文等向市、区教研部们推荐,力争高质量的完成该课题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重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误区,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的重点
1、通过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探索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2.通过对课堂教学实例剖析,找出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
3.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思路、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分析影响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活动的因素。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教师和学生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因素。
2、研究历史课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策略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针对影响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教学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因素,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研究分析,从理论上清晰课题有关问题,如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如何衡量有效等?
2、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准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并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3、通过行动研究法,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推广运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最终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课题实施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遵循“问题分析”、“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三个步骤,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适合自己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研究。
1、发现和确定影响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问题,通过理论研讨与问卷调查、数据分、了解学情相结合,界定课题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出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报告。
2、围绕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每个老师围绕课题,针对影响有效教学活动的因素进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学习活动案例分析》等主题内容的研究,各年级老师可以根据自已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立足教学实际,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课堂的观察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发现自身课堂中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不足,制定改进目标和措施,记载课堂改进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落实问题,总结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实现研究计划。
3、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归纳有效教学活动策略,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围绕《历史课堂中教学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等具体策略方面,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写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等。
(四)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工作目标:申报课题实验,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培训学习。
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调查我校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
工作目标:按照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课题研究和实践,并分阶段性进行检查、评估、改进,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启动课题研究,以年级为单位,做好师生问卷调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设计问题,进行摸底。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课题培训会、校本培训会等多种方式,总结交流,编写典型案例和教学设计,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工作目标:完成课题的研究,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接受专家和课题组鉴定。
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七、课题预期研究的成果
1、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实验研究报告《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历史课堂中教学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师生互动学习活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3、形成研究成果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汇编集》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保障措施和组织机构
(一)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1.本课题是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且有课题研究成果,论文发表,优质课获奖,为课题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可以 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素质较高,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科研理论,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其中有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也有教育教学校长、分管领导,又有学科教研组长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在这些方面积淀了很多经验,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这是课题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1、领导重视,全面指导。山里乡中心学校是饶河县乡镇实施教学教研最有成果和特色的学校,学校内浓厚的教研氛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校领导坚持“科研兴校”的理念,高度重视科研教改,大力倡导和实践教研教改工作。每年都送出近十余名教师参加上级各级各类培训、竞赛、学习活动。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体制健全规模完善,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为实验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目前全校有3个年级,6个教学班,实验对象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实验成果也有着广阔的实用性。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将每月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4、经费保障。学校将投入一定科研活动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开展学术指导、外出学习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实验工作激励机制,对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5.学校领导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对课题的研究直接领导、有效筹划、组织和协调有条不紊。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三)组织机构和分工
课题组组长:迟玉深(全面负责)
课题组领导组组长:魏振洲
成员:
原浩英
(有效教师必备素养生成与发展研究)朱 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刘晓明(反思教学有效实施的研究)尹 峰(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2011年3月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总结
为了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性研究专题的总结工作,特作计划如下:
1、做好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的现状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教师的自我检查与听课老师的排查,指出历史教学中无效的和低效的教学手段,找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使课题组老师能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而有效地提高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效率,促进学生完善和改进学习历史的发式方法,使课题研究工作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加强理论学习培训,提高认识,提高研究能力。课题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确定自己在课题研究后的重点努力方向,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改的新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和教师自己为研究对象,以更新和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研究方案。
3、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指导教学。立足课堂,研究课堂,观摩学习,博采众长。
4、研究学生,开展学生活动。
(1)录像、摄影、照相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历史课堂和学生发展的作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堂视频)
(2)现代网络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的促进作用。(网站展示:孙中山纪念馆及学生留言)
(3)创新制作、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提高。(学生的照片、模型展示)
(4)开设“历史大讲坛”、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的尝试等。
(5)使用讲学稿,规范学生的课前预习,简化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5、部分成果展示(课件、课堂实录、案例、教具模型等)、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要加强论文、案例、叙事、教学反思的撰写,多媒体课件、课堂实录的制作。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课件等,编撰论文集、案例集,完善课件课题库。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档案的管理与充实,做好课题研究的电子档案和文字材料的整理和保管工作,为结题准备充分准备。
7、开发一定的物质化教学手段(教具、课件等),积累非物质化教学手段(教师语录、课堂纪实等),形成历史教学特色并在全组推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作品以及课堂实践的策略指导,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涌现,在课题研究工作中还有着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但是我们将继续走校本科研之路,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更扎实更严谨,以期圆满完成研究目标,顺利结题。
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有效性探究》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如何让这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的重建,让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本文旨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效果。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 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笔者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 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 “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因此,在历史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积极地求知,勇于探索未知,从而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三、以练带讲,以讲促练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若运用
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质疑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笔者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教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1.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有四种办法:第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第二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第三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第四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乐于质疑。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要学生敢于质疑,就得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使学生有此感受,教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3.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和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学习效果愈好。
五、注重教学检查以及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实施只是教师按教学设计方案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几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师和参与学习的班级学生,有时还包括听评课的领导和教师。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主观的,而学生的评价才是趋于客观的,怎样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教学检测和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如通过课后作业检测,以及教学反馈意见表,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对已经上完的课程进行教学小结、教学设计的调整。把学生所反应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及时综合到新课的教学准备和
教学设计上。这样不断听取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调整、不断提高。这样坚持下来,会有很大的收获。关键是教师要有一整套的设计方案和思路,要有适时调整教学、改进教学的意识和及时的行动。教学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常教常新,不断改进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变化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就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学生就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务。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论专家 余文森 教授在《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指出“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以《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新人教)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根据课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而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来制定。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课标要求: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这里分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了解”是识记层次,而“认识”是理解层次。两个层次要求的逻辑关系也非常明确。前面“了解”是为后面“认识”服务的。也就是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包括中国)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的贡献。即理解造纸、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过较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西方一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中图片的观察和想象,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通过材料合理设问,引导学生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2)通过阅读课文和资料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3)利用视频和宋元战争资料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使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整合的教学内容也更加合理,可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能帮助我们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分析问题,揭示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二、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准备的基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等走进教室的。必须明确学情,切实弄清当前的学习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只有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该课题学习中的真实现状及已有经验,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才有可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脱离了童年阶段,刚进入少年时期。他们的理性思维发展还很有限,但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我们学校今年的初一新生是在全市报名的一千多名小学生中经过考试、面试后选拔出来的,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阅读的书籍较多,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学过的历史人物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价。但学生还没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对老师的依耐性比较大,习惯 于等 老师给答案。在本课的设计中,考虑学生对四大发明已有了一些了解,整堂课的设计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如视频、图片、较多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采用问题探究、分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的同时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具体的认知之后,界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学设计来达成。课堂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在完整、准确的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应着重设计新课导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合适的教学方式。
首先,精彩导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堂首要条件。精彩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导入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音乐、诗歌、影视、朗诵、故事,但不可以太长,以免冲淡主题或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为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我设计以趣导入:(1)猜谜:转眼又是中秋月(打中国古代史名词)谜底:四大发明。(2)故事:述秦始皇造阿房宫以磁石作门的故事。指出:继隋唐文化的辉煌之后,宋元时期我国的先民们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座高峰。
其次,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把握好重点、难点并有效突破重、难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对本课的分析,我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教学难点:四大发明对我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活字印刷术发明、传播和影响(1)提问:谁、何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2)播放视频了解毕升制作泥活字的过程,以增强对科技发明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活字印刷术的工序。(3)多媒体出示“北宋印《大藏经》”材料,学生比较得出活字印刷术“新”在哪?体会印刷技术的改进与革新。(4)指导学生看书和插图,找出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状况。
5)多媒体显示“活字印刷术传播图”(6)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书籍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或者书籍给他们带来什么?(此处是突破难点的关键)(7)指出活字印刷技术加快了书籍的印刷速度,结合“传播图”和“中世纪欧洲僧侣垄断知识”的材料,四人小组讨论:活字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怎样影响。
指南针应用、传播(1)以问答方式介绍“司南”,老师介绍什么是指南针?如何制成?(2)学生畅谈指南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多媒体展示材料一: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老师进行解读,学生找出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包含北宋海船、航海规模和指南针的使用情况)(4)接着出示材料二:南宋《诸蕃志》一段文字“渺茫无际,水天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老师解读后,学生思考:南宋时期在指南针的应用上有什么变化?(5)出示指南针传播的资料,学生找出传播者和传到欧洲的使用情况(此处为解决难点而设)(6)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路线图》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这是解决难点的关键),老师做简单解说,小组讨论,指南针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火药的应用及传播(1)播放视频《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从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火药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明的?为什么称之为“药”?火药何时应用于军事?(唐末)何时开始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宋元时期)(2)课件演示火药武器的演变历程,简要思考火药对作战技术的影响。(3)传播:多媒体资料介绍蒙古军促进火药传播的战争:灭金战争;西征中与波兰军激战;灭阿拉伯帝国,建立伊利汗国。(4)多媒体资料:中世纪攻城图片和恩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结合材料,学生讨论火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然后运用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620年对此三大发明的评价:“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在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化。一个在文学上,另一个在战争上,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这种变革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没有一个宗教教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持久的力量
和影响。”在学生总结这三大发明对中国、欧洲乃至世界发展进程的影响的基础上,老师做适当的修补。
第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课标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本课的设计中,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视频、图片、阅读材料)设计优化教学情境,采用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以增加学生的历史感知,提高历史探究、分析问题能力。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反思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本课而言,课后曾找部分学生了解,普遍反映从本节课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可以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所教班级学生都要求我把课件拷到他们班级电脑上,可见学生对学习历史还是有较高热情的。当然,也有不足。45分钟的课堂中设置了三次学生的四人小组讨论,教学中才发现不够合理,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充足。同时设问也偏多,搞得整堂课较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同时感觉压力有些大。比如在“指南针应用”部分,可以将“畅谈指南针在生活中的作用”改 成 老师简要列举。
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深刻认识到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研修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研修总结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其次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五、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只是从简单的几个角度进行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成为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初中历史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副课”,各地中考对是否考历史科目无统一标准,考试分值也偏低,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形势严峻。如何吸引学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素养、教学手段、学生差异、班级管理等等,这里仅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情感,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让学生喜欢上这一门课程,感到学来有趣,学来有用,学有所得,学习的动机才会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备一些历史小故事,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历史学习的天地。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讲述清朝官员用“马桶对付英国洋炮”的历史故事,初听这个故事,学生会感到好笑,教师在学生发笑之后,提问学生:马桶抵抗得了洋枪洋炮吗?中国官员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长期的闭关锁国,盲目尊大,导致官员如此迂腐。鸦片战争的结果,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一步。
二、开展竞赛,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竞争
在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中,传统的复习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达到记忆的目的。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常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因此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可以准备一些典型练习题,把全班学生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或几个组,进行各组之间的历史知识大比拼。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翻阅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热烈,这种模式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初中学生特别适用。当然,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是要准备好的。
三、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体验
活动化的教学首先要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然后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总有点全面。学生一般会认为火烧赤壁是战争成与败的关键,而忽略对主观原因的分析。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诸葛亮,表演赤壁之战前的一个片断。这个角色扮演活动效果很好。因为历史角色的台词把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融于人物对话和身体语言之中。学生们也喜欢参与这种类似于“穿越”的活动,同时也有展示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把曹操的自负、轻敌,也把孙、刘的联合、同舟共济积极应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五、善加肯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
性的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抬起头,挺起胸,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探究课堂有效性的课题,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是提升教师素养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贯彻人文关怀,要平视学生,换位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在历史学习获得进步,只有把握好这一关键点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心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
(1)过于依赖教参。几乎所有历史教师的教案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如大多数教案的教学目标都分为三个层次来设置,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似乎就忘记了教案的存在,一味地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更是鲜有顾及。更有甚者,教学基本环节都与课前准备的教案出入很大,教师的教学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
(2)对教材内容缺乏研究与挖掘。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教教材”的历史老师在课前准备时更多重视如何使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教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地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试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还难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坚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从“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是作为一个服从者、聆听者和配合者的身份出现,偶尔的圈答问题或者练习,都是为了完成教师的特定活动而展开,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生也并没有发挥什么主体作为,课堂教学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
3、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生所掌握的知识储备和史料较少,难以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而教师的提问恰好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历史课堂就由原来的少问甚至不问转变为多问、满堂问。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提问导入,带着问题看书、思考并回答;接下来又是提问、看书、思考、谈论、回答和讲解。如此循环往复,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思考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解开这个表层的面纱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考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思考,思维的积极性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二、改变初中历史课堂现状的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1)开展有效教师培训的前提条件。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有效教学和开展有效教师培训的前提条件。要获得稳定的历史教师队伍,只能从现有的历史教师队伍上入手。要想获得稳定的历史教师队伍,可以实行弹性奖励机制。学校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考核,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想获得稳定的历史教师队伍,不妨在这个考核标准上做点文章,实行弹性考核机制。
(2)教师培训的方式。首先,选送不同层次的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形式有教育专家的讲座,也有优秀教师的教材分析;培训内容既有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还有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等。其次,在反思、历练中的自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种种现状表明,初中历史教师整体缺乏一种历史的视野、历史的意识,搞不清楚到底是“教什么”重要还是“为何教”重要。这种历史视野和历史意识不是通过外界培训可以获得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不断追问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并在追问中探究、历练、成长,从教学观念发生觉醒。
2、减轻教师备课负担
(1)对备课本进行改革。历史课的备课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内容多,补充的史料也比较多,真正认真备课的老师一节课备下来,备课本都是密密麻麻。而现在教师所使用的备课本都是每学期一换,教师呕心沥血的教学设计最后成了一次性消费,这实在是一种智力成果的浪费。不妨对备课本进行改进,使其能连续使用。
(2)加强区域内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要真正备好课,教师除了要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外,还必须要有大量的学科信息以供选择。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本文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区域内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通有无,以熟带生,以强带弱,促进学科教师共同成长。
3、教学结构的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的本质在于学而不在于教,“教育的真实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时,必须使学生了解通过教学过程应实现哪些改变。其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2)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由于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都参差不齐,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就既要充当参与者的角色,同时还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综合历史知识、比较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去研究或分析隐藏于材料中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性,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教学模式的转变——史料教学。要慎重选择史料。首先,史料的选择和分析要注意真实性。其次,史料既要注意典型性,又要注意多样性。人类所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教师要进行细致选取。再次,史料选择要注意生动性和适度性。生动的史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历史变得鲜活,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加强有效课堂模式研究,积极推进历史课堂改革》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受教研室指派,耽误大家一点宝贵的时间,聊一聊关于有效课堂模式的话题,“有效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也是我们教书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下面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有不到之处敬请大家谅解,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欢迎大家积极展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创建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关于有效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策略体系。新课改以来,研究“有效教学”课堂模式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几乎所有一线教师,都非常关心这一论题。现代有效教学理念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有效教学理念出发,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只能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满意程度,看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因此所谓“有效教学”,就是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学,就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幸福成长”为本的教学。
二.加强有效课堂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县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各中小学均能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以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张永刚副局长为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组织管理。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础教育股和进修学校,负责具体工作,各中小学分别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各校要积极营造聚焦课改的氛围,通过观摩、研讨、示范、案例研
赛课等形式,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之中,各校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拿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六个一百和四项技能活动为主。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3月)宣传发动;第二阶段(2011年4月)深入研究;第三阶段(2011年5月—8月):初建模式;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实践探索;即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反思、总结、提高,反对“作秀式”、“跟风式”、“应付式”的课堂改革;第五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完善提高。各校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关注模式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乃至挫折,坚定不移的践行、矢志不渝地完善既定的课堂模式,形成能凸显学科特点,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第六阶段(2013年下半年):总结评比。针对各校课堂模式构建的过程和结果,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将予以全成关注,通过课堂调研、调查走访、材料汇报等形式强化督查。依据督查结果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对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予以表彰,并通过现场观摩形式向县内外推介,对课堂教学改革不力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评价导向作用,教育局将在2013年评选出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校及个人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初中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是规范教学的必然选择
2011年秋季开始,双鸭山市实行“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家庭作业总量。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不得超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控制在每天2课时,严禁利用晚自修时间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初中学生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
2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保证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严格禁止组织中小学节假日补课。全省中小学严禁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示,接受学生、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监督。” “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要严格规范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严禁组织初中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或月考。”新的教育形势呼唤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诞生。
4.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必由之路 学业水平测试的中考模式,大大降低了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分量,也势必大大降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课节的减少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时间的限制,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刻不容缓。
5.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是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法宝 课堂教学占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是教师专业素养展示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最基本场所,同时也是集中反映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平台和窗口。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综观国内外名校的崛起,也都源于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质课堂教学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科学的课堂模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乐学、会学,在课堂活动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在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主导性原则。在高效果课堂模式中,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和适时的指导,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双方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合作,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达成课堂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目标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培养一批积极投身课堂改革的名师队伍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优质课堂教学体系,在全县形成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的“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3.在课堂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我县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推进我县教育强县的步伐。
五.创建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必要准备
1.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派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强化教师素质,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要想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模式,首先必须让课堂的主导者老师真正认识到创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必需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这样高效课堂模式的改革才能是有源之水。
2.胸怀课程标准,强化集体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备课是上课的基础,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创建历史高效课堂模式,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要进一步严肃集体备课的规范流程和纪律制度,切实采取措施,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力求集体备课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为创建历史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集体备课中要突出教师教学形式的转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备课必须做到“五备”,即备课标要求,设计理念;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备教学重点、难点与突破方法;备学情分析和教法学法;备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3.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打造高效课堂模式的关键。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通过开设骨干教师观摩课、年轻教师汇报课等加强骨干教师对普通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将学校的人力资源最优化。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有机结合,是创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物质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参与网络教研,为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服务,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技术支持。
5.建立健全会办制度,及时纠正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是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生命。新的课堂模式创建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保证高效课堂模式的生命力。
六.目前我县初中学段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实施情况及典型案例。目前,我县小班化课堂模式研究已经启动,朱富老师就本校快乐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开了一节汇报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就该模式的构
会后,带着一中的模式,大家都在本校教学实际中进行不断探索、创新,并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模式。县一中的“幸福高效课堂”模式主要分三部分:第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第二.时代呼吁“幸福高效课堂”的出现;第三.历史学科“幸福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课堂,以学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营造幸福人生,实现成绩与素质双赢;2.教学重点着力于思维训练和人文思想熏陶3.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具体为:
(1)预习生成,让学生感受畅想的幸福:学生独立预习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课前知识准备,可以分为独立学习、组内交流、成果检测、展示 准备四个阶段。
独立学习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对预习内容进行学习,要求在书上进行勾画圈点,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并达到极致。
(2)交流展示,让学生感受自主的幸福:对预习生成果的再现和检测,是学生培养能力、展示风采、智慧火花碰撞的平台。课堂由学生作主,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交流展示。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充分说起来;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充分想起来。
(3)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发展的幸福:听课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其他同学释疑,必要时老师进行点拨、追问,或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知识的补充,将教材知识面拓宽。最后教师启发、帮助学生小结、提炼,形成方法,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看得懂,做得对,讲得清。最大限度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很大程度地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理想发展”!
(4)检测反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幸福。没有评价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般而言,学生不会做老师希望的,而只做老师将要评价和考查的。根据课程标准和目标要求,对学生学习达标情况进行诊断和考核,并利用其结果修正后期教学工作。
六.创建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若干思考
历史高效课堂应该是“用教科书教”的课堂,而不应该是“教教科书” 的课堂。教科书是新课程实施的中介和创建高效课堂的载体,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是否贴近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是否高效。落实“用教科书教”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不应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使学生能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探究方式使用教科书。由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学习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探究历史,要求学生在参与、对话中进行历史的阐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在阅读时获取信息、归纳主要论点,并针对教科书的有关疑难内容提出问题,澄清教科书文本中哪些内容自己尚未理解清楚,尝试预测该部分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老师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使用教科书进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推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其次,修改教科书,重新组织教材。教师修改教科书,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文本内容,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探究的热情,提升思想认识。,在重组教材时,教师要分析教科书,抓住教科书材料的优点,并找出需要改编的地方,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删除、添加、重组教材文本,以方便学生从文本中构建自己的理解。再次,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解决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强调各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思考之二:高效历史课堂模式应该是“创意式”教学而不是呆板式教学。所谓创意教学,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原理,通过有创意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过程。”“创意教学”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学习者的需要等,融合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它主要是通过教师反省传统教学本身需要改变之处,以各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特质,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创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著名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创造思维能
”实施创意教学,首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体现出创造性。其次,教师要经常转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理性、纵深发展。再次,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情景,历史情景的创设,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置身于再造的历史场景中,更好的感知和理解历史。
思考之三:复习课高效课堂模式的策略。每个学期我们都要上几节复习课,总结上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复习课无不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果为追求,与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初衷不磨二合。历史复习课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的学习和总结。不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准确把握考纲能力层级和考点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落实复习目标;(2)准确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心理特点,有计划的将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任务分层,因材施教;(3)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吃透教材内容,研读典型考题,把握命题方向。如果做到三方面“准确”,复习课就会得心应手,减时高效。
根据复习课的基本特点,可采用下列模式,即“问题引入+启发解疑+尝试练习+反思小结”。“问题引入”时,问题要新颖,目的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炒冷饭”式的复习课,还在于“去熟悉化”,摒弃缺乏历史理解的定论式教学,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新鲜感。“启发解疑”时,在师生互动、对话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尝试练习”时,以准确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反思小结”时,要使学生内化知识,获得感悟,并从中总结方法与规律。
复习课中要抓住关键环节,要重视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把每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发新知识、新能力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基本专题整合。基本专题整合的主题复习策略,以中外专题的整合为基础,以核心概念为主题,凸显历史内容的整体性和时代特征,有助于初中历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重组,提高课堂效益。
高效历史课堂模式应有高位目标的统领。首先要提炼和挖掘高位目标。高位目标是位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之上的目标,是对三维目标有统领作用的目标,它不是一层不变的,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能够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的目标;能够体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能够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核心知识的解读,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并发现历史发展进程客观规律的目标;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目标。挖掘高位目标要做到“五要”:
1、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归纳概括核心知识
2、运用学科技能和学科思维方法解读核心知识
3、把核心知识与相关内容建立联系,提炼高位目标
4、对初步提炼出的高位目标进行包装(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社会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究
5、提炼并最后概括出本课的高位目标(工业革命:变革与创新)。
高位目标引领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它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学科的价值;可以整合教学目标,助推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
思考之六:习题讲评课高效课堂策略的思考。高效的试卷讲评课,绝不是对答案,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可以就题论题,也可借题发挥;也可分门别类的纵横联系,由一题而多题,由一点而多面,训练学生知识系统化和思路的规范化。在习题课中,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题意;要例说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围绕试题做拓展和深化。根据需要还可以对试题进行变形,对相关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不同起点进行提问,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感悟灵活运用知识的意义,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益。
思考之七:运用知识分类,关注教材重组,推进有效学习。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有赖于对历史的理解,也有赖于学习过程与认知规律之间的契合程度,这就要求对知识分类和教材重组。如何推进知识分类和教材重组,实现有效学习呢?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2、依据历史学习的认知逻辑,确定学习目标;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诠释新课程教学特征;
5、关注过程性评价,利用反馈促进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四种意识:
1、2、专题意识。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从学情和教材内容出发,整合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
3、讲授意识。高效课堂,并不是摒弃讲授法,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出发,多角度的选择材料,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中心,讲授新课并实现师生互动。学本意识。即将教材视为教师教学的文本,也将其看着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围绕课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从学本角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思考之八:从情境叙事中推动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种类型的课堂模式中,教学设计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在史料的叙述里知道历史史实,表达历史概念,基本史料情境和问题创设,使学生发现和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第二、在探得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表达其对历史价值的判断。第三、人文诵读,自由表达。由知而识、由识而感,营造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做到
1、精心激趣,明确课题
2、水平目标一的学习: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水平目标二:理解和阐释的层面上;水平目标三:在历史知识的探讨拓展和人文化层面上
思考之九:人物评说课的高效策略。
一、明确复习复习方向:依据考纲、教学指导意见、课程标准等;
二、梳理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和思想主张;
三、把握前因后果: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产生的影响;
四、重视联系比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关注相关人物进行联系比较;
五、知道评说标准,了解各类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六、经典习题跟进。举一反三进行训练或变式训练。
思考之十:分层解构历史内容,实施有效学习的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应打破教科书内容的表述秩序,准确区分他们的层次,进而揭示每一层次内及不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然后根据每一层次的特性,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展开教学。以次增强学生的分层意识,发展他们的史学素养。客观事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等四个层次对史学研究的要求各不相同。学习客观事实,先要分清楚学习内容中哪些是客观事实;接着揭示客观事实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然后采取有效的记忆方法,以准确记忆这些客观事实,并形成有效记忆的习惯;再后进行纵横联系,利用旧知识同化新内容,并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最后用原始史料说明其渊源,以深化理解这些客观事实。历
学习时,多采用移情体验,活动探究等方式进行。历史认识他体现了编写者揭示“关系(意义和影响)”的视角和立场。分析历史原因,须强调其全面性,并指出其分析的视角;概括历史规律,则须强调其视角的多样性,对每一个历史规律要指出其概括的视角和依据的主要事实。历史评价。教科书暗含了编写者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等。学习时可分成三个层次:知道评价内容和结论;明确评价视角和标准;理解评价结论所依据的事实。
七.介绍几种目前有点名气的教学模式
1.“1+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检查巩固旧知识→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自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检查巩固旧知识”占10分钟,“教师传授新知识”占20分钟,“学生自主掌握新知识”占10分钟,简称“1+2+1”教学模式。“1+2+1”教学模式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初中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把初中生的学习任务限定在课堂时间内完成。该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理念、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在“1+2+1”课堂教学模式中,“检查巩固旧知识”是课堂教学的衔接,“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自主掌握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该模式发展三个环节:(1)拉长巩固旧知识时间;(2)缩短传授新知识时间;(3)延长课堂学生自主支配时间。“1+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即时性、针对性和自主性三大原则。即时性反映在巩固旧知识环节,当堂默写,现场点评,综合检测,查漏补缺;针对性反应在传授新知识环节,梳理知识,解析疑难,抓住重点,言简意赅;自主性反映在学生自主支配环节,自学为主,宏观调控,个别辅导,教学相长。
2.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评价总结。
(1)创设情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要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①有目的地将历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创设问题情境。②再现历史情境。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在复现历史的过程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③强调学生“神入”历史,对历史进行积极的体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2)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首先利用有助于发现问题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其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矛盾冲突中发现问题,在实际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归纳、演绎中发现问题等等。总之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同时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方法。合作探究一般采取分组方式。
(4)评价总结。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既是组织、评判、调控者,同时又是一个参与者。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自评、互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教师点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及探究成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升华认识,提高能力。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首尾呼应。二是对学生探究情况的总结,如成功之处,失误之处,评选出先进小组、个人等,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如在鸦片战争的小组探究合作上,先由各小组学生自评在搜集学习素材中的表现,客观地评价小组成员,再由全体学生评出最佳表现者予以奖励;教师进行精当的点评,着重鼓励学生的探究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感悟、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生成疑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三是老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主要实施步骤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a巧设问题导入,抓住学
b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c设置模拟问题,进行角色体验。
(2)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有效教学”倡导发现式、讨论式学习,所以,教师不应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应设定一种有助于能独立探究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去探究,得出对问题的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再发展欲望。
(3)问题的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a.问题设计要科学准确、新颖独特。b.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启 发性、开放性。c.问题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问题式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
4.“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合作两种途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样式。在该模式中,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与学习方式、自主检测与评定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辅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尽可能地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无法单独完成或有疑惑的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相成,自主学习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学生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与把握;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第二位的,是对自主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只有有机地融合,相互地渗透,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分为“引导思维,确定目标;创设情景,以趣引疑;自主学习,提要钩玄;网上探究,拓展延伸;网上测评,辅导答疑;课堂小结,提炼升华”七个步骤。
5.初中历史三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节的流程为“课前预习——课中实施——限时作业”三环节,课前预习自学(巩固基础、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完成学案部分内容、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课中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式讨论、探究、展示、点评、提出问题、当堂检测等,教师的点拨、规范、帮助、拓展等),课中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效学习;限时作业,当堂达标。三环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践行的
三个基本理念:一是时间分配理念,课堂中属于学生个体主动探究学习(自学、总结、反思、纠错、积累、当堂检测等)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堂中属于学生群体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听和写、研讨、展示、点评、当老师给同学讲等)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堂中属于教师指导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等)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课中主要的教学程序是学生讲学生听、学生展示学生看,教师点拨与引领的用时不超过10分钟;二是学生组成理念,在任何一个班级,“特优”学生、“较优”学生和“待优”学生(优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从激励学生有激情地学习角度看,都有这三类学生)的比例约为1∶2∶1;三是学习效果理念,自学能学会的知识、合作可学会的知识与老师教会的知识比例约为1∶2∶1;通过“有思的听”能学会、通过“有思的写”能学会与通过“有思的讲”能学会的学习效益比例约为1∶2∶1。
教学基本流程 :A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B创设教学情境; C自主学习、合作探究;D精讲点拨;E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F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名称、活动方案等内容。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策略。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有三点不同:
活动目的
长期以来,在以学科知识、学科逻辑为前提的课程理论框架下,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就是教师围绕教材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极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谓的活动只是教学预设方案的一个程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铺垫,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遵照、配合老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活动,活动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验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论。
6.“活动单导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所倡导的“活动”则超越了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到学生自我的“生活世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把学生从“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习得的过程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等各种关系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思想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与心的解放。“活动”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活动。“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经验重组的活动。
“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完成作业的优与劣,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活动单
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生关系。
总之,所提倡的“活动”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崭新平台,正因为如此,学生才形成了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渗透在教育行为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存在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行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理解的正误深浅的不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建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这个理念具体为教学策略、教学措施落实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重点放在教学目标的“适度”和学生参与的“广度”上,即目标兼顾各类学生,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初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
通过“活动单导学”,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保证教育公正、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
“全面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学校角度来说,“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开齐、开足课程。具体到学科教学,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既教书又育人。如果把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学知识,只是为了会做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急功近利,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需要。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协同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能,还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挥各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第三是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全面发展不是一刀切,齐步走,平均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群体培养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共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多元发展,“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飞的飞。”
“让学生主动发展” 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活动单导学” 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编辑本段具体操作
通过实践和探索,“活动单导学”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程序,即“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根据“活动单”设计的活动方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活动单导学”过程中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四是点评提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7.“两分析-三备—四步—两循环”教学模式。两分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三备: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四步:目标出示、学法指导、自主活动、当堂反馈;两循环:指第一次运用教学模式执教后,根据课堂反馈情况重新设计和实施教学(使用于带两班以上)
教学经验材料
《加强有效课堂模式研究,积极推进历史课堂改革》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2012年11月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从本课题获准立项到现在已经一年有余,为了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实施中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课改理念指导实践,用课改理念反思教学,用课改理念寻找策略,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边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使课题能稳步有序地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成效,我校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每周由各个课题组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并现场做课,盘点这一年来的探索,也享受到课改真谛带来的丰收与喜悦。
一、加强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
自从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等,提高课题成员的素质,澄清有效教学的概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水平。
二、课题进展及实验成果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采取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请专家论证可行性;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了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2、以课堂为切入点、生成点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 教学活动。
(1)办历史小报,展览并评比;(2)以班为单位,讲故事比赛;
(3)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故事激趣、表演激趣以及质疑、讨论激趣等。使历史课堂趣味盎然,充满生机。
通过这些活动开展,取得下列成效: 学生方面:
1、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了。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提高了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去猜测;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
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方法发生明显变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处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息,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2、教师课后主动反思课堂教学,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养成了写课后反思的良好教研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由于课题刚实施,加上教师缺乏经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时脱离等现象。
2、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有待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不够清晰。
3、课题组研究成员数量不足,有待增加。
四、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继续收集资料,及时归类,及时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2、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题注重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
表述与阶段性总结
山里乡中心学校 原浩英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山里乡中心学校历史教研组在2012年3月份向学校立项申请了校级课题《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并于同年9月份获得学校审查批准,确定为2011学校立项课题。
经过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
2011年3月,校领导把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骨干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教师们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工作主要由邵校长全面负责,重点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骨干教师到县内学校等地学习观摩,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真正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组织学习相关的理论,寻找理论支撑,丰富理论研究的水平由于广泛宣传,我们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及时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性计划,及时总结研究经验,领导小组成员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的现状和方法。除此,我们课题组还结合教务处组织学生对教师、家长对教师的民意测评打分的工作,搜集第一手的资料,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逐步认识到:
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有效的教学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既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又要在细节上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只有“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得心应手。
四、反思总结,全面推进,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为了增加研究实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课题实验计划、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在这一研究阶段中,有关课题研究的教研课活动,开展了多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研 究意识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回顾总结过去的研究过程,我们基本感到满意。为了获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我们正信心百倍,投入更大的智慧和汗水。
在这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好处。
一、有利于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
课题研究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而这种特性有利于教师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而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原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我们认为是很简单,学生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就采取简单指导之后便让学生开展活动,但是真正实施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完成效果非常糟糕,当时便归责于学生的能力差。但是,现在想来实际责任在我们,我们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的必要指导,而这也正说明了我们工作作风还欠缺严谨。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我们开始逐步养成全面考虑各方因素,不再想当然的考虑问题,而是做好事先的调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情况,更有效地、科学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有利于学术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