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变革
首先,教学观念上的变革,信息技术运用其优势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各学科紧密结合,学生能更自主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再适合信息时代。其次,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处在同一地位。同时由于各学科更加融合,这就需要各学科的教师密切交流。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例如,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间、设计教学过程等等。
第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中兼具了主体与主导的双重身份。在学习场所上,学生不再以教室教学为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信息技术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不再单纯的死记硬背或题海战术,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得以展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第五,教学评价的改变。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学评价不再是
单一通过考试评价的模式,而是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评价。
第二篇: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怎样学,学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而传统课堂教学是“我灌输,你接受”。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成绩”,教师把知识咀嚼烂了再喂给学生,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成绩”,教师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用,不可能留出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这种灌输式教育不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反而容易使学生变得被动、依赖甚至厌学。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思品教学实践,谈谈三点做法。
1.留给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的时间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刚开始上课,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一段时间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与学生交流已获取的知识。我把课堂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将从书上看到的、在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也就是说让学生把课讲给老师、学生听,以便老师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激励全体学生真正接受、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举措。
刚上课时,我先让一个学生说出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其他学生提出两三个问题,由这位学生来解答。刚开始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讲得很含糊,甚至说不上来,必须通过其他学生及我的提醒。后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得很好,也能够认真听讲,并能够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更加全面、扎实,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内容的时间
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的实质是自学,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精讲教学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把时间留给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和书本上的内容,往往不以为然。这时,老师如果是装聋作哑或是狠狠批评,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民主教学,把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
例如,在讲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七(5)班的小黄同学在下面手舞足蹈,哇哇乱叫,我灵机一动,何不叫一位学生上讲台,看他如何处理这件事。我选择了坐在他后面的学习进步较大,上课积极发言,但平时也爱动的小孙同学。我说:“小孙同学,你对刚才小黄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小孙同学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他不认真听课,这是对老师不尊重的表现,让他到后面站着。”小黄同学自己乖乖地到后面站着。过了几分钟,小孙同学说:“我有点后悔了,还是叫他回来吧,刚才我太激动了,没有好好想一下。”小黄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红着脸,低着头。我紧接着问:“刚才小孙同学从处理这件事中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排解不良情绪的什么方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理智控制法。”我继续问:“他还学会了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这属于理智控制法中的什么方法?”学生齐答:“换位思考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体验,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需要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时间让给学生,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
3.留给学生分析作业中典型错题的时间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总会发现有些典型错题。对于作业中的典型错题,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教师则可以把这些题目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开发这些题的潜在功能,从而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深化知识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有这样一道材料型选择题:“小华因对老师有意见,上课总不认真,张老师提醒他,他不理,张老师批评他,他当堂顶撞老师。每次上课大家都胆战心惊,怕小华与老师发生冲突,影响正常上课。你觉得小华要改善与老师的关系应该怎么做?①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③原谅老师的错误,④主动与老师沟通。”很多同学都错选了③原谅老师的错误,而且他们还认为自己选得对。当我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很快就发现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老师犯错误,所以与本题无关。有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向大家解释说明,她说我们以前做过的一道类似的题中提到了:“有一次,因为老师的一个小疏忽,而与老师发生争吵”,可能大家是把两道题弄混了。她的讲解使其他同学都心悦诚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讨论并得出答案需要花些时间,但这是一个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做法,是一个让学生真正成长的过程。接受教育是人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它追求的是生命质量的完善。蛹咬破自己的茧子,羽化成蝶的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它必须凭借自身的力量完成生命的这次飞跃。但是,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它从此就可以振动薄薄的羽翼,翩翩起舞了,而那些没有冲破茧壳束缚的幼虫却永远失去了自由的机会。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只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知识本身是好的”说起来实在是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但要真正理解是有困难的。学生依然在问“我们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并在实践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也许很多教师也没有真正想到过“知识本身是好的”,并在实践中设法让学生也明白“知识本身是好的”,从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基于因为有用学生才愿意学、努力学、主动学的认识上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从事我们的课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际学科运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避空就实,讲究课堂实效。使学习和进取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进取行为和过程,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了解和掌握生活化的学科技能,真正理解“知识本身是好的”,并由此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生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例证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独立思考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学,已成为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人们对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凡班级里学习成绩优异者,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相反那些学习困难生,一般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也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完成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化。
激发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灵活应用。主要手段有;
1、上好前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注意用直观、形象、有趣的语言,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来证明政治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便被政治课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使他们想学。
2、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用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在学生对学习新课充满信心而跃跃欲试时,自然引出教学内容,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拿着一个足球走进教室,学生们瞪大眼睛,急切地想知道我要干什么,我问“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足球”。接着我又问:“谁能说说进行足球比赛,球员们需要遵守些什么?”班里那些小球迷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回答,很快他们把足球比赛的规则一五一十地道来。我说体育活动有体育活动的规则,同样经济活动也有经济活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什么呢?这便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自然引出新课,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3、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书本知识以直观形象、有动感、声像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妙趣的讲述,诙谐的手势,巧妙的悬念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关注学生,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应具备三个特点:精神状态、参与意识、实践活动。那种课堂上,教师一进入角色就一发不可收,滔滔不绝,高唱独角戏,或声音嘶哑,或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却仿佛刚刚酣睡醒来,反应冷漠,注意力分散,伸着长长的懒腰或打着深深的哈欠,这样的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还有那种教师的表演能力很强,每节课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解,使学生们听的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但课后学生头脑空空,什么也没掌握到,更谈不上思想上有所体会,有所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方面来。这不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也是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议题。实现不了这个转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素质就是一句空话。教学过程是一个紧张思维、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课堂教案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不断地眼观、耳听、口说、手做,积极参与思维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学以致用
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学政治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离得太远与实际沾不上边,这当然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分数而上课。如果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忽视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就会使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不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就必须以关注学生、爱护学生为宗旨,抱着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开展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多引入他们的实际事例,多谈论他们关心的问题,真心实意为学生解决疑问,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这一科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比如,目前社会上离婚率越来越高,在这离婚的背后,受伤害最深的还是父母离异的子女,而班里有几个同学正是这一情况,因此我在讲初二《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时,列举案例讲了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是无条件的,不因父母的离异而改变,如果有一方不履行义务时,作为未成年当事人该怎么办?再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课时,我利用教材在学生了解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后,让他们回想自己作为消费者都曾遭遇过哪些侵害?明确今后应该怎么办?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确实有用,自然也就爱学政治了。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会学
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教师应注意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可采用
1、课堂讨论法。青少年具有好动的特点,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动”则生机勃发,主动学习,智力发展迅速;反之“静”则凝滞生灵,学习被动,智力发展迟缓。政治课堂中,组建四人学习小组,适时提出问题,组织学习讨论,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促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2、学习归纳法。让学生学会在每节课教师讲授完新课后,能归纳该堂课的学习要点、知识结构,乃至单元归纳或全书归纳。如我在学生学完初二下册后,让他们着手归纳本册书所学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哪些是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哪些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通过归纳,使学生对前后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3、学习比较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懂得把前后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初一课本中的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比较;初二法律中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的比较等。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
此外还有:小组竞赛的方法,阅读课文的方法,听课作笔记的方法,及时复习的方法等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
五、开拓视野,关注社会生活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去,把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如在讲初一《培养爱国情操》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义务劳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收集资料自编小报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个在课堂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课堂、喜欢学习,更不用说创新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冠之为“小律师”、“小思想家”、“阅读能手”,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如: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或能用所学知识说明问题,或能积极举手发言,或有某些新的见解,都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及时表扬,哪怕这种表扬只是老师的片言只语,都可能使学生激动不已,成为他们进取向上的动力。如果课堂上能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这节课必定是成功的,因为它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也是每位教师的光荣职责,我们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变革
董封中学 王鲜霞
新的教学方法和弹性的内容设置,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以下运用:
1、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数学、领会数学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课堂教学中,我先插入一段背景音乐,然后陆续播放商高、陈子、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赵爽等等一系列历史上对勾股定理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世界各个国家的数学家的头像及其各自的国家和年代,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继而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荷花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有一个鱼翁在湖中钓鱼,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湖中的一朵荷花吹倒并沉落水中,鱼翁说荷花的茎长五尺,沉入湖中的残花离跟部有三尺,问我们湖深多少尺?因为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具生动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自动自觉地去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初中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此时,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抽象思维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学习的难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轴对称”概念的教学中,我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动画和闪烁,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分别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 1 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图形变化,充分让图形“开口说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初二阶段“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第一次涉及到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学生对于课本上静态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制作了“全等三角形”教学辅助课件,在课件中充分展示了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运动变化过程,利用图形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较快理解了“全等形”这一新的概念,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会看图形、会用图形对知识理解的作用。
又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我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变换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形状,学生很快发现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就等于相似比。用几何画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
4、网络查询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中实时查询提供了方便。在讲解“生活中的数据”这一章中的“扇型统计图”和“月球上有水吗?”这两节时,本人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和目前宇宙探测方面关于月球是否有水的研究进展。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
——肥东一中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与应用总结材料
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
肥东一中是首批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14年荣获合肥市高中教学综合评价一等奖。在信息技术方面,我校注重学科整合,注重应用实效,注重经验推广,进而形成自身特色,学校相继荣获全国多媒体大赛优秀组织奖、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省示范性校园网等荣誉称号。下面就我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与应用总结如下。
一、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不随波逐流。
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校,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始终保持这样的清醒认识。在我校,评价多媒体课,将信息技术运用作为重要内容,主要看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改,如何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单方面看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我校是升学预备型学校,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科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到核心作用,任何不利学科教学水平提高的做法,我们都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我校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2013年7月,我校投资200多万元,完成多媒体进教室升级改造工程,对教师进行“华银互动电子白板应用软件”使用培训工作,提高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我们知道,随着信息化、数学化时
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发生很多改变,必将带来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应在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以营造信息技术教育氛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造就创新型、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具有宽领域、大容量特征,其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更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科教学的要素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必将产生聚集效应,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确立信息技术运用的关键: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普遍推广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成为热点、难点课题。在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这是最早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后,教育科研单位和高等师范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均属于此研究范畴。通过5年多的实验与研究,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形成理论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整合“阶段论”,即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
位教改阶段。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其核心为,让全体老师知道如何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他们所教的课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中小学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硬件建设,轻技术应用;重骨干培养,轻普通群体;重课件参赛,轻日常教学;重教师演示,轻学生参与;重资源储存,轻自主开发。其症结所在,就是信息技术与日常学科教学脱节。我校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分学科召开信息技术研讨会,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探讨,寻找到解决这些普遍存在问题的方法。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得出如下经验。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其弊端日益凸现出来,如束缚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其优势无法替代,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讲学、讲习,即教师讲为主,学生跟着学,跟着习,名师出高徒,这起源于孔子的游学,到后来的书院,渐成模式。其优势为:启发式、感悟式、引导式教学方式,系统性、完整性教学途径,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我们的观点是,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不可取代传统教学的优势性。学生主体性,不可取代教师的主导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体现在教学上,主要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运用数字化,能将传授的知识系统化,运用网络的多媒体手段,拓展学习空间,模拟仿真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教学过程的广泛性,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的观点是,以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创新之处在于张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实效。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我校承担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均选择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题。2005年结题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我校每个教研组承担一个子课题,研究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认识能力。2010年结题课题《探究有效整合,促进优势互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是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我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整合研究。2011年,我校李长浩老师申报国家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在生物组进行整合研究。我校进行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目标很明确,就是探索出切合本校实际、信息技术与高中基本学科融为一体的整合规律;就是促进本校广大教师的观念更新,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就是促进学校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滚雪球”形式,培养出观念领先、方法科学、技术熟练的信息化教师队伍。课题研究的整体框架,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学科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验,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
建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内容是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探究两者的有效结合点,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融入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两者优势的学科教学模式,核心内容为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性。
我校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方式得的变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三次来我校,录制我校宣沫老师多媒体课堂教学光盘,作为教材辅助材料,在全国发行,我校有30多为教师在市级以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010年,崔孝斌、李长浩老师获一等奖,2011年,张文业、胡兴刚老师获一等奖,2012年,朱明振老师获一等奖。近年来,我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研究,撰写30多篇研究论文,有的发表,有的获奖,朱明振老师《计算机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策略》获国家级奖。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校将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研究,不断变改教学方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办精品高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6月
第五篇:信息技术给教与学带来了些什么?
信息技术给教与学带来了些什么?
摘要:本篇旨在强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成分。不仅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根据学习的需要,学生也应当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扩大了教学的空间,提升了教学效率,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国家要实现教育公平,也应当考虑信息技术的公平。
关键词:全新世界、全新领域、全新方法、缩短差距、提高效率 正 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给新课程教学注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着它独到的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介入不仅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变化。大大地改变了教学状态。给开拓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无限的前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些什么呢?
一、信息技术带来绚烂多彩的信息世界
人们称现代世界是信息世界,主要是因为:1.人类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2.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度的信息交流;3.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开拓。同样,教育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而且又直接承担着培养社会接班人、延续和发展文明的重责,当然更离不开信息技术。
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引入现代世界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与世界同步,或者超越世界。教育超前,就意味着人才的超前,必然的结果就是社会进步的超速。那么这种现代教学的要求,就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加入。有人以为传统教育照样可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而且成本更低。他还可以举出无数的教学成功例子,但要明白——那只是针对考学而已。但若说到教育,说到现代教育,就必须要有信息技术的介入。这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进和给教育带来的便利是无法抹杀的。考试结果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果,更不等于教育。考试虽然能衡量教育的某些成果,却无法衡量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就是看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大小。而世界的日新月异,只有也只有信息技术才能承载。未来教育,没有信息化技术,可以说寸步难行。
二、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了信息技术,就改装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生动丰富的虚拟画面,听到悦耳动听的音乐,感受形象逼真的生活场面,体验新鲜真切的试验场面,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知识容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这要是以前,只有通过老师的口头表达才能完成,效果肯定不会这么好,也不会这么完备。一篇《黄河颂》,如果运用多媒体,你可以在一节课内听到朗诵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你可以聆听到最有名的交响乐团演奏的《黄河大合唱》,可以观赏黄河奔腾的生动画面,还可以了解到黄河流经的路线图,欣赏到关于黄河的书画诗文,追溯到关于黄河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了解相关于黄河的传说与知识,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人类对黄河惨不忍睹的破坏,聆听黄河泛滥的怒涛声,进而发千古之忧思……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介入,你最多只能看到几幅关于黄河的图片。虽然老师对考点知识也有涉及,虽然单凭老师的讲解你也能把握课文要义,虽然对关于黄河的知识考试你也能过关,而且甚至考得更好,但运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其效果和影响那是无法用干巴巴的语言解说所能比对的。承认这一点,也就承认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功勋,也就承认了现代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差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介入,会给课堂改革带来多么大的震撼。
可是目前广大的农村信息技术的渗入还很有限。比如,我们县区,大多数的班级还没有多媒体,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还得到专门的多媒体室去,让每一堂都运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可能的。另外,像我们学校只拉了二兆流量的网线,要供给全校28位授课教师使用,几乎等于没有网络一样,因为你连网络都打不开,更别说浏览和下载了。我的所有资料,都是在网吧里付费下载的。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多媒体教学的进程,增加了教师负担。如果要实现老师人人有网络,至少每人得有一兆的流量,对于农村学校,这又是多么大的一项开支啊!按照目前的经费下拨标准,单应付这一项开支就可以把学校的大部分经费“报销掉”,更何况还要拥有相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
三、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过去只有几个自己熟识的课任老师传授知识,现在可以借助电脑或光盘聆听、观看名师上课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公平学习的差距,学生可以借助电脑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像现代人离不开电话一样,现代教育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同样是上课,信息技术可以让你欣赏到世界上最华彩的音乐会,观赏到世上最华美的艺术珍品,读到你想读的任何精美文章。运用信息技术,既方便了教师又方便了学生。少了信息技术,就像是行走的人少了现代化的代步工具一样,步子就缓慢了许多。
四、信息技术开拓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信息技术把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学生可以在电脑中领略到自己想要领略的一切。光盘教学也使用于课堂,随着天网的普及,一些学校开始了“空中教学”,直接接受名师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可以自主地在电脑上获得想要的知识,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大大地开拓了教学空间。
五、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当中,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老师是引导者,主持者;现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服务性工作。比如课前制作课件、课堂组织学生活动、播放幻灯,有时根据学生要求,老师利用便利条件为学生搜集一定量的信息等。但这并不等于教师的工作不重要了,而是更独特了、更重要了。这是因为教学对教师所做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和以往一样会备课,会组织学生探究问题,想办法使学生能力获得提升,还要在备课、授课、提升的环节中,更注重“教”的艺术。首先教师必须有心裁制作课件,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和调整媒体资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课堂。其次要善于把教材与信息资料整合运用于教学,既不要使课堂成为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展示,也不要只是为了显示现代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的加入,教师角色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的话题。但是应当明白:我们之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因为这种教学更实效,更具有教学魅力。我们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是为了让课堂更有效益,让学生更方便学习。教学中,学生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另外,还要把师生活动与课件设想,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融为一个整体,让人觉得这是“借信息技术上好课”,而不是“上电脑特技课”或“让电脑上课”。电脑虽属高科技,但它只是工具,不能代替教师。所谓工具,都是人创造的用以使用的器械。电脑可以做为“上好课”的工具,但不能把电脑功能神化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也参与在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上讲台,上屏幕,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的风采。如果能让学生成为多媒体的主人,那才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该相信,只有学生真正自觉支配多媒体,为自己服务,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未来教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既然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这样重要,未来教育发展,就应当着眼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国家要实现教育公平,除了在师资分配建筑配置方面考虑外,还应当从信息技术化的公平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