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首页 | 学校频道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校园视频 | 专题频道 | 在线留言 | 资源中心 | 图库中心 | 通知公告
v 您现在的位置: 九澧实验学校 >> 学校频道 >> 教务之窗 >> 正文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农历辛卯年
四月廿五
开展课例研究 引领教师成长
作者:皮丕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5 更新时间:2009-12-18
澧县九澧实验学校 皮丕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作为九澧这样一所新办的学校,教师们刚刚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这所新学校?我们认为: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是尽快把他们打造成一支适合九澧这所优质学校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学校坚持把课堂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把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力军,通过课例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让校本教研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经过半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课例研究已经成为我校一种比较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成长,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下面简要谈谈我们开展课例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完善三种机制,营造课例研究氛围
根据我校年轻教师多,教学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的实际,如何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例研究的热情?在实践中,我们首先通过营造课例研究的氛围,促使教师主动参与。我们采取挖掘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与强化学校外动力相结合的思路,以理念为先导,以制度促规范,变被动为自动,努力营造一种自主、平等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1.构建课例研究常规
一是建立课例研究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例研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订具体的研究规划,落实培训经费,以及对课例研究效果的考核评估;校长助理具体抓,负责制订实施计划,制订岗位责任制;教师事务处组织指导、检查、评估;教级组具体负责实施;教师主动配合。这样分层管理,责任分工明确。同时,我们还重点加强了多项研训制度的建设,以保证校本课例研究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教研组课例研究制度。以教研组为中心,坚持每周进行一次课例研究。期初,教研组根据学校研究总计划和本组教师实际制定好全期课例研究方案,(即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围绕研究主题,采取“个人设计→组内说课→课堂实践→集体观摩→组内评议→个人反思”或是“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实践→集体观摩→组内评析→教师再实践→小组总结”等方式开展研讨活动。教研组对每次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要做好资料收集和活动总结,作为教研组岗评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与教研组的奖励直接挂钩。
2.完善课例研究机制
一是完善引领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名师”是我们九澧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努力完善引领机制,多措并举,实施三轮驱动。
第一轮驱动:“走出去”,实现专家面对面的专业引领。半年来,学校克服一切困难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我们先后派出去20多人次到外地参加省、市、县各种观摩会、研讨会,向专家学习先进理论,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艺术。学习回来后,再向全校教师详细汇报外出学习情况和体会,同时还要上一节模拟汇报课,以此增强外出学习的辐射效果。“走出去”让教师跳出学校这个小圈子,融入到全国教育教改的大潮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第二轮驱动:学校领导专业引领。一是定时听课。每周二是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的固定时间。学校要求教师事务处期初制定好听课计划。每次听课前一周,所有同学科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教研组决定讲课人。课后,领导先集体进行分析评议,达成共识,然后主管相应学科的领导再组织老师进行反思研讨,发现问题,讨论制定改进策略。二是随堂听课。对于刚分配来的青年老师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学校领导采取“一帮一”的方式,随堂听课,随堂评课,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修改意见,让教师自己再次修改教学设计,领导组织本组教师跟踪再听课,再评课。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促进教师成长的十分有效的引领途径。
第三轮驱动:骨干教师专业引领。骨干教师是学校重要的专业引领力量,我们学校骨干教师比较多,为教师的专业引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特别规定名优教师、教学骨干、学科组长每人与1~2名年轻教师结为互帮互学对子,帮学双方都要拟定帮与学的计划,做到帮有目标步骤,学有任务措施。学校定期考察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结对互助活动真正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二是完善开放机制。我们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淮阳教育集团的其他学校和县内外多所学校建立了密切联系,我们经常到其它兄弟学校去参加课例研究协作活动,这也是进行校本培训又一条途径。同时,学校实施家校结合,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我们通过“家长邀请函”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老师讲课,看自己的孩子上课。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并在家长听课反馈表上写上自己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学校的建议,直接交给学校领导。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家长与教师间的联系,还能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例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充分发挥两种激励的作用。一是精神激励。精神需要是教师的主导需要。因此,我们把精神激励放在首位,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一是对积极参与课例研究成绩突出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二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校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以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并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让他们获得更大荣誉,其激励作用可谓巨大。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能使精神激励的效果得以强化。一是对在重大研讨活动中献课的老师给予奖励。如参加省、市各项赛课获奖者。同时,对参与课例研究中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给予奖励。二是对随机性的课例研究突出者给予奖励。对主动为外地来参观的代表上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的教师,以及主动介绍经验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工作量当中给予体现。
二、明确三个步骤,探讨课例研究的操作途径和方法
课堂,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就是牢牢把握课堂这个主阵地,抓住教师这个主力军。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三步递进”的课例研究模式,即“学校主题研讨导向——年级组互研内化——教学竞赛强化提高”。在“三步递进”中,既为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模仿的范式,同时也给教师留出了充分自主研究的空间。具体操作为:
步骤一:学校确立研究主题,为课例研究导向
课例研究,顾名思义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从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入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先后有针对性地确立了多个研究课题,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方向:如本学期,针对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等问题,开展了“本色自主课堂”的主题研究,探讨出了“创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联系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年轻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又如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难教的问题,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本色作文导写”的主题研究;等等。围绕这些研究主题,我们的导向主要在理论培训、研究范例、集中点评三个层面进行:
1、集中进行理论培训,明确研究方向。为了让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我们狠抓了全员参与的理论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我们一方面采取由主题研究负责人主讲,或聘请有关专家定期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进行培训;一方面利用校园网络进行集体培训。为配合理论讲座,学校教科室印发相应的理论专辑,教师人手一册。同时,学校开展荐书活动,引导自主学习。如魏书生的《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洋思中学的《成功教育》、《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艺术》等。并建立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教师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要做好学习笔记,学校定期进行读书学习情况检测,并纳入教师月工作考核之中。
2.集中进行课例研究,探讨操作方式。学校研讨一般都带有导向性,所以我们围绕研究主题,定期集中举行。我们大致分为以下步骤:①骨干教师备课。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自己备课,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提供课例研究的依据。②聘请专家指导。寻求专家(或优秀教师或教研骨干群体)的指导,是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重要一环。当教者拿出了初步教学设计后,我们请教育专家或名教师一起认真听取教者的备课汇报,对照“新课标”,帮助分析教材,寻找教者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差距,对整个教学流程提出修改意见,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③观摩反思。这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环节,它要经历“试教——反思——修改”和“再试教——再反思——再修改——再实践”等复杂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行为跟进”,“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过程是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让教者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有机融合,并内化成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在观摩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还采取了如下研究策略:一是让教者再读书,明确教学研究方向。二是看名师教学录相,学习名师教学技艺。三是实施“微格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为了让课例研究富有实效,我们用录像机将整个试教过程录制下来,下课之后让教者或者其他研究人员回头“观看”教学过程,找出问题症结,便于指导修改。这样针对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格研究,实效性极强,教师成长很快。
3.集中点评反思,加速内化过程。为了主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得以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课堂中,我们在集中开展研究和课堂教学观摩后,再一次进行点评反思,让老师们对主题理念进一步理解,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并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其具体操作是:首先是同伴互评。教师听了观摩课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照主题理念,写出听课后认识和体会,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教者再根据同伴的评价,扬长补短,改进、修正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写出自评反思。然后再集中点评。在同伴互评的基础上,学校将大家的意见或困惑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归类,进行集中点评。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理论性很强的主题课例研究,我们便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听课点评,寻求更深入的指导和引领;对于强化性的操作实践课例研究,我们一般要求各组派优秀教师代表点评,这样既能检验各组研究落实的程度,又能促使更多的教师走进思考研究中来。
步骤二: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实践研讨
当学校为全校教师提供一种范例导向后,如何使之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由此,我们开展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实践内化研讨。教研组内实践研讨的操作流程为:“自主备课——组内研讨——试教评议——反思修改——复教再议”。在具体操中注重“四强化”:
一是教师自主琢磨文本,强化“资本”积淀。首先,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根据学校阶段研究主题制定好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内容。然后,每个教师根据研究的内容自主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阅读教材。再根据“课标”要求确立自己研究主题,明确教学内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写出教学设计思考意见,为在组内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二是集体研讨,强化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集体解读文本,立足通过集体思维碰撞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参与人要善于从他人的言谈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实现解疑需求和共享需求的满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人人说课,进行研讨,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实现目标、突破难点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根据教师的说课和研讨情况确定第一执教人。
三是集体评议,强化问题的研究及策略的生成。第一执教人执教后,由教研组长组织全组教师反思研讨,重点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讨出解决的办法,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二稿教案,再确定第二执教人。对课例出乎预设的精彩片段及时进行补记、反思、评价;对教师教学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采取录音或录像记录下来,进行回放研究,及时调整或修改教学案例。然后第二执教人上课,组内教师听课,教研组再研讨„„力求形成精品课。这种方式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十分有效。
四是个人实践内化,强化反思创新。我们规定每位教师,必须根据学校主题研究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地进行实践内化。在实践内化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其形式可以是教学设计ABC、教学后记、教学故事等。每月不少于2次,定期在年级组内交流。可以说,每一位教师每天都行动在课堂,每天都会产生最鲜活的课例,记录课例、研究课例、反思课例,是一种最可行、最便捷、最实用的教学行动研究。
这样,不仅让学校的主题课例研究得以强化,得以落实,而且让所有参与研究的人都能受益匪浅。如此循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共同成长。
步骤三:开展校本教学展示活动,提升研究实效
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究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开展多种形式校本教学展示活动,一是为了全面了解教师落实情况,二是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在这一学期,我们将12月定为“教学展示月”,由各教研组推荐出在课例研究中涌现的优质课,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展示。我们将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论培训与课例研讨。学校教师事务处围绕研究主题,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举行典型课例示范研讨,为教师给予理论准备和教学操作上的示范。第二步,小组合作研究、设计。接着教研组长引导教师再次具体研究教学设计,然后由教研组组织讨论、修改。第三步,教学展示。展示时,学校聘请校内优秀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各组组织教师积极听课、评课。第四步,评审总结。课展示后,进行认真评定、反思总结:一是每位教师撰写一份教学反思;二是各教研组集体评议,为每位展示课的教师评等;三是专家评审组综合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各位评委的意见为每位教师写出评点意见。第五步,专家点评。这是整个展示活动的高潮。专家评委根据展示活动要求,结合每位教师的教学实际,一一给予评点,对于典型课例,专家与教者面对面的进行剖析讨论,达成共识后再予以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指导。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再又上升的理论的教学展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就涌现出了田娟、曾香莲、朱芳琳、汤鑫等一批教坛新秀。这样的展示活动,既落实了新课改要求,创新了教学方法,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课例研究能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引导全体教师深入开展课例研究,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文章录入:jl9828 责任编辑:jl9828
上一篇文章: 澧县九澧实验学校2009年下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文章: 《难忘的生日》习作导写设计及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任何评论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所有
备09045990号
2009 www.xiexiebang.com 湘ICP
第二篇:开展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
聚精会神抓课改 求真务实提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心教研会议上的发言 铝基地曙光小学
王小平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教师在各个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我们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校本研训更贴近教师的发展实际,支持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堂时间分配为:“31117”模式。即:复习及出示目标3分钟,学生自学10分钟,教师导学10分钟,当堂练习10分钟,当堂检测7分钟。可以穿叉,但必须少讲,让学生多练,争取课堂落实率达双80%(即至少80%的学生能落实,80%的知识能落实);教师每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主要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是因为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使教师感到亲切、实在、具体,能够解决实际同题,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提升的研究主体。下面我就“以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题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课例研究形式
1、导向式课例研究。导向式课例研究是指从正面案例中解读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寻找生长点。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
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为此我们特别注意记录整理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方案等,与教师们一同研究、反思、研讨、提升,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本学期我们组织的全员参与的交流课听讲评活动中,孙云峰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具有鲜明特色。课前她不仅备教材、备学生,更备情感。课堂上,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语言、严肃凝重的表情、适时适度的课件、灵活多变的方法、巧妙精当的评价等,把教师、学生、文本甚至听课教师的“情”融为一体,人人为之动容,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这一课中亮点颇多。我们抓住契机,组织教师认真进行课例研讨。大家发现仅就朗读而言,这节课竟运用了范读、赛读、指读、齐读、引导读、配乐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改变人称读等九种方式,教师巧妙的引导使得其间的过渡不露痕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朗读中层层递进,情感犹如大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直至像西亚图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呼声。这种闪耀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灵动的朗读设计与训练方式,给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研讨中,老师们认识到语文课堂较之其它学科更应该体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激情投入,与学生倾诚交流,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得到彰显。研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大家觉得身边人、眼前课更易于借鉴学习。一位青年教师说:
“要讲公开课时总是发愁,不知如何下手。听了这样的课,心里就有底了。”所以,这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导向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此课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河津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大赛,并获一等奖,同时被河津教研室推荐到运城参加课堂教学大赛。、单元式课例研究。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出发,有必要切实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开展学科教研组单元式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每周固定的学科教研时间,由组长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解读课程标准,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讨教学方式;就作业与辅导、活动与探究、检测与评价等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成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对本单元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记录,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对本单元的典型课形成不同的课例。
如高段数学组的“同课异讲”活动就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老师们在深钻教材、把握特点、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认识之后,结合本班学情设计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做课时,有的善于启发学生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学程序严谨细致,层次清晰;有的练习题的设计新颖有趣、体现了训练的坡度。教研组互动评课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都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整理成比较完善而又各具特色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则在组内开展了“一课多讲”活动。她们对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在自己班做课后效果很好。几个人就自发提出:每个人都在其他班再上这一课,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大交流”活动中,她们发现了几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方面的差异,有的班是部分学生唱主角,其余的学生甘当听众;有的班是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却不善于倾听。老师们对此进行了反思,找到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中难以察觉的盲点,互相出谋划策,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演绎出了不可复印的课堂精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单元式课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来,改变了以前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局面。老师们学会了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专题式课例研究。专题式课例研究也就是围绕课题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的是在学校课题组的统领下,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研究专长的专题,或自主研究,或在组内进行合作研究。如张凤琴等十一位老师开展的省级科研课题——《基于数学思考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就是一项合作研究课题。他们每月举行一次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时,要制作课件,要体现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特色。课题组对该课要做到课前有研讨有指导,课中有观察有笔记,课后有评析有反思。校领导全员听课评课,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实验教师再带着研讨的经验与生成的新问题回到实践中去思考
去解决。在这种活动中,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自我创新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都有所提高。
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专题式课例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如王彩花老师执教研讨课《确定位置》之前,以“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理念做指导,设计出了初步的教案。教研组成员在听取了她的教学设计之后,又提出了改进建议,使教案更趋于完善。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方法独特,灵活多样,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做课之后,大家又进行了现场互动评课,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虽然只上了一节实验课,但其中个人的付出、集体的智慧使这位年轻教师受益颇多,成长迅速。她说:“我深深体验到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深邃而富有魅力。”
4、微格式课例研究。微格式课例研究具有主题单一集中,参与性强,观摩与创新相结合等特点。从而使教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更便于指导。如围绕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又深感困惑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一课题,教研组进行了微格研究。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导入的情境,并拍摄下来。课后结合实践重放录相进行反思,大家一段一段进行点评,找出成功与不足,再次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从而激发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真正达到了带着困惑而来,满怀信心而去的目的, 使教师快速地成长,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二、课例研究富有成效
1、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
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说,“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课例研究,正在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使教师职业生涯价值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既是实践者,又是观察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创造者,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2、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在一轮轮“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在今年的交流课活动中,个别班级的老师用太谷学习的经验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交流课后我们相继推出了优质课,让全校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11月7日,河津市教育局在我校举办了“河津市优质课大赛”,我校分别安排薛清珍、孙云峰、张艳等9位教师参加赛讲活动,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各教研组非常重视此项活动,从组长到成员全员参与;在设计教学预
案、制作课件、借班试讲、修改完善等过程中,校领导也全程参与。这些活动拓展了课改实验的空间,延伸了课改实验的领域。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今年十月份,我校教师薛颖代表铝基地教育管理中心参加了运城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她就是在课例研究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近两三年内,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陶冶、提高,教学水平由原生态的自我摸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已变得相当成熟。
3、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
以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觉得深奥、难懂、不解渴。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从“本本”到“本本”,而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老师们就感到不是难以“高攀”,而是深切感受到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要事件、策略进行分析、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借助理论的武器,从而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渴求。她们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并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随笔、案例和论文等,今年共有3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地级奖励。小数课题组有5位教师在山西省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
4、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开展课例研究,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全组教师都是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经验分享,人人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研修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工作,是责任,增强了学校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尝试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探究时费时费事;
2、教师对结构操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3、小组合作不够深入,成员间的分工与配合不明确不成形等;
4、一些教师受习惯影响,课改意识不强,课改步伐缓慢,在教学中仍沿用自己一惯做法。这些实际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努力方向
1、抓好教研
常言道:“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有所获,教研是关键。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指导老师开展研究。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细节教学设计去细化上述方面的教学,发挥教研是教学的动力和催化剂作用。
2、人人参与
教研活动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活动。只有人人参与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开展有主题的研究课、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教研活动,让老师自觉走上教研之路。
3、课课有效
每节课都能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效果,是老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研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要把握好每节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细节的设计。既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达到教学合一。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理想对理想的启迪。我们要致力于创设人人爱教育,人人爱教学,人人爱教研,人人爱学生的敬业氛围,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让全体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教师自我成长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向建设五个曙光、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迈进。
2013年1月
第三篇: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模版)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第四篇:开展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
开展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
5月4日下午,郭店镇五里堡完全小学校长李三奇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此次活动以教学经验丰富的李俊月老师执教的《我为你骄傲》为课堂观察课例而展开。
本次课堂观察按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步进行。在课堂观察之前,李俊月老师就本节课进行说课,语文组教师与李老师进行了交流,充分了解了她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她在平时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一些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次课堂观察的重点,并根据重点设计了观察量表。负责观察的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对课堂观察的基本环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学习和研讨,为本次课堂观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中观察环节,李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新颖。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字词教学扎实,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活动多,参与面广,很好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教师及时分析观察结果,形成了简短的观察报告。评课时,李老师就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反思不足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各观察点老师根据观察所见,从各个方面给李老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李校长做了总结发言,他希望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全体语文教师的观课评课能力,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价值,通过教师的活教,学生的活学,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相信这样的活动常态化后,一定能促进、推动整个学校品质的提升。
为逐步提高授课老师的教学技能和全体语文老师的观课评课能力,4月29日上午,黄水路小学高年级语文组在作课室向全校老师呈现了一节语文课《草船借箭》。作课老师是五年级语文老师王晨晓,观察组成员是高年级全体语文老师。教科室的老师、黄水路小学校长王晓燕、教导处副主任刘焕芝参与了活动。
课前会议在语文教研组长孟丽的主持下进行,安排了课中观察点及活动事项。课上,王晨晓老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利于探究的问题,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王晨晓老师提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去感悟体会做批注。在学习过程中,王晨晓老师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激励性的评价、形式多样的读书、丰富灵活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演示船的走向、分角色朗读、体会诸葛亮笑的不同含义等,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整个授课环节,王晨晓老师组织的细致周密,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评价诸葛亮这些环节就比较有创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调动了学生课下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课后会议,两个观察小组分别梳理汇总了数据,并给王晨晓老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教科室的听课老师指出,学生的交流展示面太窄,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老师提问的问题应该再精准些、语言不应过于琐碎,另外老师应善于运用阅读期待去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
课教师王晓晨也表示,会虚心接受评课教师提出中肯建议,使自己不断成长。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黄水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引领教师成长
引领教师成长
1、为骨干教师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通过中考研讨会、示范课、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如2008年3月19日和9月16号,在65中和阳光中学两次召开历史教研组长和九年级教师会。46中周泽龙老师、科大南区附中的王天健老师、48中的杨茹老师、南园中学的訾化木老师、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考复习的经验和体会。这些老师或是名校名师、或是中考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或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样场合的介绍,不仅对全区各校老师的教学具有借鉴启示作用,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促进。
2、组建区级命题教师团队磨练教师。
参加今年期中、期末命题的老师有訾化木、唐荒春、丁云发、黄德凤、段立瑶、王玲、曹世友、李紫龙老师。这些教师中,既有长期参与命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每次命题前,我都要从命题的依据、命题的难度、试题的题型、题量等方面进行培训,尤其经常对年轻教师灌输“保密、科学、原创、打磨”的命题八字真经。但是教师成熟命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经过不断反复。命题的过程不仅是试卷不断打磨成熟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交流、心与心沟通的过程。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对此感受颇深,“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出模考试卷,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彭老师给我详细的指导:从试卷的形式、试题的设置、材料的选择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出的每道试题他都认真而详细地做了校正和修改。让我感觉到彭老师不仅是在教我命题技巧更是在教我做人。”
3、定期举行区级观摩课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008年,我们先后由57中的徐莹老师、65中的李紫龙老师和48中的高凭鹰老师开设了三节区级公开课。有城区名校的教师,也有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师。上课的过程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推动,属于“任务驱动”型成长。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上课,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交流,每次上课后,都进行深入的课后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我们将以下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借鉴之处?你认为本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由你上本节课你的教法是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研究,一种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成长成熟。
4、通过比赛发现人才,打造人才。
2008年合肥市举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来自全市含三县在内的22位老师参加角逐。我区57中徐京梅老师参加上课比赛,65中的李紫龙老师参加说课比赛。上课的程序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课的形式虽然常见于各种场合,但要参加比赛却要认真准备。我首先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如何说课》的文章,李老师在博客上留言:“要是再有一篇说课稿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说课稿发到博客上。比赛的头天下午李紫龙老师拿到说课课题,我让他在晚上把写好的说课稿发给我,我逐字逐句把关审读,针对他的说课稿,我提出了十几条修改建议,在电话里交流了40分钟,李老师非常敬业,家里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于是夜间赶到学校,后来他跟我说,当晚,他在学校工作到凌晨3点钟才把说课稿修改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紫龙老师最终荣获合肥市说课大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徐京梅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荣获合肥市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5、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发挥包河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工作室学员的教学水平,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历史名师工作室5位成员和12名学员之间实行师徒结对,采用
一师多徒制。该工作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师傅善于发现徒弟的长短,而后扬长避短;是互补型的,徒弟学习师傅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师傅学习徒弟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自如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型的,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让学员受益匪浅,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在名师工作室,我拜唐荒春老师为师,唐老师给我了很多的指导,比如上公开课前,她发现课件和设计思路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活动成分太少,课件制作单一,资料过多,内容有点深,我以前只是认为我把这课内容分析透彻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唐老师的教导下,我对教案和设计思路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不少学生活动。事实证明我这课最大亮点是关于文字狱的历史短剧,三个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在愉悦观赏的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知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终于深深的感受到:历史课堂可以不是单一枯燥的知识讲授,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还可以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历史。感谢名师工作室,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6、成立中考中心备课组,以研育师。
为切实做好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迎考工作,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立包河区中考历史中心备课组。将区有关学校中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教师吸纳到研究小组中来,针对中考改革的特点,中考命题的趋势,中考考纲的特点和变化,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等进行分工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出成果。备课组的任务是:研讨中考考纲、中考试题、《课程标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举行全区历史研讨会;交流中考复习经验;开设中考综合复习讲座;编制中考模拟试题。通过分工合作,认真备课,集体研讨,集体交流,教师们受益颇多。
7、对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2008年暑假,我们先后对2008年新招考教师、近三年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了培训。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如何上好活动课”、“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中考复习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后来老师们撰写的培训体会和教学设计看,教师的理念得到一次洗礼,教师们的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8、开设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
自2008年3月20日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博以来,历史名师工作室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到长大成人,凝聚着工作室5名成员和12名学员以及包河区广大历史教师的心血。如今工作室已发表博客171篇,访问量已达14000余人次。
历史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要把工作室办成广大教师交流的平台、成长的空间,把工作室建成教师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服务教学的园地,为此博客开设了教研动态、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历史百科、学法指导、时政热帖、闲情雅趣、友情链接等17个栏目。通过工作室平台,让老师们感觉学习了很多,进步了很多。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在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发现了世纪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关于这课的教案,还有其他老师对它的点评。虽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随后临时补充了新的资料,使我的教案更加充实和完善。”
历史名师工作室不单是5名成员和12名学员的工作室,更是全区所有历史教师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在面向工作室的同时,也面向全区的历史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平台,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9、改变教研模式,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
我们主要通过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上传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供大家交流。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现摘录合肥46中曹芳老师《三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部分评论如下:“设计新颖,可资借鉴:结构清晰,知识传授到位;讲练结合,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明确,关注三维目标;
学科特色明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启示”一目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是中考拔高的地方。建议:教学目标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写;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成果可以放在一张表格上,让学生比较,更加一目了然;图片要添加上来,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晰些;工业革命的背景也应该略加分析”;“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挥洒淋漓。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收缩自如,突出重难点。引导自然,达到师生相融的境界。善于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旁证,水到渠成。工业革命影响是重点,也应该加以训练,从而真正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记得在48中听杨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你们两位老师的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神奇呢?(答)工业革命”感觉答“科技”更符合材料和问题,呵呵!可以先答科技然后再引出促进科技突飞猛进的是工业革命。拙见啊!”“我初带毕业班,感觉复习课真不好上,缺少的就是曹老师这里的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习题,过于注重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动性,曹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啊!”等。
10、开展专题集体备课是工作室培养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工作室为主导,全区历史教师共同参与。上学期,我们主要针对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进行集体备课。我们实行的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先后上传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1篇,考试研究专题文章15篇。本学期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专题是各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考试试题,目前已上传教学设计17篇,历史试题18套,考试研究文章18篇。每次的集体备课我们都具体落实到人,因为只有具体落实到人,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的作品都要上传到博客上供大家浏览,任大家评论,老师们自然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没有看家本领的也要模仿借鉴他人的长处,吸收别人的经验,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也是一个提高。
11、开展历史教师论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为交流新课改成果,展示教师风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我们在48中组织开展了历史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交流。48中唐荒春老师做了《走出新课改误区,构建有效性课堂》的主题发言,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论坛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们意犹未尽,许多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到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如合肥市57中学徐莹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阳光中学》,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烟墩中心学校聂新年老师《功夫在课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南园学校訾化木老师《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李紫龙老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六十四中学朱长珍老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铁四局中学彭江龙老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
12、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科研兴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最值得大家探讨的。配合区、校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如包河中学的金结平等老师参加了“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并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阳光中学的王玲老师参加了“自育自学”的省级课题研究,也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这些研讨课均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结合我区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研究,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积极支持鼓励教师个人申报有关课题的研究。如铁四局中学的彭江龙老师主持申报的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中。
13、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2008年,本人参加合肥市高考命题小组,参与合肥市高考模考四套试卷的命题工作,并在合肥市高考模考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对全市高三教师做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受合肥学院的邀请参与合肥市暑假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授课,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先后在工大附中和合肥学院对合肥市含三县教师进行培训,受到好评;受邀三次在全省高考研讨会上就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趋势做专题报告;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
新课改的征程刚刚起步,我和我的同行们成长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息。在未来的课改浪潮中,我们还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以期实现不断的成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