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该如何引领教师成长?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加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支撑,教师成长则是决定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成长多以教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成果的丰富为主要标志,实际上,教师成长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由内而外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自身的全面进步,亦体现为对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学校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校长作为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办学治校中应全面关注其精神成长、引领其专业成长、促进其自主成长和保障其持续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以职业认同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职业认同是“生命个体在对于职业价值的发现和体认中产生的心理归属感,也是帮助教师去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支撑,是教师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当教师个体职业认同感较高时,就会把人生价值与教育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因而校长要尊重和关爱教师,点燃其教育信念、唤醒其教育责任、激发其教育智慧。
(一)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它既决定教师的价值判断,更决定其发展方向,对教育理想和教育事业的忠诚信念能够外化为教师尊重生命和人格、直面困难与挑战、乐观协作并奉献的意识和
行为。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小学教师往往面临日常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琐事多、考核细以及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状况,特别是在乡村或贫困地区缺乏物质支撑和社会认可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待遇和尊重,以致社会地位边缘化。
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期待、要求和质疑,很多教师会一度无法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感到教育事业艰难或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进而产生倦怠、退缩甚至放弃。作为校长,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认同其坚守教育事业的崇高,正视其成长过程的曲折,以主题教育点燃教师内心深处的梦想和情怀,以日常细节激发他们敬业和乐业的情操,帮助教师化解矛盾和困难,使其热爱并能够轻松面对工作,与学生“在跨越重重困难及挫折之后,仍然能够建立起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存在的根本信任乃至信念”。
(二)教育责任
伴随师德师风教育的开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落实,爱岗敬业和责任意识成为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校长应把强化教育责任目标聚焦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以角色定位强化其责任意识。如在常规备课环节中,可在同一教研组安排老、中、青各年龄段有机组合。要求青年教师注重教学规范性,中青年教师主导思路并力求创新;老教师负责整体把握结构框架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即从榜样的角度调动老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积极而和谐的氛围促进
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可适当安排教师承担相应的任务并进一步赋予其自主权和主导权,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个人对分管事务负责到底的岗位责任制,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和举措,激发其作为学校“局内人”的创造活力和变革能力。通过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每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基本责任,从而激发使命意识。
(三)教育智慧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启迪与影响,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课堂、教学及学校的认识贯穿于其整个成长过程中,逐步积累为教育理念和处事方式并作用于日常具体的教育生活。在“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旋律的背景下,学生在应对各类挑战的准备中要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包容意识和共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便是引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而积蓄相应的品质力量,因而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意义上的师德和修养,更要具有尊重生命、引领生命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点化”智慧,有智慧的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带动着同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这正是教育发生的根本途径,也是生命影响的本质追求。教育智慧的本质即对真、善、美的丰富与坚守,校长应为师生创造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环境,以情感投入,以文化浸润,努力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获得职业幸福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让他们在发现
自我、悦纳自我、挑战自我的进步中成材。
在生命影响和智慧感召的场域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环境的优雅,更应体现人的内在之美,聚焦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温情故事、共同创造和用心经营。只有共同参与打造与维护的美好家园才是有情感和有温度的,才会在每个人心中刻下烙印,深感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学校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使个体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和谐相融。
二、以多元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具有相应的职业掌控力,才可能幸福而有尊严地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因而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有效的引导和真诚的帮助。校长不仅要为教师搭建有益的平台,更要以专业的视角带领其高效成长,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专业阅读
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从而获得重新面对根本问题并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该盲目跟风或“人云亦云”地追随一些所谓畅销的“必读书目”,而是要回归到对书籍本身的研读中来。
校长可指导教师阅读教育报刊,了解业内当下研究的方向;阅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进行辩证思考和创新;阅读专业书籍,用理
论引导课本和补充教参;阅读人文书籍,拓宽视野并丰富精神世界;阅读学生喜欢的图书,了解并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丰富的课程资源,积累并内化为教学感悟。专业阅读要强调“静”与“动”的结合,一方面整合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安心、静心地阅读,真正地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要建立相互交流和促进的平台,使教师在共进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分享、提问和交流,进而拓展专业阅读的宽度和深度。
(二)专业研究
在课程改革中要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落实,教师就必须积极学习新型教育理念,及时更新专业文化知识,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师本身。校长可组织教师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学为内容、以实用为宗旨,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如针对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典型课例等从理念、知识、方法、技能等维度进行反思和探究,使教师拓展知识的宽度、思维的广度、方法的深度,从而形成教中学、习中思、研中行的常态化提升路径。
在研究形式上,可尝试并探索专题讲座、主题教研、学术沙龙、成果交流等集中培训以及教学后记、小组阅读、心得分享、多媒体记录等分散研修。总之,从提升素养和完善修养的角度去研究教育对象、开发教学资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专业交往
教师成长离不开具有共进氛围的发展共同体,通过相互对话与交流突破视野的局限性、思维的狭隘性和理解的片面性,从而思考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应用于教育实践。校长应为教师拓宽专业交往的路径,除与同事、同行之间的研讨外,还要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及社会之间搭建有益的桥梁,与学生座谈,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改进;与家长交流,了解家庭的需求以促进家校之间和谐而有效的合作;走近社区、走向社会,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形成具体而理性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差距和努力方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还可借助网络平台为教师建构成长共同体,在校际间开展资源共享和研讨交流或与业内专家进行网上的“零距离”沟通,使教师在传道授业中首先为自己解惑,并且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相互鼓励和支持。
三、以内驱动力激励教师自主成长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发展也面临新的困境,如社会竞争激烈导致职业稳定性下降,考核标准增高引发来自学生、家长的干预和质疑,这些变化和挑战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而自觉、高效、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恰是教师应对各种挑战的主要手段和根本保障。据此,校长应根据校情、师情、学情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实用方法,促进修养的内化和动力的内驱。
(一)自我规划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曲折、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尤为重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校长应把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掌握专业发展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近期、中期及长期的自我发展规划,以目标诱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教师生活背景和个性发展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也是千差万别的,校长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使不同的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具有差异性和切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另外,尤其要关注教师成长中的小进步和小问题并及时予以鼓励和指正,使教师真切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长的自信,从而不断奋发向上,形成自我重视与外界尊重的双向合力。
(二)自我激励
自我提升意识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与精髓。针对教师职业阶段性分化的高原期倦怠问题,以正向教师观为引导是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有效策略。校长应注重师德修养的文化浸润,引导教师学习前辈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以身正为根、学高为本并内化为行动的力量,从而实现阶梯式提升;在师生间架设起情感互通的桥梁,不仅引导教师真挚地爱工作、爱学生,同时也教导学生尊师重教,以心灵沟通和情感互动激励师生同频共振、平等友爱,并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积极性,特别是在不确定或不稳定的境遇中有所坚持,积聚力量。
(三)自我评价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视自
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成熟。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存在内容片面化、形式单一化、指标笼统化、结果终极化等问题,制约了教师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评价中,尤其要关注和考核师德师风,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自我评价可根据教师教学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运用调查问卷、自查量表、自我剖析表、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工作总结等形式获取教师专业发展的数据,同时发挥民主评价的作用,让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通过调查、访谈、听评课、开放日等形式对教师的素养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客观公正。
在评价中,要注重内容上显性与隐形并重,方式上量化与质性互补,指标上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并存,过程上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共通。
四、以人文关怀保障教师持续成长
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当各方面趋于成熟时,本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但客观上却可能存在高原期的阶段分化。这类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往往不足,在学校教师研修培训等学术活动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师资培养收效甚微,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缓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师资培养的预期成效。激发终身学习意识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促
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初心
教师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初都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美好理想。校长要善于凝练教师的职业价值,引导教师感悟到这份职业不仅美好而且崇高,但也有很多艰难和不易,所以在敬业的同时也要乐业,在提升能力与修养之中探究教育本质亦享受教育成果。
当教师在某个阶段遭遇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不平衡时,要避免宣扬自我牺牲或以师德的名义对教师施加精神压力,而应该以“初心”的角度,唤醒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向往、热忱和动力,带领他们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以大智慧促进生命成长,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保持活力
在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碰撞心灵的事业中,教师不仅要有奉献的职业精神,更要有正向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人格魅力,于无声无形中引导学生习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需要教师在自我认知和沟通协作方面拥有活力:乐观,自信,坚毅,善于进行情绪的管理和心态的调节,以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力与学生、同事和家长进行交往。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督促作用,合理的制度不仅让教师乐于接受,而且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和奋进精神,因而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校长应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共同确立学校发展
目标。
具体规划形成之后,应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向教师进行解读,意在使大家理解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使制度和规划起到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尊重教师的看法和意见,维护教师的民主权益,扎实而和谐的民主氛围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活力。另外,校长要引领教师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将学习型组织作为教师成长的家园,使教师队伍稳定而持久地发展。
(三)保持创造
教师如果具备创造的愿望和品质,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但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还能够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日常工作的琐碎和按部就班是多数教师缺乏创造灵感和进步动力进而陷入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影响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教师“自我更新”的意识、行动和经验的提升决定着自身发展水平的高度。
创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可能充满困难和阻力甚至失败,校长应为教师的自我更新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如以常态化、专题化、系统化的活动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利用多元化的监测工具和评价方式使教师了解并掌握自身成长的起点、重点和难点,记录并思考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事件、问题和感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所总结和计划。同时,在工作上注重创设尊重、赏识、互
助的和谐关系,促进教师个体生成强烈的创新意识、获得前沿的创新理念、形成坚强的创新意志。教师的成长有赖于校长的领路和护航。
在搭建有效平台的前提下,校长要以身作则,有情怀、专业化、高素质、重创新,更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对教师成长的奠基和影响作用,以价值唤醒、专业引领、制度激励和情感关怀促进“培养—成长”与“坚守—奉献”融为一体,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调动教师成长的能动性,使他们不断走向更高的平台,拥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情怀、更高的格局、更美的境界。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长亦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环境和舆论力量的共同促进,而作为教师本身来说,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成长首先是自身的目标、动力和行为,其次才是外界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而呼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我”做起,在自我成长中亦创造和维护一个积极有益的大环境,使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