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摘 要: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教学中运用用好材料、巧设疑问和指导学法等方法,能有效架设师生互动桥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教师进行不折不扣地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并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提升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且高效的,亦或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有效性,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笔者拟就此问题略加探讨。
一、用好材料:有效架设师生互动桥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这是因为,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因而要真正的学习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历史史料。历史教学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观点的能力,这恰恰也正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路径所在。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如何才能用好材料呢?笔者以为,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华盛顿》、《林则徐》、《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义和团包围廊坊车站》、《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例如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第一段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第二段是危机前
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第三段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下相关的历史材料,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科学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行为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的教学中,以二战后美苏“冷战”为背景,以“冷战前后自己的国际地位变化”、“冷战后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冷战后如何在美苏的夹缝中求和平与发展”为题,将学生分成分别代表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南斯拉夫和中国立场的五个小组,让他们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去讨论、思索、决策„„在设计中,笔者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自己就是那个历史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代表”身份换位思考问题。学生们“进入角色”,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体察、认识和分析历史,进而阐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字,要善于在“度”中找到最佳切入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课内容,涉及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学生的国际关系知识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选好角度。笔者在本课以二战后众多国家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寻求切入点提出问题,在对比中得出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结论,富有启发性、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选好角度的同时,还需把握好跨度。笔者设计的三个大问题,引导学生“神”入其中,需要学生调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外交政策及其原因,有助于处理好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跨度适中,起到了较好效果。一般而言,新授课跨度宜小,复习课跨度宜大。因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
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实际效果有好有差。为此,教师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尽量做到既要避免跨度过大,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繁琐;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注意所提问题的精度。《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必修一倒数第二课,学生已学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的形成等内容,对中国、苏联、美国等国的对外政策已有所了解。笔者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设计的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保持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升华认识。因而,要把握问题的精度,就需要教师吃透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进而设计出一些能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思考,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三、指导学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锻炼其自学能力,换言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很多,有关于史实的记忆方法、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关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方法、怎样预习、如何听课、怎样复习等等。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方法,以促进其学会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几乎每节课都设有这一环节。预习,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在正式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学习科目较多,课后很难抽出时间预习历史,因此笔者在一堂课中通常会用十多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预习新知。应该说,很多老师都很注重预习环节,也注重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以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又如,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笔者以为,预习方法要因生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对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只需老师提出几个思考题,就能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而对于那些基础一般乃至较差的学生,无论你怎么要求“圈点划批”,总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这种情况,运用好资料的相关内容(比如延边出版社的《同步练习》的“识记·自主学习”部分),指导学生以“复制”“粘贴”的方式,在教材上
圈、划或写出相关内容。这种预习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基本把握教材重难点内容,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本节内容的大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难点知识稍加点拨,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长期坚持此种预习方法,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把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思路,如历史事件三要素:原因、经过、影响;历史人物四要素: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重要思想、评价,等等。如果把相关资料比作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学会走路所需“学步车”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学会了自己走路。
四、结语
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如科学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充分把握学情、“反馈”等策略就是重要方面,兹不赘述。值得肯定的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更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智慧把握。而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长期积累,总结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心理需求,这需要教师具有高昂的工作激情,不懈追求,实现教育理想的毅力。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结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只有我们教师进行不折不扣地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并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惑:《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运婷:《怎样实现有效教与学》,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8期。[3]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安徽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案例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柳培鑫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正确思想观念以及锻炼并提高多种技能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的归属的地方。所谓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样的知识、更丰富的体验、更扎实的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快学生的成长就逐步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结合高中新课程来讨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几方面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
在教育教学中去实际贯彻“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取得美好情感体验的过程。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乐于探索新事物,勇于表现真性情,从而保证了高效率的学习和能力的晋升。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深更广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让他们的个性张扬起来。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陈述,然后创设情境巧妙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提问并发生心理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展开讨论,最后促使学生去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还要高度赞扬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这整个过程要保障有序的进行,不能乱成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更不能为了附和一味的去肯定,这都是一种误导。要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抓住学生探讨时出现偏差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说明。让学生既要动的了,又要动的好,课堂氛围收放得当。
新课程理念正是在倡导教师要尽可能的去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身教往往大于言教,创造神奇多变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从感情、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更多实际关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使课堂更富活力,更具人性化,更有创造性,这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是课前准备的基本前提,此外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面来讲是对学生才能的培养,侧面来说则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教师虽然基本都经历了高等教育,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相应的知识
内容更新也在不断的加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攀登,与时俱进,接受新形势的挑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了解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就会出现专业知识遗忘,产生一些不该有的知识盲点,也会造成思维方式固定,教学不活泛,学科知识面变窄而不敢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怕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等,这必然出现一定的束缚性。因此除却完全掌握中学阶段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知识点之外还需要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等一些必要的学习,这可以提高教师的素养,使教师在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研究性课堂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师生的不断反思,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源泉
人们有反思才有进步,教师也是同样,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对象,对本身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度的剖析和严密思考。这是将自己置身于外的批判行为,也是促进自身的成长。波斯纳曾经说过“经验加反思就是成长”,这简洁的表述出教师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分析,更是对自身言行上的认识,不断的去评价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不断的反思并矫正不妥当的教学行为,并且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加以运用,新课程的改革正是遵循这种反思原则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古语有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总结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长处与短处,审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反思教学得与失,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并且严于律己才能提升自我的发展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无形中的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其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三、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得力工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在了教学当中,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要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它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更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牢。比如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直线和求动点的轨迹问题等等。都可以制作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好看,它可以创设情境,烘托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还拥有增加知识密度,节省板书时间,扩大课堂知识容量,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拥有愉快的赏读体验等多种好处。因此,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工具会更加有效的进行课堂学习。
当然我们要注意使用时“度”的限制,作为辅助手段恰当运用,切忌过度使用。应该本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从实际着手将教学与多媒体完善结合,千万不可以本末倒置,将内容断章取义的投影出来,或者制作过于美轮美奂的影片,过度吸引学生眼球使得他们忘记去思考学习内容,浪费其效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全体教师长期努力的一个工作,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重视知识结果,更重视教育过程,充分体现教学的基本价值。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并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提升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提升方法
陈庄中心小学
刘春森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数学课堂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整个小学教育中,五年级的数学已经进入到小学教育较高的水平了。因此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成为了每一位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想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堂效果;提升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更好的提升课堂有效性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与学生有效预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合理有效的课前预习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能消化的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集中练习,这样通过教学任务的分解和教学难点的集中解决,就会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二、正确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
目前,很多教师不很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际数学水平认识不清,总复习期间,常常用数学程度好的学生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盲目加大作业量,强调多练,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难于应付庞大的作业量,致使产生了厌倦心理。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使总复习既有面对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使所有学生真正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数学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例题教学“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
四、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当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总结经验
课堂教学是多变、多元化的40分钟,不管准备有多充分,对课堂目标的把握有多明确,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和总结,很多感觉就会稍纵即逝。如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仅仅停留于上完课了事。如果这样,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自身的潜能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上完课后,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以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86.[2]王智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微[J].考试与评价,2013,07:57.[3]张光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3,07:85.[4]范智红,毕启军.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生活教育,2014,S1:252.
第四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究,敢于实践,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教师历史有效课堂兴趣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要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即检验教师教的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可堂生命的律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课堂 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有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机子的教育智慧。科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得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事,从少知 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而现代的学科,其存在的主要理由不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因此,我们更要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宽松,平等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快乐,保持好心情,在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在学生面前放低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他们的朋友,温情博取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学的轻松,学得愉快,其次,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握好每次机会,不吝啬赞美不吝啬肯定,不吝啬鼓励,去赏识每一个学生。一个美国中学生曾这样描述他的眼中的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的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及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吧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于生活和广大世界隔离开,他们再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又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 1
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语言生动,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复习讲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有兴趣的教学对于师生来说是一加件幸事,但如果抛开教育的价值不谈,兴趣的方向又是什么呢?对于兴趣的培养我结合自身有三点: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不仅仅靠会答对问题,考高分来体现 成长是多样的,孩子们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专业书一定要多看,另外要看哲学类的,他会使人心胸开阔,能够思辨。二是对学生要有爱,如果心中有爱,你看到的是顽皮可爱的学生,你肯定能发现并引导出他们的灵气,最后是讲课方法要灵活多样,引导有方,随机应便。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复述性和记忆性,教学中较少有探究性和分析性内容,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的多边交流更是少之甚少。这样就无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能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设疑、思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质疑探究,也学会了对史料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知识更新的能力和指导学生探究的能力。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会深切体会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疑、思疑、解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设疑教学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创设情境、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此,教师一定要以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为出发点,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敏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自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已相当强烈。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善于选择和利用材料,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问置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其次,营造探究氛围是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兴趣。此外,教师还须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变成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当学生学会质疑后,就定能形成勇于探究和实践的个性品质以及独立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再次,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思辨解疑是探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设疑和学生思疑后所提的问题很多,但值得探究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且有一定的挑战和水平,不可太易或偏难,太容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太难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教学时,教师可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结合学生认知和现实生活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必要时可举行辩论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学会在思辨中与他人撞击智慧火花,在解疑中共同分享快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构建历史有效课堂是关键不仅要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主要在于怎样掌控课堂,驾驭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习激情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做到掌握一手科学有效地灵活教学方法,探索一套驾驭课堂和学生的教学技能才会使课堂生动鲜活,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中华书局出版社
《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一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堂课,备课很关键。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备课。另外还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看病要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点关注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并提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
比如:讲“保存网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时,非常简单,只要执行菜单“文件”中的“另存为”就可以保存当前网页中的所有信息了,但是如果能够对此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另存为”真的能保存网页中的所有信息吗?如果该网页中有Flash动画,用“另存为”可以保存下来吗?如果我要保存网页中的文字或有用的图片该怎么办?……这样不但能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