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23:2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

第一篇: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

文章不是无情物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解读

天河中心小学:刘燕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交流,并在大家热情的目光下得到“成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解读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说教材简析 ·说教法学法 ·说导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具有如下编写意图:(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本课教材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这与我们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相吻合。(2)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写作方式,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在交流和感悟中运用搜索、整理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

(3)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4)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考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会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感悟朗读法。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小组合作交流,辨析理解,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此外我还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解读导学流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设计学案。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线教师,亲身实践后,我也在不断反思导学案设计的立足点。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我设计了六个导学环节:  预习检测  设问导学  小组合作  重点讲评  拓展延伸  总结反馈

(一)预习检测

预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A、字词大比拼

1、生字新词我会读:

损失 灰烬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 蓬莱瑶台 宏伟 侵略 销毁 瑰宝

2、我想当小老师,提醒大家要读准的是: 在书写时特别容易出错的:—————————

3、还了解了这几个词的意思:

销毁 瑰宝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

奇珍异宝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B、课文内容要掌握

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和————两方面的内容,我能在课文中找出

相应的段落。

(二)设问导学

精心设计提问,既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需要。紧扣主线,突出重点,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针对本节课的主线,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课文哪三句话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课件出示)A、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B、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C、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这个合作题:

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写下读后感受。

(先独学再群学,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小组汇报)

(四)重点讲评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讲,而是要讲关键处、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

1、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把你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建筑及珍宝课件出示)

2、出示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语句对比,体会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课件)朗读 比较 讨论

A、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B、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用了较大篇幅写了它辉煌的过去,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学了新课程观,我们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好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注意文道结合,穿插做人的道理;更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课内外联系。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延伸,我是

这样处理的:

课文学完了,作者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看到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心里是一种深深的爱;看到强盗的种种行径,我们心里是一种刻骨的仇恨。现在如果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心里只有爱和恨吗?我想你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你会想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当堂检测)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六)总结反馈

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这个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为了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此板书设计有三巧:1.结构明了之巧。此板书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详略、重点也清晰可见,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也有反映。真可谓一石三鸟,颇具匠心。2.浓缩提炼之巧。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板书浓缩每段的重点,提炼作者的“良苦用心”:将圆明园的过去写得越美,越能激发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3.板书沟通之巧。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三“巧”,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

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篇语文文章,都蕴含丰富的文学知识及人文感情。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无疑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让文本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马说》导学案

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二、初读课文·自学积累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辱()食马者()槽枥()才美不外见()骈死()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划出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4、韩愈借马的遭遇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 分享收获

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篇:说勤奋 导学案

说勤奋(导学案)【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1、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读得一样好。(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学情预设:一些字学生容易读错。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一遍又一遍

稍微

枕头

期末

校园

习惯

远渡重洋

基础

学情预设:读下面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学措施预设:可以通过范读、让优秀学生读,来指导学生。

句子一: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指导:“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句子二: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指导:“滚瓜烂熟”什么意思?司马光是怎样做到“滚瓜烂熟”的?

(引出“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的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句子三: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指导:“警”字在“警枕”一词中有什么含义?联系实际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句子四: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指导:“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3、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4、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

(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5、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等。(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仿写。(4)检测评价。

6、出示自学提示:

第四篇:说屏导学案

15、说“屏”

课型:新 授 主备: 审核:

使用人: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美好。学习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及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伧()俗 休憩()韶光()书斋()....擅()长 徒劳()相称()忒()....

2、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浙江杭州人,专家。

《牡丹亭》的作者是

,朝 家。中国古代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请你写出两部并说出其作者。

3、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二、探究活动:

(一)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2、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精读细品·合作交流

1、细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请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名句,理解这些诗句及其作用。

3、读了本文,你能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向未见过屏风的人介绍什么是屏风吗?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中的疑难解决了吗?

教学后记:

第五篇:《马说》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12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象征意义,体会“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含义,体会韩愈杂文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3.说的有关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骈死()槽枥()()....相马()粟()外见()食马()....(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作者(),字(),()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页码: 1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1.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 ;教师讲伯乐相马故事 2.韩愈其人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代--------------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说明-------------------------

第2段:揭示--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评价态度 当堂测评: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笔译课文。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背诵课文,交流译文。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页码: 2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品味: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1.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句子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本文运用了比喻的创作手法,试分析课文内容谈一下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代表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哪一类人物形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4.古今异义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 2.本文最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满的语句是?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词多义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社会多出人才、人尽其用?这个①食食不饱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要求畅所欲言)

②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③能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6.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五、课堂总结: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这个中心,反复进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翻译句子:

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明了中心。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六、当堂测评: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页码:))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练习

①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②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③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④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⑤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钝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页码: 4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下载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说“木叶”》导学案学案编制朱丽审核 宁仁道【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

    《雨说》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李更鑫 复备人: 审核: 班别: 姓名: 编号:20140902 课题:2《雨说》(2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重要字词,有感情地反复......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一、理解......

    《说屏》导学案案例

    《说“屏”》导学案 备课人:马得朝 审核人:马得朝 学校:刘河镇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赞美、热爱之情。 2、快速浏......

    大人们这样说导学案

    《大人们这样说》前置作业 一、信息链接 1、龙的精神: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