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五柳先生传》
23.《马说》学习资料
学校:富城初中班级:八(3)班设计:刘复印份数:5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因此)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食不饱(吃)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受辱)才美不外见(美好的素质)是马也(这)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拿着)(面对)其真无马邪(难道)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是喂 .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是显现 .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意思是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意思是“吗”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2)策之不以其道用 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 .....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
(4)故虽有名马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3.《马说》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
不通晓它的意思。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
(3)《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5)《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 “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伯乐”。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3、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7、中考链接:
2006泰州(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节选自韩愈
《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
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
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
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① 介:披上战甲。② 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
《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2)比行百余里(,..
等到)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五柳先生传》学案
一、解释横线上的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亦不详其姓字 不知道
3、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4、亲旧知其如此旧交
5、造饮辄尽 往、到; 就
6、期在必醉期望
7、曾不吝情去留 竟不;舍不得
8、环堵萧然空寂(的样子
9、或臵酒而招之 有时摆放
10、箪瓢屡空经常
11、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
12、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
13、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
1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15、衔觞赋诗酒杯
16、性嗜酒喜
爱
二、多义词解释: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赞同上下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 距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志: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 做标记 ..
颇示己志志向,志趣 .
其: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中.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代词,这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5、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6、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内容理解: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方面: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形象:陶渊明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形象。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
泼,引人人胜。
6、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不知” “不详”。设臵悬念,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不慕名利的性格,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五、中考链接:
2007孝感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8、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9、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既赞扬五柳先生的品格,又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的追求,使文章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第二篇:《马说》导学案
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二、初读课文·自学积累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辱()食马者()槽枥()才美不外见()骈死()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划出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4、韩愈借马的遭遇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 分享收获
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篇:《马说》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12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象征意义,体会“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含义,体会韩愈杂文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3.说的有关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骈死()槽枥()()....相马()粟()外见()食马()....(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作者(),字(),()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页码: 1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1.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 ;教师讲伯乐相马故事 2.韩愈其人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代--------------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说明-------------------------
第2段:揭示--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评价态度 当堂测评: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笔译课文。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背诵课文,交流译文。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页码: 2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品味: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1.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句子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本文运用了比喻的创作手法,试分析课文内容谈一下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代表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哪一类人物形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4.古今异义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 2.本文最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满的语句是?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词多义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社会多出人才、人尽其用?这个①食食不饱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要求畅所欲言)
②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③能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6.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五、课堂总结: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这个中心,反复进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翻译句子:
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明了中心。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六、当堂测评: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页码:))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练习
①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②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③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④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⑤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钝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页码: 4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第四篇: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
复习目标:
1.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用原句回答问题。
2.会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会翻译重点句子。
4.能根据课文分析解答问题。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入,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耶:“”通耶,表示疑间,相当于“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词”,喂养。
(二)一词多义
②食:食不饱 通“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吃 一食或尽栗一石。顿
③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三)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
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8.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
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拍)
三、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别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直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文章理解
(一)思想内容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二)艺术特色
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三)马的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五、典型题解
(一)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着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马说》通过 的写法,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借 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 的强烈愤慨。抒发了作者 的愤懑之情。
(二)问答
1、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六、对比阅读
(一)(甲文)《马说》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虽:()(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 分)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
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答:
(二)【甲】《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1.解释下列短语。
(1)外见:________________(2)通其意:______________(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4)所行几许: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三)【甲文】《马说》第二段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比行百余里()(4)受大而不苟取()2.翻译下列句子。(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冑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甲、乙两文中,马的待遇有什么不同?其结果有什么不同?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甲】《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4.翻译。(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参考答案:
(一)【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1.(1)虽:即使(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4.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二)参考答案:
1.(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2.(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三)【译文】绍兴七年,岳飞面君,赵构从容地问道:“卿有没有好马?”岳飞道:“臣原有二匹马,每天各吃数斗刍豆,各饮一斛水,但如果草料不精,水质不净,它们就不会食用。二马披着战甲奔跑,起先跑的不快,但跑出百里后就变的迅速,自午时到酋时,可以跑上二百多里。卸下鞍甲,毫无喘息,且没有汗水,跟无事一样。这二匹马可谓负重但无怨言,体力充沛但不逞能,是善长远驰的良马啊。不幸二马后来相继死去。如今臣所骑的马,每天食用不过数升,所喂草料从不挑选,所饮之水从不在意,辔头尚未装好,就想跃跃狂奔,刚跑出百来里地,马儿就力尽汗出,大口喘息,累的如死了一般。这马可谓食少就能饱肚,克意逞能体力才下降迅速,实在是笨马一匹啊。”赵构道声好,说道:“你今日所说很有意义。”
1.(1)同“现”,展现(2)等同,一样(3)及,等到(4)苟且,随便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甲文中,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结果:“食不饱,力不足”。乙文中的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 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结果:“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译文】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
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了吗?”
1、用鞭子打 买 它的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第五篇:《马说》学案
高唐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
马说(第一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学习目标 :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学习过程 :
任务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任务二:诵读全文,小组交流: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3)归纳全文主旨:
任务三:学习第一段,研讨: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分秒必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学习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达标测试:
1、熟记课下注解。
2、背诵课文。
学习驿站:
学习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足是:
马说(第二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一)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歧之见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
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驿站:今天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