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

时间:2019-05-12 23: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

第一篇: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

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

【摘 要】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强调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必须按新课标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益,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有所作为。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实践性探索

传统课程强调考试分数,以培养少数人为目的,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其效果在多数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师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面临的最大潜在危险。”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有效,跟导入有很大的关系。导得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导不好,会抑制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景、精心设置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为推动教学发展作好辅垫。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国家财政》这一框时,可以沪昆高铁经过某地这一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为背景材料,精心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

(一)高铁建设所需要的巨资个人能承担吗?

(二)如果个人不能承担,那么沪昆高铁谁来出资?

(三)你认为还有哪些建设是由国家来承担的?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就把《国家财政》所包含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怎么用好?”几个知识点勾勒出来。事实证明,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兴趣大增,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探究,教学效果自然生成。

二、营造民主和谐气氛,培养合作探究习惯

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研究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同样的学习内容由教师完全进行讲授,两周后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记忆平均率不足10%,由学生进行讨论,记忆平均率可达75%,由学生教别人,记忆平均率可达90%。因此,教师放弃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愉悦、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例如,高一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知识的教学,可以引入这样一个事例:农民工王某到一私营企业打工时患上“尘肺病”而企业主没有给予经济赔偿,经过多次交涉却毫无结果,导致王某采取非法手段维权而触犯法律。可以设置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一)王某在劳动过程中哪些权益受到了侵害?

(二)王某的维权手段合法吗?

(三)你认为王某应怎样维权?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知道了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承担的义务以及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法维权的途径。这说明教师要学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发展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参差不齐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与需要教学分层次的、有选择的教学。分层次教学可从多方面进行,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以及作业的分层等。例如,旧人教版高三政治常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中依法治国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

(二)怎样做到依法治国?

(三)怎样把依法治国这一原则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三个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课堂上分别抽不同层次的同学来回答,层次低的学生不会因为难,答不上来而自尊心受到伤害,层次高的学生不会因易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学到知识,一个重要的检验方式是做练习。但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错,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不注意审题,甚至审题粗心大意造成的。因此,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政治课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有效的答题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O。”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例如,解决图表题:一是看标题明确题目的主旨,确定所考的知识范围;二是看表格的内容,注意时间和数据的变化,纵向找变化,横向找差距;三是看注解,注解有助于理解表格的内容。通过加强学法指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学生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作为高中政治课老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结题论文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政治组 2013-7-13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追求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成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实际效果方面。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却发现教学低效和无效的问题依然存在。思想政治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联系实际 案例本土化 有效 策略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破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瓶颈。因此,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更好的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结合有效教学的实践展开探索,以期找到新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最佳切合点。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从厌学变乐学。这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而这需要教师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案例本土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不断进取。深入研究学生实际,要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合起来,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体验中反映有效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引入

(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作了清楚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因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其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研究,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还有学者从教师实践的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和有效激励;再有学者教学评价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但对以上理论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强调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已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要做到真正有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三观”的形成。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思想政治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的获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能够把这些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应更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平等对话交流,人人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应是平等交往,互相尊重,这种交往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做他们中的一员,觉得老师的

行为正是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才会心悦诚服地“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应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更好地领悟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首先,要重视课前的有效备课。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书,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因此就忽视了备课环节。而备课是为课堂服务的,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教学,更好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研究学生和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去分析教材,拓展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

教师有了充分的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生活中有着丰富而案例和素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将教材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中,跳出教材大纲的束缚,突破教材的局限,尽可能多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从生活中学找活水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二,注重活化教材中德育精神。思想政治课既然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注重活化教材中所蕴藏的德性精神,大胆地处理教材,在教材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想,从而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的能力;

第三,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实时性和时代感。思想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自身具有鲜明实时性和时代感,使得教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恰当的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将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结合,不断深挖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要善于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在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提高自身德育修养,学会做人、做事。

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注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互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一句

空话。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思想政治课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材料,理解和抓住知识结合点,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培养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资料的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第三,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辞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减缓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使之始终保持最佳求知欲望的亢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的学习兴趣。

最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成思想政治课的有效互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要改变思

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的现状使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有效互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用的讲授法、课堂提问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要大量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动建构。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渗透于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故事、一个案例、一次活动,甚至是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句名言之中,融合于师生彼此都能投入的一种具体氛围和均能接纳的一种生动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情感体验,从而生成正确的态度,滋养丰富的感情,形成坚定的信念,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最优化。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学生处在成长的青春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在一种积极的目标互赖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树立合作意识。同时,由于不

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会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6]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每一课的情境问题,就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围绕主题探究或情景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生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全面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加强学生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学生时常出现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差强人

意”的现象,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从社会获得资源能力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考察,要敢于把学生推向广阔的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每一课课后都有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并且有多个实践题目可供选择,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践行道德行为的平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好每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践行从思想政治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真正做到课堂课外“言行一致”,从而更有效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在正确的教学有效性理念指导下,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善恶丑美行为出发,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中达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

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这些精辟论述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改革,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便于引导中学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而使其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对社会现象具有正确判断力。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多用本土化的案例,能使学生感到“政治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政

治”,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从厌学变乐学。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呢?

(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一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正因为如此,选择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有关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这一方面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播出了刘欢的《从头再来》,这是他为中央电视台配合下岗再就业的主题而宣传的公益歌曲。这首歌真的很好,让人在面对失败、苦恼、困惑的时候,听一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对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印象深刻。此外,在课堂还实施了

师生互动,问:同学们还想到有这些方面的歌曲吗?有同学答,《光辉岁月》、《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情景中掌握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理。从而在挫折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又如,我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请同学们举出本班同学中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有哪些生活中的盲目攀比现象?同学们纷纷回答,如:不符合家庭实际的穿名牌、骑名车、过生日等。这此源自于同学们生活的身边的事例,听起来亲切,很管用。这有利于同学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上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隔山打枪,难辩虚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例子虽然典型但离学生甚远,因此讲解起来有欠说服力。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校董事长黄球先生的事迹。“黄球先生,1921年出

生于会城城郊,17岁时赴香港创业,历尽艰辛,成为香港知名实业家。30多年来,这位新会著名旅港乡亲,心怀桑梓,情系教育,足迹遍及新会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为发展家乡新会的教育、医疗公益事业,捐资总额达4000多万元。”上述材料同学们在新生校史教育中有所接触,而且不少同学曾在我校五十周年校庆中亲眼目睹黄球先生的风采,所以很有说服力。另外,还搜集了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的事例,如,江门副市长林崇中在担任江门市委常委、新会区委书记期间,滥用职权插手土地出让收受贿赂,受贿385万人民币,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林崇中受贿案,后被江门地区党员干部用作廉政建设的反面教材。同学们通过对待金钱的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掌握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明确了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道。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如何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

要使本地化案例的列举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那么案例贴近生活、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准确驾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 借助当地媒体,教师精选素材

政治教师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积极主动的观看本地新闻事件的报道,全面了解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趣闻。政治教师应养成剪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为教学积累了案例素材。而且这些新闻事件因和学生生活较近,具有共鸣,更能吸引学生。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集思广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教师在传授一些课本理论知识时,可结合教材案例,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事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开展堂上探究。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遗产一目时,让学生课后搜集本土“开平碉楼与村落” 的材料。在课堂上用自己整理所得的材料、信息来佐证所学理论,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政治课教学基本原则。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尝试教学案例本土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互动中既扩大知识面,又培养和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6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东教育.2004,(07):11-13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06):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12 [5]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6—17 [6]刘天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5—261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方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方案

一.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的必要性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必须主动适应时代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从这个根本理念出发,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即“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2.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是落实学科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第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第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就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内容而言,无论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其各个模块都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同时,我们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关注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的过程上尽可能的开放,走出封闭,变“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作为主体尽可能的去体验、去生活中实践,依靠这种体验和实践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最终实现主体的生动发展。所以,不坚持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三维目标的落实就会留下缺憾。

(2)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基于学科的知识背景,却又超越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羁绊;它基于教师的引导,却又超越了教师的思维禁锢,能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实践活动的选择、设计、组织、实施中,学生始终将自身的需要、兴趣置于主导地位,选择贴近自己生活,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学习、分析、思考,直至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亲身的经历中去接受知识、感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充分地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自主发展的选择,在不同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贯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3)是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只以课堂为中心,脱离鲜活的社会生活,政治课就会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性。要摆脱这种现状,思想政治课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4)丰富、拓展、开发课程资源的需要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收获到很多鲜活的知识,同时通过学生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又会为教师积累很多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集腋成裘,对学科课堂教学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5)完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方式的完善,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中体验乐趣,释放激情,激发创新精神,最终目标是塑造会学习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既要与教材内容相关,又要与学生思想认知状况相符合,还要具备可操作性,保证目标的落实。

(2)学生主体性原则。“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要始终让学生处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角位置,以学生的发展要求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3)层次性原则。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人的具体认知特点,精细设置,突出实践活动的层次性。增强课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完整性原则。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完整,预案设计要包括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物质准备、安全保障,组织流程等。确保预案的设计精细化、可操作、高效率、有实效。

三.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的途径和人员、时间安排

(一)途径

1.社会考察:包括参观考察、社区访问、问卷调查、听取讲座、专题采访等。

2.社会服务:包括志愿者行动、政策法规宣传、专题服务类(如建言献策、社会调解、监督等)。

3.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各种会议等

4.竞赛:如:时政知识竞赛、辩论赛等

5.搜集资料:通过网络、电影、电视、报纸、书刊等各种文化传媒广泛搜集资料。搜集这些资料,一是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知识面;二是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加深记忆;三是可以为学生节约大量时间,降低学习成本;四是更有利集中学生的主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人员安排:可分为集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集体性活动可以充分吸收大批学生参加,有利于活动的普及,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但是由于人数太多,操作时难度较大,不宜经常使用。小组活动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专项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扩大和加深某些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殊才干,是走出去的基本形式。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成员应是对这项活动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要确定专人指导。个人活动是单个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资料查阅、社会实践等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三)时间安排:可分为课内、课外和寒暑假。课内是指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时间走出去,利用这种形式要注意和所学教材知识相结合,要有针对性地走出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定要事先组织好,以免影响其他老师的正常教学。课外主要是利用课外活动和双休日时间走出去,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可以在图书室、微机室,也可以到市场、工厂、农村等地方,主要活动是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考查。这种形式宜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主,不宜采用大规模集体活动。寒暑假期间时间较长,且相对集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实践,是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的最好时机。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

四.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取向

构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是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评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评价的取向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

(2)评价的方式

主体过程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把教师同学生都视为平等的主体,把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方面评价整合而成,从中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

成果展示评价方式:大多数参加探索性实践的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写有小结、体会、调查报告、小论文、图文相间的小报等成果,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有的在课内交流,有的在年级组交流,有的开家长会汇报。其成果作品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展示会等形式展示,还可以将这些书面成果汇编成册,作为资料保留。

等级成绩评价方式:分A、B、C、D四等评定。

五.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搞好预案:尽量详尽,目标明确,课题设计有意义、感兴趣、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环节设置周密,时间、地点、人物、物质准备、工作协调、职责分工、安全事项等都要考虑周密。

2.组织过程严密、有序、高效、无漏洞。

3.学校要出台激励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并推动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

4.营造鼓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1)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导向。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一种较理想的学习方式,是较受欢迎的开放式学习活动。学生走向社会,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讨论,将所学的知识用之于实践,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这是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如果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各类考试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常规教学任务重,把社会实践活动拒之门外,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较好地实施教学目标,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要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让各方面都充分认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使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全面实施。

(2)争取社会、社区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第四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索(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

摘要: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其研究的兴起是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应而生。近年来,我国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者在教育理念和形式上有所更新,也使更多的人看到了教育再次发展的机会。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使课堂变得有效、高效,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中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低效的课堂充斥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其主要表现有:

(1)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接受(听)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

(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的效率低;学生的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益低。

(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没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

(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讲、轻体验。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轻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物式灌输。教师仍然是“水桶”,学生仍然是“水碗”,课堂教学就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面讲授的物式灌注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应试的物式价值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价值标准。

(6)追求形式。非常态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式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上的培养,而过多的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

如何使得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第一,以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出发点。学生有无进步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而学生不学或没有收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都不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意识。

第二,以追求教学的高效益为目标。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效益理解成“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高效益教学主要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内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情感等实践层面的有效成果。因此,有效教学就是追求单位时间里学生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第三,以坚持可测性和量化为原则。有效教学需要量化,没有量化无法测验教学的效果,但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情况。

第四,以形成教师的反思意识为动力。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经常反思的意识,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而寻找出低效的原因,探索新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以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为途径。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只有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教学。

二、思想政治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那么,为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来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和丰富,而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知识量。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于学生来讲,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内容、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掌握,但通过学习后知道的、理解的、掌握的内容。像那种一味增加知识量、向学生传授、已掌握或者超越现有水平的科学知识的教学都是不正确的。比如有人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增加课堂教学知识的信息量,花最多的时间把最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实不然,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大量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就会让一堂课承载太多的东西,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枯燥,这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所授、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的,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有效的。其实不然,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讲不一定是有效的。如果教师所教的知识尽管是科学的,但却是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东西,或者教师所教的知识尽管是科学的,却是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智力基础、理解能力所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东西,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只能是“正确而无效”的东西,这种教学也只能是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低效、无效教学。这种教学化费的时间越多就越不利于学生进步和发展。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信息量是否丰富,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正确,而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知识信息量。有效的知识量决定了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良好教学心理效应的实现。向学生教授最适合、最有效的知识量才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环节

从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来看,课堂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的讲解行为和学生为主的活动行为。讲解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生疑惑的解答,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资料阅读、演讲、节目表演、问题探究、合作讨论、习题演练等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讲解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离开了讲解就没有了教学。有效的讲解、清晰的授课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对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解除学生的疑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的讲解必须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尺度、提炼好语言。讲解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关键行为,但绝不是课堂的全部。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授学生学习知识转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点,设计出恰当有效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过程。课改以来,以各种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已较普遍。但是,把新课改的要求教条化、形式化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很多活动表面上很热闹,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形式化和华而不实的倾向,“自主”变成了“自流”,合作有形式无实质,学生之间应付式、被动式、机械式地进行“讨论”,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着探究的程序和步骤,从而导致探究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第五篇: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对策

一线的政治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新课改的实施,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培训也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刷新,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生态场上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的客观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有效性缺失。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也曾说道:“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

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影响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因素分析

作为课堂教学两大主体,“学生投入”和“教师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而教对学的影响相对而言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此想重点就“教师投入”对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进行归因。

1、教学观念的有效性缺失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

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在今天的政治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主宰”等专制式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很多时候教师仍然是讲坛上的圣人,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学生的学习还是被桎梏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的框架内,不管是否正确、喜欢与否,反正记忆是第一位的,而“遵守纪律”则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学生不能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往往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是“奴化教育”的对象。而教师自身则成了知识的“传送器“、“复印机”、“搬运工”,一旦学生在上课时思维不集中或调皮捣蛋,教师就会“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让“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丧失全面性和有效性,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成为制约学生思维,阻碍学生发展的障碍。

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失

在今天的政治课堂上,仍能见到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后果远不只是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它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讲解、轻互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群体、轻个体,重课堂、轻实践等诸多特征,没有真正注重教学实效。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问也是经常的。但遗憾的是,在问题中经常存在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思维活动的现象。“牵牛式”的提问有余,“开放式”的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解读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在教师的提问中或许能看到自己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能看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

3、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缺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促使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政治教师只要用妙手轻点鼠标,家事、国事、天下事皆汇于屏幕之上。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政治课

教学中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但有些政治课教师过于依赖课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多媒体素材的准备上。上课时教师忙于展示课件,体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很难派上用场,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缺少对学生需求的有效解读。学生则忙于观看课件,忙于解答那些教师预设的和课件上展示的问题。尽管课件提供的信息比较丰富,而且内容也很多彩,但学生的思维却被课件所统一,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性,根本谈不上发挥主体地位了。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分析、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做有效教师,营造有效课堂之策略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对学生来说,则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教学之策略,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将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新课程要求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

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1、以人本观念引领教学

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倡导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放下“尊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主动构建,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切磋、探讨,并多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

走”。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对每个学生充满期望。我们对学生充满期望,就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了自我效能感,学生就会将老师的信任转化为对自己的信任。这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一旦他们在你的课堂上得到肯定,就能提高政治课的自我效能感。我们给学生以期望,学生就会给我们以惊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自豪,这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他能推动人在其它方面也达到理想的成就,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成为有特长的人才。”

如果我们的政治课教师能在课堂上用“爱”、“微笑”和“冷静”筑就教育的城堡,用“尊重”、“保护”和“激励”关爱学生的灵魂,用“明净”、“高尚”和“神圣”装点自己的职业,那他就是世界上最爱学生和最值得学生爱的人。学生则会“亲其师,信其道”。

2、为学生成长设计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利弊相间。政治课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为学生的成长精心设计教学。这种设计不仅包括“教的设计”,还包括“学的设计”。设计时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就教学內容设计而言,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更新的关系,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载体,把国内外时事、党的方针政策,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所授内容充实丰盈,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其次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再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恰当的知识落差,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以从整体上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有效性。

就问题设计而言,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围绕一个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并进行多向交流。而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挑战性、延展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和探究。”所以在教学中要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讲究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就课后作业设计而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演讲赛、辩论赛等。二是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例如可以布置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三是合作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做课题研究、进行课堂讨论等。四是实践性。要把学生政治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家庭特点与需要,制定家庭投资方案、消费方案等。五是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

自己布置弹性作业,自主选择练习内容。

3、用适当手段辅助教学

比尔.盖茨曾有这样的比喻: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教师也不例外。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阵地之一的政治课堂教学,正亟待着多媒体的渗入、融合。不可否认,在今天的政治课堂上,多媒体是政治老师的得力助手,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使信息传输多层次、多方位,极具延展性和交互性。它可创设出悦耳、爽目、怡情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然而,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体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定位应该是在“辅助”两字上,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一个原则:适用、适量、适当。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每课都要面面俱到。教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学生的需求、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有关教学内容,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多媒体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课文内容,弥补教师、学生及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4、凭厚实素养提升教学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成为学养丰厚的专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政治课教师除了在平时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如:锤炼“讲”功,美化“语”

境、研究“问”法,激化“心”境、坚持“导”用,升化“意”境、琢磨“教”艺,优化“情”境。更要厚实自己的素养,让自己成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条河流的“水质”要冰清玉洁,“水量”要取之不尽,“水韵”要五彩缤纷,“水源”要奔如泉涌。

这里的“水质”是指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灵魂需要高尚的灵魂来塑造。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体格和谐地融为一体,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心理健康的人。

这里的“水量”是指教师拥有的知识量。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成教师。教师首先要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石。而心理学、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则是教师成功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但仅有这些还是美中不足的,因为政治学科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所以,政治课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行家”、“专家”,还要让自己成为读书的“杂家”,让自己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书籍,多读一点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量”,才能使课堂教学犹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

这里的“水韵”是指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要顺性而为,用智慧和方法让课堂成为一次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知识之旅”。在这“知识之旅”中,教师只是一名“导游”,甚至可以是一名“偷懒”的导游,或是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尽管自己少有举动,但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学生能力成长和生命发展的支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在反复实践和屡遭挫折中体味“发现的喜悦”,体会“创

造的魅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优化。

这里的“水源”是指教师要不断学习、敢于创新。叶澜老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有这样的阐述:没有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谓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为了使学生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能够学会筛选、学会分辨,学会吸收、学会抵制,“学习”就成为教师心目中最紧迫的一件事。今天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桶论”,而应学会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创造,不断学习,敢于创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池水”、“一江水”,甚至是“源头活水”,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善于将学生引到水源边,把“取水”之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

总之,政治课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追求有效,是政治课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在三尺讲坛上与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

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下载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

    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课教学反思 金沙高级中学谢芳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始的时候我从心理上认为高中生都有了一定的年龄,理解能力也应该可以,再加上我的爱心、我的耐......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欧阳帆 摘要: 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益。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高的知识和能力。音乐基础教育在......

    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趣味性教学方法探索(一)

    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趣味性教学方法探索(一)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兴趣 论文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枯,学生对学习有了......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优秀范文五篇)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五常二中关艳华 1 利用课程资源,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 五常二中关艳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

    高中政治课教学环节与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政治课教学环节与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要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贵在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互动,真......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汇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

    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 摘 要: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