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师专题讲座资料
生物骨干教师专题讲座资料 ————浅谈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问题而提出来的,它也是“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这一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标准包括教学的生命意识、教学的经济价值、教学的智慧活动等三个方面,真正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师从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掌握专业的教学策略。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课程不断深化的热点问题。为此试分析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一)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有如下因素:
1、学校生物教师的人员
人数少,工作量大,兼任学校其他工作者较多,有其他学科教师任教等。
2、学校教学的安排
多在下午安排生物课,且同学校的生物教师多在同一时间授课,相互听评课的机会较少。
(二)从本学科教师的主观方面分析则主要是:
1、在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备课的环节中,而在此处更为重要的是备学生。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关注其对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2、在教材的再度开发方面
仍存在着不能充分和有效的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即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用教材”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
存在着对教与学的行为动词理解有偏差,描述时有不够具体或不够精确的现象。
4、在课堂讲授方面
在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怎样为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恰当地控制好教学的过渡并保持一定的节奏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5、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
如何避免“满堂问”,怎样使问题既保持一定的难度、又具有梯度,什么样的问题既体现学科的科学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和实践的必要。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好似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同样,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策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借鉴本学科一些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实施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一)了解学情,深入学生实际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科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以学生为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杜绝“假教”现象。比如在导入环节,有的教师把学生生拉硬拽地扯回到“学生假装不懂的状态”,这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便是背离了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
(二)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当了解并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
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是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生物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节课中,可以适当地增删,有所侧重。生物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随意拓展。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生物教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而应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生物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
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生物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学会质疑、敢于发问、善于动脑和动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拥有真情、富有激情
当我们看到上课时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看到老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学习,但却没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样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浪费,师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存在着一点,那就是缺少一个字“情”。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气,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反复学习课程标准,我们知道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是教学目标三维构成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和及时的鼓励性评价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首先要注重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应把课堂教学
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马 树 利
第二篇:讲座资料
讲座资料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教学相长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美德即知识、产婆术(诘问、启发、归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部教育学专著(163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1806)
二、教育研究的产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同年,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始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儿童学习生次过程中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实验研究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儿童研究运动兴起。当时最显著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坚持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学,并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教育问题和儿童发展问题。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第一个教育实验学校“杜威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
赖伊:德国教育家,实验教育学倡导者。他著名的实验研究是对识字教学的试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出版了《智力测验》,并把智力测验的方法直接应用于学校。
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克拉帕雷德创建了卢梭学院,是欧洲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教育科研基地。
三、我国教学实验
俞子夷(1886—1970)江苏人,早年就读上海南洋公学中院。1909年江苏省教育会选派他赴日本考察单级、单级复式与二部制教学。1913年冬,俞子夷又受江苏省教育司之命赴美国考察。半年中跑遍美国南北,详细研究美国各派教学理论和实验,着重地研究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教学实验,回国后,俞子夷做的第一种教学实验叫“联络教材”实验,后来转变为“设计教学”实验。
《黑山县北关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和《黑山县北关小学的算术教育改革》(辽宁省教育厅,1960);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教学法》(肖毓秀、罗艰,1962);
1960年5月成立了景山学校,校长、研究人员和教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体育学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市几所中小学。1960年开始,实验项目是以学制改革为龙头的多项改革,实验大约集中在1958~1965几年间,景山学校教学改革实验活动的变化,准确地反映了全国教学实验的变化。
第三篇:生物兴趣小组资料 文档
天竺中学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很有必要开展学生的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一、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二)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
(三)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才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兴趣和专长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自接触绚丽多彩的生物界,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有趣的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必然能激励他们学好生物学,并把生物学与祖国的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联系起来,逐步树立起为祖国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二、活动内容的计划
(一)具体活动安排
1.引导学生观察农田生态系统。
2.组织学生制作生物标本。
3.观察学校周边环境中的动物冬天是怎样生存的。
(二)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安排的原则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片标本。
2.以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讲授理论。
3.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生物学课外活动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
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如春天适合植树种花草,观察青蛙的发育;夏天适宜各种野外考察活动;秋天利于采集昆虫标本,培育菊花新品种等。
三、措施:
1.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这是校内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内容主要配合课堂教学,也可扩大和加深生物学有关的知识。为保证活动正常进行,每月安排一定时间。
2.个人活动对生物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进行个别指导,组织他们进行阅读、观察、研究,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学智力竞赛等活动。
3.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又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育。4.召开活动汇报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也可起到总结交流的作用。
四、活动记录:(见附表)
根据研究计划,结合研究内容和活动实践,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在相应的时间中集中开展以下活动:
(一)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朱建利,朱红卫)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学生(学生名单见附表)
2.活动的开展 3.学生访谈
(三)总结阶段
1.活动心得体会。
2.分析和总结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五、活动效果(详细内容见附表)
第四篇:家庭教育讲座资料
家庭教育讲座资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教育投资意识的增强,家长们用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给予满足。除了父母的直接开支外,不少孩子还通过长辈、亲朋等渠道,逢年过节时有了自己的“收入”,手里多少不等地有了属于自己的钱。怎样教孩子花钱?这确实是个新问题。不花不行,乱花也不行。给大家的几点意见。
第一,要告诉孩子钱是通过劳动、付出代价得来的,就像农民伯伯通过劳动获得了粮食丰收,工人叔叔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老师通过劳动培养出优秀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凡是通过劳动得到的,就属于劳动成果,应该珍惜。钱是通过劳动得到的,来之不易,同样应该珍惜。
第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照样应该坚持这种传统。即使再过十几年、几十年,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优良传统仍然应该坚持下去,发扬光大。要告诉孩子,凡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等,都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楷模,如果他们贪图享受、不求上进、铺张浪费、挥金如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同学之间要比品德、比学习、比进步、比文明,而不是比吃喝、比穿衣、比花钱、比阔气。要让孩子知道,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决不去花,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优良品质。
第三,家庭财产公开,特别是用到孩子接受教育上的钱要让他们知道。家庭的重大开支,要请孩子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关心、合作意识,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懂得花钱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不能随随便便。同时,要启发、提倡孩子逢年过节时用“自己的钱”买点纪念品、小礼品送给长辈,让他们通过这些小活动懂得回报,学会回报。
吃饭就是吃饭,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吃饭,在轻松愉快、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吃。据说,这样吃饭既能提高食欲,又有益于健康。
可是,有的家长却把饭桌变成第二课堂,常常在吃饭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上的什么课?听懂了没有?”“今天考试了没有?有没有不会的?”除了这些“关心”的提问外,还有不少家长充分利用吃饭的时间,展开了你来我往的“训斥”:“不好好念书,将来是要吃亏的。”“要抓紧时间,要不怕吃苦。”“不懂的要赶快问老师,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一次考试好不算好,每次考试好才算好,千万不可骄傲。”……如果说以上这些“关心”、“训斥”可以理解,孩子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有些家长专门在吃饭时的批评、训斥就很没有道理。比如,“你为什么总是及格万岁?什么时间才能考个100分?”“你怎么老是长不大?总让大人为你操心?”“你什么时候才能改了懒惰的毛病?”“你天生不是念书的料?”……大人越说火越大,孩子越听越生气,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
做饭炒菜要看“火候”,火力太大或太小,时间太长或太短,做不出可口的饿饭菜。烧窑炼铁要看“火候”,火力不足或过旺,时间不到或过时,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教育孩子也要把握“火候”,不分时间、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同样起不到教育的饿作用。什么是“火候”?火候就是时机。抓不住时机,早了或迟了都不行,长了或短了也不行,火候就是说方法,用力过大或过小不行,内容过深或过浅不行。饭桌上批评教育孩子之所以普遍收效不大,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火候。
不要把饭桌变成第二课堂,并不是说不要批评教育,而是说饭桌上的批评教育大都效果不佳。既然这样,父母就应该把握“火候”,找准时机,这样的批评教育、关心提醒才是卓有成效的。
第五篇:家庭教育讲座资料.
习惯——成功的界石
赵疃学校 于祥斌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习惯——成功的界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这个人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好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命运,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去培养良好的习惯。
先讲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认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里却藏着一样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有点石成金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就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一块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上可能找到,但是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的石头。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有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进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进了海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一生受益,而坏习惯则会严重地干扰人的发展,以致于用诚心与勤劳换来的成果就要到来的时候,机会却悄悄的溜走了。
那么,孩子的好习惯应该有那些?这些好习惯应该怎样去养成?以及形成的不良习惯应该如何去克服呢?
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如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善良的习惯,对人有礼貌的习惯等。
一、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注重实际,不刻板教条。
一个人,面对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绝不能养成人云亦云的追风习惯。只可惜!现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有追风习惯,不愿自己动脑筋考虑问题,老师的问题一出来,就把目光移到几个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依赖这些好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有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举起小手这样回答:“还有八只。”招来同学们的一阵嘲笑,老师也大惑不解。小同学没有胆怯,接着说:“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有八只飞不动的小娃娃。”你们看!这样的答案,出自于一个成绩并不算好的学生,但答案多么富有创造性,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富有个性。
哈佛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各位家长朋友,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吧!
二、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更应该在小学阶段养成。
1.家庭教育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摇篮,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两岁多的孩子坐在椅子上,自己摇摇晃晃摔倒了。当妈妈的为了哄他,让他不要哭,就一边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乖,宝宝乖,不是你的错,都是椅子的错,”把孩子抱起来,孩子就不哭了。这是中国妈妈哄孩子的有效办法。妈妈为了让孩子不哭,去打椅子。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长大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的问题,从不改进自己,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小孩是难以成功的。
下边看看法国妈妈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检错习惯的:吃饭时8岁的布朗用一小块面包逗小狗玩,狗玩起来撞翻了他手中的盘子,盘子碎成几块。男孩对母亲说:“你们看见了,是小狗打碎了盘子,不是我的错。”这时,男孩的妈妈过来叫男孩离开餐桌到他自己的房间去,想想自己究竟有没有错。十几分钟后男孩走出房间说:“小狗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时逗狗,这是你们多次对我说过的。”男孩的妈妈笑了:“那么今天你就该为自己的错承担责任,收拾餐桌,并拿出零用钱赔这个盘子。”男孩同意了。
2. 正确面对孩子的低分数 我们的一些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变成了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其实,分数的高低只能反映学生某阶段的学习状况,它不是学生智力水平测试的结果。对孩子的低分数,我们不必惊慌,更不能责骂。请看李镇西老师是如何面对她女儿的低分数的。
3. 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对小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多几分少几分又怎样呢?少几分就未必比多几分考试成绩的学生差,对学习而言,最关键的是——
第一、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学好;面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并主动和孩子一起去克服,不要和孩子一起唉声叹气。
第二、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分数更重要。唐代大诗人贾岛骑着毛驴赶路,反复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诗句,他觉得应该将“推”字改为“敲”字,究竟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他反复思虑也定不下来。只见他在驴背上凝神苦想,一边吟哦,一边伸出手不住地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姿势,不知不觉闯入大官韩愈的仪仗队伍中,侍卫们立即抓他去见韩愈。韩愈告诉贾岛: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因为在万籁惧寂的月夜,寺门关闭,“敲”必有声,静中出声,更添诗的意境。从此,“推敲”一词沿用至今。这样的求知欲和钻研兴趣,难道不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有意义吗?
第三、要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保存收藏有关学习资料的习惯,等等。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和学习都要利索,不要拖泥带水。
关于第四点,建议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增加作业量,以避免孩子反感,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养成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测试学生时,学生都知道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先交卷的前10名同学享受加分(要求实际考分要在80分以上);学生们领到试卷,个个都聚精会神写试卷,养成了快速完成工作量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好处。
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读小学,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好习惯,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话一点不错。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是源泉,所以有人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养成习惯,需要某种程度的强迫性训练,但更多的还是和孩子商量制订一些规矩,然后严格用孩子同意的规矩要求孩子。制定规矩,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小,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哪怕是正确的要求,也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理解,并心甘情愿地接受、不能强求。只有建立在孩子理解基础上的要求,才能真正变成孩子的行动。这种理解基础上建立的规矩既是科学的也是民主的因而更为持续有效。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孩子共同制定的学习、生活常规。
(一)学习: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不说小话,不搞小动作。(2)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预习功课,并且抄钢笔字帖一篇。
(3)作业必须细心,出现一个错字,重写该字五遍;计算错一道题,重做五遍类似的题。
(4)作业、作文和试卷的书写必须字迹工整,文面美观。
(5)书籍本子必须保持整洁,不得乱涂乱画,不得卷角,也不得有破损。(6)自觉订正并妥善包存单元测试试卷。
(二)生活:
(1)每天晚饭后负责洗全家人的碗。(2)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
(3)吃饭必须抓紧时间:早餐不超过10分钟,午餐和晚餐不超过25分钟。(4)除双休日外,平时下午放学后不能出去玩。(5)每天应尽量挤出时间读有益的书报。(6)除周六和周日外,每天晚上睡自己的房间。
(三)奖惩:(1)每周小结,如果没有违反本《常规》,就记“小红花”一朵,连续三次得小“好红花”,就利用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任选一个公园玩,如果全期得“小红花”15朵以上,奖一本晴孩子喜欢的书或动画影碟。
(2)在品德和学习上取得一次重大成绩,加记一朵“小红花”(3)如违反一次“常规”,就取消一朵“小红花”直至取消所有奖励。这份《常规》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把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都包括进去了。这份常规一旦制定出来,孩子和他的爸爸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将它变成行动,并坚持下去。日子一长,孩子的好习惯就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
三、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 1.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不少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爱用粗心来原谅或者说掩饰学习上的问题,虽然许多孩子在学习中的确存在粗心的毛病,但更多的时候,考试的失败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知识不熟练所致。比如说:筷子夹菜,即使心不在焉,也不会将菜送进了鼻孔,为什么?因为我们用筷子夹菜吃饭已经十分熟悉,以致于形成了不受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即使我们在作题时不是百分之百的细心,但出错的几率还是要小得多。然而,不少学生并不这样想,他们面对分数不理想的试卷,往往会说:“都是因为粗心!”好象这样一说,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了:我不是因为没学好,也不是由于知识没掌握好,而仅仅是因为粗心!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不允许学生这样轻易地说“粗心”。因为轻轻的一句“我粗心”,把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掩盖了起来,等到下一次再因同样原因失利时,又会用我粗心来原谅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会给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危害呀!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习惯呢?
(1)将平时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2.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经证明,是否有科学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真正提高。
(1)制定计划时,要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实际。一是要紧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与学校老师的要求同步,避免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二是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吻合,不要提出自己现在达不到的目标;三是要考虑自己每天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多少,以此来确定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量。学习计划越符合实际,就越能被坚持执行下去。
(2)计划制定好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实施计划。对孩子来说,坚持计划比制定计划难得多,因为不完成计划的“理由”太多了:“今天搞卫生耽误了时间!”,“今天的晚饭吃迟了,”“今天的NBA太好看了”“今天我不太舒服”“今天打球来晚了”等理由都会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所以,让孩子随时提醒自己:不能把计划当摆设,别忘了当初的决心和承诺!
(3)计划要富有弹性,要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3.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在小时候,总能提出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问题,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进了中学以后,孩子竟然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胆子小、顾面子,不敢提问。二是对提出问题的意义认识不足。三是思想懒惰,不去发现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从来都提不出什么问题,并不是什么好事,这至少说明他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其实,对于越是熟悉的知识,我们的问题越多,相反,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则往往无疑可问。质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要从正面、反面;角度、深度;一般、特殊;现象、本质;迁移、联系;分类、组合;等多方面去激活思想,提出问题。有了问题,还要有寻求解决疑难问题正确途径的欲望。要尽量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疑难,不能等待,更不能依赖,养成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
为有效养成这种好习惯,还可以“强迫”孩子每天必须到办公室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要让孩子明白:问题,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4.要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
对磨磨蹭蹭的学生,做什么都很慢,即使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也是提不上来的,特别是进中学以后,成绩会明显下落,对这种孩子,一定要对他提出要求并强化训练。
(1)明确任务,减少犹豫。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表,明白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种学科做多长时间,这样,被犹豫所浪费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2)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时间内做同一件事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习惯,而对习惯了的事情,做起来的效率自然就高。所谓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这种惯性。
(3)专心致志,有效劳动。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天天都在学习,很少玩,但学习效果并不好。真是没有学好也没有玩好!这些孩子往往书桌前一坐就是很久,可是他们真的学进去了吗?实际上,很多人是做了无效劳动的:花了时间,收效却甚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时思想不集中,心里边翻江倒海,书桌前满目茫然。为减少无效劳动,办法之一:就是学习之前给自己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得延长时间。这样“逼逼”孩子,让孩子改掉拖泥带水的坏习惯。
5.要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归纳整理学习资料,这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孩子们作过的练习和试卷中,分布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做过的题,特别是做错了的题,孩子们可以了解知识的缺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6.要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1)乐于帮助他人,作他人的小老师,这既是助人为乐,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给别人讲,可以把已学过的知识再次清理,以达到更加巩固的目的。
(2)“讲”是最好的“学”,给同学讲解,不但等于又温习了一遍功课,而且可以把原来虽然也许懂了,但不一定很清晰的知识简约化、条理化。在讲中学习,使自己提高一大步。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养成?
1.持之以恒的做同一件事,就形成了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比如自学、预习,你只是喊自学、预习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也不行,只是感觉到自习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
力求养成习惯吧!每天养成自学的习惯,按作息时间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自留作业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不用粗心原谅自己的习惯,树立紧迫时间观念的习惯,善于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习惯,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少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刚开始,不要着急,要一点一点地坚持,只要不动摇,朝着一个方向,72次行动都朝着一个方向,就有了习惯的雏形,再一点一点的坚持,习惯就成熟了。
2.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要选用恰当方法。
习惯靠养成,养成靠教育。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吧,从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始。
好,亲爱的家长朋友,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有不当之处,谨请批评指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