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摘 要]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应转变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健身运动兴趣的培养,提高健身意识,以支配健身行为的产生,培养健身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本文根据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行为 教学改革
1、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锻炼的因素有:学习忙,无时间,无锻炼场地,体育兴趣不浓,不知如何锻炼,经济问题,宣传组织不力,锻炼对健康的作用不大。现在各所学校,上至领导下到学生,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等方面,轻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适应社会需要,许多学生兼学第二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因素使学生很难有真正空余时间来锻炼。学习忙是制约学生不锻炼或不能经常锻炼的首要因素,现在我们都在呼吁中小学生要减负,但有谁为大学生减负而呐喊。近两年随着各高校大扩招,教学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课外活动应是学生锻炼的主要时段,但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现在的课外活动已被课堂教学所代替,就是达标也要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再加之学生锻炼的项目比较集中和体育场地的不足,很多学生采用晚间锻炼就是这一实情的见证。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2.1重塑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
大学的牌子、中学的形式、小学的内容,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突破的问题,高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规律和特色的理论和体系。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其教学就是围绕达标、考试而进行。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目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这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在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必然带来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2.2 树立健身育人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过去由于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只重视教授学生运动技术而忽略向他们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并对运动技
术的要求过于“规范”,有些内容的安排和手段的采用非但不能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相反。因此,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明确高校体育是为了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备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使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完善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育转变。
2.3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教育目标总是和时代、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的不断革新。“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对现代人的新要求,而终身教育是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的,因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以建立并巩固。过去,学校体育片面地将体育教育目标集中于在校期间的学生体质上,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而“终身体育”则是用现代教育思想促进高校体育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强化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观念的养成。
2.4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重视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促进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觉锻炼的习惯。由此可见,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2.5树立个性教育思想
过去,我国学校体育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过分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不同个体的人采用同一模式,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以期达到同样的标准。而个体性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在健康、体质、情绪、经验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
3、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
3.1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体育理论教材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未来,预见终身。理论教学内容要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其中,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既有体育政策法规知识,又有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机能评价、传统养生理
论等知识,以构建新的理论教材体系。体育实践的教学中,应保留一些文化含量大、技术难易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竞技项目;并根据地域性和学校场地、师资队伍特点,适当安排一些祖国传统健身项目和民间娱乐健身内容,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二项能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及其方法。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3.2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和改革
施行学生自愿选择体育项目的教学组织方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院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散打、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保健等11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过去教师的“灌压式”向现在学生自觉主动求学转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逐步解决目前学生体育能力、学习认识、锻炼习惯、健康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从而保证了今后投身社会实践所需的健全体魄。
3.3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应按照体育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的要求,把有关体育手段与方法知识和技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把一些从运动项目中引伸出来的锻炼身体的手段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更新。按照“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倡导多向激励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授、设疑、讨论、操作,角色互换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注重教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掌握,不担要会做,而且还要会教。要把现代化手段引入教学,要采用专题讲座,布置课外作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互学互练能力、示范与讲解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并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4、体育课程考试的改革
成绩考评不仅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运动技能进行考核,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和检查。因此,我们应改变长期以来以技术达标为主的考核方
法,要降低达标考试难度和权重系数,提高技术评定、基础知识、教法指导等方面考试的权重系数;在技术评定中还应改变过去单纯评定完整技术的做法;要将运动项目的主要教学手段和从运动项目中引伸出来的锻炼身体的手段纳入技术评定的范围,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以口试、笔试、教学实习与课外作业,现场操作以及技评达标等方式进行。通过考核内容方法的调整来提高考核评价效果。同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健身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终身锻炼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要求学生体育课程总成绩及格的必要条件是体育理论考核必须及格,否则,体育课程总成绩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2]杨安花.陈月亮.从全民健身谈高校体育课程建设[J].泰安师专学报,2001(3)[3]荆光辉等.湖南省大学生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1(3)[4]王恩斌.论健身路径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2)[5]王清生.吴冰.试述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能力的培养[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全国群体论文汇编》湖南师范大学 孙洪
[7]G811.5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宗华敬/陆宗芳,宗华敬//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17)
University students temper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behavior and reform i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s sports
Fan Feng
[Abstract] University stages whether student accepts last stage that sports educate, build up body consciousness form, build up body key stage that ability trains too.Sports of the school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of serious technology, light theory for a long time to educat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 cultivation, body building of interest, improve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up body, in order to is it build up body production of behavior to control, train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up body, establish the lifetime sports thought.The analysi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is text, propos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s sports.[Key Words] University's sports Sports teaching Sports behavior Reform in education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健身 体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等,正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高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1.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这些将与健康体育一起,成为高校体育的三大支柱,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体育项目简单化和运动项目综合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改变以及现代大学体育教学需求的变化,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把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简化,可以把几个体育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4.保持或更新原有的竞技体育内容。在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又满足了大学生对竞技体育的需求。
四、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体。这样的专业分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终身体育都有重要意义。
健康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它不仅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目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技术,为他们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仍能坚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直到贯穿其生命的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以适应未
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改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①因此,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29
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对于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往往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时间的改革研究发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是比较高的,但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措施研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现代高校已经增设了必要的体育教师培训机构,且有充分的研究人员进行体育课程研究,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和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很多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毕业前未深刻掌握和理解体育概念,也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如今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比较多。第一,因为高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教学枯燥。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旧应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加强体育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需求。第二,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注重体育分层次教学,没有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且没有注重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理念。②第二,针对如今的高校,虽然体育实践研究力度是比较大的,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不足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性功能,无法将其运用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上;无法全面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和运动锻炼控制方法,无法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总之,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来说,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来说,由于受到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关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也成为核心教学内容。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衔接、过于陈旧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定义为学生体质提升,却没有重视深化学生的终身运动理念,不符合如今的体育教学要求,要想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健身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明确终身体育的理念。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
2.2 教学目标改革措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要想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首先实现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是关键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锻炼和科学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改善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和锻炼。
2.3 教学项目改革措施
在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项目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大学生更加喜欢娱乐体育项目教学以及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所以,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课程种类、教学项目等推进改革,丰富高校教学内容项目,还要大力提倡多个课程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增设健美操、交谊舞、太极拳、跆拳道、国标舞、瑜伽等多种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出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活动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④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改革来说,实际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2.4 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进行目标和内容改革,还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实现以往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多开展娱乐活动;第二,要实现主要教材和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三,要实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第四,要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第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此外,还可以采取社团组织、竞赛组织以及俱乐部开展等模式,激发出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2.5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促进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传统式讲授式教学向现代化引导式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二,要实现形式化教学到实质性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三,要实现枯燥性教学到趣味性教学的有效转变。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开拓新课程和新学科。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凸显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大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赋予体育教学课堂趣味性和动态性,营造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⑤
2.6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如今,在很多高校当中,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不完善的,必须创建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性作用,不仅包括良好的反馈作用,还包括良好的督促作用。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标准化要求和原则,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同时注重“教”与“学”的评价,还要加强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来说,不能单纯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实现多种评价方法并存,包括教师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评价,加强自我评估,并加大教学总结力度,及时明确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明确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2.7 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大力应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师资力量。只有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足够完善,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足够高,高校要保证体育设备、器械足够多,还要保证体育活动场地足够广。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教师改革是核心内容。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明确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完善自我,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技能。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自我文化素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是比较多的,必须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入手改革,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和运动意识,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
第四篇: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改革新设想
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改革新设想 瞿静
(商丘师范学院公共体育部,河南商丘476000)摘要:立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健美操课程为载体,尝试为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设想“:通过帮助学生创建学习型团队,使之在整个学习流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共享、互
动、交流的团队意识,实现健美操课程对学生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情操的‘教学’层面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学习型
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层面的深刻内涵”.关键词:健美操;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 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 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其间,亦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如何 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更好的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 育宗旨.国家教育方针所开辟的改革空间,使高校体育俱乐 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定义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它
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 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
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 模式.”
任何教育形式,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完善自身的载体.体 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 的形式,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 自己做事做人的综合内涵.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是高校体育 教学中的分支,教师必须以其内涵为切入点,充实教学理 念,调整改革的思路,不断的提升教学的境界,才可以在发 挥课程本质功能的前提下,捕捉到其对学生做人层面的深 刻影响.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真谛 3.1学习型组织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源于当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它是 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 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有持续学习的能 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其本质是通过人性 化的组织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挖掘成员快速将知识转化 为新思维进而演变为新行为的潜质.使成员在团队学习的平台上,不断的更新自我,通过持续的学习,体认生命的意义.3.2学习型组织模型
①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的 修炼是学习不断的理清并加深个人真正的愿望,集中精力, 培养耐心,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②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 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其如何认识周围世界,如 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思维习惯.[1]改善心智模式 关键是组织内的成员以正确的心态将个人的假设提出来, 坦然接受其正确性的检验,并以开放的思维接纳他人想法 的过程.③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成员真正值得为 之长期奉献及不断学习与创造的目标.[1]它帮助成员找到个 体在组织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引导其主动真诚地奉献和投 入,摒弃被动、遵从性的思维与行为.④团体学习:培养成员 整体搭配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成员摒弃习惯性 防卫的阻碍,掌握“深度汇谈”的技能,引导每个人摆出心中 的假设,进入真正的共同思维.获得超出任何个人的团队智 识,使成员站在团队智商的平台上,获得更快的个人成长速 度.⑤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理论的 核心,它训练我们如何扩大思考的时空范围,以动态的眼光 与思维来把握全局,帮助成员将其他四项修炼更好的融合 起来,致力于整个团队创新的学习与超越.在此过程中,更好 体认生命的真谛.4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改 革的新设想
4.1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俱乐部共同愿景
教师要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刻内涵,教学目标及学 生内在的需求融为一体,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三层目 标):①塑造形体,培养气质;陶冶情操;获得身体、心理、社 会适应的三维健康;此层面目标,是健美操教学的本质内涵 所决定的.②培养团队意识;这个层面的目标,则取决于融入 了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新型教学流程,它所决定的教与学的 思维、行为与习惯,是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团队意识的重要保 障.③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是创建学习型俱乐 部教学模式所希望达到的最高目标.即以健美操课程为载 体,向学生传递团队学习的方法、技能,帮助他们营造人性 化的团队学习环境,使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 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立足团 队,更好的超越自己,体认生命的真谛.4.2依据共同愿景,确定教学思路,把握教学原则,构建教 学流程
依据俱乐部的共同愿景,确定系统的教学思路.首先确 定教学内容结构:基础理论;形体训练;健美操基本动作(部 位操、步伐操、手型操);成套动作;素质练习;其次,确定教 学形式:创建学习型团队,盛载健美操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处 于引导与辅助的角色,帮助学生将学习、练习、编排、表演、竞赛的整个过程都融入固定团队的共同学习和团队之间的 交流学习;第三,把握教学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用性的 原则;有益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原则;快乐教学的原则;助 于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原则;第四,确定教学流程:基 础理论学习———帮助学生了解what:这门课程是什么,其内 涵和功能是什么?对自己的会产生哪些层面影响?why:为什 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机,使 课程主题与学生的参与动机建立有意义的连结,为学生积 极、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打好心理上奠基.How:怎么学习这 门课程?为学生系统介绍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流程、学习的 形式、学习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型团队所能给予他 们的内容、环境、锻炼机会与未来社会需求之间的重要联系.帮助他们树立团队意识,掌握团队学习的技能,获得团队学习的最佳效果,实现学习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共同愿景.4.3创建学习型团队,建立团队分愿景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团队的大小与团队的工作绩效
有着密切关系.5-10人的群体力量最为有效.”[6]依据此研究 成果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团队构建原则,在俱乐部教学 中创建学习型团队.首先,根据健美操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各
种素质:教师提出六类能力:记忆、口令、创新、观察力、表现 力、协调性.学生需要在其间选择自己比较突出的一项(必须 要选,相信自己具备与众不同的潜力).这样就将学生分成具 备这六种素质的六组.再在各组分别抽一名学生,组成具备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特征的多组综合性学习团队.团队内部 的异质,可以使学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而团队之间因为 有着共同学习目标的同质,又可以增进横向的交流,促进整 体俱乐部教学组织的纵向成长.其次,将团队人数控制在 5-8人之间,以长期固定的形式存在,定期进行团队间的交 流.帮助学生立足现状与自身的需要,建立具体的个人目标.依据俱乐部共同愿景并融合团队内所有成员的想法,建立 团队分愿景.在共同搭配,实现俱乐部目标的前提下,动态的 推进所有成员学习质量的和做人层面的提升.4.4运用系统思考,培养团队学习的意识、掌握团队学习的 方法
①系统思考,正确定位自身角色.教师要善于示范和引
导学生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自 己是团队的一员,有能力影响团队的发展,但是个人能力的 有限,需要与其他成员的整体搭配,才能实现团队的最大学习绩效,进而逐渐树立起团队学习的合作意识.②掌握团队 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流程中反复的演练.团队学习,需要正确 的方法才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以健美操教学 为载体,帮助学生体验团队学习的方法、技巧.首先,需要成 员摒弃习惯性防卫心理.认识到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只是假 设,是可以让大家讨论和质疑的,进而消除害怕自己的观点 被推翻,或者缺点和思维被暴露的窘迫感.其次,要帮助学生 熟谙深度汇谈的要领:引导他们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大胆的 提出自己的观点,真诚地探询他人的看法,与成员进行开诚 布公的交流,敢于阐释自己的观点并接纳他人的意见.以“对 问题的多元探悉”为本,在“完善自我”的层面,获得对问题 最深刻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4.5评估团队学习的效果———“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融竞赛、表演、考核为一体的新型 考核手段.考核标准:是以团队综合表现为平台,评价个体的 成绩.考核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学习型团队整体 搭配、实现共同目标的综合能力素养;凸显学习型团队对学 生自我发现与成长的积极影响;组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意 识和能力;考核内容:团队意识(编排、完成、表演、综合感 觉);创新意识(主题鲜明、立意新颖);精神状态(自信乐观、热情奔放、敢于表现自我).考核流程:教师教授的组合动作、形体动作;学生自己依据音乐创编(创编主题、前后造型、队 形变换、服饰、发型、);竞赛形式出场、展示自己团队;按抽 签顺序参与考试,教师予以评分.评分方法:团队成绩与个体 成绩的总和.5小结
5.1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建学习型团队,可以为健美操 俱乐部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途径.5.2学习型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设想体系:① 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健美操俱乐部在健身、塑形、塑 心塑人三个层面的共同愿景;②依据共同愿景,确定教学思 路,把握教学原则,构建五项修炼的教学流程;③创建学习型团队,建立团队分愿景,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内容中,寻 找完善与超越自我的目标着力点;④运用系统思考,培养团 队学习的意识、掌握团队学习的方法;⑤以健美操课程为载 体,深化团队学习行为,体验自我超越.⑥评估团队学习的效 果———“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6建议
6.1管理者能够倡导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深谙其真谛,结合 具体教学工作,制定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决策.6.2管理者能够组织教师学习此理论对于育人层面有重要 借鉴的原理和方法.6.3教师能够掌握并驾驭此理论,并将之融入教学思维,影 响教学行为.6.4教师从教学和塑人两种视角,协助学生创建学习型团 队,以健美操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获得终身锻炼的习惯和 终身受益的思维、做人方式.——————————————————— 参考文献: 〔1〕[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美]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来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钟启泉,等.教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5〕连玉明.学习型人才[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6〕黄健.造就组织学习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8·俱乐部教学;学习型组织;团队意识
第五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作者:徐元玉 周烈 王林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及其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1-02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体现着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职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教育大背景的演进,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深化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对江苏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从学生体质健康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
课题组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对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四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水平较低,肺活量指数偏低,肥胖或超重学生比率较大。
据统计,被调查院校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1.7cm和159.95cm;平均体重分别为61.35kg、51.61kg。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平均身体形态指标不尽人意,男、女生体重正常比例只有33.27%和38.97%,体重较低比例分别为49.49%和47.79%的,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达到12.75%,明显高于女生的4.98%,而女生营养不良比例8.26%明显高于男生4.49%(见图1)。
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38.65%和41.4%,不及格比例达到11.35%和12.00%。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从测试结果可见,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不及格率是各项素质中最高的,分别达到了13.73%和14.1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中长跑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运动中“喘不过气”,这在运动学中称之为“呼吸极点较低”,实质上说明了学生的心肺功能需要加强锻炼。从50米测试情况来看,速
度素质也不如人意,不及格率仅次于耐力素质分别达到13.24%和13.08%。坐位体前屈测试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男、生均达到90%以上。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固然与遗传、营养以及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然而肩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
20世纪中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上,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校体育引进吸收了欧美体育思想:一方面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实践操作面上,忽视了生物体育观对学生身体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1];另一方面,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相关知识储备,可以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无须在教学中强化,从而形成了片面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回归到“放羊式”状态,造成了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运动”。
2.2 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锻炼,单靠体育课堂教学解决不了增强体质的问题[2]。健身锻炼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对“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不停重复练习1~2个技术动作,运动负荷持续中高水平,机械重复的动作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课忽略对学生健身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下了体育课,就与体育锻炼分手了,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沿袭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课已失去兴趣。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束缚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不能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方法手段的改革,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学生
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地强调“统一”,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动性,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体质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模式下,体育评价体系大多仍是应试教育的传统评价指标,考核方法单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量化标准,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结果,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和技术达标,来评定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达标和技术考试而学。部分先天素质好的学生,考试标准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和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好的成绩,而体质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相反,一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技术学习的时间段内,即便认真刻苦地进行身体练习,而且体质和运动素质均有一定提高,也难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使得学生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一次次的体育考核带给学生不良的刺激,抑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策略措施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因此,如何正视学生体质现状,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地安排体育课,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应该是每个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教师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4],这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掌握和近期效果,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长期效应上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2 明确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强化健身知识传授
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增强体质不仅仅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更是体育教学的长期目标,直接教学目标应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作为重要内容,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按照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授运动技术的同时,必须讲授体育人体
科学、营养保健、运动康复、医务监督等相关领域知识,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学目标应将健身知识传授与健身锻炼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取得身体锻炼效果,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将使其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科学健身原理、方法、功能等健身知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使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按照增强体质的目标进行教材化,要与健身教育有机相结合,注重学生不同类型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和长远性[5],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易学、易练、实用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课程[6],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太极拳等,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营造又利于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同时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中,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形成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双重目的。
3.4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健身锻炼
体育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从多方面来显现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体能与技能、进步幅度、过程表现等,涵盖整个自主学习锻炼的过程,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目标区域;评价指标应贴近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并落在其发展的区域,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鼓励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适当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定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体育的权利。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在一定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之中,这是激励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J].体育学刊,2007(9):1-5.[2] 王刚军 张叶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几相关个问题的研究[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86.[3] 郑建民.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个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8(2):49-50.[4] 陈文山.再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N].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7.[5] 王小梅、李俊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136-137.[6] 范春来.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0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