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时间:2019-05-12 23: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摘 要:意象是古诗文解读的一个要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很多诗文中屡屡出现,富有审美音韵。结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讨一下“月”在营造意境和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

(一)恬静、朦胧之境

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三)亘久、永恒之境

从古至今,天上的那轮明月永远的高悬,以此来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这一特点,用它构建了旷达、亘久、永恒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原野一望无际,天宇上群星闪耀,淡淡的月色随着江波一起涌向天边,诗人视野非常开阔,诗歌境界阔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犹如一个哲人,对生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当天上那轮明月照进他心里时,他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的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我们共守这轮明月,这轮明月却穿越了古今。

二、说不尽那轮多情的“月亮”――谈情感

“月”所蕴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人情感的外延,是我们走进古人草木心灵的一个媒介。具体阐述如下:

(一)伤感离别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相聚与分别正好对应。于是,我们诗意的古人借月来抒发伤感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为我们留下了“晓风残月”的故事,于是我们迎着晨风,仰望残月时,便也生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也总是触动游子的心弦。总之,我们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时候,也借助月亮抒发我们的离别愁思。

(二)无奈悲苦之情

当众人都远离我们之时,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残月还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诗人的悲苦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西江月》)这句表达的就是独自踏上旅途,晨行时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中,则说出了诗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闷,月亮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三)怀古伤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诗人可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对于金陵古城的眷顾,唯有那轮旧时明月,可见此地繁华已去,荒凉之至;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繁华;姜夔的《扬州慢》则变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战乱之后的萧条。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了。

总之,月这个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典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解读月的意象,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参透古人,更好地鉴赏诗歌。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资料介绍[模版]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

彭州市升平镇博爱小学 巨芬芳

【摘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月亮便是轻盈美丽的象征、忧伤的寄托以及思念的信物。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月亮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深入、具体的分析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月意象 教学价值 审美思维 语文教学启示

月意象作为自然意象的一种,是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它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旅夜书怀》、《琵琶行》、《石头城》、《虞美人》、《扬州慢》、《一剪梅》、《江城子》、《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有关月亮的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水中月、云边月、镜湖月,文中各种各样的月亮都在透射着一个丰富、广阔的心灵世界。

1、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1.1、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1.1.1、由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决定

月亮从外形上看,它有阴晴圆缺变化,时而呈圆形,时而呈曲形,满月给人一种美满、丰盈的视觉印象,弯月给人一种柔美、回旋之感。从月光上看,月光或柔和,或银白,或微黄,有光亮却不刺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新月如眉,让人想起楼阁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哀伤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有典雅艳

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有雄浑高古之美。月亮的外观特征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因此,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1.1.2、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作为一种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并阐述、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质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月一旦进入诗词作品,就成了表达作家情感的一种意象。最早关于月亮的神话出现在《山海经》曰“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同时,关于月亮流传最广的神话——嫦娥奔月,《淮南子》(高诱注)中出现: “娥(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3]伴随着古老神话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内容。

1.1.3、月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印迹

月亮以象征的形式贮存着我们祖先向文明迈进的历历往事,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心灵的颤动印迹,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月亮就是中国的一种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又称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是一种“种族记忆”。它们以作家的文学文本为载体,通过一代代人的解读、阐述而传承,使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心灵,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远。1.2、当今时代的要求

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浪潮下,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道德风尚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人的灵魂塑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上奉行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大众文化的风行,流失了经典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在文化浪潮中,变得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以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观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青少年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迎合潮流、趋向时尚、追求消费的一体化倾向,缺少一种对古人精神、对经典文化的关注。大众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压、肢解和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青少年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有着

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的情感、思想。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内涵丰富的月意象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就显得合情合理。1.3、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年龄都趋向成熟,在这一个趋向成熟的关键、特殊时期,学生个体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对未来有较多的幻想,并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热情及乐观。所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高中课标中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视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月意象作为一种经常出现、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离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月意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最容易激发他们审美情感,是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意象。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月意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月意象不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月意象的教学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这一丰富而独特的意象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2.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规定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4]月亮作为一种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形象,它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的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进来,给湿冷、幽暗的森林带来些许的光亮,柔化了那黑暗中似有的僵硬。明月之下,清泉宛如白练流泻于山石之上,给周边的寂静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使学生看到一个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同时,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5]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诗人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用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见了一轮蒙上淡淡的禅意的月意象,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2、感受明月意象,发展审美思维能力

高中生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鲜明,但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发展仍不成熟。[6]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月意象以空灵、飘渺为主要特点,学生很容易将月与个人、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有关月意象的诗歌,大多是借月想象,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以月意象为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就是借月想象最为成功的一位诗人。

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来看,他必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李白有着大气的宇宙境界,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人生。月光的飞动虚无、缥缈迷蒙与诗人跳跃的心境、放浪的形骸十分吻合,这也是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月亮的原因。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里明亮澄净的月成了诗人的人生知己,借着皎洁空灵的月色,李白在月光中畅游。他与月亮结伴东游,在月光中尽情翱翔,肆意的歌咏情感。诗人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诗人在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将进酒》中李白与月同饮,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感慨,此诗中

诗人倾泻着一种万古之愁、古往今来的永恒情感——就是如何在短促的一生中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生命取得永恒的意义。文中诗人借酒消愁,感叹圣贤的寂寞。并借月意象抒发了人生悲慨,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超越。人生就须尽情享乐,与月共饮,此时之月尽览诗人洒脱、豪放的性格。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体验,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尽情洒脱、超越,随着诗人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想象,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中体验情感,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丰富他们情感体验。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2.3.1、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月亮是温馨、完美、和谐的象征,孤臣游子浪迹天涯之际,他们常常借月思人。月不仅仅是李白的人生知己,也是寄托朋友之间深情之物。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儿虽圆,人却别离,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明亮,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足见月之多情;但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添诗人愁绪。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望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得一轮明月,托愁思是自然而然的事。

2.3.2、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明月似乎与情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月常用来烘托他们的离愁别恨。月意象通过它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人物形态与自然景致相照应,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联想空间,并且奠定浓重的愁绪。月夜是美好的,对“情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它引起了情人的相思情怀,并彻夜难眠。一轮满月,可引出浓重的思念之情和生离死别的遗恨。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苦待闺中的思妇,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当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花前月下。本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那些丈夫或情人远行,不

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无限的相思之苦、离情之恨、独居之凄切。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月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与“楼阁”、“朱阁”相映成趣,使学生看到一位登楼望月的思妇形象。月满而人不圆,更衬出词人内心的哀伤。在月亮如霜的月光之中,楼阁清晰,显得更加高大孤立,此时词人登楼远眺,更是“伤高怀远几时穷”,心中的相思之情久久萦绕在心中。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但隔不断两人深厚的情意。在明月清光映照之下,只有孤坟、短松。但此种生死难断的深情,令人叹惋!这一轮圆月传递着所有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月意象有一种思婉语悲的妙处。

月不仅寄寓情人分离后两地相忆的相思,也是情人在相互别离时必不可少的证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残月”寄予了离人多少落寞惆怅与伤心凄凉,面对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之月,有凄切伤感的色调。在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微风之中,在残月黯然独守天际之下,此时词人不得不离开,月在词人的眼中是满满的伤感、凄凉。“残”,代表不圆满,天边呈现一弯残月,正是离别之人心理感情的生动写照。2.3.3、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中国的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困顿,多借月来发泄,此时月意象成了诗人孤独、寂寞心态的渲照者。当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诸多坎坷纷至杳来时,明月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寄托者。

唐代泰元年五月,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工部员外郎的职务,携家眷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经过渝州、忠州,《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月光照耀下大江是如此的宏大,但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却是这等的渺小,诗人的孤独凄怆之情由此而生。在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

白居易是一位心系老百姓的诗人,他才华超群、正直敢言,有月一般美好的品格。他在任官期间,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期间他所作的《琵琶行》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离别之时,江水之月是那样的凄凉悲楚,恰似诗人此时的心情,离别时并不愉快,内心凄苦一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离别时听见琵琶声,一曲听完后,四周寂静一片,唯有“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月诗人并未赋予主观情感,而是借月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月光如水,琵琶声久久回荡,仿佛聆听仙乐一般。另外,琵琶女倾诉之句中,月亮也必不可少。“今天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明月成了琵琶女的寄情之物,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清辉的光,它照得琵琶女心寒。年少时,纵情欢笑、无所事事,月光如水,曾经的岁月就在那一个个有月的夜晚中流逝,而如今下场堪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内心的凄苦与悲痛无人可知,明月依旧,青春已逝,回忆年少往事,如梦一场,明月依旧明亮,可琵琶女内心凄苦一片,此时之月是“哀伤之月”。“秋光冷月”不光琵琶女如此认为,白居易亦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秋月映照之下,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在江水中沉沦的明月,不正是他们悲苦、漂泊的写照吗?

语文教材中这些情感的丰富月意象,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验情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凄清的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月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的内涵也日渐丰富,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诗篇。清辉遍洒的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月意象随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成了语文教材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月意象除了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价值之外,它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启示。3.1、运用月意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1.1、以月意象为载体,进行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情感体验、思想品质、文学修养等,月意象包涵了众

多的人文因素,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它的人文内涵,不要把语文课堂看成一成不变的,不只为考试而讲课,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以丰富的月意象为载体,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1.2、通过月意象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凋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

教师要深刻挖掘月意象这一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使学生在初步感悟了诗歌的景物美之后;能层层递进,进而感悟韵律美;甚至意象美;进而更深刻的领悟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月意象的分析,根据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审美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2、借月意象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辩证思考

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正如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东升西落,清辉洒人间;人生代代,沧海桑田,而月亮依旧。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因此,诗人们以他们那细腻的情怀,以月为证,写出了对历史、对世事沧桑、对人生的独特咏叹,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主体与客体的世界的交流中,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3.2.1、对历史的深沉咏叹

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已空,潮寂寞,唯有旧时月仍在,昔时的繁华在这皎洁的明月映照下早已烟消云散,那轮明月见证了多少悲凉的历史,永远的注视着人间的变化。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月,本无所

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使月似乎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凄情,构成了一种凄清空灵的境界。在月的照印下,昔日的繁华风流云散,如今只剩狼藉累累的扬州。词中“冷月”成了战乱的见证人,此时之月承载着时代的凝重伤感。那一轮冷月静静的看着昔日的繁华纵逝,人事骤变,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之感。“冷月”是不变的永恒之月,观照着历史的变迁。3.2.2、对人事沧桑的悲剧感慨

月亮被描写成永恒的时空意象,用来寄寓悲剧意识。南唐后主李煜在词《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曾经是故国夜空的一部分,而今又是现在他国的一部分。月作为永恒之物,永远挂在昨日今日的夜空之中,而今李煜却为虏,自身的经历和亡国破家的遭遇,那无边的愁绪借月倾泻而出。词人通过月意象,传达出了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也传达了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永恒的月亮与变幻讯息的历史、短暂的人生一次次的对比,把人生的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绵。此词中的“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囚的愁容,月光中积淀着词人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词人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那其中包含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7] 3.2.3、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思考

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唤起了人们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因此月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孤悬天际,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之月寄托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怀。虽然词人此时是第一次遭遇贬谪,初到黄州,心中难免承受着许多的痛楚。但当他面对东去的大江、东升的月亮,什么样的疼痛都变得微不足道。人生如梦,多少时间、旧事在流水与明月的见证之下流转,而渺小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江中的一朵浪花,词人安静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容的坐看潮起潮落,没有一丝言语。他看到了无限的时空,有限的人生,再雄伟的人生在强大的造物者面前也骤然变得虚幻和荒诞。词人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自己超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及生命内涵。

诗人和词人这种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有着重

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的对待人事的沧桑,能从容的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境遇。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会一味的逃避,而是从容、乐观的看待磨难,积极乐观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他们面对雄浑的历史时,不会一味的感慨自己的渺小、无助,而是拥有正确的历史观:人生本来如此,历史的永恒与个人的短暂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我们只需尽全力去努力奋斗,没有必要妄自菲薄。通过月意象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月、人生月、宇宙月,并在这感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独特的、正确的、辨证的、超脱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仅仅被看做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传说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月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古典审美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月意象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在当代的文化浪潮中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赋予更多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重要、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李丹.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 包莉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报,2003,12(4).[4]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5]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3.[6] 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5.[7] 吕辉.多情的月亮---高中课文古诗中“月意象”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8]姚敏.独自莫凭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9] 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孙芬.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5]王金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圈,2007,17.[16] 张溪琳.山月不知心里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7]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18]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Analysis of moon image in the ancient poetry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Basing on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Ju fenfang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06100135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always been a special feeling on the moon.Dating back to mythical time, for example‘ chang e fly to moon’.The moon is as symbol of beautiful and soft, as token of sad thoughts and miss.The poems of describing mo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moon image is very rich in Chinese poetry.And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explaining moon image why appears frequentl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nalysing moon image what values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deeply and specifically.[Key words]

Image of moon Teaching value Aesthetic thinking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第三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班级: 姓名: 学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团圆与思念。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而且, 月又是引起思念的触媒。月下怀人念远, 一直是古典诗歌常用常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唐人继续沿用月意象的这种现成涵义, 如,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不过, 沿用时并未忽视创新。他们大大拓展了月下怀人这一抒情模式的表现容量, 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 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

离愁别绪之情是抒发在诗词作品中是非常普遍的,明月天生具有这中寓意,所以,大量诗词作品中以月作为抒情或者歌咏的对象,是很符合审美观点的。这点在唐诗宋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园。明月是亲友团圆的希望和期待,基于此特点,月的意象有自然而然有故乡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游子心中一块永远也割舍不掉的眷恋。徐祯卿《月》诗写道:“故园今夜月, 迢递向人明。”屈大均也有相同的体验:“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 不起故山思。”《吹笛》。月是故乡月,寂寞惆怅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游子注视着,远方的亲朋好友也期盼着。此时,月亮便在游子有家乡之间构架了一座精神沟通和慰藉的桥梁,使得游子的惆怅得以抒发,情感得以表达。虽然,家乡远在万里之遥,但是借助于月,彼此却可以“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因此, 一个漂泊者, 不论他是在踯躅旅途, 或是在独守客舍寒窗, 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 心灵就会体会到故园的温馨, 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徐祯卿的《月》诗, 非常真实地传达了月与故园的这种神秘而美妙的联系。千百年来, 在羁旅行役之思的篇章中, 月意象频频出现。不同时代的诗人, 都善于在明月中寄寓对故园的无限深情。

永恒。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止行驶,但天空中那轮明月依然亘古不变的续写着永恒的传说和故事。她目送漂泊的游子回温暖的家,她见证了月下游子思乡的眼泪,她寄托了一个个孤单身影的思念,她依旧叙说着绵长的呢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 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笔下月亮渗透着哲学的意味。诗作中,诗人将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作比,构成诗意的对比。古人、今人, 一代又一代, 相续无穷, 而江月仍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 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 也没有终结。在月光的照耀下, 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 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戏剧。明月, 跨越时空, 阅尽沧桑兴亡, 见证历史。处在动荡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个人,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 把天上的明月视为永恒的化身, 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由此形成月意象的又一种现成涵义。面对历史陈迹, 感叹兴亡的作者, 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吟出了一首又一首挽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多少不可一世的王朝, 都烟消云散了, 只有曾经照临这种种兴亡的明月, 仍然光照人寰。对具体的王朝的虚无主义的体验, 最终走向对历史长河的真实性的肯定, 对永恒的冥思幽讨。而这种肯定与思索, 正是借明月意象折射出来。

月亮的象征意象还有很多,而且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在此不在赘言。月亮意象这一具有深厚寓意的概念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中的,在理解月亮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与其象征意义时,我们务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那样定会获得丰硕的收获。

第四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2.月与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不论是描绘美人,还是抒写爱情,都频繁使用“月”的意象,将款款深情和欢欣喜悦寄托于明月。此时的月不是冷清,不是悲愁,而是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幻化为温情与喜悦。

三、离——分别、思念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别诗,其中不乏借助“月”来寄托离情别绪的作品。另外,此类作品中的月都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新月”,取残缺、不得团圆之意,这与诗作传达的离愁别绪分外吻合。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是境界最开阔的,诗人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自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风流子》中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苏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作为恋人间相思的意象不胜枚举。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不约而同选择“月”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

四、合——团聚、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新月”相对的“满月”“圆月”历来象征着团聚、团圆,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的满月有一份长久的期待与珍惜。唐宋诗人在咏叹团聚的作品中多用到“月”的意象。在浩瀚的古典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今天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诗常见意象

、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体会常常提到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附:著名诗人的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奇诡变幻、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风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流畅自然;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之外,还不乏婉转悱恻;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熟悉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语: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沉郁顿挫、清新明快,平淡有趣,勾勒、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含蓄隽永,精巧蕴藉;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平易炙热;炼字精巧,悠扬轻快,行云流水;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斑竹 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10)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10)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2、意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意象的多样性。有些物类的意象是比较单一的,比如鹧鸪鸟的形象就和旅途的艰险及离愁别绪相连,梅总是傲寒不屈的象征,但很多物类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燕子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感伤时事,或寄情相思,或渲染离愁,其意象之丰富是极为突出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鉴赏时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了。(2)意象的隐秘性。许多意象的产生往往和古代神话传说、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关,不了解这些典故,就会影响对意象的准确理解。因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种隐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白衣苍狗”象征世事变化无常。出自唐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3)意象的复杂性。一种物类可以表现多种意象,同样一、种意象也可以通过多种物类来表达。古诗词中用以表现“漂泊”的意象很多,有船、浮萍、孤雁、飞蓬等等。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常常会用多种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使之欲表现的情感更为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读者特别注意,切不可只知其一,不问其他。

附:常用意象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鱼 :表现自由、闲适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 :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 :指代书信

吴钩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 :惆怅 冬雪 :冷峻

秋雨 :忧愁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 :失意、伤感

丁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 :苍凉 旷野 :凄清

美酒 :壮行 红豆 :相思 竹林 :闲趣、隐逸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秋虫 :凄凉 故园 :乡愁 烛 :相思、别愁 枯藤 :萧瑟、荒凉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凉 飞鸟 :空远 长亭 :送别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莲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阑(栏)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下载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意象教学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古诗词中月意象探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韦 蓓 2013010301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短小精悍、......

    论古诗词中月的意象[五篇材料]

    论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日期:2004-11-25] 来源:虞武琴 作者:阳羡小学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大全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

    月意象解读教案

    古代诗歌意象专题教学——月意象品读 一、 (幻灯1)导语:用月意象导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月在诗歌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Ⅰ.文言文部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