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意象教学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古诗词中月意象探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韦 蓓 2013010301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短小精悍、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甚至是鼓舞奋发向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精美词藻、意境、画面的体现,都要借助于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审美艺术的体现,是构成意境的材料。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意象是不可忽视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很多,特别是月意象,可以说是我国诗人所钟情的。现今我们的教学,大多以考试为中心,对于诗歌的欣赏只在于关注考试的内容,不再是纯粹的审美,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诗词本身的美。因此,以下我将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所选录的古典诗词为例,对其中一个意象——月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希望以此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及审美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月意象;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象”指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意象”则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古诗词是一座由诗人词人的心灵、才智构建而成的精神建筑,是诗人们丰富情感的产物,而这种情感又往往物化在诗词的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的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进而感染自身情感。在古诗词中,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松、梅、竹、菊、落花、草木、梧桐、垂柳、杜鹃、鹧鸪、秋蝉、燕子、雁、乌鸦、月、长亭、流水等,其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世界,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感、韵味。在这些意象中,各有各的表达意境,而相对其他意象而言,“月”意象似乎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 《离骚》);“月明里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琵琶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在这些以“月”为意境的古诗词中,月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均有不同,并且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由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篇目中所表达的意义及情感也可能不相同。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所选取的古诗词中,从月意象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两方面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古诗词意象的了解,以及能够体会它在古诗词的情感表现中所体现的意义。
一、对意境的营造作用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选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中,且其主要收录的是从先秦时期至唐代的诗歌。而在选修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共收入了我国古代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十首诗。这些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及意义,均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而以月意象为表现的占有不少。对于古时文人墨客喜欢以月为意境的原因,从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方面来谈,首先,“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圆或弯,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再结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将这些意象组合,它就可以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录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并且在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又是其主体,它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全诗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组建了一个宁静、悠远而美好的意境。再如,选修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亲切、温馨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所以说,古代某些诗人墨客的创作中,通过与诗人情感的结合,月意象体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并能勾勒出符合诗人当时情感的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其次,在日常中我们提到月,则首先想起的是中秋佳节,以此其即与秋划在一起,并且,对天空中的月,它除了给我们一种清幽、宁静、洁白的感觉之外,也让我们体味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感觉。特别是在结合了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联系诗人的情感、背景等,更能体现它的冷寂、凄清之意。比如必修三中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首诗本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此句作者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月的意象衬托了本诗悲戚的基调,并勾勒出了凄清之意境。又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本在天空,但由于情绪的低沉而垂首,故只见到了江中水面映出的月的影像。而在这夜中越显得鲜明的月影,对此时此地的情景作了近一层的环境烘染。诗人心情抑郁,对周围的景物并不太留心,所以就显得江中之月更为明显,而月本身就有一种凄幽,冷然之感,在此又与作者低沉的心境相互衬托,相互交映,更能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的乐曲止于高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曲虽终,但却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所以诗人利用这江心秋月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值得体味的空间。琴音骤停,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江心的一轮明月的倒影悠然多情,似在欣赏音乐,又仿若在默默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境,从而更能衬托出凄清、冷寂之感。又如选修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在诗中望见秋月,想到了自己国家灭亡、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悲哀。月意象所营造的悲戚、凄清之感意境的诗在高中所选课程的比重较大,除了以上列举的诗篇外,还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无不营造了一种幽寂、凄清之意境,所以说,由于月本身给人的清冷之感,以及它常常与秋联系一起的原因,使得古代文人墨客在孤寂等心境、意境表现方面比较钟情于“月”。
二、情感表现方面
月意象的情感体现,其实是与诗人的心境、与它所营造的环境、意境紧密联系的。由于诗人情感抒发的不同,它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首先,是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必修三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其展示的是梦中之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悠闲自在的幽美画面。又如选修中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活在世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即是不要自斟自饮,好酒要和好友们共同分享,也只有在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才是对生活的最大享受。这体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心境。诗人借月抒情的另一方面,是借“月”抒发千古忧思与时光流转的感慨。许多古人见月伤怀,感慨月之永恒而人却生命有限。较具代表的如选修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的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诗人无奈人与天的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冷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而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即年华一去不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在此,作者江、月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其次,情感表现的另一方面是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推前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月意象在诗人笔下仿若形成了一种追思的代名词,李白在此诗中的思乡情怀的抒发,仿佛给月定型,除了有凄清的心境表现之外,更多的是对故乡、故人的一种思念、怀念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在此强烈表现了思念之情。表现这类思乡怀人之情的诗中,月亮成为其寄托情怀之物。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以此寄托情感。
再有,除了表达思念之情,月意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还表现除了狂放愤激之感。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但却有些是久不得志,从而在他们的诗文中大多表现了他们的远大抱负以及由于统治黑暗而不得志的悲愤。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就如其另一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是诗人的知己,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翩然而至。且在狂放之际亦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此句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再如曹操《短歌行》,“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意向十分丰富,但相对而言,文人们对月意象的使用更甚。它是追思怀念的一种象征,且它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形态,朦胧、洁白、幽寂、凄清之感,对于古代是人而言更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境,并以此与景与情相融,仿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发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可以说,月,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李 磊.高中语文诗词中对 “月"的意象分析[J].学园,2010(10).[2]杨树亮.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J].《中学语文》,2010(10).[3]杨钊武.古诗词中的咏月佳句[J].《初中生辅导》,2007(36).[4]徐轶强.简论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06).[5]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J].《理论月刊》,1996(04).
第二篇: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探求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探求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
一、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我们看一篇具体的课文《荷塘月色》。这是必选的传统课文。
传统的讲法是:
(一)、背景介绍。
(二)、分段解析具体内容(若是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解析),归纳段义。如果段落较长,则分成若干层次进一步肢解。
(三)、结合各段落,构成意义更为明晰的意义板块,然后整合几个板块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四)、布置作业,巩固扩展。
根据这一讲法,《荷塘月色》可以解析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闷。
文章分为12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1-3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作者郁闷散心来到荷塘边;4-6自然段为第二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余下为第三段,写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觉中回到家门口。第二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第五自然段为第二层,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描写荷塘的四周。在意义段分析过程中解决字词句问题。
文章通过描写荷塘月色,展现无比优雅、朦胧、幽静的自然之美,同时借景寓情,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运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拟人修辞格描摹景物,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营造优美语境,举例或结合段落层次讲解说明。
作业:评说比喻、拟人、动词、叠词的妙用,背诵4、5、6自然段。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人因时而异,细节的处理会有变化,教学组织方式也会不同,但绝大部分师生会把上面的要点裹进课堂里。
反思:介绍朱自清的字号、称谓、气节,无非让学生获得一种文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这些知识不介绍,学生能独立获取吗?三个意义段,解读了本文的意义板块,同时揭示文章的思路。如果学生不懂,解读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文思路显而易见,意义板块也不难分析,花相当多的时间分解意义段有必要吗?字词句知识可以不讲吗?本文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是个难点,容易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这个难点讲还是不讲?本文的言语非常经典,是学习的重点,如何摆正它与情感难点的关系,如何突出这个重点?如果学生对情感定位感兴趣,对言语不感兴趣,我们怎么办?推广开来,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一无所知,按照上面的讲法全面分析,他们能收获多少?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已经知道得够多的了,分析了数十篇,还是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他们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平常教学所列的要点是什么要点,文本要点还是人本要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里牵系到教育哲学的大问题,也牵涉到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看成是白纸,是容器,教师的任务当然是涂鸦和灌输;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系统,教师自然是精雕细刻文本,然后把文本要点复制到人脑硬盘上。
实际上,学生是能动的,是活生生的人,对知识和技能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一是个人基础,一是个人爱好。从个人基础上看,高中同学,至少学了九年语文,对简单的故事性文章的思路是一目了然的,用不着分解意义段:就个人爱好而言,取舍的范围更大了。因而,我们试图拿文本的单一模子无所不包地套牢学生的头脑,无异于画地为牢,这是非常可笑的。学生到了高中,已经分析过上百篇课文,还这么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中不少东西肯定是繁琐累赘,重复罗嗦,如此刻板顽固,十足的形而上学。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不少学生不这样讲就不习惯,相当部分学生到了高中自己不能独立分析一篇课文,不能独立学习字、词、文学文化知识。简言之,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还不能独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这不能不叫人深思。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培养了学生什么?也不能不反思。我们九年一贯制地全讲全评、包教包学,是不是培养了我们所追求的全面而缜密的分析能力呢?
我们知道,围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如果361个点都填上棋子,那是臭得不能再臭的死棋。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要让全面透彻分析堵死自己的棋路呢?我们可不可以,每一堂课留几条棋路,每一篇课文留几条棋路,每一学期留一片空地,给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留下一片有意义的天空呢?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味着走自己的路,我们的课文分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教师指示的,学生有自己的路可走吗?我们给学生留了什么道路?语文教育教学几十年来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从知识层次的传授进步到方法层次的考究,再到素养层次的追求,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丰硕的成果,有关书籍潮水般汹涌而来。殊不知,要是不留给学生们创造之路,无论如何,语文教育教学都会走到尽头!每一次变革,我们的教师都孜孜不倦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可怜天下教师心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压抑着学生的创造。作为明证的是,大大小小书店的书架上摆满方法、素质之类的书籍,但学生自己写的少之又少。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空布白,以虚写实。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里,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里的话说出了这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教学能不能上升到这种境界呢?
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思路的第一大改革: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反思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孜孜追求的“求全求细求深求透、包教包学”的做法。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从不教什么中明确教什么,然后留出学生思维、感受的空间与机会,让不教的东西连成一条学生学习、发展的线索。
二、从用理论检验言语,到学言语用言语悟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
《荷塘月色》最大的写作特点是言语之美,它把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柔美,它运用了汉语独有的叠词叠音、双声、叠韵。4、5、6自然段的叠词叠音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双声词有:袅娜、仿佛、渺茫、霎时、参差、斑驳;叠韵词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谐。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炼字:弥望、点缀、颤动、挨着、泻、浮、洗、笼、画、漏。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连绵如缕的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感觉连通的比喻有:(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影)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拟人有:羞涩地打着朵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脉脉的流水,等等。
推出这些言语特点,从步骤上分析有两种办法,一是就言语分析言语,“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另一种是“修辞立其诚”,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探求最佳表达形式,“同学们,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想过没有,作者用什么样的言语技巧营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前一种是肢解的教学方式,后一种是联系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解上面所列的完全一样的内容,给学生的启发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诉学生的是僵死的事实性知识,后者教给学生的是运用事实性知识。事实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九年语文,已经学了相当多的事实性知识,但大部分事实性知识是作为一种储备状态的死知识占据着大脑空间,学生没多久就会忘了这些知识。我们以为,学生语文水平总是提不高,与我们教师满足于教授事实性知识有很大关系。
从两种方法推出的结论和具体内容看来,这两种方法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从本质看,两者存在方向性的对立。前者从言语到言语,只是在言语圈子里兜了一个大圈,最终又转回到言语中,没有出路。后者从言语到运用,引导言语走出了言语,最终奔向实践的海洋。这是对待言语现象以及从该现象推出的言语规律的根本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学普遍系统讲授暂拟语法体系,学生从小学就知道“主谓宾定状补”,到了90年代以后,逐步不讲语法体系了,现在的学生到了高中还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上的取舍,而是教学思路方向性的根本改变。之所以反对中学阶段系统地讲授汉语语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削足适履,从本本出发,用原则性的语法去套活生生的言语,试图引导学生避免错误而不是创造创新。与之相对的,我们现在提倡从言语现象中学习运用言语、感知言语规律,并使言语规律服务于言语运用。我们先举个修辞的例子来说明:以前我们教会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辞格,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等,然后能够鉴别“比喻”与“非比喻”,我们考试时经常出判别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试题;现在,我们反对这样做,因为这种是非判断很无聊,用固有的概念禁锢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明白不该干什么,而不是引导学生该干什么,所以现在高考不再出此类是非判断题了,而是给一个言语现象、一个精彩语句、一首小诗等,让学生对照创造。再举个语法的例子:以前讲复句,总是要学生判断复句关系,练习和考试均是如此,而不是让学生运用这些表示微妙
关系的关联词去表达关系微妙的语意,现在我们明白后者是最应该做的。
鉴于此,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系统地讲语法修辞了。但教师们似乎没有明白为什么不系统讲语法修辞,没有明白教育教学方向上的根本转变。语法修辞不系统讲了,但教学的思路没有根本变动,还在重复系统讲语法修辞的教学思路。从《荷塘月色》的言语看言语特点,就是以前的语法教学思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有这些言语特点,就像明白什么是“比喻”和“复句”一样。还不止于此,由于教师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大纲反对系统讲授语法,但不明白为什么不系统讲语法,就以为讲语法是不合适的,干脆把语法划入语文教学禁区。这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新的课程标准讲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当然也包括感悟规律,语法就是规律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言语现象中感悟言语规律——语法,并把它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推广开去,我们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化规律、理论,并借此完善和促进后面的语文实践。这是新语文的方向。我们反对的,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讲那些对实践毫无用处甚至有害的理论。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少讲些理论,多一些实践,讲一条理论就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本着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反思《荷塘月色》推出写作特点的两种方式,觉得第二种比第一种好,但第二种如果就止于归纳写作特点,尚且不够完善,还缺了回到实践这一步骤。回到实践的方式,从阅读方面赏析类似技巧当然可以,比如,与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从写作方面运用类似技巧,如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写一首小诗,那就实践得更彻底了,关键是无论如何我们要落实到具体语文实践活动之中。从这一步骤看,我们的作业没有落到实处,领会《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和背诵4、5、6自然段只是停留在《荷塘月色》这一课,没有深入到让学生内化技巧,并以此完善和促进语文实践活动这一层次。因此,我们还必须增加运用技巧的练习,并且在课堂上予以落实,而不是“留”给课外。
这是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二点:从用理论检验言语,到学言语用言语悟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明白学习言语的根本目的与目标: 不是为了分析言语而分析言语,而是为了运用言语表达思想感情而分析言语,总结言语规律,而且要把言语规律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让学生运用言语规律更好地组织言语表情达意,提升人生体验。
三、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和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从方式方法看,现阶段一般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讲解,学生领会;一种是教师讲解,学生领会,辅以诵读、写作两种巩固手段,即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用词之妙,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描写一处景致。诚然,这两种方式方法都非常好,但是我们的教师不一定全面理解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教育学意义,而是经验地停留于工具性这个基础层面上。
从教育学意义看,通过语文教育学生,无非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并内化情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现状停留在让学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阶段,即历来所说的语文的工具性上。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个“工具性”而展开的,教师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和接受某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学生诵读和写作等是为了落实,让学生把教师所讲的落到实处——语文谈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落实”;与之相对的,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和内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属品。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为“工具学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失去了她固有的活力和生机,变成“1+1=2”式的严谨考究,变成工具甚至道具。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只要听懂了、“恭领圣餐”就行了,学习课文变成了文本的纯事实性解读,或者说,学习课文是借助语文这个工具、道具解剖文本,然后从文本中收捡更多更细的工具、道具,只要把原文读懂了、读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学生的情感思想体验怎样,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少教师自然地认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体现在“知道”这个过程中了,因此,他们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数,缺少激发和调节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依葫芦画瓢式的懒惰用脑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运用耳朵仔细地聆听,运用脑筋乖乖地证实,运用水笔忠实地记录--照单接收,最多再为了帮助接收而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这种情形,后现代教育学称之为“颈部以上的学习”。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脑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动,语文学习“有口无心”、“无动于衷”或“三心二意”等就成为平常事了。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化情感。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的全方位理解。这是现阶段提倡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明白这一根本点,怎么教怎么改也无非是工具层面、技
术层面的修饰与改进,进入不了教育学意义层面的全面提升。上面所说的两种方式方法,说到底,很多老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方面的事实性知识的储备,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写景状物”,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言语现象的魅力”,进而“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描绘出内心感受到的最美景观”,因此没有将“教育”进行到底。
就以推出《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技巧为例,我们来体会一下“教育学”意义上,而不只是“工具学”意义上的教法。从感悟角度看,《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是可以通过读写体会的,但绝不是笼统地读写一两遍课文能体会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等,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节奏,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叠词叠音与非叠词叠音的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如“曲曲折折”与“曲折”相比,“曲折”可以读得又长又高,“曲曲折折”就只能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简言之,让学生参与到叠词叠音的言语实践来,在实践中比较体会,用肢体语言、五官综合活动体验感悟——在这些实践中,文本只是一种资源。以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岂一个“读”字或“写”字能涵盖得了?它们的效果哪里只是明白了“是什么”和“怎么用”?推广开去,对《荷塘月色》的其他写作特色的学习,“双声”、“叠韵”、“炼字”、“比喻与拟人”等,何尝不可以这样做呢?再推而广之,其他内容的语文教学何尝不可以这么做呢?
这是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三点。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与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种手段发掘学生情感、思想资源,调动师生所有的肌体感官让学生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之中去。而从根本上讲,是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
以上三个方面,不能彼此割裂,各自运作。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高中语文,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反向探求,针对死板划
一、全评全讲、包教包学的教学模式;实践探求,演化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改变现状的方向,要触动的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宏观构架和实质;全身心探求,直至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情境。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三篇:古诗文教学,怎么教?
古诗文教学,怎么教?
益民学校
李思英
2014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我在川师进行了十天的小学语文国培学习。多少喜悦,多少收获。在这短短十天的时间里,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次“国培”,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专家们、骨干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治学精神、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然而,古诗文教学,怎么教?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我在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特别是听了来自绵阳师范学院张先华教授的《小学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等于其他教学,如:一辆车拉一车货来,其他教学要货,而语文要的是车。语文教学重的是形式;文本解读不等于内容分析。文本表达的内容是“读”,表达内容的文本是“写”;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用课文教,从教课文到语文,从教课文教学到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记住课,不是记住课文。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什么呢?
一、魅力。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诗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即语文是快乐的天使。
二、字词积累。在课堂上使用情景记忆。即课堂就是情景。
三、引用高雅。我们要增加厚重,培养学生的高雅。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积累有余,而运用不足。
四、智慧。让学生运用仿用与改写。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够。
五、能力的表达。首先要“练词”即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要反复的做语文实验,即换词、对比。还要发挥想象,即从物上看到人的东西,人的精神。看不到人也就写不出文。
此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原来我们都一直只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原来以为是学生不会运用,原来是自己的失误。现在我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以前常常以为自己在课堂教学时把课上得很完整就行了,从没有认真地去深思过什么才是好课?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学到了些什么?也没认真地去考虑过使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感触非常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其次,“莫做文章讲师,要做读写教练。”这次培训,通过认真观摩各位骨干教师的公开课,积极和辅导教师的互动交流,并且和同伴在课后互相讨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观摩了名师风采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得,从1953年就出现了“老师讲,学生听,效率低。”到了1956年,还是如此。小学语文存在的的问题,到现在都还在提。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我们应该做到:该放就放,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我们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放心、放下、放手,老师要示弱,把成功留给学生。叶圣陶曾批评语文教师,“一个讲字了得,要不得„„”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念:“莫做文章讲师,要做读写教练。”
我还知道了新课堂教师不再是操控学生的大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统领者,也不再是把自己的知识机械化地传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不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我们教师激发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文本内容形象和具体化,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读懂文本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调与健康的思想,才能熟练驾驭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探索、求知的道路。
第三,抓好小组建设。我在这次培训中又学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思考最深、收获最大是课堂小组活动,一直觉得欠缺些什么东西在里面。观摩了老师的示范课后,我豁然开朗,我们在上课时,小组讨论都是以组长为中心,回答问题也都是组长。成都沙坪坝进修学院的董晓宇老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顾及的是全体,而不是个体。如:董老师上《伯牙绝弦》时,在小组讨论时,她要求每个组除了组长,其他的成员让组长分为一、二、三号。在讨论时,其他成员先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总结。交流完后,回答问题时第一个问题由每个组的一号组员回答,第二个问题由每个组的第二号成员回答,依次类推。组员在回答问题时,要求他们要有集体主义感,比如“我们组……”组长一般不回答问题,因为,只要组员回答得好,就说明组长带得好,组长最后做总结。但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前天我试用了这个方法,有的小组在小组长不发言的情况下,组员都不发言,有两三个小组长都对我说:“李老师,我不先发言,他们也不发言,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我想了想,对组长说:“这样,你们先给他们开个头,然后再让他们说,中途再提示、引导他们说。”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今后我将多花心思在小组建设上,只要我一个脚步一个坑的坚持走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彻底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在专家及老师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无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没有破产的教育,只有破产的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多对自己进行充电,“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只有自己有一条河的水,才能给学生一桶水……”
2014年12月15日
第四篇: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本文以穆旦诗歌《赞美》为例,重点谈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三个方面的方法问题。从而得出“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的结论。
关键词:《赞美》;诗歌;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诗歌及诗歌教学之背景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歌是作者抒情言志的主要表现形式,其间充满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一个个看似静止不动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得活灵活现,生机无限。此外,诗歌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被广泛使用在其他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使中国文化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也正因如此,读者在赏析诗歌时,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等资料的介绍。这些重要的材料虽然不是理解诗意的唯一条件,但读者通过它们的认识,能更好地读懂作者在诗歌中极力想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个性思维的舒展,也要让学生明白其间作者的创作主线。
二、《赞美》中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通过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诵读理解的方法经常被使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诗歌语言欣赏的美感。从一字一句中,也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暗含的某些情愫。如果学生是自己发声朗读诗歌,其间抑扬顿挫的节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对其演讲时的语调和语速,也极有好处。由于诵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还要专注于字、词、句等的正确发音,学生的注意力便无暇分散,仅集中在该作品上,有利于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作品。
以穆旦的《赞美》为例,让学生反复阅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朗读完一两遍之后,学生就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赞美》一诗的朗读,学生可以采用快读、慢读、默读等不同的方式。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朗读,都会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再次细读的时候,学生可能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诗歌的题目是‘赞美’,诗人想要赞美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己能动的思考,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会吸引学生认真关注,以强化阅读理解的效果。
此外,《赞美》中诗人的情感表露由平静到激动,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会得到。一开始描述中华大地满目悲凉的面貌时,学生可以从其中的“低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干枯的眼睛”等词语中读到,这时诗人的调子还颇为平静。而接着说到“我要以......”几个排比句子的时候,诗人的情绪变得很激动,甚至可以说是慷慨激昂。这些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一一体会到,进而产生美读之效。在诗歌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诵读到美读的转化。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多样化的个性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从头讲到尾,强加给学生一些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且把自己对诗意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和沟通,以获得更为合理而全面的理解。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不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一定要等到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加深理解。
在《赞美》中,诗人含蓄的表达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是本诗的主旨,也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东西。把这句话讲解给学生听是很简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然而这样“填鸭式”的做法却对学生个体深入理解这首诗,极为不利。诗歌的第一节讲到的山峦、村庄、野草、河流等,学生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很容易理解到作者想要展现中华大地的现状。接着,当学生读到“他没有流泪......”的时候,会深深感到其间的坚强,而这个农夫是指一个人吗?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农夫不是指一个人,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
(三)通过合理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问题都口授完,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比不上学生自我质疑和探究、解决问题来得好。学生通过以上的朗读和交流之后,势必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当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后,学生对于该诗歌的思维高度也就达到了。
在《赞美》里,诗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文字描述祖国河山的现状?为什么要描写一个受苦受难的农夫?诸如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个个大问号。而当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之后,学生的思维高度由此上升,就能深刻理解诗人对坚韧的生命力由衷的赞美了。
三、总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只有在学生自己诵读全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交流多样化的理解体验,适时配上教师的指导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终完成诗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容纳学生个体的不同讨论想法,是其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良良;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0期
[2]孙晓燕;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谈片[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0期.[3]汪静;现代诗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之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3期
[4]沈俊;新课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12期
第五篇: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以《声声慢》为例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心理健康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课例
———以《赞美,点亮朋友圈》为例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崔霞
教学设想
高中生的人际知觉已经趋向复杂化,他们之间的交往已逐渐摆脱了低年级时的游戏色彩,更多地注重同伴在心理上给自己的认同和支持。尊重需要已成优势需要,这就要求他们在人际互动中给予对方更多的正向、积极的互动因子。可现实是,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在人际互动中却更多地关注其负向、消极的一面,其正向的表达方式也更多地使用“你真棒”“你好漂亮”“你好帅”等这些空洞的词语,给人以虚假、空洞的感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引导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初步掌握赞美的技巧,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并以欣赏的眼光与同学交往,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促进他们与同龄人乃至在社会上的正常交往,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前推送资料,研判学情
环节一:推送助学资料
在智慧课堂情境下,教师准备好微课、学案等助学资料后,在上课之前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丰富、新鲜的媒体资源,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完成学案后及时提交到平台,客观题结果会即刻呈现,无需教师批改。系统自带的评价系统会将学生的做题情况生成图表。这既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又减轻了其负担。
本课推送的助学资料如下:
(一)关于赞美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本调查以大力协助。由于此项调查涉及年龄与性别,所以还请您在本问卷开头附上您的性别及年龄。本问卷主要侧重于对赞美语这一语言行为的大概趋势的了解,您的信息将只被用于数据分析。感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是否经常赞美别人?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3.您认为赞美别人在生活中重要吗?
不重要
一般
非常重要
4.当您赞美女性时,您最多会选择赞美她的哪些方面?
外貌
性格
拥有的东西能力(包括事业,工作能力)
其他(她的父母,孩子,朋友等)
4.当您赞美男性时,您最多会选择赞美他的哪些方面?
外貌
性格
拥有的东西能力(包括事业,工作能力)
其他(他的父母,孩子,朋友等)
6.当您听到哪方面的赞美会真心高兴?
外貌
性格
拥有的东西能力(包括事业,工作能力)
其他(他的父母,孩子,男朋友等)
7.在您的生活中,赞美语在关系一般的熟人之间以怎样的频率被使用?
经常有时很少从不
8.当您在赞美关系一般的熟人时,是如何赞美的?
真心实意
礼貌性的随便说说
讽刺或反话
9.在您的生活中,赞美语在亲人挚友之间以怎样的频率被使用?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10.当您在赞美亲人挚友时,是如何赞美的?
真心实意
礼貌性的随便说说
讽刺或反话
11.当别人赞美您时,您一般如何反应?
很高兴
礼貌性的高兴
不想让别人赞美自己,尴尬
无所谓,没反应
12.当别人赞美您时,您一般如何回应?
接受(如:是吗?谢谢夸奖;我也这么觉得)
否认(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才不是)
正式的接受(如:是因为太幸运了;是别人给我的)
不知道如何回应
(二)视频
借助视频《赞美的力量》,给学生强烈的思想冲击,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赞美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一种方法。产生学习赞美的动力。
环节二:学情反馈
一节好课,一定是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情把握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才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智慧课堂情境下,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后,及时通过平台提交到评价系统,评价系统自动分析、自动生成学情报告。
环节三: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根据学情报告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必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正是智慧课堂的优越之处,是传统课堂做不到的。
基于以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调整认知:了解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赞美的原则及表达方式。
2.关注情感:体验赞美交流后双方积极愉悦的感受。善于接受别人的赞美,袒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赞美他人,并以欣赏的眼光与同学交往。
3.指导行动:练习运用表达赞美,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
二、课中合作探究,多向互动交流
环节四:导入新课——感受赞美
要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学生的真实体验非常关键,必须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课堂情境下,热身活动设计如下:
1.大风吹
游戏规则:
(1)当老师说“大风吹”时,同学们就问“吹什么”,老师就说一些特征,比如“具有幽默感的同学”,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就立刻站起来拍两下手,拍完手迅速坐下。
(2)站得慢的同学,就起来大声喊:“我才是最具幽默感的人!”。依次循环进行。
(3)几轮完成后,一次也没有站起来的同学,就对着全班喊出“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XX(自己的名字)”。
2.观看夸夸群视频
通过活动小小的赞美了一下学生自己,深切体会赞美的重要性,激发起赞美别人的内在动力。
环节五:自主探索学习——表达赞美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智慧课堂情境下,教师会在课堂上推送给学生一些相对简单但又十分关键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为后面核心问题的探究奠定基础。
本课推送的自主学习内容是:
(一)画画朋友圈,为我点赞(5分钟)
1.用一两句话,简单明了表达一下你日常生活中最想被赞美的事件,可配图,发布一个微信动态。
2.时间:5分钟,音乐停,完成年 月 日:
(二)为我点赞(3分钟)
1.要求:以组为单位,以组长为起点,顺时针传递自己的学案,为小组内的成员的朋友圈完成一句话的点赞。
2.时间:3分钟完成环节六: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在智慧课堂实践过程中,合作探究是最关键的环节。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分工协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整理形成文字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自然比老师直接讲解要牢固得多。在合作探究中,互动交流是多向的,既有生生互动交流,也有师生互动交流。既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作用,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探究以下问题:
萧伯纳曾经说过:别人一夸我,我就局促不安,是因为夸得还不够。所以说赞美绝不是胡乱地随口说说,是讲究技巧的。
1.在为TA点赞的过程中,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2.哪样的点赞,让你感觉最舒服?为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表达对别人的赞美?
态度(表情,动作)
内容(赞美他的哪些方面)
语言(具体怎么说的)
环节七:展示质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后,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其他同学在小组代表展示结束后,可以补充、质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善。这即是展示质疑环节。传统的学生展示方式多为口头表达或板演。口头表达易忘记,有些同学甚至表达不清楚,效果自然不好;板演则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的智慧课堂上,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平板直接展示,有很大优势。一则,展示内容清晰明了。二则,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三则,系统还具有自动保存课堂学习过程的功能,便于以后查看、复习等。这是智慧课堂的又一优点。最后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教师点拨内容:
1.态度:尊重。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看到每件事都蕴含正面的意义.2.内容:具体。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现其闪光点。多夸初心、夸过程、夸努力、夸细节,少看结果。
3.语言:恰当。多用“我看到……我听说……,如果谁知道……,你能够/有办法……,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千万要记住,没有人不爱赞美。他不爱必定是不爱你赞美的方法和技巧。当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产生种种摩擦和不快时,不妨尝试用赞美来消融怨怼与矛盾。
环节八:检测提高——应用赞美
检测提高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题目,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少而精,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效果等,以便接下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借此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本课设计以下检测题:
请根据老师给出的情境,设计一个剧本,选好角色(2-3个)与台词,时间:每组5分钟的时间讨论,2分钟的表演展示时间,展示机会:3个
(一)三个情境:
1.教室里、你和其他同学、赞美
2.老师办公室、你和老师、赞美
3.放假回家、你和父母、赞美。
(二)要求:
1.态度真诚、内容具体、语言恰当
2.故事新颖、又切合我们的实际生活
3.可尝试用赞美来消融怨怼与矛盾
4.沟通自然,不做作
三、课后设计个性化作业,针对性辅导
环节九:推送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教学因受时空的限制,教师辅导作业兼顾面小,效率低。而在智慧课堂情境下,教师课后辅导非常方便。
首先,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推送多层次、个性化的作业,兼顾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其次,借助平台,无论是学生提交作业,还是教师批改作业,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便捷、省时。最后,教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可见,依托智慧课堂,课后辅导真正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本课推送作业如下:
1.运用本科所学对同学、老师、父母及时地表达赞美
2.阅读《如何接受别人的赞美》,尝试联系接受别人的赞美。
3.阅读《姚明的情商和他的身高一样高》,学习用赞美化解人际冲突。
课后反思
本课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教学环节清晰,学习任务明确,教学过程完整。对于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