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玉阶怨》为例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心得体会
以《玉阶怨》为例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心得体会
古代诗歌鉴赏总离不开意象和意境,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下面以谢眺的《玉阶怨》为例,可以具体分析一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身份)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性格—具体分析)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意义)
而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又要注意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这首诗题为“玉阶怨”,而全篇不着一个怨字,虽不着一个怨字,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所以读之,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一个阅读者要进入诗歌,必须“把诗当作诗”来阅读,也即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懂得诗歌这一文学类型的基本特性,具有诗歌的“文体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开始一个阅读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步:揣摹每个词语,逐个把握诗的意象。
第二步:将意象联系起来,运用想象,将意象系统还原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并充分感受这种外观形式。
第三步:对画面提供的信息进行聚合、提升、梳一,产生出“主题”――可能是比较外部的或直接的那一种意义。
第四步:深入诗的内在结构,进一步体悟诗人的匠心,探寻它与生命世界的透明敞亮之点。
诗的精华、生命的最深邃的意义就在那里闪射跃动。
第二篇:分析意象意境教案
解意象 品诗歌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
2、积累专业术语并准确答题;
3、规范答题模式。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复习诗歌鉴赏。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分析意象意境。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幻灯片)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通过对考纲的解读,我们把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分为以下七类:(1)分析意象与意境
(2)分析表达技巧(3)分析语言炼字炼句(4)分析情感主旨(5)分析前人的评价
(6)比较评价题型(7)综合表述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一种题型,分析意象意境型。
三、理解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来讲,意象是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用公式来体现就是物象+情意=意象。(板书)
诗词鉴赏的第一课就我们就说过,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譬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意象“竹”象征着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总之,意象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具有特定含意的意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板书)
四、理解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诗句呈现幻灯片)
五、分析意象意境常见提问方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六、经典例题:《梦回》(提前布置,写在导学案上,课上念出答案)梦回①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 ①梦回:梦醒。
(1)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常见病例诊断:
①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笼统概括,缺少分析)②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③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气氛凄冷,感情忧伤。(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④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2、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七、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八、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①
杜甫
迟日②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②迟日:春日。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九、规范表达格式示范:(记在导学案)(1)①诗歌描写了„„意象;组成一幅„„的画面,②营造„„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或揭示了„„的道理。)(2)①这首诗选取了„„等意象,②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渲染了„„的氛围; ③ 抒发了„„的情感。
十、“分析意象意境”复习建议
1、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页子已发)
2、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记在导学案)记下来: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 闲适恬淡之情等。
十一、链接高考:《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第三篇: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
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第二季度,但病根早在1990年至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埋下了。当时,泰国积极实施鼓励外资的政策,处于加快金融业开放、推进本币可兑换及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之中。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大量外资持续流入境内,FDI及外债均大幅增加,短期外债比重高达50%以上,一部分境外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在外债及外商投资的推动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了较多国际收支顺差,本币面临着升值压力,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流入。在上述各项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经济高速增长(1990年至1995年泰国GDP年均增长9.04%),房价及股市大幅上扬,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1997年2月初,国际投机者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然后在外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汇率波动。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动用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定汇率。3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3.17亿美元,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提高到115%~120%,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19.4亿美元。但是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提走近5.77亿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5月7日,国际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央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94:1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央行动用约50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央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央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引发金融界对泰 1
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美元兑28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跌至8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政策,实行浮动汇率制。泰国金融危机爆发。
对泰国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不利影响为主,但也会有积极的成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体现在:
第一,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对泰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例如,泰国央行采取的提高利率的措施会抑制企业正常投资需求,妨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国际资金流动角度看,大量资金的频繁流动会扰乱泰国的金融市场运作。从公众角度看,金融危机发生期间的不稳定局势会给他们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干扰,泰国的经济秩序也陷入混乱状态。
第二,金融危机发生后泰国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首先,金融危机发生后,外国资金大举撤出泰国,泰国缺乏资金发展经济。其次,以泰铢衡量的对外债务大量增加。最后,泰国被迫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后,泰铢大幅度贬值,给正常生产、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金融危机发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泰国政府被迫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大批企业破产或亏损,泰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近2%GDP,泰铢大幅贬值也使政府损失近1%的GDP。
泰国金融危机的积极成分体现在,其暴露了泰国经济原来掩盖的许多问题--汇率高估、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有效的监管体制、过分依赖外资流入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泰铢大幅度贬值有利于纠正原先存在的货币高估现象,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当然这些有利影响本身也是在非常痛苦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
参考文献:
《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调整》,李毅,《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杨燕华,《燧石》期刊
《面对金融危机泰国中央银行是如何应对的》,李继,《金融会计》期刊
第四篇:古诗文意象教学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古诗词中月意象探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韦 蓓 2013010301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短小精悍、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甚至是鼓舞奋发向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精美词藻、意境、画面的体现,都要借助于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审美艺术的体现,是构成意境的材料。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意象是不可忽视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很多,特别是月意象,可以说是我国诗人所钟情的。现今我们的教学,大多以考试为中心,对于诗歌的欣赏只在于关注考试的内容,不再是纯粹的审美,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诗词本身的美。因此,以下我将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所选录的古典诗词为例,对其中一个意象——月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希望以此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及审美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月意象;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象”指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意象”则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古诗词是一座由诗人词人的心灵、才智构建而成的精神建筑,是诗人们丰富情感的产物,而这种情感又往往物化在诗词的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的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进而感染自身情感。在古诗词中,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松、梅、竹、菊、落花、草木、梧桐、垂柳、杜鹃、鹧鸪、秋蝉、燕子、雁、乌鸦、月、长亭、流水等,其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世界,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感、韵味。在这些意象中,各有各的表达意境,而相对其他意象而言,“月”意象似乎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 《离骚》);“月明里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琵琶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在这些以“月”为意境的古诗词中,月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均有不同,并且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由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篇目中所表达的意义及情感也可能不相同。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所选取的古诗词中,从月意象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两方面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古诗词意象的了解,以及能够体会它在古诗词的情感表现中所体现的意义。
一、对意境的营造作用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选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中,且其主要收录的是从先秦时期至唐代的诗歌。而在选修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共收入了我国古代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十首诗。这些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及意义,均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而以月意象为表现的占有不少。对于古时文人墨客喜欢以月为意境的原因,从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方面来谈,首先,“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圆或弯,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再结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将这些意象组合,它就可以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录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并且在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又是其主体,它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全诗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组建了一个宁静、悠远而美好的意境。再如,选修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亲切、温馨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所以说,古代某些诗人墨客的创作中,通过与诗人情感的结合,月意象体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并能勾勒出符合诗人当时情感的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其次,在日常中我们提到月,则首先想起的是中秋佳节,以此其即与秋划在一起,并且,对天空中的月,它除了给我们一种清幽、宁静、洁白的感觉之外,也让我们体味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感觉。特别是在结合了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联系诗人的情感、背景等,更能体现它的冷寂、凄清之意。比如必修三中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首诗本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此句作者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月的意象衬托了本诗悲戚的基调,并勾勒出了凄清之意境。又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本在天空,但由于情绪的低沉而垂首,故只见到了江中水面映出的月的影像。而在这夜中越显得鲜明的月影,对此时此地的情景作了近一层的环境烘染。诗人心情抑郁,对周围的景物并不太留心,所以就显得江中之月更为明显,而月本身就有一种凄幽,冷然之感,在此又与作者低沉的心境相互衬托,相互交映,更能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的乐曲止于高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曲虽终,但却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所以诗人利用这江心秋月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值得体味的空间。琴音骤停,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江心的一轮明月的倒影悠然多情,似在欣赏音乐,又仿若在默默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境,从而更能衬托出凄清、冷寂之感。又如选修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在诗中望见秋月,想到了自己国家灭亡、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悲哀。月意象所营造的悲戚、凄清之感意境的诗在高中所选课程的比重较大,除了以上列举的诗篇外,还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无不营造了一种幽寂、凄清之意境,所以说,由于月本身给人的清冷之感,以及它常常与秋联系一起的原因,使得古代文人墨客在孤寂等心境、意境表现方面比较钟情于“月”。
二、情感表现方面
月意象的情感体现,其实是与诗人的心境、与它所营造的环境、意境紧密联系的。由于诗人情感抒发的不同,它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首先,是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必修三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其展示的是梦中之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悠闲自在的幽美画面。又如选修中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活在世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即是不要自斟自饮,好酒要和好友们共同分享,也只有在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才是对生活的最大享受。这体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心境。诗人借月抒情的另一方面,是借“月”抒发千古忧思与时光流转的感慨。许多古人见月伤怀,感慨月之永恒而人却生命有限。较具代表的如选修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的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诗人无奈人与天的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冷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而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即年华一去不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在此,作者江、月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其次,情感表现的另一方面是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推前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月意象在诗人笔下仿若形成了一种追思的代名词,李白在此诗中的思乡情怀的抒发,仿佛给月定型,除了有凄清的心境表现之外,更多的是对故乡、故人的一种思念、怀念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在此强烈表现了思念之情。表现这类思乡怀人之情的诗中,月亮成为其寄托情怀之物。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以此寄托情感。
再有,除了表达思念之情,月意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还表现除了狂放愤激之感。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但却有些是久不得志,从而在他们的诗文中大多表现了他们的远大抱负以及由于统治黑暗而不得志的悲愤。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就如其另一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是诗人的知己,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翩然而至。且在狂放之际亦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此句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再如曹操《短歌行》,“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意向十分丰富,但相对而言,文人们对月意象的使用更甚。它是追思怀念的一种象征,且它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形态,朦胧、洁白、幽寂、凄清之感,对于古代是人而言更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境,并以此与景与情相融,仿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发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可以说,月,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李 磊.高中语文诗词中对 “月"的意象分析[J].学园,2010(10).[2]杨树亮.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J].《中学语文》,2010(10).[3]杨钊武.古诗词中的咏月佳句[J].《初中生辅导》,2007(36).[4]徐轶强.简论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06).[5]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J].《理论月刊》,1996(04).
第五篇: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正文:
一、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企业总部与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工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总部聚集对中心城市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即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一)、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以及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在研发、资本运作、营销等活动中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高端资源。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述基础资源,但若要在这些地区获得高端资源则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即便付出很高的成本也无法获得;而在中心城市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企业获得高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如土地、能源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很 高。企业为了更经济有效地运营就会选择将不同职能的部门分布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会出现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大量聚集的现象。
(二)、总部经济特征概述
首先,企业总部的活动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参与。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为了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空间上按照“总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分离,将组装、加工等附加值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消耗大量能源的环节移出城市中心,留下管理、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所需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环节,企业总部的职能直接决定了其必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总部经济具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总部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对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依赖度很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其总部的重要产出之一,是中心城市在将以消耗普通劳动力及能源等为主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剥离出去以后,其生产总值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
再次,总部经济与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关系紧密,吸金能力较强,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企业总部作为执行企业财务运作职能的核心部门,一方面要负责为企业的正常运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企业总部所在地区能够有足够多的金融机构来为其提供资金融通,这对于经营暂时处在困难时期或正处于投资期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链的断裂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打击。最后,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对企业总部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总部掌控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根据对产品技术、市场环境、顾客需求、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理解与判断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拥有10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总领事馆目前有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根据香港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6月1同,有1246家地区总部和2644家跨国公司的办事处设在香港。这些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等。
落户香港的公司总部的行业涉及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制造业;建造业、建筑及土木工程业;电讯业;保险业;地产业等较为广泛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所占份额并不均衡,如果按地区总部主要业务范围划分,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比如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四项所占份额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91.0%和91.4%。这足以说明入驻香港的地区总部是以服务业为主的。
影响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地区总部地点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税制简单且税率低,资讯自由流通,没有外汇管制,廉洁的政府,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由港的地位,政治稳定和安全,地理位置优越,法制和司法独立,专业化的服务支持。这些地理上和政治上的因素,赋予了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给香港发展总部经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发展总部经济总结
根据上文对香港在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况论述,可以看出企业总部往某个城市集聚,是企业基于战略发展需要进行的主动选择,看中的是城市特有的优势资源,需要所在城市具备一定的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企业总部集聚的良好环境。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条件:
(一)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
总部经济聚集地拥有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就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香港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其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也是处于前列。而且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通过在其设立科研开发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等进一步丰富了所在城市的科研教育资源。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
(二)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在当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能源价格起伏不定的时期,交通运输成本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香港位处珠三角的核心位置,毗邻澳粤,是我国对外丌放的重要窗口,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香港的港口,为物流产业总部经济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较高,2013年香港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94%,第三产业在香港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都是这些城市重点发展和支持的产业,发达的服务业、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