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实习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一、创设意境,构建诗词意象
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境,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的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拓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创作的诗词中大多描写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生活状态的词句比较多。《雨霖铃》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是从中也间接地抒发出作者本身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体验诗词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送友人当中》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萧萧班马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本诗的大概意思进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体会诗人面对离别却不忍离别的内心状态。通过对诗中相关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身份来感受其中意象的具体表现,从而达到对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诗词学习中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活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诗词内容和意象,有条不紊、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创作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王斌
(通江县永安中学校通江636700)
当下的教育,是一个批判的教育。不论是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皆如是。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 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西方,许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练法”。
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批评”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在教学中,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 解,或C 解……在“新批评”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的。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人们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许多人认为,批判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
前一种观点,着眼于作品的客观描写,来自人们常说的“客观效果”:夏瑜是一位不屈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了救国救民,他不怕流血牺牲,确实使人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哀。从今天的思想高度去认识这悲哀的根源,自然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作者当时的思想。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鲁迅当时“对群众的力量,对民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无正确的认识”,作者当时的“经验”和“生活”不可能赋予作者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两种观点,能否统一起来呢?鲁迅当时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赞颂态度的。但是,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企图表现的东西。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又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弱点,谁又能说生活没有暗示鲁迅某些他还不能明确意识到的思想呢?忽视了作品主题的客观性,就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新批评”派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主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作品。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文学作品无非是内容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对待。因而,我们的文学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先时代背景、后作家生平、再思想内容、最后是艺术形式。而且在内容和形式分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新批评”派却认为,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如同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内容是“有意味的形式”,脱离具体形式的内容,与文学艺术无缘。而“形式”则是“完成了的内容”“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决定它的意义”,这样形式因素从另一种角度看,就转化成为内容因素。这些思想提示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注意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界线。更加有机而完整地把握作品。在思路上,不必千篇一律地从内容到形式,也可反过来,从形式到内容。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对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言,它的主脑是意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境。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客观物象)是基础,“意”(主观情思)是灵魂。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即“境”的分析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对环境的描写上,突出了一个“静”字:月亮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见了,妻子哼着眠歌,荷塘小路幽僻、寂寞。在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作者紧紧扣住了一个“淡”字: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比喻、对比、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把那些静美淡雅的事物描绘得细腻传神。在作品中,作者也写到那些热闹的事物:蝉声、蛙声、六朝采莲时节的光景,但只是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衬托的位置上。
文学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我们现在通用的理论方法,大都是上一个世纪或本世纪初的产物。由于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其它学科的渗透,文学理论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西方新理论方法的吸纳和借鉴,必将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篇:地理教学中异步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时间推移,异步教学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异步教学法被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了多类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很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也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因而对初中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
【关键词】异步教学法;地理;应用
探究异步教学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黎世法教授提出。所谓“异步”是相对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的“同步教学”而衍生的概念。比之于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反转置主动学习。它体现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异步教学法被更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了多类科目的课堂教学中。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课堂氛围,打造活跃的“学习共同体”
在传统地理课堂上,老师根据教案,将地理知识传输或讲解给学生听。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差,老师和学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而要使用异步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创新地去学习,老师由原来的“灌输知识者”变成“指导者”,师生的关系变为学生主导、教师辅导。教师需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师生之间能真正平等相处。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权威在上不能挑战的人,而是可以信赖和交流的朋友,这样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便是异步教学法实施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和思考。建立平等关系,是为了高效地进行课堂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理解学生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来保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除此以外,教师要积极地营造出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出来,多以积极的鼓励方式取代消极的批评方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处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时,大脑皮层更容易兴奋,能更能吸收信息。只有才良好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保持好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真正有效地去自主学习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创造异步教学机制
在新课标规定中,改变传统地理学习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其情感和态度变化。异步教学法正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先进方法。那异步教学法的良好实施又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学生需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学习地理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更是要下功夫。这也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地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传授自学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其次,教师应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在讲义上做好知识结构纲要,设计好题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习整合学习资料,让学生能沿着老师设置的知识主线,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在一个新知识点上,教师具体应如何引导呢?举个例子,在”认识地球“这章节中,有部分学生因年龄尚小,思维力和想象力还未达到,对地球形状大小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系列问题引导学生:1.用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教师可以先讲述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的的学说观点,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以及西方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谈对故事的看法,加强师生互动。2.提出问题:为什么麦哲伦能够回到出发的地方?他回到出发的地方就能说明地球是圆形的吗?通过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和想象(在这里,教师可以教学生区分圆形和球体)。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索,举出实际的例子来说出为什么地球是个大球体。可以分组讨论,组内达成意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4.启迪问题:既然地球是个大球体,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不觉得,古人还认为它是方形的?再接着抛出下一个问题——地球究竟有多大?顺利地进入下一轮教学环节,知识之间环环相扣,让学生探索热潮接连不断。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才能将异步教学法巧妙恰当地使用。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实现了自我的展示,经历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紧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主线,因材施教
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差异通常都比较明显,学习能力好和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在异步教学法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方法。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知识重点、难度和广度上可以设置相对高点目标;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则让他们达到“合格”要求,争取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下来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都取得成就感,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良性循环。除了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为学生建立更好的沟通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将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外向的学生分成一组,便于讨论,师生之间、个体之间、学生之间都要形成良好的探讨氛围,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自发自主学习并掌握地理知识。
结束语
总之,结合新课标准则,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异步教学法的恰当使用能让地理教学走上革新之路。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真正的主人。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能量,让学生全身心健康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李会运.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杨振宇.初中地理异步教学法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42).[3]高立学.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异步教学的指导作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目前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当下高职院校大多重功利实用,轻人文素养,严重制约了基础人文学科的发展。在现有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进项目制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项目制教学势在必行
项目教学,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分析教材是进行项目制教学的首要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再根据学生实际,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学生学习的项目。根据大学语文的特点,项目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项目,如识记语音、文字、词语、作家作品等;第二类是梯次项目,如阅读教学中对中心、结构、手法、语言等有序合理解读;第三类是综合项目,如一次作文训练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组材、表达等多项项目的综合实施。
二、重视经典和项目制的结合经典教学始终应该是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诗词作品。二是这些作品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是最优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经典作品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比如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教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学生道德理念,人伦观念的树立。对道家文化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人文知识,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项目制教学探索
展开项目制教学应先研究教材,对教材中不同选篇,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项目主题,展开系列教学。这样既避免了单篇教学的势单力薄,又引导了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在篇目教授之后,请学生写心得,学生厚积薄发,效果良好。下面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版徐绍建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进行项目主题设计。项目一:文学的趣味。篇目:(1)朱光潜《文学的趣味》。(2)鲁迅《秋夜》。(3)梁实秋《雅舍》。(4)巴金《怀念萧珊》。教学目标:建立文学趣味的基本理论,请学生分析自我的文学趣味。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雅舍》特点,平淡自然,朴实显幽默。情趣,人生的豁达。《秋夜》特点,锋利冷峻,锋芒毕露。情趣,象征意味。而《怀念萧珊》为拓展篇目。课后阅读:寻找一篇喜爱的文章。课后练习:写一篇以“文学的趣味”为思考的文学评论或作品赏析。学习交流:交流会,互相阅读,朗诵,讨论。教学心得:这是以现当代散文作品为主体的教学,统一到文学的趣味这一理性思考之下,符合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课后,很多学生表达了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的愿望。所写的文学评论中理性思考多了。散乱的篇目得到了收束,除了发挥文章本身的魅力,又拥有了新的面貌。项目二:楚文化与屈原。篇目:(1)屈原《湘夫人》。(2)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学目标:从文学作口中挖掘文化内涵,凭借楚地之地利(学校地处楚文化中心荆州)让学生切身感受古文学的灵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走出教室,在荆州古城旁,屈原雕像下切身感受,然后再回到课堂,静静地聆听了千年前的天籁之音。教学心得:本次教学没有局限于教材篇目,补充了《湘夫人》的姊妹篇《湘君》,并拓展了《九哥》中的其他篇目,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语文融入了生活。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中,更要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展开具体语文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项目制教学模式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加深,达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第五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网络概念,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课堂中学生成为一个网上的整体。
我们相信交互网络在教育上的确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然而把一项新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毋庸置疑,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模式方面作些教学实践上的探究。
一、用课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教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可选取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配以京腔京味浓郁的歌曲《北京的胡同》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营造一种京味十足而略带感伤怀旧情绪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体会作者情感和语言风格奠定基础,利用课件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用课件设置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读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可选取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中有关丑恶的奴才嘴脸的片断组成课件,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作者对王权思想、奴才意识的尖刻讽刺和对民主精神的强烈呼唤,有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用课件渲染气氛,引发情感共鸣
如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选取与课文相符的地坛景物图片,选取富有感染力的与画面一致的段文录音制成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教师授课语言声情并茂,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气氛,进入课文情境。然后紧扣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细读慢品,解读母爱,可设计下列问题: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哪些细节特别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找出语段朗读、体悟。这就架设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沟通的桥梁。这种自主化、个性化的解读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目标,也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用课件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教读沈从文的《边城》,文中多次写到虎耳草,写到翠翠梦中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可将虎耳草的特写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虎耳草心形的叶面联想到它爱情的象征意,从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翠翠上山摘虎耳草的心曲。
五、用课件整合课内外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如教读林庚的《说“木叶”》,教师必须明白:“木叶”只是能体现“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停留在为说“木叶”而说“木叶”,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必然上不出一堂好课。此时,教师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能够体现诗歌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和多义性的意象还有哪些?哪些更为典型?教师可搜集一组咏柳、咏梅、咏月的诗句制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总之,网络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