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研究
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 “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 “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
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用心爱心专心 1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 “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1、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不能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其学科学业成就进行评估,因此我们以学生自评为主,自评的依据是教材的要求和大纲的要求。
2、师评采用等级过关制,取消百分制。周记、作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用百分制很难准确评价它,因此我们采用ABCD4个等级来评价学生学业。等级制是一种过关制,如书写,在第一次D级,经过一阶段练习后,可以升为C级、B级、A级。原来是A级的内容,下一次可能降为B级、C级、D级,这也是正常的。学业只有在低高低的动态过程中才会发展得以更快更好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二篇:高中语文隐性教学法探究论文
所谓隐性教学,通常是与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潜在的,无法通过考卷的分数、量的测试来衡量。一般来说,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安排决定于《语文课程标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核以及其它测试方式进行衡量,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与课余的学习能达到目的的,即显性教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许多潜在的知识和书本没有但又必须使学生在今后具备的,如:思想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就要靠隐性教学来达到目的。所以,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无法立竿见影,但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未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发挥语文学科中的隐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首先,思想内容教育方面需要隐性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一个知识点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或一种精神、或一种品格、或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它们又都非常丰富,不是一堂课、一席话、一张试卷所能解决得了的。尤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校园,而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又或多或少地受着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书本上规定的一点思想要求,那恐怕远远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精神的食粮,把握人生的方向,使他们对未来人生旅途的把握,在隐性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后使之终身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隐性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各个学科不断地渗透,如果单纯地把一篇文章孤立起来理解,或者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来机械记忆,那样,固然能达到某种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量。但加强某项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该项知识之中,使之感受到,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或这项知识的发明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应如何获取这项知识等等,让学生成为主体,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在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不是显性教学即通过考试、测试所能达到的。所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隐性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方法
旁征博引法。语文学科是一科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从字、词、句到它们涉及到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而教学大纲又要求我们只掌握其中的某几项知识点。一般来说按文体分类的单元,多数要求掌握该文体方面的知识,而且那是在章节结束后要进行考核测试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据此,语文教学中,任何一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在我们教学中都应视之为一个整体,把其中的语法知识、思想内容文史知识、自然知识融会贯通。
启发联想法。语文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有时它并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或者完成课文要求的一些个目标。当然,这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如果要致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那么就要发挥隐性教学的功效。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其如此。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诸如此类,就要让学生产生联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会产生这样有魄力的想法,对当时和未来的中国人民又起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桥是个什么样子,拦湖大坝又是个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验当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和伟大信心。又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单纯从文字看是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对于父亲学生应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尽管疼爱形式、表现方法不尽相同,但情感是一样的。然后,由此及彼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其灵魂深处诱发出美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之,隐性教学就是要把无法测试的内容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来,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使之终身受用。
无形渗透法。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感悟性,这种感悟,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又使当前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隐性教学的无形渗透法则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人所学知识之中去,从产生写作灵感到如何设置文章结构,从用词造句到修饰润色,让他成为文章的“主人”。
他就会把自我融合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二者相互渗透交融,这样,收获恐怕不是显性教学课堂的一般分析所能达到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有这么多素材,即: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每人可写一个故事,每事可写一篇报道,“我”如何组织材料,如果让学生走进去,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要认真考虑运用下列因素:语言的组织能力、篇章结构的把握、文体知识的运用、情感的理解等等。学生在无作者和读者的环境里根据教师事先摘录好的素材自我构思、自我加工润色,然后再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样与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做练习相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总之,隐性教学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有时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转化。为了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教学形式,如何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应当是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课题。
第三篇:语文教学法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
内容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的缺失,从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创新、增加古今经典阅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促进教学和写作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增加阅历等五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能力 培养 途径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场关于课程内容和课程文化的变革。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要改变以往学校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发掘学生自己的认识,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对现实的理解能力。文章是体现一个人内心感受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认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实现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部分是体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的,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调查,40%的中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目光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的作文提供良好的指导。由于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提供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课下写作的水平。造成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以上两点,其中最直接, 影响最大的原因则是作文教学中师与生未能主动交流, 教与学未能有机结合, 作文教学本身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圈, 教学模式
单一僵化①。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将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我们的教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想象空间中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根据内容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
以教材或阅读等为样板,启发学生根据某一特定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想象。有些文章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皇帝的新装》、《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都可以用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依据文章的特点对文章的不同结果进行合理的想象,既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在想象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之一,创新会使学生突破原来的自我和现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对同一题目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个问题有多个着眼角度,甚至是逆向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正如我们数学证明一样,正向思维不能解决时,我们可以考虑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利用反证法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有独特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来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是创新中的重要思维——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不落俗套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任何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在写作的时候引导学生改进思维,激活他们的思路,让创造性想象思维翱翔在文章的天地中。
二、增加经典著作的阅读赏析,并积极进行定期交流
经典著作包括古代和现今我们国家的经典文学和文化的著作。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和开展经典教育,经常阅读这些著作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因为肚子里没有“墨水”而害怕写作文了。其次就是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大量经典的阅读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还要学会经验的交流。在固定的交流课上进行,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形势可以是多样的如背诵、读后感等,在交流中活跃气氛,增长知识。也可以进行书面交流,让同学们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在固定的时间里收集稿件让同学们互相传阅,互相交流评价。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形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解决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很重视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师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领进门”的角色,通过自己的点拨,然后让学生诵读并领悟其中的内容,通过自然积累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能力。而我国现代的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逐渐地以理性分析代替了涵咏体悟,久而久之,失去了个体感受的能力,文学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用外在灌输、强化训练与机械背诵的方式代替了精神的漫游②,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自己对写作也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把握领悟知识,形成学生自己对现实和事物的感悟,和对问题思考的独立及独特思维。在形形色色的纷杂社会现象中感悟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真谛,形成深刻的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四、促进教学和写作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就会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做学问是这样,写作同样也是这样。而现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进一步得到强化,使得学生缺少了一定的人文气质,也就导致了学生文学修养的缺少。
科学性和人文性分别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教育思想是培养高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科学的思维逻辑性来锻炼学生的辩证推理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人文的形象逻辑来锻炼学生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使文章看起来更加有活力生动,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才能使文章更加完整和谐。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中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坚持两者的结合,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完善。
五、开阔视野增加阅历
人生阅历就是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包括很多方面,像知识的阅历、社会经验为人处事的阅历、事业的阅历等等。在学生时代一个人的阅历的深浅,对一个人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至少从写文章来看是由题材可以提供。那么如何去增加阅历,作为学生随缘处世,有机会多度读书、多锻炼、多思考同样也能增加阅历。首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通过观察,思考其中的因缘关系、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把别人的经验借为己用,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态,这样很快就会增加很多阅历,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其次,要勤于总结,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是善于总结,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第三,要谦虚上进,只有保持谦虚和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来丰富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总能成长和进步,从而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增加人生阅历的基础之上,加之以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去润色,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感实受,去吸引他人的目光,必然会成为一片出色的文章。因此,必要的人生经历也是有利于学生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发展的。
总之,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它的培养不但要重视,还要以科学的方法去促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学生定然能够成功的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参考文献:张春铭《作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束缚》,中国教育报.2 颜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杨一洪 向秀英 钟云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研 教育·科研,2009年11月.顾之川《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张慕津 胡显章 李树勤《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9(24).注释:
①颜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②张心科《写作教学文体意识的培养》.
第四篇:语文教学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法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老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老师中心”、“老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老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老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老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老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的口才素养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
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
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
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用感情充沛、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去塑造与我们身份相符的情境,用卓越的口才打造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