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

时间:2019-05-12 23: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

提交者: 王占利(提交时间: 2011-7-29 14:38:19)答题内容:

一、我认为教师要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以下原则:

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确立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确定创设空间的起点和调控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育教学。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尊重主体的原则。把创设自主学习空间的过程建立在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基本上,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3、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无论是时间的规限,空间的调控,行为的优化都应为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创设条件。

4、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重点关注学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科学地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设计的调整,力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和谐。

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1、把握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其起点是因人因班而异的,它需要三方面的落实:一是摸清起点。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把握创设空间的起点水平。二是寻找差异。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掌握学生的需求水平。三是协调资源。依据把握的起点与需求水平,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学具、媒体、创设空间的序列及行为方式。

2、同步开发。智力和能力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起因,具有相对稳定性;情感和态度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可变动因,是学习的能量来源。要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使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调动和帮助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还应把握: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具备相宜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期待,有利于人际互动的空间距离和情境氛围,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期望。自主学习的时间要与教学目的及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相一致,视学生的需要调节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自主学习的任务必须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相适宜,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按教师的设计布置,也可由学生按需提出,教师给予指点、指导。自主学习的指导是根据学生尝试学习的阶段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要求。处于模仿阶段,学生只要按照要求做即可,只要“像”,就给予肯定;在尝试阶段,允许学生犯错,不求完全的中规中矩。自主学习的评价应注重给予学生参照的效标,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在参照标准的导向下理解学习的“摹本”,感受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3、调控过程。自主学习空间是由相关的教学时间,教学情境和行为方式来加以凸现的,它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与实践过程。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方式,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兴趣与需要。其创设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须努力体现或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1)思维联想的空间。借助于直观、形象、动态变化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思维想象的潜能,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大胆地类比、联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独立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

(2)自主选择的空间。着眼于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可能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试悟、尝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智水平,完成学习的任务的要求和条件,自己既有的知识、特长,自己取舍感知的形式和表达的方式;自主地选择问题、选择作业、选择合作对象。

(3)多边互动的空间。淡化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学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期间,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多元评价的空间。根据多元的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下面的肯定。可考虑把单纯的评价结果与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和参与讨论程度的评价。把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向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途径的多边化和评价结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把渗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就自己的学习结果作评价。

4、隐蔽权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子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融入并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智力、情感、行为的积极参与,使自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为学生所利用和服务。它的表现是:其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给予充分信任,坚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地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和进行自我评价。其二,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思考,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方向作出选择,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地表达思想。其三,努力从自身的经验中,从书本或其它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讯,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地倾听,引发学生间的相互感染,主动与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情和思想,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操作要点及其要求

1、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为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对学生富有激励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桌椅的合理设置,教学环境的动态布置,学习器具的多元配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和生生之间交互活动提供方便和条件。为此,学生的桌椅打破了排排从地的常规固定的设置,而是根据教学任务或活动需要,予以灵活多变的排列组合,没有固定讲台,整个教室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室的墙面布置,遵循童化----动化---自主化的要求,改变单纯地以校训、格言、光荣榜等内容的配置,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主、自动的需要。同时,在教室的三个角设置了语言学习区、数学学习区、和外语学习区等专栏。学习区内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的阶段要求,根据阶段学习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及时加以调整,以适应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2、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既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其自主发展的可能,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则体现渐进性,即按照学生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有层次地揭示学习行为从低给水平向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内在有序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应体现差异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和达标的可能自主地选择目标,把握达标的过程,评价达标的结果。同时,教学目标 的设计还应体现可观测性,课时教学目标 不仅应当适度集中,重点、难点明确,而且要求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陈述明确、具体,即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以他所能完成的行为来表述,说明借助于哪些行为产生的条件去做什么、说什么,并能以此为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3、优化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较为直观,易于把握,外显的操作行为是可观、可测的。它与教学空间的拓展及其质量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相比,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决定的作用。

(1)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掌握好提问时机,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旧知识向新知识发展的“转折点”上,提出问题。并应注意符合以下要求:

①激发兴趣。在问题设计的内容上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践体验、媒体信息,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这里所指的“适度”,一是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能激起各类学生的主动投入,形成一种“需要的推动”。二是符合儿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要求,有利于借助回忆或想象再现事物形象的认知特点。三是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象,易为学生的视觉、听觉所感知。四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变换问题的提法,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例如:教《愚公移山》,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flash画面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成针”(故事略),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 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②启发思维。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情境创设相结合,在观察和感受相关情境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热烈的学习情绪。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处。③面向全体。即在提问时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提问,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其次,将不同要求的问题指定理解能力或表述能力不同的学生回答,让中、差等生优先回答;第三是不只提问少数几个理解或反应快、表达得好的学生,尤其是在提问的引入、陈述和指导阶段,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

(2)活动的创设与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强调实践活动过程 的同时,更注重教师的创设与指导,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师创设活动方案应做到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需要,在分组学习中,应着重注重以下几点:

①准备。教师从课时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 入手,明确初步学习的任务,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适应和熟悉要求的基础上为参与分组学习作好准备。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标的可能及其需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间、重点帮助的对象及指导干预的问题。

②展开。即学生开始分组学习。首先,教师借助于投影或小黑板显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各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预期的前提下,重点介入具有差异的两个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尝试归纳、学会质疑、学会陈述个人的见解、学会评价他人的方法和合作处理的技能。此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把握好心态,注意即时收集和整合反馈手信息。

③交流。我们主张先组内交流,初一年级的,可由组内学生各抒已见,然后由组长归纳;也可由某个学生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在倾听、质疑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修正。初二、三年级的,也可由组内学生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角色相互教、学、问、答,围绕问题,各抒已见,轮流归纳并代表小组交流。此外,有时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感情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

(3)练习的指导与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的学生,由此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需要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指导,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

首先是练习的指导,应把练习视作检视达标的一种手段,讲授或问答结束,可以单独或结合分组学习立即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一般此类练习的要求以面向全体为主。

而此类练习应分阶段进行。将围绕达标设计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每次少量地呈现,注意其渐进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阶梯式上升,给学生以适度选择的空间。同时组织分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即练习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的实际,即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习困难学生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此类练习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可以配合分组学习,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独立地完成。

学习评价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做到: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运用“无错原则”,把评价落实在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上。

倡导延迟评价。课堂中,我们采取延长等待时间,使“成功”者有足够的时间进一步思考、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暂时“不成功”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求合适的答案。其间,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幼稚”,耐心安抚,注意倾听。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提示,努力使时间由压力转化为张力。

增强评价的亲和力。我们提出了“否定一切否定”的要求。以练习评价为例,第一次全对可得优,书写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教师要用激励性语言或符号加以赞许。对于学生的错误之处,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以启发诱导为主的评价,当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正确时,仍然得优,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和关爱。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让学生明白人具有巨大的自主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需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

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去大自然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菌》之前,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食品放久了为什么会变质?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带着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生物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生物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对生物课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式”职高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相互协作——课堂小结。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适时地拿出标本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建构意义的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话很少,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如在《分离规律》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杂种形成配子时,相对基因的分离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必然结果。对这样的结果,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而学生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便进入一种心欲知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状态。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解,最后观察思考归纳

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四)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感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有必要的生物学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评价学生的发展,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评价的科学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对于解答了问题但存在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考虑考虑。”、“请你再……你会想出来的。”等来激励他,对学生中新颖、简洁的解法,可以用“你的回答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等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

二是传授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就真的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三要创设学习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完全靠他人的传授给予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构建培育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而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又必须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善于参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以外,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也可让学生来尝试参与,教者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浅议

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 鲁玉霜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关键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创新精神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各地方的具体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预习教材,产生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找出重点和疑难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听课。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关键。预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并且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提高听课水平和学习效率。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使他们从不发言到想发言,回答问题从不着边际到基本正确,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活跃,预习变成了激发求知兴趣的催化剂,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以问题形式找出新旧知识的交接点。二是知识点习题化,让学生利用以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在迁移和尝试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纲中问题的设置、习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要明确具体。提出的问题是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要在知识的关

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逻辑性,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要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进行《离子》这节课的教学中:(1)通过回顾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2)原子的结构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4)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5)各类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趋势如何?(6)什么是离子?(7)离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8)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怎样区分原子和离子?(9)原子和离子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问题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初步了解本节课内容的知识分布状况。通过序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种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

二、创设情景,设置序列性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行为。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了一个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脱落,而想到可能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觉得很惊讶,在惊讶之余又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样,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对于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作业。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化学教学的主要地位,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参与各种化学实验、比赛,探究化学知识和原理,通过化学实验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此外对于抽象性、概念性的知识点,以及有关计算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的少讲,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对于练习的设计应该做到既“精”且“全”,不要让学生机械式的重复训练,都会的不做,都不会的不做。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设计适合各学校各班级的分层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都能够找到充足的信心,使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教师发现、收集、整理课堂中学生暴露出的“经典”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并以此构建新知。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能及时的进行整合,然后再针对经典的问题和有共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

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课之前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题,上边是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符号表达式,在题目的设计上由简到难,让学生紧紧围绕“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原子数目相等,在化学式前面添加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去尝试练习。在他们做题目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巡查,收集整理共性问题。如配平P+O2—P2O5,有的同学直接将O2改写成O5,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不能更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反应物是氧气(O2)而不是O5随后让学生讨论n个氧分子和m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所含氧原子数相等,那么它们所含的氧原子数同2和5是什么关系?引出最小公倍数法。接着又出了几个可以让学生用最小公位数完成了练习,让他们举一反三。

这样自己先不讲,通过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来传授新知识,这样给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五、设计梯度练习,层层深入完成知识迁移。

适量的精心设计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并能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的题目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如《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二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再复习单质、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当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明确元素原子个数比是多少而出现错误时,引出运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规则确定元素原子个数比,如Al2O3。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在练习中出现亚铁、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随后书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归纳并总结方法,再书写含原子团的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书写、原子团右下角数字不为一的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为了区别酸根和酸,最后设计常见酸的化学式的书写。把化学式书写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完成了整个知识的迁移。

六、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交流学习收获。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同时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记忆;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此外小结也是学生复习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总结也能有助于老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以此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并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

我们要始终坚持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要不断地转变思路,大胆的尝试新的课堂模式。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北京大学。

[3] 姜淦萍,项闪飞 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31,7-8,2000。[4] 刘江田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天津教育出版社。

[5] 课程标准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已是当前各科教学的主流,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学业取得成败的关键。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得当、有效的引导,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引导,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课外学习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首先要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有效引导奠定基础;其次要在课堂中不断实践,逐步提高,为有效引导提供实践阵地;最后要注意课外延伸,建立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心倾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维评议,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展开的几个方面。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心理与能力方面的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民主和谐的氛围,离不开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在心理和能力方面具有充分的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落实下去。

2、研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引导,采取哪些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有哪些引导的策略。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延伸到课外,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以及教师引导情况,对课堂的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分析问题的症结。课堂行动研究。

2、实践法。针对当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现状以及教师的引导情况,提出可行有效的引导方案与策略,并在课堂中与课外不断的展开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

3、讨论交流法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讨论和交流,并能及时解决研究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现状分析

课堂有效引导的现状,在我们平时教学和一些教研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引导泛滥,整个教学以一连串的问题来贯穿,教学始终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很少,教师所完成的就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要么许多老师们受所谓的开放式教学的影响,教学观念过于开放,往往呈现一种放羊式无引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抛出一个大的问题,由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教师从讲台上隐退下来,任由学生去进行“滚爬摸打”。而当教师在满心期待着学生的精彩发现时,学生却又东扯西拉,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更可悲的是此时教师想讲却又不敢讲,想引却又不敢引。因为他们深怕教师讲得多了,引得多了会被扣上“灌输教学”的头衔。这样的课堂总是让我们感到很不是滋味,课堂往往死气沉沉,缺少活力,学生的参与面很少,有时即使课堂挺开放,但由于缺少了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一个个学生的回答总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重点突现不出来,整节课没有一条很明朗的主线索。针对这样两种很不理想的课堂现状,我们老师展开了讨论,每一个开课的老师进行了反思。有的老师提到,出现这样不理想的课堂首先是由于自己的观念上存在偏差,总认为学生那么小,哪有能力来自己学会知识,尤其是到了公开课的时候,深怕学生的回答会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给打乱点,所以最好是设计一连串的小问题,学生就不会打叉了,有的老师提到,自己即使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教材的钻研不够,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回答教师总是不能适时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机制很欠缺。通过老师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个共识,教师的适时、适度的有效引导对于整节课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应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有效的引导源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源于对学生知识基础的深刻了解,源于教师教学机智的锻炼。

(二)具体实施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有效引导奠定基础。

人有怎样的观念决定着将会有怎样的行为。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是有效引导的基础,也是形成愉快、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有效的引导其实体现了教师浓厚的教学机智,体现了教师的深广的实践智慧,更是一位教师人文底蕴的良好的显现。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既能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无限潜力,又能充分的认识到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和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正确的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学习引导方面的理论,努力提高引导的有效性。

2、课堂实践,逐步提高,为有效引导提供实践阵地。

有效的引导策略来自于教师高超的实践智慧。人的任何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有效引导的策略。鉴于此,我们在课题组内展开了课堂实践,力求在实践中掌握有效引导的策略。

(1)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任何事情只有投入到其中才可能有所收益,要投入就要有投入的动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之分,内在的动机如:强烈的成功欲、兴趣、爱好及保持成就感的需要等。外在的动机如:他人的要求、环境的约束、社会认可的指向等。有动机的学生自然能够自觉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但是对于许多缺乏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可能就非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在实际课堂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有趣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学生学习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准备探索材料,让学生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材料中自主探索学习新知。(3)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优质的问题设计,是直接引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手段。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实现的。于是问是教师有效引导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何巧设问题,这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前应反复思考、推敲的重要工作。一节课的问题引导不能设置太多,太多了就引导得过细,就容易驳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效的引导问题应设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知识的重点处、学生容易出错处等。(4)用心倾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引导策略来自于教师高超的实践智慧,也来源于教师超强的捕捉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学会倾听,能在发言中把握学生的理解,并作为生成的重要资源,将“山穷水复疑无路”引向“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有时充分利用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资源积极进行引导将使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

(5)多维评议,引导学生合理评价

能客观的评价自我和他人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评价的引导时,我们要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要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通过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该教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引导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客观的评价。

3、课外延伸,建立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仅停留在课堂是很不够。我们针对我们了解的课外引导的现状,对学生课外引导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内容明确。我们希望学生能做学习方面能自觉的自学哪些内容,完成哪些作业,我们都给学生明确的规定,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2)建立机制。我们通过建立一些奖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分层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真正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甜头。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学习难度较大、思考空间较大的题目;对学习能力弱一点的学生我们对课外学习材料的提供、课外学习要求都可放低些要求。

五、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加强,教师捕捉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有待加强。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教师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但当学生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回答和事件时,教师有时还得滞后处理,及时处理、及时引导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巧设问题引导,对问题的把握,设计还需要在每课堂实践中精心设计。这是每一节课的引导的关键。

3、在研究中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本研究中,教师更多的注意了对学生的非智力方面的引导,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尽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不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也是很必要的。

下载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与程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