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3 03: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二、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因此,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这段话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结合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整合和融入,考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效果,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近几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但就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实际情况看,其理念还基本停留在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一部分教师把网络教学当作一种媒体的演示手段,没有达到网络教学应有的作用。同时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件和数学课型。数学课件大部分注重课件外在设计,忽略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贯穿于课件之中,体现不出数学教学的特点,仅仅是把网络当作是一种简单媒体的文本播放。还不能够全面、系统、深层次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想学”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动的、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从教学关系角度研究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认知程度评价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效果反馈形式的创新,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其研究成果将使数学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个人智慧的数学天地,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的重点(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对各种学习、研讨、交流等途径改变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着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自我探究、教师点评”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直到“想学”的过程,让每位学生的替力都能得到最佳发挥。

2.课题研究的难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发现、探索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经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倾听、回顾反思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长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常常受到教师“主导性”的排斥、羁押而被架空,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惰性强,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严重阻碍着学习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抑制,因些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教会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研究数学的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关联;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明确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内涵,比较数学传统教学与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区别,探索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配套教学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路,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提升,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1)信息技术环镜下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2)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借助课件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听掌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3)信息技术环镜下从教学操作层面逐步扩展到观念层面,借助于教学设计,促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背景下的不断融合。(4)信息技术的作用从重教到兼学,整合从教和学的两大领域先后展开。在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特别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形成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互为补充的格局,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以内容信息的整合为基础,逐步深化到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协调以及与传统教学过程和结构、方法和模式的整合。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二)创新之处

1.在全体数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操作技能两个层面都提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共同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方式,在我校数学教师自己创设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完善和共享素材资源库,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相互作用,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习积极性,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成绩。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自主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收集近几年来有关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避免重复性而保证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借鉴前人的观点、理论、方法和科研手段,使本研究更具说服力。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数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技术路线

2.1培训:(1).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相关教育理论学习)

(2).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2.2实施:(1)学生调查

(2)不同课型下的模式探讨,阶段性检测,对比分析,进行微调。重新检测。

(3)中期学生调查,适应性检验。(4)形成初步实施报告。

2.3总结:对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出论文、案例、课件集、学习反思,准备并形成成果进行推广。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9月

1.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课题组成员。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全面了解本课题的实际意义,明确研究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5年1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将教师的精力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摒弃以往教学习惯,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采取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从理论层面进行学习研究,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专著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习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方法。

2.课堂实践。进行“展示—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阶段总结。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阶段总结。

4.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脚踏实地进行课堂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讨论研究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我校集中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并举行了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所有任课教师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这些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合作信息技术的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9月

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6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自主学习形式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形成课题研究物化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提出结题申请,写出结题报告,接受总课题组的结题并就结题成果进行总结。

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1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由南康二中中青年优秀教师组成,有多年从事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他们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经常在国家级、省级等教育类杂志发表论文;有不少论文获省级奖;课题组成员教师承担过不少省级、地级课题的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此课题的研究。1.2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第一、二、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建跃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2002年11月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998年9月 [4] 周晓红主编 《教师学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 李春萍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开展了与课题有关有的研究工作:(1)课题负责人刘福亮同志,199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完成两轮高中循环教学,成绩显著,富有开拓精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自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课改,实践经验丰富,并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

(2)刘建华同志,大学本科学历,南康二中高三数学学科组组长,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两次高中数学循环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并积极投入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大胆课改,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3)刘钢生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南康二中数学学科组组长,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和钻研,教学能力强,精通计算机编程及多种数学软件的运用,精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热衷从事教研教改工作。

(4)方宣海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工作积极主动,为人处事严谨踏实可靠,教学上颇有钻研精神,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绩突出。

(5)刘兵同志,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并热忠教研教改,对数学实验有较深的研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改实验充满热情,教学手段多,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

(6)黎明元同志,大学本科,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总结归纳,工作细致,非常适合资料内容的收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同时指导课题研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4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刘福亮,刘建华:1.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2.确定实施步骤;3.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5.收集数据整理研究成果;6.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其他教师分工:1.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刘钢生、方宣海、刘兵);2.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刘福亮、刘建华、刘钢生、方宣海、刘兵、黎明元);3..进行对比分析,收集数据,写总结报告等(刘福亮、刘建华)。1.5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南康二中是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高中,是一年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历史悠久,办学规模大,现总计教学班90多个,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学生来源广泛。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营造出了教师勤教,学生勤学的严谨、和谐的育人环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有校园网,拥有多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心。本校还建有校园网系统,国内外教科研的前沿信息和珍贵资料都可以很方便得在网上查询和下载,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学校现占地面积达150多亩,建筑面积44218.4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3900多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划合理,建筑错落有致,环境优雅;学校馆藏图书15万多册,另有电子图书30万册;教学设施先进,拥有设备齐全的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与外语教学系统、理化生实验室和音体美教学设施等。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学校形成了“科研兴校”的热潮,教研教改氛围异常浓厚,现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重点课题6个,地级课题21个,为教育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学校政治课题组成员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有着敬业、精业的精神和团结,拼搏的工作作风,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年几年来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好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重视课题的研究,经请示学校,学校表示愿意承担因课题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切费用,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如:外出学习、参观交流、培训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支持,还是从教材、资讯、研究者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为我校从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宽厚的研究基础。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金水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相继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计划。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培中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学科的信心。如果学习中没有问题探究的价值,那么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在一定意义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看它的实效性,不能只看一堂课上是否有这种形式。现在的观摩课或者优质课上,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成了一股风,但是有很多课例这种形式只浮在表面,而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这更应该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2)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课题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进行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竞争、辩论、伙伴与角色扮演等形式。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假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及时反馈调节,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体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现。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及工作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学生发展目标是: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技术学理论。目前教育技术学中涉及到的硬技术较多,至于网络文化的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新策略的形成有待拓展。

2.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内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在信息时代具有新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待于概括提炼,从而上升为理论。

3.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价值论的内容。“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提出是教育价值观念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信息时代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将会有一定的新发现。

(二)实践价值

1.有助于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课题着力解决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的软件、硬件以及相互间协调问题,为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普及信息技术的成功范例。

2.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本课题以学校校园网的发展为依托,以资源库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目标,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从技术手段层面上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形成。

3.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机制的建立。本课题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入手,寻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新途径,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和新机制。

六、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对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包含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互为条件。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个性、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个体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要承认创造力是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涵了无穷的创造潜力,教学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3.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把学生当作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时,要注重个体在创造力发展倾向上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但不同个体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只有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5.基础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正确处理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方面多下工夫。

6.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同时也要求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受教育者,即教育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示范性,因为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学生。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面向本校3~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一是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二是实施研究,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三是研究反思,即分析讨论、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四是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

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指以预先设计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用书面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调查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方法。做法是:调查我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与创新等。调查的方法有:座谈会、问卷调查法、问题测试法,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

3.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研究目标恰当操作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及时观察因变量(学生群体及个体出现的研究效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研究的准确度、有效度和可行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辅之以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进行实验。

八、研究时间和步骤

1.研究时间:本实验从2013年9月—2014年7月,实验周期为1年。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9)(1)课题申报

(2)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4)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 2.实施阶段(2013、10——2014、5)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课件、论文,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4、6)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结题报告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教学案例和论文集;

3.各学科优秀课堂教学纪实(录像片)。

十、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翟智平成员:张娜 杨景汉

2、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1)翟智平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申报,撰写结题报告。具体负责研究过程的安排、实验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保证课题成果的完成推广,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2)、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张娜

(3)、撰写结题报告:翟智平

(4)负责课题组会议、活动记录:杨景汉(5)、教学设计、课件、论文撰写:课题组成员(6)、参与研究人员:赵丽、邓小琴、宋芳芳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将会足额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初步预算投资费用8000元。具体如下:

材料费,2000元,用于购置相关光盘、书籍资料、设备(更新)及教学研究常用耗材。

印刷、出版费,2000元,主要用于论文集、教学设计集的印刷;课件集的制作;论文的上报评选及出版等。

会议费,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课题研讨及活动会议,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

教师培训费:2000元,主要指教师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省内交通住宿费用等。

成果奖励: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参加活动中优胜者的奖励。参与研究:全体教师

洋县金水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课题组

2013.10.21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学习课堂模式的浅析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 刘晓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辅助教学中,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课程体系,增设创新性教学内容,就必须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为主体,以“善导、激趣、质疑、讨论、优质、高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对人的培养要求。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从认知理论出发,从教学手段现代化出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辅助于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

一、生态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小学语文生态学习的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让学生利用语文教材、语文的课外读物、语文的网络资源、语文的各种教学媒体,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生态学习模式的实践有下面一些特点:

1、以现代认知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创设可参与性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与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意义建构,促进学习语文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沟通。

2、重视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积极构建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发展的教育主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积极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与研究中去。

3、充分发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作用,集娱乐、研究、学习、发现、探究、讨论、比较、分析和质疑于一体,立体式组织学生学习与吸收消化语文知识,为继续学习语文奠定基础,做好智力储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强。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及其他工具,强化对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运用网络和计算机的多维性,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启发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对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中的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写作练习和新词汇学习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赋予语文课堂学习以新的载体。

5、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悬念的创设与探究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学习载体,是对学生生态学习的一种教育,更是学习方法的培养,意义深远。

二、生态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课题研究,具体的做法是: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扫除障碍——教师生态设计授课内容——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生态进行讨论、质疑和训练。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由于它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必然的联系和知识间的高度对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加强对教材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适合学生个性与心理需求的探索欲望,制造和人为创设种种悬念,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警觉,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刺激其各种感官,调动各种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了悬念与激情,有了环境与意境,有了寻求问题的思路,那么,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2、开放式课堂教学,营造探究问题的良好环境

开放式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气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与学习,让学生在寻求、探索、研究与发现中学习语文,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授,是综合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教师不要自己上来就领着学生朗读、分析和综合辩解,要通过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引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开展对问题的外部研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分析、学习,或引入其他文章,或引入与其有关的故事,或者直接穿插电影、电视片段,营造良好的课堂开放环境,为学习奠定环境。

3、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设良好环境

语文学习需要学习空间作支持,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是远远不能满足学习与探究要求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借助已有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再学习,否则,一个再好的教学模式,一个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再好的教学策略,也无法实现它的真正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通常要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事先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自学,为参与讨论学习奠定基础。有的学生为此建立了自己的笔记本,并一个学期就做了上万字的写作记录,这不仅是讨论的基础,更是学习与再现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生态学习的动力源泉。例如,有的学生为此自己建立了学习交流空间,利用网络搭建了语文学习的新平台。

实施生态学习模式,并不等于语文教师不讲课,更不等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关键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营造生态学习的沃土。语文的生态学习是相对宽松的,也是十分容易开发的一个事情,只要语文教师精心研究、科学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生态学习能力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目标。

(注: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R-28805)

地址: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

联系:*** 邮编:224100 邮件:hangbin2010@126.com

第四篇: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新授课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新授课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从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商的发展。

2、在当今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下,达到“巩固、扩展基础知识,并获得一定自学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3、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学到必要的技能技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研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课堂组织形式,展开对小组学习的深入探讨。系统的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对实验班进行课题的逐步渗透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独身子女家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些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使孩子逐步形成了唯我的思想观念,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存在着障碍,有些同学懒于思考、自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境分析,师生互动还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处于次要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又往往把全体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

我校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也在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学生也愿意投入到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友好合作,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不能和同伴很好地合作、交流,没有分享、倾听同伴意见的意识,学优生在合作中总是小组的代言人处于权威的角色,学困生没有参与的欲望,他们处在旁观者的位置;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与灵活的调控能力。因此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我校教师关注的热点。此次我校研究的课题是“课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是必要的,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使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智力,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此次研究主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明确任务、注重实效、克服困难、善始善终、认真聆听、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积极实践、动手操作、乐于合作与交流、以集体利益为重”;使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之中,把传统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规划方案《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新授课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这样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改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课题小组坚持定时、定点的集体活动,(1)坚持每周的集体备课制度。制定每周的教学计划。坚持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并做好不少于三千字的学习笔记。

(2)教师在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之后,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分组方法:

第一,为学生排名次。要求把实验班上的全体学生按其以往的学业成绩从最高排至最低。这种排列要做到完全客观。

第二,确定小组数目。实验班的学生按人数分为5至6组,每组5人。

第三,按照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到各小组。且注意到以下几点:a.每组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b.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c.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d.注意到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3)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交流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研究实践的具体行为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有具体教学任务的课堂上全面而有步骤的展开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和困惑我们师生一同探讨和解决,辅助和完善小组学习的成效。

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地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任务自主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的进行合作学习。并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意识。

2、整体性原则。研究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4、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研究,要结合本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研究计划和确定研究方法,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合理分工”等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3、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4、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力争达成以下四个目标:

(1)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思想,改善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两年,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

2、调研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利弊,查找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3、组织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申报;

4、梳理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探讨提高策略,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3月)

1、邀请专家召开开题论证会;

2、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3、开展实验研究,落实阶段实验目标;

3、所有实验教师必须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认真设计并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积极向课题组提供研究素材;课题组成员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及时收集素材并反思总结;

4、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适时调整研究计划。

(三)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收集学生个案资料;

2、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推荐论文上报并参赛;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4、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大连市华才中学

信息技术备课组

高威

2011年8月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为高中生讲解最基本的数学原理以及公式,同时还要培养高中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的实践能力。在新时期的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也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模式,确保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尝试在数学课堂上充分运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45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class,the teacher should not only explain the most basic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and formulas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but also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use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 flexibly.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model needs to change fundamentally,to ensur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classroom depth,try to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gh school mathematics

0 前言

高中?笛в肴粘I?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确保高中生具备灵活运用数学原理的能力,从而做到数学原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压力影响,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充满压抑和紧张气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是依照数学大纲来讲解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教给同学们解答数学题的流程和方法。这样做固然有利于提升数学考试成绩,然而却背离了新课改的根本宗旨。为了加以改进,高中数学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激发同学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融合意义

高中数学与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融合,关键就在于数学课堂充分融入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方式来改进数学课堂。相比于传统教学流程,信息技术教学具备了很多新特征,例如形象性与直观性等。在网络技术辅助下,数学课堂就会蕴含更多趣味性,确保高中生充分接受大纲要求的数学知识。从现状来看,网络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可以运用多媒体作为课堂手段,这样做有助于改变数学课堂枯燥和僵化的气氛,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独特乐趣。由此可见,新时期的数学教学有必要运用网络信息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1]

新课改对数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高中数学就有必要转变模式,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信息化方式来增进沟通。在数学课堂中,高中生应当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负责指引同学们探究数学知识。高中数学运用信息技术,这种做法在本质上尊重了高中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进而创造了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数学课更为灵活,高中生可以尝试运用多样的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同时,信息网络也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课堂资源,开阔数学视野并且增强师生沟通。

进入新时期后,日常生活以及各行业生产都离不开网络。与此同时,数学课堂也逐步运用了网络化的新方式。从本质上讲,高中数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综合效果,进而确保师生密切进行互动。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同学们播放直观形象的视频或短片,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鼓励高中生探求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节省时间,而且还拉近了数学课上的师生距离,确保高中生敢于自主探求数学学科知识,尊重同学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信息技术在根本上转变了高中数学的课堂模式,强化了师生互动。例如: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在较大程度上简化了数学学科的计算和作图过程,从而节省了繁琐的画图操作。教师可以指引同学们运用特定的软件来作图,确保数据拟合的正确性。[2]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的做法更加方便了师生共同探求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在个性化教学思路的引导下创造了灵活的数学课堂。高中数学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具体措施应当包含如下:

2.1充分反映教学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处在主导性的位置上,而高中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高中生承受着来自高考的应试压力,因而为了确保获得满意成绩,教师通常会在数学课上为同学们讲解数学公式的特定用法,然后选择与之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同学们演练。在反复演练习题的基础上,高中生就能明确各种类型数学题的具体解答步骤和流程。然而实质上,这样做不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数学创新思维,长此以往还会压抑高中生对于数学的创新热情。高中数学如果能运用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那么就能激发自主性,把学习数学的自主权重新交给高中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高中生也能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独特思维,进而喜欢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不规则几何体的基本知识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演示各种几何体的翻转与拆解变化情况。在演示图形变化的同时,应当插入必要的解说,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高中生明确几何体的变化特征。在备课阶段中,教师就需要制作与之相关的幻灯片,在幻灯片中插入多样的动画效果。这样做有利于启发同学们的空间思维,引发无尽的联想。高中生在详细观看几何体的幻灯片之后,就可以拥有更强的立体思维,进而完善相应的数学思维。

下载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11100928108801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