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61探究61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篇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附件: 河 南 省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立项·审批书
学 科 分 类小学数学
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申 请 单 位 禹州市钧台办事处北街小学 填 表 日 期
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立项〃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向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明确课题研究的性质。遵守研究成果先鉴定后发表的要求。发表时在成果文本封面显著位置标明“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层级应与课题通知书相一致。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或主要承担者,本人完全了解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单位负责人(签章):_______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一、请按《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计算机文本格式,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三份,其中一份原件,两份复印件。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每份单独装订,报送一式三份。
三、封面右上方编号框申请人不需要填写,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人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
五、若有其他不明问题,请与本市课题办(部门)或省课题办联系咨询。
六、本表须经申请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诺信誉保证,加盖公章后上报。
七、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 邮政编码:450004 联系电话:0371-66324285
一、数据表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十五”规划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篇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阶段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同时伴随着学校班班通的实现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的结题,我校组织了部分骨干教师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查阅资料、联系实际进行调研,申报了安徽省十二五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并于10月通过省级立项,编号为ad-110168,该课题实施方案在安徽省六项电教作品评选中获省二等奖。现将开展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学校为了巩固和应用“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陶研课题成果,结合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选题,确立了适合我校校情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成立了以唐斌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组,并利用教工例会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报名参加。经过领导组认真选拔,最后确定了来自各个教研组、老中青相结合有骨干教师带领下的24名研究人员。
2、优化实施方案,申报省级课题。课题组将成员分成两组,组织教师查阅各种资料,联系实际进行调研,形成了以鲁燕、后宗新两位老师执笔的两套实施方案,最后研讨后,取长补短,形成了最终芜湖县实验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实施方案,申报省级信息技术课题一举成功,该方案在安徽省六项电教作品评选中获省二等奖。
3、举办开题报告会,得到专家点拨。2011年11月在芜湖市举办的“十二五教育技术课题开题会”上得到了专家承孝敏老师的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课题组经过精心准备,2011年12月7日下午在芜湖县实验学校五楼会议室召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开题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主任章晓胜主持,与会人员有唐斌校长、课题第一负责人方佩凤副校长、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宋业坤主任、小学部何基凤主任及24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特邀了芜湖县课题研究专家县教研室副主任汪全收教授、教研室范金豹教授、电教馆王永贵教授亲临会场进行指导与点评。
4、制定研究计划,搭建研究平台,培训计算机使用技术。群和博客群。
(3)建“芜湖县实验学校教科研网站”,各栏目有专人负责更新,为研究 搭建平台。
(4)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设计、教师观课议课等电子模板,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积累原始资料。
芜湖县实验学校
2012-3-19篇三:中期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我校2014届数学组承担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一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我校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活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现总结课题中期研究工作如下:
一、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情况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目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一年来,我们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突破口,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思想、观念培训,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相关理论,促使教师具有整合的思想,掌握了新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为更好的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特的交互性和智能性,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思维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感染、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完善设备,提供保障。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上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环境。一方面是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电脑室;学校还具有校园网,每班均有一台sct一体机,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力的研究条件,使我们能充分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教育技术和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建立了校园内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博客、教研交流平台等,校内的办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已经形成了气候,通过购买和下载以及教师自制课件等方式获得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质量支撑的素材库,基本能满足全校76个班级进行教学和实验的需要。
3.开展研讨,构建模式。教是根,研是本。一年来,我们年级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理念有序地开展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就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等作专题研究与探讨;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引导教师共同探究教学中的困惑,就不同知识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型,并每周组织一次观摩课。这些课,科目课型丰富,教学内容不同,在每节课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4.以赛促练,共同提高。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把点辐射到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当中,让更广大的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并服务于教学,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实现课题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加说课比赛、片段教学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现场案例设计点评等活动,以竞赛促研究,以竞赛促发展,促进了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5.加强总结,不断提升。课题实验的开展给我校数学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年多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实验,使我们觉得该课题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所设置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均能得到较充分体现,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阶段性主要研究成果(待填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成员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大为提高,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其中有★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发表。在校园网上开辟成长博客,建立教师博客群组,开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专题讨论及校际公开课精彩教案专栏,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前交流看法,提宝贵意见,听课后谈所感所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向“名师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存在及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完美的统一,经过组合、重构,相互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二是如何进一步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全校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课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如何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有利于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为增效减负建立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安排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课件资源库的储备,继续为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通道。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继续尝试构建具有“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为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3.不定期召开教学沙龙,举办教学论坛,组织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
4.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5.收集“整合”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学习、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6.在研究后期,敢于争先,积极稳妥地推广实验成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以做比较。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问卷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调查问卷分析
(教师卷)
您好,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情况,特进行一项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卷调查,本问卷针对宝坻四中教师进行调查。本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且所得资料仅作为了解信息课程在各个学科的使用状况,不会造成您的困扰,希望您如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1、你的性别?
1、()
A、男
B、女 2.你现在在接受的教育形式为哪一种?()A、传统的教师用黑板、粉笔教学
B、借助于幻灯片、投影与传统黑板粉笔教学
C、借助于网络手段、投影与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 3.你的老师在课上经常使用多媒体授课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使用
4.你们班级的任课教师经常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有:可多选()
A、幻灯片、投影仪
B、录音、录像等C、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D、基本不用 5.你在讲授相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会不会借助多媒体,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非文字形式的手段辅助教学吗?()
A、经常这样
B、偶尔会
C、基本不会
6.你们的任课老师制作的PPT内容除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以外,还会添加或者拓展一些其他让你感兴趣的内容吗?()
A、经常会有
B、偶尔会有
C、基本没有
7.你们任课老师除了讲授教材知识点外,会给你们提供一些网络学习资源让你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学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基本不提供 8.如果课程中关于抽象的概念图表,你最希望()
A、教师利用黑板、粉笔讲解
B、教师利用计算机动态呈现 C、有机会可自己动手,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制作相关图形 9.在平时的学习中,你经常使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吗?()
A、经常
B、偶尔
C、几乎不使用 10.你认为自己具备以下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多选()A、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windows)
B、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如MS-office)
C、其他应用软件
D、以上都不具备
11.你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对你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有影响吗?()A、影响深远
B、有一定影响
C、没有影响
12.你认为老师在教授相关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使用PPT、Word、Excel有必要吗?()A、很有必要
B、一般
C、没有必要 13.你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吗?()
A、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14.你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A、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B、不好比较 C、掌握知识较快、记得牢
D、没有传统教学效果好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金水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相继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计划。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培中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数学学科的信心。如果学习中没有问题探究的价值,那么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在一定意义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看它的实效性,不能只看一堂课上是否有这种形式。现在的观摩课或者优质课上,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成了一股风,但是有很多课例这种形式只浮在表面,而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这更应该是我们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2)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课题所涉及的意义主要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本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学”。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进行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竞争、辩论、伙伴与角色扮演等形式。
(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假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及时反馈调节,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体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现。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及工作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学生发展目标是: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师发展目标是: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
五、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技术学理论。目前教育技术学中涉及到的硬技术较多,至于网络文化的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新策略的形成有待拓展。
2.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论和教学论的内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在信息时代具有新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待于概括提炼,从而上升为理论。
3.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价值论的内容。“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提出是教育价值观念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信息时代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结果将会有一定的新发现。
(二)实践价值
1.有助于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课题着力解决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的软件、硬件以及相互间协调问题,为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普及信息技术的成功范例。
2.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本课题以学校校园网的发展为依托,以资源库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目标,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从技术手段层面上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形成。
3.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机制的建立。本课题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入手,寻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新途径,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和新机制。
六、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对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包含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互为条件。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个性、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个体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要承认创造力是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才拥有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使学生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涵了无穷的创造潜力,教学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3.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把学生当作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时,要注重个体在创造力发展倾向上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但不同个体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只有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5.基础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正确处理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方面多下工夫。
6.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同时也要求教育者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去感染和带动受教育者,即教育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示范性,因为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学生。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面向本校3~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一是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二是实施研究,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三是研究反思,即分析讨论、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四是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
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指以预先设计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用书面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调查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方法。做法是:调查我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与创新等。调查的方法有:座谈会、问卷调查法、问题测试法,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
3.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研究目标恰当操作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及时观察因变量(学生群体及个体出现的研究效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研究的准确度、有效度和可行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辅之以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进行实验。
八、研究时间和步骤
1.研究时间:本实验从2013年9月—2014年7月,实验周期为1年。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9)(1)课题申报
(2)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4)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 2.实施阶段(2013、10——2014、5)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课件、论文,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4、6)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结题报告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教学案例和论文集;
3.各学科优秀课堂教学纪实(录像片)。
十、课题组成员
1、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翟智平成员:张娜 杨景汉
2、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1)翟智平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申报,撰写结题报告。具体负责研究过程的安排、实验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保证课题成果的完成推广,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2)、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张娜
(3)、撰写结题报告:翟智平
(4)负责课题组会议、活动记录:杨景汉(5)、教学设计、课件、论文撰写:课题组成员(6)、参与研究人员:赵丽、邓小琴、宋芳芳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将会足额提供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初步预算投资费用8000元。具体如下:
材料费,2000元,用于购置相关光盘、书籍资料、设备(更新)及教学研究常用耗材。
印刷、出版费,2000元,主要用于论文集、教学设计集的印刷;课件集的制作;论文的上报评选及出版等。
会议费,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课题研讨及活动会议,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
教师培训费:2000元,主要指教师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用于课题研究期间的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省内交通住宿费用等。
成果奖励:1000元,用于课题研究期间,参加活动中优胜者的奖励。参与研究:全体教师
洋县金水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课题组
2013.10.21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能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少有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该课题在国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探究学习,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技术(Aritifical Intelligence)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P.382);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 技术和方法”(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P.311)。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认为: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学习革命”,这种革命将彻底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优化课堂结构。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5、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一是单机演示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整合;三是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交互
式整合。而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会呈现一片快乐,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快乐学习,快乐收获。而错误的选择,将会给课堂上的师生造成教学和学习上的迷茫。我们准备集中对这三种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策略的模式。它是研究的重点。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展开学习,养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资源,而当前,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网络;二是来源于原创;三是来源于修改。无论哪种资源,都要遵循贴近儿童,健康向上,并具有有效性。这些资源的获取也是本课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的获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开展,总结出各种素材、资源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4、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将着力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离开了资源库的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将是短暂的。要想长期地将整合进行下去,建立一个检索方便,分类清晰,存取方便的资源库也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将贯穿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全程,而且,课题研究结束后,还将不断充实、完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持续发展,受益于学校师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八、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娜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
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中期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课题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集、教学实录与反思集、资源库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野》(书稿)、教学课件集、师生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与案例、音像资料光盘及其它优秀软件汇编等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郭丽文(辽宁省电化教育馆教研部主任)组员:侯春涛(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技术部主任)滕刿联(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品社学科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娜
成员:魏振刚 赫洪申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赫洪申
成员:魏传凤 王海兵 李绍华 佟倩 石启宝
(二)人员分工
刘娜: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魏振刚: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王海兵: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魏传凤: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
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石启宝: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佟倩: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李绍华: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分管教学和分管科研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主管负责人,在此前还专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通设备全校覆盖。(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3)、完整的校园网: 10M光纤接入;
骨干网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陈民众等著的《创新教育新论》
3、祝庭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4、黄荣怀等的《关于网张教学过程认证标准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5、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6、钟志贤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7、黎加厚等《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8、张倩苇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9、滕明兰.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10、陈 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
11、鲁新民、吴果夫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2012.5
第五篇:《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
校长:康云龙
一、标题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署名
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康云龙
三、摘要与关键词
多元智能、课堂、自主学习
四、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了教育的“少、慢、差、费”,久而久之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怎样“多、快、好、省”地提高教育效益呢?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传统的课堂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它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信息,能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感觉区、语言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速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了专家们的理论、观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自身实际,结合现代教育要求,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努力使课堂教学向新理念靠拢,使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上来。我们将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为实现有效教学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通过研究,也可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研究实施多元化课堂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支撑性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加德纳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校和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缺少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其具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发展出相应的智能。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机会,会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智商理论(Intelligence Quotient)认为人的智商高低天生注定无法改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发展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单纯依靠用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出来成绩,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四)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目标: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2)认识学生的多元智能,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在愉快、自然的环境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习得知识。
(3)探索“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确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机会。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制定多元化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制定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发现教学优势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帮助。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多元智能一视同仁,把多种智能领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以智能强项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评价。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学习的档案袋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不断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对象:
针对我校的2012----2015在校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探究。
五、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1月)
1、拟定课题名称,查找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申报工作;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制定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组内分工。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反思、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5年9月)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案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成果,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
2、把相关有推广价值的课题资料和专题研究论文整理编册。撰写“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与结题报告;
3、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申请课题结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收集、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和借鉴关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能针对性地开展研究。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多元评价学生,不断反思、修正,以取得最佳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研究个案,分析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分析与研讨,撰写总结和经验报告,使研究更具系统化、理论化。
6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个案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六、结果与结论
本课题研究所达成的成果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依据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编写了一套针对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的学案。
作为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结合现有的各地、各校已有的学案,努力分析其所包含的教学理念,探究这些学案所展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侧重点,引领我们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我们在对于已有学案的基础之上,又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下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各种课型的学案,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不断予以修正,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改变了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定教,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我们不断转变高中课堂地教学方式,得出了一个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组教学”。这个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课前预习——教师实行集体备课,探讨预习案,定预习目标、定自我检测目标;课前提前一至两天发放预习案。
2.课堂检查——在课前收上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案的检查情况进行解疑。
3.课堂探究——教师提点,学生分组讨论,从感性到理性,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以固化知识,教师做适当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当堂训练——在知识内容已能较好解决之后,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训练,以强化知识的应用。
我们以“以学定教”的预习案的设计为载体;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向课前、课后延伸。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增强,探究意识强烈,耐挫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互助氛围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通过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从自己设计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去思、去疑、去设计、去探索,同时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得出结论的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逻辑论证,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到结论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得性质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用结论及性质解决问题上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讨论研究,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解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变式延伸,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化归,紧紧抓住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将建构知识、能力、情感系统;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法,创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创新的平台,开放式的课堂兼之分层评价的激励,能够及时反馈与调节本节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掌握情况。
2.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物质化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美好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机会寻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变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3.“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使分层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分层次教学按常规应对教学各环节分层,例如:教学目标分层、课前预习分层、课堂提问分层、问题探索分层、作业布置分层、单元考评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我们研究认为分层次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4.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以学定教、小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和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得到改进,学习方法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师以导学案为载体,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以学定教、小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初步提高。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讨论与建议
该课题的提出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觉改变自我教学定位还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乏自觉的思考,被动接受较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八、参考资料和附录
1、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灵活多多样的学生评价观》
5、《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课堂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