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时间:2019-05-12 23:0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第一篇: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试行稿)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本《课题指南》。本《课题指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本《课题指南》的课题分以下八个类别。每个课题类别分别说明其研究目标、参考课题和研究成果。每个类别的课题均可按中学、小学所设置的学科申报;只要符合某类课题的研究目标,申报课题的题目可不受参考课题的局限。

1.课题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研究目标:

学生的发展有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之分。特殊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一般发展离不开特殊发展,一般发展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特殊发展必须为一般发展服务。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课题:

1)关于重新认识学科课程(目标)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

2)关于能够整合课程目标多元价值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情境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等);

3)关于发挥学科课程的特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研究。4)关于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

●研究成果:、1)论文:对中(小)学X X学科课程目标及其内涵的新认识;

2)论文:对中(小)学X X学科实现课程目标多元价值的教学建议; 3)方案:中(小)学X X学科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实施方案。4)校本课程:结合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现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情境或实践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笔录或录像)。

2.课程内容——加强学科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研究目标: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参考课题;

1)关于学科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论意义;

2)关于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3)关于学科课程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素与结构的研究; 4)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

●研究成果:

1)论文: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论意义: 2)校本课程:中(小)学X X学科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范例或概要;

3)研究报告:中(小)学X X学科课程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素与结构的研究报告。

3.教学方式一I l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百度文库

●研究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为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重新建构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

·参考课题:。

1)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主动的作业(阅读、观察、思考、调查或操作)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础的研究; 2)关于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

3)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 4)关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与创造个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5)关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6)关于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 7)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

1)论文:培养与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

结构和教学策略;

2)论文:从学科特点出发,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

3)论文:教师角色及其教学方式的转换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4)论文: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教

学组织与指导策略;

5)调查报告:学生个体差异的类别及其不同的学习需要的调

杏报告;

6)论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教学策

略;

7)校本课程:反映上述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个案(笔录或录

像);

8)校本课程: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9)实验报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报告。

4.学习评价——学科课程学习形成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和试验

●研究目标: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制符合课程标准的、可

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工具(分测验

型和非测验型两类)。

●参考课题:

l)研制和测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评价工具;

2)关于学习成长记录簿的内容、形式、构建、实施的试验研

究:

3)关于学生学习报告其它形式的试验研究;

4)课堂观察技术应用与课堂非正式评价的研究与试验。

●研究成果:

百度文库

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评价参照标准或工具、论文、试验研究报告。5.教学评价——学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目标:

围绕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新教育观念和研究成果的支持下,建立科学、实用的学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要为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服务,而且要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课题:

1)开展不同类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场观察研究,建立教学实例库(教案、录像、笔录与点评);

2)从教学条件、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角度,研究和开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

3)从学习状态、知识形态、教学行为三个角度,研究和开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开发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开发教学评价试验。

●研究成果:

论文,教学实例库,教学评价标准、工具和方法。

6.现代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 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课题:

1)开发、研制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2)开发、研制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交互型的教学课

件;、3)关于优秀教学课件评价标准的研究;,4)关于合作建立课件库,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

5)关于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试验研究;

6)关于以计算器或计算机为数学学习工具的数学教学试验研

究。

●研究成果:

论文集,课件,优秀课件的评价标准,课件库,学科课程与信

息技术整合的教学个案,试验研究报告。·

7·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

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

展。

●参考课题: ’

1)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

2)关于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研究;

3)关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其培养方式的研究:、4)关于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育行为的研究;

百度文库

5)关于幼儿游戏活动项目与内容的开发和设计;

6)关于幼儿优秀的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研究成果:

论文,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幼儿游戏活动的创作。8.教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研究目标: .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学业失败,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小学、初中阶段学业失败现象的实际调查,寻找对策,尤其要克服教育内部一切可能滋生或加剧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因素和根源。

●参考课题:

1)关于小学、初中阶段学业失败现象的实际调查;

2)关于小学、初中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成功经验的调查研究; 3)关于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策略研究;

4)关于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试验(行动)研究。

●研究成果:

调查研究报告,论文,试验(行动)研究报告。

百度文库

第二篇: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

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主持人

王雪雯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培养。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着眼点。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

①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为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提供理论实践和经验借鉴;②本课题的研究对构建具有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生物教师实验教学理论的提高和学业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2.实践价值:

①有助于生物教师及生物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实验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投身到新的自我教育及新课标的学习实践中去,更新自己的观念、充实学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②有助于实验室建设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本课题的直接成果是探索出一条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的新思路,使生物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将实验教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生物实验室是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重要舞台。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领悟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作风,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多年来,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生物学实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以至于一些学校出现了让学生“背实验”方法。实验往往直奔结果,不注重对比分析,实验分析多看重直观结果,不重视数据图表论证,只求学生模仿操作,不求学生创新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中,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拓展实验等,共有7个演示实验,47个学生分组实验,其实要做的实验,远远超出这个数字──也就是说,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的内容,但也是必须做实验或者演示实验的。演示实验似乎并不多,只有7个,但事实上,真正教学中几乎每节课中都有演示,有的简单进行观察,有的却需要讲解;在分组实验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在教室里完成的,有的必须要到实验室,还有相当一部分却是在教室和实验室都不能完成的──必须回家做,或者到野外,有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比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比如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都需要一个时期来完成的实验。整理了课本上全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中还隐藏着大量实验,几乎每一节课中的“观察与思考”、“进一步探究”都会牵扯到一个观察实验或探究实验,还有大量的“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侧重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既定的课时数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作为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其目的更多的应该在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产生一种学习欲望。能通过活动、实验进行,这是最好的。因为这几年中考要考实验技能的影响,所有学校都进行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但中考不考的,往往得不到重视;中考要考的,就备受重视。就拿生物实验来说,初一初二可以不做实验,但到了初三要应付中考了,一定会补上相关的实验,并且还要反复练习。因为中学的实验操作相对简单,对照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做实验是没问题的,关键还是重视不重视。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的需要,更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应该成为生物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开展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因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让我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爱上生物课,培养他们对生物课的兴趣,有的甚至还能发展成终身的追求,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微观的或者抽象的生物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素养。正所谓“我听,我忘记;我看,我知道;我做,我学会。”而香港特别行政区广泛使用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基础生物学》共为学生安排了114个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就太少了!

三、研究预期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预期目标:1.促使教师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基础上选做、设计实验,大胆构思,通过实验研究和验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2.将课堂实验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课堂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相结合。3.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地整合,大大优化实验过程。运用“慢放”、“定格”等功能在多媒体操作平台上播放,按需要进行拆分,让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步、分段观察,大大增强实验效果。缩短长时间实验。用摄像机的拍摄功能,将一些如植物栽培、植物开花过程、动物饲养等需时较长的实验过程录下来,再通过快速播放,将较长时间的生长过程高度浓缩。在课堂上就能较好地观察到其生长的全过程。还可运用显微摄像技术放大一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现象,如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等。

4.编写我校生物课外活动校本教材,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和设计性实验内容。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哪些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欢迎及我们31中学的学生实际情况是什么样。

2.研究现行教材中哪些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等可做恰当改进,以完善实验体现创新。

3.对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志向爱好、动手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成立生物兴趣小组,指导制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为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室功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借鉴。

4.将新老教材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和创新思路。创新之处:

1.对学生的实验兴趣、志向爱好、动手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成立自主探索兴趣小组,指导制定兴趣小组活动方案,落实指导教师及其相关职责,为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借鉴

2.将新老教材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比较研究,调查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和创新思路。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

1.、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2、明确目前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验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文献研究法

6、比较研究法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研究时间初步定为6个月的时间,2013年元月结题。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6月以前)

收集资料、开题。建立组织、课题小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调查研究哪些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欢迎,我校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完成课题有关资料的收集、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收集已有经验和现行可操作的做法。

第二阶段(课题的研究阶段2012.6——8)

研究现行教材中哪些实验内容,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等可做恰当改进,以完善实验体现创新(解决创新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充实理论,调查分析,汇总数据,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总结 2012、9——1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小结、反馈、矫正。阶段性总结,中期研究报告。编写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的校本教材。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1)

撰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第一稿,修改课题报告,召开结题会议

课题工作总结,校本教材成书,进而推广科研成果等。

五、科研保障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潜心于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及探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对实验教学内在规律有独特见解和认识,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2.课题主要参加者有特级教师生物, 其它参与人员均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所有成员都具有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思想解放、善于思考,勇于创新。3.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实际上在31中学已经开展了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第一手资料,此外学校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开发,以确保该课题研究的圆满完成。

第三篇: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范文]

“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会议

2017/5/13上午

一、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李森教授致欢迎词

李森教授代表海南师大对与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与会代表与来宾。

二、海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超讲话

表示热烈欢迎,介绍海南省概况,工作进程,教育工作理念、政策与实施成效。基础教育领域与国际合作交流活跃,十三五目标达到中国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公平、保质量,希望海南参会代表相互交流,吸取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经验。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弋研究院讲话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

主题发言:

行动学习的挑战——以东京都荒川区的公立学校为例 小林敦子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读书两年 东京荒川区的教育员

(一)日本教育的特征——重视全面的发展:

1、知育、德育、体育

2、自律能力

3、平等主义 中国:

1、重视知意

2、重视因材教育

日本与中国教育相比,课程中增加了家庭课,重视获得生活技能或课外活动中的社团活动。

课外活动:棒球部、羽毛球部、篮球部、足球部

文化部:吹奏乐部、美术部、英、英语部、华道部、读书部

但是,一般科目教育还是传授型教育(由于高考)

2002年开始综合学习时间,内容为地域环境教育、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体验、农业教育

综合的学习:生命教育

问题:以主题学习为中心,教师能力要求高,可是教师忙于日常事务,充分研究教材的时间无法保障,不能充分对应课程

日本政府提出了“宽松教育”,削减了3层学习内容 “宽松教育导致学历低下” 积极开展综合学习时间的学校、儿童和学生测试

(二)学习指导要领修正案颁布——行动学习自主与对话式深入学习的表述方式

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日本政府引进了新的理念——行动学习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 掌握生存和工作知识与技能

培养对应未知状态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 学习贯穿到人生和社会的学些能力和人间性素养?

(四)行动学习的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获得?

关键:问题、思考材料、充足的时间、互相比较和交换观点、教学最初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

(五)知识构成型拼图法:

问题提示:提出问题、整理观点——熟悉活动:解读负责的资料,提供资料、培养专家——拼图活动:小组间讨论——串联活动:互相发表答案,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在练习册上写

(六)具体做法

校内研修会(教师校内培训)数学和空间图形、英语

(七)检验效果

使用行动学习后,学生爱上学习

行动学习的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需要学习具备某种程度的基础知识 很多学生不敢说话

对于iq高的学生会觉得没意思 教材的开发存在问题 怎么样评价这种教学模式 不适合所有的科目、单元

适合社会、不适合英语中的发音和学习

结论:应很具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应全面引进行动学习法

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 郭戈研究院

一、乐学: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共同理念

1、中国乐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老子,乐业的先导者

孔子是乐学的畅行者:知之好之乐之

孟子乐教的发轫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乐学为学记的首题 …

2、西方快乐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柏拉图——夸美纽斯——古罗马昆体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 夸美纽斯 斯宾塞

欧美“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怀特海苦乐学习观、罗素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尼尔夏由学校(亦即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以及亨利·海因的“快乐学校” 现代的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阿莫纳什维利“人造的、合作的快乐的教育学” …

二、中西方乐学历年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人情哲学、仁义礼智信中最重要的是乐:乐不是快乐,而是内乐 西方:和幸福主义相连

三、构建以乐学理念为主导下的教学观

1、乐学的作用:快乐教学的效果最佳

2、把以学为乐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3、把愉悦性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

4、把学有兴趣、学为愉快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5、把乐教(教学快乐)视为快乐教学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传统策略和方法

五、启发和思考

1.中西方的乐学思想形成了一套体系 2.好学乐学与勤学苦练是辩证统一的 3.构建以快乐为主题教学模式

4.要重视非理性教育和无意识教学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的伦理基础 王本陆教授

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的项目学习郭华教授

1、项目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模糊、过程不确定——多学科的、整合性的、合作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生成:新内容、新方法、新关系——学生的发展(有着实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体)

2、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系统的学科知识——传递(掌握)(个人的)——学生的发展(抽象的、偶然的孤立个体)

问题、材料()——探究、发现(个人的、小组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确定的)——学生的发展

项目学习的核心词是“项目”,但不同于设计教学法,是project-based learning,但与problem-based learning 依然有区别

与问题解决学习相比,以下几个特点更突出: 多学科、跨学科学习

持续较长时间、空间移动较大、设计众多领域、多方合作 模糊的、不确定的、弹性的学习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与外部的知识、材料以及项目本身所蕴含的问题与方法等,共同构成学生发展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与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相比,特点与区别更为突出: 学科知识学习:通过教学传递(继承、掌握)已有的知识、主要的任务在于继承、并在继承中培养学生、获得发展、创新的任务在未来的社会实践 项目学习:则把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创新活动的模拟与雏形实验

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

一般地说:一定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重要的是: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对立的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如: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知识与经验、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等等;尤其能够在人与工作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开放、合作的新型关系

它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将个人融入集体 它使学习与成长进行融合为一个过程、多样、立体、复杂

升级型、专项型、创新型课程改革

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实践探索 裴娣娜教授 导论:研究路径

1、从课程改革实践聚焦研究问题

是中国问题,学术性深层问题,变革性实践是课程理论

2、重构课程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选择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中国课程论重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进入第二个中国发展的重要展战略机遇期

捕捉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环境及生态的变化: 中国地域性发展极不平衡

战略性的思考点:

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变革的教育诉求

区域性发展面对的教育性问题 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校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化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案例:滨江区教育需求的表现——基本结论 教育要均衡更要

案例: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追问:目前课程论学科发展能承担此重任吗? 课程改革普遍摄涉入深水区

中国课程论学科基础理论、解释框架原创性思考 缺乏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和干预力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间探索 进入21世纪:

要进行深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读懂中国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在中国大地上的悄然变化:

研究主题、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转换

从分数唯一关注精英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

(一)课程建设与办学体制的自主创新 多样化办学体制与课程形态多样化 例:北京35中

理念:志成教育“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校个性化办学(重点)研究定位

该问题我们研究经历了一个阶段——三个阶段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基本模式

立体、开放、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纵向——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创新点

1、构建了四种基本形态 例:绍兴

2、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 例:背景101中学 育人目标:担当人才

3、创生了课程的多种形态,探讨了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功能及实施途径

(三)基于学生学习生成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

(四)课堂教学改革及策略问题 “学习力”与课程生成

(五)现代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1、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平台,“自主选择”

三、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几点思考

聚焦点:面向未来的中国课程论的构建 学科发展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转向

中国特色课程建设方向,应符合国家重要战略 分析框架: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 开拓研究新领域

区域性推进的决策力的存在形态

(三)确定学科发展理论视野的基本问题()

优质化、特色化充满活力的学校办学

每一个学生享有自主生成发展的个性化学习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做法 卜令国教授 ppt

学科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徐继存教授 论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中小学课程建设 李森教授

2017/5/13下午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路与思 尹弘飚

对第二轮改革持有怀疑态度——对核心素养的怀疑:理论上不具有启发性、吸引力、OECD指导的核心素养凭什么能够更适应各地教育文化的适应

活动的回归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潘红建教授

我们现在活动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加上了综合实践这个词

一、学校活动全面课程化引发的问题 课程概念泛化:压缩了非课程的空间 理论研究缺位,活动实施不平衡 课程开发要求太高,教师难以适应

二、非课程化教育活动的回归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1、原则:跨学科、互补性、可行性

2、综合实践模块的构建 将四大板块转化为三大板块 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四大板块转化为 “课题研究学习”、“劳动与服务”、“设计与制作”三个模块

3、重新规划

四、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水平

1、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2、加强教育监督与监管力度,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喀麦隆中小学课与教学改革 梅佳

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 张箐教授

一、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编写的第一套教科书,至目前使用的课程标准修订版教科书,六套 以中国当代作者群体的变化为分析对象,其作品构成语文教科书的主要部分 初中教材(三年制)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1、选文作者的社会身份构成及其变化

2、文学家、作家、诗人等群体的政治身份状况及其变化

3、六套教科书共同选择作者的选文数量与篇目等方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内容分析法

二、选文作者变化的直观呈现

(一)选文作者社会身份构成及变化

1、文学家、作家等文学领域久负盛名、成就斐然的群体始终是选文作者的主体。且比例逐渐增加(之前被打入右派的)

2、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其类型有单一走向多元(科普作家与科幻作家)

3、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等知识精英从无到有,入选作者及作品文体在课程改革前后差异较大

4、新闻工作者群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主体地位与选文内在艺术价值逐步凸显

5、其他类作者群数量减少,从突出身份的外在影响走向关注作品的育人价值

(四)共选作者的作品数量、篇目与文本解释的变化

1、作品数量基本稳定,减少了战斗性杂文、增加了文智凄美的小说与散文

2、作品解读由标准化、政治化、走向差异化、人性化

三、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启示

1、作者遴选标准:从重视作者外在社会身份走向关注作品内在文学价值

2、作者群体政治身份变化:相对单一——多样并存

3、文本内容解释的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课程成就文化:新优质学校之“道” 谢翌教授

关于优质学校的假设: 两个基本维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母语课程改革核心观念与内容标准 王标副教授

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一、介绍核心框架设计

设计理念:追求稳定性的三维结构:认识-实践-理解

核心观念构成:文字与故事为本、故事分享、推动认知、理解思考、发现质疑、语言运用

三、介绍核心观念

四、内容标准 能力要求:

理解与整合——侧重阅读、口语交际、观察 创作与表达——写作、绘画 内容要求

四、特点

五、启示

立足文化之根,坚持立德树人——全球共同利益视阈下的中小学德育课程 易连云教授

一、当代中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德育受到充分重视,但变革过于频繁

2、课程设计广泛、全面,但缺乏内在逻辑性

3、课程内容抽象、空洞

4、教师对课程的精神引领作用理解不够,简单地说和机械的操作替代了学生的道德领悟

5、缺乏德育课程实践的道德氛围

三、新的课程改革与反思

尼泊尔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拉祯

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郜舒竹

数学课程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帮助老师设计学习活动

在实施的时候,把传授式的教学变成引发式的教学,发现一个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也有关系

大中小学合作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团队的区域合作 吉标

第四篇: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第五篇: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1

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2-8 应用转型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实践运行模式的构建

三、高校转型发展

3-1 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3-2 中外高校转型发展的比较研究

下载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3: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

    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高师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现实,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需要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改变课程结构,增......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通过自学,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上海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于1998年启动二期课改试行工作,2004年起进入全面推广......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 闽教基„2010‟1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各设区市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

    综合艺术课程实验课题指南

    综合艺术课程专项实验课题指南 1、综合艺术课程的可操作性研究; 2、综合艺术课程的内容研究(综合教材的呈现); 3、综合艺术课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4、综合艺术课程的地方课......

    课题参考指南

    附3: 课题参考指南一、重点课题(规定动作) 1、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调查(5月30日前上报) 2、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少年 4、青少年科技......

    课题指南

    附件1:2006年度江苏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指南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1.青年政治信仰和精神支柱研究 2.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工作研究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