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高师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现实,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需要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这样,师范院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高等师范教育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力,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于这一现实,高师教育必须静下心来考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优化高师教育,怎样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其课程方法方面进行调整。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希望以此能够为到中学就业的师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中学的一线教学。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转变了教育功能,教育思想有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新的课程
第 1 页 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使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求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
第一,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对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第二,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基本在课程中不涉及生活常识以及课外知识。但是,基础教育改革却改变了这种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知道了学习这节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从而拓宽课外知识面,这样才能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目的。
第三,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开展了校本活动课,每周一次,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且在玩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不仅
第 2 页 能够接受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
二、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力求培养师范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注重师范生个性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综合性大学模式来设置专业课,一味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注重专业课与中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师范性很难体现。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失去了高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出现“师范性不明,学术性不强”的现象。
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取向偏颇。高师院校还是以以往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堂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结构狭窄。高师院校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性研究,这样一来,使师范生失去了本质,出现“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
第 3 页 导致师范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与今后职业无关,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能造成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三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陈旧,基本还是以以前的教学重点为主,不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当今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以往的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陈旧单一,总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基本技能。
所以,高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优化高师教育课程的对策
高师院校也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必须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
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的意识。那么,第 4 页 师范大学在课程取向方面,更新以往的实施观念,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重视和鼓励专家治教,突出新、精、实的教学内容,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他们实践活动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中,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育观念,提倡民主教学,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师范生为中心,鼓励师范生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通过师范生不断深入的研究,找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以便今后教学中使用。这样,使师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师范生创新的意识。2.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培养卓越型教师
从目前高师课程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基本思路是以突
第 5 页 出师范性和学术性为特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即在培养专业和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基本专业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基础,具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具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格修养[2]。
高师教育引导学生对基础教育内容深入分析,形成与高师课程内容体系对应分析知识结构图,这样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找到相应的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对应内容,并依次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另外还可以帮助师范生更有针对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有关知识内容在高总新课程教学中的位置,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增加课程类型。主要课程结构为三大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实习和见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第 6 页 艺术修养。
通过课程结构改变可以看出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教育课程中也开设了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见习和教育实践是师范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像在职教师学习,通过讲课和课后反思,不断地改进,反复磨炼,亲自备课,教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重视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使师范生全面发展。
所以,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有助于培养卓越教师。
3.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突出体现了精品师范的战略,因此,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学实际的状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素质教育上[3]。
首先,在保证总课时不增加的条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把握重点、介绍经典、删除重复的原则。属于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要删繁就简、择其精华;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要删难显易、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属于专业课程的,要纠偏取精、推陈出新[3]。
第 7 页
其次,高师课程内容要与中学教学衔接,高师院校适当的更换教材,在选择高师课程教材时,必须要与中学教学知识交叉内容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教材。这样有利于高师课程内容的开展。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现代新知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地提高,师范生必须对这种新鲜事物有所研究,提倡师范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与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师范生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职业中能更快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能突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集中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现由“大师范”向“精品师范”过渡和转变。
四、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下,进一步优化高师教育课程,同时使师范生具有年轻教师的基本素质,基本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才能培养出“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
第 8 页
第二篇: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些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这是一项很值得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的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等人的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20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20世纪钢琴音乐中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20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100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20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等。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钢琴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他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1.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1)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2)小组课。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统一教材,并统一学习进度。(3)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
2.演奏会与交流。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登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轩蕾)
第三篇: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课题指南
(试行稿)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本《课题指南》。本《课题指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本《课题指南》的课题分以下八个类别。每个课题类别分别说明其研究目标、参考课题和研究成果。每个类别的课题均可按中学、小学所设置的学科申报;只要符合某类课题的研究目标,申报课题的题目可不受参考课题的局限。
1.课题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研究目标:
学生的发展有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之分。特殊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一般发展离不开特殊发展,一般发展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特殊发展必须为一般发展服务。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课题:
1)关于重新认识学科课程(目标)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
2)关于能够整合课程目标多元价值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情境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等);
3)关于发挥学科课程的特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研究。4)关于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
●研究成果:、1)论文:对中(小)学X X学科课程目标及其内涵的新认识;
2)论文:对中(小)学X X学科实现课程目标多元价值的教学建议; 3)方案:中(小)学X X学科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实施方案。4)校本课程:结合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现课程多元目标的教学情境或实践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笔录或录像)。
2.课程内容——加强学科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研究目标: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参考课题;
1)关于学科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论意义;
2)关于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3)关于学科课程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素与结构的研究; 4)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
●研究成果:
1)论文: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论意义: 2)校本课程:中(小)学X X学科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范例或概要;
3)研究报告:中(小)学X X学科课程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素与结构的研究报告。
3.教学方式一I l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百度文库
●研究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为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重新建构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
·参考课题:。
1)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主动的作业(阅读、观察、思考、调查或操作)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础的研究; 2)关于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
3)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 4)关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与创造个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5)关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6)关于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 7)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
1)论文:培养与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
结构和教学策略;
2)论文:从学科特点出发,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
3)论文:教师角色及其教学方式的转换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4)论文: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教
学组织与指导策略;
5)调查报告:学生个体差异的类别及其不同的学习需要的调
杏报告;
6)论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教学策
略;
7)校本课程:反映上述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个案(笔录或录
像);
8)校本课程: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9)实验报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报告。
4.学习评价——学科课程学习形成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和试验
●研究目标: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制符合课程标准的、可
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工具(分测验
型和非测验型两类)。
●参考课题:
l)研制和测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评价工具;
2)关于学习成长记录簿的内容、形式、构建、实施的试验研
究:
3)关于学生学习报告其它形式的试验研究;
4)课堂观察技术应用与课堂非正式评价的研究与试验。
●研究成果:
百度文库
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评价参照标准或工具、论文、试验研究报告。5.教学评价——学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目标:
围绕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新教育观念和研究成果的支持下,建立科学、实用的学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要为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服务,而且要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课题:
1)开展不同类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场观察研究,建立教学实例库(教案、录像、笔录与点评);
2)从教学条件、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角度,研究和开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
3)从学习状态、知识形态、教学行为三个角度,研究和开发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开发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开发教学评价试验。
●研究成果:
论文,教学实例库,教学评价标准、工具和方法。
6.现代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 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课题:
1)开发、研制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2)开发、研制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交互型的教学课
件;、3)关于优秀教学课件评价标准的研究;,4)关于合作建立课件库,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
5)关于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试验研究;
6)关于以计算器或计算机为数学学习工具的数学教学试验研
究。
●研究成果:
论文集,课件,优秀课件的评价标准,课件库,学科课程与信
息技术整合的教学个案,试验研究报告。·
7·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研究目标: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
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
展。
●参考课题: ’
1)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
2)关于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研究;
3)关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及其培养方式的研究:、4)关于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育行为的研究;
百度文库
5)关于幼儿游戏活动项目与内容的开发和设计;
6)关于幼儿优秀的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研究成果:
论文,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标准,幼儿游戏活动的创作。8.教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研究目标: .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学业失败,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小学、初中阶段学业失败现象的实际调查,寻找对策,尤其要克服教育内部一切可能滋生或加剧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因素和根源。
●参考课题:
1)关于小学、初中阶段学业失败现象的实际调查;
2)关于小学、初中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成功经验的调查研究; 3)关于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策略研究;
4)关于克服学业失败现象的试验(行动)研究。
●研究成果:
调查研究报告,论文,试验(行动)研究报告。
百度文库
第四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育论文(xiexiebang推荐)
[论文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⑨谢春艳等:《河池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92-95.⑩黄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思考》,《河池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第57-62页,收入《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1998年第5期,第184页.
第五篇:立足课堂教学改革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关沮中学十年课程改革总结
十年来,在区教育局及教科院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十年的改革实验,我们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校的课改工作稳步发展、有序推进,取得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课程改革初见成效。“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这句话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校十年的课改工作,也体现了我校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
我校的课程改革总体来说是依托三次课题实验来展开进行,即2002年至2005年的“十•五”课题实验——《农村初中“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2008年至2011年的“十一•五”课题实验——《依托教学案例,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和2012年开始的“十二•五”课题实验——《依托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三个课题实验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从认识课改,到研究课改,再到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也体现了我校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总体方向。
回顾这十年的课改路程,既可以看见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探索和创新的历程,也可以清晰地理出我校在课改实验中规划和安排的科学痕迹。总体来说,我校的十年课改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面动员,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为了确保新课改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我校在课改之初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将课改工作从实处抓起。学校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教师作了全面动员,广泛宣传了课改的目的和课改实验的意义,以形成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指导小组。以历任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科研、教务、德育、总务主任为成员组成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决策和协调,抓课改的管理和实施。以教学校长为组长,以科研、教务主任和各教研组长为主体,并挑选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技能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成立了课改中心小组。每个教研组各自明确职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展。
在课改启动之前,学校采购了以新课改为主题的相关指导书籍,并且把书分发到每个教研组,开展全员性的读书竞赛活动。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写读后感,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并对教师的读书心得进行评比,给予表彰。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课改的启动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课标,转变观念,提升理念。
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我校把抓教师新观念培训、交流学习放在首位。要搞好课改,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到位,转变了观念,就可以将课改顺利推行。学校首先抓好通识性培训,为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做到人手一册,要求教师提前学习课标、解读课标,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规定在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至少组织三次对课标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做到人人对课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学校利用每年寒暑假的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观看光盘等方式培训教师。学校还多次派出有关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区、市、省级的课改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种课改活动,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有关课改的专题讲座录相及课改示范课录相,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并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同年级同科教师1-2节,并间周在备课组举行教学研究课研讨活动,通过解剖案例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科研处、教务处每学期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比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一次展示课。这样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充实了教师的教学理论,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课改实效。
课改在教学活动中实践的主阵地是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推动新课程改革,接受新的教育革命的洗礼。”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使课改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实际,我校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分别开展一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深入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课改的实效。
实行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践探索。他们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课堂气氛较之以前面目全新,学生的反映强烈,认为老师们的教学灵活了,生动了,有趣了,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家长也反映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对学习有了热情,并主动的开展课外各种学习活动。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改中,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课改初期,结合“研究性学习”,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组织教师开展“学案教学”的探索。并且以实验学科和实验班级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对实验中取得的成效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在全校推行“学案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两种主要创新教学模式。
课改中期,我们除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和“学案教学”模式外,我们积极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除进行教学安全解剖,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外,我们主动地借鉴课改名校的经验和作法。为此,我们组织教学管理干部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导学案”下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回校后组织教师进行“导学案”授课的实践和探索。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真正学会使用“导学案”授课,我们多批次地组织教师到荆州市北门中学观摩课堂教学,学习“导学案”授课的方法。
课改后期,为了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导学案”课堂教学体系,我们再次组织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山东昌乐二中考察学习,并将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引回我校。我们组织教研组对引回的“271导学案”和“三段六步式”学习模式学习讨论,在运用中改进,以求探索出适合我校学情的“导学案模式”和评价体系。
五、加大课题管理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让课题实验落到实处,真正让教师从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我们加强对课题实验的管理,从管理中落实课题实现,从管理中督促教师发展提升专业能力。学校建立“课改领导小组——教研组——任课教师”的管理体制,加强科研处和教务处及教研组考核评价教师的职能。我们要求教师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编写“导学案”,共同研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同时科研处和教务处组织骨干教师,参考名校资料,结合我校实情,设计出“导学案”评价标准、“导学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对教师们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督促教师将课题实验与日常工作结合。
课改需要探索,也需要总结。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课后积极写教学反思性,不断总结课改经验。学校定期召开课改实验专题研讨会,交流课改实验的经验、体会与困惑。每学期末,学校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写出教学工作总结,每位教师写出教学总结。同时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定数量的优秀课改案例、反思及课改论文。
岁月,在悄然流逝,课改,已深入人心。今后的课改之路还很长,我们决定以“奠定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采用“主动适应、追求发展、以和为美、以生为本”的策略,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沙市北区窗口学校”的目标。尽管这条路还很长,也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校师生努力,这个希望一定会变成现实。
沙市区关沮中学 201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