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

时间:2019-05-15 15: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

第一篇: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应该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论文关键词:教师培训需求;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所谓农村教师是指我国乡镇、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为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以期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前不久,我们以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及其特点如下:

(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1.教学工作方面

调查表明,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新课标和新教材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85.3%);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课件制作(83.1%);“三笔一画一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70.2%);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最新理论知识(56.7%);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12.6%);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和方法(6.5%)。以上内容按教师最急需培训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为:新课标与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基本功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理论知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可见,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学技能性知识;二是专业学科及教育类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师需要培训的6项内容中,有4项是属于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操作性知识。

2.班主任工作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们需要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6.9%);留守儿童、后进生工作(65.1%);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0.8%);如何有效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问题(53.0%);班干部的培养(42.6%);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21.2%);如何与家长密切沟通问题(20.3%)。

3.教学科研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包括校级在内的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90,5%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93.5%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缺乏了解,但只有6.5%的教师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师最急需培训内容的排序中,该项内容排在最后一位。这种情况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淡薄,对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习惯。

4.人际交往方面

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同事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调查显示,教师尤其是教龄在0-5年段的年轻教师,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不知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43.7%);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32.6%)。

5.其他

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26.4%)。

以上培训内容的需求表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能有意识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但缺少对必要方法的掌握。因此,希望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实用性、操作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农村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案例研讨与分析、参与式培训型(83.6%);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80.2%);专题培训(74.2%);现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型(56.8%);校际交流(43.2%);在专家指导下课题研究型(41.1%);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34.7%);专家讲座、报告型(21.3%);在专家指导下自学一反思型(10.3%);异地参观考察型(8.7%)。

从调查数据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前4种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多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开放性的特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景和经验比较贴近,能有效地唤起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教师们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倾向于实践取向。

(三)对培训评价方面的需求

教师对培训评价方式的倾向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作业(88.3%);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72.5%);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26.2%);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3.4%);考试(0%)。数据显示,那些能反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智活动过程和行为过程,能发挥教师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方式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这说明,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具有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

二、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因此,上述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启示:

(一)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

从以上农村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不难看出,教育教学技能类内容是教师最缺乏、最需要培训的。这是因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践的全面推广阶段,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传统观念更新的理论层面转向了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层面,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才能胜任课改使命。作为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在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从调查情况看,这种积极应对的行为在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部分实习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尤其是增设教师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使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渐次性。‘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四个类别:第一类是基础理论课程,含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青少年发展的一般理论,其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第二类是学科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认识所教学科的性质,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具备学科教育的正确理念,掌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三类是教育教学技能、技术课程,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传统的教师基本功“三笔一画一话”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指导技能、心理咨询与教育技能、特殊青少年的教育技能,以及现代的教师教育技术如教学设计技能、网络教学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第四类是教育研究课程,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

(二)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客观问题。随着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及时地反映这些基础教育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尤其是及时反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使教育专业课程始终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改变教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现状,密切关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将这些内容引人教师教育课程,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新课程的要求。

此外,还应当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适当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有内容,如复式教学、“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农业技术等,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和适应。增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联合团体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

从培训方式的需求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实践取向的培训方式。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方式上是相通的,这是因为,第一,职前培养也是成人教育,师范生已具有成人的特点:有独立的思想,丰富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比较成熟的个性,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第二,师范生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之前,已经具有“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和观念在其学习中的作用;第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实践性质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师范生在学习中去经历、体会和积累经验。因此,教师职前培养应当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当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依赖的学习,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受到抑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应当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乐于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全面发展。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师在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上具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参加培训的过程既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师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表现,而不仅仅关注培训结果,这样更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因而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该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即以考试的形式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把评价重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采用“学习性评价”,把评价作为正常的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运用提问、讨论、表扬、批评、练习、测验等多样化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形成、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发展给予全面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些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这是一项很值得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的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等人的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20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20世纪钢琴音乐中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20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100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20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等。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钢琴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他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1.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1)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2)小组课。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统一教材,并统一学习进度。(3)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

2.演奏会与交流。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登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轩蕾)

第三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l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所著的《智能结构》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该理论挑战了当时盛行的两种关于人类思维能力的观念:一是皮亚杰学说,即人的所有思维,都是为了达到科学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当时流行的“智商”测验观,即认为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对言语表达和逻辑思考能力的测试来区别高低。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未知数目的潜能,从音乐上的天赋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潜能的范畴”。目前,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专著已经被译成数10种文字,并且成为心理学、教育科学类畅销书达数年之久,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更具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这大大不同于智力测验所探寻的信息,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我们认识到,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儿童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论及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大多是围绕着这两种智能进行的,而对其他几种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培养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教育,而这两种智能又简单地同读书、考试和升学划上等号。这样一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极大压制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多方面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该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各领域在智能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纳指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儿童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契合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诠释了我国教育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正确性,对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给予的启示和产生的借鉴作用,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尤其明显。

(一)多元智能理论儿童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上,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每一位儿童各项素质都得到发展;二是所有儿童的共同发展。

1.注重儿童多元智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多元发展,而不是实践低能、应试高手。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落实到学前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因而,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多元发展,注重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2.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和儿童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分不开的,通过多元开发儿童的智能,延展儿童的思维空间,促进儿童不断由善于解答问题朝着善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

3.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的儿童观是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让人人都能成功的儿童观。多元智能的儿童观,关注的不是哪一位儿童聪明,而是某位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强调的是每位儿童都要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每位儿童都能成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位儿童的弱势智能,为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是因人而异和因内容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有其不同的符号系统和交互方式,同一领域内因人与人智能结构不同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领域,灵活多变地采用适合不同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同一类教学内容,教师也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现状。

1.“为多元智能而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推行新的活动设计而改变传统活动设计,改变了对原有教育目的的认识。在传统的活动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能而教,主要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样的学校课程使得我们培养的儿童不仅是片面发展的儿童,而且是循规蹈矩的、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儿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儿童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个性化活动的开展,实现“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多元智能人才观。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摒弃了原来的以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为中心的惯有思路,把儿童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新课程中设置的生成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所要求的实行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基于对本班儿童个体情况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不同儿童有着不同的智力和个性特点,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充分渗入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从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出发,带动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

3“通过多元智能来学”

随着教师教育目的的改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儿童有了更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教师能随时抓住儿童思维的变化,根据儿童兴趣点的变化,临时生成教育目标,改变教育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影响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不同的评价观对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就教育评价而言,只有充分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发展性,评价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是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动态的评价观,个性的评价观,注重的是被评价主体的发展,强调的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借鉴的、贴近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科学的评价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对儿童所实施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家长等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对儿童发展的评价。而实际上,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管理人员、教师、儿童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新的儿童发展评价应由教师、儿童自己、同伴、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操作,只有将涉及儿童的所有人(包括儿童自己)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对话,儿童才能不断地成长。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过程。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的儿童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儿童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儿童发展中的需求。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当前的儿童发展评价不仅要使用量化评价方法,更多地要以质性评价为基础,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先进的评价方法,尤其要重视观察、谈话、作品分析、描述性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发现每一个儿童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保证每一个儿童在不同方面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扩充了智能的内涵,加强了智能理论与儿童发展的联系,对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不断地引发我们的思考,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

第四篇:对《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软硬件设备的应用程度提高,我们的生活在利用这些硬件设备与软件的基础上,形成了海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筛选与分析为事件实施的提供了预见性和可执行性的有力保障。

一、大数据的特征

国际数据公司定义了大数据的四大特征,也称为“四V”特征:量大(Volume Big)、多样化(Variable Type)、快速化(Velocity Fast)、价值高和密度低(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根据2012年互联网络数据中心发布的《数字宇宙2020》报告,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己达到1.87ZB(1ZB=10万亿亿字节),如果把这些数据刻成DVD,排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之间一个来同的距离,并且数据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飞快增长。所以,在大数据的时代里,庞大的数据流和信息碎片充斥于互联网,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也止是因为应用了大数据技术,美国谷歌公司才能比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早两周时间预告2009年甲型H1V1流感的暴发。

二、《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品牌设计与营销》是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服装设计环节转入营销环节的重点课程,承接服装商品企划的外延扩展。课程的特点不仅要有严谨的理论性,而且更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市场性和实用性。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己有的服装品牌意识和服装设计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品牌设计与营销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将设计师、管理者、消费者的角色灵活转换,并策划能对实践环节的市场调查起指导作用营销方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手法组织、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对象交流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结构滞后,市场敏锐度不够

我在2009年、2010年、2012年担任了《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共教授三个年级,学生达150人左右。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方面是与国内有关服装营销教学领域缺乏权威的理论教材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服装产业领域的流行趋势变化多样,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对服装业的冲击尤为明显,网络营销在现今服装企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特别是随着3D时代的来临,对于服装设备的研发、新媒体时代下服装营销渠道的变化以及服装科技的开发等都需要老师与时俱进的将教学内容结构进行补充和调整。比如,在教学内容设置中,至今还没有将网络营销策略的内容加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这无疑就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市场敏锐度不够等问题。

2.教学手法组织缺乏创新,实战性不强

《品牌设计与营销》的课堂教学手法落后,仍采用室内课堂讲授与学生PPT汇报为主。教学手法组织过于单一,而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难点是什么,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现实中老师往往教学手法滞后,选取的品牌案例教学往往是一些高端奢侈品或大品牌,这些案例与实际市场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差距较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实际地进行分解,进而学生而对问题时往往硬着头皮完成,最后造成作业完成效果不强,学生能力挖掘不够,制定的品牌策略与市场关联性和实际执行性都有一定差距等问题。

3.教师队伍人数少、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由于国内服装教育起步较晚,现今在各高校都存在教师梯队建设的问题。就实际而高,营销类的课程大多有年轻教师担任,而现在的年轻教师一般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任职,形成“学校”对“学校”的转换,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市场的检验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而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又正好对市场化运作、可执行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这就是教师队伍造成教师定位不明确,知识结构不完整等现象的出现。

4.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竞争意识不够

《品牌设计与营销》开课时间为第七学期秋季,学生是大四上学期,马上进入就业找工作的阶段,而临的不仅是专业方向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他们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能力的训练,学生犹如教学单位的镜子一样,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能更胜一筹无疑也是对教学单位的一种肯定。针对服装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明管理、善运作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注重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性的培育,有效地加强学生自我团队意识的引导。

三、《品牌设计与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1.在教学内容上,选取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辅及加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比重

该课程建议选取国外教材《美国成衣设计与市场营销完全教程》为主,国内教材为辅,参考书目包括宁俊的《服装企业战略管理》和刘兴发的《决胜网络营销》。在课程开始之初,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相关经典案例及优秀网站视频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在线进行慕课及微课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全而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根据现今市场需求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讲解范围,激发学生对专业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多重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中针对某几个服装品牌将学生分组进行有效数据地收集与整理然后模拟操盘式进行网上产品开发,模拟服装零售环境进行网店设置、商品推广、品牌定位及促销管理等环节的策略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自己对产品定位及市场把握的准确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自己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调查,带领学生去零售实地参观访问,现场就商品陈列和产品设计及销售进行点评,后期结合网店在各环节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式的验收,或者请企业专业人士对作业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一方面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较真实地模拟出各种实验效果,同时也让企业人士更全而的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和市场的距离,学生学会在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时更注重市场性、实效性等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

3.在教师队伍培养上,鼓励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及产学研的深入研究

首先,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教师和企业进行对接,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可以结合新兴的学科特点,组织不同专业老师对相关课程进行交叉式共同授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优势互补,学生从中间可以学习到最新学科前沿知识,实现多赢的目的;再次,可以组织教研室教师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沙龙和行业论坛,来增加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力:最后,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向资历深的老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锻炼学术研究能力。

4.在学生主动性上,组织自由、民主、团队式的PK竞赛

在教学作业的组织中引入国外教学理念,让学生自由召集队友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尝试。老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对品牌进行资料收集,课堂进行小组PK,再根据团队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完成下一个项目的实践项目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有时间和空间体验与享受学习过程,全而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服装企业要适时做调整,而且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教学改革势必会成为中国教育创新力的焦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课程群组的建设、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在而对机遇和挑战时,提前布控,做好预防,切实将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被广泛研究和实践。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是我国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目前,英语教学改革日渐深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综述

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霍华德?加德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窄,不能够描述人类的全部潜能。智力远不是智商测试所得的一个分值所能涵括的,它事实上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作有效产品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潜在能力。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加德纳于1993年把早先提出的7种智能充实为8种,即文字一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韵律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自然一环境智能、人际一社交智能和自觉一内省智能。

加德纳的多种智能理论有几个基本论点:

(1)智力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所有正常的人都有发展这些智能的潜力,但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人们在生活的任一特定时刻碰巧所显示出来的智力的特定形态有所区别(加德纳,1993)。依加德纳所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教育和鼓励,几乎人人都可把自己的各种智力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2)智力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多种智力协同起作用。或许某人的任何一种智力都很平常,但由于他的各种智力的特殊组合,他完全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每个人的智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只有优势的差异,而无高低之分。

(4)人的多种智能,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后天的教育教学对人的智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英语教学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同时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观念改革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单一的智力观,树立新型的、多元的智能观。

八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有人八项智能全有;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突出,但其他缺乏;大多数人居中,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差,某几项更次之。加德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正确地理解了学生的差异,并乐观地预见到教育的达成状态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在多元的智能观的指导下,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异常”表现,将会受到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异常”表现往往正表露出这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传统上被英语教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将重新获得正确的评价,因为那是用不切合他的标准评价出来的,那也只是他的智能的一方面。

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智能观,接受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性,促进学生成为不同类型、适合不同领域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革

英语教师可以改革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加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运用多项智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要始终把握“用英语做事”这条原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目的语的英语应是整个过程的主要工作语言。DavidNunan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设置与生活相关的“任务”。这些“任务”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类事情,例如填表格、买报纸、问路、写信等。“任务”是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活动或反应,它以交流为目的,并通过语言的交际来掌握语言。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带领学生做文字游戏、研究词汇记忆技巧。让学生用明喻或暗喻等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开展情景对话、练习语法技巧、进行口头陈述等。通过这些课堂活动,运用并加强学生的文字一语言智能。

运用和开发逻辑一数学智能,需要设计另外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开展单词的分类与归类、编排信息、选重点列清单、书写提纲摘要、参与字谜活动;开展数字及逻辑游戏活动、进行问题排除活动、运用数据统计方法陈述观点以及文化比较等。具体做法有,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或两种观点,对小说中无序的事件重新排序,用归纳法学习语法等。

通过唱英语歌曲、运用节奏练习语法、为某些戏剧性活动作曲配乐、把熟悉的旋律与某些观念相联系、创作英语打油诗来概括某些思想观念、为某段视频或音频演示件作曲配乐等方式来达到对音乐一韵律智能的训练。

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开展卡片抽认式学习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一动觉智能训练。比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来,由其他同学猜测单词。学生做带有计数器和骰子的棋盘游戏,进行时态练习等。

多媒体教学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尤其是在锻炼学生思维方面。英语教师可以用思维构图、视频图像/幻灯/图片等讲授语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设计制作英语类视频节目/幻灯片、创设模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外教学活动改革

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等活动,观察自然现象、用英语描述大自然、辨认环境并用英语归纳其特点、边做边学,使学生自然一环境这项智能得到发挥。

为了发展学生的人际一社交智能,可以在课外开展二人互助学习活动、书信交友、同学间互帮互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记笔记、开展模拟活动、参与班级或小组的写作活动等。

要开发学生的自觉一内省智能,英语教师就要进行个别化教学,并让学生检测自身的英语学习技能。可以让他设计一份完整的个人学习目标、撰写一份家史、探讨个人兴趣、研究网络在线活动、坚持每天写日记、记日志、撰写文章、进行个人反思等。

逻辑一数学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英语辩论是大学校园常见的,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活动之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犀利语言实际上是以敏捷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英语辩论不仅能够营造浓烈的语言学习氛围,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自觉开发多种智能。

我国是英语学习大国,有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多元智能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最终成为国家需要的多元智能型人才。

下载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生成的意义。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可以帮......

    “慕课”MOOCs对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MOOCs)对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HTK]慕课;文献检索;课程 ;改革 摘要:[HTK]文章介绍了慕课的含义,从教师和授课对象两方面阐述了慕课对文献检索课程教学......

    试论网易公开课对高校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论网易公开课对高校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1年11月9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网易、爱课程网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前,国外名校公开课已在国内掀起一股“淘......

    模糊管理对中小学课程管理的启示的论文

    摘要:模糊管理不是不管理,更不是糊涂管理,而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理性和非理性交融的文化管理。模糊性已成为现代中小学课程管理必须处理的重要对象,有必要在课程管理实践中试行模......

    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民用航空飞机机体、飞机动力装置和飞机电气系统维护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飞机系统与附件》课程是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民......

    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提出相应的分析探讨,并且认真进行了实践初步探索,以期能够对目前以及未来的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数值分析;教......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抢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摘要:以提高大学生体质为已任的高校体育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