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时间:2019-05-15 02: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第一篇: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

【摘要】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作为“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有责任对公共普通话进行规范和纠正。传统的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教材老旧、互动缺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氛围的改革,达到师生良性互动,实现对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探析。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更是每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务院国发[1992]63号文件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1]作为培养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有必要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在我国,虽然大部分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的相关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效率是普通话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

一、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背景

(一)语言基础不均衡、教学难度大

高师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各地学生普通话程度不一,同样的教学方式,会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不够吃”的状况。语言基础的先天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2]。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校对全国17个省市招生,最南的学生来自于广东,属于粤方言区,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部分、儿化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纠正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来自东北的学生基本语音面貌优秀,他们则需要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显然,原有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教学课堂,教学环境难度的加大会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老旧、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内容大多选取的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编写的专业教材,此类教材侧重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对普通类专业学的普通话学习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学生在专业普通话学习之前只有小学时的语言基础,在我的课堂上曾出现过有的学生连基本的“a、o、e……”都发音错误的现象。跟播音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师范类学生的语言学习更要从基础抓起,这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必需适合学生特点,侧重于基础教学。

同时,高师院校教材内容雷同率高、重复率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后期的创作思维,无法体现出高师培养目标特点。

(三)对普通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普通话分为三级六等,从事教师资格不得低于二级甲等。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普通话课程设置只有半个学期或是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公共普通话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最早在大二下期才可以进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淡化,学生在公共普通话课堂上建立起的语言能力无法在测试中体现。

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使用普通话的意识,甚至不少高校教辅人员都不用普通话与学生沟通,不良的语言环境也对普通话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二、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一)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训练为辅。公共普通话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音乐诱导、朗诵激励、“提问―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实效性,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中人体发音器官、不同发声位置的声音效果对比,让学生构建出立体、动态的发声过程,建立形象思维;在共鸣、气息的训练中,让学生们体会说话与唱歌的异同,变抽象为具体,更易接受和理解。

另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理工科学生以男生为主,这时可采取激励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艺术类学生性格活泼外向,这时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声音弹性、口腔控制的把握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学习过程单调且枯燥,普通话正音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细致的体会舌位和唇形及感知气流来达到归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急躁、灰心、丧气种种情绪。这时候,教师的适时引导、调动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在朗读和说话环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稿件或话题进行练习。我们曾经让学生分角色演绎《二十美金的价值》,夸张幽默的表演让全班捧腹大笑;在“我尊敬的人”的说话练习中,学生讲述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让同学们潸然泪下、感同身受;让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用自己的方言来朗读《白杨礼赞》,不仅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也在笑声中发现自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和需要改正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交际工具。一个人嗓音的优劣、普通话标准与否,直接体现这个人素养的高低。很难想象一位举止优雅的女性却说着一口纯正的方言,这对个人形象是巨大的损伤。了解了这些新形势,能促进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起学习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三)了解学生心理,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环境

与70、80不同,90后、95后的学生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更强。有位老教师曾感慨的说:“过去我们是赶着一群小羊在走,现在是赶着一群小猴在走,小羊闷着头往前冲,小猴们边走边嬉闹”。在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们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存在着浮躁、承受能力弱等问题。他们喜欢网络、喜欢“火星文”,喜欢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要去主动了解大学生心理,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考试评委来给应试同学划错别字、核算分数。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听辨能力,又是对知识点的重新学习和巩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出“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前面提到过,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语言基础、嗓音特点、气息共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语言的领悟和感知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语言基础薄弱、性格内向、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要给予更多鼓励和关注。在笔者的课堂上就曾经有位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宣泄式练习方法成为一名热爱演讲的人,性格也由原来的羞涩、害羞转变成活泼、开朗、外向。所以,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和学生保持朋友式的关系,在教学态度上保持平等平视的心态。只有在这种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言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时代的发展对人们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高师院校的学生们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语言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改革既意义深远又责任重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 [Z].1995-3-18.[2]郑川.普通话教学刍议[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

[3]刘佳.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

第二篇: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立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高师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现实,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需要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这样,师范院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高等师范教育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力,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于这一现实,高师教育必须静下心来考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优化高师教育,怎样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其课程方法方面进行调整。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希望以此能够为到中学就业的师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中学的一线教学。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转变了教育功能,教育思想有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新的课程

第 1 页 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使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求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1]。

第一,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对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第二,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基本在课程中不涉及生活常识以及课外知识。但是,基础教育改革却改变了这种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知道了学习这节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从而拓宽课外知识面,这样才能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目的。

第三,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开展了校本活动课,每周一次,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且在玩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不仅

第 2 页 能够接受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

二、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力求培养师范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注重师范生个性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综合性大学模式来设置专业课,一味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注重专业课与中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师范性很难体现。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失去了高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出现“师范性不明,学术性不强”的现象。

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取向偏颇。高师院校还是以以往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堂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结构狭窄。高师院校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性研究,这样一来,使师范生失去了本质,出现“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

第 3 页 导致师范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与今后职业无关,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能造成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三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陈旧,基本还是以以前的教学重点为主,不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当今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以往的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陈旧单一,总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基本技能。

所以,高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优化高师教育课程的对策

高师院校也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必须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

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的意识。那么,第 4 页 师范大学在课程取向方面,更新以往的实施观念,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重视和鼓励专家治教,突出新、精、实的教学内容,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他们实践活动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中,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育观念,提倡民主教学,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师范生为中心,鼓励师范生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通过师范生不断深入的研究,找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以便今后教学中使用。这样,使师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师范生创新的意识。2.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培养卓越型教师

从目前高师课程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基本思路是以突

第 5 页 出师范性和学术性为特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即在培养专业和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基本专业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基础,具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具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格修养[2]。

高师教育引导学生对基础教育内容深入分析,形成与高师课程内容体系对应分析知识结构图,这样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找到相应的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对应内容,并依次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另外还可以帮助师范生更有针对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有关知识内容在高总新课程教学中的位置,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增加课程类型。主要课程结构为三大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实习和见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第 6 页 艺术修养。

通过课程结构改变可以看出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教育课程中也开设了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见习和教育实践是师范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像在职教师学习,通过讲课和课后反思,不断地改进,反复磨炼,亲自备课,教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重视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使师范生全面发展。

所以,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有助于培养卓越教师。

3.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突出体现了精品师范的战略,因此,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学实际的状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素质教育上[3]。

首先,在保证总课时不增加的条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把握重点、介绍经典、删除重复的原则。属于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要删繁就简、择其精华;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要删难显易、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属于专业课程的,要纠偏取精、推陈出新[3]。

第 7 页

其次,高师课程内容要与中学教学衔接,高师院校适当的更换教材,在选择高师课程教材时,必须要与中学教学知识交叉内容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教材。这样有利于高师课程内容的开展。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现代新知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地提高,师范生必须对这种新鲜事物有所研究,提倡师范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与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师范生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职业中能更快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能突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集中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现由“大师范”向“精品师范”过渡和转变。

四、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下,进一步优化高师教育课程,同时使师范生具有年轻教师的基本素质,基本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才能培养出“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

第 8 页

第三篇: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高校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最近几年,随着市场对于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增加,可见商务日语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将会发出巨大的作用。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当前我国商务日语教学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商务日语;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一、商务日语课程现状

(一)相关研究才刚起步

早在2010年,相关研究人员刊发了题目为《商贸日语专业教学模式初探》的文章,有关商务日语专业教学的文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刚刚萌生,从刊载的文章进行分析,大部分是以论文形式呈现的,有少部分文章发表到了《国际商务研究》和《高教论坛》上。对此,有关商务日语教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研究学者指出:在从事商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书本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必备的商务礼仪。认为商务日语专业的学习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社会技能还有非言语要素和了解日本文化等等。对此,鉴于我国有关商务日语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研究深度以及广度方面均有待提升。比如在教学内容建设、评价方式、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大类

当前,大学商务日语具体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呈现在高校日语专业教学中。其一是专业形态,例如开设商务日语专业;其二是独立的课程形态,例如有些学校把商务日语当成是选修课。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专业教学,均安排在本科三年级开展教学。在开展商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新增许多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宜。

(三)教材种类丰富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使用的日语教材主要可以划分成以下几大类:其一,以语法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其二是以句型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其三是以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实践技能提升的教材,具体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的教材;其四是以话题设置为主的教材,这类教材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五是以场面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主要通过选择经典的场面,并且围绕场面展开句型或者是词汇的教学;其六,以功能为主的教材。具体是根据“拒绝”、“依赖”等功能进行教材的编写。

二、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回归外语教学法

由于商务日语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大学课程,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以及日语交际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日语交际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对此,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办法,如“项目法”、“场景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以实践为导向实施教学等等。然而,语言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同教学法的组合与优化使用。使用交际法对于提升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具有重要作用。了解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对于开展教学、丰富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关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商务日语教学为核心内容。具体考核的内容包含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学习商务日语专业的学成来说,学生往往关注的是使用言语进行交流的熟练程度,是否能够使用这门语言成功地进行商务交流。因此,在改革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先进行摸底考试,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接着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日语进行流利地表达。最终进行考试,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日语书写水平进行测验,也需要对学生具体掌握了多少日语知识进行检测。实施教学评价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一个简单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和检测学生掌握日语知识以及交际能力的情况。比如,如果在开展日语交际表达课程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无法做到自然地表达,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并且纠正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到底是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口误引起的。需要做到从起初的关注课程教学结果一步步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这也是未来我国商务日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总结

如前所述,几乎所有设有日语系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但是商务日语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课程,需要在理论提升、教学实践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发更完善的教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的商务日语实践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琳.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6.[2]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第四篇:高师院校低音提琴演奏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低音提琴演奏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本科学生的专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低音提琴较之其他弦乐器并不被人们广泛应用,因此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中进程稍显缓慢,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手段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有所脱节。本文通过从低音提琴课程教学现状以入手,阐述高等师范院校低音提琴演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设想。

关键词:高师院校;低音提琴;教学改革

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类乐器,音色深沉有力,与管弦乐队中其他乐器形成鲜明对比,是低音音响效果的支柱乐器,也是整个旋律基本节奏的基础,同时,在爵士乐演奏中占据着标准地位。

一、低音提琴课程教学现状

低音提琴演奏是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为前导,在完全具备识谱与模唱、听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低音提琴演奏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并为管弦乐队排练演奏和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高师院校的学情问题,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教材与教学内容存在缺陷。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都是精挑细选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涵盖内容广泛,谱例详尽,但是这些经典之作,是否一开始就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能做到表演性与实用性并存。第二,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国家重视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扩招的现状与传统的艺术专业课程“一对一”教学模式有了严重的冲突,加之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必须亲自面授并指导,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整体音乐素养水平确下降,并且受师资的限制,教师教学不得不小组教学方式,这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讲,多少会浪费一些时间。第三,教学实践缺乏“师范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教学过多的强调基础训练内容和传统曲目,学生只会被动的“拉”,不会“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偏离了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四,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目前高师院校还在沿袭通过期末考试演奏一首或两首作品作为考核评价标准,这种课程评价仅仅对学生进行了乐曲演奏能力的考核,而对于演奏相关的外沿知识和教学环节没有涉及适当的考核,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感知局限。第五,艺术实践中忽视了低音提琴的地位额作用。看国内外,各类艺术比赛和舞台演出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热门”乐器,对于在管弦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低音提琴,独立的比赛或演出则很少,无疑让学习的人产生一种“躲在角落”的感觉。

二、低音提琴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对低音提琴演奏课程现状的分析,我认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有一个总体的思路(设计),即“职业发展规划”,主要面向低音提琴演奏和低音提琴教学两大培养方向,学生在二者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考虑综合发展。低音提琴演奏方向更加强调学生演奏能力的表现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培养,低音提琴教学方向则更加强调教学理论知识和示范操作规范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首先,教材方面。将低音提琴演奏艺术方面的理论性教材与技能技巧为主的实训类教材相结合,可以使用经典曲目或者书目的演奏版本,包括指法、弓法等音乐标注,同时,尝试在演奏曲目的选编方面将时期、风格、类型、题材等内容面面俱到,加入乐队片段内容,符合高师院校学情,以及本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教学模式方面。将个别课与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既符合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规律,又节省了教师课上重复讲解相同内容的时间,在小组课中讲授过的内容在“一对一”时检验接受程度或者发现个性问题,不仅综合提升了低音提琴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在讨论中记忆新知识,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尝试“角色转换”。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课堂中的参与者,引导着,相互补充,互相交流,并且利用超星学习通、微课等教学软件对学生课前学习效果进行监督与检验。然后,教学评价方面。通过演奏基本功、乐曲完整的考察,乐队片段的抽查考试和扩展知识的考试,也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方面。通过模拟课堂,学生之间互评与教师主评相结合,锻炼其发现问题并合作沟通的能力。最后,开展科学的艺术实践。低音提琴演奏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由于低音提琴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多充当伴奏角色,较少用于独奏,前面提到教师应在教材中加入乐队片段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管弦乐队排练的课程,而且增强了他们互相协作能力,以艺术活动为契机完善低音提琴演奏课程教育。同时,加大对于低音提琴演奏艺术的支持,包括举办音乐节、艺术比赛等形式。正如低音提琴演奏艺术家侯俊侠教授谈到,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演奏与教学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多层次、多角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适合中国人听觉和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中国特色低音提琴教学体系——“分层动态式比较学习培养平台”,旨在通过多层面、动态的比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演奏技巧、音乐输出、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培养。

[参考文献]

[1]娄逢敏.高等师范院校大提琴教学改革的设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8.[2]王世浩.提高低音提琴教学质量的融通路径[J].艺术教育,2014,07.[3]梁晓宁.论高校钢琴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黑河学院学报,2017,03.作者:刘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五篇: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师钢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些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这是一项很值得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的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等人的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20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20世纪钢琴音乐中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20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100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20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等。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钢琴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他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1.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1)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2)小组课。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统一教材,并统一学习进度。(3)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

2.演奏会与交流。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登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轩蕾)

下载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师院校公共普通话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人才。本文针对高职......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推荐)

    摘要:《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及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摘 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网络方向的研究热点,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我......

    借鉴“双元制”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借鉴“双元制”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作为生活消费品进入家庭。2006年我国汽车的销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晓红 (①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②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在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教育效果欠佳的现......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

    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

    民族院校兽医药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推荐五篇)

    民族院校兽医药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摘要兽医药理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且发展历史悠久。结合我国大多数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