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篇:《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并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体会莲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莲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屏幕上的画面吗?

生:(回答可能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

师:你们回答的好棒,看来同学们知道很多关于莲花的诗句,今天老师带你们学习一篇写莲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一起去探讨一下作者周敦颐喜爱莲花的原因!

二、解题并了解文体

首先屏幕出示题目,先有学生解题,然后教师归纳:题目就是“说说(论说)喜爱莲花。”然后出示关于说的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师读并补充:这种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过渡:同学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朗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课文读好。

三、听读课文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会朗读,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专家的朗诵视频。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问题(屏显:1.听准字音。2.注意节奏。3.初步感受文意。)(播放视频朗读)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有的已经陶醉其中了。下面我检查一下听读的情况。请学生读准屏幕上的字音,(强调“颐”字的写法,“颐”在屏幕上字号大一些)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然后齐读,每个字读两遍。

过渡: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听不读,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出作者的深意的。所以,我们就模仿刚才的视频自由朗读课文。

四、再次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点名读,教师进行评价后,根据学生读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文言文的停顿:。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两不停:偏正短语不能停;介宾短语不能停。

过渡:今天你们的表现真的让老师骄傲,来我们齐读课文,把我们708班在学习上的霸气展现出来,好不好?师起头读。

五、译一译

过渡:真棒!老师都忍不住要为你们鼓掌了。其实,读好文章,仅仅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要学好一篇文言文重要的是: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这样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先自译全文,不会的划出来,一会儿小队解决,都不会的我们一起解决。(学生自译后,把握时间提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过渡:下面我们把你们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交流解决。(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先由学生解答,学生都不会的,由教师解答。)(师生解答疑难)预设生可能不会的问题:

翻译方法举例:(学生翻译完句子后,先由学生说方法,然后教师点拨方法)

1、水陆草木之花(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点拨:水,翻译成“水上”,陆,翻译成“陆上”这是一个字变两个字,也就是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2、可爱者甚蕃(可爱的很多)点拨:甚,翻译成“很”。蕃,翻译成“多”这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陶渊明不用翻译,点拨: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年号、国号、人名、帝号、地名、官名等在译文中可以保留下来。

4、中通外直;翻译时前面要补充(茎),这样上下文意思通顺。重点字词句解释:(当学生翻译到相关的句子时加以强调)

1、染:沾染(污秽)

2、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中通外直;(茎)内空外直。

4、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5、益,更。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精益求精”中的“益”也是“更”的意思,我们期中考试前学过同样用法的一

个成语:生答“精益求精”。

6、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7、亵,亲近而不庄重。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特殊句式,(……,……也)翻译模式:……是……。并引导学生翻译另外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9、鲜,少。现代汉语四字词语“鲜为人知”中的“鲜”也是“少”的意思,期中考试前,我们学过了同样用法的成语“鲜为人知”。

10、可爱者甚蕃中的“者”:„„的花

过渡:刚刚我们集体解决了疑难,扫除了字词障碍,那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翻译古文的能力。翻译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遇到分号和句号为一个人翻译的内容,如果句子较长,就以两个逗号为一个人翻译。(学生在翻译课文时,老师强调下面的重点字词句意思和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六、品一品

过渡:文章说的意思我们探讨清楚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周敦颐是怎样写莲花的?(此环节较简单,生能找到原文的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刚才的同学给咱们找的这段话。(起头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在你们读得时候,老师想起来刚上课时,XX同学就说出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鲜明地色彩,作者周敦颐有没有写进去啊?生——没有。师继续:他是故意的不写,还是无意间忘了呢?请同学们回答。

预设生的回答:

1、可能一下子切中要害,答出是为了赞美莲花的精神品质。

2、学生可能偏离轨道,答出可能是白莲没有色彩等,老师要引导学生。

如果偏离了,老师可以做如下引导:同学们,结合上下文你自己把这些句子再读一下。(学生自由朗读。)师:现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鲜明地色彩,周敦颐却一字未提?(学生可能没有回答的,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小组讨论)

过渡:想想看,周敦颐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老师先抛砖引玉,比如说“香远益清”,应该是写莲花的香气的,那还有哪些方面呢?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引导。生可能回答:他看重的是莲花的品质,而并非外表。

师:老师想再问个问题:要突出莲的品质,莲那映日的红有用吗?对,莲花那鲜艳的色彩——红对于写莲的品质并没有帮助!看来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了!这给我们同学平时的写作也提了个醒——作文中要描写的重点要由文章的主题来决定!与突出主题无关的部分,不能写!这一点儿一定要注意哟!

师继续问:既然周敦颐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而有意为之,那么,下面就来看看文中的这段话究竟突出了莲怎样的品质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预设生的回答:

1、高洁,从“出淤泥而不染”里可以看出;

2、质朴,从“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

3、正直坦荡,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

4、端庄清高: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

5、香气远播,从“香远益清”可以看出。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把莲花的品质板书出来,这个板书比一定非要按照老师预设的,如果学生归纳的词语表达得很准确的话,要用学生归纳的。)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准确,(重复一遍学生的答案并画出莲花花瓣)这既是莲的品质,又是谁的品质啊?生答——君子的品质。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的一句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也只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千百年后还能被人所传颂。(边板书:美名扬)。

过渡:刚刚同学们群策群力读出了莲花的品质,这些句子哪里是在写莲呢?它分明是在写人,他赋予了莲人一样的品格。怪不得周敦颐独爱莲,怪不得他要住在长满莲花的溪水畔,怪不得他要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爱莲书堂!原因也就在于此。

七、背一背。

师:同学们,周敦颐在文章的结尾发出了“同予者何人?”的慨叹,老师想问一下,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了吗?——生肯定能答出没有。

师:先跟老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但他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于是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文学家。他死后谥号“元公”,所以他的作品便以谥号命名《周元公集》。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不为身边的污浊世风所沾染,为官多年,政绩斐然。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古代的封建社会大多是黑暗动荡的,所以陶渊明才会隐于南山之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所以,屈原虽有“集芙蓉以为裳”的美好幻想,却也只能投身汨罗江里;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因为它的黑暗,因为它的动荡,而远离它去洁身自好的话,那么这个人间的道义谁来肩负?李大钊曾有过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话其实准确地评价了周敦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请问同学们,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到爱菊的陶渊明了吗?生一般能答出——衬托。教师评价:很准确!这样来衬托,我们就明白了:陶渊明和作者周敦颐虽然志同——都追求那种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慕名利的生活,但道却不同——一个消极避世,一个积极面对。

师:那写牡丹呢?生——也是为了衬托。

那由此可知,写世人甚爱牡丹也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我们来读一下这句。

生齐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这表现了世人的什么风气啊?——生:追名逐利。(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从牡丹的话语——代表富贵这个角度来引导)这句话表现了周敦颐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之情。

学习了本文之后,衬托这种写作手法你学会了吗?

同学们,课文基本已经解读完了,老师想问问:你喜欢莲花吗?生——喜爱,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喜爱把这些传颂千载的语句背下来,更进一步感受周敦颐如莲般的高贵品质。(教师根据时间提问几名同学背诵)

八、悟一悟。(这一环节根据时间长短确定要不要)

其实,老师读完这篇美文之后,也被文中莲花代表的君子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情之所至,言为心声,老师就写下了一首小诗,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与渴望。下面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只愿我是那朵莲 ——读《爱莲说》有感 循着周敦颐的目光,我走近了你的身旁,你——千年前的那朵莲,你淡雅清高的气质凝住了我的目光,你洁身自好的品质牵住了我的心; 从此,你正直朴实的性格便定格成永恒!

因为有你,那红艳艳的牡丹便黯了色彩,凋零在喧嚣的车马中;

因为有你,那遗世独立的菊花也失了宠爱,隐居于陶公的清酒里;

看,远处走来一群亭亭特立的君子,盈盈正气,存于天地。

那冲向敌舰视死如归的邓世昌是君子,那种与舰共存亡的精神可以作证!那为了革命事业弃医从文的鲁迅是君子,他留给我世间的是那不朽的杰作!

„„

一千年了,居庙堂,处江湖,游草野;

一千年了,在梦中,在心中,在眼前。你那飘飘衣袂,涤荡世间邪念; 你那灼灼风姿,洗刷人间污垢。

只愿 把我变成

——穿越千年的那朵莲!

九、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

十、作业设计:试着用本课学习到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要求:字数不必太多,500字以内。)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第二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1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1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三、词语:

1、可:值得 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

清涟:。涟:。妖:。通:。直:立。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植:。

亵(xiâ)玩焉:玩弄。亵:。隐逸(yi):。者:。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第四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案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第五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我国河流的特点。

2.运用我国内外流河分布图,说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

3.能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说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4.使学生了解长江、黄河水文特征、及其治理与开发。

重点、难点:

1.我国主要河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掌握住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展示挂图“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众多的河湖,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板书 第三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30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分布”,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和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

2.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

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板书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2.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3.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P48阅读材料《退田还湖》,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等解答。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

第一,教材结合图2.34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5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

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小结:略

板书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P52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

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小结:略

下载《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