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
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另外,个别私塾甚至不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古”到底,盲目复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2.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
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3.早期识字教育理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4.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开始,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每周国学经典课堂两课时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具体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古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4.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学习国学的规律,提高国学诵读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
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校教师开发的以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国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
2.倡国学经典诵读,塑学生道德品行
国学文化对于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其中古代儒家的“修身”、“仁爱”、“自省”、“ 慎独”等学说,道家"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以简应繁。”等学说,儒道精髓—— 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贵等更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果剔除糟粕的成分,推究其合理的内涵,对培养当今学生的基本生活准则、日常社会规范的养成和自我控制的教育,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推广有着正面很大的帮助。
3.以国学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4.读国学经典,铸健全人格
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五、课题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阶段:
2.具体实验阶段: 3.整理结题阶段:
六、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将采取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具体实施。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总课题负责人是我们学校杨洪德校长,他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每个周我们学校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国学教材的培训,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其国学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国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做为研究人员,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在课题研究经费方面,学校领导小组表示,学校将鼎力支持。
八、课题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
年龄
教龄
职称
学历
研究专长
研究任务及分工 33 15年 小学高级 本科 校本课程研究 课题主持人 30 10年 小学高级 本科 语文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30 7年 中学一级 本科 国学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25 5年 小学一级 本科 国学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九、成果形式: 1.现场查验
聘请有关专家来我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查验 2.论文和资料呈现:
课题实验报告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等
第二篇: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
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另外,个别私塾甚至不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古”到底,盲目复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2.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
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3.早期识字教育理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4.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开始,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每周国学经典课堂两课时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具体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古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4.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学习国学的规律,提高国学诵读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
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校教师开发的以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国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
2.倡国学经典诵读,塑学生道德品行
国学文化对于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其中古代儒家的“修身”、“仁爱”、“自省”、“ 慎独”等学说,道家"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以简应繁。”等学说,儒道精髓—— 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贵等更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果剔除糟粕的成分,推究其合理的内涵,对培养当今学生的基本生活准则、日常社会规范的养成和自我控制的教育,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推广有着正面很大的帮助。
3.以国学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4.读国学经典,铸健全人格
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五、课题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阶段:
2.具体实验阶段: 3.整理结题阶段:
六、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将采取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具体实施。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总课题负责人是我们学校杨洪德校长,他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每个周我们学校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国学教材的培训,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其国学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国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做为研究人员,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在课题研究经费方面,学校领导小组表示,学校将鼎力支持。
八、课题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 年龄 教龄 职称 学历 研究专长 研究任务及分工 33 15年 小学高级 本科 校本课程研究 课题主持人 30 10年 小学高级 本科 语文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30 7年 中学一级 本科 国学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25 5年 小学一级 本科 国学教学 课题实验教师
九、成果形式: 1.现场查验
聘请有关专家来我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查验 2.论文和资料呈现:
课题实验报告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等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第三篇: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呢?
一、立足课内阅读,探索高效的古诗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三四首隽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彰显出特有的经典魅力。它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作为教师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从具体特点出发,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如教学《望湖楼醉书》时,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作为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
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进而构建了实用、高效、激情的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的四步教学模式,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趣,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依托教材拓展,厚实学生的阅读底蕴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每一篇美文几乎都有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我们在教学经典诗文时就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1.基于主题的拓展。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
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在学完《春夜喜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季写景诗”的研究活动。
2.基于体裁的拓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五绝、七绝古诗数量最多,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词及简短的文言文数量基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或诗文内容着手,充实体裁,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了杜甫的七言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后,可以推出白居易的五言律诗《绝句》(“迟日江山丽”)两者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体裁不同,可进行比较阅读
3.基于作者的拓展。针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著名作家,我们引导学生走近名家作品,了解名家的系列作品以及大家风范。如 学完了《望庐山瀑布》,请学生收集交流李白及其他的诗作,感受他浪漫主义的诗风。然后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搜集资料,撰写“李白、杜甫”等名家生平、诗文的研究小报告。
(4)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在教柳宗元《江雪》后,出示的张志和《渔歌子》
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那种孤独的心情。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这样的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诗词配画 ”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欲望,并主动积累。
三、有机整合艺术学科,彰显经典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来就有“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的说法,诗人们常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因此,我 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经典文化,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把美术课的色彩、图形的审美和音乐课的音韵美融入经典诵读中,让经典诵读在艺术美中更显魅力。
比如学了《山行》,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画自己喜欢画的画,可以是某一景,也可以是全景。结果学生画出了各自不同的画:有的突出远上寒山的石径;有的表现白云环绕的
人家;有的着力渲染如火的枫叶;有的画出诗人饮酒观景的得意;有的则是石径、人家、枫林等组合画面,学生在为诗作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创造力和审美力。
唱古诗,“书写经典”师生书法作品展,把古诗改编成课本剧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审美意识。尤其是课本剧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从编到演,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既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激活课堂气氛,繁荣校园文化。
中国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其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指导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感受豪情万丈,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赞叹中华文化的辉煌,通过诵读古诗文,从小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
第四篇:国学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提升(范文模版)
国学与人文素养
国学,是一个令我们读起来有一种神秘而厚重的词汇,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我们谈及国学,不仅仅应该为它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也不仅应该为它的深沉厚重而感到敬畏。诚然,国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上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将国学发扬光大的重任。然而,国学并不是摆在故宫里的一件件国宝,可望而不可触摸。国学应该在我们身边,从小到大我们所接触的语言,教育无一不透着国学的影子,还记得小时候最爱看的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身正气,不畏神魔鬼怪,只为心中的信念。还记得小时候父母老师告诉我们做人的仁义礼智信,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做人立身的准则。其实,在我看来国学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字浮现,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受到国学的影响,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信念,我们的精神不断地受到国学的洗礼。
因此,国学是伟大的,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国学看的神秘而遥远,不应该只认为国学是那些泛着书卷气息的汉字。国学真正的伟大在于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对人生方向的启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国学的价值,国学才能融入我们的筋骨,流入我们的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对个人素养的培养,儒家提出的君子六艺就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视。当我们还是懵懂孩童时,《三字经》、《千字文》这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经典就使得我们对是非曲直有了最初的理解,让我们在人性刚刚萌芽的时候就有了正确的引导,而国学呢,就顺着这一声声的朗读声而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文情怀,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第五篇: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都是传统的经典文化名著,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学校教育用之不竭的财富。在学生心灵纯真、年龄幼小的时候熟读经典文化,不光能涵养品德、规范行为,还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众多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形式中,南丹县芒场镇中心小学尤其注重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探索经典诵读与学生素养培养相结合的途径
(一)宣传发动,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
1、宣传保障。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方面组织语文老师搜集整理部分经典中华古诗文作为诵读重点篇目;另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读经活动意义、要求,介绍读经的方法,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2、教材保障。“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芒场镇中心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最为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领导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琴棋书画进课堂,经典诵读要加强”的工作思路,立志把芒场镇中心小学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国学乐园。学校课题组以区总课题组汇编的“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资料”作为全校经典诵读教材,并将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论语》经典文化诵读作为富有芒场镇中心小学特色的课程列入午间读书时间课程表,使经典诵读活动由室外进入课堂,也使《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3、时间保障。每天早上读10 分钟,中午读30 分钟,放学回家后,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 分钟。保证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读经 领导小组进行监督执行情况。
4、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读经领导小组,教务处主抓,负责督促检查落实,由班主任负责班级读经管理,语文老师做好亲子读经活动的指导工作,形成全体语文老师具体负责,全体学生参与,家长积极配合的立体管理网络。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通过不同形式的浏览、初读、熟读、背诵,建立一个诵读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品味、自我理解经典诗文的奥秘,通过多次的感悟,完成由情感到内化的迁移,逐渐把从经典中悟到的“忠、信、礼、义、廉、耻”等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体现。
2、开辟“每周一荐”,每天诵读。在黑板的一角每日抄录一首诗或名人名言,让学生到校后每天诵读,早晨、午间读上几遍,课间空闲时还能随时吟诵一遍。
3、家校结合,熟读成诵。每天中午读书时间由老师进行新授,每次两页(根据内容的难易确定)。利用每日中午的预备铃后的5 分钟,由小老师领读。离校前集体复习一遍。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 分钟。每月一次班会课进行交流反馈,评比诵读情况。
4、竞赛活动,激发热情。各班每月利用一节班会课,举办“读经典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吟诵竞赛,一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二来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擂台赛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句,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你问我答,也可以是各种游戏等。
5、借助广播,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示范诵读、领读一定数量的古诗,不但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6、文化“午餐”,伙伴互助。每周二、四中午12:30 分,由五、六年级学生组成读经志愿者队伍,到低年级进行伙伴互助式读经活动,大手牵小手的形式既增加低年级学生读经的兴趣,又使高年级学生重温经典。
7、学科结合,巧妙渗透。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拓展学习,美 术教学中结合古诗文进行诗配画、画配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古诗文的配乐吟唱或舞蹈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辅导学生编辑电脑古诗文小报等。为了不给孩子增添额外负担,我们要求一年级《三字经》教学与拼音教学结合;二年级《弟子规》教学与社会品德课结合;三年级的《论语》与语文成语积累教学结合;四、五、六年级与语文教学中的古诗积累相结合。
(三)借助学校资源,拓展诵读经典渠道
1、利用学校的橱窗,展示学生优秀的日记。用好板报,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读书方法、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展示“书香学生”读书事迹和图片。
2、拓展图书来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校继续开放图书室,各班级可以安排学生随时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还可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好零花钱自购一些图书,同时为了使有限的图书发挥最大的效益,定期在班级内进行图书交流,有时也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进行交换。
3、深入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至少读一本名著;写一篇读书笔记;举行一次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作文大赛。定期举办阅读节活动,开展“向你推荐一本书”、“读书交流评论会”、“读后感展评”等活动。学期末组织评选学校“读书之星”。
4、建立学生“读书摘抄本”。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学校每学期开展两次学生“读书摘抄本”展示评比活动。
5、开展“经典书籍进入家庭”的活动。以儿童古诗文诵读活动为切入点,将经典诵读工程带入学生的家庭中,与学校开展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相结合。开展“亲子读经故事比赛”、“亲子读经绘画比赛”、“亲子读经书法比赛”等活动,以促进读经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提供展示的舞台,品味收获的甘甜
1、学校提出了“每块墙壁会说话”的教育思想,实施墙壁育人的教育方法。“内容自己找,板面自己办,解说自己来”,教室墙壁由学生承包,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设计,自主发展,也使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得以彰显。学生把喜爱的诗人及经典诗作通过手抄报、画配诗的形式展示出来,互相交流,相互促进。
2、结合自主小舞台,举办经典朗诵比赛。比赛中,选手们精神振奋、饱含激情地诵读着,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他们甜美而清新、空旷而深远、含蓄而深厚的朗诵,把诗文的音韵之美、情势之美、意境之美充分地展现出来。
3、按照计划,举办读经故事会,读经书法比赛,亲子读经配画比赛以及四五六年级古诗知识竞赛。
4、学期结束,开展征集教师读经指导方案,亲子读经感悟,评选读经积极分子以及优秀班级等活动。
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德育工程,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育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工程,是团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工程。对学校来说,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有利于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对家庭来说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养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对学生来说,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利于学会做一个讲道德的人,有利于增强自己的记忆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有利于增长自己的智慧。由此可见,无论从社会、从学校、从家庭、从学生来说,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都是必要的、有益的。阅读经典,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思想道德的升华。它使师生们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提升了人文素养。
芒场镇中心小学
龙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