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学应关注儿童什么?
幼儿教学应关注儿童什么?
幼儿社会领域教案:该怎么做呢?如何知道做得恰不恰当呢?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关注这个呢?我们不是经常讲“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吗?怎么样才是为了孩子的一切?儿童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儿童在教学中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希望我们共同思考,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教学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教而教,还是为了别的什么?比如说为了儿童?
过去我们关注教学,重点是在经验技术层面,比如如何创设、用什么样的教、如何组织课堂等,在这些方面我是怎么做的,就是经验。经验的总结当然是重要的,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经验作为一种前人的东西,只告诉我们在过去的时空下的状态,如果换一个时空条件,“曾经是怎么做的”和“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就不是一回事了,因为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但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我关注教学的基本层面,实际上就涉及到教育生态的问题。一个生态系统往往由各要素组成,教学生态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怎么使它们和谐共存,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呢?教学无非就是由人组成的,是老师和儿童,除此以外就是人的活动的内容,即“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学目的、教师和儿 1 童、活动内容。在教学的要素中,最根本的就是“儿童”的问题,它是最突出的。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现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现,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这不仅无法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更无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认识和悦纳。
人自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具有了社会的属性,每个人都有表现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幼儿虽然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但他们有自己的“百种语言”。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表现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表达技能无法与世界接轨,在色彩、造型上有时无法还原真实的世界,但却是他们独特视角的反映,是他们童真、童趣和独特个性情感的表达和表现。
关注孩子不只是在一个活动中关注,而是一个整体关注的过程。从提问回应、活动设计等等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讨论是不够的。从整体关注,需要把对教材的认识、整个教学的安排、纲要、幼儿园执行的工作目标、孩子家庭的生活经验、同伴关系、一日生活等综合起来考虑。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对教育教学具有、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这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传授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3 培养初步的表现力的基本目标并不矛盾。两者好比渡船与过河的关系:到达河的对岸是最终目的,而船是过河的工具,是为过河服务的。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提出美术的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的进一步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我们都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建构的,而且是在发展中建构的,所以幼儿园中一般不主张老师用知识来。那么到了大班以后,为了孩子上小学做准备的话,当涉及到一些科学概念和技能的时候,老师是不是还是应该不介入到孩子的构建中去,还是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给予孩子们进一步的提升以一些帮助,让他们获得一些科学概念,进入标准化知识的阶段,而不是停留在那种前科学概念的阶段呢?老师们通常的表现都是不再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我们有很多机会稍微一推就能让他们掌握一些标准概念或者标准知识,但是老师们却总有顾虑,似乎引导到这个层面上就不对,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建构自己的体系。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比如光、物体、影子三者的关系,对这个简单的物理关系,儿童也很熟悉,但总觉得上升到标准的物理概念就不行。实际上,教学应 4 该对儿童的发展有一个引导提升的作用。经验是一个层面,经验之后就到前科学概念层面,然后要上升到标准化的科学概念。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不仅应考虑儿童的过去,重视儿童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应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不断收集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通过评价,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都应有评价。但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却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因此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进行预定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表现,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美术活动评价是提高美术活动质量的手段,幼儿处在“镜像”的阶段,对的评价很,往往将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经常受 到表扬和激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通过评价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具体说来,评价首先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通过观察、对话,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进行评价时,教师则要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都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不同点,从多种的角度开展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技能的评价。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和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对错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和人才,还应是一个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通过教育学会、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添加)知识技能方面(删除)的(添加)评价上(添加)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指标;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上则要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而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就(添加)应包括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当然,为了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实践和探索将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关键要素,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我们关注儿童,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儿童的发展,但关注孩子不是从某一次观摩活动中就能反映出来的,幼儿教案或者说某一次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关注不能代表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贯性。因为那是在一个非常态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在课前与课堂上的准备与教师的认真与投入程度,甚至还有来自园方其他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一般都是日常活动所不能比的。对这一问题的考评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进行。
举个例子,关于树叶的探究。孩子们纷纷说树叶的茎是它的骨头,另一面是它的肉。老师没有说孩子不对,然而老师发现了孩子需要的东西在哪里——对骨骼的认识,所以弄来一个人体骨骼架,让孩子认识骨骼是什么,从而明白树叶上的不是骨骼。教师以树叶作为契机,从中发现孩子哪些方面最需要引导。我们也许会问:“这是哪跟哪呀?”认为是在“东扯西拉”。然而这是从儿童所需要的知识的角度出发的。如果站在的知识角度,我们只会逐一地教授某种东西的外形、7 性质、种类、名称,因为只能想到这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一场关于“幼儿园教学应关注儿童”的对话些。
我们很难形成自己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园长、搭档、家长、专家等等都影响我们对教育价值的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让孩子聪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很多元的。成熟期老师也许有自己的稳定的观念,但新老师呢?当自己都很迷茫的时候,他怎么去挖掘教育的价值呢?教育价值本身是多元的,而教育评价或者育导向往往既定而单一,使得积极性受到打击。
追求快乐和获得满足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追求一切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仅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我们常常也会想到去关注孩子,拿到教案觉得不适合就去修改,去选用或者调整原有的教材。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我调整得对不对,没有一个比我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的人来指导我。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内容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家长对幼儿进行评价,应主要集中在孩子在家中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 8 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在幼儿的互评中则应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应创造条件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从中受益。如让幼儿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评价、与能力;让幼儿对同伴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幼儿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高性思维能力,并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而让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让父母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过程,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幼儿发展的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儿童到底应该在教学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这中间还涉及到教师如何处理教材的问题,是照搬套用还是根据孩子的需要?
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现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等,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其次还表现在侧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对幼儿的要求多,而却反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得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
教师在美术活动的评价语言主要问题表现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语言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一场关于“幼儿园教学应关注儿童”的对话具体,缺少针对性和性。诸如“画得不错,”“有进步”、“想想春游 你看到了什么”、“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这类或抽象、或、或否定的评价语言都是与发展性评价的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回应儿童不一定就是要给孩子一个,给他们探究的机会其实是更好的关注儿童的方式,尤其是在科学探索中,只要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或者假设,不需要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测,而是带着他们去验证假设,不一定非得出一个符合我们预期的结论。比如,探究蜗牛有没有眼睛,有的孩子想到用手电筒照,如果蜗牛有反应就说它有眼睛,可当得到验证时,马上有孩子反对,理由是触角也能感光,这种验证方式不能肯定蜗牛就有眼睛,于是探究还得继续。
我们幼儿教育究竟要开展哪些内容,如何开展?是分学科的教学,还是分领域的教学,还是就生活本身来展开呢?当然这些问题都是相关的,一般来说我们不能走极端,只强调某一种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如单纯依据学科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教学,或是单凭我们的经验来判断哪些内容是该教的哪些内容是不该教的,或者说我们只关注生活而不要学科教学里面的内容。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我们究竟要教给儿童什么样的知识?儿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儿童来说才是有用的?对知识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知识是那些学术团体和专家们的发明创造,是有权威性的,个人不能擅自怀疑它,否定它甚至超越它。有一种知识观则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属 10 于自己的知识领域,能够自己去体会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我们把知识当作一种的专利品时,就会把儿童看成是、的,等待我们去教,我们在知识方面就会形成一种相对于儿童的强势,就容易做出把儿童“引”到我们所设计好的轨道上去的选择。可是这样做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我们的这些设计是正确的,二是孩子要听我们的话,会按我们说的去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常提“儿童是主体,”“要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但是要怎样才能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主体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发挥呢?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才算不被动呢?这是我的关注点之一。
一直以来,幼儿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改为“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但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等新的评价要求改变评价手段单一的现象。同时,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 11 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评价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时,应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既包括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平,也包括对幼儿的活动或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评价不局限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化幼儿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实现幼儿的纵向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绝对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评价的结果是现在的、暂时的,通过评价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和悦纳。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评价获取信息的信度、效度及评价的实际作用,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幼儿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克服“走过场”的现象。
很多活动只关心形式和表面化的东西。比如一个活动中,老师说到一个大家庭里有很多动物,如猫啊狗啊、鳄鱼等。小朋友就说,鳄鱼吃人,不是好东西。这时本来可以尝试生成,但老师却说:“有的鳄鱼不是好东西,但这里的鳄鱼是好东西。”老师牵着孩子走,就为了完成他的教育目的。
在新的评价下,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评价应是伴随着教学并与之发生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即教学以评价为基础设计和实施,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调节教学,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即通过对幼儿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只有过程性、动态化的评价才可能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这也就决定了评价必须与课程相融合。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它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实施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让幼儿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美术活动指导与评价结合和起来。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而又缺少一定知识技巧时,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最适时和最有效的,但这种指导应是以评价为基础的,是评价的深化与,重点指出幼儿发展变化的优势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和幼儿的发展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意见,将评价的过程性落到实处。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促进每个幼儿的提高是教师的艺术。教师只有善于通过评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自身善于观察、发现、适时指导的艺术,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孩子,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我不行”的想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长此以往的负面影响,对某些具体个体的儿童而言是无法估量的。
还有,传统评价机制将关注中心放在教师的身上,使我们处于一个众矢之的的处境,如何出来?在南京考察中,我看到他们的研讨是先研究课堂中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采取了什么学习策略,然后再讨论当孩子发现策略后老师是否给与支持,而不是像我们一样首先你这样对不对,你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在关注老师,老师是众矢之的。家长、园长、评价人员都盯着老师,老师能做什么呢?
现代的美术教学重视引导幼儿走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探究和体验,观察生活中美的因素,启迪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强调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幼儿绘画活动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个体的人,主体的培养应从小入手。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充分发挥家长、14 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另一方面,使评价各方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有利于教师、家长、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控、完善、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篇: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重庆开县岳溪镇中心小学李绍清 徐宗桃
开县,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留守儿童”问题特别突出。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隔代监护、单亲监管、托人代管、自我监护等现象。特别是隔代的老人较之孩子的父母而言,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在精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而且他们往往同时须监护几个留守子女。无法尽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很多孩子由于受到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习惯差,甚至逃学、旷课、抽烟等。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撒谎欺骗师长。所以,老师、学校和社会应多关注留守儿童,解决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一、教师应加强责任心,深入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对待留守儿童,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应多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全方位了解和认识这些孩子在习惯、行为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孩子一般寄养在亲戚朋友的家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享受不到父母独有的那份亲情和关爱,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性格孤僻、暴躁;有的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学习,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教师应针对这些情况,逐个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深入摸底,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关爱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转化他们扭曲的性格。
二、学校应营造温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当孩子得不到家庭的亲情与温暖时,就会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关爱,从而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班集体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班级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便于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如:班集体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传统节日在学校集体度过等。中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如:“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学校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茁壮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适时开展法制安全讲座和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共同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教师要主动和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们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视频等方式,经常与自己的子女联系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到关心子女教育与挣钱两不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父母虽然不住身边,但亲情和关爱去永远伴随着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能力。
学校要创造条件,建成设施完备的寄宿制学校,安排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在老师的呵护之下成长。
学校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或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青年志愿者等爱心人士建立 “代管家长”队伍。号召全县各单位、组织和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寒暑假期间,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举办“城乡儿童手拉手联谊活动”,弥补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的不适感和空虚感。有太阳,世界才会有温暖;有春风,大地才会有生机。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他们与所有同龄人一样,共享祖国的阳光雨露。
第三篇:关注留守儿童教学反思
关注留守儿童教学反思
dshx 2010-06-13 15:53 发表
关注留守儿童教学反思
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战线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关爱留守儿童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老师工作的重点。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况且我们老师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这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尽到的职责。
首先,老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和耐心。其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其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其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愿所有孩子同享灿烂阳光的关照,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快乐成长。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
———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20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了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得胜“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的创办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身经历了“留守生活”;也亲眼目睹了身边众多留守儿童的艰难困苦以及存在的严重的教育问题,促发我下定了成立留守儿童服务阳光服务站的决心。用我的绵薄之力来尽可能的去解决这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众多留守儿童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国家所提倡的。
目前我们的场所是租借的一套250平方米的房屋,其中包括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洗浴室、厨房、心理辅导室、教室、活动室等,仅能容纳30位学生。这还不能满足得胜的留守儿童。在管理方面,我们采取组织化、封闭式管理;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为学生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把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最具规模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但万事开头难,我们从策划到进入实际准备阶段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主要由我和我女朋友一起管理,我们在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另外由于刚出社会不久,创业资金更是紧张,全部都是由家里支援的,所以导致了在硬件设施方面还很落后,希望政府由关部门和单位能给予支持和援助。
其次,在我们下乡宣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留守儿童”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就算是经过我们的讲解他们也觉得一年花一千多块钱有点不划算,他们对小孩的教育观念还很淡薄,觉得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照样也能吃的饱穿的暖。由于这种思维定式给我们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所以我们真诚的希望政府在宣传方面能给我们一些舆论支持。
选择大于努力,我坚信天道酬勤!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但留守儿童服务部门还很少,这是一个政府支持、人民需要的服务机构,我有信心把得胜这个示范点做大、在此基础上把面做广。可以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发展,也可以向其他乡镇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以的留守儿童都能走进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
得胜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2009.冬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
请多给我们的留守同学一点关爱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情绪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我们班,就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外出谋生,大多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年到头与父母也见不上几次。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像我们班一些同学,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养,娇生惯养,任性,脾气暴躁,从小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由于爷爷奶奶根本无法辅导,学习也跟不上。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上网、打架、旷课这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做爷爷奶奶的根本无法管到。为此我们恳请社会各界、学校、家庭多给我们的留守同学一些关爱,让他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特提出了一些建议:
1、社会应多关注留守儿童,每到假期,应支持和赞助留守儿童能去父母生活的地方与其父母亲一起生活。村委也应为留守儿童组织一些假日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日生活。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3、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老师和同学多给留守同学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4、家长也应多与孩子联系,多同他们谈谈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条件允许可常回家看看。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的留守同学吧。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一份温暖与鼓励,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