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应活起来
古诗教学应活起来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新建县第三小学
谭际斌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引导想象,品读体味诗意。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兴趣和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兴趣 想象 体验 品位
[正文]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将传统的一读、二讲、三说、四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造,以“自主、探究、合作”等形式取而代之,但效果又不佳。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激趣导入,热情洋溢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合作学习,读中悟情
1、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读书不下二十遍,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1、想象画面,放飞翅膀。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做导演,播放“电影”。听着学生讲述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眺望着孤帆的远影,一起吟诗长叹。
2、身临其境,真切体验。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教学活起来。
第二篇:根据课程标准,让古诗教学活起来doc
根据课程标准,让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
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修订稿》反复提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与《课程标准》相比,古诗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中提到更高的位置。
200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和2011版的《课程标准修订稿》做个简单的对比:
从上表可见,《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原稿相比,内容大致一样。细微的变化,更加强化了古诗文教学积累、初步理解、掌握初步学法、读诗文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歌情感等目标。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增加了“展开想象”。“展开想象”既是学习古诗文重要的方法,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应一以贯之。另外,把“领悟内容”改为“领悟诗文大意”,要求更为清晰。第三学段把“体会诗人的情感”改为“体会作品的情感”。这就是说,古诗文阅读既要读作者,读背景,更要读作品本身,重视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体会,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诵读诗文,把注意“声调”的要求改为注意“语调、韵律”,要求也更为具体。“声调”只涉及了音节的高低,是客观存在的;“语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诵读,融入了个性的体验;“韵律”是体现古诗文艺术美的重要元素,把感受诗文“韵律”放进教学目标,无疑对古诗文教学,尤其是诵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一年级有6首古诗,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分别是八首古诗,四年级是十首古诗词,而六年级已达到十六首古诗词。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激趣导入,热情洋溢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合作学习,读中悟情
1、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读书不下二十遍,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1、想象画面,放飞翅膀。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做导演,播放“电影”。听着学生讲述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眺望着孤帆的远影,一起吟诗长叹。
2、身临其境,真切体验。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教学活起来。
第三篇:自学互帮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自学互帮让古诗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我市提出的自学互帮导学法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大纲的反复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又如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1、画一画: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演一演: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续的活动,它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五、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在古诗教学时,我也会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即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脑海里会播放不同个性的“电影”,不管电影如何,学生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乘上了腾飞的飞船品尝了导演电影的喜悦,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做导演,播放“电影”。听着学生讲述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眺望着孤帆的远影,一起吟诗长叹。
六、走出课堂,产生共鸣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我们应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课堂气氛活跃,书生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的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如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拓宽学习渠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杨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第五篇:小学古诗应如何教
小学古诗应如何教
刘立新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小学
二00八年三月
小学古诗应如何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和鉴赏能力。
一、粗读知意
古诗是作者对周围事物观察的描述,并表达了一定的思想艳情,可以说它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因此,教学古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涉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时代生活内容作适当了解,弄清诗人生平及写诗的社会环境。如《宿建德江》一诗,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寂寥孤独”的新愁,讲读时如果老师只是“咬文嚼字”,把“愁”挂在嘴边,学生必然会不耐烦,不知所云,但如果我们能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这个他一生中愁的总根源向学生说明,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了。
二、再读解意
由于古诗距今时间久远,它在语音、语义、语序等方面都与现今文本存在着差异。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序颠倒、成分省略等现象。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意后,老师要引导他们逐字逐词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如《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的“危”是“高”的意思,这和今义完全不同。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空”是“天空”的意思,而《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的“空”是“空旷、幽静”之意。再如《登鹳鹊楼》中“黄河入海流”的“入海流”是“流入海”的倒装。指导学生弄清了这些疑难字词,学生就能自己串通诗义,理解诗文的意思了。
三、精读想境
短短数字,寥寥数语的古诗构思巧妙,意境清新。因而老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设问并想象,使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教学《村居》时,在疏通语意,理解诗句的同时,老师应点拨学生:孩子们在哪儿放风筝?“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明了什么?周围环境怎样?通过想象,“广阔的天空,绿色的小草,嫩绿的柳枝,五彩的野花,各种各样的风筝,鸟儿的欢叫”的诗境就会跃然于眼前,从而感受到环境的美及人物内心的喜悦。一般地叙事诗要想象环境、人的言行、神态、心理。写景状物的诗要想象景物的形、色、声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境。
四、品读悟情
古诗语言精炼,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诗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以加深理解诗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通过品读《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一千古名句时,学生不但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且领悟到做人要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五、吟诗记文
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为此,在领会诗境和诗情的基础上,老师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读。读时,注用运用恰当的音调、停顿,读出诗的韵味来。如《早发白帝城》全诗的读法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样吟读,易熟而能诵,刻诗于心。此外,还可以对诗进行口头描述,或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让学生边读边想,既是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对于丰富表象,激励情感,增强语感,作用非常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将这“五读”经常地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