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样例5)

时间:2019-05-13 00: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

第一篇: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

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

五指山下的光辉

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入选小语教材的古诗,均配有插图,足见编者对插图十分重视,插图对于古诗之不可或缺。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其古诗插图都有如下特点:色彩绚丽、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毋庸质疑,古诗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其作用不可低估。

然而,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插图常常被师生遗忘,致使插图的使用率不高。据笔者观察了解,笔者所在学校的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重文轻图”或“视图不见”。这就削弱了插图的应有作用,影响了古诗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插图,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语教材中的古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之作居多,如《绝句》《山行》等。此类诗作的插图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如《绝句》的插图:黄鹂、翠柳、白鹭、蓝天、皑皑千秋雪、片片白帆船。它们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意境开阔深远的鸟鸣飞翔春景图。《山行》一诗的插图是:夕日余晖下,红叶装点寒山,一辆马车停息于蜿蜒小径,诗人悠闲地坐在路边,怡然自得地欣赏满山红枫,陶醉其间不忍离去。这类插图把抽象的文字化为丰富可感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学生眼前,生发出鲜活生动的视觉形象,深为学生所爱。学习时,引导学生观察这类贴近儿童心理的插图,必将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插图,学生理解诗意的拐杖

古诗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内容颇为丰富多彩,涉及古代的方方面面,离当今儿童的现实生活遥远。由于儿童知识不丰、阅历较浅,因此很难准确理解诗意。此时,插图就成了学生理解诗意最好的凭借——拐杖。如《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句,学生仅凭注释显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若能让学生欣赏插图:深蓝天空挂着一轮金黄圆月,篱笆旁两小孩提着灯笼捉蛐蛐。学生经过看图、说图等“玩味”一番后,“挑促织”“篱落”等词及诗句之意,无须再死记硬背,儿童早已了然于胸。当这幅美丽动人的“秋夜孩童捉蛐图”清晰地印入学生脑中时,他们自然能触摸到作者的思乡情怀。

三、插图,学生通向诗境的桥梁

古诗中不乏有许多意境雄伟壮阔的佳作。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之雄奇秀丽。诗中所表现的雄浑气势和壮阔意境,学生是很难想象体会得到的。而教材中的插图是:高耸青山间碧波浩荡,一叶扁舟于红日旁边飘然而至,将原诗中提到的景色较好地展现于图画中:把相对出的“青山”,自此回的“碧水”“孤帆日边来”的抽象描写付诸直观的视觉形象,令学生如见其景,有亲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在观赏插图过程中就渐渐走进了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感受到雄伟壮阔的美妙意境。

四、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从儿童心理分析,学生在阅读文字作品和接触视觉形象(图画)

时,可以激活其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回乡偶书》,其插图是:一须发皆白的老人牵着马与四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在村口相遇之场景。老人与孩童一问一答,至于问些什么,作何答,给学生留下无穷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就可相机引导学生看图,再启发他们把老人、小孩的表情、动作以及对话等想象、描述出来。如此以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培养其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必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将飞得更高更远。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观察古诗插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意,走进诗歌的美妙意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切莫把插图当作“摆设”,而应充分关注插图,巧用插图,将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古诗教学绽放无限精彩和魅力。

第二篇: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孙倚娜

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和五花八门的考试证书,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国民的整体英语能力究竟有了多少提高,却很值得商榷。现在的大学生中,能听懂英语学术报告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也就是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而高校难以推广的结症之一。

在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中存在一些严重损害着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现象。首先,强调英语口语教学,往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他们频频组织各种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可大量的经费投入,特殊超常规的训练,诱导高校只是注意培养少数学生。其次,巨大的需求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出版界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回应。有关英语口语方面的学习训练材料充斥书店,甚至是临近学校的街头巷尾的地摊。由于大多数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以致良莠难分,学生们最终失望地发现,其捧回的东西,往往在话题覆盖面、对话情景、语言层次、话语篇幅方面,难以助其达到在一定的场合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的交流目的。再次,机械的以数量为主的评估体系,不但成了高校考察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尺度,也成了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包括口语水平的标准,因此,各类八股式的口语考试粉墨登场。由于缺少对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测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系统研究,而以学生得到一个考试成绩为终极。当这些学生日后进入真正的国际交流场合,还是感到难以开口。

口语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点课程加以建设,这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上海某著名大学2002年学生对口语课程的开课需求远远超过其开设课程的师资力量,供与需的比例是1∶

9.2。教师人数匮乏,也造成口语教学研究的薄弱,并导致了当今口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滞后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需求的局面。仅以2002年国内4个主要外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为例,一年内刊登的有关大学英语学生口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论文仅为5篇。如果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系列的重要部分,可以预见,关于口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将得到重视并蓬勃发展;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又必将提高口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水平。同时,口语课程成为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口语应用能力培养中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材的开发。外语教学界应该鼓励一批国内学者,甚至通过他们与英语国家的专家合作,在充分认识我们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现有的各种口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我国高校实情、遵循口语教学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口语课程教材,这类教材可以从两个不同系列进行开发:

1、口头交际能力教材系列,这个系列的教材在语境和话题上应该具有兼容性,在语言水平上具有多层次性,既有助于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适应口语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以便学生能够获得从一般会话、简单交流到进行复杂思想的交流和公开演讲的能力;

2、以各个专业为情景基础的口语教材,这些教材应该具有专业特殊性,甚至结合双语教学的展开,强调如适用于金融、贸易、传媒、信息等系统行业的口语交流内容,以便专业人才掌握展示才能等能力、培养其在本领域直接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如简单的打招呼、问路、购物、自我介绍等,遇到复杂的情况,他们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口语课教学。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据笔者观察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缺乏挑战性。

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1985)对大学英语教学听说的要求是:能够用所学的功能意念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进行回答。应该说,这个要求并不高,而现今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比它高得多。试想一下,如果一位在中学里就能按所给的情景对话,并达到有条理地叙述主题,意思连贯,表达清楚的学生,进大学后反而去操练简单的日常会话,并对教材进行回答,那么学生还会有多少积极性?

2、评估标准的单一性。

至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各教育行政机构对院校的评价也是以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为主要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该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始终未能跳出应付四,六级考试的层面。而在国家已进入WTO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落后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说的能力是他们在涉外企业求职时首先亮相的技能,说得好就可能意味着求职的成功。

3、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短视性。

在笔者进行的口语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学生对英语科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苦读几年,拿到四,六级证书,为进入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应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学习者个体长远发展来看,却是缺乏生命力的。

4、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多元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有其内在的原因:

1)心理/情感因素。由于学习风格的不同,每个学习者个体认知的表现方式就不同:视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观看的渠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但对口头解说等没有视象辅助的学习内容则难于理解;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谈话交流、课堂表演、听唱歌曲、磁带来学习英语;而动觉型的学生则喜欢通过读和写、动手操作学习,尤其喜欢表演动作,爱打手势,表情丰富等。但是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而盲目地运用别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故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质,用一个模式和一种要求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2)学习者原有语言能力的脆弱性。学习者个体进入高职院校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弱的状况。比如,中学英语的大班化教学使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学生长期以来很少感受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等。而这种现状在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期望值不高。故而导致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态度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遇到困难迂回绕道,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等种种现象。

3)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学生不愿说英语,口语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学习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遵循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录音磁带,课后做书面练习的途径来进行。他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同伴和老师对话、交流以获得口头交际的能力。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形成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就是这样学的。

5、教材相关性差。

据笔者所知,就高职院校而言,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英语口语教材,使用的都是普通院校的教材。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需要相关性不大,与他们的实际程度也相去甚远。俄国语言学家Volgo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认为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下桃子来”的感觉。如果要求太高,学生成功无望,何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Krashen(1982)也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i+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人是通过理解比现有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再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的(转引自范谊,1998)。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为i,下一个阶梯需要掌握的知识为1,这个“ⅰ+1”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而恰当,这是一个由低级往高级阶段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如果这个循环过程中的某个链接和台阶跨度太大,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挫败感。

二、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的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英语口语的现状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以期保证口语课教学的效益和效果: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习主体的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点。产生外语学习动机的个人需要可以分为四种: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工作需要和教育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外语获得文凭,获得好的工作,或者获得某种职位的提升。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动机,比较急功近利。一旦这种需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满足,那么学习外语的意愿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不断帮助学生提升需要的层次。让学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充分认识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不仅是谋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其次,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去弥补教材的缺陷。

口语课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的水平只会停留在交际能力所

涵盖的前二个层面上:1)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2)口语表达的基本规则。课堂互动缺乏挑战性、模糊性,缺少信息差,缺少意义协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会丧失已经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课本作为蓝本,教师需选择与教材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并加以整合和发展。这些材料必须具备下面的几个特点:1)相关性和趣味性。2)实用性和真实性。3)适切性和可理解性。

4)挑战性。即材料中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接触的语言材料是生活化的,真实的,容易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兴趣。

再次,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保持口语课课堂交互活动的生命力(Classroom dynamics)。 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的交互活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积极”、“参与”、“合作”、和“成功”的状态。

1)建构支持性的环境。通常,中国学生害怕在同伴面前出丑,因为中国文化中,“群体概念是很强的,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落,会产生从众行为”。大多数学生在发言前,总爱张望同伴的反应,不愿意做出头鸟,害怕成为同伴攻击的目标,担心在同伴的面前失去“面子”。这种意识,影响了他们想发言的欲望。

笔者以为创设并形成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师首选的教学策略。在这个环境中,学习伙伴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有安全感,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而感到不适应或者有压力,从而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不怕犯错,敢于开口。教师要容错,反馈多从积极,鼓励的层面上进行,应多给学生支持、加油并喝彩。

2)兴趣教学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应建立在是否有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教师不仅需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所在,应知道学生中的流行活动和各种时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量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和挑战的语言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况。

3)开放式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口语课教学中,怎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地开展口头交际训练呢?笔者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如:brainstorm, role play, debate, project presentation, speech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效地推动了课堂交互活动,使之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生命力,还使大学的口语课教学真正脱离了低层面的语言训练,使之朝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

4)任务型活动策略。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是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展至极点时,习得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其实,口语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调控。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强调从做中学,每项任务的提出是从真实生活实际出发的,这有利于学生建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尝试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口语教学中,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常常以主题为核心,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口语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前后相连,由基本的课本任务(enabling task)到拓展性任务(activation task),由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到真实情景中的实际演练任务(performing task),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逐步帮助学生达到交际能力的后两个层面: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和应对不同的言语行为;学生懂得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下采用得体的言语行为(Richards, Platt and Weber, 1985,转引自Nunan, 1999)。高职院校的口语课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但只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善用教学策略,这种局面是可以改善的。

参考文献:

[1]Bailey KM.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Seliger and Long.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3. [2]Brown H 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3]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 OUP.1983.

[4]陶友兰.试论通过角色扮演训练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口语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2001,(2). [5]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J],2000,(1).

[6]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J],1999,(2).

[7]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和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随着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型特点逐渐淡化,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界限已基本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如2011年四川高考就有5道材料式选择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在现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些历史资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好这部分史料。尤其是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1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

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

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

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精选史料,恰当应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

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

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

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另外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

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

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

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又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

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

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

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

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

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

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

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

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

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

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册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

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4、难度要适宜教材所提供的史料由于经过编者的筛选,一般来说难度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相适应。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引入课外史料,尤其需要注

意所引入课外史料难度的适宜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外史料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否能读懂史料;其二是所给史料与自己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5.形式要多样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史料又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由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史料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文字史料在课堂史料教学中可有可无。

选择史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要合理结合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外,对于文字史料,也可以选择其不同种类。正规历史著作是我们文字史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非正规历史著作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例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文学家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小说,涉及近现代史的新闻时政等等,甚至是历史歌谣和对联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

6.数量要合理在进行课堂史料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史料的数量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越多越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使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多的史料成为了可能。那么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史料数量的多少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教学的需要;而是要注意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程度,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篇: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课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啊!”“这节课怎么时间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课堂教学把好领读关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1、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作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结构特点,比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读,使学生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如李大钊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回答自己的女儿说:“不要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通过读,我们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为本,方法到位,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篇:古诗教学应活起来

古诗教学应活起来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新建县第三小学

谭际斌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引导想象,品读体味诗意。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兴趣和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兴趣 想象 体验 品位

[正文]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有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将传统的一读、二讲、三说、四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造,以“自主、探究、合作”等形式取而代之,但效果又不佳。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激趣导入,热情洋溢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合作学习,读中悟情

1、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读书不下二十遍,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1、想象画面,放飞翅膀。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做导演,播放“电影”。听着学生讲述自己导演的电影,老师和同学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眺望着孤帆的远影,一起吟诗长叹。

2、身临其境,真切体验。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人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古诗教学活起来。

下载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活动应更重视1

    教学活动应更重视“过程” 教学活动应更重视“过程” 奈曼旗八镇中 李宁 道家的老子曾经说过 “规律的存在大于任何事物, 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存在的客观 规律”,反复琢......

    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程慧琴 王嘉谋 张英琴 石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理学院 014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做法以及章节小结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如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_2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

    中小学应重视加强写字和书法教学[最终定稿]

    中小学应重视加强写字和书法教学 黄龙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闫亚凤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的文字符号。书法是汉字特......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金秀县桐木中心校莫燕妮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重点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学会观察—......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南华县五街中学 鲁有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审美与实用,插图教学的应然诉求

    审美与实用,插图教学的应然诉求 插图,《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由此可见,插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