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

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专家的报告我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读,初中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读好文言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读准字音,读时要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我在教学中,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默读,圈出生字新词,解决了文字障碍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做到读通,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做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第三读出意境与情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的形式很多,如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相互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可让学生集体诵读,这样,更能体会到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也可让学生自己诵读,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诵读的设计,还要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积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笔记本,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二是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三是成语:百废具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皓月千里、一碧万顷、浩浩汤汤。我告诉学生如果带上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会更好。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学到“薄暮冥冥”的“薄”时可引出成语“日薄西山”。讲到“长烟一空”的“一”字,可以联系“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这样坚持下去,不断积累,就能积少成多,越学越容易。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老师轻视甚至放弃了背诵教学一味地传授机能,搞题海战术,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背诵最重要,老师应指导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

《岳阳楼记》

《蒹葭》

《钱塘湖春行》 修辞手法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各册文言文比例都较大。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既不能投机取巧,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还能形成能力。我认为背诵最重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践一再证明,如果在学生时代忽视背诵训练,势必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如果让学生多背诵,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种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借表达方式助记。如《岳阳楼记》共五节,第一节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即作记原因),第二节描绘“巴陵胜状”、“岳阳大观”(洞庭湖之壮丽景色——实景)。

三、四节借想象联想的两个画面,抒“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喜之情(第三节写浑浊虚景以抒“悲”情;第四节以明媚虚景而抒“喜”情)。第五节则论“古仁人”(实则作者)那阔大情怀和高远的政治抱负。岑参的七言歌行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亦如是:前十句描写北国奇丽雪景,后八句叙述为友人武判官归京饯别。这样,学生就在总体把握、眉目清楚的前提下较容易的背诵全文了。

第二,借修辞手法助记。如《诗经》中的名篇《蒹葭》就是运用反复咏叹的句式。记住第一节,第二、第三节就容易记了。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等等,其中皆含有对偶的修辞手法,可帮助学生记忆。

第三,利用课文画面助记。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又如对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也可按诗的意境勾画出一幅山、水、日、帆组合而成的简笔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第四,可根据关键词语助记。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第五,可根据作者行文的思路助记。如《岳阳楼记》第五节,非常重要,必须重点诵记。但整段都是议论,妙记就需要理清作者思路。我是如此指导的:作者先用比较设问引起议论,次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偶佳句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之一端,显示其阔大胸襟,以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再设问为卒章显志铺路;最后点出千古名句(“古仁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让读者历久不忘。

第六,化整为零,长文短学。即分部分背诵,这是针对篇幅长或难于速背的文段而言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即使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而指向在一点也难于持久。而对诸种情况,我导背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出师表》、《论语十则》等文,如是指导,效果很好。

第七,确记名言警句。以句带段,以段带篇。背散文或诗、词、赋体文用此法收效甚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述种种,我认为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良好的记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可率先做示范,对学生背诵的指导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第三篇: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有限,交际活动局限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小天地里,学生们课外时间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进行交流,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语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的差异,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字组织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诵读”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极少讲字说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好像有些“读死书”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语文教育,从“人之初”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要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要精通记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数倍的注解及其他的有关资料。教书先生在这里抓住了“诵读”、“背诵”的关键,不去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模仿、积累、训练、自悟,一遍遍地读,最后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可见,封建教育中重视“诵读”的历史功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抹杀的。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过程中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诵读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此说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扬“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应当是相当好的。

一、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极被动,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认知,学生缺少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如果让他们默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比较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诵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诵读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朗读更为出色,学生会在预习的时候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运用质疑的方式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少讲、精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诵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的汇集、要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更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其中!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怎样准备起来的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道破了诵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诵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时又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有关不同文体结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区别、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的异同,体味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会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读作品的内在美感,积累有关写作知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作起文来写之有物,谈之有理,说之有情,表达有章有法,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进行诵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从生理学角度看,要“说”好,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锻炼,而反复的诵读,不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诵读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诵读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山区语文老师,应更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具体环境因素出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性格都未定型,可塑性强、头脑灵活这一特点,运用教材中大量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选文,充分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是非常适宜的。我们决不能认为“死记硬背”已不合时代潮流了,万不可把这一优良传统丢弃,对待它正如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只要重视它,创造性地运用它,就会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活”的方法。

第四篇: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议

浅谈古文涌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的重要性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2、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同时,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反复朗读,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运用,出口成章。

二、诵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诵读准备

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课前预习在诵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影响进度和教学效果。课前诵读准备主要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题。课堂的诵读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搞成固定不变的程式。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一是背景复杂,二是词藻华丽,三是篇幅较长,四是注释成堆,五是用典繁多。高一学生初学这样一篇看似难懂的文章,又加上要求背诵,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我认为讲课前必须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介绍写作背景,讲明:不管此文是王勃何时所作,肯定能够反映出王勃的非凡才气,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我们学它,大有裨益。第二,学语文就要积累词语、名句。此文借骈俪之体,采集名言于一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渔舟唱晚,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用王勃的十之一二,那么,文章必将增色不少。第三,写文章贵在动情,王勃身处盛宴,胸系不遇,心在流血,情到深处,方文思泉涌,使人感慨万千。

2、诵读方式

诵读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高一第二学期,可以减少范读,让学生来朗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进行评点。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也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画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节省授课时间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的诵读还应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早读时尤应如此。

3、诵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续,音节划分。把两个单音节词错误连续成一个现代双音节词来读,以致读破句造成岐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圆千里”,“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一个单音词,“方圆”是一个双音词。读的时候要在“地”之后断开。

朗读时还要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的类型,正确读出句子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因为句型的区别和语气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靠虚词来判断的。例如,《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的是推测语气,配合句末语气词“乎”传达的疑问语气,全句朗读时语调要逐渐升高上扬。

4、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课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切不可因为它是旧式私塾的教法就简单否定它,许多语言大师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语言功底,莫不因诵读而得益匪浅。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感悟。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说到诵读,有好多人都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至于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只要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体会格调的顿挫是多么认真。姚鼐还说到:“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莫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吟,即吟诵。古人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积累,吟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源远流长的“吟诵”传统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遭遇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忽视。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重要作用

A、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B、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如果读成“断肠,人在天涯”和读成“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断肠,人在天涯”能体现出游子羁旅他乡的那种伤感,而“断肠人在天涯”就显得平淡无味。再如李煜的《虞美人》“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中,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疑问句,但如果读出声来,就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显得极为平淡,而陈述句就好多了。

C、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来有艰涩之感,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时要注意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A、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B、把握要领,营造气氛。一是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二是放录音,让同学听.可以配放背景音乐,以烘托阅读气氛。

C、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A、字词提示。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B、听写。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C、联想记忆。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D、重音。中国语言是单音字,本身就不存在重音,我们所说的重音指的是随着语言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在语句中音势的变化而形成的逻辑重音。所以,诵读中应该注意处理逻辑重音,处理好了,不但能揭示文章精神,同时也能激起情绪,体现文章的气势。如:贾谊《过秦论》开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这句中,“秦孝公”三字要读得清晰明白,且略有停顿,方能显示出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秦统一天下的历史上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A、多读少讲。学生在课堂中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比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教师用30分钟的时间重点讲解文意,分析清楚托物言志的写法,余下的十五分钟则要交给学生诵读,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颔联重在写景,以风、天、渚、沙、鸟、落木、江水构图,颈联尾联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对这类诗应该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

C、给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讲古诗词的时候,放一些感情基调相同的音乐或者歌曲,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找普通话标准的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的同时配以调子低沉的音乐,营造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效果会很好。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分析和语言知识,没完没了的作业,扼杀了活生生的感性内容,抹杀了课文的审美价值,损害了语文本身,使课文都成了枯燥的、没有生气的文字排列,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性内容,把握语音的情感性质,必须要通过诵读才能实现。

参考资料:

1、姚鼐《古文词类》

2、叶圣陶《朱自清全集-国文教学序》

下载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报告-文言文阅读,应加强诵读

    文言文阅读,应加强诵读实习教师:一个月的实习就要结束。通过实习,使我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

    作文教学系列讲座材料三:应重视作文教学设计

    应重视作文教学设计 那作文课怎么上?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作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讲评指导,二是布置引路)来进行教学。 讲评指导的一般程序和做法是:其一为课前下发已由教师评改......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

    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孙倚娜 在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琳琅满目的学习资料和五花八门的考试证书,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国民的整体英语能力究竟有了多少提高,却很值得商......

    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汇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提要: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历史传统、现状分析、重要作用、实施办法等方面阐述了......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_2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

    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程慧琴 王嘉谋 张英琴 石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理学院 014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做法以及章节小结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