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插图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教学
历史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历史插图很多,种类包括地图、历史照片、美术图、图表、示意图等,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
1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的重要性
首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历史教材插图的大量增加,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必要手段。同时,教师在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疑问难,引起他们思考、联想,活跃思维,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运用插图,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理解其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想象,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去感知理解其他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等,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插图教学。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排新颖,插图颇多,真可谓图文并茂。
2利用教材搞好插图教学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非常熟悉和理解书中的插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对插图中的整体、细节全面进行琢磨、研究,大量翻阅有关资料,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历史事实情节,放大历史真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明晰的认知插图,了解插图,掌握插图,评价插图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插图。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笔者在让学生观察“狮身人面相”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能指出他的神秘之处吗?他体现了古埃及怎样的习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 1
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第三,辅助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插图。识图离不开阅读。阅读包括对插图和文字叙述的阅读,两种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效。教材中有些插图文字说明比较抽象或者没有文字说明,学生阅读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讲解和文字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插图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初步形成图形形象及有关知识体系,这时学生再去阅读就容易得多。比如笔者在让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时。就这样给学生一段辅助材料:我们书上只选了“十字街头”的部分,这幅图总长5米多,共绘各式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各式车辆20辆,大小船共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目的是反映北宋时商品经济较以前更发达,同时已分散于全城各个城落„„当笔者把这段辅助文字交给学生后再让学生在图上寻找:有哪些不同行业的人?哪些不同式样的车辆、船只?哪些不同种类的店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该图的价值有较深了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第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插图制成幻灯片,进行电化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时,可将插图《珍妮机、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灯》制成幻灯片,通过幻灯片把插图放大,再现这些发明的结构,让学生在了解。方法简单有效,但对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第五,将插图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作业练习,并结合课外相关的图片资料扫描制成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要求都很高。但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历史作为一门更替较慢的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地位、学科作用等,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利用电脑这种现代化工具去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必能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笔者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日》这课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内容,效果异常的好。在东南沿海以及内地部分城市的学校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在沿海以及内地发达城市的部分学校还组建了网络教室,利用区域网、因特网学习历史或者访问与历史有关的网站,了解历史知识。这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上几种插图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设备,尤其要视插图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紧扣课文,大胆取舍,避免走入两个极端:忽视插图教学或插图教学方法单一;或者花大量时间讲解插图,削弱正文部分的讲解。二是弄清图意,准确讲解,力求生动具体。三是看图及时,因势利导,启发思维等。
3、巧用插图可以事半功倍
第一、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第二、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为防止敌人的破坏,还有防毒、防水和通风的设施。原来仅限一家一户,后来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长达几里。鬼子进村后,还没有摸清头脑,就遭到冷枪的袭击,深感头
3痛。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埋在公路上炸汽车的“飞雷”等。这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两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新编课本用了两幅图(如后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是完成初中历史所负担的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因而,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插图教学。要将插图和使用讲述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插图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联想,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必开的课程,同样也担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打开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可以发现一个醒目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丰富生动。据统计,初中六本历史教材中肖像、图画、拓片、摄影、文物、模型等插图近千幅,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学生不可忽视的内容。接触教材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在十二至十五岁之间,正处于天真烂漫、好动、好奇时期,也处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期。在对初中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插图教学,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拉近学生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较真实地感知历史,形成对历史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三者的统一。
由于诸多原因,历史课在初中阶段并不受重视,但作为教师,却并不能因此不重视备课、忽视历史教学,而应发挥历史教师自身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对于课堂中插图方面的教学,众多教师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忽视插图教学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借助生动的历史表象来把握具体历史特点和本质,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需要浅化历史概念,选择典型的、生动的历史插图,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氛围,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中的插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不爱学、不会学历史渐渐地向爱学、会学历史方面转化,并以历史课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美术等科的兴趣和动力。
插图教学中对插图的选择十分重要,并不是所有插图都必须重视的,都会对教学效果起作用。对插图的选择我认为应遵循“据史读图”的原则。要根据插图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作用,来选择插图及插图教学方法。对于插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据史读图”的原则,即选择哪幅插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历史知识的传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德育功能的实现更合适。
下面就来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插图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直接分析讲解插图。这是大多数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对插图的背景、内容等准确讲解、生动形象地刻画历史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思维,进行情感熏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喜欢,听课认真,并能恰当地根据教师讲解与插图内容展开丰富合理想象,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并容易导致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等。
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及说明文字,并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思考问答题或者用简洁语言、描述插图内容,发现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历史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历史教科书只提供图片,而不附任何思考题,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则不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影响对插图、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图片,恰当地提出思考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初一上册《东汉的统治》这课时,讲到光武帝“整治吏治……清廉官吏”这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看插图《强项令董宣》,并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分别描述一下插图中三个主要人物:湖阳公主、光武帝、董宣。待同学们踊跃发言后再归纳出:湖阳公主傲慢无知;董宣不畏强权;光武帝表面要惩罚董宣,实际上内心十分赏识他。经过讨论以后,学生将对“汉武帝加强法治、鼓励官吏严以执法”有了一个确切的认识。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太长,学生容易开小差,因而要求教师注意组织、控制教学过程。
三是指导学生描画。针对初中学生的好动心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某些插图进行描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到北京人人体特点时,会提到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我在一个班上让学生阅读插图及说明文字,在另外一个班上让学生拿起彩笔,对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进行描画。这两种方法,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在课下调查时,发现采用描画教学的班上的学生能准确描述北京人头部特征,效果略好于另外一个班。这种教学方法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好动心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历史地兴趣,形成历史表象,起重要作用。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中经常有学生描画时画蛇添足,如给插图中的人物添胡子,穿衣袍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描画时间和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碰到以上现象要及时制止,讲清事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是把静态的插图动态化,使历史事实“活”在图上。抽插式活动地图、填补式地图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在进行《甲午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狂潮》这一课教学时,可把《时局图》制成填补式地图,把代表各国列强的动物制成单片,让学生贴在地图相关的地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瓜分中国的列强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动态化。历史是过去的事物,学生认为历史不可捉摸,利用这种方法,让静的事物“活”起来,充分地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教师讲解历史漫画、战争形势图、出使途径图等。例如讲张骞出使西域,讲到两次出使,学生不易区分两次的途径,若采用“把静态的插图动态化”分层次分步骤演化出使途径,学生就有一个牢固的印象。
五是把插图制成幻灯片,进行电化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时,可将插图《侵略者的暴行,引起农民的愤怒》制成幻灯片,通过幻灯片把插图放大,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帝国主义者残暴行经。学生通过这种插图幻灯教学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清楚了解了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这种教学手段值得推广,但对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六是将插图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作业练习,并结合课外相关的图片资料扫描制成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要求都很高。但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历史作为一门更替较慢的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地位、学科作用等,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利用电脑这种现代化工具去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必能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我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日》这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内容,效果异常的好。在东南沿海以及内地部分城市的学校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在沿海以及内地发达城市的部分学校还组建了网络教室,利用区域网、因特网学习历史或者访问与历史有关的网站,了解历史知识。这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上几种插图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设备,尤其要视插图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课文,大胆取舍,避免走入两个极端:忽视插图教学或插图教学方法单一;或者花大量时间讲解插图,削弱正文部分的讲解。二是弄清图意,准确讲解,力求生动具体。三是看图及时,因势利导,启发思维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插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在不同的场合下得到体现。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听讲、阅读、描绘历史插图资料去感知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表象,并能用插图资料简单论证历史,初步形成历史思维。在历史插图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的吻合,力争通过教学,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会学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是完成初中历史所负担的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通过插图教学,发挥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优点,充分创设一种历史场景再创造境界,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并进行唯物主义史观、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因而,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也不应忽视历史插图教学。
第三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插图的魅力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插图的魅力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吸取者,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中学历史教材中插图很多,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如果将它有效地利用起来,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联想的空间和余地。因为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同时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图并茂,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插图的教学,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进而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 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 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 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 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在直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历史教科书中插有大量图像, 有些是彩色的, 有些是黑白的, 除历史地图外, 还有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文化遗迹等多方面丰富多彩的照片、图画和示意图, 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 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 形象地再现了过往的历史, 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形象素材, 给人以鲜活的立体感,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历史插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等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九年级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中“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一图可用以下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坐的是什么?④他们正在干什么?他们左手食指将要按到的是什么?⑤谁累得大汗淋漓?⑥此图说明了什么?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三、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1.利用插图, 培养观察想象力。
教材中的插图有不少是漫画图片, 而漫画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它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给人以无穷的历史韵味,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能力的珍贵教学素材。如《辛亥革命》一课, 讲同盟会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照讲解的同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雄鸡一唱天下白 , 图中竹叶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竹叶组成的特征, 想象其涵义, 再进行讨论, 2 你一言我一语, 学生很快说出是族字, 即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表示共同内容的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 在讲北宋东京城.时, 让学生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两幅图进行比较, 通过仔细观察, 学生发现了两座城的不同点, 并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超过了唐代的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 并学会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四、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3 济,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五、以图铺路, 培养历史审美感
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 如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 图文并茂, 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气氛, 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亲和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 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如, 讲《唐朝手工业发展时》, 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和“唐代花鸟纹锦” 彩图,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 培养了历史情趣, 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认识唐三彩造型美观, 釉色绚丽, 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并鼓励学生谈感受,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总之, 插图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 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插图, 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图片资料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好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越多越详细就越好我们所进行的是教育教学活动,并非寻常的图片展览,如何让学生从识图中一步步跨入历史庙堂,还需要我们做诸多的努力。关于图片资料的运用,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图片资料要精选。历史资料复杂浩繁,而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小部分,如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更好的利用图片资料理解历史呢?这就需要对丰富的图片资料进行精选,要找最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最能够反映历史过程的图片资料,切忌把一大堆内容相似而与我们要教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的资料一起罗列,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和方向。例如在讲赤壁之战的时候,我认为有一幅赤壁之战的示意图就足够了,顶多再加上一幅反映当时战争场面的图画,但有不少老师又加了不少,比如今天的赤壁的旅游风光照片,这就有点画蛇 添足的味道了,学生就会被吸引到旅游景点风光当中,而减轻了对赤壁之战这个知识本身的关注程度。
第二,要对图片进行精致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如何看图上下工夫,看图时注意和课本相对照或者通过图来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叙述,例如:讲到赵州桥时,尽管课本上说明它的设计是如何的巧妙,若是单只课本上叙述那恐怕大多数学生都会问:赵州桥设计巧妙的原理又在哪里呢?在这种情况下,课本上的图就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看后立即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不仅避免了文字的单纯枯燥而且使学生对于图产生亲切感;另外,还是以都江堰为例,即使有图,教师还是要将图上的每一个部分的功用讲清楚,否则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课文中比较复杂的一些历史地图,由于涉及地理知识,相对学生而言要求可能会有些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他们从多方面来读图,例如“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课本上的介绍不多,在学习得时候就很有必要结合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让学生进行发挥性描述。在适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进行此内容的发挥性讲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绘制路线图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图片资料的运用上,有一些误区是我们经常犯的,不得不注意。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图片过多过杂,主题没有能够凸现出来。
2、图片不真实。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忌,真是是历史的灵魂,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把一些连环画、电视剧中的画面拿到课堂上来做辅助材料,而这些图画与影视材料充满着错误。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拿电影《英雄》中秦军出场的壮观场面来说明秦国的强大,这个本意是很好的,但是电影《英雄》中秦军的形象是与历史上真实地秦军形象有着很大差距的,这样教学就有可能误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优化历史插图教学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优化历史插图教学 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摘 要:历史插图教学应树立“读史”与“读图”互通、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查各类历史插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图”施教。指导学生科学“读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探索出提高历史插图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插图教学创新的新方法。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读史”;“读图”
2010年11月中旬,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的一则关于“高中历史课本多位古人插图一致”的帖子被多次跟帖、转发,同时也被多家报刊登载[1],并引发热议。这位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都有着“倭瓜脸,倒八字浓眉,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形象。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而有些高中历史课本采用了这些人物画像,导致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网友和社会大众对历史插图的印象如此之深、关注度如此之高是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进一步思考之后还会发现,当前历史插图受到社会关注,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背景,即:“读图时代”的到来[2]和“眼球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为“图像”种类之一的历史“插图”,受到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设计和历史插图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读图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步步逼进,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插图教学提出了挑战,应该引发历史教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深入反思。以下是笔者对当前历史插图教学的些许浅见。
一、“读史”与“读图” 重新定位
近年来,历史插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改革力度虽然一直在加大,但对于“读史(研读教材文字)”与“读图(研读历史插图)”如何定位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多师生仍有“重文轻图”的观念,认为教材插图处于服务和从属于教材文字的地位,教材文字是真正的主体,插图教学不应“喧宾夺主”。正是“读史”与“读图”的这种主从关系,导致插图教学改革一直滞后于教材文字的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事实上,相对于教材文字而言,历史插图的有些特点是前者无法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例如: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即使对历史学习积极性很低的学生,不愿看文字一眼,但也会饶有兴趣的浏览色彩亮丽的历史插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及时抓住学生由历史插图激起的短暂的、肤浅的兴趣,将其酝酿、发酵、升华,引导为持久的、理性的学习兴趣,将赢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动。②耐读性和耐品性方面:“一图胜千言”,图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历史插图所具有的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的时空距离,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深层次地开发其审美鉴赏能力。其耐读性和耐品性是其它教学材料难以比拟的,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敦煌飞天壁画”等插图,上至历史研究者下至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尽管学识和能力差别很大,都对这些插图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回味良久。③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历史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图像思维”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符号思维”是并行的。没有以历史插图为载体的“图像思维”,而仅有抽象的“符号思维”,不符合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思维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无优劣高下之分、“读史”与“读图”可以相得益彰的观点,研究文字与插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互动,提升历史插图教学改革的层次,引领历史插图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
二、分类研讨 因“图”施教
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图、历史文物图、名胜古迹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每幅插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4]。当前的插图教学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不同历史插图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的研讨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做到因“图”施教,展现每张历史插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主要的教材插图能做到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例如,历史人物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饱满、鲜活,这类人物插图一般信息量较小,因此要求做到以下三点即可:①认清人物的服饰和形貌;②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③能复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过。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段,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词中涉及到哪几位历史人物?词中出现的五位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教材中都有他们的插图。然后将上述五位历史人物的图片打乱顺序后展示,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形貌辨别并一一对应,最后评价依次他们各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功绩等。通过类似训练即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多数历史人物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而设置的。因为画面是地图,没有其它插 图生动,学生观察时也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历史地图往往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一类插图,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一类插图。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我们分为几个层次逐次引导学生分析。①直观信息的分析——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②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二图的比较:从春秋到战国后,诸侯国的主要变化及发展态势。③隐含信息的挖掘——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下的七国各自的保家卫国策略: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六国“合纵连横”策略的较量。④延伸拓展:“远交近攻”策略下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⑤升华提高:秦国一统天下与六国灭亡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对于“战国形势图”的教学仅限于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则这一重要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三、加强“读图”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获取一些基本的显性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肤浅、模糊的零散知识。同时,因为方向不明,方法欠缺,难以进一步获取历史插图“一目了然”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读图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训练历史思维方法。所以,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提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历史插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①带着问题“读图”:缺乏目的性、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是学生“读图”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尤为重要。这些问题既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做到每图必问,带着问题“读图”。②读出演变趋势: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很多历史插图也能折射出史实演变趋势,历史插图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比文字总结得出的变化趋势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③读出历史结论:“读图”不能浅尝辄止,无“果”而终。对有些内涵深刻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透视其本质,得出多种历史结论。④读出情感态度[6]: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寓于插图教学之中,更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常性的此种训练,就会形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习得科学有效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教材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等比较分析为例。教师首先设计若干逐步深入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覆盖插图中的诸多隐含信息、变化趋势、蕴含的主要结论等[6]。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发展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均遭到践踏。同时学生也可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大量 的商品涌入,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的方面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等。此外,从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对列强的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等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历史插图教学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为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课堂上历史插图的展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使许多教材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插图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升了历史插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拓展了历史插图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网络资源,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更多、更好的历史插图引入课堂,实现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
①“图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问题)。例如:2011年4月4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在寻求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成为世界性的时政热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从网络上选取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图片,配以简练的文字,以Powerpoint的形式全景式介绍美国黑人的辛酸历史。从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到《美国南方的黑奴交易》,到到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直到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种“图解”方式既展示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同时展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脉络,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②利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专题探究活动。在诸多的历史探究活动形式中,从学生喜爱的历史插图入手,更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更具实际教学效果。例如,2012年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较多的一年,中英《南京条約》签订(170周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等纪念活动将相继展开,这也为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依据时间先后,顺次设置与这些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小型专题,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下载相关历史插图,归类比较,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以此激发学生寻求历史渊源,史实结合,以古鉴今,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历史。
没有历史插图的课堂是寂寞的,历史插图教学滞后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只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内外的历史插图资源,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探讨、多总结,将历史插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历史插图教学与时俱进,开创出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 历史课本上有个“龙套”哥[N],现代快报,2010年11月17日封11版。[2] 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3(3):60-63。[3] 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4] 李卿,从编者的角度看《历史》(必修1)——插图的设置与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08期.[5] 李卿, 关于人教版《历史1(必修)》教科书插图的设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6] 北京西城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历史插图教学[J],历史教学,1998,(3):3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