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时间:2019-05-13 00: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第一篇: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所特配的,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形式多样且风格各异的插图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对照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以课堂合理运用插图为例,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见解。

一、合理运用,吸引注意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一节课有一半的学生是在“走神”中度过的。如果让色彩鲜明的插图介入教学就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写出浓郁的端午气息和赛龙舟的壮观场面,表现出地域美和风土人情之美。如果仅靠阅读文本,学生很难感受到端午节的愉悦气氛。课前我以插图作为导入对象,让学生先观看插图,再感受赛龙舟的气氛,同时提出问题:“端午日的气氛浓厚吗?怎么看出来的?通过插图和文本对照能想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会找到与赛龙舟有关的语句,也在脑海中形成这样场面: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两岸的人群摇旗呐喊;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而最终作者就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还原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以插图和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激发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因此,在授课前有效利用插图就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二、图文并茂,探究理解

“世界上不缺美的东西,而是缺少去发现的眼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主次以及细节来观察插图,不仅能获得情节表象也能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创造,借此来增添文章的情节生动性。当教师开始讲解课文时,学生们对整个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初中生正在接触新鲜词汇,许多词语的意思不是很明朗,对课文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插图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师讲解插图,让学生们以插图为切入点了解文本。这样学生的主观思想意识就会与文本的内蕴形成良好的融合,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插图都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文本的内蕴也会展现在插图中,因此,相机使用插图能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本。

如讲《苏州园林》时,教师的授课目标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深层次理解文本,学生在探究理解过程中遇到关于描写苏州园林长廊以及花墙的内容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暴露了。以“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句话为例,学生的理解都不是十分准确。但如果在课前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插图中的苏州园林不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意境层次都让人赏心悦目。学生对美的事物都有一种向往,有了向往才会去揣摩意境。首先从主到次观察,让学生讨论文本结构以及描写顺序;再结合“布局统一、宏达壮丽、艺术风格独特”等语言就能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进而在感受园林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妙用插图 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插图毕竟是静止的,无声无息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动静结合,构想图上景物、人物的生命力。如鲁迅的《孔乙己》,笔锋犀利、语言老辣,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由于创作年代较远,初中生很难理解文中的意蕴。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利用插图来让学生走近孔乙己,让精彩画面呈现在图纸上,学生了解了人物,了解了时代,自然就能悟出道理。

《孔乙己》的七幅插图是丰子恺先生精心创作的,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画,有次序地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语言世界。如咸亨酒店中的人物,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柜外喝酒,观察图片中孔乙己的穿戴和喝酒的方式,以及周围人的表情,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喝酒的方式与穿戴是矛盾的吗?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孔乙己在教人写字,给孩子茴香豆,又在反映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态呢?在课文的最后出示孔乙己最后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插图,让学生对比前后插图,最终理解,孔乙己的描写,是在揭示披露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入到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的悲剧处境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精神意志。应牢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小说的悲剧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插图现在已经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各项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泗洪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利用插图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课文插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教学设计最优化。

一、利用插图,巧妙导入课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课文插图导入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以下所引课文教材版本与此相同)有两幅插图,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尽情欣赏,用心体悟,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通过观察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了解前因后果。

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导人。介绍游览景点的课文,可利用插图作导游。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写的是小山村的优美景色,导入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的景象,注意月亮一样的小河,试着为这个村子起个好听的名字,由此巧妙地揭示课题。写人物的课文往往会有人物肖像插图,导入时可利用插图,从了解人物人手切入本课教学。

二、利用插图,促进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促进心灵沟通,课文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

例如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一头公牛上下蹦跳,骑手还牢牢骑在牛背上。为了让学生理解“疯狂”一词,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谈谈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一位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

生:文中说:“只有一位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那么,怎样才是“疯狂”呢?

生:牛像发了疯一样。

师:没错,你能说说图上的公牛是怎么发疯的吗?

生:从图画上可以看出,公牛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喘着粗气,这就是“疯狂”。

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疯狂”一词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就能顺利地扫除理解障碍,加快课文阅读理解的进程。

再如,《北风和小鱼》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套教参对课文作了深入解读:《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为。

许多教师都上过这一课,往往根据教参提示,抓住文中“哈哈,大家都”这句话,把北风和小鱼对立起来,引导学生痛恨北风、喜欢小鱼,极力讨伐北风、赞美小鱼。然而仔细翻翻教材,会发现此课共有三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主要表现北风吹来,大自然景观发生了变化;第二幅是北风和小鱼对话。第三幅图往往被忽略。这幅图画的是:白茫茫的雪覆盖在大地上,屋顶白了,树白了,麦苗在厚厚的雪下美美地睡了„„多么恬静、温馨的画面啊!我与学生就此展开交流——

我:你们喜欢这幅图吗?

生:喜欢。

我:为什么喜欢呀?

生:下雪了,我们就可以去堆雪人、打雪仗。

生:我也喜欢。妈妈告诉我,雪像一条被子盖在麦苗身上,明年就可以丰收了。

我:那你们知道雪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吗?

生:我知道,是北风给我们带来的。我:那你们喜欢北风吗?

生:喜欢。

一幅插图,扭转了教学的情感基调,也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化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利用插图,延伸拓展训练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拓展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中,插图色彩鲜亮,形象逼真。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在美丽的草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蜗牛正面对着面,它们在说些什么,课文里没有写到,可以利用这幅图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放飞想象,练习口语表达。可以这样引导:

日子一天天过去,蜗牛老了。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散步,抬头发现空中飞来一群活泼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它们在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出示蜗牛爬行,蜜蜂、蜻蜒、蝴蝶飞行图)老蜗牛看着看着,不由得对小蜗牛叹了口气:“唉!”——接下来,老蜗牛会说什么,小蜗牛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由此展开想象,模拟角色老蜗牛、小蜗牛展开对话。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提供的广阔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都经过编者精心编选,形象生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课后有幅梅花的插图,那不单单是为了美化版面,还在暗示我们:梅兰芳的成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实写照。同一单元的《要好好学字》一课,插图中毛泽东身后有幅狂草《清平乐,六盘山》,左下方是延安的宝塔山,都是指导学生课外拓展的良好素材。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设计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听说能力,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篇: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处理。下面以教材资源之一——插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等训练,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进行激趣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如教学《小猫刮胡子》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然后问学生:小猫到底是怎样刮胡子的呢?刮了胡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课文上来。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教学《金色的房子

(一)》时,“金灿灿”“红彤彤”“亮闪闪”等词语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多数插图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然后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体会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插图,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主次、观察的细节等,并且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插图内容想象隐含在插图背后的事物,同时使静止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景感。如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可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各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训练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一般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或进行合理想象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用说话或写作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燕子》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上“每当……就……”“……仿佛……”等词语描述图上美景,先口头表达,再写出来。

六、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插图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比语言文字更能在头脑中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促进其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单靠课文的描述很难想象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表情,而通过插图的欣赏,立刻使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形象,体会到了包含其中的雄壮之美。

七、利用插图,指导背诵复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特别善于具体形象记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或复述与插图有关的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按观察插图的顺序建立记忆线索,然后想象插图画面进行背诵或复述,这样就能使背诵和复述化难为易。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的布置”一段时,先让学生按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建立记忆线索:正中的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然后再想象插图画面背诵课文,结果记忆速度和效果大大提高。又如,复述课文《乌鸦喝水》时,先指导学生按插图顺序建立记忆线索:喝不着水—衔小石子—喝到水,然后再想象画面去复述课文,从而使复述化难为易。

八、利用插图,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或情境相关的两幅或多幅插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插图的某些内容加工创造质疑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海上日出》时,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两幅插图后,再比较一下两幅插图的异同,从而感受海上日出在晴朗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另外,还可要求学生画出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本插图这个不起眼的板块。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更加容易。

第四篇:教材插图资源的利用

浅谈高中生物中插图资源的利用

怀集县第一中学 岑福常

[摘要] 好的插图可以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恰到好处地使用图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化繁冗为有趣,比说教强百倍。插图作为辅助是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简洁直观。在课堂教学上用好插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插图资源 利用

一、教材中插图的使用现状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根据细心的老师对教材中各类型插图的统计发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中,必修一的字数约为200000,插图为73张;必修二的字数约为175000,插图为85张;必修三的字数约为175000,插图为80张。对比过去的老教材,现在是越来越重视插图在教学中的价值了。从插图按内容看,主要有形态图、结构图、结构模式图、生理功能示意图、实验程序和实验方法图、生态环境图、及题图等,从图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示意图、模式图、图解等。值得强调的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一直备受命题专家们的青睐。《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二、插图的优点

插图的优点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也是生物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重要体现形式。教材中丰富的插图,使相关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洁,化繁冗为有趣,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老师也可以通过对插图的巧妙运用,充分挖掘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内涵,发挥其直观的教育效果,给教学带来了方便和活力。一幅好的插图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插图的作用

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 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必修2中《伴性遗传》开篇的问题探讨就有一幅 “色盲测试图”,《人类遗传病》中的21三体综合征患者插图等等,这些图片都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讨论得乐此不彼呢。

运用插图,可以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不少, 其中有生物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必修 1 中“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幅插图就把如何正确使用高倍镜显示出来, 再加上文字解释,图文结合,把抽象的问题一下具体化了,使学生快速掌握了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总之, 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

运用插图, 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材的插图有的形象地表示结构的组成, 有的生动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必修 1 插图 2-11 就直观地解释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插图 2-13 形象地显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变化过程。插图 4-12 “光合作用图解” 是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课本的文字内容要通过这幅图解释清楚, 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这幅图的形式形象记忆, 课后也可以将这幅图进行加工给学生做填图训练。

四、教材中插图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利用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因而成为考试的一个热门题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粗浅地谈谈如何对教材中插图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1、利用插图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在看课本插图时, 往往容易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实质,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分不出主次;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 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常常收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因此, 在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时,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能自始至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生物学图表有着直观、容量大、隐含条件和信息点多的特点,因此,用图表来表达生物学事实的特点和规律的考题逐年增多。因此在教学时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图表的阅读(识图)、分析、领悟与综合运用,解答时首先任务是要找准切入点,看懂图表所表达的生物学信息和与生物各部分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领悟其考查目的,运用图表揭示生物学的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升华。有些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自己观察往往只看到图中表层的内容, 看不到更深层的知识内涵。因此, 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联系相关的知识, 进行分析, 使其不仅会看图, 而且还要会用图, 以达到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插图的种类不同,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 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图进行不同的分析。

3、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 提高学生识图作答的能力

会识图还必需要会答图, 识图后作答是在整个过程中最难做到的, 也是最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步骤。仔细认真科学准确地观察分析是准确科学表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通过说图、画图、练图三种方式提高“ 作答”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插图,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后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温度对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可引导学生在看懂图、熟悉图的基础上,能够叙述出来过程, 着重记忆。有些插图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识图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绘图。例如细胞结构图,先由外向内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关键强调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光合作用过程图、DNA分子复制简图等。当然,学生不可能一次画好,因此要多练,熟能生巧。画图时要求学生按生物绘图规则进行,不可马虎了事,图画完后不但要知道其特点,还要知道每部分有什么功能。一些看似复杂的图, 教师可以合理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练习, 即可变得简单, 容易掌握。例如: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观察时, 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碳从大气中通过什么途径到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什么途径又回到大气中?让学生自己看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问题。又如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的图,让学生只观察根,对于根来说什么浓度为低浓度其促进作用?什么浓度是抑制作用?最适浓度是不是就是低浓度?然后再看其他的器官回答相应的问题。

教材插图是记载、描述、再现生物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插图不仅丰富教科书的内涵,还能表现生物栩栩如生的结构世界,它把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复杂的生物现象浓缩,微观的物体宏观化,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近几年广东的高考中生物科的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一直是重点题型。因此,如何看图、读图、析图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好学生学习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法》 张代芬 主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

[2] 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生物学教学》2001,(12):15-16崔军,任大吉.[3]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教学《中国教育创新》杂志007年第9期 刘相花.

第五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引进,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近几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操作简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音乐课还是体育课,都能发挥巨大的功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

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的手段,正是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生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亲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如教学小学低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看课件,在屏幕上出现了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的找妈妈的动画影象,这些生动的动画影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它那奇妙的变化,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的情绪高涨,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认真阅读课文,从而教育学生做事不灰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进行,又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由于孩子没见过雾凇,对雾凇是个模糊的概念,如果单靠嘴巴的语言描述去启发,学生会提不起兴趣,所以上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雾凇的图片。雾凇波澜壮观的画面顿时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声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自由畅想,感悟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自读自悟。品位课文意境,读出课文韵味,学生们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师生的朗读讲究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加入适当的音乐,会让朗诵更加感人,更能打动人心。如:在讲语文课《秋天》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秋天,因为这是一首现代诗歌,适合朗诵,但由于描写的秋天和我们所处地方的秋天差别较大,学生们反应平淡。鉴于当时正是秋天这种情况,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描写自己身边的秋天。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写作;而后我又用多媒体给学生们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朗诵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既当了一次作家,又当了一次朗诵家。朗诵刚进行完,就给学生提议给自己的作品配上图画,这样会更完美。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展示学生多种能力的机会,于是让绘画功底好的同学依据作品配画。学生画得很认真,真正画出了他们眼中的秋天,学生又一次成了美术家。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写作、朗诵、绘画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节课中的资源,加入音乐、绘画等元素,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多种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根据课文的描写,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从而形成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东西单凭凭空想象是很难达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的,而如果有视频的有效补充,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那份浓浓的父爱,学生也知道是,但是并不是很深刻。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电视朗读散文,当画面回到旧社会,当听到感人肺腑的朗诵,当看到视频中作者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正如文字所描写的那样,“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都被这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还需要老师去如何的讲解什么是父爱吗?

再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特点什么是图案画,什么是美术画,苏州园林又是如何的美丽、自然,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是无法深入感知的,我从网上下载了和课文每一段的描写相配套的图片,然后制作成视频,加入适当的音乐,再让学生边朗诵,边看视频,学生自然而然被苏州园林的美所震撼。同时,我还下载了关于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看完视频,学生对于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的认识,比教师给他讲多少遍都认识的更加深刻、明白。

四、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一的讲授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涉及量大、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在教学时,我把课文的重、难点、文本、图片、词句训练、练习题等设计编成课件,课件环环相扣,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师精讲学生多练,生与生之间协作讨论、交流和发现、探究,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主体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如在教《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有些人常常借他人势力,长自己威风,这种行为是值得鄙弃的”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只虎要吃狐狸,狐狸大肆夸口骗老虎,老虎跟着狐狸走,百兽见虎大叫“虎来了”而后逃跑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画然后再问学生:“百兽都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课后我安排了小蝌蚪尾巴为什么不见的小知识和一首赞扬青蛙的小诗,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还告诉他们这些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中多加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中小学信息技术》

下载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学利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插图的使用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尽管插图教学应用了很多年,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更加合理地......

    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反思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课本插图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良好习惯,努力......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教学 历史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历史插图很多,种类包括地图、历史照片、美术图、图表、示意图等,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例谈 摘要:语文课堂,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情感渲染的教学艺术是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设疑激趣的教学艺术是设置有效的课堂提......

    课文插图使用策略例谈

    课文插图使用策略例谈 [摘 要]课文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活用课文插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的利用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的利用 ========================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有利......

    浅议如何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浅议如何利用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摘 要: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是化学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作教学要求,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